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现代毒理学toxicology】
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具有基础科学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
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
通过毒理学研究和毒性实验,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系统、科学地表征外源有害物质暴露对人类和生态的潜在损害作用,并对产生这种损害作用的证据的强度或充分性进行评定,对于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
主要包括4个步骤:危害识别;危害表征(剂量-反应评定);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
【系统毒理学systems toxicology】是以毒理基因组学为基础,通过了解机体暴露在不同剂量,不同时点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谱和代谢物谱的改变以及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参数,借助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毒理学技术对其进行整合,从而系统地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和环境应激等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转化毒理学translational toxicology】
研究如何将毒理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发展转化为能应用于环境与人群监测、环境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和危险性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产品和防控措施的一门新兴的毒理学分支学科,是“组学”、计算生物学、遗传-表观遗传学等创新的产物。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毒性(toxicity)物质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毒效应化学物对生物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不能改变;毒效应是化学物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
*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
*剂量-反应关系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的比例增加。
合理应用剂量-反应关系的前提:1)所研究的反应是接触化学物引起的;2)反应的强度与剂量有关;3)有定量测定毒性的方法和准确表示毒性大小的手段。
【效应effect】是量反应(gradual response),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性化学物后造成的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此种变化的程度用计量单位来表示。
*反应(response)是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表示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率(百分率或比值),其观察结果只能以“有”或“无”等计数资料来表示。
【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
即在低剂量条件下表现为适当的刺激(兴奋)反应,而在高剂量条件下表现为抑制作用。
【潜伏期latency period】
是指在单次剂量或短期暴露致癌物质后至出现第一个临床症状/体征(如肿瘤)所需的时间;潜伏期取决于暴露的剂量。
【靶器官target organ】指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生物标志biomarker】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暴露生物标志(exposure)对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性化学物及其代谢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
*效应生物学标志(effect)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可将人群暴露与环境引起的疾病提供联系,用于确定剂量-反应关系。
*易感性标志(susceptibility)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易感性指标,可用以筛检易感人群,保护高危人群。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 100/LC 100)】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 50/LC 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LD50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毒性越
强,但它只是引起50%反应率发生的一个点剂量,不能全面反映化学毒物的毒性特征。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 01/MLC,LC 01)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LD 0/LC 0)】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LOAEL)】
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
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观察到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产生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
量或浓度。
*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west observed effect level,L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非有害作用(如治疗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未观察到作用水平(no observed effect level,N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有害作用或非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阈值(threshold)指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
*暴露剂量表示个人或人群暴露的物质的量分为:潜在剂量:机体实际吸入、摄入或直接应用于皮肤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应用剂量:直接与机体的吸收屏障接触,可供吸收的量
*内剂量经吸收到机体血流的外源化学物的量
*靶器官剂量发生损害作用部位的外源化学物的量;也称到达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
第三章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ADME 过程机体对化学毒物的处置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4个过程,称为ADME。
【生物转运biotransportation 】
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共性,即都是化学毒物穿过生物膜的过程,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统称为生物转运。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
代谢是化学毒物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改变而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代谢解毒metabolic detoxication 】
是指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以后成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物的转变过程。
【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 】是指有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其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的现象,又称生物活化。
*半减期half life,t 1/2化学毒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物能力的重要参数。
第四章毒作用机制
【活性氧(ROS)】
一类由氧形成,并在分子组成上含有氧且化学性质比氧活泼的物质总称,包括超氧阴离子(O 2-·)、羟自由基(OH·)和过
氧化氢(H 2O 2)。
其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为:
1)线粒体机制:直接作用于线粒体,激活并启动细胞的线粒体凋亡途径。
2)内质网信号通路:过量的ROS 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启动细胞凋亡程序。
*细胞应激细胞处于不利环境和遇到有害刺激时所产生的防御或适应性反应。
可分为热应激、氧化应激、缺氧应激、内质网应激和遗传毒性应激。
【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 】
直接与内源靶分子反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紊乱、表现毒物毒性作用的化学物。
主要分为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物和氧化还原反应物。
【表观遗传毒理学epigenetic toxicology 】
研究环境有害因素引起的、不涉及DNA 序列变化的、可遗传的(通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在体细胞间及代际间传递)基因表达改变,主要涉及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 研究从基因演绎为表型的过程和机制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
【DNA 甲基化DNA methylation 】
是DNA 一种天然修饰方式,在DNA 甲基转移酶作用下,DNA 链上胞嘧啶与第5位碳原子结合的H 被甲基所取代,胞嘧啶被修饰为5甲基胞嘧啶。
DNA 甲基化一般与基因沉默相关联。
第五章毒作用影响因素
【毒作用】又称毒效应是指机体暴露于外源化学物后所致的各种生物学变化,包括微小的生理生化改变、临床中毒甚至死亡。
*联合作用的各种类型——见问答题
第六章一般毒性作用
【一般毒性general toxicity】
也称基础毒性,是全身各系统对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反应,与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生殖毒性等)相对而言。
可分为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acute toxicology 】
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一定剂量的某种外源化学物短期内所产生的健康损害作用和致死效应。
*局部毒性作用亦称局部刺激作用,指机体暴露于化学物后,在其接触和暴露部位造成的局部毒性损伤、刺激(如眼刺激、
皮肤刺激)和/或变态反应等。
*蓄积作用(accumulation)指外源化学物连续、反复地进入机体,且吸收速度/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的速度/总量时,该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和贮留,称为化学物的蓄积作用,是发生慢性中毒的基础。
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引起的变异。
包括自发突变与诱发突变;具有随机性、稀有性、可逆性、多方向性及复等位基因、有害性与有利性
【遗传毒理学genetic toxicology研究化学性和放射性物质的致突变作用以及人类接触致突变物可引起的健康效应的科学。
*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是指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因子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致突变物(mutagen)能引起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化学物质或任何环境因子,又称为诱变剂。
由于致突变物能损伤遗传物质,因此致突变物又称为遗传毒物。
【遗传负荷】一种物种群体中每一个携带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微核试验MNT是以微核发生率或有微核的细胞率为观察指标来检测化学物染色体损害能力的试验,主要用于检测DNA断裂剂和非整倍体诱变剂。
【微核micronucleus】经致突变物作用后,染色体无着丝点断片或因纺锤体受损伤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后期仍留在子细胞的胞质内,成为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称为微核。
第八章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化学致癌作用(chemical carcinogenesis)】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或诱导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为肿瘤的过程。
【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具有化学致癌作用的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
【遗传毒性致癌物genotoxic carcinogen】指进入细胞后与DNA共价结合,引起机体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癌变的化学物质。
【表观遗传毒性致癌物】
指不与DNA反应,可能间接地影响DNA并改变基因组从而导致细胞癌变,通过促进有丝分裂和抑制凋亡导致癌的发展。
【直接致癌物direct carcinogens】
本身直接具有致癌作用,在体内无需代谢活化即具有亲电子活性,能直接与DNA反应;
包括内酯类、烯化环氧化物、硫酸类酯、氮芥、活性卤代烃类、铂的配位络合物等
【间接致癌物indirect carcinogens】
本身并不直接致癌,必须在体内经代谢转化,其所形成的代谢产物才具致癌作用;如多环芳烃、芳香胺类化合物等
*促癌剂本身并不致癌,但对致癌物有促进作用
*前致癌物procarcinogen间接致癌物活化代谢前,也称母体化合物
*近致癌物proximate carcinogen间接致癌物代谢活化过程的中间产物
【终致癌物ultimate carcinogen】直接致癌物及间接致癌物经代谢活化所形成的具有致癌作用的代谢物的统称
*原癌基因oncogene是细胞内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进化上高度保守。
在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呈静止状态,对细胞无害且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如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增殖等。
当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作用于细胞,引起原癌基因的结构或调控区发生变异(显性突变),基因产物增多或活性增强时,使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形成肿瘤。
*癌基因是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原癌基因的一种突变形式。
在自然或实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是化学致癌物作用的主要靶分子,在细胞癌变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又称肿瘤抑制基因,指对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起负性调节的基因。
第九章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
【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
是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病原理、影响因素和毒物动力学等。
【畸形malformation】指发育生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
可分为严重和轻微畸形。
前者对外观、生理功能和/或寿命有明显影响,后者则只有轻微影响或没有影响。
*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和致畸性teratogenicity致畸物引起致畸的过程称和能力]
*胚体毒性embroyotoxicity外源性理化因子对孕体着床前后直到器官形成期结束时的有害影响
*胎体(儿)毒性fetoxicity外源性理化因子对孕体器官形成期结束后的有害影响
*胚胎毒性embroyo-fetal toxicity广义上包括孕体结构和功能的各种损害,但一般指孕体的死亡和生长发育迟缓,但不包括结构畸形。
【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ology】
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
主要表现为:发育生物体死亡、生长改变、
结构异常、功能缺陷
【出生缺陷birth defects】也叫先天异常,是指婴儿出生前即已形成的发育障碍,包括先天畸形、遗传代谢性缺陷、染色体异常、先天发育残疾如盲、聋、哑、智力障碍等
*母体毒性maternal toxicology是指化学毒物对妊娠母体的有害效应,表现为增重减慢、功能异常、临床症状甚至死亡。
在发育毒性试验中常用母体增重减缓和死亡率来表示。
*父源性出生缺陷某些出生缺陷与男性因素有关,称为父源性出生缺陷
【父源性发育毒性】
引起父源性出生缺陷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缺陷、年龄因素和外界暴露因素,这些因素通过父亲对发育个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叫做父源性发育毒性。
父源性发育毒性的主要表现:自然流产或出生缺陷、儿童肿瘤、男女出生比例失调
第十章毒理基因组学与系统毒理学
【毒理基因组学toxicogenomics】
研究生物体的整个基因组如何对环境有害因素发生反应的一门新兴学科。
【系统毒理学systems toxicology】
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其核心思想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存在联合作用或相互作用。
系统特性是不同组分部分、不同层次间相互作用而“涌现”出的新性质;对组成部分或低层次的单独分析并不能真正预测高层次的行为。
【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
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称为法规毒理学,是将毒理学的原理、技术和研究结果应用于化学物的监督管理,并为法律法规、卫生标准等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防止人类中毒性健康危害的发生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良好实验室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LP】
是优良实验研究规范的简称,是针对药品、食品添加剂、农药、化妆品及其他医用物品的毒性评定制定的管理法规。
【安全性评价safety evaluation】
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
是指对机体、系统或(亚)人群可能暴露于某一危害的控制过程。
由三部分构成,即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和危险性交流。
*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
是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确定伴随的不确定性。
包括:危害识别、危害表征、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
【危害识别hazard identification】
识别具有引起机体、系统或(亚)人群固有能力的因素的有害作用的种类和性质。
*危害表征定性或定量地描述具有引起有害作用能力的某因素或某情形固有的性质。
【暴露评定exposure assessment】评价机体、系统或(亚)人群对一种因子(和其衍生物)的评价。
【危险度表征risk Characterization】在规定的条件下定性或定量地确定某规定机体、系统或(亚)人群发生已知的和潜在的有害作用的概率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
【危险性管理risk management】
依据危险性评估的结果,权衡出管理决策的过程,必要时,选择并实施适当的控制措施,包括制定法规等措施。
包括3个要素:危险度评定(危险-效益评价)、扩散和暴露控制危险性监测
【危险性交流Risk Communication】是在危险性评估者、危险性管理者、消费者和其他有关各方之间进行有关危险性和危险性相关的因素的信息和观点的交流过程。
有效的危险性交流的要素包括:危险的性质;危险性评估的不确定性;危险性管理的措施。
*暴露表征提供包括暴露来源、路径和途径路径的完整的描述。
该表征也应该包括对评定人群的完整描述。
尤其是应当讨论高暴露或易感人群或易感生命阶段暴露。
不确定性的讨论是暴露表征的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
*危险度(risk)在文献中也称为危险性或风险度,系指在具体的暴露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对机体、系统或(亚)人群产生有害作用的概率。
二、简答
1.简述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及生物转化过程
机体对于化学毒物的处置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ADME过程),每个过程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改
变化学毒物在靶器官存在的数量、时间和继发的反应。
在这四个过程中,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共性,即都是化学毒物穿
过生物膜的过程,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统称为生物转运。
代谢是化学毒物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化学结构和理
化性质改变而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2.简述生物转化的意义
生物转化,又称代谢转化,是指外源性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其结果是改
变了毒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从而影响了它们所致毒效应的强度和性质以及在体内的分布过程和排泄速度。
3.简述外源性化学物在机体内生物转化涉及的两大反应类型以及各自的作用
生物转化涉及2大类反应:I相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
II相反应:结合反应。
I相反应的作用主要是使催化的底物暴露或获得一些功能基团,不仅增加反应产物的水溶性,而且使之更易进行II相反应。
II相反应使化学毒物的水溶性显著增强,排泄加速。
但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毒物经生物转化后如果水溶性加强,反而难以透过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排泄。
4.简述修复障碍及其引起的毒作用
修复障碍原因:
①修复机制的保真并非绝对,某些损伤的修复会被遗漏;②当严重的损伤超出机体对损伤的修复能力时,修复失效;
③修复所必需的酶或辅因子被消耗时,修复能力耗竭;④机体对于某些类型的毒性损伤不能进行有效的修复。
修复障碍引起的毒性:炎症2)组织坏死3)组织的纤维化4)化学致癌作用
5.简述毒物引起线粒体渗透性转变MPT的毒理学意义
线粒体渗透性转变(MPT)是跨膜线粒体内外膜间的蛋白质孔开放所致;
线粒体Ca2+摄取、△Ψm(内外渗透压差)下降、ROS和RNS生成、ATP耗竭和原发性代谢紊乱均是引起线粒体渗透性转变的
重要因素;
MPT导致线粒体不仅不能合成ATP,而且由于内膜去极化迫使ATP合酶以相反的模式运作,从而浪费剩余ATP,甚至糖酵解
过程也因ATP供应不足而受到影响。
如果毒物引起的代谢紊乱导致大部分或全部线粒体发生MPT并伴随ATP耗竭,细胞降
解过程随之发生,最终引起细胞结构和功能完全丧失、细胞溶解或坏死。
6.中毒性细胞死亡的机制
1)危害细胞存活的原发性代谢紊乱:包括ATP耗竭,钙离子稳态失衡,ROS/RNS过度产生;
2)原发性代谢紊乱之间的相互影响:多种代谢紊乱相互作用,彼此放大3)线粒体渗透性改变及其后果:细胞凋亡/坏死
4)ATP的利用度决定细胞死亡的形式:ATP耗竭时死亡,耗竭缓解时发生凋亡5)由未知机制诱发细胞死亡
7.简述影响外源性化学物毒性的因素
1)化学物因素;2)机体因素;3)暴露因素;4)环境因素;5)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8.简述急性毒性实验的目的
1)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测定受试物的LD50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根据LD50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2)通过观察实验动物的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受试物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大小、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
量-反应(效应)关系等。
3)为后续的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以及其他毒理试验提供接触剂量设计依据,并为选择观察指标提出建议。
4)提供毒理学机制研究的初步线索。
9.简述短期、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的目的
1)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的毒性效应谱、毒作用特点和靶器官。
2)探索受试物的毒作用机制。
3)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所致毒性作用的可逆性。
4)确定长期接触受试物所致毒性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确定其NOAEL 和/或LOAEL,为制定人类接触的安全限量提供依据
5)观察不同动物对受试物的毒效应差异,为确定适当的安全系数,将试验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
10.简述外源化学物致突变类型
1)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指基因中DNA 序列的变化;
基因突变的类型:碱基置换(转换&颠换)、移码突变
2)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
指染色体的结构改变,它是指遗传物质大的改变,一般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查适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来发现。
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3)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非整倍体和多倍体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不同于正常的细胞染色体数目。
或称为基因组突变,即基因组中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类型:非整倍体:增加或减少一条或几条染色体。
多倍体: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增加。
11.简述外源化学物致突变机制包括引起突变的DNA 改变、引起突变的细胞分裂过程的改变和其他改变;
1)引起突变的DNA 改变
a.碱基损伤---碱基错配、平面大分子嵌入DNA 链、碱基类似物取代、碱基的化学结构改变或破坏
b.DNA 链受损---二聚体形成、DNA 加合物形成、DNA-蛋白质交联物形成
2)引起突变的细胞分裂过程的改变
与微管蛋白二聚体结合、与微管上的巯基结合、破坏已组装好的微管、妨碍中心粒移动以及其他作用
3)其他改变
a.DNA 复制的高保真性需多种酶参与并有赖于基因调控,其中任一环节损伤均可引起突变
b.DNA 自我修复依赖各种酶的推进,而这些酶都可能成为化学毒物的靶分子。
12.简述外源化学物致突变的后果
1)生殖细胞突变
2)体细胞突变
后果有肿瘤、衰老、动脉粥样硬化及致畸等,以肿瘤较为突出。
13.简述常用的致突变试验
1)细胞回复突变试验(Ames 试验);2)微核试验;3)染色体畸变分析
4)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5)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6)显性致死试验
7)程序外DNA 合成试验;8)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14.简述检查致突变物需要一组配套试验的原因及成套的观察项目入选原则
没有一种致突变试验能涵盖所有的遗传学终点(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组畸变、DNA 原始损伤),因此必须用一组试验配套进行检测。
试验项目的入选原则:
1)一组可靠的试验系统应包括每一类型的遗传学终点。
2)通常的实验材料有病毒、细菌、真菌、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植物、昆虫及哺乳动物等。
3)体内试验与体外试验配合。
15.简述化学致癌机制
1)体细胞突变学说
a.第一阶段[突变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