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指标体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

规范

编制说明

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课题组

2017年3月31日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

编制《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标准的任务来源于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起草单位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

项目下达后,起草工作组成员认真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岩溶石漠化治理及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等相关技术文件,结合我国国情和站情进行分析,构建编制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的总体框架,并进行任务分工,签订相关执行协议,明确起草工作组成员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时间。

《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的初稿完成后,按照标准制定的要求,向我国长期从事石漠化治理的地方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水土保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的专家以及从事标准研制的专家发放了征求意见稿。针对专家意见,起草工作组一一进行认真讨论,在此基础上,对初稿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送审稿。

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

周金星:项目总负责人。起草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的总体框架,修改完善《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

崔明、刘玉国:起草和修改编制说明及具体标准条款,编写气象、水文、土壤和生物等4部分观测指标,征求专家意见,并进行项目组织协调,准备相关报批材料,修改完善《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

郭红艳、秦伟、单志杰、殷哲、李柏:协助编写和修改完善具体标准条款。

二、标准的编制原则和标准的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及其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修订标准时,应增列新旧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对比。

1、标准的编制原则

(1)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指标选定时,应保证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各个指标按系统论的观点进行全面考虑,构成完整综合的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包括工程实施及政策执行情况、生态效益、经济效

益、社会效益四个方面。

(2)针对性:监测与评价指标要能确实反映我国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特征,可以对所监测区域生态系统的特征以及社会经济进行定点定位长期追踪监测。虽然国内外一些岩溶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提出了一些指标体系,但多为生态指标,没有涉及经济和社会指标,无法对我国的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现全面的监测和评估,因此只能作为参考的依据。

(3)先进性:以已有的国家标准为首要依据,如有国际标准则尽可能选择国际标准;如无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则以国内外现有的同类型监测网络中普遍使用的观测指标和为参考。从当代科学现状和需要出发,兼顾未来20年西南岩溶区石漠化治理研究的需求,体现出先进性和前瞻性。

(4)稳定性:所确定的监测与评价指标要相对稳定,以便为国家西南岩溶石漠治理区生态系统野外台站长期定位观测使用。

(5)可行性:监测和评价指标应具有操作简便、内涵明确、易于掌握、可度量、可验证等特点。

(6)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要有良好的扩充和发展的弹性:指标体系设计采用分层式结构分解。既符合当前监测技术、方法和理论的标准,又具有良好的和发展的弹性。

2、标准的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石漠化治理监测及评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对象、监测形式、监测与评价核心指标、监测与评价方法。具体内容包括:

2.1 监测与评价对象

监测对象为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县、小流域及农户。

2.2 监测形式

采用定点跟踪监测和不定期专题调查等形式。

2.3监测与评价核心指标

监测与评价的目的是对石漠化治理工程进行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保障后期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数据支持。

本标准中监测和评价指标包括工程实施及政策执行情况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4个方面。

本标准设计的程实施及政策执行情况监测指标(工程进展、政策兑现)、生态效益(水土保持作用、土壤改良、生态系统稳定性、气候变化响应)、经济效益(土地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效益(社会服务价值和潜在公益效益),其中,工程进展方面主要包括当期任务完成率、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地面积、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地治理率3个指标。政策兑现方面主要包括当期投资到位率、当期投资完成率、林权证发放率和工程补助兑现率4个指标。水土保持作用方面主要包括小流域径流系数、输沙模数、侵蚀模数及岩石裸露率4个指标。土壤改良方面包括土层厚度、土壤容重、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及pH值5个指标。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主要包括林草覆盖率、森林覆盖率、植物种类变化、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4个指标。气候变化响应方面主要包括植被碳汇功能、干旱、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和空气质量3个指标。土地承载力方面主要包括区域人口数量、粮食生产量、草食畜牧养殖量、林果产品产量及薪柴数量5个指标。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主要包括社会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林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人均纯收入5个指标。社会服务价值方面主要包括建小型节能设施农户的数量及比例、农村公路通车里程、人均居住面积、外出劳务人员以及本地从业人员6个指标。潜在公益效益方面主要包括人均文化设施、人均受教育年限、公众对环境意识程度3个指标。这些指标基本可以满足研究岩溶石漠化治理效益评价的信息需要。2.4 监测与评价方法

工程实施及政策执行情况监测与评价中,工程进展方面,通过对治理工程实施县进行定点监测及调查,核实当期任务完成率。在监测县域范围内,根据不同石漠化程度,分别设置固定监测样地。购卫星影像,根据固定监测样地实地调查资料,建立评价指标和解译标志,判读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地面积及其变化情况。对照治理期初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地面积,计算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地治理率。

政策兑现方面通过对石漠化治理主管部门进行定期调查,结合农户问卷调查,明确当期投资到位率、当期投资完成率、林权证发放率和工程补助兑现率。

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中,水土保持作用方面,通过在小流域内建设小气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