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为师艺术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李媛媛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
孔子虽然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世,但由他的弟子将其言论汇集而成的《论语》一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他的哲人风采,感悟他的教育思想。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西汉司马迁曾经作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天下君主至于贤人众也,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可谓至圣也!”与圣人地位相适应,《论语》成了中国人的圣书。
汉代以来,《论语》成为读书人必读之书。
南宋朱熹将《论语》收入《四书》,到元代被定为科举用书,《论语》更为学子所倚重。
在古人心目中,《论语》是修身治国的宝训。
北宋名将赵普原先读书不多,晚年常读《论语》,手不释卷,从中领悟理政决策的道理,因而留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
毋庸置疑,《论语》无论是作为我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还是作为封建社会私塾教育必授的教科书,必然有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价值。
其中有关学习、修养、从政、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论语》一书,内蕴丰富,给予后人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或许正因为其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我们往往忽略了它在教育思想上的独到意义。
在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波起云涌的今天,学习《论语》的教育思想,挖掘《论语》的教育精华,对深化和推进我们的教育改革,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特别是对改进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一、孔子的道德观孔子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奠基人,道德之鼻祖。
道德教育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他把立志、克己、笃行、改过、自省、迁善作为学生道德养成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孔子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习惯、道德自觉、道德责任、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论语-音乐-思想
论语-音乐-思想《论语》中的音乐考量孔子是举世公认的大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他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对学生既“授业”、“传道”,又“言传”、“身教”,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在孔子的教育体系中,《乐》教则是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乐》教思想、《乐》教内容、《乐》教方法首开了中国文化下移之风。
他积累了丰富的《乐》教经验,提出了许多《乐》教原理、原则,在中国《乐》教史和教育思想史上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安上治民,文以礼乐,可成人矣孔子是一位音乐大家,他的音乐天赋非常好。
他多才多艺,自幼喜爱音乐,妙于琴、善于歌、精于箫,不仅懂得音乐的韵律,而且常用音乐表达性情和感受。
孔子的《乐》教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人的素质、道德和人格培养上。
他十分看重音乐“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将“和谐”看做音乐之美的最高境界。
他既看重“乐和”即音乐自身的婉转柔和、雍容典雅、强弱适度、高低和谐;更看重“人和”即琴瑟和谐。
他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孝经》)孔子用音乐治国安民,从而奠定了儒家音乐美学的思想基础,成为封建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法宝。
首先,孔子认为音乐是为政治服务的。
据《礼记?乐记》记载:“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政其极一也。
”孔子认为应把礼仪、音乐、政命、刑罚作为统一民心,实现治国安邦的手段运用于社会各领域。
“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
(《周礼·地官·大司徒》)通过传承音乐的方法“防万民之情”、巩固阶级统治,实现安邦治国。
当孔子听到子游用音乐治理国家时,他满意地微微一笑。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论语·阳货》)当他的学生颜渊问怎样才能治理国家时,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伎人。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
三、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变可以弗 畔矣夫。”[译义: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 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孔子虽然重视知识的学习,但是他并没有将求 知摆在第一位,对于孔门弟子来说,最重要的是 “行”,先做好为人的最基本的事情,然后在有余 力的情况下,再去学习知识。 就是《弟子规》中 说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 则学文”。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反 思。反思可以让人警醒、明辨、清醒、智慧。 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成为万世师表,是与 他有强烈的自省(即反思)意识分不开的。 孔子主张要自觉地省察自己,正确地认 识自我,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错误, 并彻底地加以改正,逐步成为一个道德高尚 的人。 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不存在缺点 与不足,不可能完美无缺。普通人与贤人之 间的差距就在于各自的道德修养上。
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与学 生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出示范,以具体 的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正人先正己,如果 自己都做不到,又有什么资格去教育和管理 学生呢?要教人,就得自己先学会怎么做人。 孔了作为教师以身作则的言行,展现了他的 人格魅力,提供了学生效法的榜样,为我们 当前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在孔子看来,在人际交往中能否做到诚实守信, 是评价人们交往、交友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根本 标准。只有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人际交往,才能形成 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才能使这种关系得以维系和 保持。孔子说,结交正直诚实的、心胸开阔的、见闻 广博的“益友”,有利于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如果结 交谄媚奉承的、口是心非的、花言巧语的“损友”, 则有害于自己。区分“益友”和“损友”的根本标准 就是诚信。 孔子坚持“自己说过和承诺的话语,就一定想办 法坚守信用,力图完成和办到所承担的事情”。对于 无诚信之人,孔子给予的评价是“得不到别人的信任, 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无论大事小事都是如此”。
侍坐章译文等
五、板书
问志——师长风范
志:言志——各展抱负;
评志——借评传志。
孔夫子《侍坐章》实录及其评析
(课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点评】“侍”,学生陪同老师;“坐”,师生平等。
【师】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点评】“寒暄”为了打消顾虑。问题少而精:“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是统领全篇的问题。
第四,它可以被证得为一次寓教于游的“彩排”。侍坐章中虽然没有直接记述这次教育讨论活动是在郊游中进行。但从孔子十分赞同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于沂,风于雩,泳而归”的愿景看,孔子又是寓教于游的创始者。他带着几位门生游说于列国就是最好的印证。
总之,侍坐章记载了孔子组织的一次言志活动,参与者各自发挥擅长,展示各自性格气质,达到了言志谈抱负的目的。它不仅展现了孔子师生间言志的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而且也展现了孔子师生卓有成效的一次素质教育多向互动的实践活动。因此,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孔子的这次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经典之作。
《侍坐章》简析本文记叙了孔子弟子申述各人的人生理想以及孔子对他们的评价。通过孔子问志,子路等四人述志,孔子评志,写出了孔子的四个弟子不同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对不同个性弟子因材施教的态度。从儒家思想出发,子路、冉有、公西華、虽性格不同,才气各异,但都是入世之人。其中子路率直不拘,思路开阔远大,孔子对他的回答“哂之。”是既赏识他的魄力与能力,又对他的不逊稍有不满。评价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文中表现在:孔子问话刚落,子路就不加思索立刻回答,可以看出子路张扬莽撞的性格。而他要在三年内把一个内外交困的国家治理的军队强大,人民勇敢善战,且知礼义,也许可能,但他张狂的表白,让人感觉他魄力有余而城府不足,大有自负之嫌。冉有看到孔子对子路哂之,回答表現出谦恭有度。他的目标是治理一个小国,使民富足,还自谦的把礼乐让给别的贤人来治理教化。这种中庸的回答得到了孔子的肯定,并为他感叹。评述是“为求则非邦也与?”公西華比冉有还谦恭,说话留有很大的余地,让人感觉藏而不露。开口就表示不是能干,是愿意学习,而且对于宗庙之事还是仅仅做个小相。虚心跃然纸上。孔子对他只做一名小相,表示惋惜,评述是;宗庙、会同也是诸侯的大事。公西華你做小相,谁能做大相呢?冉有、公西華的谦恭逊让与子路的自负自信形成对比,互相映衬。而曾皙在音乐美的陶冶中超然脱俗,具有童心未了的纯真气息。他的回答蕴含着人的天性美的出世境界。与子路三人的入世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孔子对他的评述是赞同。对于一个饱经风霜而终难得志的过来人,出世的梦幻无疑是一种幸福的向往。所以在潜意识中孔子与曾皙不谋而合。儒家的治国思想有礼、乐俩大方面,子路三人表达的是礼,曾皙是乐,孔子赏识曾皙徜徉山水之中,咏而归。就是赞美曾皙从音乐的内在中培养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性情。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孔孟之道虽博大精深,但其精髓均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政治文化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贤达人才辈出,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也是其中的代表。
在古代士大夫阶层中,出现了许多杰出代表人物的事迹。
孔子是如何“仁义礼智信”并以天下为己任的呢?一、温良恭俭让孔子的家族有五代五侯,在孔子时代,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很大的家族。
孔子一生在齐国、卫国、宋国等国任过官或任过职,还曾做过司空、宰。
孔子在这些地方都能尽职尽责、谦恭有礼;对待政敌则能宽容忍让,遇到困难时能迎难而上。
正是由于孔子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才使孔子能不断受到后人赞叹。
“温良”是孔子给自己最好的评价。
孔子认为应该“仁义礼智信”即在君子与小人之间应该有一种相对自由地位的人。
孔子认为君子在其位、谋其政是君子必备的品质之一。
孔子非常看重“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论语·里仁》)中所谓君子,就是指那些品德高尚、举止有礼且能为别人所称道而不居功的人。
因为孔子这样宽厚而谦逊而又低调做人的品行和修养使得他深得儒家各阶层人们好评。
1、不争功。
孔子的父亲为他起名为子贡,孔子小时候经常帮助父亲做一些家务事,所以母亲给他取名为“孔丘”,意思是希望让子贡将来成为一个圣人。
“子之道”指的是每个人都有君子之道,孔子认为君子是指能为民造福而不居功的人。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有的国家遭受内乱、有的国家因为领土和主权受到侵略而战败或被迫战死。
由于战争、灾害的频繁发生,需要军队去平息战争、重建国家。
在战争和灾害的冲击下,孔子的父亲想让子贡成为一个圣人就需要让出一部分功劳来为他争光。
2、恭俭。
在对人处世方面,孔子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温良恭俭让之人。
比如在《学而》中对“勤”有这样一段描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颜渊》),大意是:一天晚上洗衣服时不要随便用手去擦去衣服上的灰尘;上班时不要随便穿那些很华丽的衣服。
孔子的大成之道之二: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大成之道之二:孔子的为师之道《论语》开头三句话,就涵盖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第一,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要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实践;第二,有了心得,可以和朋友交换意见、互相请益;第三,修养有成就之后,如果别人不了解我,也不要生气。
学而时习之的“时”,并不是时常,而是指适当的时候,也就是时机。
《孟子·万章下》推崇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就是说孔子该清高时就清高,该随和时就随和,该有责任感时就有责任感,这是需要大智慧的。
大智慧,正是我们通过学习之后希望能够蕴发出来的。
所以学习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印证练习,才能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孔子的学习,具体来看具有三个特色。
第一,学习五经六艺这些传统。
对于传统,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它毕竟已经存在了,也就没有人可离开传统。
只有理解了传统之后,才能使旧传统转化出新的力量,再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因此,首先就要把传统的知识和能力学好。
第二,要设法将学习和思考相配合。
学习和思考要同时注意,光是学习而不思考,学不到半天就忘记了,也无法真正去实践。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人生的事情如果全部都靠自己经验,哪里来得及呢?唯有学习和思考配合,才有一种主观的觉悟。
也只有在了解了以后,才愿意去实践,所以通过学和思,可以使古人的生活智慧和现代的生活处境重新结合。
第三,要经由反省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鲁哀公曾问孔子,在他的弟子当中孰为好学,孔子回答说只有颜渊,而且还特别加了一句话,说颜渊:“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好学是“知”,不迁怒和不贰过是“行”,两者一定要配合。
因材施教,用心良苦孔子作为一个老师的风范,是“学不厌,教不倦”。
能够学不厌,教不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生,也是最好的老师。
活到老,学到老,完全实践在孔子身上。
而他的学习是很广泛的,例如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教学反思
《孔子》教学反思《孔子》教学反思1这次家长开放日活动,我讲的是《孔子游春》一课。
这一课内容比较深奥,不太易懂。
我们六年级其实已经都上完课了,但第一次讲《孔子游春》时,因我班的多媒体出现故障不能使用,所以我只是靠学生阅读和教师的讲解,感觉学生学得并不好,尤其是“论水”那一部分,因为没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所以学生仿写句子时出现了困难。
这次借着这个机会,我重新设计了教学过程,并精心制作了课件,希望能给学生们补上这感受圣人思想的、重要的一课。
这堂公开课我自己感觉较为成功,把我想要呈现给大家的良好的效果如愿以偿地呈现了,把我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把我想要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的境界较为满意地达到了。
1.用优美的语言贯穿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为了与__的古典气息相吻合,我用心参考教材,把优美的过渡语和小结语记在了脑海里,用到了课堂中,使得课堂充满了语文学科浓浓的人文气息和语感。
例如:过渡语“浪漫的泗水春景让人赏心悦目,孔子的心情却不平静,浩荡的泗水撩起他飞扬的情思,在弟子们疑惑的目光里,在他们好奇的探询下,便有了孔子这一段充满智慧和灵性的宏论。
他意味深长地说出来,其中的深长意味究竟何在呢?”小结语“孔子带弟子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泗水河畔,让一花一草含情,让一树一木开口,让一山一水育理,用生活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教育弟子。
孔子循循善诱,充满智慧。
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八自然段。
”2.用生动的课件展示水的各种形态,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配以舒缓动人的音乐,让学生真正有感而发。
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孔子论水的深刻哲理,更为了让学生能自已有感而发,真正理解并能拓展延伸出水的其他品性,我精心设计了一组水的图片:有水平如镜的湖面,有波涛汹涌的大海,有缓缓流淌的小溪,有正在灌溉的喷泉,有晶莹剔透的水滴,有澎湃滔天的巨浪,有蜿蜒温顺的细流,有震撼人心的瀑布。
这些不同形态的水,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让学生拓宽了思维,展开了思绪,触动了思想,终于说出了自己独特的对水的理解,让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给在场听课的各位家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学方法,启发诱导
讲究教法,循循善诱。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 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 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 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 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 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 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 样才算是好的教师。
孔子教育思想的局限
孔圣人办教育和现代西方的课堂、学校教育制度相当,孔子 当为教育家了,但是孔子当时的教育内容可能有些问题,可 能有些狭窄,笼统地讲有点像文学院,官学院的味道,好象 没有技术学院的味道。后来科举制度所传授的内容,不出五 经四书的范围,完全是迎合政治需要的教育,这种教育比西 方广泛研究、传授的教育方式差距很大。说的苛刻点孔子以 来的科举制度,不是真教育,而是政治新娘、政治伴侣们的 嫁人技巧
孔子的教育思想实际导致了从政者如何获得、维护 当官的技巧,是为少数个人服务的。在这样的思想 局限下,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治制度稳定不变。现代 社会不同,西方的政治教育超越了教人如何获得、 维护当官的技巧,而是直接讲政治的原理、效率、 技术,西方人为了达到最大的政治投资效益,政治 像机器一样被不断地发明、设计、制造、对比试验, 所有的从政人员,就像技术工程师一样在不断地构 想更合理的政治机器,政治事物的处理就象流水生 产线一样,一环套一环,很有秩序、效率和观赏性。
孔子办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培养有用 的人才,力图使社会走向理想中的境地。他所培养 的人才,应该是“志于道”之人,是为了维护社会 道德意识而能够杀身成仁的人。在维护社会意识的 同时,孔子也强调社会人民大众的利益,“因民之 所利而利之”,主张民有所生有所养,注意尽量减 轻对民众的剥削。但这些主张是建立子建设理想社 会教育目的基础之上的。。
《君子之风》教案:以德为师,熏陶学子
《君子之风》教案:以德为师,熏陶学子。
君子之风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在孔子的《论语》中,他曾经说过:“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这表明君子应该以自己的德行来塑造别人的形象,而不是去夸大别人的长处或诋毁别人的缺点。
这种处事态度,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十分必要。
正所谓“言之有物,行之有据,身为范本,人人效仿”,只有让我们自己先做到了,才能够成为师傅榜样,乃至能够将君子之风从人的心中传递出来,传承至其他人。
在道德教育中,君子之风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过去,君子之风是教育的核心和理想,没人不知道《弟子规》书,在家庭和社会中,教育者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加注重德育,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懂得怎样做人、做好自己。
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改变,但是君子之风基本教育意义仍然是不可忽略的。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字里行间注入人格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知识的启迪下,真正领悟做人的道理。
君子之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熏陶学子。
君子之风的榜样,大家不仅可以看到身体中散发出的优美气质,更多的是一种无声的力量。
这种力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形成良好的指导和鞭策,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我们也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处事态度,教导孩子做人做事的思路,提高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使得他们能够以符合社会潮流的方式,做出其必须有的选择。
与君子之风紧密相关的,还有一种德育思想,那就是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强调的是圣人的品德,在这种思想下,教育并不局限于学科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
道德修养是从教育者身上散发出的一种气质,只有做到自己践行,才能够发挥道德修养的最大价值,在学生心中留下深远的印象,成为教育的切实内涵。
君子之风的传承让人们能够追溯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强调礼节、尊重他人,而不是强调权利和权力。
人们从君子之风中取得启示,领悟到惟德是通、不惟利是。
君子之风衍生出的道德规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能够感知到的现象,它对我们做人做事有很大的启示和引导作用,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精选作文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精选作文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研究孔子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的现今的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孔子的教育思想是:第一,学生必须端正学习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学习态度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
”(《雍也》)也就是对吃穿住行这些身外之物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认真地做事,谨慎言论,要向有学问的人学习。
这样才算是好学。
[1]光是好学还不够,还要爱学,因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雍也》)(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
有人盲目的骄傲自满,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很难保持操守和仁道原则的。
孔子要求学生能够虚心的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却不觉得羞耻。
(3)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孔子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看待问题要客观,不能只凭自己主观的随意猜想,这样才能求得世间的真理。
[2]第二,作为一个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也就是说,老师既要了解过去的知识又要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
因为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所以既要注重继承也要注重探索创新。
[3]他还进一步分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所谓“学而不厌”是说老师本身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
“诲人不倦”是讲教师对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以教为乐,对学生要有耐心、要循循善诱。
“以身作则”孔子认为对于学生不光要有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自己言行一致了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如果自己的言行都不端正又如何能教导别人言行端正呢?孔子认为对待自己的学生要多多关心,充满信心,抱着乐观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即爱护学生。
试论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摘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着名教育家,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创立儒家学派,整理、编写“六经”,强调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言行一致、改过迁善的教育。
孔子教人首重做人、做事的教育,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温故知新、教学相长是孔子一生教学活动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着名教育家、思想家。
虽然历代统治者把孔子作为圣人,给他装上各种神圣光环,顶礼膜拜,但真实的孔子并不走运。
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确实如此,孔子一生经历人生三大不幸:早年丧父。
在孔子三岁的时侯,父亲病故。
年轻的母亲带着年幼的儿子,背景离乡,从陬邑昌平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里的阙里居住。
母子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
正值孔子中年时,他的妻子亓官氏去世。
到孔子晚年七十岁的时侯,他的独生儿子孔鲤不幸早逝。
虽然孔子也曾一度官运亨通,官至中都宰,兼摄相事。
但大多数时间,以教书为业。
尽管孔子一生最大的理想是从政,但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上。
作为在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学派、立定教育宗旨、编写“六经”为教学内容、培养大批弟子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吸引着后人不断研究。
本文着重研究他所倡导的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工作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
进行教育创新,就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孔子成为万师之表的原因
孔子成为万师之表的原因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儒家代表者,同时他也是一个老师有七十二位贤者和三千弟子之称。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概况。
孔子,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孔子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
父叔梁纥,母颜氏。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 551 )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至春秋末,礼乐仍保持完好。
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
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我们看到孔子本来不是一位老师而是一位官员,那么他是怎样成为一名老师的呢?原来昭公二十六年(前 516 ),鲁国内乱,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一度离鲁至齐,不久返回。
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
鲁定公九年(前 501 ),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
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鲁国兵礼并用,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
定公十三年,孔子为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叔孙氏、费被毁后,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
以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时孔子 55 岁。
可见孔子他也曾想要一心做官报国,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同时我们也看到孔子开始招收弟子是在离鲁至齐后,可见他当老师不是偶然,在政变中失败后他便必定成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师了。
也许你会问楚国的屈原为什么没有当上老师?让我来为你谈一下。
先前我们说到孔子在30多岁时也就是鲁昭公二十六年(前 516 ),鲁国内乱,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一度离鲁至齐,不久返回。
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
孔子一直是崇拜周公礼乐,而且在当时春秋末期社会十分动荡,在孔子的眼中只有将周公的礼乐宣传列国才能减少社会动荡,但是光靠他一人是远远不够的,唯有更多的人才能把他自己的思想传到更远更广,所以他才要招收弟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最崇高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相信大家都听过著名的孔子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也许大家不知道其实它是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
下面,我将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两个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孔子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 教育的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人要先学会做人,才能做好全家,再行治国平天下。
2. 教育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十分强调学习和传承。
孔子认为,学习过去的故事和经验,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3. 教育的内容孔子认为,教育的内容分为德、智、体、美四个方面。
德是为人处事的道德规范;智是知识技能的熟练掌握;体是强身健体,增强体魄;美是人文艺术的修养。
4. 教育的道德规范忠、恕、礼、义、廉、耻是孔子提出的六大道德规范,这些规范被孔子奉为立身之本。
5. 教育的师道孔子认为,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教育者要为学生建立并坚守道德规范,并且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
二、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1. 对中国教育的深远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既重视传统又秉持开放,强调以保持传承为前提条件,以发扬创新为归宿。
这个思想在中国教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孔子强调的“温故而知新”,不仅表现在中国教育传统中继承了中华文化精华,同时也在进一步创新中不断调整适应当代发展。
2. 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孔子强调的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不仅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整个人类文明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孔子关注的是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修养,他的教育理念寄托了对人类未来的期待,他提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念,对当代世界的人才培养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对国际教育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学院建设和孔子文化普及计划的推动,都是孔子教育思想国际化推广的结果。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孔子教育思想的运用,逐渐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育中。
孔子写过哪些读书的名言
孔子写过哪些读书的名言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和读书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以下是一些孔子关于读书的名言: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了知识之后,不断地复习和实践,不是很愉快吗?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学习的态度,知道知识的人不如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孔子认为,通过复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的理解,这样的人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失方向;如果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5.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孔子在这里描述了他一生的学习过程,从十五岁立志学习,到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理解天命,六十岁听从内心,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6. 君子不器。
——《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君子不应局限于一种技能或知识,而应广泛学习,成为多才多艺的人。
7.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真理的渴望,如果能在早晨听到真理,即使在晚上死去也无憾。
8.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孔子教导我们,看到贤人要向他学习,看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9.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孔子强调,一个人应该有追求道德的志向,坚守德行,依靠仁爱,同时涉猎各种艺术。
1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论语·子张》孔子提倡广泛学习,深入提问,慎重思考,明确辨别,坚定实践。
这些名言体现了孔子对读书和学习的看法,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态度和方法。
有关孔子的故事范文
有关孔子的故事范文一、孔子学琴众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
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
他的教育方针并不是培养一些死读书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发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
”孔子答到“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
”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
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
”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孔子也可说是一流的音乐鉴赏家,《韶》相传是尧舜时的乐舞,孔子在鲁国一直没有机会听过,后在齐国的某次宫庭宴乐中终于欣赏到了,孔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二、发愤忘食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
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 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 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
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三、后悔莫及高墙上面厚而下面薄,不一定会坍塌(tan1ta1) ,但是,下起大雨的时候,大水冲击的时候,却必然会先坍塌。
草木的根扎得浅,平时不一定就会歪倒,但是,在狂风暴雨袭来的时候,却必然会先被连根拔起。
君子在国家之中,不崇尚仁义、尊重贤臣以处理各种事务,不一定会亡国,但是,一旦有了特殊的事变,遇到诸侯互相争战的时候,人忙着逃跑,车子飞奔,祸患突然降临,才开始产生忧愁,以至于喊得口干舌燥,仰天长叹,希望着获得安宁,岂不是太晚了吗?孔子说:“事前不谨慎小心,而过后悔恨,唉!即使悔恨也已经来不及了。
论语中关于书法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书法的句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智慧言辞被整理成《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书法的句子,这些句子深刻揭示了书法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个人修养和品德的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论语》中关于书法的句子。
1. 学习示范:孔子曾经说过:“凡人之所欲,虽欲天下其如己何。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学习书法,必须以天下的佳作为榜样,虚心向他人学习。
通过借鉴、模仿优秀的书法作品,才能够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2. 忍耐毅力:《论语》中的一句名言是:“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一句话启示我们,书法创作需要耐心和毅力。
要使笔画流畅、协调统一,需要反复琢磨、不断练习。
只有具备良好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完成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
3. 知识修养: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好的书法家,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不断探索和汲取新的书法技巧和风格。
只有不停地学习和积累,才能使我们的书法艺术更上一层楼。
4. 美学情趣: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提到:“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这句话揭示了书法中的审美情趣。
在书法创作中,要注意用笔的方向,创造出协调美观的字体布局,以及顺应文化习俗和审美趋势,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5. 品格修养: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句话强调了书法家应该具备的品质——诚信。
书法作品是书法家思想、情感和精神的体现,只有具备高尚的品格和诚信的态度,才能创作出真正有内涵的书法作品。
6. 笔墨之道:《论语》中有一句著名的话:“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从书法的角度来理解,书法家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使笔画犀利有力,墨迹自然流畅。
同时,书法家还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和自信的精神,才能创作出优雅自如的书法作品。
在《论语》中关于书法的句子,我们可以看到书法对古代中国的影响和重要性。
书法不仅是艺术的一种形式,更是对个人修养、美学情趣和社会价值的体现。
拜师求学的典故_拜师求学的典故有什么
拜师求学的典故_拜师求学的典故有什么自古就有不耻下问这一说法,那么古代有什么拜师求学的典故吗?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拜师求学的典故吧,仅供大家参考。
拜师求学的典故:孔子拜师《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tuó)。
”“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而“项橐”是燕国一少年。
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
”孔子笑着说:“请讲。
”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
”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
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从“孔子拜师”的故事中,我们应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学问(知识)是无止境的;二是要善于观察、分析、积累。
若只捧着现有的知识,坐而不学,将被社会淘汰。
要不,孔圣人为什么会败在项少年手下呢?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为师艺术
李完清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我们仅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就可以窥见孔子的师者风范。
“侍坐”,即陪伴着坐,老师坐着学生也坐着,学生和老师平起平坐。
孔子丝毫不摆老师的架子,坐到学生中间,与他们共同探讨问题,这就营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民主气氛。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不要认为我比你们岁数大一点就不敢向我说话了,不要在乎我们之间的年龄差异。
而事实上孔子长子路9 岁,长曾皙21 岁,长冉有29 岁,长公西华42 岁,要是放在现在,就隔了三四条代沟了,但孔老先生毫无倚老卖老之态,而是努力打消学生的心理顾虑,积极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讨论过程中,曾皙—直不紧不慢地鼓着瑟,孔子没有把这看成是出格行为而加以制止,而是默许了他的做法,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自由自在地思考作答。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向来都是非常适时地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的。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一句话,既创设了谈话的情境,又起到了激将的作用。
子路“率尔而对”之后,孔子对他那种轻率而鲁莽的态度
很不以为然,于是微微一“哂”。
这—“哂”是有讲究的,孔子不是不相信子路的才能,他曾说:“政事:冉有、季路。
”还说过:“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但他也深知子路的脾气,认为“由也喭”,“野哉,由也”。
所以孔子这一“哂”是要挫一挫子路过盛的锐气,完全是为了子路好。
曾皙考虑到自己的志向“异乎三子者之撰”,言语之间有些犹豫,孔子就热情鼓励他:“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及时打消了他的顾虑,并且在他回答之后及时予以肯定。
等其他三人离开之后,曾皙想探一下孔子的态度,孔子首先肯定每一个人的回答:“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对任何人都不偏不倚,并没有因为曾皙的回答较合自己的胃口就对他特别赞赏,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综上,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都体现了作为长者、身为老师的风采,不愧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