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6)(共8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6)(共8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6)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85-86页课题《认识平均数》备课教师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 2、过程和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会求平均数。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5个笔筒、15支铅笔。

教师导学学生交流、展示设计意图一、初步体会,揭示课题:师:老师这里有五个笔筒,每个笔筒中放有不同数量的铅笔,那么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可以怎样做?谁来给大家摆一下?师:很好,那你可以为你的方法起个名字吗?师板书:移多补少师:那你也为你的方法起个名字吧。

师板书:先合后分师:我们通过摆一摆,算一算,最终都得到每个笔筒是3支铅笔,我们把这个3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就让我们今天一起来认识平均数。

师板书课题:平均数二、进一步感知,认识平均数师:在体育课上四一班的同学进行分组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读题,想想那组的成绩好?师:你们同意吗?师:可见当数据个数相等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总数来进行比较。

师:既然第二组的成绩不够理想,那么老师邀请丁鹏加入,现在同学们再看看哪组成绩更好?请同学们把你的思路和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由组长汇总交流观点,确定发言同学及形式。

稍后我们进行全班交流。

师:哪组同学要和大家交流?师:看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师:好,非常感谢你们精彩的发言,请回。

师:通过计算我们得到第一组平均每人投7个球,第二组平均每人投6个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平均数和每个同学投球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师: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和平均水平,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它始终介于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有时也用它来比较几组数据的大小。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小学数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八、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平均数”的意义,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玩过篮球吗?谁有投中篮球的经验。

(学生畅所欲言,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你们看这些同学在做什么?(课件显示:一些孩子投球的情景)是的,这些同学正在举行一场激烈的投球比赛。

比赛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观察这张表示投球情况的统计表。

(课件显示:人数不同的投球情况统计表。

如下:某班一组、二组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二)合作学习,自主构建1、提问:读图,你知道了什么?假设你是裁判,你认为哪组成绩好?是怎么判断的?2、教师说明: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比较,老师将统计表中的数据制成了统计图。

3、学生活动: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将自己的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4、动手操作:理解用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比较两组成绩的好坏。

学生到前面移动磁力扣(磁力扣代表小球),表示出各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如图所示)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移动“小球”,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表示出各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让学生直观感受第一组整体投球水平比第二组整体投球水平好,用平均每人投中个数比较哪组成绩好是公平的。

5.总结并揭示平均数概念总结方法:同学们看这位同学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投得多的给投得少的一些后,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

从图上很容易看出第一组同学的整体投球水平比第二组好一些,所以第一组成绩好。

当两组人数不相同时,我们用“求总和”的方法是不公平的,用平均每人投中个数比较是公平合理的。

揭示概念:实际上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7就是8、7、6、7这组数的平均数。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2、引导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接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到“移多补少”的过程,从而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感受平均数的必要性。

3、研究方法,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后,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找到数据,进行计算,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4、巩固练,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巩固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5、课堂总结,回顾研究成果在课堂结束前,教师要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研究成果。

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

设计意图:使用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移多补少”的过程,从中找到合理的“移动”方式,引出数学课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探索发现1) 认识平均数展示四(1)班两个组的投球记录,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如“哪个组的成绩好?”、“平均每个人投中多少个球?”以及“怎样才能让他们一样多?”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找到解决办法。

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

这时的“7个”和“6个”就是各组同学投球的平均数。

让学生理解“总数量”和“总份数”的意思。

2) 计算平均数XXX观察妈妈经常使用塑料袋买菜,做了统计,想用真实的数据说服妈妈保护环境。

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并提出问题,“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学生们自主解决问题,同时让他们明白求出的“3个”是一个平均数,代表的是一个整体水平,而不是每天实际丢弃的个数。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

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判断:1.XXX队员的平均身高是201厘米。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简单应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2.能够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培养学生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2.求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卡片;3.计算平均数的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情境导入:老师将一篮子苹果分给班级的同学们,告诉他们这是每个同学的苹果数量,然后问他们如何计算出每个同学平均拿到了几个苹果。

导入问题:每个同学平均拿到了几个苹果?引出平均数概念:介绍苹果数量的总数除以同学人数就是平均数。

2. 引入新知老师通过PPT展示平均数的定义,并解释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把一组数的数据相加得到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3. 讲解平均数的应用老师通过示例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的应用。

示例问题:班级同学去野外郊游,每个同学带了一些水果,现在请同学们算一算每个人平均带了多少水果。

引导思考:通过计算每个同学带的水果总数除以同学人数,可以得出平均数。

4. 练习计算平均数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计算平均数的练习题。

练习题示例:1.小明给同学们带来了5个橘子,小红带来了3个苹果,小亮带来了4个香蕉,请问每个同学平均带了多少个水果?2.一家人去超市买水果,爸爸买了8个橙子,妈妈买了6个苹果,姐姐买了4个香蕉,弟弟买了2个西瓜,请问每个人平均买了多少个水果?5. 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求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卡片,要求学生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并记录下解决过程。

实际问题示例:一年级的同学今天齐心协力清理校园,共清理了180个垃圾袋。

如果班级有30个同学,请问每个同学平均清理了多少个垃圾袋?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互相检查对方的答案。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长方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架)师:这是老师家的书架,咱们一起来看看。

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你有什么办法?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8本书,拿2本放在下层书架上,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了?(6本)(3)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生:把上层书架上的书和下层书架上的书先合起来,再平均放在两层书架上,这样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师:像这种把几个不同的数先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这样的几份的到相同的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5)师: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了吗?生:一样多了。

师:都是几本?(6本)师:它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数?(或者:谁来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这个数?)生:用的是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像这样得到的数,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平均数。

师:所以6就是8和4的平均数。

谁再来说说6是谁和谁的平均数?(生说)(6)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师:老师又新增添了一层书架,第三层书架上有几本书了?生:第三层书架上有3本书了、师:用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三层书架上书的本数的平均数吗?师:请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注意摆时要一一对应。

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6.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提高沟通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张班级学生身高的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从这张表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2.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统计表得知,我们班的同学身高差异较大。
要求: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5.作业反馈:
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应及时检查、批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针对学生的错误,给予耐心解答,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3.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基本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评价方式多元化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多种途径,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要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家长参与作业:
家长协助学生收集数据,并引导孩子运用平均数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同时增进亲子关系。
4.小组合作作业: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收集相关数据并计算平均数。例如,调查班级同学的体重、身高、学习成绩等,计算平均数,并分析结果。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途径,培养数据分析、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含义;2.能够通过计算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学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1.确定数据的总和;2.分析实际问题,应用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思考一下以下问题:如果有5个同桌每人身高分别是120cm、130cm、140cm,150cm和160cm,则平均身高是多少?2. 渐进式教学1.告诉学生上述问题中的“平均身高”就是平均数;2.解释平均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所有数的总和除以数量,得到的结果就是平均数;3.强调:求平均数时,需要确定数据的总和;4.给学生带一批数据进行计算:35、47、52、68、72,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一下,这几个数字的平均数是多少。

并让学生自行计算出结果;5.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应用平均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环节1.请学生计算:10、20、30、40、50、60、70和80的平均数;2.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3.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巩固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4.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小明每天上学用时45分钟,小红用时52分钟,小李用时37分钟。

这三个人平均用时多少?5. 总结归纳教师对上述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并对学生在拓展应用中的思考进行点评。

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能够通过计算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渐进式、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冀教版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第85—86页。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3、体会求“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课间活动吗?在课间活动中你喜欢做哪些游戏?是怎样组织的?学生可能会说:生1:我喜欢玩跳绳,我们4人一组,我们组跳的最多。

生2:我喜欢玩呼拉圈,我们两人一组,我们组我转得最多。

师:同学们在课间活动中玩的真开心,!老师特意拍了张照片,你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呀?(踢毽子!)好玩吗?老师把咱们班这两组同学踢毽子的情况记录了下来,你们看!(课件出示统计表)师:从这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生:第一组王艺丹踢了8个,穆德芳踢了7个,赵丹宁踢了6个,郭帅成踢了7个。

生:第二组……二、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师:刚才你们从表中了解到这么多数学信息,真了不起!你想通过这些信息知道哪些问题?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如:生1:第一组一共踢了多少个?第二组一共踢了多少个?生2:哪一组的成绩好?(板书)师:你提的问题特别有价值,你们认为那一组的成绩好?生3:第二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有踢毽子冠军。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一个人的成绩好,并不代表全组的人都好。

生:我认为第二组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比第一组多踢两个。

生4:我不同意,因为第一组人少,第二组人多,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公平。

师:看来比总数、有头球冠军都不行,都有矛盾冲突。

那么大家在思考一下怎样比才公平呢?学生可能说到:把每个组踢的总数平均一下,比较每组平均成绩就公平了。

师:你从哪知道平均成绩?(期末老师说过我们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求每组的平均成绩就是求什么?(每组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板书)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那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商量一下怎样求出每组平均每人踢毽子的个数,然后再算一算,看哪个组合作得最愉快!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1 认识平均数认识|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1 认识平均数认识|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1 认识平均数认识|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认识平均数的概念及意义。

2.学生学会用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

3.学生学会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

二、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2.用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3.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1.学生听懂并理解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2.学生会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

四、教学环节1. 导入(5分钟)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水果,让学生说出看到的每种水果的数量,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算出这些水果总共的数量。

引导学生想到以前学的个数平均数。

2. 认识平均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如:某班同学期中考试语数外三科的成绩,同学们运动会小组的跳远成绩,让学生讨论出这些数据的共同特点,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3. 用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15分钟)引导学生如何用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

让学生计算几组数据的平均数,例如:小鸟科技有限公司的7名职员每月的收入分别是1000元、1500元、1700元、900元、1200元、1300元、1500元,请问这7名职员的平均工资是多少?4. 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20分钟)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让学生观察若干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如:某班学生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期中考试成绩,三组数据分别为:64、58、75;90、76、86;79、85、90。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法求出每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进行比较。

5. 练习(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自己练习计算每组数据的平均数,以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

6. 巩固和拓展(10分钟)最后,让学生自己布置一组数据,在班内互相出题计算平均数,并学生自己出题求平均数。

五、教学后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利用观察比较法和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出平均数,并通过练习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

四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本文将探讨四年级数学教学中认识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能够更好的完成本节数学课的教学工作,让学生能够更深入的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用。

一、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平均数。

2. 能够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3. 能够运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让学生进行平均数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需要准备好黑板、粉笔和实物道具。

2. 教师需要准备好课件和音频设备。

3. 教师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课本和教具。

4. 教师需要规划好每节课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流程。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或实物图片来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平均数,并且通过问询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第二步:概念解释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或图表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平均数是什么,并且让学生通过实例来体会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第三步:练习训练教师可以通过课本例题,或者自己编写一些例题来帮助学生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中更深入的掌握平均数的计算规律。

第四步:情境解析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例来让学生更好的领会平均数的意义,并且让学生能够将平均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例如苹果菠萝的销售数量统计平均数等等。

第五步:作业布置教师在课堂中布置一些作业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同时将一些基础习题和扩展习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

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自主练习情况来对学生进行评估,同时也可以通过向学生布置小考试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衡量。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应该了解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以便更好的协调和掌控教学进程。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简单地用语言解释什么是平均数;2.能够使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平均分配物品等;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等;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使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和数学建模。

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2.课堂讨论法。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个小组共有10本书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平均分配这10本书,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15分钟)1.老师出示一些数字,并让学生依次将它们相加,最后得出它们的和,然后问学生如果要平均分配这些数字,应该怎么做;2.老师引导学生想到用总和除以数字的个数,将其称作平均数;3.老师再出示一些数字,让学生自己计算它们的平均数;4.老师再让学生自己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五个人的身高,然后让学生计算它们的平均数。

3. 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问题(15分钟)1.老师出示一个小组有10个人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分配6个饼干;2.老师引导学生想到将饼干数量除以小组人数得到平均值,然后将平均值分配给每个人;3.老师再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班级的5个同学在选举中得票数是7、8、6、5、4,然后让学生计算平均得票数。

4. 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更复杂的问题(25分钟)1.老师出示一个小组共有20本书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先将这20本书分成两组,使得每组的书的数量相等;2.老师引导学生将20除以2得到10,然后让学生将这20本书按顺序逐个分配,每个小组每次分配一本,相互比较,直到10本为止,证明10为这20本书的平均数;3.老师再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班级的5个同学的年龄是10、11、8、9、12,然后让学生计算平均年龄。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平均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而认识平均分作为对平均数的基础认知,是小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第一步。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什么是平均分,怎样求平均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用平均分。

设计一堂富有趣味和启发性的《认识平均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2)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3)举一反三地应用求平均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游戏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平均分的概念,求平均分的方法。

难点:理解求平均分的过程及实际应用。

四、教学内容1. 平均分的概念2. 求平均分的方法3. 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具有相似特性的物品(如相同尺寸的苹果、相同规格的书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物品进行均分。

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2. 探究活动(15分钟)(1)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每组学生用相同数量的小方块拼成一个图形,然后求该图形的平均边长。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求平均分的方法。

(2)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思考求平均分的方法。

3. 讲解和练习(25分钟)(1)教师以“早晨每个学生吃了多少苹果”为例,讲解求平均分的方法。

(2)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几个求平均分的练习,并相互交流讨论解题思路。

4. 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班级平均年龄”,“班级卫生情况得分平均值”等。

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平均分的知识。

5. 总结巩固(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和鼓励。

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优秀教学案例

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待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充满信心地面对数学挑战,勇于克服困难。
2.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客观公正的态度,让他们明白平均数在数据分析和决策中的重要性。
3. 通过对平均数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4.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 请同学们收集一组数据,计算其平均数,并分析平均数在数据集中的意义。
2. 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思考:为什么平均数有时不能完全反映数据集的特征?与中位数、众数相比,平均数有哪些局限性?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在每节课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平均数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此外,我还将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让他们在评价中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在反思与评价环节,我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同时,我会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反思与评价,使学生真正掌握平均数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会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将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互相学习。我还会设计一些有趣的小组竞赛活动,如“平均数计算接力赛”,以增强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八单元第1课时 认识平均数(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冀教版

第八单元第1课时 认识平均数(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冀教版

第八单元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认识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意义;•掌握计算简单数列的平均数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观察思考、探究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勤于思维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意义;•如何计算简单数列的平均数。

2.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掌握计算简单数列的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通过任务驱动、引导性探究、启发性提问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教师通过提问学生,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大家平时喜欢玩游戏吗?玩游戏时有用到平均数吗?•几个人一起打篮球,每人投篮5次,求这几个人投篮的平均命中率。

2. 引入通过PPT或者黑板写出“1, 2, 3, 4, 5”,询问学生这5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引出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平均数的意义。

3. 任务驱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道问题,如:•小组A:求2, 4, 6, 8, 10这5个数的平均数。

•小组B:一个人跑步的时间分别为6分钟、7分钟、8分钟、9分钟、10分钟,求他的平均时间。

•小组C:一个班的30名同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求这个班的平均成绩。

姓名数学成绩语文成绩英语成绩张三887892李四948881王五788286…………平均数………4. 操作演示以小组C为例,教师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详细讲解公式:平均数 = 这几个数的和÷ 这几个数的个数。

5. 小组讨论、展示与总结小组C讨论后,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计算过程及结果,并向全班发起讨论。

6. 练习教师提供以下练习:•求:15, 18, 20, 24, 27的平均数。

•求以下图形中所有黑点的平均数。

•8月份中山市每日最高温度(单位℃):34, 32, 31, 33, 39, 36, 37, 35, 34, 32, 30, 28, 30, 32, 31, 30, 33, 34, 35, 36, 33, 30, 28, 29, 31, 34, 33, 35, 36, 3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9〕《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1、结合详细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 难点: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激趣导入猴子妈妈分铅笔故事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师:猴子妈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她不知道怎么办,你们能帮帮她吗?师:这种方法在数学上被称为“移多补少”法师:这种方法利用了“平均分”的知识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平均分,如今他们每个有3支铅笔,公平了。

这个3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平均数〔揭题〕预设:生:不公平预设:生1:把第二只小猴的铅笔拿1支给第三只小猴子,把第四只小猴子的拿2支给第五只小猴子〔找生演示〕生2:可以把这些铅笔都合起来一共是15支,再平均分一分,每只小猴子得3支铅笔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喜欢打篮球吗?师:篮球是我们学校的品牌活动,每个学生都非常喜欢。

这不四〔1〕班的两个组进展了投球比赛。

出例如2 师:大家仔细观察,从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交流方法提问:假如你是裁判,你认为哪组成绩好?师:也就是比拟两组投球的总数,你们同意吗?小结:人数不一样,比总数是不公平的。

师:那怎么进展比拟,小组讨论一下小结:也就是也就是说求出每组平均每个人投球的个数,然后比拟两个组的平均成绩,这样公平吗?请同学们完好的计算一下两组的平均数师:28指的是什么?师:4表示什么?师:为什么一组除以4,二组除以5?师:你们求的7和6各表示什么?直观图演示〔课件〕 3、理解平均数意义师:7能代表一组的投球程度吗? 6能代表二组的投球程度吗?小结:平均数的本领还真不小,它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程度。

最新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公开课教学设计

最新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公开课教学设计

最新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公开课教学
设计
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的平均知识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体验理解平均、寻求平均、讨论平均意义的过程。

正义。

3、积极参加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意识到将哪个组的好成绩与“平均分”进行比较的公平性,理解平均分的实际
意义,并学会计算平均分。

教学困难: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体会平均数
1.展示示例1的铅笔盒示意图并提问。

你能做些什么使每个铅笔盒有同样多的铅笔?
每个笔杆里放多少支钢笔?
(1)让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想法,最后形成一致意见,把5个笔筒中的铅笔集中在
一起是15支,算出平均每个笔筒房3支。

(2)教师根据约定的方法和计算结果完成操作。

然后解释:每个笔杆平均持有3件,这被称为平均。

2、平均识别率
1.出示例2:四(一)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

2.提出问题,哪组的成绩好?全班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2.初步了解平均值的作用,能够计算平均值,理解平均值的实际含义。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7_冀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7_冀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7_冀教版认识平均数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切实掌握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争论观察这一组统计表,你都得到了哪些信息?提问:哪一组的成绩好些?可以怎样进行比较?(可以比较总数,可以比较平均数,也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即可。

2.出示第二组统计表那么同学们观察第二组和第三组的比赛情况,看哪一组的成绩好?怎么比较?(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小结:由于人数不同,不能比总投中个数,就像刚才××说的,比两个组平均投球的个数,也就是它们各自投中的平均数比较合理。

那么怎么求平均数呢?(指名说方法,找同学板演)说说你的思维过程。

师: 为什么两次计算时同学除以的数不一样?。

仔细观察得到结果7和6,与原来每组数中的数据进行比较,你有什么独特发现?引出:平均数介于最大和最小数之间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此外,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

3.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师:刚才我们在求这两组的平均成绩时,都用到了计算方法,这两个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点?生:都是先求每组投中总数,再求平均投中数。

也就是先合后分引出:求平均数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小结:今天我们学到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那么遇到这类的问题到底是移多补少,还是用计算方法,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如果数据小,可用移多补少,如果数据较大,可以用计算方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3、体会求“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课间活动吗?在课间活动中你喜欢做哪些游戏?是怎样组织的?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喜欢玩跳绳,我们4人一组,我们组跳的最多.
生2:我喜欢玩呼拉圈,我们两人一组,我们组我转得最多.
师:同学们在课间活动中玩的真开心,!老师特意拍了张照片,你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呀?(踢毽子!)好玩吗?老师把咱们班这两组同学踢毽子的情况记录了下来,你们看!(课件出示统计表)师:从这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
生:第一组王艺丹踢了8个,穆德芳踢了7个,赵丹宁踢了6个,郭帅成踢了7个.
生:第二组……
二、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师:刚才你们从表中了解到这么多数学信息,真了不起!你想通过这些信息知道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如:
生1:第一组一共踢了多少个?第二组一共踢了多少个?
生2:哪一组的成绩好?(板书)
师:你提的问题特别有价值,你们认为那一组的成绩好?
生3:第二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有踢毽子冠军.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一个人的成绩好,并不代表全组的人都好. 生:我认为第二组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比第一组多踢两个.
生4:我不同意,因为第一组人少,第二组人多,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公平.
师:看来比总数、有头球冠军都不行,都有矛盾冲突.那么大家在思考一下怎样比才公平呢?
学生可能说到:把每个组踢的总数平均一下,比较每组平均成绩就公平了.
师:你从哪知道平均成绩?(期末老师说过我们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求每组的平均成绩就是求什么?
(每组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板书)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那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商量一下怎样求出每组平均每人踢毽子的个数,然后再算一算,看哪个组合作得最愉快!
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在合作接近尾声时,让学生将自己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并写上组名.)
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方法:
1.分步:(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综合算式:(找小组同学讲出解题思路)
(蓝兔)第一组:8+7+6+7=28(个)
(虹猫)第一组:(8+7+6+7)÷4
28÷4=7(个)(4表示什么?7个是什么?) 第二组:9+8+5+3+5=30(个)
30÷5=6(个)第二组:(9+8+5+3+5)÷5
师:仔细观察这两组的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生:不同点:一个是分步计算,一个是列综合算式.
生:相同点:都是用总个数除以每组的人数.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分步综合都可以.现在谁能大声说出那组的成绩好?
生:第一组!
师:通过踢毽子这个游戏,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要求每组的平均成绩,应用这组的总个数除以每组的人数.
生:要知道哪组的成绩好应比较每组踢的平均个数.
师:看来这个数的作用真不小呢,他能反映出每组的整体水平!(用手指板书)谁来给每组平均每人踢得个数起一个名字?
生:平均踢的个数……(很好!能不能再简捷一点?和我们的名字一样两个字或三个字?)
生:平均数.(非常好,那我们就把平均每人踢得个数叫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刚才我们用“平均数”这个新朋友解决了哪组成绩好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经常遇到求平均数的问题.看,这是我班环保小卫士统计的他家一周内丢弃塑料袋的情况.(课件出示)
师:请你们帮他算一算,他们家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自己独立试一试,有困难的可以找同桌帮忙.
师: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方法:
生1:先算出一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总个数,再除以7.(实物投影)分步:1+3+2+3+2+6+4=21(个)综合算式(1+3+2+3+2+6+4)÷7 21÷7=3(个)(7表示什么?) =21÷7
=3(个)
答:平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
师:你们同意他的解题思路吗?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求出了他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我们的好朋友蓝灵鼠听说大家在研究平均数,特意赶来向我们请教一个它一直很糊涂的问题.你看!(求出的
“3个”是实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个数吗?)小组讨论一下帮蓝灵鼠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有两种认识:
生:我认为“3个”就是实际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观察表格,明确“3个”不是实际数).
生:我认为“3个”不是每天实际丢弃的个数,而是平均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它是一个“平均数”.
师:平均数“3个”和实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个数比较可能会怎样?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适时激励表扬)
生:实际丢的个数有的比平均数多,有的比平均数少.(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给予提示)
师:蓝灵鼠听了大家的解释满意吗?一起了解一下!
师:我们算出了平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照这样计算,请想一想我们班有80个同学,那么80个家庭一天一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算一算一周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算完后,交流计算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
生:那就会到处都是塑料袋,我想对丢弃塑料袋的人说:“请不要随意丢弃塑料袋了.”
生:塑料袋满天飞.
……
师:有了我们这些环保小卫士的努力,相信我们的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好!
三、动手实践,理解新知.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装筷子游戏.请各组派代表准备好杯子,按老师的要求做.
师:仔细观察装好的筷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杯中筷子的根数不一样.
生:……
师:如果要使纸杯中的筷子一样多,可以怎样做?小组合作,先商量一下,然后再试一试,看哪个小组的方案最有创意.
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1)把铅笔都取出来,用刚学过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先求纸杯中共有多少根铅笔,再求平均每个纸杯放几根.(必须出现)
分步:3+4+2+5+1=15(根)综合:(3+4+2+5+1)÷5
15÷5=3(根) =15÷5
=3(根)
师:你真聪明,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我们为她鼓掌!
(2)把所有的小棒收到一起,再一根一根的分次放到纸杯里. (3)先算出平均数,再移多补少.把多的移到少的中,使每个纸杯中都是3个.(你的方法更有创意,你真棒!)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看来求平均数的方法不只一个.其实,解决同一个问题会用不同的解决方法,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需要灵活选择,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开拓出新的天地!
四、走进生活,应用新知.
师:同学们,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处,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新朋友,我们一起来了解下面的信息,课本86页练一练
1、2题.
五、深入生活,拓展应用.
屏幕出示画面
师配以画外音: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穿过了一片土地,平均水深120厘米,你们看.谁来了?小明来了!我的身高可是140厘米,不会游泳,如果我在这条河里面玩耍,会有危险吗?
师:听了同学们的劝告,小明一定不会在河里玩耍了.(德育教育)六、回顾总结,畅谈收获.
好的同学们,不知不觉,就要下课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希望同学们的每一节课多能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七、课间游戏,体验应用.
师:课下作业,课后,请同学们自由结合小组,进行一次拍球比赛,比一比哪组的成绩好.
规则如下:
1.以小组为单位,在室外进行.
2.每人拍3次,记录最好成绩.
3.计算出小组同学的平均成绩.
师: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下节课我们选出优胜组,大课间给大家表演!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