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标准变化彰显扶贫攻坚新成效

合集下载

农村经济扶贫效果

农村经济扶贫效果

农村经济扶贫效果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经济扶贫工作,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评估农村经济扶贫的效果。

一、财政投入的增加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来支持农村经济扶贫工作,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发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等方面。

财政投入的增加可以有效缓解农村贫困现象,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二、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村经济扶贫工作注重发展农业产业,改变传统农业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改良农作物品种以及建设农业产业基地等措施,大大提高了贫困地区的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为贫困户增加了收入来源。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扶贫工作注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在道路、供水、电力、通信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建设和改善,提高了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方便农民出行和农产品的销售,也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教育扶贫的推进农村经济扶贫工作注重教育扶贫,通过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以及提供资助政策等措施,提高了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

农村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增加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贫困的减少。

五、医疗保障的提升农村经济扶贫工作注重提升医疗保障水平,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

通过建设和改造医疗机构、提供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政策等,让农村贫困人口能够享受到合理的医疗服务,减轻了他们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风险,提高了贫困人口脱贫的能力。

六、土地流转和就业创业农村经济扶贫工作注重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和就业创业,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开展土地流转和租赁等措施,为贫困人口增加了土地流转和就业创业的机会。

这为贫困户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帮助他们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贫困状态。

七、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农村经济扶贫工作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通过建设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开拓市场渠道、提供市场扶持政策等措施,提高了贫困地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销售价格,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促进了贫困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深度贫困标准和内容

深度贫困标准和内容

深度贫困标准和内容深度贫困标准。

深度贫困是指相对于一般贫困而言,更加严重和深刻的贫困状态。

在国际上,对深度贫困的定义通常是指人均收入低于国际贫困线的一半,同时生活在极度贫困条件下,缺乏基本的生存资源和服务保障。

深度贫困标准因国家、地区、文化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收入、教育、健康、住房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深度贫困标准的制定对于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深度贫困标准可以帮助政府更准确地识别和定位深度贫困地区和人群,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政策和措施,确保资源更多地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提高扶贫效果。

其次,深度贫困标准有助于监测和评估扶贫工作的成效,及时调整和改进扶贫政策,确保扶贫工作朝着更加精准、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最后,深度贫困标准也可以为国际比较提供参照,促进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深度贫困问题。

在深度贫困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特点,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同时,要注重与深度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综合考虑收入、教育、健康、住房等多个方面的指标,全面评估深度贫困地区和人群的贫困状况。

此外,还需要注重标准的动态性和灵活性,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不断修订和完善深度贫困标准,确保其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扶贫工作。

深度贫困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和民众共同参与,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动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

政府应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加强对深度贫困标准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各界对深度贫困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社会组织和专家学者应积极参与深度贫困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为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而民众也应增强参与感和责任感,积极支持和参与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为实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总之,深度贫困标准的制定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和民众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

乡镇2024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和工作成效汇报

乡镇2024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和工作成效汇报

乡镇2024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和工作成效汇报2024年是中国乡镇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之年,全国各地乡镇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勇于担当,积极行动,经过一年的辛勤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乡镇2024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和工作成效汇报如下:总体情况:2024年,全国各乡镇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乡镇为主攻阵地,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经过辛勤努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决定性成果。

工作成效:一、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2024年,全国各乡镇通过实施产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农村经济,帮助贫困户建立可持续的增收机制。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和稳定收入来源。

同时,加大对贫困户的教育、培训和技术转移支持,提高他们的创业和就业能力。

通过这些努力,乡镇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大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完成。

乡镇在2024年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通过提供合适的居住条件和就业机会,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从贫困地区迁移到发展地区,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贫困面貌。

乡镇建设了一批集中安置点和新农村示范村,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贫困群众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三、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在2024年,乡镇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进农村道路、电力、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农村道路,改善了贫困地区的交通条件,便利了农村居民的出行。

加大供水设施建设和改造,解决了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同时,推广农村电网改造,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

这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举措,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2024年,乡镇加大了对贫困户的社会保障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了五保供养、低保、医疗保障等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制度,为贫困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加大对贫困群众的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险支持,解决了因病致贫的问题。

基于贫困治理绩效评估的视角看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与对策

基于贫困治理绩效评估的视角看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与对策

一、引言贫困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治理绩效评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贫困治理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实现年均千万以上的减少,从2012年底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同期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0.6%。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持续推进农村全面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随着我国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对我国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也意味着我们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需要通过乡村振兴继续得以巩固和拓展,乡村振兴要在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推进和发展,在二者的有效衔接中不断优化贫困治理体系和提升贫困治理能力。

随着我国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我们还要通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破解相对贫困问题,同时也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扎实基础。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二者之间的关系,从2018年2月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就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随后在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又明确要求“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对摘帽后的贫困县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发展成果”;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中强调,“抓紧研究制定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意见”。

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初显

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初显

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初显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一直致力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工作被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消除绝对贫困,同时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水平。

最近的数据显示,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这表明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消除贫困问题上所做的努力。

首先,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进行。

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建设了基础设施,改善了卫生条件,并提供了教育和职业培训机会。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发展环境,并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

其次,中国政府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以推动脱贫工作的落实。

志愿者和社区组织积极参与到脱贫工作中,提供帮助和支持。

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发挥其优势,为贫困地区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支持。

这种多元化的参与方式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广泛的支持和动力。

第三,中国政府重视精准扶贫,以确保资源的最大效益。

通过收集和分析贫困地区的数据,政府可以更精确地确定哪些人需要帮助,以及需要提供哪些帮助。

这样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滥用,确保帮助真正需要的人。

此外,中国政府还鼓励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通过创造有利于农民发展的政策和环境,许多地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和贫困率下降。

这些成功的经验将被推广到其他地区,进一步促进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这一次的脱贫攻坚工作中,中国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贫困地区的地理条件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低,很多人缺乏教育和技能。

因此,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支持,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

总体而言,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初显。

中国政府和人民在过去几年中所付出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贫困人口的数量有所减少,基础设施和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然而,仍有许多工作需要做,以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政府将继续努力,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现代化发展的成果,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举例说明我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哪些成就

举例说明我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哪些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形成良好态势,取得明显成效。

第一,农村贫困人口大规模减少。

2013年至2016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年均减少1391万人。

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至4.5%,下降5.7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

第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截至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实际增长10.7%。

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房或砖混材料房的农户占到57.1%,使用管道供水的农户达67.4%。

自然村通电接近全覆盖、通电话比重达到98.2%、道路硬化达到77.9%。

在自然村上幼儿园和上小学便利的农户分别达到79.7%、84.9%。

91.4%的农户所在自然村有卫生站。

贫困人口生存发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第三,贫困地区脱贫能力显著提升。

贫困群众內生能力不断增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信心,初步实现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第四,脱贫攻坚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的脱贫攻坚的取得的成就,形成了全球减贫事业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致2017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贺信中,高度评价中国精准扶贫成就,称赞“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

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脱贫攻坚背景下农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困难与出路

脱贫攻坚背景下农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困难与出路

脱贫攻坚背景下农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困难与出路◎马媛媛 摘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之一就是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

行百里者半九十,面对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后期最为重要时期和关键阶段,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从工作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体系建设等方面战胜当前脱贫攻坚战中的困难,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

关键词:脱贫攻坚;农村;精准扶贫贫困是困扰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个社会问题,也是各个国家和地区一直以来致力于解决的难题。

十八大以来这五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6853万,截止2017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3046万亟待脱贫。

脱贫攻坚战依然在持续,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依然艰巨。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让贫困年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个承诺,就必须依靠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克扶贫、脱贫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深入探索和实践农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吹响号角。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指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就是摆脱贫困,必须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场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攻坚战。

一、脱贫攻坚背景下农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特点1.脱贫攻坚背景下农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体系逐步形成。

十八大以来这五年,农村脱贫工作即成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五年来我国农村先后脱贫6853万人,年均脱贫达到1300余万人,为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作出巨大贡献,也为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尤其是自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后,我国的农村扶贫工作体系愈加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扶贫开发体系,即以经济发展为引领、以扶贫对象自身发展为路径、以政府引导和社会帮扶相结合、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共同作用的扶贫开发体系,这为我国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提供良好的建设基础。

农村扶贫取得显著成效

农村扶贫取得显著成效

农村扶贫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中国在农村扶贫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一系列精准的政策措施和务实的实施方案,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变革,以及这些政策带来的明显成效。

观察近年来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发展,可以发现政策的变革成为推动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扶贫工作的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条件,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其次,政府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电力等,使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

再次,政府提供了一系列创业和就业支持政策,帮助贫困地区的居民就业,增加收入来源。

最后,政府推行了相关政策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政策的实施带来了明显的成效。

首先,在教育方面,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政府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使得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基础设施方面,道路、供水和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发展。

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再次,在创业和就业方面,政府的支持政策为贫困地区的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通过扶持农村创业和提供就业岗位,贫困地区居民的收入显著增加,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最后,在生态环境方面,政府的政策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农村地区创造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农村扶贫工作依然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贫困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扶贫需求存在差异。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细化的政策,以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问题。

其次,贫困地区的发展需要更加精细化的帮扶措施和计划,为贫困地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支持。

再次,农村发展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农民的产权问题、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等。

中国绝对贫困的标准

中国绝对贫困的标准

中国绝对贫困的标准1.引言1.1 概述引言在中国,绝对贫困的标准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绝对贫困标准的确定对于扶贫工作的实施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绝对贫困标准的定义、历史演变以及对扶贫工作的影响。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绝对贫困标准的制定过程,并为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的效果提供参考。

在第二章中,我们将介绍绝对贫困的定义和背景,这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

同时,我们还将回顾中国绝对贫困标准的历史演变,从中可以看出标准制定的动态过程以及其背后的政策考量和社会需求。

在第三章中,我们将对当前中国绝对贫困标准的制定进行详细分析。

这包括标准的具体内容、制定机构以及标准制定的流程等。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绝对贫困标准对于扶贫工作的影响,探究其在政策制定和评估中的作用和价值。

总之,本文将对中国绝对贫困标准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标准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加深对绝对贫困标准的认识,我们可以为未来的扶贫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助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2 文章结构在本文中,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讨论中国绝对贫困的标准。

首先,在引言部分对本文的目的进行明确阐述,同时概述绝对贫困的概念和背景。

在绝对贫困的定义和背景部分,将对绝对贫困的概念进行解释,明确其与相对贫困的区别,并探讨绝对贫困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同时,将回顾全球范围内绝对贫困问题的发展背景,介绍绝对贫困问题的全球普遍性和迫切性。

接下来,在中国绝对贫困标准的历史演变部分,将探讨中国在解决贫困问题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着重介绍中国绝对贫困标准的起源和制定过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贫困标准的演变。

主要包括中国贫困标准的初步确立、逐步提高的原因和贡献因素等内容。

紧接着,在结论部分将对当前中国绝对贫困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行分析和评估。

阐明绝对贫困标准制定的背景和目的,包括政策导向和脱贫攻坚战的需求等方面。

从前后变化角度来看脱贫攻坚意义

从前后变化角度来看脱贫攻坚意义

从前后变化角度来看脱贫攻坚意义脱贫攻坚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实现农村贫困地区人民整体脱贫的重大战略目标。

从前后变化角度来看,脱贫攻坚意义体现在减少了贫困人口数量、提高了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

首先,脱贫攻坚意义体现在减少了贫困人口数量。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难题。

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

根据中国政府的统计数据,2024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已减少到约500万人。

这将有助于提高国家整体的贫困人口比例,推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其次,脱贫攻坚意义体现在提高了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贫困地区的人民由于受到贫困的限制,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基本生活需求的不足。

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为这些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通过加强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措施,贫困地区的人民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医疗保障,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他们的脱贫,意味着他们能够过上更加富足和幸福的生活。

再次,脱贫攻坚意义体现在推动了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贫困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贫困地区普及脱贫攻坚战略将有助于改善这一局面。

解决贫困问题不仅仅意味着提供物质条件,也包括改善社会环境和加强社会治理。

通过加强社会保障、提供公共服务和加强社区建设等措施,贫困地区的社会稳定性得到了增强,保障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脱贫攻坚意义还体现在社会的公平和人权保障方面。

贫困问题是一个涉及广泛的社会问题,它与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紧密相关。

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减少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缩小城乡差距,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基本人权保障水平。

同时,脱贫攻坚使得社会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提高了社会的道德水平和共同价值观。

综上所述,从前后变化角度来看,脱贫攻坚意义体现在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人权保障等多个方面。

农村扶贫攻坚战取得哪些成效

农村扶贫攻坚战取得哪些成效

农村扶贫攻坚战取得哪些成效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农村扶贫攻坚战是一场意义深远、波澜壮阔的伟大战役。

这场战役旨在消除贫困,让广大农村地区的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效。

首先,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过去,贫困在农村地区广泛存在,许多家庭生活在温饱线以下。

但在扶贫攻坚战的强力推进下,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他们不再为基本的衣食住行担忧,能够享受到稳定的收入和基本的生活保障。

这一成果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体现在每一个脱贫家庭的笑容里,每一个孩子能够接受教育的机会中,每一位老人能够安享晚年的幸福里。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

曾经,许多农村地区交通不便,道路泥泞,信息闭塞。

如今,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电网改造升级,让农村告别了频繁停电的历史。

网络覆盖不断扩大,农民们也能通过互联网了解外面的世界,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水利设施的完善,保障了农田的灌溉,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稳定性。

同时,农村的教育、医疗设施也有了极大的改善。

新建和改建的学校,为农村孩子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标准化的卫生室,让农民能够就近看病,享受基本的医疗服务。

再者,农村产业发展蓬勃兴起。

过去,农村经济主要依赖传统的农业种植,收入微薄。

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有的地方发展起了生态农业,种植绿色有机农产品,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有的地方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度假;还有的地方建设了扶贫车间,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加了收入。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农村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增收渠道。

农村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

在扶贫过程中,注重生态与发展的平衡,不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老路。

通过推广生态农业、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等措施,农村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

美丽的乡村风光不仅让农民的生活环境更加宜居,也为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农村扶贫攻坚工作的成效评估与经验总结

农村扶贫攻坚工作的成效评估与经验总结

农村扶贫攻坚工作的成效评估与经验总结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农村扶贫攻坚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成功实现了一大批贫困人口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从宏观层面、政策层面和实施层面等多个角度对农村扶贫攻坚工作的成效进行评估,并总结出一些宝贵的经验。

一、宏观层面的成效评估在宏观层面,我国农村扶贫攻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贫困发生率的显著下降和贫困户收入的明显提高。

根据最新发布的扶贫攻坚数据,我国贫困发生率已由2015年的5.7%下降至2020年的1.4%,贫困人口数量减少了超过7000万。

与此同时,贫困人口的收入也有所提高,农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了8.8%。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成效。

二、政策层面的成效评估农村扶贫攻坚工作的成效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政策支持。

我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扶贫政策,包括财政支持、土地流转、教育补助、就业援助等多项措施,为农村贫困地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农村贫困地区的困境,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同时,政策的不断创新和调整也为农村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三、实施层面的成效评估除了政策的支持外,农村扶贫攻坚工作的成效还离不开实施层面的努力。

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加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为贫困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保障。

此外,扶贫干部的培养和培训也为农村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通过落地式的扶贫工作,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四、农村扶贫工作中的问题与挑战尽管我国农村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贫困地区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一些地方政府在扶贫资金使用和落实上存在不透明、滥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和管理。

此外,特定群体(如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的扶贫工作还需要加大力度和改进方法。

农村扶贫攻坚战取得哪些成效

农村扶贫攻坚战取得哪些成效

农村扶贫攻坚战取得哪些成效农村扶贫攻坚战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战役,旨在消除贫困,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这场攻坚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家庭和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和帮扶,众多贫困家庭成功脱贫,数以亿计的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的束缚。

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不再为温饱问题而担忧。

以前那些缺衣少食、生活困苦的景象逐渐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家庭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

在扶贫攻坚战中,政府大力投入资金,用于农村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过去那些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不仅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也为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提供了便利条件。

水电设施的完善,让农村告别了经常停电、缺水的状况,保障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需求。

通信网络的覆盖,让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信息交流更加畅通,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教育扶贫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优化,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改善,新建了教学楼、宿舍和食堂,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

同时,通过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待遇,吸引了更多优秀的教师投身农村教育事业,提高了教学质量。

此外,针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出台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农村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农村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医疗保障方面的成效同样显著。

在农村地区,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让贫困家庭能够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新建和扩建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配备了必要的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提高了农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同时,实施了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减轻了贫困家庭的医疗负担,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发生。

产业扶贫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

各地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发展了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全面实现了贫困人口的农村和城市贫困人口的消除,有效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近九千万贫困人口的脱贫摆脱,根本改变了他们生活状况,使他们从贫困中获得了自由、人性得到了尊重和尊严,有效促进了贫困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

截至2019年底,我国贫困人口总数已经控制在2000万以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的扶贫投入,开展了大量扶贫脱贫项目,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支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加了贫困地区的收入,有效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数量,有效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除此之外,我国还推出了《贫困人口脱贫攻坚行动纲要》,根据该纲要,我国采取了以下举措: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推进农村土地解决,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创业,改善危房改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民生服务体系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有力地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促进了贫困人口的教育事业,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此外,为了更好地推进贫困人口脱贫,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包括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就业保障标准、可持续发展标准等,让所有贫困人口都能得到充分的帮助,确保他们能够脱贫摆脱。

在实施扶贫政策和贫困人口脱贫攻坚行动的过程中,党和国家把精准扶贫和制定和改善扶贫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扶贫机制、发挥社会组织和公民社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作为扶贫攻坚工作的主要内容,以此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

近几年,我国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9年底,全国贫困人口已经控制在2000万以内,中国全面实现了贫困人口的脱贫,社会上形成了支持贫困人口脱贫、反对贫困的共同认同,使贫困人口获得自由、尊重和尊严的社会氛围。

如今,我国已经制定出了相应的脱贫标准,国家、社会和贫困人口都正在努力实现全面脱贫,为未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变化趋势

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变化趋势

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变化趋势
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变化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1.经济改善:通过精准扶贫政策和措施的实施,贫困村的经济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村民的收入逐渐增加,贫困发生率降低,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农产品产量提高等。

2.教育水平提升:建档立卡贫困村注重教育扶贫,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免费教育政策,贫困村学校硬件设施改善,教师资源得到加强,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3.医疗条件改善:建档立卡贫困村注重医疗扶贫,推动医疗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

贫困村的医疗环境逐渐改善,村民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4.生态环境改善:建档立卡贫困村注重生态扶贫,通过生态修复、土地流转等方式改善生态环境。

贫困地区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生态环境质量提高。

5.社会服务完善:建档立卡贫困村注重社会保障扶贫,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社会保障政策逐渐完善,贫困村社会服务网络逐步健全,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

需要指出的是,每个贫困村的变化趋势都可能存在差异,具体变化取决于地区特
点、产业发展情况、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等因素。

河南省贫困村退出标准

河南省贫困村退出标准

河南省贫困村退出标准河南省贫困村退出标准是指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要求,对贫困村的退出标准进行规定和执行。

贫困村退出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河南省贫困村退出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河南省贫困村退出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本生活条件达标。

贫困村的村民应当具备基本的饮食、住房、医疗、教育等生活条件,村庄基础设施完善,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二是产业发展稳定。

贫困村的产业发展具有稳定的产业基础,农民收入逐渐增加,农村经济得到有效改善。

三是生态环境良好。

贫困村的环境卫生状况良好,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治理。

四是社会治理有序。

贫困村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发挥作用,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河南省贫困村退出标准的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

一是建立健全退出标准考核评估体系。

对贫困村的退出标准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确保退出标准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二是加强退出标准宣传和督导。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督导,引导贫困村积极主动地融入退出标准,推动退出标准的全面实施。

三是加大退出标准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政府应当加大对贫困村退出标准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贫困村提供更多的帮扶和支持。

最后,河南省贫困村退出标准的实施还需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强指导和协调,做好退出标准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是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为贫困村的退出标准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三是贫困村的村民要积极配合,主动融入退出标准,努力改善自身生活条件,推动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总之,河南省贫困村退出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贫困村的村民共同努力,积极配合,共同推动贫困村退出标准的全面实施,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乡村振兴政策的减贫效果分析

乡村振兴政策的减贫效果分析

乡村振兴政策的减贫效果分析近年来,乡村振兴政策在中国全面推进,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进而实现减贫目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乡村振兴政策的减贫效果,探讨该政策在农村地区落地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资金投入带来显著的减贫效果乡村振兴政策实施以来,政府通过增加农村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水平,有效改善了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条件。

大量资金的投入使得乡村通达性得到显著提升,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农业收入明显增加,农民脱贫致富的契机也随之增加。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乡村振兴政策注重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此举不仅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同时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推动了减贫工作的展开。

三、创新金融服务为贫困地区提供便利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下,金融服务的创新为贫困地区提供了便利。

例如,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完善,使得农民可以方便地获得贷款,投资农业生产和发展其他经济活动。

这为贫困农民提供了帮助,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减贫工作。

四、加强教育培训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发展乡村振兴政策不仅注重经济发展,也重视教育培训,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

政府提供培训机会,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从事更加高级的农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进一步推动农村的发展与减贫工作。

五、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农民生活带来改善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大力改善。

例如,农村道路、饮水工程、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的修建,为农民提供了更便捷的生活条件。

这使得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减贫效果得以深化。

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提升农村居民获得感乡村振兴政策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村发展的活力,提升了农村居民的获得感。

政府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农村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合作社等形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并解决就业问题。

这些举措有助于增强农民的自主意识,培养其创业精神,进而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浅论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

浅论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

浅论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发布时间:2022-03-03T05:05:27.280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11期6月作者:成钧[导读] 今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成钧中共衡阳县委党校湖南衡阳 421200摘要:今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8年的共同奋斗,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这次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脱贫攻坚精神总结为24个字“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

对此,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把握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弘扬其伟大精神,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人民群众共同富裕,让人人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脱贫攻坚精神;乡村振兴;一、脱贫攻坚精神的丰富内涵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回首来时路,脱贫攻坚战凝聚了举国同心的坚强意志,激扬起不可战胜的奋进伟力,熔铸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为中国精神的弘扬筑起了一座新的精神丰碑,而且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细细品味,其内涵深刻而丰富。

1、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是力量源泉,体现了团结和决胜精神。

在脱贫攻坚战斗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了全党动员、举国行动、合力战贫的磅礡力量。

在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时,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以攻城拔寨的拼劲,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确保了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2016年贫困线标准

2016年贫困线标准

2016年贫困线标准
2016年,中国贫困线标准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城市贫困线标准为每人每年2304元,农村贫困线标准为每人每年1830元。

这一标准是根据国家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成本来确定的,是评估贫困人口和贫困程度的重要指标。

贫困线标准的确定对于贫困人口的识别和帮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贫困线
标准,政府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贫困人口的范围,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政策,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贫困线标准也是评估扶贫成效的重要依据,可以帮助监测和评估扶贫工作的效果,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贫困线标准的调整和提高也是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内容。

随着国家经
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贫困线标准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提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只有不断提高贫困线标准,才能更好地反映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更好地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然而,贫困线标准的提高也需要充分考虑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困人口的实际
情况。

过高的贫困线标准可能导致贫困人口数量的扩大,增加政府的扶贫负担,影响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

因此,在确定贫困线标准时,需要综合考虑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贫困人口的实际生活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确保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

总的来说,2016年的贫困线标准是根据国家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成本确定的重要指标,对于贫困人口的识别、帮扶工作以及扶贫成效的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

贫困线标准的调整和提高需要充分考虑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确保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贫困线标准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反映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为扶贫攻坚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刊农村贫困标准变化彰显扶贫攻坚新成效◎王旭明摘要:贫困标准是衡量贫困的定量依据,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强,贫困标准也在不断提高。

本文从农村贫困标准的阶段变化视角,阐述了我国扶贫攻坚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生活的巨大变化,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关键词:贫困标准;变化;扶贫道路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贫困是相对于富裕而言的,贫困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绝对贫困是生活难以为继,处于贫困状态。

但从动态看,贫困是低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平均水平的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讲贫困又是相对的。

与贫困内涵相对应,贫困标准也有绝对贫困标准和相对贫困标准之分。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财力的增强,扶贫攻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客观上要求不断调整贫困标准,以指导各级政府解决农村居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扶贫攻坚事业取得了辉煌成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

现行贫困标准与以前标准相比,不仅仅是一个定量化的数据概念,更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高标准、高要求。

在这一标准的引领下,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实施,扶贫攻坚事业取得新成效。

贫困标准的阶段性变化伴随着扶贫攻坚战略的阶段性变化,农村贫困标准不断提高,呈现出阶段性。

如今的农村居民贫困状况也大不一样,贫困户往往好于过去的温饱户,可以说现在的贫困是生活改善不足的贫困,是发展能力不足的贫困,是低收入状况的贫困,是发展型贫困。

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贫困标准的三次大调整看,每次调整都是在完成前一阶段扶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重新测算确定的新标准,是扶贫攻坚任务的进一步提标扩面,更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大满足和高标准满足,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进一步增强。

1.1978年贫困标准这一标准是农村绝对贫困标准,是根据1984年当年价格测算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00元。

测算依据是参照国际上根据恩格尔定律划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界限(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极富裕),主要满足农民基本生存需要,主要是食物需求,同时适当考虑一定非食物需求。

1978-2007年,我国主要按这一标准测算农村贫困人口,衡量农村扶贫攻坚成效,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5亿人,2007年为1479万人,减少幅度达94.1%,贫困发生率由30.7%下降到1.6%。

这一标准同时用来衡量是否属于国定贫困县。

1986年,国家以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0元为贫困线,确定331个国家级贫困县,1994年重新确定了592个国家级贫困县。

2.2008年贫困标准这一标准是根据1984年当年价格测算的人均纯收入500元,是1978年标准的2.5倍。

换算成2008年当年价格测算人均纯收入是1196元,按此标准测算,200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432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4.6%,与按1978年标准测算结果相比,贫困发生率高了3个百分点。

贫困标准的提高表明各级政府扶贫投入进一步加大,饱含党中央对更多低收入群众生产生活的高度关心。

这一标准也称农村低收入标准,是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整体提高和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基本解决的背景下提出的,是指导农村扶贫攻坚的新标准。

3.2010年贫困标准作为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适应国家历史方位的新变化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要求制定的新标准,是贫困标准的再提升,是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精准扶持。

测算依据是“两不愁,三保障”(农村居民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这一标准与之前的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贫困标准不仅数量上不同,更多的是内涵和质量上的不同。

现行贫困标准更多地体现共享发展理念,让老百姓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指导线。

按照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00年的4.62亿人、2012年的9899万人、2018年的1660万人。

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97.5%下降到2000年的49.8%、2012年的10.2%、2018年的1.7%,1978-2018年贫困发生率减少了95.8个百分点,其中2012-2018年减少了8.5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村反贫困成效显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实施,脱贫进程明显加快,脱贫质量显著提升。

2012-2018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幅度达83.2%,比2000-2012年减贫进程快4.6个百分点。

贫困标准变化后的扶贫成效贫困地区①是我国农村扶贫攻坚的重点,也是难点。

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分布最集中,贫困深度和强度更大,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战场。

2017年末,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总量的62.4%。

贫困标准变化后的扶贫成效在贫困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1.扶贫攻坚力度不断增强,扶贫重点更为突出贫困标准的变化与扶贫攻坚方略调整紧密相联。

1978年贫困标准衡量阶段,重点是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增强贫困县发展能力。

1986年,国家以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县、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和民主革命时期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老区县为标准确定了331个国家级贫困县;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启动后,用7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1994年以县为单位,以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为标准确定592个县并将其全部纳入国家级贫困县,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扶持。

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出台后,将贫困县改称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并调整了名单,但数量仍为592个。

按照2010年贫困标准衡量阶段,扶贫攻坚聚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同步解决贫困县要摘帽,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要消号。

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包括片区县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内的共832个县成为我国扶贫开发重点区域。

由于扶贫攻坚方略由粗放、集约到精准的变化,扶贫效果发生了显著变化,贫困的广度和强度大幅减弱。

贫困状态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由生存性贫困转化为发展型贫困。

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4849刊●播种希望拍摄时间:2018年5月拍摄地点:黑龙江摄影作者:陈宝林●图片说明:东北春季,农民开着插秧机将稻苗进行机械插秧。

2012年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81元,相当于全国农民平均收入水平的60.6%,比1997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扶贫重点县农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差距缩小。

1997-2012年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9.9%,比全国平均水平快0.2个百分点。

按照2010年贫困标准衡量阶段(2012-2017年),扶贫地域和重点县进一步扩大,由592个扶贫重点县扩大到832个重点贫困地区。

据监测调查,2017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377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9.8%,比2012年提高了9.2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农民平均收入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2012-2017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12.5%,比全国平均水平快2.6个百分点。

4.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大幅提升按照1978年贫困标准衡量阶段(1997-2012年),根据监测结果,1997年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52元,相当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的65.1%。

2012年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4632元,相当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的69.5%,比1997年提高了4.4个2.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从1978年贫困标准到2008年贫困标准,再到2010年贫困标准,扣除价格因素,按可比价格测算,2010年现行贫困标准比1978年增长了1.4倍、比2008年增长了81.1%。

贫困标准大幅提升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群众利益无小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充分体现。

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扶贫历程看,无论是1978年以前救济救灾式解决生活困难,还是改革开放初期20年粗放式扶贫,再到新世纪以后集约式扶贫、精准扶贫,投入扶持资金持续增加,扶贫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强,扶贫成效越来越显著,贫困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强。

3.贫困地区人口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伴随着贫困标准的阶段性变化,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速明显加快,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按照1978年贫困标准衡量阶段(1997-2012年),政府统计部门于1997年开始进行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根据监测结果,1997年,全国592个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37元,相当于全国农民收入平均水平的59.2%,50百分点。

扶贫重点县农民生活消费水平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1997-2012年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平均增长10.4%,比全国农民平均水平快0.5个百分点。

按照2010年贫困标准衡量阶段(2012-2017年),2017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998元,相当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的73%,比2012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消费水平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这一期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平均增长11.2%,比全国农民平均水平快0.8个百分点。

5.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按照1978年贫困标准衡量阶段(1997-2012年),根据监测结果,扶贫重点县农民在基本解决吃穿生存问题的同时,居住条件、家庭设备拥有量也开始发生变化。

户均住房面积由1997年的78.9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102.5平方米,增加了23.6平方米;钢筋混凝土和砖混结构住房农户比重由7.4%增加到18.3%。

2009年每百户农民拥有电视机101.2台、自行车47.5辆,与199751刊●北大荒拍摄时间:2017年5月拍摄地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摄影作者:陈宝林●图片说明:北大荒旧指我国黑龙江省北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

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开垦、经营农场,使得北大荒变成了如今的北大仓,北大荒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美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