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3
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一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
二、教学目标:
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
六、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
,9606= 888= 764= 855= 8109=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
1、1号笔筒有( )支铅笔2号笔筒有( )支铅笔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5号笔筒有( )支铅笔
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三)课上尝试小研究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1)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求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七册第八单元85页的内容。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另外,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二、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多数孩子来自农村,因此我在教学是选材尽量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我在课堂中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理念下,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三、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求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七册第八单元85页的内容。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另外,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简单应用计算平均数
的方法;
2.能够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培养学生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PowerPoint课件;
2.求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卡片;
3.计算平均数的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
情境导入:老师将一篮子苹果分给班级的同学们,告诉他
们这是每个同学的苹果数量,然后问他们如何计算出每个同学平均拿到了几个苹果。
导入问题:每个同学平均拿到了几个苹果?
引出平均数概念:介绍苹果数量的总数除以同学人数就是
平均数。
2. 引入新知
老师通过PPT展示平均数的定义,并解释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把一组数的数据相加得到总和;
•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3. 讲解平均数的应用
老师通过示例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的应用。
示例问题:班级同学去野外郊游,每个同学带了一些水果,现在请同学们算一算每个人平均带了多少水果。
引导思考:通过计算每个同学带的水果总数除以同学人数,可以得出平均数。
4. 练习计算平均数
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计算平均数的练习题。
练习题示例:
1.小明给同学们带来了5个橘子,小红带来了3个苹
果,小亮带来了4个香蕉,请问每个同学平均带了多少个
水果?
2.一家人去超市买水果,爸爸买了8个橙子,妈妈买
了6个苹果,姐姐买了4个香蕉,弟弟买了2个西瓜,请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课件)第1课时 认识平均数和求平均数
第八单元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 认识平均数和求平均数
新课导入
3支 4支 2支 5支 1支
数一数每个笔筒里有 几支铅笔。
共15支
探究新知
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可以怎样做? 共15支
15÷5=3(支) 每个笔筒放几支?
拿出1支放 拿出2支放 入此笔筒 入此笔筒
每个笔筒平均放3支,这个3叫做平均数。
四(1)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
第一组
姓 名 投中个数
张华
8个
王 云 7个
李英
6个
赵明
7个
哪组的成绩好?
第二组 姓 名 投中个数 刘 杰 9个 杨 立 8个 孙 梅 5个 王 丽 3个 丁 鹏 5个
算一算哪组投中 的球多……
怎样比较才公 平呢?
不公平,两个 组人数不一样!
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 个数就公平了。
(2)冷饮店每个星期进一次货,下星期“小小”冷 饮店准备多少箱饮料比较合适?
答:下星期“小小”冷饮店准备140箱饮料比较合适。
(合理即可)
问题讨论
(教材P86)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 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会不会有危险?
小军不会 游泳啊!
答:游泳池的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而游泳池的最深 处一定比平均水深要深。虽然小军的身高高于游泳池 的平均水深,但还是会有危险。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1 认识平均数认识|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1 认识平均数认识|冀教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认识平均数的概念及意义。
2.学生学会用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
3.学生学会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
二、教学重点
1.平均数的概念;
2.用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
3.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
1.学生听懂并理解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
2.学生会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
四、教学环节
1. 导入(5分钟)
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水果,让学生说出看到的每种水果的数量,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算出这些水果总共的数量。引导学生想到以前学的个数平均数。
2. 认识平均数(10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如:某班同学期中考试语数外三科的成绩,同学们运动会小组的跳远成绩,让学生讨论出这些数据的共同特点,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3. 用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15分钟)
引导学生如何用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让学生计算几组数据的平均数,例如:小鸟科技有限公司的7名职员每月的收入分别是1000元、1500元、1700元、900元、1200元、1300元、1500元,请问这7名职员的平均工资是多少?
4. 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20分钟)
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让学生观察若干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如:某班学生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期中考试成绩,三组数据分别为:64、58、75;90、76、86;79、85、90。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法求出每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进行比较。
5. 练习(10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自己练习计算每组数据的平均数,以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必修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本课时的教学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移多补少”得到的虚拟数,应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学情分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了解学情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我们在课前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学情设计教学,以学定教,使学生在课堂上切实取得进步和发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教学时教师应以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重点、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是教学的难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能够正确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
3. 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怎样通过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一些不同的数值和问题,以便能够让学生进行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10分钟)
1. 教师将一个水果篮放在教室的讲台上,告诉学生水果篮里有一些不同种类的水果,请学生猜猜篮子里水果的平均数是多少。
2.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将篮子里的水果取出来,进行数一数,并计算出平均数。
3. 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即一组数的平均值就是这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二、讲解新知识(10分钟)
1. 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示范计算平均数的步骤:首先将给定的一组数相加,然后除以这组数的个数,即可得到平均数。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学生进行练习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
2. 教师巡视课堂,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
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平均数进行解答。
2. 引导学生提出解题思路,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3.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应用。
五、总结归纳(5分钟)
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教师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求平均数的问题时,要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 教师为学生逐个点评并给予奖励。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课时认识平均数
8.1 认识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86页认识平均数
⏹教学提示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平均数,教材设置了三个活动。活动一,为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就是一样多,设置了移动笔筒里的铅笔数量来理解“移多补少,达到同样多”这一数学活动。活动二,教材通过“比较哪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的成绩好”来学习平均数;活动三,通过“计算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来学习如何利用统计表计算平均数。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理解“总数量”、“总份数”与“平均数”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会计算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掌
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数”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学习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笔筒5个、铅笔15支、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铅笔若干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操作中体验“同样多”,引出平均数
(课件出示笔筒图)
师: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一样多,可以怎样做?每个笔筒放几支?
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想法,最后形成一致意见。
(预设)
生1:把5个笔筒中的铅笔集中在一起是15支,3×5=15,所以平均每个笔筒放3支,就同样多了。
教师按上述方法完成操作。
生2:要想让每个笔筒里的铅笔的枝数同样多,可以尝试着把笔筒里多的笔放到少笔筒里,匀乎一下,最后发现,每个笔筒里放3枝时同样多。
四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本文将探讨四年级数学教学中认识平均数的教学设计。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能够更好的完成本节数学课的教学工作,让学生能够更深入的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用。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平均数。
2. 能够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3. 能够运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让学生进行平均数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需要准备好黑板、粉笔和实物道具。
2. 教师需要准备好课件和音频设备。
3. 教师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课本和教具。
4. 教师需要规划好每节课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流程。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或实物图片来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平均数,并且通过问询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第二步:概念解释
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或图表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平均数是什么,并且让学生通过实例来体会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第三步:练习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课本例题,或者自己编写一些例题来帮助学生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中更深入的掌握平均数的计算规律。
第四步:情境解析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例来让学生更好的领会平均数的意义,并且让学生能够将平均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例如苹果菠萝的销售数量统计平均数等等。
第五步:作业布置
教师在课堂中布置一些作业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同时将一些基础习题和扩展习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
五、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自主练习情况来对学生进行评估,同时也可以通过向学生布置小考试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衡量。
六、教学反思
计算平均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计算平均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正确计算给定数列的平均数。
2.培养孩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孩子的计算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知识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练习:计算给定数列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问题
1.老师拿出一根鸡蛋,问孩子这个鸡蛋的重量是多少。
2.让孩子猜测,然后称重,记录结果。
Step 2 探讨平均数概念
1.老师问孩子们,如果有两个鸡蛋分别是50克和70克,那么它们加起来是多少克?平均每个鸡蛋是多少克?
2.老师解释平均数的概念。
Step 3 计算平均数
1.准备数列1,2,3,4,5,要求孩子们算出这个数列的平均数。
2.孩子们举手回答,老师核对并作出解释。
Step 4 解决实际问题
1.老师出示题目:小明打了5次篮球,得分分别是10分、12分、15分、8分、11分。请问他的平均得分是多少?
2.孩子们自行计算,老师指导讨论思路和方法。
课后练习
1.计算数列(5, 10, 15, 20, 25)的平均数。
2.小红昨天跑步5公里,用时分别是30分钟、35分钟、40分钟、50分钟、45分钟。请问她的平均配速是多少?
总结
本节课介绍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计算平均值。孩子们通过练习,克服了计算中的一些难点和问题,提高了他们的计算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 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讨论平均数如何帮助我们了解数据集中的趋势。
2. 讨论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区别与联系,如中位数、众数等。
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认识平均数》是四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并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平均数进行问题解决。本案例背景设定在一个充满探索与互动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能力,但平均数的概念尚未建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入手,探究平均数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在每节课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平均数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此外,我还将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让他们在评价中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在反思与评价环节,我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同时,我会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反思与评价,使学生真正掌握平均数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
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5分钟左右)
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出示相关数据。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分别说。(三个)
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
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
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
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
小学数学_平均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91、92、93页的内容及第94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学情分析: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空难。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学乐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四年级两班进行飞镖投靶比赛,现在要在我们班选出一名代表,代表我们班去参加比赛。现在请三名候选者来讲台,现场投靶,大家当裁判帮老师看看谁的水平更高,选谁更合适。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1号、2号两人谁的水平高?
生:将1、2号的三次成绩加起来,进行比较。
师:2号、3号两人谁的水平高?
师:他说求平均数的方法公平,你赞同吗?什么平均数?具体说一下。师:求平均数,怎么求呢?用什么方法求?(预设两种方法)在黑板上用小方块摆出统计图。
四年级平均数的教案
四年级平均数的教案
教案标题:四年级平均数的教案
教案目标:
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能够计算一组给定数值的平均数。
3. 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
1. 教学课件/黑板和粉笔。
2. 学生练习册/作业本。
3. 针对平均数的练习题。
教学步骤:
引入活动:
1. 通过展示一组具体的数值,例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或体重数据,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思考。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和使用场景。
概念讲解:
1. 通过教学课件或黑板,向学生解释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
2.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例如:给定一组数值:5, 8, 10, 12,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如下:
a. 将这些数值相加:5 + 8 + 10 + 12 = 35。
b. 将总和除以数值的个数:35 ÷ 4 = 8.75。
c. 回答问题:这组数值的平均数是8.75。
练习活动: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组数值,要求他们计算并报告这组数值的平均数。
2. 教师巡视并提供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巩固与拓展:
1. 在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上提供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计算给定数值的平均数。
2. 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考试
成绩,或计算家庭每月用水量的平均数。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结:
1. 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强调平均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和应用平均数的技能。
教学扩展:
1. 对于学习较快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思考更复杂的平均数问题,例如带有缺
冀教版认识平均数说课
冀教版《进一步认识平均数》说课
张海勇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2003年某市小学年篮球友谊赛的事情,呈现了两个篮球队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让学生读题,在交流了解到的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先估计哪个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的要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然后讨论议一议中的两个问题:⑴求出的平均身高是每个队员的身高吗?⑵某个队员的身高能代表整个球队的平均身高吗?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接着提出计算两个队队员平均体重的要求,在学生自主解答后,再次讨论“说一说”的两个问题。
⑴最重的队员的体重超过本队平均体重多少千克?最轻队员的体重比本队平均体重少多少千克?⑵两个队队员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有关系吗?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感受身高和体重的关系。活动二,呈现了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两组不同人数的学生体重,通过求这两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进一步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在读统计表、交流信息、自主计算的数学活动中,经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3、在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在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生谈话,由学生是否喜欢看篮球比赛的话题,引出两支球队比赛的事情,用课件出示两支球队队员身高和体重情况的统计表。
小学数学_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4)教学设计(附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
1、借助一分钟投篮的情境,采用层层剥皮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和价值,学会并能灵活运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通过“猜一猜”“摆一摆”“算一算”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类比、归纳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并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
4、在合作探究中,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体会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一、创设情境,产生冲突。
1、利用已有经验判断投篮水平。
和学生聊喜欢的运动项目,最后由喜欢篮球的同学引到投篮上来。
师:男生和女生之间进行了一场“一分钟投篮挑战赛”,经过商议他们决定进行三轮比赛。出示第一轮比赛结果:
根据比赛结果,每个人都来当裁判,你认为在第一轮的比赛中男生队和女生队哪个队获胜了?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可以比总数也可以每个人对应着比,不管怎么比都是女生队的投篮水平高,老师宣布第一轮比赛女生队获胜!
2、参赛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
出示第二轮比赛成绩统计图。
观察两张统计图让学生说说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的回答:男生队有三人参赛,都投中了6个,女生队有四人参赛,都投中了5个。师:在这一轮中该宣布哪个队获胜呢?
生:女生队,因为他们投中了20个,男生队才投中了18个。
师:你比的是?(总数)那按照这位裁判的判定,我宣布第二轮比赛女生队获胜!(以此激起学生的抗议并由此展开辩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3、体会求“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课间活动吗?在课间活动中你喜欢做哪些游戏?是怎样组织的?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喜欢玩跳绳,我们4人一组,我们组跳的最多.
生2:我喜欢玩呼拉圈,我们两人一组,我们组我转得最多.
师:同学们在课间活动中玩的真开心,!老师特意拍了张照片,你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呀?(踢毽子!)好玩吗?老师把咱们班这两组同学踢毽子的情况记录了下来,你们看!(课件出示统计表)师:从这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
生:第一组王艺丹踢了8个,穆德芳踢了7个,赵丹宁踢了6个,郭帅成踢了7个.
生:第二组……
二、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师:刚才你们从表中了解到这么多数学信息,真了不起!你想通过这些信息知道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如:
生1:第一组一共踢了多少个?第二组一共踢了多少个?
生2:哪一组的成绩好?(板书)
师:你提的问题特别有价值,你们认为那一组的成绩好?
生3:第二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有踢毽子冠军.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一个人的成绩好,并不代表全组的人都好. 生:我认为第二组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比第一组多踢两个.
生4:我不同意,因为第一组人少,第二组人多,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公平.
师:看来比总数、有头球冠军都不行,都有矛盾冲突.那么大家在思考一下怎样比才公平呢?
学生可能说到:把每个组踢的总数平均一下,比较每组平均成绩就公平了.
师:你从哪知道平均成绩?(期末老师说过我们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求每组的平均成绩就是求什么?
(每组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板书)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那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商量一下怎样求出每组平均每人踢毽子的个数,然后再算一算,看哪个组合作得最愉快!
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在合作接近尾声时,让学生将自己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并写上组名.)
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方法:
1.分步:(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综合算式:(找小组同学讲出解题思路)
(蓝兔)第一组:8+7+6+7=28(个)
(虹猫)第一组:(8+7+6+7)÷4
28÷4=7(个)(4表示什么?7个是什么?) 第二组:9+8+5+3+5=30(个)
30÷5=6(个)第二组:(9+8+5+3+5)÷5
师:仔细观察这两组的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生:不同点:一个是分步计算,一个是列综合算式.
生:相同点:都是用总个数除以每组的人数.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分步综合都可以.现在谁能大声说出那组的成绩好?
生:第一组!
师:通过踢毽子这个游戏,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要求每组的平均成绩,应用这组的总个数除以每组的人数.
生:要知道哪组的成绩好应比较每组踢的平均个数.
师:看来这个数的作用真不小呢,他能反映出每组的整体水平!(用手指板书)谁来给每组平均每人踢得个数起一个名字?
生:平均踢的个数……(很好!能不能再简捷一点?和我们的名字一样两个字或三个字?)
生:平均数.(非常好,那我们就把平均每人踢得个数叫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刚才我们用“平均数”这个新朋友解决了哪组成绩好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经常遇到求平均数的问题.看,这是我班环保小卫士统计的他家一周内丢弃塑料袋的情况.(课件出示)
师:请你们帮他算一算,他们家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自己独立试一试,有困难的可以找同桌帮忙.
师: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方法:
生1:先算出一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总个数,再除以7.(实物投影)分步:1+3+2+3+2+6+4=21(个)综合算式(1+3+2+3+2+6+4)÷7 21÷7=3(个)(7表示什么?) =21÷7
=3(个)
答:平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
师:你们同意他的解题思路吗?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求出了他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我们的好朋友蓝灵鼠听说大家在研究平均数,特意赶来向我们请教一个它一直很糊涂的问题.你看!(求出的
“3个”是实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个数吗?)小组讨论一下帮蓝灵鼠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有两种认识:
生:我认为“3个”就是实际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观察表格,明确“3个”不是实际数).
生:我认为“3个”不是每天实际丢弃的个数,而是平均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它是一个“平均数”.
师:平均数“3个”和实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个数比较可能会怎样?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适时激励表扬)
生:实际丢的个数有的比平均数多,有的比平均数少.(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给予提示)
师:蓝灵鼠听了大家的解释满意吗?一起了解一下!
师:我们算出了平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照这样计算,请想一想我们班有80个同学,那么80个家庭一天一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算一算一周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算完后,交流计算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
生:那就会到处都是塑料袋,我想对丢弃塑料袋的人说:“请不要随意丢弃塑料袋了.”
生:塑料袋满天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