苏科初中物理九上《11.1 杠杆》word教案 (8)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杠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

《杠杆》是初中物理第三册第十一章第一节课。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应用杠杆的分类。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材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的操作和分析培养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力臂的概念

教学关键: 学会画力臂的方法,做好探索性实验----研究杠杆平衡条件。

(四)教具准备

演示用:带密封瓶盖的瓶子、瓶盖起子、教学活动图片。

学生用: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共12组)

二、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目标教学法: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依据目标为导向、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2)启发式教学:我在课堂教学中遵循课堂教学三为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原则,充分利用实验电教手段启发学生思维,通过观察分析规律让学生从中领悟物理现象,理解物理规律。(3)讨论法: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主每一位学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吸收别人的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三、说学法指导

本节课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利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去寻求知识,从而发展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习动机、感知教材

以电脑动画图片展示形式以及学生现场动作展示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的机械,如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子、剪刀等,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告知学生这些机械的名称叫杠杆。(二)、讲授新课——实施教学手段,突破重难点培养能力

⒈杠杆的概念:

首先学生通过观看屏幕动画——人用一根硬棒撬石头,让学生感受这种

杆的使用,得出杠杆的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固定点

转动,这硬棒就叫做杠杆。

⒉进一步认识杠杆

在观看动画过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与杠杆有关的几个名词。分别是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在了解过程中通过看图让学生会找出一根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⒊学习画动力臂和阻力臂

利用电脑模拟画动力臂和阻力臂的过程,教会学生作图。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是本节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采用的是直观教学示范画图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画动力臂和阻力臂。

(三)动手实验,科学探究,突出重点。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

我们通常使用的杠杆都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的,那么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呢?

2、学生猜想与假设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实例进行猜想。他们的想法可能不尽相同,但他们一定都认为杠杆平衡会跟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因素有关,对学生的猜想及时予以鼓励。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得到确切地结论,不能只凭猜想,还必须通过实验来研究,这样我们就设计实验讨论如何去测量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教师介绍实验器材。

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操作实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测得的实验数据(即动力F1、阻力F 2、动力臂L1、阻力臂L2)填入课本表格中,并计算出F1·L1与F2·L2。

5、分析实验数据与验证猜想

各个小组对本组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当F1·L1与F2·L2相等或近似相等时,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这就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6、评估、交流与合作

回忆刚才的实验有什么不妥之处,如杠杆是否在水平位置调节平衡;有没有记录力臂时出现疏忽的现象。若实验数据与实验结论相符,说明我们的实验结论应该是可信的。实验结束后,每个小组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并在班上报告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与交流。

(四)归纳总结

结构化的知识才便于应用,并能促进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后,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地小结

a、结合本节课中学生的表现,肯定成绩,提出努力方向。

b、归纳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和结论,突出重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六)布置作业

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学生学习新知识以后做适当的练习与作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题目是节后1-3题。

五、说板书设计

把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和结论,系统的、按顺序设计好展示在黑板上,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