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学

合集下载

矿床学:01-第一章 矿床学概论

矿床学:01-第一章 矿床学概论
据1998年国土资源部储量司统计,截至1997年 底,A+B+C+D级保有储量潜在总值为92.63万亿 元,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 国和前苏联,居世界第3位,
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的58%,排名第53位。
2005年我国主要矿产储量、产量、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对比表
矿产
中国储量
世界储量

2001-2006年区段价格涨幅
石油 铁矿石
铜 铝 镍
24.4—65.4$/桶 38.0—71.4/美分/吨度
1577—6731$/吨 1443—2573$/吨 5943—24126$/吨
268% 188% 427% 178% 406%
US$/bbl
石油价格历史趋势(Brent)
70 60 50 40 30 20 10
1980
1990
2000
2010
铜价格历史趋势
US$/t
US$/t
8000
6000
4000
2000
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镍价历史趋势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对 外 依 存
中国美国主要矿矿产对外依存度(2005)
2005 24.5% 73.5% 93.9% 53.6%
2006 45.2% 46.5% -19.7% 70.7%
中国需求已经改变世界
种类 煤炭 钢 铜 铝
70年代中期世界年总和 32亿吨 4.5亿吨 700万吨

矿床学总结概念各类矿床

矿床学总结概念各类矿床

矿床学总结概念各类矿床矿床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矿床的形成、类型、分布特征和开采等方面。

矿床是自然界中含有一定矿产的固体岩体,具有经济价值的矿物质集合。

矿床的形成与地质因素、构造环境、岩石矿物的特性、流体作用等因素有关。

在国民经济中,矿床是重要的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本文将总结概念与各类矿床。

一、矿床学的基本概念1. 矿床:指地球上储藏有可开采或潜在开采价值的固体岩体中的矿物质集合。

2. 预测:根据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对目标区域潜在的矿床做出预测。

3. 矿源:指构成矿床的矿物质来自原始的岩石矿物。

4. 成因:矿床形成的地质过程,包括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热液活动等。

5. 矿床类型:可通过识别矿床的成因、地质特征、矿物质组分来进行分类。

6. 矿石:具有大量有用矿物成分的自然矿物体,可经过选矿或冶炼处理得到金属、非金属等矿产品的矿石。

二、各类矿床1. 火成岩型矿床:由岩浆、岩浆流体中的矿物质析出,主要包括斑岩、粗面岩、岩浆热液等矿床。

其中斑岩矿床是指由深源岩浆中高温、高压、高浓度的矿质溶液在晶体基及交代岩石中形成的矿床;粗面岩矿床是指由熔岩或熔体与下伏地层的反应所产生的特殊类型岩体,包括铬、铜、镍等;岩浆热液矿床指由岩浆热液所形成的矿床,特点是铅锌银以及稀有金属等。

2. 沉积岩型矿床:由沉积作用与地质构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矿床,主要包括铁矿和磷矿等。

3. 变质岩型矿床:由岩石成因中的某些化学元素被迁移、淋滤、结晶、交代过程中的矿物质形成的,主要包括金、铜、铜钼等。

4. 热液型矿床:由地壳中高温高压、带有各种化学元素的热液所携带的矿物质在地质体中沉淀、结晶、交代而成,主要有铜铅锌矿床,铜矿、黄铁矿脉状矿床等。

5. 矽卡岩型矿床:由矽卡岩中含有的铜、钼、铝等元素被热液输送到适当环境下沉淀形成的矿床,钼、铜、铝、锂、锗等都是矽卡岩型矿床的常见矿产。

6. 火山岩型矿床:由火山喷出物中的矿物质、熔岩与火山烟气中的矿物质在火山活动以及周围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主要包括硫铜矿、玄武岩型铜镍铂族元素矿床等。

矿床学

矿床学

矿床学1、绪论矿床:矿产在地壳中集中的产地。

准确说是地壳中地质作用形成的,含有一定质和量的有用矿物资源,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开采的地质体。

矿产:自然界产出的有用矿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资料。

矿床学研究基本任务:①研究矿体的形状、大小、产状及其与围岩的关系,查明矿产规模,位置和开采条件。

②研究矿床与地层,构造,岩石及各种地质作用和生物,气候的关系及控矿作用。

③阐明矿床的各种成因,研究矿床所有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对其的控制作用。

2、绪论矿产的种类:①金属矿产→黑色,有色,轻重金属②非金属矿产→例如,金刚石,石英,云母。

长石,高岭土。

③可燃有机矿床→天然气,炼石油,有机液体。

④地下水资源→钦用水,技术用水,农业,工业用水,地热水,卤水。

矿点:已被发现并且显示矿产存在标志的地点。

矿化点:具有直接或间接矿化标志,不能确定是否有矿床存在的地点。

矿石:从矿体中开采并提取出的有用组分的矿物集合体。

矿石矿物:可以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也称有用矿物。

脉石矿物:矿石中不能利用的矿物,也称无用矿物。

脉石:矿体中无用物质,包括碎块,夹石,和脉石矿物。

夹石:矿体内由于厚度超过允许范围而不符合工业要求的被剔除出去的岩石。

矿石的构造:组成矿物集合体的特点,即矿物集合体形态,大小,及其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矿石的结构:组成矿石的矿物颗粒的形态,大小,及其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同生矿床:与围岩在同一地质作用下,同时或近似同时形成的矿床。

后生矿床:形成时间晚于围岩的矿床。

侧伏角:矿体延伸方向与走向间的夹角。

倾伏角:矿床最大延伸方向与水平投影线的夹角。

围岩:即矿床周围的岩石,与矿体的界线清楚或呈渐变过渡。

母岩:矿床形成过程中,提供主要矿物的岩石,与矿床在空间和成因有密切关系。

矿床的成因类型:按照矿床形成作用和成因划分的矿床类型,称为矿床成因类型。

矿床的工业类型:在成因基础上,从工业利用角度来进行的矿床分类,称为矿床工业类型。

矿床学

矿床学

矿床学一、名词解释矿产是指自然界产出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用矿物资源。

具体而言,是指天然赋存于地壳内部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具有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物质。

矿床指在地壳中由成矿地质作用形成的,所含有用矿物资源的质和量符合当前经济技术条件,并能被开采和利用的地质体。

矿石指在矿床中开采出来,并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其中提取一种或多种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天然矿物集合体。

一般由有用的矿石矿物和暂时无法利用的脉石矿物所组成。

矿石品位指矿石中有用矿物或有用组分的单位含量,是衡量矿石质量的主要标志。

矿种不同,矿石品位的表示方法也不相同。

矿体是矿石在三维空间的堆积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形态、产状和规模。

是构成矿床的基本单位,是矿山中被开采和利用的对象。

同生矿床指矿体与围岩基本上是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矿床。

后生矿床指矿体与围岩分别在不同的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且矿体的形成明显晚于围岩的矿床。

叠生矿床指在先期形成的矿床或矿体上,又受到了后期成矿作用的叠加而形成的矿床。

成矿系列指在一定地质环境中,在统一的地质成矿作用下形成的,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的一组矿床类型。

成矿模式是指对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形成环境及成因机制的高度综合和概括,反映矿床研究成果,表达矿床成矿规律。

变成矿床遭受变质作用改造的矿床和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矿床统称为变质矿床。

若岩石中的某些组分,在变质作用前尚不具有工业价值,经变质作用后成为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或由于变质作用改变了工业用途的矿床,都称为变成矿床。

可能性矿石矿物指矿石中能被工业利用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物。

有些矿石成分较简单,有些矿石则成分较复杂。

脉石矿物指那些虽然与矿石矿物相伴,但目前还不能被利用的矿物。

脉石指矿床中与矿石相伴生的无用固体物质,包括脉石矿物、夹石和围岩碎块等。

它们通常在开采和选矿过程中被废弃掉。

矿体中围岩碎块和夹石的含量过多,就相对降低了矿石的品位,一般称其为矿石贫化。

矿 床 学

矿 床 学

矿床学第一章矿产资源及其意义1.概念:矿床学或称矿床地质学,是研究矿床在地壳中的形成条件、成因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由于矿床学是直接应用与矿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地质学科,所以在早期也称为经济地质学。

2.矿产:是指自然界产出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用矿物资源。

具体而言,是天然赋存于地壳内部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具有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物质。

3.指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物资源的质和量符合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并能被开采和利用的地质体。

4.矿产资源的特点:(1)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2)矿产资源分布的空间不均衡性;(3)矿产资源概念的可变性;(4)矿产资源赋存状态的复杂多样性;(5)矿产资源具有多组分共生的特点。

5.(1)金属矿产:a 黑色金属:铁、锰、铬、钒、钛等。

b有色金属:铜、铅、锌、铝、镍、镁、钴、钨、锡、钼、铋、汞、锑等。

c贵金属:金、银、铂、钯、锇、铱、铑等。

e放射性金属:铀、钍、镭等。

d稀有金属:钽、铌、锂、铍、锆、铯、铷、锶等。

f稀有金属:轻稀土金属(镧、铈、镤、钕、钜等);重稀土元素等。

(2)非金属矿产:a冶金辅助原料:萤石、菱镁矿、耐火粘土、白云石和石灰岩等。

b化工原料:磷灰石、磷块岩、黄铁矿、钾盐、岩盐、明矾石、石灰岩等。

c工业制造原料:石墨、金刚石、云母、石棉、重晶石、刚玉等。

d陶瓷及水泥原料:长石、石英砂、高岭土和粘土等。

f建筑及水泥原料:砂岩、砾岩、浮石、石灰石、石膏、花岗岩、珍珠岩及各种石材等。

g宝玉石:金刚石、硬玉、软玉、玛瑙、蔷薇辉石、绿松石、电气石和绿柱石等。

(3)能源矿产:煤、石油、油页岩、天然气水合物、地沥青、石煤、地热水、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等。

(4)地下水资源:饮用水、工业用水、矿泉医疗水、地下热水等。

6.矿床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成矿物质的来源;成矿物质的搬迁运移;成矿物质的沉淀富集。

7.对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的流体主要有以下七种:(1)岩浆:这主要是指硅酸盐熔浆,这种成矿流体主要由硅酸盐成分组成,温度高(1000℃左右),压力大,成矿物质往往与成矿流体一致,即二者同源。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是地球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三个分支学科,它们分别研究地球内部各种矿物、岩石的成因、组成、结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它们在地球上的产生方式、分布规律和资源利用等问题。

下文将对这三个学科做进一步的介绍。

一、矿物学矿物学是研究地球上各种矿物的学科。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都可以成矿物,如钙、铁、铜、锌、硫、碳等,而大家熟知的矿物则有黄铁矿、磁铁矿、方铅矿、锆石等。

矿物学主要研究如下几个方面:1、矿物的分类及命名。

矿物学家们根据矿物形态、颜色、晶体结构及化学成分等多种因素将矿物分为很多不同的品种。

这些品种中有些以人名命名,有些则是以地方、名称或颜色等为命名基础。

2、矿物的形态结构及物理性质。

矿物常常具有很明显的晶体结构。

矿物学家会对矿物的晶体形态、颜色、光泽等进行详细的观测、测量及描述,以及对其物理性质进行测试。

3、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

不同的矿物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通过深入研究矿物的成分及其化学性质,可以为矿床研究、矿石选矿及资源利用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二、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地球上岩石的产生、成分、形态及演化历史等问题的学科。

大自然中的岩石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常见的火成岩有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等;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泥岩、石灰石等;而变质岩则可以按照其变质程度分为片岩、云母片岩、变质角闪岩等,也可以根据岩石的成分来进行分类。

岩石学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岩石的成因与分类。

岩石学家根据岩石产生的方式,将其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同时还可以根据其组成、结构等特点进行微观分类。

2、岩石结构和组成。

岩石学家研究岩石的结构和组成,包括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考虑。

通过对岩石结构及其组成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

3、岩石分布与利用。

岩石学家还研究岩石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可以为勘探和开采矿物资源、固体燃料资源和地质环境评估等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

矿床学研究内容

矿床学研究内容

矿床学研究内容
矿床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矿物质分布规律和矿产资源形成、分布与保护等方面的一门综合学科。

它是地球科学和矿产资源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资源勘查和开发的重要学科。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矿床类型分类与形成机制研究
矿床类型是指单一或多种矿物在同一区域内聚集成一定规模的翼状成矿体。

矿床类型具有巨大的多样性,有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燃料矿床、水热矿床、沉积矿床等。

矿床形成机制是指矿床矿物成分在地球内部各种地球化学环境及其演化过程中形成,传输和聚集的过程与规律。

2. 矿床成因类型、矿山地质、矿床模拟等方面的研究
矿床成因类型研究是指矿床形成的主要过程及其特征、过程中的各种作用因素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矿山地质是指在矿山勘查、开采和利用过程中,矿山岩体中各种地质学问题的研究。

矿床模拟是指对矿床形成过程的数值模拟和仿真研究,为矿床的发现、探测和评价提供了重要手段。

3. 矿床地球化学、矿晶化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矿床地球化学与矿晶化学是指研究矿物和矿床中元素的分布和成分组成。

矿物学是指矿物的形成、结构、性质、分类、分布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地球化学是指地球内部、表层、大气、水文圈和生物圈的化学成分及其分布规律、化学演化过程等方面的研究。

4. 矿物资源评价与矿产资源开发
矿床学主要依靠多学科交叉与综合应用,对矿床形成与演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得成矿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和丰富信息。

这些数据是矿产资源勘查、发展和保护决策的前期研究基础,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地质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及其研究内容

地质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及其研究内容

地质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及其研究内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起源、演化和结构以及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的科学。

地质学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分支领域,每个领域都专注于研究地质学的不同方面。

下面将介绍地质学的几个重要分支领域及其研究内容。

1. 矿床学矿床学是研究矿床的形成、分布和开发的学科。

它研究矿物资源的产生机制、矿床类型和成矿规律。

矿床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化学、矿床分类、矿床特征分析以及矿产资源评价等。

通过矿床学的研究,可以指导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矿产资源的合理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及其周围物理性质的学科。

它通过测量和研究地球的重力、磁场、地震、电磁场等物理现象,揭示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性质。

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震学、地磁学、重力学、电磁学等。

通过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可以预测地震、勘探地下资源、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等。

3. 地球化学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中化学元素的分布、迁移和转化规律的学科。

它通过分析地质样品中元素和同位素的组成和比例,研究地球化学过程和地壳演化。

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宇宙化学等。

通过地球化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物质的起源和演化,揭示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

4. 地球历史学地球历史学是研究地球历史演化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地球上岩石和化石的分布、形态和组成,重建地球过去的环境、生物演化和地质事件。

地球历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层学、古生物学、年代学等。

通过地球历史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探索生物的起源和进化,为了解地球未来的演变提供参考。

5. 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应用地质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学科。

它研究地质环境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进行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灾害预测,提供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地质依据。

地质工程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灾害学、岩土工程学等。

通过地质工程学的研究,可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减少地质灾害对工程造成的影响。

矿床学整理

矿床学整理

矿床学题库一、名词解释1、矿物的反射率矿物表面所能反射的光量和它所接受的光量之比。

2、矿物的显微硬度显微硬度是一种压入硬度,反映被测物体对抗另一硬物体压入的能力。

3、矿石的品位与品级矿石中有用组分的白分含量称为品位,一般用重量百分比来表示。

一般还使用边界品位和工业品位两个名词。

边界品位:划分矿与非矿的最低品位。

工业品位:当前能供开采和利用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

矿石的品级也称技术品级,指工业加工利用过程中据矿石的品位及有益和有害组份的含量综合确定的。

4、交代作用溶液与岩石接触过程中,发生了一些组份的带入和另一些组份带出的地球化学作用,也称为置换作用。

特点:岩石与溶液的作用;溶解与沉淀同时进行;岩石为固态,前后体积不变;岩浆作用晚期与伟晶作用期,气成-热液期最为重要。

标志:残留体及残留结构构造、矿物假象。

5、矿床与矿体矿床是矿产在地壳中的集中产地。

确切地说,矿床是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物资源的质和量,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利用的地质体。

矿体是指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和产状的,含有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开采利用的有用矿物的一个连续的地质体,矿体是矿床的基本组成部分。

6、成矿作用地球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

是一种特殊的地质作用。

7、脉石矿物与矿石矿物矿石矿物指可被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也称有用矿物。

脉石矿物是矿石中不能被利用的矿物,也称无用矿物。

8、同生矿床与后生矿床同生矿床,矿体与围岩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

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矿床以及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形成的岩浆分结矿床等,都属于同生矿床。

后生矿床,矿床的形成明显地晚于围岩的一类矿床。

矿体和围岩是由不同地质作用和在不同时间形成的。

如沿地层层理面或穿切层理的各种热液矿脉,属于典型的后生矿床。

9、斑岩铜矿斑岩铜矿(型矿床)是指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与斑岩密切相关的细脉浸染型铜矿床。

第四篇 矿床学

第四篇  矿床学

第二节 矿体的形状及产状
• 一、矿体的形状 • 根据矿体在三度空间 延伸情况,其形状可 分为三种最基本的类 型。 • 1、等轴状矿体 • 矿体的三轴在三度空 间呈大致均衡延伸。 见184页图9-1、9-2 • 直径>10米——矿瘤 • 直径1~10米——矿巢 • 直径<1米——矿囊、 矿袋
图 9 一 1 矿瘤
图9-6 矿层
第二节 矿体的形状及产状
• 2)矿脉:产在围岩裂隙的板状 矿体。属于典型的后生矿床。 围岩中的裂隙先形成,矿脉后 形成。裂隙通常有两种情况 , 一种为顺层裂隙,另一种为截 层裂隙。反映了热液成矿作用 的特点。 • (1)层状矿脉——沿顺层裂隙 充填或交代形成。即矿脉与围 岩的产状一致。与矿层的本质 区别在于为后生矿体,即矿体 的形成晚于围岩,规模上要小 一些。 • (2)切割矿脉——产于岩体中 或切穿层状岩石层理的矿脉。 即矿脉与围岩的产状不一致。
图 9 一 8 网状矿脉
第二节 矿体的形状及产状
• (2)串珠状矿脉:在矿脉中的膨胀部分一个接着一个, 且距离很近时称之为串珠状矿脉。产于石灰岩中。 见185 页图9-9 • (3)囊状矿脉:矿脉具有巨大的膨胀者。见185页图9-10
图9—9串珠状矿脉 图 9 一 10 囊状矿脉
第二节 矿体的形状及产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三节 矿床成因分类
• 以铁为例,要构成铁矿床,最低工业品位为25—30﹪,因 此,必须将地壳中铁的含量增加6—8倍,才能达到工业要 求。因此可见,在构成矿床的地方,有用元素必须迁移, 相对地局部富积起来。它们的迁移、富积过程就是成矿地 质作用。 • 成矿作用——(是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 上地幔中的成矿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相对富集而形 成矿床的作用。 • 决定元素迁移和富积的内因是元素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 这些性质由元素的原子、离子内部的构造所决定。外因是 地壳各部分的物理化学条件(如温度、压力、氢离子浓度、 氧化还原电位等)和地质条件(如围岩条件、构造条件 等)。

矿床学

矿床学

一、名词解释成矿作用:是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上地幔和水圈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内生成矿作用:主要由地球内部热能的影响导致形成矿床的各种地质作用外生成矿作用:主要是指在太阳能的影响下,在岩石圈上部、水圈、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导致在地壳表层形成矿床的各种地质作用伟晶岩矿床:当稀有元素高度富集,当伟晶岩或有用组分富集达到工业要求时,便是伟晶岩矿床矽卡岩矿床:是指在中酸性-中基性侵如岩类与碳酸盐石的接触带上或其附近,由含矿水热液交代作用而形成的矿床卡林型金矿:指产与渗透性良好的角砾层碳质粉沙质碳酸盐岩中,呈微细侵染状的金矿床斑岩型铜矿:指与具有斑状结构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共生的侵染状、细脉状铜和钼-铜组分的富集体MVT型铅锌矿:以广泛分布于美国中部寒武纪至石炭纪碳酸盐建造中的许多巨大的铅锌矿床。

是一种重要的沉积型铅锌矿床类型。

玢岩铁矿:指在陆相安山质火山岩分布区,与辉石闪长玢岩--次火山岩或火山--侵入岩体的有时空及成因联系的一组以铁为主的矿床围岩蚀变:是指容矿围岩在流体(气,液,汽)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从而引起围岩化学成分和结构构造的变化矽卡岩化:冷的碳酸盐岩(灰岩、白云岩等-)与热的硅酸岩(岩浆)在接触带上发生的交代作用热液矿床:指含矿热液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在各种有利的构造和岩石中,由充填、交代及沉积等成矿方式形成的有用矿物堆积体风化矿床:地表的岩石和矿石,在机械和化学作用影响下,发生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使有用物质重新组合、调整、富集起来形成矿床的地质作用叫风化成矿作用,由这种作用形成的矿床叫风化矿床。

岩浆矿床:是由各类岩浆在其生成、运移或就位过程中,主要通过分异作用和结晶作用,使岩浆中分散的有用物质聚集、或者在特殊条件下固结成具有经济价值的地质体所形成的矿床青磐岩化:又称变安山岩化。

是指安山岩、玄武岩、英安岩及部分流纹岩,在中低温热液作用下,主要是在热液中二氧化碳、硫和水等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蚀变作用。

矿床学知识点总结

矿床学知识点总结

矿床学知识点总结矿床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自然界中含有有用矿产的地质体,以及这些矿产的形成、富集和分布规律。

矿床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持,而矿床学正是通过对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富集规律进行研究,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 矿床类型根据矿床形成的地质性质、地质背景和成因过程,矿床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矿床类型包括,热液矿床、沉积矿床、火山岩矿床、岩浆岩矿床等。

不同类型的矿床有着不同的形成机制和特点,在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中,需要根据不同矿床类型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处理。

2. 矿床地质学矿床地质学是矿床学的基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矿床的地质构造、地质体特征、成矿作用和成矿环境等。

通过系统的矿床地质学研究,可以揭示矿床形成的过程和机制,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提供重要的地质信息和依据。

3. 矿床勘查矿床勘查是指对地下矿产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价,以确定矿产资源的存在、规模和品位。

矿床勘查的内容包括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勘查等。

矿床勘查是矿产资源开发的前期工作,其质量和成果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开发和利用。

4. 矿床开发矿床开发是指通过采矿、选矿和冶炼等工艺技术手段,将矿石中所含的有用金属或非金属矿物物质提取出来,并加工成为最终产品的过程。

矿床开发的内容包括矿石的采选与选矿、矿石的冶炼与提纯、矿产资源的加工利用等环节。

矿床开发是将矿产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过程,对于不同类型的矿床,其开发技术和工艺流程也存在着差异。

5. 矿床管理矿床管理是指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进行规划、监管和管理的工作。

矿床管理的内容包括矿山规划设计、环境监测保护、安全生产管理、矿床资源勘查和评估等。

矿床管理是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要保障,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总之,矿床学作为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矿床类型、矿床地质学、矿床勘查、矿床开发和矿床管理等内容。

矿床学总结(概念各类矿床)

矿床学总结(概念各类矿床)

第二章矿床学基本概念矿物—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的影响下,通过结晶作用、升华作用、化学(反应)作用等途径形成矿物(mineral)岩石—矿物以集合体形式出现,即构成为岩石,其可以由单一矿物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矿物集合体组成。

矿石—如果岩石中含有经济上有价值,技术上可利用的元素、化合物或矿物,即称矿石(ore)矿石(ore)—从矿体中开采出来的,从中可提取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矿物集合体。

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构成。

矿石矿物—矿石中可被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也称有用矿物。

脉石矿物—矿石中不能被利用的矿物,也称无用矿物。

脉石(gangue, veinstone)-------泛指矿体中的无用物质,包括围岩的碎块、夹石和脉石矿物,它们通常在开采和选矿过程中被废弃掉。

夹石(horsestone, rock gangue)----—指矿体内部不符合工业要求的岩石,它的厚度超过了允许的范围,就得从矿体中剔除。

共生组分:是指矿石(或矿床)中与主要有用组分在成因上相关,空间上共存,品位上达标可供单独处理的组分。

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这些组分的工业意义小于主要有用组分。

伴生组分:指矿石(或矿床)中虽与主要有用组分相伴,但不具有独立工业价值的元素、化合物或矿物,其存在与否和含量的多寡常影响着矿石质量。

●矿石结构(ore texture)—矿石中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及空间上的相互结合关系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矿石结构之等粒结构:颗粒比较匀称、大小比较相等的单矿物和复矿物集合体组成的矿石结构。

包括: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海绵陨铁结构等。

矿石结构之不等粒结构:较细的基质里发育着较大的矿物颗粒,或反之包括:斑状结构、嵌晶结构、乳浊结构等矿石结构之片状结构:单矿物或多矿物矿石基质中全部或绝大部分颗粒为片状矿石结构之维状结构:组成矿石的矿物集合体为纤维状组织矿石结构之环带状结构:矿物析出物由于依次沉淀,或由于较早的矿物被较晚的矿物所交代而形成交替出现的环带矿石结构之交代结构:晚期矿物沿着早期矿物的范围交代发育而成矿石结构之胶状结构:在胶体成矿时析出矿物变化的各个阶段中产生的●矿石构造(ore structure)—组成矿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相对大小及空间上的相互组合关系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矿床学教材word精品

矿床学教材word精品

矿床学目录内生矿床篇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矿床学基础 (6)第三章岩浆矿床 (9)第四章伟晶岩矿床 (15)第五章气水热液矿床概论 (22)第六章接触交代矿床 (31)第七章热液矿床 (37)第八章火山成因矿床 (41)外生矿床篇第九章风化矿床 (45)第十章沉积矿床概论 (49)第^一章机械沉积矿床 (51)第十二章胶体化学沉积矿床 (53)第十三章蒸发沉积矿床 (55)第十四章生物化学沉积矿床 (58)第十五章可燃有机矿床 (61)叠生矿床篇第十六章变质矿床 (63)第十七章层控矿床 (67)成矿规律第十八章成矿控制与成矿规律 (70)内生矿床篇第一章绪论§1 矿产一、概念及分类1、概念1)矿产(useful mineral /ore):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目前可被利用的矿物资源。

矿产是自然界产出的有用矿物资源。

它是一种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矿产资源通常指地壳中可供人类利用的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矿物原料。

2)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矿产资源是指尚未开发利用的矿物原料,是一种自然财富。

一方面体现了客观地质作用形成的有用物质的天然富集,另一方面在目前或可以预见的将来,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2、矿产(资源)分类:1)二分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2)三分:如塔塔林诺夫等(1954)将矿产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可燃有机矿产。

其中,金属矿产又分为黑色金属矿产、特种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贵金属矿产、放射性金属矿床和稀土金属矿产六类;非金属矿产又分为化学工业原料和农业原料、天然建筑石材和铁路石材等九类。

3)四分:如袁见齐等(1985)将矿产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可燃有机矿产和地下水资源四大类。

4)六分:如宋瑞祥(1997)[3]将矿产分为六大类,即(1)能源矿产、(2)黑色金属与冶金辅助原料矿产、(3)有色金属、贵金属及稀有金属、稀土金属矿产、(4)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5)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和(6)水气矿产。

矿床学

矿床学

第一章绪论一、矿床学概述二、矿产资源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三、我国的矿产资源概况第一节矿床学概述矿床学,又称矿床地质学,在国外称经济地质学(Economic Geology),是研究矿产资源在地壳中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它是矿产勘查和开发的地质理论基础,又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

矿床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颖的学科,它随着社会生产特别是矿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同时又随着近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矿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而充实更新,形成了一门技术经济与地质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矿床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主要阶段:1、近代矿床学的萌芽和初步发展阶段(十六世纪~十七世纪)虽然人类对矿产的认识远自史前时期,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近代矿床学,其形成和发展始于十六世纪中叶。

当时正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雏形阶段,由于采矿冶金业的发展,在找矿实践中逐渐积累了关于矿床学的丰富知识,因而有些学者能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总结,进而提出早期的成矿理论。

2、成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初)自十八世纪以来,对矿床成因解释最有代表性的是“水成论”和“火成论”两种学术观点的争论。

水成论者(Neptunist)认为所有岩石和矿床都是在大洋水中沉积形成的,而且所有脉体,包括矿脉也是这样形成的。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弗莱堡矿业学院的维尔纳(1755年),到十九世纪初,波伊(1822年)和尼克而(1832年)都指出火成岩与矿床之间存在着联系。

火成论者(Plutonist)否认地球内营力在地球发展演化中的作用,他们提出,硅酸盐和硫化物都不溶于水,因此矿石只能是地球深部火成的溶液或溶化物质注入地壳裂隙中而成的,这一认识的代表人物有美国人郝屯(1726~1797年)等。

这场“水火之争”尽管在两派的学术观点上都有事实根据和认识上的片面性,但在矿床学发展初期,促使了人们收集大量矿床实际资料,推动了人们对矿石、岩石的成因研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矿床学的发展,对矿床学理论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

矿床学

矿床学

一、名词解释1.矿床(mineral deposit或ore deposit):系指在地壳中由成矿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物自愿的质和量符合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并能被开采和利用的地质体。

包括矿体和围岩两部分。

2.矿石矿物:亦称有用矿物,系指可以被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如铜矿石中的黄铜矿斑铜矿等。

脉石矿物:则是指那些虽和矿石矿物相伴,但不能被利用或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不能被利用的矿物,如铜矿石中的石英、绢云母等3.矿石结构:指矿石中矿物颗粒的形状、大小及相互关系。

矿石构造:指矿石总矿物集合体的特点,包括集合体的形态、大小及集合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4边界品位:指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用来划分矿体与非矿体界限的最低品位,是在圈定矿体时对单个矿样中有用组分所规定的最低品位数值。

最低工业品位:是指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供开采和利用矿物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

5.矿体:为矿石在三维空间的堆积体,通常构成独立的地质体。

围岩:矿床学中通常指矿体周围的岩石。

6.矿体的侧伏角:指矿体的最大延伸方向与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

7.矿床的成因类型:按照成矿地质作用的类型和成因机理划分的矿床类型矿床的工业类型:一般把作为某种矿产的主要来源,并且在工业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矿床类型称为矿床的工业类型。

8.同生矿床:指矿体与围岩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矿床。

后生矿床:指矿体与围岩分别在不同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且矿体的形成明显晚于围岩的矿床。

9.浓度克拉克值:指某种元素在某一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表示某种元素在一定的矿床、岩体或矿物内浓集的程度。

10.变质成矿作用:指由内生成矿作用和外生成矿作用形成的岩石和矿床,在形成之后,如果地质环境发生改变,特别是在区域变质作用时,温度和压力增高,会使原来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物理性质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或重新组合富集成为新的矿床,或使原来矿床消失。

从本质上看,变质成矿作用是内生成矿作用的一种不同形式。

矿床学基本概念

矿床学基本概念

第三节 矿石的质与量
一 矿石品位
矿石品位:指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
1 有用组分表示法: a.有用元素(多用于金属矿石); b.化合物,如WO3、Cr2O3、P2O5、KCl等; c.有用矿物,如云母、石棉、冰洲石等。
第三节 矿石的质与量
一 矿石品位
• 多数金属矿产:如铜、铅、锌等,以其中金属元素含量的重量百 分比表示; • 部分金属矿产:如WO3、V2O5等,以其中氧化物的重量百分比表 示; • 大多数非金属矿产:钾盐、明矾石等,以其中有用矿物或化合物 的重量百分比表示; • 贵金属矿产:克/吨(g/t); • 原生金刚石:毫克/吨(mg/t); • 砂矿:克/立方米(g/m3)或千克/立方米(kg/m3)
矿石矿物在脉石矿物中形 成断续的不规则堆积体。 据堆积体大小可分为:斑 点状构造、斑杂状构造、 浸染状构造等。
块状构造 (块状赤铁矿)
条带状构造 (湖南沃溪Au-Sb-W矿)
细脉-浸染状构造 (云南会泽Pb-Zn矿)
第二节 矿石的结构与构造
• 矿石的特征--构造 组成矿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相对大小及空 间上的相互组合关系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梳状构造 细脉状构造
梳状构造
由网状、交切 或似平行细脉 群形成的构造
破碎构造 在多阶段成矿 的矿床中常常 出现,他是先 前世代的矿物 质破碎,被后 续世代造矿集 合体所胶结。 如角砾状构造、 似角砾状构造。
鲕状构造 肾状构造
鲕状构造
在热液和表生 矿石中常见, 由于胶体矿物 形成作用而产 生,亦称胶状 构造。
第二节 矿石的结构与构造
第二节 矿石的结构与构造
第二节 矿石的结构与构造
矿石结构构造的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有助于分析成矿的物理化学环境、成矿作用特点、 成矿过程以及矿床的次生变化,为矿床成因研究提供资料。

矿床学

矿床学

岩浆分质矿床:在岩浆分异演化过程中,不同成分矿物先后分别结晶的作用。

由这类作用形成的矿床。

早期岩浆矿床:在岩浆分异演化早期由岩浆分异形成的矿床称之早期岩浆矿床。

充填矿床:成矿溶液在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围岩中流动时,因物理化学条件改变,使溶液中的成矿物质沉淀在各种裂隙和空隙中形成矿床的过程叫充填成矿作用,所形成的矿床叫充填矿床。

交代矿床:当流体在岩石中运动时,由于物理化学条件改变,致使岩石与流体发生水岩反应,使围岩中原来的某些矿物消失,而产生新的矿物组合,这种作用称交代作用,由交代作用形成的矿床称之为交代矿床。

活化转移: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岩石或矿床中成矿元素或成矿物质被转移富集的作用。

热液矿床的分带性:彼此有一定成因联系的成矿元素、矿物、矿物组合在同一矿体或矿床中在空间上表现出带状分布的特征或者指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类型的矿床在空间上表现出的带状分布特征。

斑岩铜矿床: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与中酸性斑岩体有关,成因上与侵入岩浆活动有一定内在联系,具有一定的蚀变和矿化分带性,矿石呈细脉浸染状的热液铜矿床。

这类铜矿品位低,储量大,适宜于露头开采。

矽卡岩矿床:凡是产于火成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由矽卡岩化作用所形成的矿床,现在一般认为接触交代矿床就是矽卡岩矿床。

内接触带:发育在岩体内部的矿化蚀变带称内接触带;外接触带:发育在围岩中的矿化蚀变带称外接触带花岗伟晶岩矿床:在成因上与改造型花岗岩或混合岩有密切关系,主要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等矿物大晶体组成,具有一定构造分带特征的脉状矿床。

块状硫化物矿床:又称黄铁矿型矿床,是指一种整合的层状硫化物矿床,其矿石具致密块状构造,一般认为由火山—喷流沉积作用在洋底形成,有的在喷流中心,与火山岩伴生,有的则远喷流离中心,主要与沉积岩伴生。

卡林型金矿:主要产于沉积岩中(特别是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具有中低温矿物共生组合,金呈微粒状浸染于矿石中的金矿床风化矿床:地壳最表层的原生岩石和矿石在太阳能、大气、水和生物等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发生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并使有用物质原地聚集起来形成矿床的地质作用叫风化成矿作用,由这种作用所形成的矿床叫风化矿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3.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4·冰期:指第四纪地球上气候显著变冷时期,极地冰盖扩大,并向中纬度推进,从而引起生物迁移或部分绝灭。

5·间冰期:是两次冰期之间的温暖时期,大陆冰盖缩小,并向极地后退,同样引起生物迁移,但伴之以生物繁荣。

6.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

是一种陆地抬升或侵蚀基面下降,侵蚀作用重新活跃,经过一个时期后所残留的地表形态7.滑坡:是指斜坡上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予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做整体下滑的现象。

8.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称为残积物9.古土壤:是指非现代成土条件下形成的土壤10.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

11.牛轭湖:河流的裁弯取直作用使得废弃的那段河床的两个湾口被泥沙堆积堵塞,形成牛轭湖。

12.岩溶作用: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凡是以地下水作用为主,地表水作用为辅;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破坏的过程。

13·岩溶地貌: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14.冰川:在雪线以上的积雪,经一系列“变质”阶段而形成冰川,这个过程叫成冰作用。

15.雪线:又称均衡红线,是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分界线。

16.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匍匐的羊群,故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

17.河漫滩河谷:河流形成发展中期,河流纵剖面通过溯源侵蚀、瀑布后退和岩坎蚀低等过程已变得较为平缓,曲流的形成和演变成为河流作用重要的方式,河流以侧蚀为主,塑造出宽广的河漫滩18·干旱期:当高纬区冰期时,冰盖上空冷高压反气旋往中低纬度移动,降水带南移,季风萎缩,使中低纬度大部分气候变干变冷,降水量相对减少的时期19·湿润期:当高纬区间冰期时,冷高压反气旋往极地方向收缩的同时,降水带北移,季风活动势力强,使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变湿,降水量相对增加时期20.丹霞地貌:指厚层近水平的红色砂岩,砾岩,砂质泥岩,沿着垂直节理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奇峰异石的总称。

21.三角洲:在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的入口处,受海洋或湖泊水体的顶托而发生沉积作用,形成的在平面上为三角形的堆积体。

22.大洋中脊: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

23.河漫滩:边滩进一步发展,分布在谷底河床两侧能被洪水淹没的河成谷地。

24.山麓:山坡与平地相交地带,或呈明显转折,或被松散沉积物覆盖。

25.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26.河流阶地:由于河流的下蚀侵蚀,河床不断加深,原先的河漫滩地面超出一般洪水期地面,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地貌称为河流阶地.27.侵蚀阶地:由基岩构成,其上很少有河流冲积物覆盖。

也叫基岩阶地。

多发育在山区河谷中,这类阶地面是河流侵蚀削平的基岩面,故称侵蚀阶地。

28.风化壳:指由残积物构成的分布在陆地表面的不连续壳.29.裁弯取直:在一些地形平坦或河流下游地区,河流的测蚀作用强,河床不断发生侧向迂回,同时使得河床弯曲度增大,导致河床的相邻河湾越靠越近,一旦洪水期来临,较大的洪水冲垮流颈,洪水由上一个湾直接流进下个河湾。

30.黄土:一种灰黄色、棕黄色甚至棕红色的,由风力搬运堆积未经次生扰动的,无层理,主要由粉砂和粘土组成的富含碳酸盐并具大孔隙的土状堆积物。

31.指以侵蚀和堆积为主的相互交替阶段,也即一个地貌旋回。

32.现代地貌:全新世以来形成的地貌。

33.洪积物:洪流在冲沟中或冲沟口沉积形成的堆积物。

34.V型谷:河流发育早期,下蚀作用强于侧蚀作用,使得河床快速下切,导致河谷的加深速度大于其拓宽速度,结果形成窄深、谷坡陡直的河谷,即V型河谷。

35.二元结构:上部河漫滩的细粒沉积物和河床底部粗粒沉积物。

36.角峰:三个冰斗围绕一个山峰同时发育随着冰斗后退,行成尖锐的山峰。

二、填空题1.第四纪共划分为4个世,它们分别是(早更新 Q1P )世、(中更新 Q2P)世、(晚更新Q3P )世和(全新 Qh )世。

(有2~3个地质年代、距今约166万年)2.黄土中多层埋藏古土壤的存在常标志着(沉积间断或沉积速度减缓),说明在黄土沉积的漫长时期内气候有多次(干冷与温湿)的变化。

3.构造地貌有(断层三角面山)、(背斜谷)、(向斜山)、(断块山)等。

4.沉积物的成因标志(沉积学标志)(地貌标志)(环境标志)。

5.沉积物的成因标志中的沉积标志(岩性)(沉积构造)(沉积结构)。

6.地貌形态测量指标(高度)(坡度)(地面破坏程度)。

7.残积物的岩性由(原岩岩屑)(残余矿物)(地表新生矿物)。

8.第四纪沉积物岩性有(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物)(火山堆积物)和(人工堆积物)。

9.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是(冰川性冷暖交替及与其相关的干湿交替变化)。

10.河漫滩形成的三个阶段(雏形河漫滩)(原始河漫滩)(河漫滩)。

11.河流阶地形态类型(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嵌入阶地)(内叠阶地)(上叠阶地)(掩埋阶地)。

12.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是指(上层的河漫滩相细粒物质,下层的河床相粗粒物质)。

13.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包括(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三种。

14.三角洲的结构分为(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

15.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有(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水的流动性)四个。

16.第四纪最主要的一个特征是古气候曾有过多次重大的变迁,出现了全球性的(冰期和间冰期的多次更替).17.湖泊按其含盐量有:淡水湖(盐度<0.3‰);微咸水湖(盐度0.3‰~24.70.3‰)咸水湖(盐度>24.7‰)。

18.风化作用类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19.斜坡重力作用类型包括(滚落作用)(滑落作用)(流动作用)。

二.简答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答: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答: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1)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拟定第四纪地质年表。

(2)研究第四纪环境,包括地壳运动的特征、气候的演化及生物界的发展历史,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分支学科:新构造运动学、古冰川学、第四纪古地理学、古人类学等。

3.第四纪沉积物成因判定标志有那些,如何应用:答:沉积学标志:岩性、沉积结构、沉积构造、产状、沉积体形状地貌学标志:(1)直接地貌标志:根据堆积地貌的形态可以判别堆积物的成因(2)间接地貌标志:利用剥蚀地貌推断其相关沉积物的成因和时代环境标志:(1)物理环境标志:包括对沉积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气温、降水、外动力作用类型、强度及其方向、古地磁环境等参数黄土、岩盐、石膏-干旱红土风化壳--温暖、潮湿(2)化学环境标志:与沉积物有关的水体、大气、土壤和地下水等的化学成分与区域地球化学性质(3)生物环境标志:与沉积物形成有关的指示性动物植物化石和遗迹海相化石淡化石其他陆相生物化石4·古滑坡的识别标志有哪些答:①滑坡壁遗迹②反坡台阶③坡脚出现渗泉、孤石或弧形突出的堆积体④岩层倾向异常及埋藏高度的变化⑤滑坡泥、擦痕、滑动面和被填塞的裂缝5.第四纪沉积物基本特征答:①岩性松散。

②成因多样。

③岩性岩相变化快。

④厚度差异大。

⑤不同程度的风化。

⑥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6.简述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并讨论其原因答:a.岩性松散:习称“松散堆积物”,也有胶结甚至固结的b.成因多样c.岩性岩相变化快:同期沉积物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相变,厚度小而多变(山顶到山脚),划分对比困难,研究难度大d.厚度差异大e.不同程度地风化f.含哺乳动物化石和古人类7·地貌形态测量包括那几个方面?答:地貌形态测量指标:是用数值表示地貌形态特征的一种定量方法。

参数有:①高度(绝对和相对)②坡度:主要反映在地形面上,指地貌形态某一部分地形面的倾斜度。

③地面破坏程度地面切割深度:指一种地貌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距离。

地面切割程度:地面破坏面积的%。

水域面积/总面积。

8.风化作用阶段及其产物答:①碎屑残积阶段及其产物②钙质残积阶段及其产物③硅铝残积阶段及其产物④铁铝残积阶段及其产物9.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答:地貌年代的确定方法: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10·简述滑坡要素和主要的滑坡地貌答:⑴滑坡要素:①滑坡体:斜坡上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土体或岩体②滑动面与滑动带:滑坡体沿斜坡主体滑动的面。

在滑动面附近的土体有一层明显揉皱结构的扰动带,称为滑动带。

③滑坡床:指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岩土体。

⑵滑坡地貌:①滑坡壁②滑坡台阶③滑坡舌与滑坡鼓丘④滑坡湖与滑坡洼地⑤滑坡裂隙11.简述滑坡形成条件答:滑坡形成条件:岩性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地貌条件、气候和水分条件、地震、人工活动12.影响滑坡发育的因素。

答:一.必要条件(内因):易滑地层、软弱面、临空面二.触发因素(外因):降雨、震动、人类活动13·试述残积物和坡积物的特征答:①岩石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下伏基岩有密切的联系②是基岩风化破碎后留在原地的风化物质,未经搬运磨圆,未经分选,不具层理③残积物经长期风化,所形成粘土矿物,常粘附在石英砂的表面④残积物的结构等特征向下伏基岩逐渐过渡⑤由上而下风化程度逐渐减弱,颗粒由细变粗14.简述残积物(风化壳)类型答:①岩屑型残积物②硅铝-碳酸盐型沉积物③硅铝粘土型残积物④铁铝型残积物15.简述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其结构特点如何?(10分)答案:分为三个阶段:(1)形成雏形河边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