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终稿
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洋务运动,即自强运动,典出《易经·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用此一旧式语言概括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改革,已暗示了面对传统时的瞻前顾后。
李鸿章等人也自知必遭保守派攻讦,于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辩,解释改革目的仅为“富国强兵”,绝非动摇国本,卖国求荣。
洋务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而仅仅7年之后,远在东方大海之中的小国——日本也开始了它大刀阔斧的改革——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
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
清政府与日本出于几乎同样的动机、处于几乎一样的地位、面临几乎类似的问题,而最终结果却有天壤之别,明治维新完全成功,而洋务运动则彻底失败。
这是为什么呢?是日本的初始条件优于中国吗?是日本的制度更先进吗?我认为原因是多元的,它关系到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
首先,在改革时期的领导人的实权地位不同,使得改革的进度不同。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的统治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以光绪皇帝领导的洋务运动就时刻受到强大反对势力的掣肘。
朝中的重要官员如倭仁等保守派,对洋务运动采取仇视的态度,使洋务运动进行得十分困难,无法获得太多人的支持。
反观日本明治维新,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推翻了德川幕府的明治天皇,他领导的倒幕派是一支以低阶武士、商人、新兴地主、大名等组成,人数众多,使明治维新改革得更加顺利。
其次,主事者见识不同。
恭亲王奕䜣,文祥、沈桂芬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
而在地方则有曾国藩,崇厚,左宗棠,沈葆桢,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这些人虽然都是有权有势的人物却鲜有留学外国的。
相反的,明治维新的领导人物呢——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板垣退助,大隈重信,他们多是西南长州,萨摩的武士,他们大部分出身下级武士,有的受洋学教育及军事训练,有的参加过排外运动有与外人打仗经验。
关于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不同结局的思考
关于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不同结局的思考十五届二班张思远摘要在十九世纪后期,中国与日本近乎同时展开了以师法西洋为手段,富国强民为目标的改革与工业运动(中国开始较早,结束更晚)。
然而在甲午一战,两国的军力与国力却显现出巨大差距。
其原因在何?其中显现出我国之弊端,日本之优点又是何?故本文以查找历史资料,听取史学家看法,并加以自我看法为方式,对其结局之原因展开分析。
并就其体现出的我国与日本在集体性的差异、学习模仿性差异等方面,结合历史、地理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历史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国民性差异引言每一段历史的结局都并非单纯的偶然,其结局所体现一些差异甚至是几百年来民族在不知不觉中所形成的特性使然。
在叹息或称赞一段史事的成败间,更重要的是究其深层次原由,知民族所体现之特性,从而能有所应对,得以扬长避短。
笔者以为,甲午海战所显现出中日实力上的差距,实则也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成果的差距。
而这一差距的原因,自然也有其深层次原因,本文将就此进行小思与探讨。
对于一件历史进行评论与思考,最紧要的是对其有所了解,我们不妨略解一二:洋务运动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
通过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来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而明治维新,则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
它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等问题上皆出现一些“学生”的大忌(清廷从本质上便看清洋务,又怎能在洋务上做的更好呢?)。
试问,这种差异是“学习模仿力”的差异吗?不是,通过上表,笔者仅希望表达一种观点,即中日在学习模仿性上所表现出的差异,并非仅仅存在于自身悟性与创造性上(中国历史上首创的科举制及诸多发明即可提现),更是在两国不同的学习态度上。
从中日对西学的选择看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结局
不囿于异学 , 直接道出了幼童派遣的指 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清政府的历任学 生监督都首选可以维护其 体 的顽固人士 , 而 饱受西学熏陶、 思想开放的容闳只能为副 , 不能 发挥任何作用。他们对学生的要求是既掌握西 方先进的科学 技术, 又要恪守 祖宗之法 , 绝 不能容忍学生们 西化 , 绝不能接受他们思想 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 一旦他们偏离了封建 主义的轨道 , 稍稍脱离了 中体 , 就只有被中 途召回的命运了。 正因为洋务运动时时处处都用封建主义的 体 来束 缚资本 主义的 用 , 所以, 体 与 用 之间矛 盾重重 , 洋 务事业 也很难 有所作 为 , 很难取得成效。 日本的明 治维 新 则完 全 不同 , 它 采 取了 体用兼顾 , 全方位学习的方式。 1868 年 3 月 14 日 , 明治天皇发布施政纲领 五条誓文 , 宣 布 破除旧有之陋习 , 求知识于世界 , 提出了 一系列维新变法的纲领性方针。其总体目标是 以西方为楷模, 把日本建成资本主义近代国家。 在这样一个目标下, 日本明治政府先后推行了 富国强兵 、 殖产兴业 、 文明开化 三大措 施。其中第一个重大措施就是政治经济体制改 革 , 废除封建领主所有制, 允许土地买卖 , 从政
第 28 卷 第 4 期 2007 年 4 月 [ 文章编号 ] 1004 5856( 2007) 04
哈尔滨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 HAR BI N UN I VER SI TY 0085 04
V o.l 28 No. 4 A pr . 2007
从中日对西学的选择看洋务运动 与明治维新的结局
[ 6] ( P10) [ 5]
的宗旨。
在他们看来 中国文武制 度, 事事远出 西人之 上, 独火器万不能及 , 只是军器、 铁路、 电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长之处, 才不得不采之外国 , 所以, 中学有未备者, 以 西 学 补 之。 中 学 其 失 传 者 , 以 西 学 还 [ 7] ( P426) 之 。 只能 以中学 包罗西 学, 不得 以西 学凌驾中学。
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 明治维新不仅在器物 技艺的层次上向西方学习, 政治方 面,明治维新运动废除旧政治体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 治体制,之后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经济方面,国家带 头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并扶植私人资本主义,这奠定了 日本工业化基础,掀起工业革命热潮。军事方面,则实行 义务兵役制,改革军事机构,扶植军事工业等等一系列基 础而重要的改革措施。思想文化方面则通过教育改革,欧 化运动,传播启蒙思想等途径达到了文明开化的目的。
1
两次运动的背景*
2
两次运动的内容*
3
运动失败与成功的原因*
4
Hale Waihona Puke 两次运动历史评价*洋务运动是 19 世纪 60 年代初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第 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国外又有 西方列强残酷的侵略与剥削。 为了拯救清王朝的垂危统治, 清政府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 学技术,首先是军事技术,以 便将“心腹之害”的太平天国 为代表的人民革命运动镇压下 去,然后在逐渐富强起来的过 程中抵御外侮战胜侵略者。
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课题研究报告
-----第四小组
• 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 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的时局动荡,因 此两国都作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来改变当时的 现状,而这一系列的举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两国在近代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不同命运。然 而,同样是自救运动,明治维新运动使日本迅速 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洋务运动却并未使中国 摆脱不幸的命运。研究两次运动的不同与差 异, 当今社会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 洋务运动相比之下,则仅仅局限与军事, 工业,教育等方面的学习。洋务派的几个 领军人物创办了军事工业,建立海军,设 立民用企业,兴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科 学,法律书籍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一、概述在19世纪中叶的东亚地区,两个重要的国家——中国和日本,各自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中国进行的是洋务运动,而日本则开展了明治维新。
这两场运动都是两国在面临外来侵略、国内矛盾激化以及传统社会制度面临严重挑战的背景下,试图通过改革来寻求国家振兴的道路。
尽管两者在时间上相近,背景相似,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中国的洋务运动未能实现其预期的目标,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地将日本带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本文将对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进行深入的比较,探讨两者在领导力量、改革内容、社会背景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异同。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旨在揭示洋务运动失败和明治维新成功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们将分析两个国家在面对外来压力和内部挑战时,如何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的改革道路,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国内外的复杂环境。
这对于当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简述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在十九世纪中叶,中日的两国历史都迎来了重大的转折点。
清朝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天平天国的打击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外交困。
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
这就是洋务运动的诞生背景,一场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求富”为目标的自救运动。
与此同时,日本也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
十九世纪中叶的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
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落后,人民生活困苦。
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
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
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本民众纷纷要求“富国强兵”,明治维新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从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看近代中国与日本现代化的结局
从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看近代中国与日本现代化的不同结局首先明确两点:1、近代中国的国情以及状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列强凌辱,经过多次变革始终没能摆脱这一状态的困扰。
2、(1)日本现代化是通过武装倒幕,然后日本迅速崛起为东方新型的工业化国家。
(2)20世纪初跻身于帝国主义列强。
二战后至今的复兴阶段,经历了民主改革,日本完成了明治维新以来没有完成的政治民主化的任务;(3)通过《旧金山和约》日本摆脱了美国的占领状态。
同时战后日本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朝鲜战争、奥运会带来的历史契机,实现了经济腾飞,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创造了经济奇迹。
背景:相同点:国内政权体制都是封建专制,且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陷入了民族危机之中。
不同点:洋务运动是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目的是富强起来,既将人民革命镇压下去,又战胜侵略者,以拯救清朝统治。
因为洋务运动仍然是在高度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之下进行的。
这就注定洋务运动的不彻底性,以及它的封建性,腐朽性,局限性。
这是洋务运动没能改变中国落后状态的最根本的原因,这是制度原因,要实现变革的成功,只有一种解决方案就是变革政治体制,无法变革政治体制就无法挽救中国近代于危亡之中,而后来的一系列运动也在事实上证明了这一点(即,一定要触动封建根基,组织最广泛而彻底的变革!)与洋务运动不同的是,明治维新以富国强兵,振兴日本民族,以争取日本国际地位的平等为其首要目标。
取代了封建而腐朽的德川幕府统治的明治政权,虽然保留了一点封建残余,但其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比洋务运动要单纯而坚定,改革之士更加充满热情。
明治维新是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抵御外侮的斗争,并在人民群众推动下,发展为武装倒幕。
这就决定了这一运动是彻头彻尾的改革,得到了上至明治天皇,下至日本下级武士以及民众。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研究演讲稿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研究南华大学船山学院2014级会计四班张湘悦大家好!我是船山学院会计四班的张湘悦,很荣幸今天能在此和大家分享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研究成果。
在下见识浅薄,多有不足,还望大家海涵。
首先,请大家看这两张幻照片。
大家应该对照片中的这两位人物都有一定的了解:一位是满清的慈禧太后,另一位是日本的明治天皇。
从照片中可以看出,西太后穿着旗装,而明治天皇穿着西式军服。
天皇剪去发髻,换上西装是受了“明治维新三杰”中铁血宰相大久保利通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当时在日本震惊朝野,但正由于他俩的以身作则,近代西方生活方式才能在日本得以推广。
反观慈禧太后。
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提议减去辫子以适应工厂工作,但遭到了慈禧太后的强烈抵制,她认为辫子是不能废的祖宗之法。
剪辫易服是民国才得以推广的。
在社会风俗方面,大概可以总结为:日本自上而下接受西方文化而图变;而满清却在某种程度上拒绝近代化。
在外交方面,两国的反应也较为不同。
英国设计师在东京设计了一座意式公馆,名为“鹿鸣馆”,日本外务卿井上馨主持了开馆仪式。
鹿鸣馆名称出自诗经《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日本人取“鹿鸣,燕群臣嘉宾也”之义而命名,意即迎宾会客之所。
并把一些和外国人交际的机构移到里面。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曾于此举办了盛大的化妆舞会,从而开启了所谓的“鹿鸣馆外交时代”。
而中国的情况却大为不同。
清朝的第一位驻外使节名叫郭嵩焘,湖南湘阴人。
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驻英法大使,被英国人誉为“所见最有教养的东方人”。
但他一系列被西方盛赞的寻常礼节却被副手和国人诬陷为对天朝的大不敬。
几年后他因为国内舆论压力过大辞官回乡,回到湖南的路上还一路被乡人骂为“洋奴”等。
李鸿章为他请求谥号却被皇帝驳回,光景甚为凄凉。
在外交方面,大概可总结为日本政府在积极主动的面对,而清廷在消极被动的应对。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创办了大量的企业。
幻灯片里展示的就是洋务派创办的一些企业。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成败对比分析——胡惠琳
洋务运动历时30年之久,以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主要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虽然在期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办起了工厂,建立了海军,但是最终还是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作为它的谢幕礼。
而对岸的日本几乎同时和中国进行改革,明治维新使日本成功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国的改革却加速了封建王朝的灭亡。
我个人分析认为二者的不同结局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国家力量的影响一场改革能否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推动改革的主体是这个社会的哪个阶层,就明治维新而言,它是由国家力量由政府去推动的,1868年倒幕运动之后,明治天皇开始掌权,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在社会体制,文化,教育,军事,交通,司法,宗教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在国家政权的强力支持下,使得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
反观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等人,要看慈禧太后的脸色,一旦太后有什么风吹草动便叫停该项目,这使得洋务运动无法顺利进行。
此外,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国的主权进一步沦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中央决策还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影响。
清朝的中央机构逐渐半殖民地化,清朝中央集权的衰弱在中央决策中就可窥见一斑。
这种决策混乱致使洋务运动中所提的各项主张往往在中央就争论不断,一项洋务提议需要争论数年,才能打个折扣来实行,致使白白浪费了许多发展机遇。
社会力量的影响这场改革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明治维新除了遭到德川幕府的极少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之外,受到了绝大多数日本国民的支持和赞成,民间支持改革的呼声很高。
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他们大多是汉人,同时也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百姓对他们褒贬不一,其本集团就缺少广大群众的支持。
朝廷内部的顽固派不断炮轰洋务派,妨碍洋务运动的开展。
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发展工商业都由政府主导,甚至不让民办企业发展,无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民族文化的影响日本的民族文化在这场改革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日本自古以来就积极学习外来文化,一向是一个文化的输入国,公元646年的“大化改新”时,它就从中国大量输入文字、制度、宗教、礼仪和商工技艺,所以日本没有那种过于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所以对于改革,日本人没有太过强烈的抵触感,这也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另外兰学的发展为明治维新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的影响及评价
积极影响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和海军的发展,为 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此外,洋务运动还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启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 同时,洋务运动也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西方文化的传播。
消极影响
洋务运动未能实现中国独立自主的现代化,而是成为了西方列强的附庸。此外,洋务运动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未 能实现彻底的近代化,存在着官僚主义、腐败等问题。而且,洋务运动主要关注军事、工业等领域,对于社会、 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并未深入。
治体制改革。
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使日本走上了现代化的道 路,但其也存在着缺陷和局 限性。
启示
01
改革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只有全面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02
制度是保障一个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必须进行制度
性的改革。
03
改革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只有这样
明治维新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 ,推动了司法独立。而洋务运 动则注重引进西方科技和军事 制度,在法律制度方面的改革 相对较少。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军事技术 和装备,增强了清朝的军事力 量。而明治维新则实行征兵制 ,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经济方面的比较
经济发展水平
明治维新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资 本,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建立了 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而洋务运动 则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发展了一 些军工企业,民用工业相对较少 。
消极影响
明治维新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影响,如政治上的专制、 文化上的排外等。此外,明治维新的现代化改革不彻 底,存在着一些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思想,对于日本 未来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近代史论文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就日本“明治维新”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摘要: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通过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1853年的“黑船事件”,美国人佩里率舰队撞开了闭关自守的日本大门,让日本人领教了西方列强的厉害。
自此,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的局势动荡,而两国也因此意识到了自身的落后,都有了改革进取之心,并作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来改变现状。
然而,同样是自救运动,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摆脱不幸的命运,甚至让历史上一直学习中国的“撮尔小国”——日本,以一场“甲午战争”将中国推入了屈辱的深渊!其中的反差之大,发人深省。
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差异,来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政治经济军事正文:在十九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时局的动荡。
中日两国在被列强以武力打开大门后,都意识到了自身的落后,都有了改革进取之心,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日本则开始了“明治维新”,但结果却大不相同。
正如左宗棠所说的“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
剖析历史,就日本明治维新来分析中国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如下:1、从两次运动历史背景及目的比较,来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日本同中国都是闭关自守的国家,发展水平相差不大,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又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很多主权,被西方列强视为不可救药的“劣等民族”!首先让我介绍一下洋务运动的背景与目的: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的,当时的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国外又有西方列强残酷的侵略与剥削。
所以,为了拯救清王朝的垂危统治,清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其目的非常明显,就是“借洋助剿”,正如曾国藩所说:“购外国船炮,访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是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国第一要务。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结局殊异原因之探微在十九世纪中叶之后,在西方列强优势力量的冲击下,中国与日本做了各项努力,两国所从事近代化其国家实施的诸项措施,实际上是一项极具历史意义的大竞赛,基本地影响和决定了近代很长时期内两国不同的命运。
日本在此竞赛中一度获致胜利的事实,对中国而言,尤具悲剧的性质。
笔者认为,无论从历史的角度或现实政治的角度而言,中、日两国都是命定的竞争者,我们全国上下对此应慎重持之。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就近代时期内决定两国近代化成败的某些关键性因素,予以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其意义实在是多方面的。
对于中日近代期间自强运动一者失败一者成功的事实,究竟什么因素决定性地影响了两者历史的发展?什么因素附属性地影响了两者历史的发展?这就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两国的地理特征日本是个岛国,实为导致其能有效应付西方挑衅的基本因素。
日本的国土狭隘,完全由一群岛屿组成,岛与岛之间交通便利,消息传递容易。
对西方所给予的刺激至为敏感。
中国则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自然条件相差甚巨,除沿海沿江部分地区外,其他地方交通向极困难,所以,即使列强发动侵略战争乃至攻陷京城,各省的内陆仍然至为安全,绝少激动起普遍的同仇敌忾的意念。
整个中国由于地理上的隔阂,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发展,都呈现出极不均衡的现象。
两国相比,显然,在中国进行全国性的自强运动,其所将遭到的困难,较之在日本推动同样的运动要棘手得多。
日本局处亚洲的东北一隅,为欧洲国家所谓的"东方航线"的终点。
西方列强其首要侵略目标是中国,大英帝国的基石是印度,印度对华的鸦片贸易为英国在印财政的重要来源,因此英国集中注意力侵略中国。
日本则因地位偏僻,不甚受到注意。
所以,各国对日本的冲击,实远较其对中国的冲击为温和。
双方既无大规模的战争,也未进行走私的鸦片贸易,更无领土的要求。
二、两国的经济结构中国在对外开关前后,基本的经济结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日常生活所必须的资料,无须外求。
论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的领导作风。如不深 入基层和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不关心群众疾苦,饱食 终日,无所作为,遇事不负责任;独断专行,不按客观规 律办事,主观主义地瞎指挥等。有命令主义、形式主义、 文牍主义、事务主义等表现形式。官僚主义是剥削阶级思 想和旧社会衙门作风的反映。 看点:捐官
原因: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Page 6
背景3-日本
曰本政府意识到,不能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本身,还要 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建立一个适合于曰本自身的政治与法律 制度,在经过长达一年零九个月的海外考察之后,曰本最 终确立了把德国的国家主义学说与曰本本国的儒家与神道 思想相结合的独特的国家制度, 所以现对来所,他们学习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政治体制 的自我改革。
中国改革领导者
地主阶级 自救运动
中国的领导阶级是落后的,为的是自己的利益,当然不排除为国家的 安危
日本改革领导者
明治天皇 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 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日本的领导者阶级是先进的,因为他们是为人名,顺应的是时代的趋 势
Page 12
page曰本政府意识到不能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本身还要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建立一个适合于曰本自身的政治与法律制度在经过长达一年零九个月的海外考察之后曰本最终确立了把德国的国家主义学说与曰本本国的儒家与神道思想相结合的独特的国家制度所以现对来所他们学习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政治体制的自我改革
论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为什么结果不同?
导言
1861年开始,中国开始了富国强民之路,开始学习“师 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 清朝统治”的洋务运动;其后不久,日本于1868年10月23 日(旧历9月8日)宣布改元明治,实行了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研究演讲稿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研究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演讲的主题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作为中国和日本两个近代化的先驱,是两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两个国家都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改革,两个国家的历史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比较这两个时期呢?首先,从历史背景上来比较,两个时期都是在国内外局势十分混乱的时期发生的。
在中国,因为鸦片战争之后,列强侵入,前门、燕京、南京、杭州等地都先后成为外国势力的势力范围,国家的主权逐渐丧失。
在日本,因为长期的封闭政策,社会也经历了长期的停滞不前,而在19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美国的强制要求,日本也被迫开放。
其次,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在改革思想上也有相似之处。
在两个时期,国内的知识分子都很注重学习西方的知识,希望找到一种适合本国情况的西方化道路。
在中国,洋务运动的前驱人物林则徐、魏源等人都提倡学习西方的文化与科学技术,希望利用这些技术来强化国家。
在日本,德川幕府末期,国内一些思想家也倡导学习西方的文明,认为这是日本摆脱落后的办法。
再次,两个时期都在经济上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力图实现现代化。
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江南制造局、湘军铸造局等都是为了推进中国的近代化而设立的。
在明治时期,日本取消了许多防御贸易壁垒,使得商品流通量大大增加。
同时,日本还开发山林,建立银行和信用联盟,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也是两个时期都重点关注的方向。
此外,在政治制度上,两个时期也都追寻着现代化。
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国家开始逐渐建设“五口商税”,实行正式的海关政策,同时还进行了城市规划和警察制度的改革。
在明治时期,日本废除封建制度,政府升级为天皇制。
在两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总之,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有很多的共同点,它们都希望寻求通向现代化的道路,通过学习西方的知识、科技等来提高国家的实力。
历史下册期末总结
历史下册期末总结一、近代史1. 维新运动和洋务运动近代史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中国维新运动和洋务运动。
这两个运动的共同目标是推动中国实现近代化。
维新运动是在清朝末年兴起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维新派倡导的政治纲领是“中体西用”,主要通过政治改革来提升国家实力。
而洋务运动则是一个更加广泛的运动,既包括政治上的改革,也包括经济上的发展。
洋务派倡导的主要纲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要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知识来提升国家实力。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制的结束,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
辛亥革命是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发起的武装起义,其主要目标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一个民主的共和国。
辛亥革命爆发后,由于革命势力的推动,清朝的统治迅速崩溃,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成为了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基础。
3.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场重要的爱国运动,它发生在1919年5月4日,起因是中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后,中国对於该和约被赋予的日本的利益要求的强烈不满。
五四运动由学生运动发展而来,成为了一场国家性的运动,并迅速获得了全国的支持。
五四运动呼吁反对侵略者、追求民主、推进现代化,它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重要影响。
二、二战及战后重建1.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二十世纪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它由1939年至1945年持续,主要由盟军和轴心国之间的对抗构成。
这场战争对世界各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也改变了世界格局。
战争结束后,国际秩序发生了重大调整,联合国成立,冷战局势形成。
2. 冷战冷战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苏联解体期间的一段时间,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长期敌对状态。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展开了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的竞争,世界在东西方两个阵营之间逐渐分化。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小组总结报告师夷长技—洋务运动1861年元月,清朝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门负责洋务事宜。
洋务运动是以创办机器大工业为主要内容的一场“自强”和“求富”的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也是19世纪世界经济近代化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它最终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明开化—明治维新1868年起,日本也兴起了一场维新运动。
也是以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使日本走向经济近代化潮流的变革运动,经过这场变革,日本发生了惊人的腾飞,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几乎同时进行,然而日本成绩显著而中国成效不大,进而决定了两国百年来的不同遭遇。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我组成员们经过上网查询,课下讨论和观看有关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一些视频,总结和得到了有关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一、政治与经济条件的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前,中国与日本文化传统相同,都是封建专制国家;经济基础相同,都是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民族命运相同,同遭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
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8世纪中期起,日本商业性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农村手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同农业分离,从而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和发展,为明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
商业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在日本,从18世纪上半期起,就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便形成了。
到德川幕府统治末期,在日本经济较为发达的许多地区和部门,手工工场的发展已经十分广泛。
如,当时在制丝、纺织、棉纺织、酱油、榨油等十几个部门都出现了手工工场。
虽然当时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还不高,但日本已开始进入“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
这不仅为明治维新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而且使日本社会内部出现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明治维新的成功奠定了雄厚的阶级基础。
伴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日本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运动起因
19世纪中,随着太平天国、捻军、一次、 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清政府第一次感到 了生存危机,面对这种局面,以总理衙门 大臣奕欣、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 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新洋务 派提出为抵御外侮维护清廷的统治地位, 应当抛弃陈腐的“祖宗之法”,转而引进 西洋先进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
求富
洋务派在兴建军事工业的同时, 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为此 “百方罗掘”但仍“不足用”, 洋务派领导人李鸿章认为泰西 各国是以工商致富,由富而强, 认为“求富”是“求强”的先 决条件。于是洋务派开始将工 业范围扩大,兴办民用工业以 “兴商务,竣饷源,图自强”。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轮船 招商局,开始了“求富”之路, 在此后的十余年间,煤矿、铁 厂、缫丝厂、电厂、自来水厂、 织布厂、电报、铁路相继建设, 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办打破了西 方资本在中国的垄断,为国家 回收了大量的白银,并为中国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
运动的具体改革内容比较
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 实行了全面的,行之 有效的改革措施。他 们不仅在器物技艺的 层次上向西方学习, 进行变革,而且在政 治制度、经济组织、 社会结构、教育制度、 财政制度及文化思想 等方面,也同样进行 了全盘性的改革而洋
主观原因
洋务运动中封建顽固派的 阻挠与反对更加强烈:日本的 Nhomakorabea 倒幕运动
“安政大狱” ”和 “樱田门之变” “下关战争” 和 “八一八政变”
“禁门之变 “戊辰战争”
明治政府的资产阶级改革
“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 废除封建身分制度和取消武士特权 土地改革 殖产兴业 制定宪法和召开国会
同样是自救运动,明治维新运动使日本迅 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洋务运动却并 未使中国摆脱不幸的命运。正如左宗棠所 说,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 则是“结筏骑驴”。为什么两次运动会有 如此巨大的差距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治政府大刀阔斧的改革
1.聘用外国教师
1873-1875连续3年超过500人 首相标准 2.派遣留学生去西方留学
3."一半的政府前往西方"
小国
大国
武士道的顽固与执着
政见的分裂与腐败
军事的保障:经济
落后的小农经济
THANKS!
>>谢谢观看
政治
“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
政治
废除武士特权,四民平等
政治
颁布宪法
经济
1.工业现代化:日本通过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设备和现代产业制度,建立了较发达的纺织业、造船业、 军事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纺织业和机器制造业是第一次 工业革命典型行业,日本尚武故发展军工业,日本是岛国 故发展造船业) 2、农业现代化:为了发展农业,日本改革土地制度,确 认土地私有权,允许农民自由选种作物,调动了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
教育
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留学
军事
武士道教育
引进大量先进武器
“ 咸 临 丸 ” 号
第一艘装甲快速炮舰“清辉号”
“小鹰”号
洋务运动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派:
林则徐、魏源等为数不多的地主 阶级人士提出“师夷长技 以制夷”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
“外国强兵利器,百倍于中国。”
天津电报学堂
科技
科技
派遣留学生
1894
相同之处
1.背景相同:时间、民族危亡
2.目的相同: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机、巩固统治 3.内容相同:引进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教育改革
4.方式相同:自上而下的改革
不同之处
领导力量不同
中国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力量主要是洋务派,他们多为地方 掌握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掌握中央实权的慈禧太后在支持洋 务派、顽固派之间犹豫徘徊,只是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 力的领导核心。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是日益资产阶级化 的中下级武士,推翻了幕府统治后,由明治天皇掌权,二者 形成合力,进行大刀阔斧、全方位的改革。
军事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地址 创办人
军 工 企 业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1861 1865 1866
安庆 上海 福州马尾
曾国藩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天津机器局
1867
天津
崇厚
创建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经济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人
上海轮船招商局 开平矿务局 上海织布局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比较 与成败分析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张侨伦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内容
异同比较
目录
成败分析
反思
世界格局
明治维新
幕末危机:1853年黑船惊醒太平梦
明治政府的建立
1868 年 4 月 6 日,明治天皇发 布了带有临时约法性质的 《五条誓文》: “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 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 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 其志,毋使人心倦怠;破 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 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 大振皇国之基础。”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1872
李鸿章 李鸿章 郑观应
张之洞 张之洞
1878 1890
1890 1890
轮船招商局
教育
创办时间 1862 1863 1866 1880 1885
学堂名称 京师同文馆 上海广方言馆 福州船政学堂 天津水师学堂 天津武备学堂
类别 外语
外语
军事 军事 军事
1876
1880
福州电气学塾
具体措施不同
政治方面: 中国洋务运动毫无建树,根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废 除封建专制制度。日本则改革落后制度,废除封建身份制 度和武士阶级的特权,并颁布宪法,建立新的近代天皇制 政治体制。 文教方面: 中国值班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 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 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日本则大力发展近代教育,改革教 育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并建立全民 义务教育制度,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