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涤非_关于《李白与杜甫》

合集下载

李白与杜甫的酒仙争霸

李白与杜甫的酒仙争霸

李白与杜甫的酒仙争霸李白和杜甫是唐朝时期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在酒文化方面也有着很高的造诣。

他们之间的酒仙之争成为了后世流传下来的佳话,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李白与杜甫的酒仙争霸。

一、李白:豪情万丈的酒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饮酒如同舞诗般,以豪放奔放的个性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李白的诗作《将进酒》最能体现他的酒仙形象。

该诗情感激荡,豪情万丈,以自身的饮酒心得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李白热爱酒文化,他的诗中经常出现醉酒的描写。

他喜欢与朋友们一起品尝美酒,畅谈人生和诗意。

他的酒量惊人,可以一饮而尽数斗的烈酒。

在酒宴上,他总是能将气氛推向高潮,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二、杜甫:直抒胸臆的酒仙杜甫,字子美,号杜陵,也是唐朝时期的杰出诗人。

与李白不同,杜甫的诗作更多地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然而,杜甫同样对酒情有独钟。

他的酒仙形象主要体现在他直抒胸臆的酒宴之中。

杜甫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提到了自己饮酒的经历。

他的诗中描写的酒往往有着浓烈的芳香和丰富的滋味,让人仿佛嗅到了酒的香气。

酒令是他最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他常常与朋友们一起喝酒畅谈,以此来寄托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思考。

三、酒仙之争李白和杜甫以其独特的酒仙形象成为了文艺圈的佼佼者。

他们两人之间的酒仙之争,成为了文坛的一大看点。

两位诗人酒量都极佳,在酒宴上,他们常常会举行酒令来较量,以此来展示各自的才情和胸怀。

李白的酒令多以豪放为主,他会一口气将装满酒的大碗一饮而尽,让人叹为观止。

杜甫的酒令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他会以富有哲理的词句表达出自己对于酒的见解和感悟。

这场酒仙之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文人雅士们纷纷前往酒宴现场,想一睹两位诗人的风采。

他们争论的焦点主要是谁的酒令更具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这场酒仙之争无论结局如何,都成为了文艺界的经典之争,让人们叹为观止。

四、酒仙的意义李白和杜甫的酒仙之争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已经渐渐淡忘,但其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却深远而广泛。

李白和杜甫的故事

李白和杜甫的故事

李白和杜甫的故事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和传世佳作。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最具传奇色彩的诗人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自幼聪颖过人,酷爱文学。

年轻时,他游历各地,广交名士,饮酒作诗,以豪放奔放的诗风和不羁的个性闻名于世。

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豪迈、慷慨激昂为特色,代表作有《将进酒》、《庐山谣》等。

他的诗歌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的豁达和对命运的豪放,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而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

他出身世家,博学多才,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他的诗作以抒发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的热爱为主题,代表作有《登高》、《春望》等。

他的诗歌表现了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感伤,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批判,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李白和杜甫,一个豪放奔放,一个忧国忧民,一个豪情万丈,一个意蕴深远,他们的诗歌风格迥异,但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关怀和人文情怀。

他们的故事,就是一部关于理想与现实、豪放与忧伤的传奇。

李白和杜甫,一个酒中仙,一个诗中圣。

他们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他们的故事,流传千古,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理想,关怀社会,热爱人民。

李白和杜甫,一个豪放奔放,一个忧国忧民。

他们的故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传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们的诗歌,永远熠熠生辉,永远激励着世人。

李白和杜甫,一个豪放奔放,一个忧国忧民。

他们的故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传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们的诗歌,永远熠熠生辉,永远激励着世人。

杜甫与李白之间的故事

杜甫与李白之间的故事

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以下是一些关于他们之间的故事:
1. 相遇相识:杜甫和李白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 年)的洛阳相遇,当时李白已经名满天下,而杜甫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诗人。

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忘年之交。

2. 同游梁园:李白和杜甫一同游历梁园(今河南商丘),在这里他们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如李白的《梁园吟》和杜甫的《赠李白》等。

3. 分离:天宝三载(744 年)秋天,李白和杜甫在山东兖州分别,李白继续他的游历生涯,而杜甫则回到了长安。

4. 思念:分别后,杜甫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一直没有减弱,他写下了许多诗歌表达对李白的思念和祝福,如《梦李白二首》等。

5. 重逢:在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和李白在江南重逢,此时李白已经因为参与永王幕府而被流放。

重逢时,两位诗人都已经年老体弱,但他们仍然互相鼓励和支持。

杜甫和李白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的诗歌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

他们的友谊也成为了后人所传颂的美谈。

李白与杜甫的诗风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风比较

白与杜甫的诗风比较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

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白和杜甫:一、思想: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风格:白经常用夸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

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但自唐代以来,人们多喜将他们并论,更有学者对他们的进行比较,以致很多诗评家都卷入了对杜孰优孰劣的争论。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虽然学界还存在着杜优劣论,但人们更喜探讨杜之间的交谊、杜诗歌思想和艺术之异同。

一、杜之交谊和相互影响本世纪较早探讨杜交谊的学者是闻一多。

他在《杜甫》一文中用饱含感情的笔墨,描述了杜二人的交往和友谊。

如他在写到杜第一次会面时说:"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

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四十年代,叔渠在《唐代两大诗人的风义感及其他》中也论及杜之交谊。

他认为,"杜甫对于白,一片怜才之忱,在他的诗中,时时可见";"最奇怪的是,白对于杜甫,却是很为冷淡","这可见老杜的怜才爱友,一热烈,出于无情的了。

"五十年代,林庚在《诗人白》中较为细入地探讨了杜之间的交谊。

他认为,"白是杜甫生平最倾心的诗人",而其因素又有政治和诗歌两方面。

白与杜甫相会游从的半年中,白影响杜甫的成分要多一些。

他们真无愧于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对于政治的警惕性,对于现实的敏感,乃是时代真实的镜子。

李白与杜甫的故事

李白与杜甫的故事

李白与杜甫的故事李白与杜甫的故事胡适对唐诗的研究和论述,主要见于1928年修订出版的《白话文学史(上卷)》以及它的前身即1922年初版的《国语文学史》。

他对李白和杜甫的评价就包含在这两部著作中。

黎锦熙先生说:《国语文学史》,这是文学革命之历史的根据,或者也含有一点儿托古改制的意味。

朱光潜先生说:《白话文学史》是白话诗运动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可见,要想准确地理解、阐释和评价胡适关于唐代诗歌(包括李杜诗学)的观点,就必须首先了解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所策动的文学革命及其核心主张。

因为这是形成他的唐诗学的思想背景和根源。

1915年,胡适在一首致留美同学的诗中说: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起者;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此诗概括地描述出晚清及民国初年,中国文学界和文化界呈现出的两种状况:传统式微,新潮涌动。

延续二千多年的旧文学衰落了;伴随着欧风美雨,文化新潮涌来。

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上,生长于清末民初新旧时代交替之际的青年学者胡适应运而出,首举义旗,顺风疾呼,倡导文学革命。

1916年10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寄陈独秀》一函,信中说:年来思虑观察所得,以为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需从八事入手。

八事者何?一曰,不用典。

二曰,不用陈套语。

三曰,不讲对仗(文当废骈,诗当废律)。

四曰,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词)。

五曰,须讲求文法之结构。

此皆形式上之革命也。

六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七曰,不模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

八曰,须言之有物。

此皆精神上之革命也。

1917年1月,他在《新青年》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对八事作了具体阐述。

不久又相继发表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和《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重要论文,发挥其学说。

总观诸文,胡适关于文学革命的核心思想是:反对文言,提倡白话!胡适反对文言,提倡白话的主张在当时曾遭到一些人的激烈责难,但由于顺应了历史的新运,所以白话文运动获得了广泛的响应,并最终取得成功。

数十年中,现代文学、新闻传媒以及其他文化领域使用的文学性和应用性文体都是以白话为主要语言工具;并由此形成了国语现代汉语。

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

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

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知音故事——李白和杜甫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又是交情深厚的好友,他们的友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人传诵的佳话。

唐天宝三年(744)春夏之交,李白与杜甫在洛阳初次相遇,当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李白已经名满天下,杜甫还默默无闻。

这年秋天 , 两人相约共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并在这里遇上了另一位诗人高适。

唐代三位了不起的诗人聚在一起,浪游痛饮,畅谈古今,抒怀遣兴,实在是人间不可多得的奇遇。

次年秋天,李、杜两人又结伴游历了齐鲁(今山东)。

这几后,他们再也没有重逢,只是通过诗歌来述说彼此间的友谊和思念。

特别是杜甫,赠李白及怀念李白的诗,留传到今天的还有十多首。

在杜甫抒发友情的作品中,这些诗是写得最为动人的,几乎每一篇均堪称名作。

在李白和杜甫的交往中,首先,我们看到年龄的差异、诗坛地位的高低,一点也没有成为两人间“知音”的阻碍。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是杜甫写两人在一起时亲如兄弟的情形;“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这是杜甫写李白喝酒时可爱的样子。

而李白在表示想念杜甫时,感觉独自饮酒唱歌了无情趣,“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真诚的友谊建立在“知音”的基础上,它不会因为友人遭遇世人的鄙弃而改变。

“安史之乱”中,唐肃宗李亨与他弟弟、永王李璘因权力之争而兵戎相见,李白参与了李璘的军事行动,在李璘失败后成为阶下囚,继而流放夜郎(今贵州)。

在一般人看来,李白此时是一名罪犯,倒霉全是自找的。

但杜甫仍然对李白保持着信任,并且充满同情。

他在《天末怀李白》诗中写道: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里“文章憎命达”,意思说有才华的人总是命运多舛;“魑魅喜人过”意思说心思恶毒的小人总是喜欢利用别人的过失加以陷害,对李白的遭遇有十分清醒的理解。

不废江河万古流

不废江河万古流

不废江河万古流作者:李浩来源:《读书》2015年第02期二零一四年或将在杜诗学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首先,由萧涤非任主编、山东大学及全国多所高校学者参与的重大工程《杜甫全集校注》,历时三十六年的学术接力,几代学人劳心劳力,黾勉从事,终于大功告成。

其次,由清华大学谢思炜教授以个人之力独自完成的《杜甫集校注》,也即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京沪两地,一南一北,分别推出两部杜诗研究的扛鼎之著,会引起读书界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的。

另外,据陈尚君介绍,日本京都大学兴膳宏教授近年组织读杜会,有志将吉川幸次郎先生中辍的《杜甫诗注》全书完成。

由斋藤茂、下定雅弘、芳村弘道等教授共同承担的杜诗全译工程,预计将于二零一五年截稿。

围绕着《杜甫集》这部皇皇巨著的海内外研究、整理、翻译、出版,我们从更深广的角度做一些思考。

杜甫研究走向现代,是与现代学术机构的设立同步向前的。

民国时期大学的课程设置、研究院所的研究课题,以及报纸期刊上的发表,与杜甫研究有关者不少。

著名的研究者要推梁启超、闻一多、傅东华、汪静之、谢一苇、王亚平等。

由洪业等编、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出版的《杜诗引得》,迄今仍摆在图书馆的架上,而梁启超的《情圣杜甫》是民国时期高引用率的杜诗研究成果之一。

赵耀峰的博士论文《民国时期的唐诗学研究》专设一节讨论民国时期的杜诗研究,有较详细的引录和叙述,可参读。

真正有组织有计划有团队进行杜诗研究,要到一九四九年以后。

虽然历次运动使正常的学术研究受到影响,但杜甫研究在艰难中仍不断有新成果问世。

如中华书局曾编辑过《杜甫研究论文集》多辑、《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署名华文轩),冯至的《杜甫传》、萧涤非的《杜甫研究》、傅庚生的《杜甫诗论》、朱东润的《杜甫叙论》,都是这个时期出版的。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也是这一特殊时期催生的。

“文革”后,杜甫研究真正进入了兴盛时期。

首先是专业学术团体为杜诗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中国杜甫研究会、四川省和河南省杜甫学会等学术团体为杜甫研究提供了空间。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交谊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交谊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交谊名人轶事——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交谊《五月东鲁行》一诗可见此行乃为李白独自一人初到鲁地,时白尚年轻,未曾及仕,为“举鞭访前途”,而“学剑来山东”,这里只言为“学剑”而来,无移家迹象。

诗人好学求进之年,来此逗留,复将要返还安陆并准备再次入京,即“西归去直道”云云。

清王琦《李太白年谱》谓此诗“是初游鲁地之作”。

道出其时尚未移家。

《嘲鲁儒》中的鲁儒,与前诗中汶上翁为同一人,因为前诗对于此翁之嘲讽意尤未尽,复以《嘲鲁儒》再作斥责,是前诗的延伸。

诗中展现青年诗人之言行豪爽,毫无顾忌地嘲讥这一鲁地儒生。

天宝三载,李白沼许还山,出长安行至梁宋(旧说洛阳),与杜甫相遇,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中有“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期志,兼全宠辱身。

”《赠李白》中有“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味诗意,其时已深为相知。

通常以为此时李杜初聚,恐未确。

杜甫作于这次相聚之前的《饮中八仙歌》中,生动逼真的塑造李白形象。

早于此时就结下的深厚友情,还见于杜甫的多首诗中。

访范之时,还另有唱和诗,即李白《戏赠杜甫》;杜诗《赠李白》(秋来相顾),两首真情毕现的诗,却长久不被研究家们理解。

弄清作诗的时间,便不难解读这首诗。

两人从范氏庄返归鲁城,谈话仍兼戏谑,李白口占一诗: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有感于此诗,杜甫以《赠李白》作答: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访范诗以“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开头。

将南朝诗人阴铿比拟李白。

李白便讥杜甫以“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因此,杜甫放言谓李白飘泊无定、愧对葛洪、空度时光、“飞扬跋扈”,似嫌过分之语,也正是两人交情笃厚的见证。

其间夜同眠,日同行,长时相聚,亲如兄弟,这两首兼带戏谑的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

杜甫从青年时代初游齐鲁,到天宝初年最后离鲁西行,他的《壮游》诗中有“快意八年九年,西归到咸阳”一语,“快意”者,因慢游、因省亲,尤在于与李白相聚。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故事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故事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故事李白和杜甫是唐朝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之间有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据说,李白在长安时见到杜甫,两人相谈甚欢。

李白为人豪放,杂技娴熟,常常骑着一匹白马,在长安城内外嬉戏。

而杜甫则以才情出众和坚定的为民立志而闻名。

有一天,杜甫正在长安城的街头写诗,正准备向路人示意乞讨。

李白恰好路过,看见了杜甫,怀着好奇心停下了马。

杜甫看到李白,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拿出了一张诗纸,递给李白,说:“白哥,请你写点儿诗给我瞧瞧。

”李白笑着接过纸笔,写了几行字。

片刻后,李白将诗纸还给杜甫,杜甫急忙看了过去。

这是李白写的一首美妙的诗,趣味横生,气势非凡。

杜甫无法掩饰自己的赞叹之情,他对李白说:“白哥,你真是才子啊!你的诗写得太好了,这样的天才实在难得。

”李白嘻嘻笑着说:“甫兄过奖了,其实你的才华也是无人能及的。

”从那天起,李白和杜甫成为了好友。

他们常常一起喝酒作诗,探讨诗歌创作的新理念。

李白乃是天马行空,杜甫则喜欢记录时代的沧桑变迁。

两人的诗风各异,却相得益彰,吸引了众多文人的关注。

然而,命运的轮回使得两位诗人离别。

李白在边疆游历多年,几经辗转,远离了杜甫的身影。

尽管如此,他们的友谊却依然深刻地刻在彼此的心中。

后来,当杜甫得知李白因战乱的困扰而逝世时,他悲痛欲绝。

杜甫写下了《哀李白》一诗,表达了对李白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这首诗成为了杜甫晚年创作的代表之作,也成为了后世传诵的经典之作。

李白和杜甫这段旖旎的友谊,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成为了传世的佳话,永远流传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

李白和杜甫的故事

李白和杜甫的故事

李白和杜甫的故事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位杰出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流传千古,深受后人喜爱。

两位诗人在历史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也有着各自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诗歌创作,更是关于生活、情感和人生的真实写照。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放、奔放的气息,以其豪放的个性和奔放的笔墨,成为了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的存在。

李白的诗歌多以抒发豪情壮志、歌颂自然风光和吟咏酒宴为主题,其中《将进酒》、《庐山谣》、《夜泊牛渚怀古》等诗作被誉为不朽之作。

李白的诗歌风格奔放豪迈,情感真挚,给人以无穷的遐想空间,被后人誉为“诗仙”。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思想、真挚的情感和宽广的胸怀而著称。

杜甫的诗作涉及了政治、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他以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其中《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等诗作被誉为千古绝唱。

杜甫的诗歌风格深沉凝重,笔力雄健,情感真挚,被后人誉为“诗圣”。

李白和杜甫虽然在诗歌创作上有着不同的风格和表现方式,但他们都是以诗歌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悟和对人生的热爱。

李白豪放奔放,杜甫深沉真挚,两位诗人在诗歌中展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

李白和杜甫的故事,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段佳话。

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诗歌,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他们的故事,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珍贵,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不断创造。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和杜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他们的诗歌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在人们心中流传,激励着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升华。

他们的故事,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努力创作,不断推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李白与杜甫唐诗之魂的双璧

李白与杜甫唐诗之魂的双璧

李白与杜甫唐诗之魂的双璧唐诗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瑰宝,而在众多杰出的唐代诗人中,李白与杜甫被誉为“诗仙”与“诗圣”,他们的诗作不仅代表了唐诗的巅峰之作,更凝聚了他们个人的思想与情感。

他们身上的艺术才华与卓越才华,使他们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

李白与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各有千秋,独具特色。

首先,李白以其雄浑豪放的风格而著名。

他的诗作充满了豪放不羁的个人情怀和对自然的崇拜。

例如,他的《静夜思》一诗,用朴素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清静的夜晚中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头,直接勾勒出诗人孤寂的心情。

李白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鲜明的形象和饱满的感情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相比之下,杜甫的诗歌风格则更为沉稳内敛。

他的诗作注重真实、深邃的揭示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悲欢离合。

杜甫在他的《登高》一诗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以庄重的语言和精妙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和漂泊辗转的感慨。

杜甫的诗作意境深远,丰富的语言与情感交融,使其诗歌作品更加思想深刻、内涵丰富。

不仅在诗歌的风格上,李白与杜甫在表达情感和思想上也各具特色。

李白的诗歌常常表达出豪情壮志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将进酒》一诗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命运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思考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相比之下,杜甫的诗作更加凝重而深沉,常常表达出对世道变迁和社会现象的关注。

他的《月夜忆舍弟》一诗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透露出诗人对亲友离散和战乱给自己造成的痛苦的回忆和思考。

杜甫的诗歌中注重工笔细描,情感真实而深刻,常常给人以深思熟虑的印象。

虽然李白与杜甫在思想和风格上有诸多不同,但他们都是对唐代文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诗人。

李白与杜甫唐诗之王与诗坛巨匠

李白与杜甫唐诗之王与诗坛巨匠

李白与杜甫唐诗之王与诗坛巨匠李白与杜甫:唐诗之王与诗坛巨匠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在这个时代涌现。

而在唐代诗坛上,李白和杜甫无疑是最耀眼的存在,他们被誉为唐诗之王与诗坛巨匠。

李白以他豪迈奔放的诗风和超凡脱俗的个人形象征服了无数读者,而杜甫则以他深沉内敛的诗风和写实主义的态度成为了文坛的常青树。

接下来,我们将会分别从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主题内容以及影响力三个方面来探索他们各自的艺术魅力。

李白作为一位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而奔放。

他的诗作大多以古典主义为基础,融入了浪漫主义的元素。

他善于运用夸张和辞藻华美的修辞手法,使得他的诗作在形式上充满了张力和冲击力。

他的诗歌活力四溢,展现出诗人豪迈的性格和个人经历。

例如,《静夜思》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中他巧妙地运用了描写自然景色的手法,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句子,将内心的孤独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

与李白不同,杜甫的诗歌更加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他以真实、深刻的观察力揭示出了底层人民的苦难与困境。

他的诗作往往富有感情,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与关怀。

例如,《月夜忆舍弟》中,杜甫用平实的文字描绘了兄弟离散的悲剧,通过对农民阶级的真切呈现,使读者们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与人间的冷酷。

他以诗为媒介,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对人民苦难的关切传递给了读者。

不仅在创作风格上有所不同,李白和杜甫的主题内容也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不同的艺术追求。

李白的作品主题广泛而多样化,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甚至还有对历史事件和传说的诗化。

他通常以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为素材,表达出对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生活态度的追求。

相比之下,杜甫的诗歌主题更加社会化。

他关注民生,揭露社会弊端,通过对现实社会的写实呈现,深入分析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丑陋,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责任。

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他们都在唐代诗坛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李白与杜甫唐朝文学史上的两大巨擘

李白与杜甫唐朝文学史上的两大巨擘

李白与杜甫唐朝文学史上的两大巨擘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许多伟大的诗人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

而其中两位最为突出的文学巨擘分别是李白和杜甫。

他们的诗词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唐朝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被后世誉为文学史上的两大巨擘。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最具传奇色彩的诗人之一。

他以豪放的诗风和浪漫的人生态度而闻名。

李白的诗作充满了奔放的想象力和超凡的才情,展现了他深邃的思考和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

他擅长运用夸张、对仗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他的诗作既富有浪漫主义情怀又充满哲理思辨。

李白的诗作以描绘山水、倾诉爱情、赞美壮丽的历史和表达人生哲理为主题,其中尤以山水诗最为脍炙人口。

他以豪放自由的笔触,将大自然的壮美和自己的情感相融合,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例如他的《蜀道难》一诗,通过对长江和川藏之间难以通行的道路的描述,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人生境遇的思考。

与李白不同,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他的诗作更加注重真实感和社会关怀。

杜甫生于乱世之中,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关注使他的诗作更具深度和内涵。

他以直抒胸臆、抨击时弊为特点,经常表达对贪官污吏的愤怒、对战争苦难的悲天悯人之情。

杜甫的诗作凝聚了他对民众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他的《望岳》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期望,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令人动容。

而他的《春望》则描绘了战乱带来的惨状以及他对这一切的悲愤之情。

杜甫的写实主义艺术风格,使他的诗作成为了社会现实的见证和历史的注脚。

虽然李白和杜甫在创作风格和题材取向上有所不同,但他们共同的使命是为民谋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的诗作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承载着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因此,李白和杜甫被后世誉为文学史上的两大巨擘,他们的诗作至今仍为广大读者所推崇。

总而言之,李白和杜甫是唐朝文学史上两位最伟大的诗人。

他们通过独特而卓越的艺术表达方式,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木叶精选试卷练习(含答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木叶精选试卷练习(含答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木叶精选试卷练习(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萧涤非先生治杜诗萧涤非先生能在杜甫研究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他严谨认真的治学作风有着直接的关系。

1988年萧涤非先生在书房他十分注重对理论的学习和运运用。

解放初期,他大量阅读马克思主著作,特别是系统地研读革命导师关于文艺理论方面的著述,心胸豁然开朗,敢于解放思想,大胆地在《杜甫研究》中以相当的笔墨来分析杜诗的艺术性。

他说:“杜甫的伟大,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来自人民”,“人民的血泪灌溉了杜甫诗的园地”。

这些精辟的论述,无一不是得益于他对革命理论的孜孜以求。

萧先生熟悉研究对象,包括熟悉研究对象的全部作品。

他曾说,杜甫的《新婚别》有“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这样两句,仇兆鳌的注说“嫁时将鸡狗以往,欲为室家久长计也”,这显然是不近情理,不合事实的,所以杨伦的《杜诗镜铨》改注为“用谚语”。

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谚语,宋时才有记载,唐代却找不到文献上的根据,所以杨伦也只能虚晃一笔。

自己最初径直注上“即俗语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话,是不科学的,总觉得有些慊然。

后来,他无意中在王建诗里发现“我身不及逐鸡飞”之句,不觉大喜,因为它证明了唐时确有这一谚语。

他觉得如果对研究对象不熟悉,有些有用的材料是会当面错过的。

1971年,郭沫若所著《李白与杜甫》出版。

贯穿全书的基调是扬李抑杜,而且全面贬低杜甫的倾向性非常明显。

为了达到贬低杜甫的目的,郭老甚至对国内几位有名的学者如冯至、傅庚生等人,自然也包括萧涤非先生,逐一进行了批评。

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家对郭老的观点不满意,又不能批评,只有保持缄默。

萧先生应许多学者、学生的询问,于1979年在《文史哲》第3期上发表了《关于(李白与杜甫)》一文,第一个实事求是地谈了与郭老观点不同的意见。

郭沫若论李白与杜甫_程凯华

郭沫若论李白与杜甫_程凯华

郭沫若论李白与杜甫程凯华(邵阳学院中文系,湖南邵阳422000)摘要: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评价和态度,不少人认为是扬李抑杜。

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从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一贯态度和总体评价看,可以说,他一生对李白始终是偏爱和崇拜的;虽然不甚喜欢杜甫,但对杜甫也是尊敬、肯定的。

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沫若作《李白与杜甫》,强烈地表现出扬李抑杜的倾向,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转,有其复杂的原因,并不能代表他对杜甫的总体评价。

"文革"结束以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关键词:李白;杜甫;双子星座;扬李抑杜;矫枉和回归中图分类号:I20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12(2008)01-0117-07收稿日期:2007-10-28作者简介:程凯华(1938-),男,湖南双峰县人,邵阳学院中文系教授。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古代两位高山仰止的伟大诗人。

这一对“诗歌史中的双子星座”共同构成了唐诗领域的“珠穆朗玛峰”。

这一点,千余年间向无异议。

但是,自中唐以来,围绕着“李杜优劣论”而引发出一场历时久远的“李杜之争”。

主要出现了三种情况:有的“扬杜抑李”,例如,元稹、白居易、王安石、苏辙、钱易、黄彻、李攀龙,等等;有的“扬李抑杜”,例如,杨亿、欧阳修、祝允明、李挚、杨升庵,等等;也有的“李杜并尊”,例如,韩愈、王禹偁、苏轼、黄庭坚、严羽、陆游、钱谦益,等等。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无论怎样,它从来不仅止于学术层面,同时还折射每一个时代与时期的社会思潮、文学观念、艺术风尚、审美情趣。

此外,它还因为每一个评论者的身世、具体处境、人生际遇、生活阅历、个人欣赏趣味的不同,而各有取舍。

有时同一位论者,在不同的生命时段,或者面对不同的社会环境时,涉及李杜的评论,其天秤的“扬抑”倾向,也有所不同。

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李杜的评论和“扬抑”的态度就是如此。

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展开阐述。

李白与杜甫

李白与杜甫

李白与杜甫李白与杜甫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的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

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

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

如今正是仲春时节,蓉城景色秀美,心旷神怡,李白若能来此同游,那该是何等美事。

一代豪放的诗仙,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将栖息于何处?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提笔做诗,写了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是: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但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

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一、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

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

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

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

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李白与杜甫》读后感2000字

《李白与杜甫》读后感2000字

《李白与杜甫》读后感2000字(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美文摘抄、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beautiful essay excerpt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李白与杜甫》读后感2000字一代才子的自信与自伤!据说,《李白与杜甫》出版之后,郭沫若曾亲临人民文学出版社,说到一个月前中华书局出版的《柳文指要》,那是16开的大字本,言下颇有悻悻之意,而当时的社里的负责人则拿出报纸说,章士钊的书是主席特批的,这个没法比,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李白与杜甫》萧涤非一九七二年,郭老的大作《李白与杜甫》发表了。

差不多在拜读的同时,就想写封信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向郭老请益。

可是一直未能如愿。

只是在一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即兴式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

去年十月,我参加了过去我们编写的那部《中国文学史》教科书的修订工作,住在中山大学,东道主人要求我们每人都得作篇报告,我还被指定要谈谈对《李白与杜甫》一书的看法。

由于事出意外,毫无准备,连个“急就章”也没有搞出,拿着笔记本便上了讲台。

后来还被邀在广州语文学会、海南岛民族学院和海南师专分别作了内容大致相同的发言。

这都不是我的自愿。

我之所以不愿谈,是因为觉得:一,郭老是我们的老前辈,他的成就和贡献又是多方面的,一部著作即使有问题也算不了什么。

“明月无瑕岂容易?!”二,郭老过去也是尊重杜甫的,他这次的抑杜,不过是他自己在翻他自己的案,而我们的非议,也不过是以前日之郭老反后日之郭老而已;三,杜甫和他的诗是客观存在,谁也抹杀不了。

是非自有公论,公道自在人心。

因此,总觉得能不谈,最好不谈。

但近来感到这不是办法。

因为只要一有机会,不谈,似乎就过不了关。

为了避免这种令人厌烦的旧调重弹,我决计趁这次山大校庆科学讨论会的机会索性把它写成书面的东西。

遗憾的是,我再也听不到郭老的教训了。

谈的如有错误或欠妥之处,只有请同志们指正。

一、扬李抑杜扬李抑杜,是《李白与杜甫》一书的基调。

这一基调,贯串全书,包括从第一页的各章标题直到最后附录的李杜年表在内。

郭老专论杜甫的共有六章,这六章的标题是:杜甫的阶级意识,杜甫的门阀观念,杜甫的功名欲望,杜甫的地主生活,杜甫的宗教信仰,杜甫终身嗜酒。

几乎没有一个好标题。

全面贬低杜甫的倾向性是一目了然的。

要贬低杜甫,首先就得把“诗圣”和“人民诗人”这两顶新、旧“桂冠”从杜甫头上摘下来。

郭老正是从这里入手的。

郭老说:“以前的专家们是称杜甫为‘诗圣’,近时的专家们是称为‘人民诗人’。

被称为‘诗圣’时,人民没有过问;被称为‘人民诗人’时,人民恐怕就要追问个所以然了。

”(《李白与杜甫》大字本196页。

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关于“诗圣”这一称号,据个人所见,从南宋时便已有了。

郭老说“人民没有过问”,不,人民是过问了的,而且是批准了的。

陕南流传这样一首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诗歌作了千万卷,不流千年存万古。

”(见《中国歌谣》第二集)这难道不是事实吗?不仅得到人民的批准,而且还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批准。

一九五七年三月二十八日,我们敬爱的朱德委员长为成都杜甫草堂书写了这样一副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在旧时代,一个“能知百姓苦中苦”的诗人,既可称他为“诗圣”,为什么就不可以用现代的语言称为“人民诗人”?我要声明,我不是第一个更不是唯一的一个称杜甫为人民诗人的。

别的同志根据什么,我不知道,就我个人来说,却也并非闭着眼睛瞎捧。

已经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那时我还在清华大学念书,我搞过一本“历代风诗选”,将《诗经》以下直到清末凡是反映社会现实、人民疾苦的诗作了一番检查。

事实告诉我:反映得最为广泛、最为深刻、最为真挚,而且是至老不衰,至死不变,在历史上也是最有进步意义的,不能不推杜甫为首屈一指。

这就是我称杜甫为人民诗人的根据。

(单凭这一点,是否就够格,大家可以讨论。

)我们知道,屈原也曾被称为“人民诗人”,郭老并不曾表示异议,为什么对杜甫却大不以为然,还要代表人民追问个所以然呢?坦率地说,人民的追问,我一个也没有接到;为杜甫抱不平的函件我倒是收到不少。

值得惊异的是郭老自己也曾一而再地称杜甫为“诗圣”,如为草堂撰写的、并经我国人民邮政制成图案印在纪念邮票上的那副楹联就有“诗中圣哲”的话,为成都川剧学校的题诗也有“诗圣至今剩草堂”之句,现在却来了个大转弯,书既无“前言”,又无“后记”,也没有另作任何说明,未免令人感到纳闷。

我说这些话,并没有要为杜甫争取“诗圣”或“人民诗人”的“桂冠”的意图。

我倒是觉得取消的好。

因为这不符合杜甫的原意,他写出这些诗并不是为了要猎取这类“桂冠”。

给他戴上这类“桂冠”,他将会感到不自在、不自然。

尽管他对自己的诗很自负,但也非常自谦。

他推李白为“无敌”,称高适为“独步”,比高适、李白为“乘黄”而自居于“凡马”。

一直到晚年,他还在责怪自己诗写得不好:“病减诗仍拙”,毫无掩饰。

这就是说,杜甫从不曾以“诗圣”自居,“诗圣”或“人民诗人”的“桂冠”戴得合不合适,这自是后人的事情,不该讥及诗人本人。

郭老还说,如果要选“人民诗人”的话,他宁可投苏涣一票。

我看这一票是不能投的。

这里不作分析。

郭老曾提到,有人批评他说:“你是偏爱李白,在挖空心思扬李抑杜。

”郭老不承认,我看确是事实。

我们不妨举出一些例证。

比如:李杜二人都好喝酒,但李白喝酒却有许多好处:一是“当他醉了的时候,是他最清醒的时候;当他没有醉的时候,是他最胡涂的时候”;二是他的许多好诗都是喝醉后写出来的;三是喝酒使他从道教的迷信中觉醒过来了;四是使他具有了“平民性”,喝出了一个“太白世家”、“太白遗风”。

而杜甫的喝酒,却一点好处也没有,也没有喝出一个“少陵世家”或“少陵遗风”,最后还死于酒。

就这样,尽管郭老在行文中也曾说李白是“生于酒,死于酒”,但“终身嗜酒”的帽子还是落在杜甫头上。

说到门阀观念,唐代文人都很重,李杜二人也毫不例外。

比较起来,李白还更严重。

为了拉关系,他可以把自己降低几辈子。

郭老已举出不少例子,这里要补充一点的是李白还和唐王朝一样在诗中一再称老子为“吾祖”、“先君”。

说实在的,杜甫还没有荒唐、庸俗到这种地步。

然而“门阀观念”的帽子却又落在杜甫的头上。

谈到物质生活,李白比杜甫要优越得多,这是用不着举例的,翻开他的诗集就可以看到。

但郭老却不去说,反而斤斤计较,拐弯抹角,寻章摘句来证实杜甫过的是一种“地主生活”,并写成专章。

过着地主生活的诗人谁不讨厌,可惜的是这种说法并不符合杜甫的实际。

关于杜甫的困穷生活同样用不着举例。

这里只谈一点我对杜甫“无衣思南州”这句诗的感受。

去年十月中旬,我由上海去广州,穿的是两件毛衣和一件毛背心。

但到广州时,就脱得只剩下一件衬衫了。

这时,我忽然想起杜甫这句诗,并从这句诗里理解到诗人的贫困。

“南州”就是现在的广东省一带地区,当时士大夫们都怕去,如果不是贫困,杜甫就不会有这种想法。

杜诗中还有不少谈到他晒太阳取暖的情况,如在夔州时写的“杖藜寻晚巷,炙背近墙暄。

”(《晚》)又“凛冽倦玄冬,负暄嗜飞阁。

”(《西阁曝日》)举此一端,他的贫困也就不难想见。

但郭老却放过李白,反而抓住经常不免挨饿受冻的杜甫给戴上“地主生活”的帽子,这能说是公平吗?扬李抑杜的例子,书中是很多的。

有的偏爱偏恶还非常明显。

比如同样是用的比喻手法,当李白用“大鹏”或“鸾凤”自比时,太平无事,而当杜甫以“老骥”、“饥鹰”自比时,却被斥为:“虽然在以鹰骥自拟,其实是自比于禽兽。

”(244页)其实要骂杜甫自比于禽兽,不如举“狗”为例,杜甫是曾经两次自比于“丧家狗”的。

然而这能说是杜甫的罪过和耻辱吗?“酷见冻馁不足耻!”杜甫自己早作了回答。

又如,同样是用的夸张手法,但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没有问题,而曾获得陈毅同志赞赏的杜甫的名句“青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却遭到指责,说“松树要高到一千尺,是不可能的”。

我们要问:李白的白发长到三千丈,倒是可能的吗?我们知道,李、杜同样是推崇屈原的,但郭老却硬说杜甫“抑屈扬宋(玉)”。

其实杜甫对屈原从无贬词,倒是李白有时加以非笑:“投汨笑古人。

”杜甫走过的地方很多,见闻很广,对事物能有个比较。

所以诗中往往用“天下”来突出祖国某一地区的山川或人物的特点。

前者如“剑门天下壮”、“西蜀地形天下险”等,后者如“越女天下白”。

江南女子比较白晰,这是事实。

她们自己也不否认,如南朝民歌:“跣把丝织履,故交白足露。

”李白诗中也写到,如“耶溪女似雪”,“屐上足如霜”,“两足白如霜”,真是不一而足。

但郭老偏抓住杜甫那句诗大作文章,并讥讽说“杜甫也并不经常是那么道貌岸然的”。

这能令人心服吗?扬李抑杜的一个最突出的例子,是关于李白那首“划却君山好”的绝句的解释,原诗是:“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郭老说李白要划却君山的动机目的,是因为“他看到农民在湖边屯垦,便想到更加扩大耕地面积”,“是从农事上着想”,“应该说才是真正为了人民”。

(185、186页)在这里有必要先说明一下,我在拙作《杜甫研究》中曾不恰当的把李白这句诗和杜甫的“意欲划叠嶂”作了对比,当时也确实有扬杜抑李的偏向。

但如果一定要说李白的“划却君山”是“为了人民”、“是从农事上着想”,却很值得商榷。

第一,李白这首诗是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写的,而秋天的洞庭湖,正是所谓“八月湖水平”、“洞庭秋水阔”的时候,根本不可能出现“湖中多种田”的事情,李白也不可能看到农民的屯垦,从而产生扩大耕地面积的想法。

(郭老引杜诗“宿桨依农事”为证,是误解,详后。

)第二,李白这首诗的题目是《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在这种情况下写的诗,会忽然想到要划却君山来扩大耕地面积,也实在有些离奇。

足见这不过是李白醉后的豪言壮语。

郭老说“洞庭湖里的水,湘江里的水,不能直接变为酒”,意在表明李白要划却君山,不可能是为了想多喝酒。

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汉水也是“不能直接变为酒”的,但并没有妨碍李白要把汉水当成酒来喝:“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pō@⑴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qū@⑵便筑糟丘台。

”(《襄阳歌》)第三,划却君山,不但不能达到扩大耕地面积的目的,反而要缩小耕地面积。

因为李白并不是要填湖造田,而是要把君山淹没在湖里,以便“平铺湘水流”的。

有君山,农民还可以植树造林,搞梯田;现在把它划了,还扩大什么耕地面积?而且,被唐人形容为“水晶盘里一青螺”的小小君山,即使划了,又能扩大多少耕地面积?这也就是说,李白不会有这种想法。

面对着浩瀚的洞庭湖因而想到扩大耕地面积的人也是有的,那是白居易。

他慨叹“水族窟穴多,农人土地窄”,希望把洞庭湖“渗作膏腴田,踏平鱼鳖宅。

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意思说得很明白。

至于李白这首诗,我们却实在看不出是为农业着想,为人民着想。

郭老曾说:“翻案何妨傅粉多。

”郭老对李、杜二诗人的抑扬未免过当,似与这种翻案观点有关。

二、曲解杜诗作家和作品是分不开的。

要贬低杜甫,就必然要贬低杜诗。

因此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杜诗特别是那些历来传诵的名篇警句几乎作了全盘的否定。

可以说,几乎无一完篇。

这集中的表现在打头第一章《杜甫的阶级意识》里。

但是,要否定杜诗却也不那么容易。

因为千百年来,有许多作品深入人心,早有公论,即使从今天的观点来看,也不失为富有人民性即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精华。

硬要把精华说成糟粕,就势必加以歪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