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之美》学案02

合集下载

2023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课题15《无言之美》--教案

2023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课题15《无言之美》--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5 无言之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2、理解“无言”及“无言之美”的含义。

3、阅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4、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审美素养。

5、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无言”及“无言之美”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审美素养。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请学生说说读完这两句诗的感受。

2、请学生翻译这两句诗,然后让一位学生说说听完翻译与原诗的不同感受。

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我们接下来学习的朱光潜先生的一篇美学作品《无言之美》也许会给你答案。

二、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文中有难度的文言语句及诗句,主要检查学生对文言语句和诗句意思的理解。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说:“我不想再说话了。

”子贡说:“老师如果不再说话了,那我等学生凭借什么来继续得到教诲呢?孔子回答说:“你可曾听见天说过什么话吗?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

天又说过什么话呢?”陶渊明的作品《时运》中“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意思是风儿自南吹来,呵护着那新长出的禾苗。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中“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的意思是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三、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他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关于西方美学史的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其他重要著作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等。

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深入浅出,内容详尽,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

四、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导学案《无言之美》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十五课,主要讲述的是美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局限于语言,还可以通过一种默契的方式在生活中传达和感受到。

本课旨在通过分析文本和思考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意义,并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一、导入引导1、通过观察图片,学生们描述图片中的美。

2、提问:“美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预期答案:语言、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戏剧等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美还可以通过其他什么方式来表达呢?二、整体理解1、导读文章标题和图片,提问:“你认为‘无言之美’指的是什么?”预测答案:可以是一种在生活中无需言语即可感受到的美,也可以是一种默契、无声的表达方式。

2、学生独立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并标出自己在阅读中不理解的词句和问题。

3、师生共同交流,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①原因:为什么美可以通过无声的方式来表达?(美需要静心的心境,需要感受和沉淀)②对照:用有声的方式来表达,和用无声的方式来表达,有哪些区别?③感受: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无声的美?你是如何感受到这种美的?④表达:你如何通过无言的方式来表达你的思想和情感?三、深入思考1、通过分析文章的架构,回答以下问题:①分析:文章大致可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表达了什么意思?②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将无声的美与自然界和人性中的美联系起来?③钻研:为什么作者要将无声的美与哑剧、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相比较?2、在“美的定义”和“美的体验”两个方面深入思考:①美的定义:美到底是什么?美只存在于外界还是也存在于内心?②美的体验:美的体验需要怎样的环境和条件?人类如何感受到美的存在?四、拓展延伸1、以“无言之美”为主题,学生们制作一幅画或写一篇文章来表达并阐述自己对无声的美的理解和感受。

2、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创作,去发现身边独特的美,例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5《无言之美》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5《无言之美》导学案

《无言之美》导学案上信中学陈道锋漂市一中钱少锋【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不尽意”。

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戏剧中“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 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
1.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
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2)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
(4).从戏剧中“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③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话剧的静态之美,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来论证。
3.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万言都是难以说尽的,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四.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分析“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比喻论证,形象地说明了以言达意的效果,只能得其近似,论证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达言的”观点。
2.第六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C.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要把肚子里的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D.沉默是金。
答案:D
解析:A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意含反对以部分的、有限的声乐,破坏或代替自然全美之声;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B,老子《道德经》开卷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5.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无言之美》导学案

《无言之美》导学案

《无言之美》导学案
自读自学任务一:了解作者。

朱光潜:
自读自学任务二: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意蕴()附丽()姑且()
蛾眉()寂寥()谚语()
心旷神怡()
轻描淡写()
栩栩如生()
目不忍睹()
信手拈来()
轻描淡写:
栩栩如生:
目不忍睹:
信手拈来
自读自学任务三: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6.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自读自学任务四: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深入研究影视艺术之美——《无言之美》教案及导学案

深入研究影视艺术之美——《无言之美》教案及导学案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影视艺术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影视作品以其独特的方式向观众展现着生活的真实与美好,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深入研究影视艺术之美也逐渐成为了我们不可忽视的学术领域。

而作为深入学习影视艺术之美的其中一项任务,学习教案和导学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更加轻松、更加灵活地理解影视作品中的“无言之美”。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份优质教案和导学案,名为《无言之美》。

一、教案介绍该教案主要着重研究影视作品中的“无言之美”,探索影视作品中美的表现手法及其深层次含义。

具体内容如下: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有以下所学:(1)掌握影视作品中美的表现手法及深层次含;(2)了解影视作品对观众产生的心理影响和对社会的影响;(3)学习分析影视作品、从中感受美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着重研究:(1)影视作品中的美是如何呈现的以及这些美所表现的深层意义;(2)对影视作品产生美感的因素以及美感的产生方式。

教学难点:(1)如何对影视作品中的美进行深刻准确的分析;(2)如何让学生重视影视作品中的无言之美;(3)如何较为准确地表达自我感受及表达感受与分析的联系。

3. 教学过程本教案主要分为三个环节:(1)启发思考:利用讲解、情境引发学生对美感及美的性质的慎重思考及开发感性认识。

(2)述说美:指导学生通过影视作品中的描绘、台词等方面分析、阐释影视作品中的美。

(3)感悟美:举办小组或个人汇报会,让学生以自己理解的形式、方式表达自己对于影视作品中的美所产生的感受、理解以及启示等。

其中,重点介绍了影视作品中的美是如何呈现的以及这些美所表现的深层意义。

同时,该教案还采用了小组或个人汇报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影视作品中的美的感受、理解以及启示等。

二、导学案介绍《无言之美》导学案主要是为学生探索和了解影视作品中常见的美感产生因素和方法。

初中课文无言之美教案设计

初中课文无言之美教案设计

初中课文无言之美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无言之美》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无言之美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无言之美》中所表达的无言之美的重要性。

2. 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理解无言之美的内涵和价值。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无言之美的特点。

教学准备:1. 课文《无言之美》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引发学生对美的思考。

2. 引入课文《无言之美》,告诉学生将要学习一篇关于无言之美的文章。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无言之美》,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内容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表达的无言之美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对无言之美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总结无言之美的特点,如:无声、无形、无限等。

四、文学手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五、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无言之美的事物或现象,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2. 各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讨论。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无言之美》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欣赏其中的无言之美。

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篇关于无言之美的短文或画作。

教学反思:本教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阅读课文《无言之美》,学生可以了解到无言之美的重要性,并从课文中提炼出无言之美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无言之美》优质学案(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无言之美》优质学案(附答案)

《无言之美》学案(附答案)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朱光潜2、理清文章论述思路,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3、理解艺术中“无言之美”的含义,培养良好的审美观,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举例论证”极其与作者观点的联系学习难点:理解并把握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论证思路一、自主学习速读课文,读准字音,积累词语,了解作者二、自我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颦( ) 蛾眉( ) 寂寥( ) 谚语( ) 譬如( )缥缈( ) 暧暧( ) 栩栩如生( ) 信手拈来( ) 铢两悉称( )2、解释词语附丽:信手拈来:栩栩如生:铢两悉称:3、文学常识填空《无言之美》作者()(1897—1986),现代()家、()家,安徽桐城人。

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主要作品有《》《》《西方美学史》等。

三、合作探究(自主/讨论/交流/质疑/展示)(一)寻读课文1、把握行文思路2、明确作者观点:(二)选读课文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有什么表达效果?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6、还运用到什么论证方法?四、课堂评价悟读课文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五、本节课学习的交流与反思《无言之美》学案参考答案二、自我检测1.字音颦(pín) 蛾眉(é) 寂寥(liáo) 谚语(yàn) 譬如(pì) 缥缈(pi āo miǎo)暧暧(ài) 栩栩如生(xǔ) 信手拈来(niān) 铢两悉称(chèn)2.词语解释附丽:附着,依附。

《无言之美》配套精品导学案教师版 (2)

《无言之美》配套精品导学案教师版 (2)

《无言之美》导教案【学习目标】1.能够掌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高的审美修养。

【教课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 1897— 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辟者和奠定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宽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以为“无言”的意蕴应当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第一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以为要研究“无言”的意蕴应当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归纳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不尽意” 。

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如何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如人意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可否知足这个条件?不可以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可以达到美吗?“文字语言诚然不可以所有传达情绪意旨” ,所以难以知足“尽如人意”的条件。

但文学依旧有“美”的境地,因为作者以为对于表达所有意旨,不单是文学,“全部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可以,而也不用”,就算语言不可以表现所存心旨也能达到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下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了然“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言尽全部”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对比,以图画之美证了然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委宛之美突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戏剧中“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从雕琢艺术的低眉委宛不表露来阐述无言之美。

4.你能简要谈谈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谈谈作者是如何阐述“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第一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以致全部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可以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2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2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无言之美》一、教学目标1. 了解《无言之美》一课的内容和主题,并能理解文章中的美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2. 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绘美的景象,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对生活中细微之美的关注和欣赏。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了解《无言之美》的内容和主题。

(2) 学习分析美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3) 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美的景象。

2.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提高他们的语感和修辞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细微之美中汲取灵感,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看一段美丽的自然风景视频或展示一幅美丽的图片来引起学生对美的兴趣和思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 《无言之美》的主题是什么?(2) 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美的景象?(3) 举一个你认为特别美的细节,并解释它为什么美。

3. 讨论与分析:(1) 分组或全班讨论第二题的答案,通过学生的回答来总结美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2) 请学生举例说一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美,分享给大家。

4. 修辞手法学习:(1) 请学生重读文章,分析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记录下来。

(2) 教师解释和讲解每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引导学生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5. 模仿创作:(1) 让学生以《无言之美》为主题,选择一个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美的细节,运用其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

(2) 学生互相交流,和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

6. 小结与反思:(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和建议。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表达美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纠正。

四、作业1. 请学生完成《无言之美》的阅读理解题,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或景物,写一篇文章来表达它的美丽之处,并尽量运用课堂上学到的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无言之美》第二课时 教案 (2)

初中语文《无言之美》第二课时 教案 (2)
同桌两人合作,整理出自己答案,交流。
小组合作,书上标注;
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巡视学生,典型问题及时纠正。
一、引导学生思考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为什么要写诗歌?
为什么要提到雕塑?
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理解作者的观点。
板书设计:由孔子的话引出议论话题
文学:言不必尽意
《无言之美》 具体分析问题 音乐:无声胜有声 举例论证
3、作者论证方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举例论证;
论证文学言不必尽意时列举《论语》“子在川上曰”的例子;还列举陶渊明、钱起、陈子昂、杜甫的诗等例子加以论证;论证音乐无声胜有声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论证雕塑含蓄不露以雕塑《拉奥孔》为例。
举例论证使论证有说服力,令人信服。)
4、问题拓展:
结合文章,说说摄影家和美术家的创作有什么不同?
二思考、表达
1、文章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3)提出议论问题:言不能完全达意。
第二部分(4-12)以文学、音乐、雕塑艺术品为例,分析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体现出的“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13)总结全文,归纳观点:美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
2、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文章开头先引用孔子和学生对话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关系的分析;接着举例阐述文学作品追求言不尽意,音乐讲究无声胜有声,雕塑注重含而不露。最后得出结论:美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的结构使文章论证思路清晰。)
主备人:授课人:
班级
13、14
课型
自读课
教材分析
《无言之美》是指艺术作品“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所表现出来的美。作者以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文学作品“言不必尽意”,音乐“无声胜有声”,雕塑含蓄不露等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通过举例论证自己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九年级语文《无言之美》教案

九年级语文《无言之美》教案
(如果说2,觉得说得具体明白,让人容易懂得,问题暂放,课文中照片和图画的部分有分析。)
出示字词,学生认读,教师纠正
教师出示
教师范读
提出要求:
概括每一段内容或者分段概括段意。
指导:
1、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2、找出第九段“文学作品也是同样”中“同样”指代什么?
第十段“---我们也有这种感想”中“这种”是指什么?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锱铢必较)
闲情逸致: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
2、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
安徽桐城人,笔名孟实;
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
3、读课文
朗读:教师范读全文。
默读:
学生默读,圈点勾划,
整理自己关于段落概括的文,思考“美术作品不能说谎”的原因。
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
听取、收集别人的看法。
学生收集到课堂本上。
学生收集课堂本上
学生纠正字音,在书上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句子;标注段落序号。
学生勾画汇集老师的问题。
出示句子,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看法。
附丽:附着,依附
姑且:暂时地
蛾眉:借指美人弯而细的眉毛
寂寥:寂静;空旷
谚语: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轻描淡写:原指绘图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着笔;
引申为说话或写文章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信手拈来: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运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无言之美教案

无言之美教案

无言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无言之美”的概念和内涵。

2.培养学生对于艺术、自然和生活中的细节的观察力和欣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概念解释:介绍“无言之美”的概念,探讨其与语言表达的关系。

2.艺术欣赏:通过观看和分析一些经典的无声电影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3.自然景观:通过展示一些壮丽而宁静的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那种无声而又强烈的美。

4.日常生活: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微小而精致的细节,培养学生对于平凡事物中蕴含的美的发现能力。

三、教学方法1.导入引导法: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无言之美”的思考和好奇心。

2.合作探究法:学生小组合作,观看和讨论电影片段、景观图片和日常生活细节,分享彼此的感受和发现。

3.讨论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就所观察到的美的元素展开讨论,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4.表演展示法:鼓励学生通过舞蹈、音乐、绘画等形式表达对“无言之美”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概念解释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美?你认为美有哪些表达方式?”–学生回答并进行简要讨论。

2.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无言之美”的概念及其与语言表达的关系。

–解释“无言之美”是指那些不能用语言来准确描述,但却能给人以强烈感受和情感共鸣的美。

3.示例分析(15分钟)–展示一段经典无声电影片段,如《大都会》中机器人女孩的舞蹈。

–引导学生观看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无言之美”的重要性,并对下节课内容进行展望。

第二课时:艺术欣赏1.导入(5分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再次思考“无言之美”的概念。

2.观影分析(20分钟)–分组观看一段经典无声电影片段,如《默片时代》中的经典镜头。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这段片段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无言之美”?•你在观看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和联想?3.分享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感受。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5《无言之美》导学案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5《无言之美》导学案学生版

《无言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四.细读感悟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文本探究】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我爸爸告诉我,你现在翻的一页书都是将来要数的一张张钞票,所以不让你学习的人,就是在抢你的财富,不想要的都是傻子。

你每天都要思考三个问题:一、不读书你还能做些什么?二、你现在依赖父母还能依赖多久?父母有多辛苦你知道吗?三、家里出了点事,你能做些什么?想没想明白这些,你还能继续不努力吗?这个故事非常有道理。

想想我们这些普通人,除了用读书改变命运,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所以请看到这个小故事的人和我一起,奋发图强,活到老学到老,用知识改变命运,我们一起加油!。

统编语文九下第四单元《无言之美》第二课时教案.docx统编语文九下第四单元《无言之美》第二课时教案

统编语文九下第四单元《无言之美》第二课时教案.docx统编语文九下第四单元《无言之美》第二课时教案

※无言之美第二课时学习要点:品味、探究课文第二、三部分内容,归纳主旨,赏析写作特点。

学习步骤: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课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从整体上理清了全文的结构,赏析了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精读课文,合作探究课文内及写作技巧。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续)。

(一)精读、探究第二部分(第4~12段)内容。

1.提问:第4自然段文字论述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段文字论述了文学作品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只有“以言达意”才会引起美感。

这一段为下面阐述文学尽善尽美的条件,以及表明作者的观点做了铺垫。

2.提问: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对文学的是怎样定义的?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3.提问:第5自然段文字论述了什么观点?明确:第5自然段论述了“美术作品不能说谎”的观点。

4.提问:第6自然段文字论述了什么内容?明确:第6自然段论述了“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的重要性。

5.提问:第6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何特色?明确:两个问句,明知故问,增强了语气,增强了表达效果。

6.布置:请简要概括第7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7自然段论述文字语言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的道理,并指出美术也不必尽量表现意旨。

7.布置:试分析第8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作者先对比相片和图画哪一个更“和自然逼真”;然后又进一步提问:两者“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自然得出图画具有美感,直接反驳了“和自然逼真”的观点。

8.布置:请简要概括第9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9自然段以文学作品为例,说明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

9.提问:第10自然段论述了什么道理?段落首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第10自然段论述了音乐也讲究“无言之美”的道理。

本段首句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句中的“也”字,将上文中谈文学作品的“无言之美”自然过渡到音乐的“无言之美”上来。

10.提问:第11、12两个自然段是从哪个角度论述“无言之美”的?这两段各自论述的侧重点是什么?明确:第11、12两段是从雕刻的角度论述“无言之美”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言之美》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学习重点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学习难点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自主突破 1.给加点字注音:缥缈()摄影()譬如()峨眉()谚语()2.解释词语(1)附丽:(2)尽致:(3)瞬息万变:(4)铢两悉称:(5)轻描淡写:(6)信手拈来:3.文学常识:本文作者,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答案:1.piāo shè pìé yàn2.(1)附丽:附着,依附。

(2)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3)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

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4)铢两悉称:一丝一毫都相吻合。

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5)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6)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3.朱光潜合作探究 1.简要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2.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3.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5.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答案:1.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2.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3.“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4.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5.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答案: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当堂测试 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缥缈(piāo)颦(pín) B余蕴(yùn )譬如(bì)C 峨眉(é)寂寥(liáo) D谚语( yàn )摄影(shè)答案:B解析:譬如(bì)——譬如(pì)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A茏统附丽瞬息万变 B 姑且尽致闲情逸志C雕刻筋骨心旷神怡 D 意旨喧染维妙维肖答案:C解析:A茏统——笼统 B闲情逸志——闲情逸致D喧染——渲染,维妙维肖——惟妙惟肖3.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有的父母习惯在饭桌上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___地说几句,既显得不够重视,孩子也没听进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

A. 歇斯底里B. 浓墨重彩C. 语重心长D. 轻描淡写答案:D解析:考查成语的语义程度的区分,由文段看,是边吃饭边进行的,过程比较随意,并且后面的“既显得不够重视,孩子也没听进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说明孩子的感受不够深,那么由词义上分析,前面三个词都是强调程度重的,所以只有最后一个“轻描淡写”是轻轻带过,和句义相吻合。

课外阅读:(2017云南曲靖中考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林清玄①有时会在晚上去逛花市。

②夜里九点以后,花贩会将店里的花整理一遍,把一些盛开着的,不会再有顾客挑选的花放在方形的大竹篮推到屋外,准备丢弃了。

③多年以前,我没有多余的钱买花,就在晚上去挑选竹篮中的残花,那虽然是已被丢弃的,看起来都还很美,尤其是它们正好开在高峰,显得格外辉煌。

在竹篮里随意翻翻就会找到一大把,带回家插在花瓶里,自己看了也非常欢喜。

④从竹篮里拾来的花,至少可以插一两天,甚至有开到四五天的。

每当我把花一一插进瓶里,会兴起这样的遐想:花的生命原本短暂,它若有知,知道临谢前几天还被宝爱着,应该感叹不枉一生,能毫无遗憾地凋谢了。

⑤花的盛放是那么美丽,但凋落时也有一种难言之美。

在清冷的寒夜,我坐在案前,看到花瓣纷纷落下,无声地辞枝,以一种优雅的姿势飘散,安静地俯在桌边。

那颤抖离枝的花瓣时而给我是一瓣耳朵的错觉,仿佛在倾听着远处土地的呼唤,闻着它熟悉的田园声息。

那还留在枝上的花则是眼睛一样,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人间,那深情的最后一瞥真是令人惆怅。

⑥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

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⑦许久没有晚上去花市了,最近去过一次,竟捡回几十朵花,那捡来的花与买回的花感觉不同,由于不花钱反而觉得每一朵都是无价的。

尤其是将谢未谢,更显得楚楚可怜,比起含苞时的精神抖擞也自有一番风姿。

⑧说花是无价的,可能只有卖花的人反对。

花虽是有形之物,却往往是无形的象征,莲之清净、梅之坚贞、兰之高贵、菊之傲骨、牡丹之富贵、百合之闲逸,乃至玫瑰里的爱情、康乃馨的母爱都是高洁而不能以金钱衡量的。

⑨花所以无价,是花有无求的品格。

如果我们送人一颗钻石,里面的情感就不易纯粹,因为没有人会白送人钻石的;如果是送一朵玫瑰,它就很难掺进一丝杂质,由于它的纯粹,钻石在它面前就显得又俗又胖了。

⑩花的威力真是不小,但花的因缘更令人怀想。

我国民间有一种说法,说世上有三种行业是前世修来的,就是卖花、卖香、卖伞。

因为卖花是纯善的行业,买花的人不是供养佛菩萨,就是与人结善缘,即使自己放置案前也能调养身心。

卖香、卖伞也都是纯善的行业,如果不是前世的因缘,哪里有福分经营这么好的行业呢?9322;卖花既是因缘,爱花也是因缘,我常觉得爱花者不是后天的培养,而是天生的直觉。

9323;这种直觉来自良善的品格与温柔的性情,也来自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一个把物质追求看得很重的人,肯定是与花无缘的。

9324;爱花的人如果能自花中提炼智慧之香,用智慧之花来使心灵庄严,就能使我们有最深刻的觉醒,激发我们追求真实和永恒的智慧。

当我们面对人间的一朵好花,心里有美、有香、有平静、有种种动人的质地,就会使我们有更洁净的心灵来面对人生。

9325;让我们看待自己如一枝花吧!香给这世界看!(文章有删改)4.选文采用了的表现手法,以花为线索,按拾花、、爱花、的顺序构思全文,层层深入,结构严谨。

5.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及其作用。

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

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6.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赏析:7.简要分析第9322;段在文中的作用。

8.通读全文,谈谈文题“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的深刻含义。

答案:4.托物言志(或象征、以物喻人)选花(或悟花)变花(或学花)5.答题示例:“雄辩”本义指有说服力、强有力的辩论,这里有“有力证明或辩护”之意。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花朵平静的心态和洁净的心灵,虽然凋落,依然沉静庄严地开放,倾听土地的呼唤,从而展现一种难言的美丽。

6.答题示例: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花喻人、花像眼睛,“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深情的最后一瞥”无不展示了花对土地的呼唤及对人间深情的依恋,落花有情,即使凋落,也依然美丽,同时也怕美丽的失去,“惆怅”一词正是作者复杂心境的体现。

7.答题示例: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巧妙地由上段卖因缘过渡到下段的爱花因缘,文章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8.答题示例:文章托物言志,借花寓意了高远的人生志向;作者珍爱人间的每一朵好花,花里有美、有香、有平静、有种种动人的质地和永恒的智慧,所以作者愿把自己变成一朵花。

同时,作者更愿像花那样,即使不被欣赏,依然沉静庄严地开放,倾听土地的呼唤,深情地注视人间的美好,用更洁净的心灵来面对人生,把花的“芬芳”“香给这个世界看”。

(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