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震后反应的调查

合集下载

地震后的急性心理创伤反应

地震后的急性心理创伤反应

地震后的急性心理创伤反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刘文娟国外研究表明,在地震发生数小时之内,大多数幸存者表现出情绪麻木,茫然不知所措。

地震发生的第1周内,广泛存在焦虑情绪和茫然之后的恐惧,对丧失亲人的幸存者来说还存在沉重的愧疚感与悲伤、哀悼反应。

在避难救护所生活10天以后,许多幸存者仍感到生活非常压抑,焦虑反应、抑郁情绪和睡眠障碍普遍存在。

一些幸存者出现创伤经历在脑海中不断闪回。

一个长期研究报告指出:地震发生3年后,幸存者仍然遭受心理痛苦的折磨,并且酒依赖和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升高。

因此,在地震发生后初期向幸存者保证他们可获得医疗救助、生活保障、以及重建家园的经济援助,将会很大程度减少幸存者的心理压力,比单纯的心理辅导更为有效。

国外学者认为,通常心理辅导在灾难发生1个月后更为有效。

回顾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其造成的心理创伤对受害者产生了持久性应激效应,长期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有无亲人震亡的幸存者心理感受不同。

约1/3震后余生的人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并且患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高于普通人群3~5倍。

每到“ 7・28”便会触景伤情等,那些经历了地震创伤的人群患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比例也高于正常人群。

唐山大地震无情地抛下了4000多名无家可归的孤儿,这一人群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依次为:控制不住回想受打击的经历;遇到与创伤事件多少有些近似的场合或事件时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极力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验的事;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不到能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去;过分的惊跳反应;反复发生“触景生情” 式的精神痛苦;对未来失去憧憬,如很少思考或计划未来的学习、工作或婚姻等。

对母孕期经历唐山大地震的青少年的调查也发现,母孕期遭受过地震应激的胎儿,成人后其情绪状态、智力水平和脑结构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异常变化。

对64例截瘫患者的心身研究证实,他们的心身健康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没有哪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震后可能出现哪些反应

震后可能出现哪些反应
维普资讯
曩 总第 1 9 页 _ 囊 蠢 誊 囊 誊- -
_ 。
目 可能 一 出现

“ 园没 有 了 , 些 我 们 爱 着 家 那 的人 和爱着我我们 , 而我们 也有很多人受了伤。 我们是这场灾 难中‘ 幸存下来 的人 ’在我们的心 , 里 , 经 不 仅 仅 是 痛 苦 , 是 很 多 已 而
我无法信任他人 , 无法与人亲密接 ● 心神不 宁 ● 抱怨别人不知道 自己的需 触, 我觉得 自己被拒绝 , 被抛弃。 ● 恶心 要 和痛苦 。 ● 想起离去 的亲人 , 那种感觉 ● 记忆 力减 退 ● 质问科技都这么发达 了, 为 就像针扎在心里一般。 ● 肌 肉疼 痛 ( 包括 头 、 、 ) 颈 背 什么还不能预报地震。 ● 我希望可以早 日 重建家园。 ● 注意力 不集 中 ⑥ 总不 自觉地就 回忆起地震 ⑧ 内心变得敏感 …… ● 子 宫痉 挛 中发生的事情 , 无法克制 …… ● 听到 与 地 震 有 关 的声 音 或 ● 晕 眩 、 昏眼花 头 ● 不断地 想 起死 去 的亲人 , 心 者看 到相 似 的画面 ,就 觉得不舒 ● 月 经失 调 里觉 得空空 的,无法 思考别 的事 服 , 觉地震 会再 次发 生 。 感 ● 心 跳突 然加 快 情。 ●总 是觉 得 很 焦虑 , 可是 我 也 ● 反 胃、 肚子 拉 ● 悲 惨 的画 面 在 脑 海 中反 复 不知 道 自己到底在 着急 什 么 。 “ 们说 , 他 经历 过 大 灾难 的人 , 出现 , 闭上 眼就 会看 到 。 一 ●常 常 睡 不 着 , 噩 梦 , 至 大多 都会 有 以上 这 些感 觉 。每个 人 做 甚 ● 不 停地 想 ,失散 的 亲人 、 朋 会从 噩 梦 中惊 醒 。 的具 体 情 况可 能会 有 所 不 同 , 是 但 友 会 不 会 正在 继 续 遭 受 痛 苦 和 创 所 有 这 些 在 灾 难 后 出现 的反 应 都 伤。 都是人们对灾难 的正常 灾后反应的身体 表现 是正常 的, ⑦对生活 、对 自己感到失望 , 反应 。这让 我 觉得 好 了很 多 , 为 因 思念 我 的家人 和朋 友 … … 我知 道 , 并不 是 唯 一有 这 样不 舒 我 ● 疲倦 ● 回避 现实 、 断地 期待 奇 迹 不 服 的感 觉 的人 。所 以我把 这些 话告 ● 发抖 或痉 挛 的出现 , 可现实却让我一次次地失 诉 给 了我 遇 到 的 、 我一 样 在 这些 和 ● 失 眠 望。 ●好像没有人在身边 了, 感觉 再 也没有 爱 和关 怀 了 。

地震常识与自救之震后心理辅导手册

地震常识与自救之震后心理辅导手册

地震常识与自救之震后心理辅导手册一、灾后的身心反应在灾难发生之后,许多人会经历亲人的伤亡,或是自己身体也受到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受难者会因灾难而产生一些身心反应。

了解这些反应除了能够帮助自己摆脱困境处还能适时鼓励别的受灾人群,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避免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造成身心的不适而延长复原的时间。

1、灾难后会经历到的情绪与身体症状象洪灾、地震、飞机失事等严重的灾难事件,人们历经了一般生活中不会遭遇的危机状况,我们均会产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正常”反应,有些人会变为冷漠、麻木,对环境与他人少有反应,有些人则会产生许多的情绪反应,还有些人会出现不舒服的身体症状。

每个人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所有这些在灾难后出现的反应都是正常的,是人对于非正常的灾难的正常反应,大多数人在灾难过去数月之内这些反应都会自己缓解,这些心理反应与身体症状包括:(1)心理反应恐惧和担心∙很担心灾难会再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无助感∙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悲伤、罪恶感∙为亲人或其它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愤怒∙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重复回忆∙一直想着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望∙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希望∙期待重建家园,希望更好的生活将会到来(2)身体症状‧疲倦‧发抖或抽筋‧失眠‧呼吸困难‧做恶梦‧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心神不宁‧恶心‧记忆力减退‧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痛)‧注意力不集中‧子宫痉挛‧晕眩、头昏眼花‧月经失调‧心跳突然加快‧反胃、拉肚子二、面对地震专家教你消解心理恐慌遭受震感的人,可能会产生两种心理:一是抱怨,地震了,为何事先没预报;二是恐慌,担心在下楼或乘电梯时发生意外,尤其对高层建筑避险心有余悸。

汶川地震后1个月内不同受灾群体心理应激状况调查

汶川地震后1个月内不同受灾群体心理应激状况调查

【 关键词 】 地震 ;不 受灾群体 ;心理应激反应 ;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 :R 4 . ,B 4 .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7 9 5 85 6 0 0—62 (0 0 0 7 9 2 1 )0 2—0 5 0 17— 2
d i 0 36 /.s .0 0— 7 9 2 1.2 0 9 o:1. 9 9ji n 10 6 2 .0 0 0 . 1 s
不 同性 别 问 S Q 评 分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R 男
( . 2±4 7 , ( .4 44 7 ; 71 . 8) 女 7 2 - .5) £= 一0 2 , = .0 P
1 58
C ieeMetl el ora,V l 4,No2,2 1 hns na H ahJunl o t 2 . 00
超受 灾者 的应 付 能 力 ,个 体 会 产 生 生 理 、神 经 内 分
泌 、神经 生化 、免 疫 功能及 一 系列 心理 行 为变 化 ” ~。 本 文在 汶川 地 震后 1 月 内 ,对成 都市 不 同受 灾群 个 的心理 应激 状 况进行 了评估 。
川 。 由 2 项 日组 成 ,最 高 分 为 2 0个 0,总 分 ≥8被 认
采 用方 便 取 样 。在 汶 川 地 震 后 l 0~2 0灭 内 ,选 取 成都 市第 一人 民医 院住 院 的震 后 伤员 、陪护 、该院 的 医护 人 员 ,及 成 都 市 民共 2 4名 ,收 回 有 效 问 卷 8 2 9份 [ 龄 1 6 年 1~9 7岁 ,平 均 ( 5±1 ) 岁 ] 3 5 。其 中 ,伤 员组 男 2 9人 ,女 2 4人 ,年 龄 ( 4±2 ) 岁 ; 4 2 陪护组 男 1 8人 ,女 2 0人 ,年 龄 ( 6±1 ) 岁 ;医 护 3 5

地震后民众的心理反应及心理重建

地震后民众的心理反应及心理重建

地震后民众的心理反应及心理重建罗增让 张 昕 5112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10级大地震,地震波及了大半个中国,也将数以万计的生命瞬间埋入尘土。

汶川地震不但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惨烈的灾情也会让经历和目睹的人群心理受到严重创伤。

在灾后许多公众不断地受到余震的严重影响,心理恐慌,忐忑不安。

随着地震灾区的救援工作的紧张进行,对于灾区幸存者、灾区人民以及灾区外人民进行心理“自救”、“救人”,缓解恐慌情绪大有裨益,可以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促进灾后心理重建,保障公众心理健康。

一、地震后民众的心理反应地震是一种始料不及的自然灾害。

地震后由于民众的震感、伤情及承受能力等均存在很大差异,而使民众产生的心理反应程度虽稍有不同,但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基本相同。

这些心理反应包括:恐惧和担心:很担心地震会再次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不安、害怕、恐惧心理普遍表现在不敢进屋子里睡觉,尽管建筑结构做过明确的检查,仍然不敢进屋子里睡觉。

另一方面是震动的过度敏感,甚至连坐马桶时,都觉得又地震了,慌乱地冲出来。

无助:觉得自己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觉得世界末日到来或一切转眼成空以及望着毁损的家园,不敢期望能有恢复的时候。

悲伤:这是最常见的感觉和情绪,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

大多数人会以大声嚎哭或不断啜泣来宣泄或疏解;少数人以麻木、冷漠无表情来表达。

内疚: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来避免亲人的伤亡。

当情绪的对象是针对自己、尤其是对自己生气时,很容易出现罪恶感。

“如果不是因为我……他们就不会被困在里面……”这种形式的罪恶感常在失去亲人的灾民身上出现。

愤怒:较常表现为怨天尤人,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不理解自己的痛苦,甚至对保护他协助他的志愿者发脾气。

震区中学生的创伤后应激反应状况及影响因素

震区中学生的创伤后应激反应状况及影响因素
亲友离去的痛苦 , 还要面对 复课期 间学 习环 境落后 , 资不 师 足的困难。这些事件极 有可 能使 中学 生产 生创伤 后应 激反 应 。因此对其创伤后应激反应状况的调查及研究 非常必要。
1 对 象 与 方 法
0 7 10 7 3 .4 、.9 。量表采用 五级 计分 , 非 常不符合 到非 常符 从
前生活事件 以及丧失程度。结 论 : 震后 中学生 出现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现象 比较普遍 , 但具有严重应激 反应 的个体并不多 ; 与男生相 比, 女生更
容易产生创伤后应激反应 , 尤其是在灾难 的再体验及过度觉醒反应上 , 三和高三年级容易产生创伤后应激反应 ; 初 性别 、 震后 心理辅导 、 震前生 活事件 以及丧失程度影响创伤后应激反应 的发生 。
【 关键词 】 地震; 中学生; 创伤后应激反应
di 1 .99 ji n 17 06 .0 90 .5 o: 0 36 /. s.62— 3 9 20 .9 0 8 s
中图 分 类 号 : B 4 .7 8 5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7 0 6 (0 9 0 6 2— 39 20 )9~14 0 0 2— 3
赵 雪峰 , 玉芳 , 丽 , 赵 胡 张春 芳 , 守 良 赵
(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 重庆 40 1 ) 0 75
【 摘要 】 目的 : 对震区中学生的创伤后应激反应状况进行评估, 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 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 自编灾后社会支持
问卷 、 震前生 活事件问卷 、 自编地震及余震 中丧失程度调查表及 PS T R症状修 订量表 , 在震后 3 个月 , 对震 区 43 中学生进 行问卷 调查 。结 1名
12 1 一般情况 调查表 .. 次数 、 时间及形式等 。

关于玉树地震灾害的调查报告

关于玉树地震灾害的调查报告

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其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发生于7时49分,震中位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境内,其规模达到7.1Ms、深度为14公里。

该地震导致至少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12135人受伤。

县城结古镇全部停电,由于大部分建筑都是土木结构,重灾区结古镇附近西杭村的民屋几乎全部(99%)倒塌。

此外整个玉树州的70%学校房屋垮塌。

震后,当地民众与僧侣展开自救,中国政府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展开了救援行动。

基本介绍简介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2010年4月20日国务院决定,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截止2010年5月30日18 时,经青海省民政厅、公安厅和玉树州政府按相关程序规定核准,玉树地震已造成2698 人遇难,其中已确认身份2687 人,无名尸体11 具,失踪270 人。

已确认身份的遇难人员:男性1290 人,女性1397 人;青海玉树籍2537 人,省内非玉树籍54 人,外省籍96 人(含香港籍贯1 人);遇难学生199 人。

第一次地震发震时刻:2010-04-14 05:39:57震级(M):4.7 纬度(33.1°N)经度(96.6°E)深度(千米):6参考位置: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拉秀乡日麻村第二次地震发震时刻:2010-04-14 07:49:40震级(M):7.1纬度(33.1°N)经度(96.7°E)深度(千米):33(后修订为14公里)参考位置: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拉秀乡日麻村第三次地震发震时刻:2010-04-14 09:25:17.8震级(M):6.2纬度(33.2°N)经度(96.6°E)深度(千米):30参考位置: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拉秀乡日麻村地震类型:青海本次地震属于强烈的浅源性地震余震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介绍,截止14日下午14时,青海玉树县7.1级地震已经发生18次余震,未来震区余震活动频繁。

汶川地震后1个月内不同受灾群体心理应激状况调查

汶川地震后1个月内不同受灾群体心理应激状况调查

!1987-2010《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心理卫生评估·坟!地震后1个月内不同受灾群体心理应激状况调查张丽霞1 原岩波2 王泽荣1 李云歌3 郭延庆2 郑宝清2范宏振1 张艳萍1 张卫东1 马颖1 王宏生2 张德正2 丛中2@(1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100096 2北京犬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卫生部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北京犬学),北京1001913成都第四人民医院,成都610036 @通信作者E-mail :congzhong @ )【关键词] 地震;不同受灾群体;心理应激反应;横断面调查中图分类号:R 749.5,B 84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2-0157-02 doi :10.3969/j .issn .1000-6729.2010.02.019地震等突发灾难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应激源,是一种使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并失去控制的情境,远超受灾者的应付能力,个体会产生生理、神经内分泌、神经生化、免疫功能及一系列心理行为变化「1-3」。

本文在坟!地震后1个月内,对成都市不同受灾群体的心理应激状况进行了评估。

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采用方便取样。

在坟!地震后l 0~20天内,选取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震后伤员、陪护、该院的医护人员,及成都市民共284名,收回有效间卷269份「年龄11~97岁,平均(35115)岁」。

其中,伤员组男29人,女24人,年龄(44122)岁;陪护组男18人,女20人,年龄(36115)岁;医护人员组男22人,女61人,年龄(3319)岁;市民组男43人,女52人,年龄(31113)岁。

4组间性别、年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

所有受试均知情同意,并排除有明显意识、认知及精神障碍者。

1.2工具应激反应间卷(Stress-Reaction Guestionnaire ,SRG )。

该间卷由卫生部下发,在抗震救灾中统一使用。

彝良地震后灾区大学生应激反应和应对方式研究

彝良地震后灾区大学生应激反应和应对方式研究

1 7 ・
第 3 5卷
昭通 学 院 学 报
2 0 1 3年 ( 总第 1 4 8 1 4 9期)
表得 分 大 于 等 于 3 3 , 可 能 发 展 为 创 伤 后 应 激 障 碍 。所有 被试 在事件 冲击 量表上 得分 的平 均分 为
刘 娟 , 王世敏 b , 钟 建 勋
( 昭通 学 院 a . 教育科学学 院 , b . 化 学 与生 命 科 学 学 院 , C . 宣传部 , 云 南 昭通 6 5 7 0 0 0 ) 摘要 : 采 用 考 查 事 件 冲 击 量表 和 简 易 应 对 方 式 问卷 测 量 了彝 良震 后 2 2 6名 灾 区大 学 生 的 应 激 反 应 与 应 对 方式 的状 况 及 两者 的 关 系 。 结 果 表 明 , 地震 半个月后有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不适 ; 震 后 大 学 生 更 倾 向 用 积 极 应 对方 式, 而较少用消极应对方 式; 积 极 应 对 方 式对 震 后 应 激 反 应 没 有 显 著 影 响 , 而 消 极 应 对 方 式 则 会 加 重 震 后
学生 会采 取怎 样 的应对 方 式 ?其 应 对方 式 和应激 反应 之 间有何 关 系 ?为 考察 以上 问题 , 本 研 究 对 昭通 学 院学生 进 行 抽样 问卷 调 查 , 以期 为 指导 震 后 心 理 干 预 和 防 震 教 育 的 顺 利 开 展 提 供 科 学 依据。
( 三) 施 测 方 式

研 究 对 象 与 方 法
( 一) 研 究 对 象 于 2 0 1 2年 9 月 2 3 日至 9 月 2 4 E t ( 地 震 后 半
以班 级 为单位 , 统 一发 放 问卷 , 说 明 问卷填 写 方式 及注 意事 项 , 约 2 5分钟 后 回收 问卷 。

地震后的心理障碍及干预措施

地震后的心理障碍及干预措施

地震后的心理障碍及干预措施震后正常的心理反应: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主要有三个阶段:(1)惊吓期这一阶段里,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就像通常所说的“失魂落魄”的状态,事情过后往往对此不能回忆。

(2)恢复期,在这个阶段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这与通常所说的“后怕”相仿。

正常的恢复期包括“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纳”五个阶段。

(3)康复期,康复期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地震后易出现的心理障碍:A、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

是指在遭受强烈的或者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

如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感到痛苦或者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这是地震等严重自然灾难之后,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对于精神打击比较沉重的人群,如失去孩子的母亲、失去双亲的幼儿、目睹亲人惨死画面的人等等。

在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在头脑中反复经历那些创伤性的画面,对于和创伤有关的信息,反应剧烈,睡眠、食欲、生活都会被挥之不去的灾难性画面和经历搅乱,痛苦、紧张、无助感的长期体验,都是PTSD的典型症状。

B、恐怖性神经症(phobia),是一种灾难过后,对于那些本不该恐怖的事物、场景、话语等外界信息表现出的恐怖反应,不仅内心有恐怖的体验,而且躯体上会有明显的紧张、出汗、颤抖等恐怖状态反应,甚至会因此发生一些退缩和逃避行为,对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

C、焦虑性神经症(anxiety disorder),分为突发性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两种。

症状都是表现出与现实处境不相符的紧张、焦虑不安、无所适从,突发性惊恐障碍表现的比较集中、急性和症状明显,而且在突发过程中,来访者有明显的濒死感,令其在经历一次发作之后,惶恐不安。

D、强迫性神经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包括强思维和强迫行为两种,突出表现为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同时存在,造成自我内部分离、对立的精神痛苦。

震后灾区居民胃肠道应激症状现况调查

震后灾区居民胃肠道应激症状现况调查

66 , 00 ) .6 P> .5 ;除少年儿童组 外 , 青年组 、中年组及老年组女性居 民胃肠道应激症状 患病 率显著高 于男性 ,
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 0 0 ) P< .5 。结论 突发性灾难事件可对受灾居 民身心健康造成 不同程度影 响 ,应进一步加
强对重点人群的关注 。
【 关键词 】 地震 ; 区居 民;胃肠系统 ;应激反应 ; 灾 流行病学 ;横断面研究
An e ie lgc l td e n g sri tsia ep n eo h b tnsi a t q a e 8" S H N uq∞I pd moo ia u iso a ton et lr o s fi a i t n e rh u k 18 A J ・i g,L s n s n a @ I
T e a ay i o e c p v p d mil g n t e s o s ma e i 0 6 s ri e n wh r i ig i h i se . a o h n lss f s r t e e i e o o y o h p twa d n 3 0 e vc me o we e l n n t e d s tr8 e f d ii v a t
【 bt c】 O jcv T vsg eh f ec o a a soh etf 5・2s os a huk n A s at r bete o nei t t i une f tt pi e n o“ 1 ru r qaen i i ta en l c a r c v e i et iWe-
C ieeJu n lo hn s o r a fHel u ain, Ap i2 09, Ve. 5, No 4 at Ed ct h o r 0 l 12 .

汶川大地震受灾者创伤后应激症状及危险因素

汶川大地震受灾者创伤后应激症状及危险因素

汶川大地震受灾者创伤后应激症状及危险因素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创伤。

大地震造成了数万人的死亡和伤病,留下庞大的心理残疾患者群体,后者被描述为广泛情绪反应的显着且持久的模式,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创伤后应激反应(PTSD)是一种由于遭受创伤事件而引发的,严重影响个体身心健康的心理障碍。

PTSD患者表现出用于避免与创伤事项有关的想法和感受,以及重复的反应和情景,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和恐惧,和日常生活的不适应。

这种创伤后应激症状在汶川大地震的受灾者中非常普遍,成为了这次灾难的一大伤害。

PTSD会导致许多症状,如间歇性噩梦,不安、恐惧或愤怒的情绪反应,回避或避免刺激物,无法专注或保持集中,过度的戒备或警惕,失去受灾事件之前拥有的习惯或兴趣等等。

患者往往感到孤独、无助和恐慌,会出现过敏、疲劳、不胜重负、肌肉紧张和慢性疼痛等身体症状。

这些症状将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生存。

许多受灾者的工作能力、学校成绩和家庭生活都因为心理创伤受到严重影响。

那么,什么因素会导致汶川大地震受灾者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呢?根据心理学家的观察和研究,下面是几种可能影响创伤后反应的因素:1. 震后后来居民发生生活变化的情况,如失去工作、学业和财产;2. 接触到严重伤病和死亡的场景和情景,尤其是与幼儿和老人的死亡有关的场景;3. 社会支持缺乏、偏见和不友善的态度,如对于灾民的歧视和冷漠;4. 对灾后收获的期望被打破,包括政府、家庭、社会工作者和媒体的错误预测或承诺;5. 感觉控制能力丧失或缺失,包括对灾难的缺乏独立决策能力和控制意识以及对应急反应、救援和安置的过度仰赖。

总之,PTSD是一种使人在长期时间里无法摆脱创伤的痛苦和情绪反应的精神障碍。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灾难和创痛,接受积极的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关注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生活中关注积极的心理特质,如对生活积极性、灵活性和自主性等都是建议的应对方式。

青少年地震应激反应问卷的编制

青少年地震应激反应问卷的编制
年 龄在 1 8—3 0岁 且 有 一 级 亲 属 震 亡 者 为 更 容 易
有 心理 障碍 的 群 体 。2可 见 青 少 年 是 灾 后 心 理 危
机 的易感 人群 , 本研 究 以亲 历 “ . 2 地 震 的青 故 5 1” 少 年为样 本 , 编制青 少年 地 震应 激 反应 问卷 , 于 用

典( A S 应激反应问卷》 ; SR ) 雎密太 、 张建新根据 空难 发生 地青 少 年 焦 虑 心 理 自编 了 《 难 发 生 地 空 青少 年心 理应激 问卷 》 ; 煜 蕙等 为评 估 空军 飞 王 行员应激损伤程度设计 了《 飞行员心理应激反应
症状 问卷 》 。应 激 反 应 的 测 量 研 究 更 强 调 问 卷
0c . 2 0 t 01
青少 年 地 震应 激反 应 问卷 的编 制
曾祥 岚 , 王 惠 惠 , 茄 学 萍
( 宁夏 大学 教 育 学 院 ,宁夏 银 川 70 2 50 1)

要: 编制青 少年 地震 应激反 应 问卷 , 为震 后 青 少年 应激 反应 水 平的 测量提 供 合理 工 具。以 Lzrs aau
基金 项 目: 宁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重点项 目( K 0 80 。 S 2 0 1 )
作者简 介 : 曾祥岚( 9 6一), , 16 女 黑龙 江齐齐哈 尔人 , 士研 究 生, 硕 宁夏 大学教 育学院副教授 , 主要 从事健
康 心 理 学 的教 学 与研 究 。
20 0 8年 5月 1 2日我 国四川汶 川等地 发生 了 8
测 量震后 青 少 年应 激 反 应水 平 , 灾 后 心 理 干 预 为
级 强震 , 这场 自然灾 害 作 为一 种社 会 性应 激 源 , 具 有 不可 预见 性 、 突发 性 以及 应 激 强度 大 等特 点 , 不 仅 造成 人 民生命财 产 的损 失 , 还会 引起 长期 的 、 持

地震灾后人群心理分析及对策

地震灾后人群心理分析及对策

地震灾后人群心理分析及对策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重大地震灾难在给人们生命造成巨大伤害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精神造成严重损伤,引起社会心理的巨大震荡。

他们如果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就能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维持应急期间的心理平衡,能够有效地应对灾后所出现的心理危机。

1震后心理及特征分析1.1震后灾难心理反应评估利用相关量表进行分析评估。

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地震伤员进行调查。

资料表明,震后人们心理反应最为明显的是恐惧、悲伤、忧愁和庆幸生存。

其他心理反应按照强烈程度依次划分为心慌、意乱、愤怒、怨恨等。

1.2震后灾难心理形成机制地震的突然性和高危害性让人们开始怀疑周围世界的安全性。

因此地震对人的心理伤害是通过摧毁人的生存条件来实现的,强烈的地震灾害,使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和精神条件丧失,使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强烈的干扰。

如不及时干预,很可能给灾民带来不同寻常的心理创伤,对今后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1.3震后灾难心理特征面对重大灾难时,劫后余生的人常表现泪流满面、惊慌失措或者沉默不语、神情呆滞,这些都是灾后心理的应激反应,个体的心理防御很容易瓦解,自我控制力减弱。

由此可见灾难对个体产生的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在:①生理方面。

失眠、做噩梦、易醒、易疲倦、呼吸困难、窒息感、易发抖、易出汗、消化不良。

②认知方面。

否认、自责、罪恶感、无能为力感、不信任他人等。

③情绪方面。

悲观、愤怒、紧张、失落、麻木、害怕、恐惧、焦虑、沮丧等。

④行为方面。

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易怒、好斗、骂人、喜欢独处、过度依赖他人等。

在严重的灾难事件中,人们经历了一般生活中没有遇到的危机状况,从而会产生一系列不常见的反应,此时人的情绪可划分为6个阶段,否认期、怨恨期、讨价还价期、忧郁期、接受期和适应期。

震后心理情绪反应过程并不是完全按照这些顺序出现的,同时各个阶段也不是截然分立的,相反,可能会几个阶段在同一时间或反复交替的出现。

震后一年半灾区小学生的创伤症状调查研究——以“八一帐篷学校”为例

震后一年半灾区小学生的创伤症状调查研究——以“八一帐篷学校”为例

震后一年半灾 区小 学生的创伤症状调查研究 ★
以 “ 一帐篷 学校’为例 八 ’
王 宁霞 郑巧 慧 翟 瑞
摘 要 :本研 究对 “ 总装备部 ・ 绵阳八一帐篷 学校 ”的小学生进行创伤症状调查研究 ,了解震后一年 半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使 用儿童创伤症状量表 简版 (S C A T C — )对 “ 八一帐篷 学校”3 年级 小学生进行评估。结果 : ( “ ~6 1 八一帐篷学校”的小学生震后一年半最为 ) 突 出的创 伤 症状 是 焦虑 ,其 次为抑 郁 和 分 离症状 ; ()在 创伤 症状 得 分上 不存 在 性 别差 异 2 性 ,但是存在年级差异性 ,三年级 学生创伤症状得分均低于其他年级学生; ()震后一年 3 半学生创伤症状比震后半年 学生创伤症状有所减轻。结论 :灾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仍存在 些问 ,焦虑、抑郁等症状仍 比较 明显 ,还应进行持续的心理危机干预。 题
,接受 调查 的学 生 有 68人 ,其 中有 7 Pno 等调查 发现【 yos ” ,亚美尼亚地震 1 年半 调 查 研 究 问
} 教育部 人文社科研究项 目 (9 J 7 00 ) 0 X A 10 2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规划项 目 (9 S 14 0 S3 0 )
6 9

心 理健 康 ・
5则 不 想 上学 ,上课 注 意力 不集 中 ,粘 人 ,回避 与地 可 能越 严重 ,标 准 T分 大 于 6 具 有 临床 意义 。 震有关的情境 ,成绩下降 ,易哭泣 等外在表现 。 由于该量表在 中国尚未建立常模 ,本研究计算 T
rr 等人在 19 e 96年报告 的 8 1 岁儿 —2 学生的人际关系在灾后有很大的变化 ,人际关 系 分时参考 Bi e 童 的常模[ 6 3 。在本研究 中各分量表 的 Cobc r ah仪 n 不好或不稳定表现明显。 . ,抑郁症状 0 0 7 . ,愤怒症 8 为 了准确地 了解震后 一年半 “ 八一 帐篷 学校 ” 系数为:焦虑症状 0 8 . ,创伤后应激症状 0 0 7 . ,分离症状 0 8 8 ., 7 小学 生是 否存在 以上心 理 问题 ,本 研究 对 “ 八一 状 0 8 总量 表 0 45 . [ 9 ] 。 帐篷 学校 ” 的小 学 生进 行创 伤 症状 调查 ,并 与一 本次调查以班级为单位 团体实测 。所有数据 年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 比较 ,为进一步 的干 采用 S S 60进行统计 分析 。 PS1. 预和辅 导提供依 据和建议 。

汶川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情况综述

汶川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情况综述

汶川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情况综述发表时间:2012-08-23T10:03:10.513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11月总第203期供稿作者:雷蕾1 黄宣银2 [导读]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灾区群众身心造成重大影响。

雷蕾1 黄宣银2(1. 泸州医学院四川泸州 646000;)(2. 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四川绵阳621000)【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98-03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灾区群众身心造成重大影响。

灾难发生后,国内外学者在不同时段,对受灾地区不同人群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这些研究对推动灾难医学的发展,了解灾后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了提供宝贵经验。

为全面了解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情况,作者在阅读2008年—2011年国内外发表的主要文献(不包括综述)366篇的基础上,将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被研究对象汶川地震灾后心理状况的被研究对象的构成情况和研究文献数量如表一所示。

大致分为可为以下几类:①亲历灾难的幸存者:包括灾区群众、死难者家属和伤员。

而且这些研究又主要集中在受灾群众暂住帐篷的那段时期,分别是来自一般灾区、重灾区、极重灾区的受灾群众。

对汶川地震灾后伤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受伤程度比较严重的住院者,而对那些受轻伤而没有住院治疗的受灾群众研究则几无报告。

②救援者:指进入灾区参与救援工作的人员,包括志愿者、医疗卫生人员、现场指挥、武警官兵、新闻报告者等。

研究文献的数量分布显示,对志愿者、新闻传播者的关注明显少于救援官兵。

③特殊人群:教师、学生、儿童、孤儿和老年人被作为特殊人群单独列出来进行研究。

表1汶川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文献统计2研究方法与工具2.1方法各异在已发表的文献中,各路学者对受灾地区不同人群的心理问题研究分别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个案调查、抽样调查以及对照研究等方法开展了研究。

有感地震后公众反应及其原因——天津宝坻4.0级地震社会调查

有感地震后公众反应及其原因——天津宝坻4.0级地震社会调查

有感地震后公众反应及其原因——天津宝坻4.0级地震社会调查龚永俭;李颖楠;程立康;李越【摘要】社会公众在有感地震后的反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其防震减灾的意识、能力及存在的误区。

以2012年6月18日在天津市宝坻区境内发生的4.0级地震为例,我们通过电话接访、寻访、宏观震中实地考察和网络行为分析等调查方式,研究了有感地震发生后社会公众的各种反应,并对公众反应的原因进行探讨。

【期刊名称】《城市与减灾》【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4页(P8-11)【关键词】社会公众;地震后;反应能;天津市;社会调查;原因;网络行为分析;防震减灾【作者】龚永俭;李颖楠;程立康;李越【作者单位】天津市地震局;天津市地震局;天津市地震局;天津市地震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社会公众在有感地震后的反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其防震减灾的意识、能力及存在的误区。

以2012年6月18日在天津市宝坻区境内发生的4.0级地震为例,我们通过电话接访、寻访、宏观震中实地考察和网络行为分析等调查方式,研究了有感地震发生后社会公众的各种反应,并对公众反应的原因进行探讨。

聂永安副局长(右一)陈宇坤博士(左二)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地震事件所引发的社会反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会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还会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特别是自救能力,与地震导致的人员伤亡多少密切相关。

破坏性地震的发生是偶然的,低频度的,但社会公众要居安思危,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持续提高自身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然而,如何对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减灾能力进行判定和衡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社会公众在有感地震后的反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公众防震减灾的意识、能力及存在的误区。

对有感地震后的公众反应及原因进行研究无疑具有意义和价值。

概况2012年6月18日3时5分在天津市宝坻区(39.6°N,117.6°E)发生4.0级地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震后反应的调查
——瞬间引发的思考在本次寒假期间,我的家乡营口发生了一次地震,虽然级数不大,但足以让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1975年2月4日的那场大地震,更无经验可谈。

在平静之后,我在不同的人群之中,做了一下有关于震后反应及自救意识的调查。

看过电影《2012》的人对大灾难来临时的场面一定会过目不忘,那惊悚刺激的真实感会让人们在梦中惊醒。

然而2012真的来了,我们期盼着这个龙年会风调雨顺。

2012年2月2日凌晨五时十六分,一阵剧烈的颠簸惊醒了睡梦中的人们——地震了。

地震了!当我发现这一事实的时候,顿时慌乱起来,母亲轻轻拥抱我,在母亲的怀抱中我安定下来。

可是过了一会儿,又一阵小小的颠簸让我睡意全无。

难道2012真的来了吗?
我开始留心搜集当天人们的反应。

首先做出反应的是新闻部门。

打开电视立刻看见记者在地震一线——震中柳树进行采访。

商铺的春联依然鲜红,透着新春的喜气,大红灯笼在风中轻轻地飘摇。

可是谈到当时的情景是每个人的表情都变得凝重起来,那一阵阵的颠簸让每个人的心变得不平静了。

小卖店的业主是可以看见货架上的饮料瓶在轻轻地晃动,伴随着轻响,门玻璃也似乎有些响动。

记者在柳树镇的采访大抵相同,人们没有更多的恐慌。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由于柳树镇地处城郊,平房偏多,即使及发生地震也有时间可以迅速逃生,人
员伤亡的几率比较小。

那么住在楼房的营口人又是怎么样呢?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安然呢?
营口最近多了一些高层建筑,名字绮丽或霸气。

地震当晚一个购房在20楼的私营企业主,坚决把妻儿留宿在工厂的锅炉房,坚决不住高楼。

听说平时喜欢“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层住户在地震时,震感更加强烈。

更有夸张的说法,称住在高楼的人士从床上晃到了地上,相当狼狈。

在随后的调查中显示,人们对购买高层的信心不足,最少在营口地区,今后的高层建筑销量会产生下滑。

人们在餐桌上流行这样的一个段子:“买房子是要最高层还是一楼?两者有什么区别?地震时一楼跑得快,最高层最先刨出来。


这就说明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高楼一旦发生危险,逃生会很困难。

营口市地处地震板块,属于地震多发带。

1975年度大地震让35岁以上的营口人记忆犹新。

加上近些年汶川地震,日本地震让每个人谈“地震”色变。

地震带来的巨大的损失,灾难不可逆转,大自然的力量让每个人洞悉到了地震的威力。

也就是说在今后的几年里,营口市的高层建筑销售会停止不前,因为日本的建筑多为低矮,建筑材料轻薄,而我国的十几层钢筋水泥建筑抗震能力是否达到八级?人们持怀疑态度。

我家邻居唐阿姨在第一时间冲出楼去,迅速开车赶往加油站。

来到加油站发现已经人满为患,很多车辆排着长队等候加油。

好不容易
加满油开到辽河广场——那里地势开阔,没有高大建筑,相对安全。

可是到了那里才发现已经没有停车位了,忽然感叹,有些人地震反应之快,第一时间应对让每个听到这个消息的人叹为观止。

据调查,地震过后营口地区购买私家车的人数激增,很多人渴望在第一时间逃离危险地带。

地震虽然过去了,心灵的地震远远没有停止。

很多人家在地震过后,在家中挑选避难所,80%的家庭选择了卫生间,并在卫生间内囤积大量的矿泉水、牛奶、饼干、面包等应急物资。

商场、超市一些饼干脱销。

有些居委会还要求每家准备一个手电筒和一个哨子,一旦发生地震可以用来呼救求生。

当晚在餐厅参加聚会的人们普遍喜欢坐在墙角或门口这些逃生迅速、相对安全的位置。

餐桌上的话题都是如果就餐时发生地震往哪里跑。

凡是说藏到桌子底下的人都会被告知,那里最不安全,应该藏到桌子的旁边,寻找合理的三角地带。

由于近些年的大地震所造成的危害令人们谈“地震”色变,这种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很多私家车的后备箱中准备矿泉水、饼干以及一些简单的御寒物资;还有很多人连续一周和衣而睡;最爆笑的是一条微博:“地震了,第一时间冲出家门跑到走廊,几秒钟后才发现自己裸奔了,看其他人还没有冲出来,我就迅速跑回。

”由此微博引发的热议:地震改变了睡眠习惯。

最爆笑的夫妻在地震来临时,迅速冲到自己的“小金库”,夫妻面对面点钱,清点完毕,双双跑出家门;最未雨绸缪的想法:很对家长把金银首饰、存折和各种卡通通缝在孩子
的内衣和短裤上,以备不时之需;最淡定的夫妻:在卫生间准备了两箱啤酒和泡椒凤爪若干,准备地震来临之时,夫妻对饮等待救援。

当调查到这些情况的时候,我不禁开怀大笑,这就是东北人,面对死亡的淡定与豪爽。

不禁想到《泰坦尼克号》,知道无法逃生的时候,母亲镇定的哄着孩子入睡,海水咆哮而入。

调查中发现世间百相,面对地震每个人无疑都是恐慌的。

我们都害怕死亡,我们对灾难都充满恐惧。

在对学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学校还在假期,可是各个楼层都会发现安全指示灯,可以再第一时间引导学生逃离。

学校在平时还召集学生进行疏散演练,以一个两千人的学校为例,全校学生安全撤离的时间在两分钟左右,第一个到达操场的学生只需二十几秒。

一系列的调查显示,市民对预防地震的意识合理、恰当、20%的人面对地震没有太大的恐慌,4.3级地震后还有人酣然进入梦乡,10%的人在睡梦中没有感觉,这些人大部分是孩子。

由此可见过度的学习和劳累,很多孩子的睡眠不足,他们难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由于他们对地震没有经历,所以发现地震,心里会异常恐慌。

所以家长要交给孩子更多的自救知识。

相比我们的父母一辈,我们80、90一代人在地震过后更加关注网上的消息,地震之后,在人人、QQ、MSN等各大网页上几乎全部被地震之后的种种消息“霸屏”,但值得欣慰的是,这些人群并没有被地震吓到失去理智,而是纷纷在网上转载、传递一些关于地震自救的常识,让人们都能了解地震后第一时间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反应。

据我的另一项调查显示,百分之八十的人群对地震基本知识不了解。

地震之后,营口市共发生了40次左右的余震,但人们并未察觉。

少部分人通过新闻得知此次地震之后有40次左右的地声,但是正值过年期间,大多数人以为是鞭炮的声音,还颇有微词。

由此严重地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灾害基本知识的匮乏。

仅仅掌握自救只是也是完全不够的。

2012年开年第一场地震过去了,但是留给我们的思索远远没有结束。

极寒天气席卷亚欧大陆,很多人丧生。

面对自然灾害我们无能为力,但是是否可以减少人为灾害的发生?面对战争我们又该如何避险?我们今后的生活如何保护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呢?
面对灾难我们是如此的渺小,面对灾难我们是如此的无助。

但是我们不应畏惧灾难,不能被灾难打倒。

我们应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有效经验,学会更多的知识进行合理自救,学会更多知识了解自然的奥秘,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在本次社会实践调查中,我走访了很多商场、学校、社区等等,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各行各业的普遍支持,他们都很热情地接待我,并认真地配合我完成我对他们的采访,对于这些单位,我深表感谢。

本次调查不仅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是我这一生中值得珍藏的宝贵财富。

因为它不仅教会了我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让我提高了与他人的交际能力,我认为,走上社会应当具备非常优秀的交际能力,而这种能力单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我也应当像此次一样,遇到问题多思考,注重生活
细节,不只看表面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另外多进行社会实践,在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的更多,更加去了解这个社会的各方各面,为自己积累经验,奠定基础,使自己将来能够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