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强度石漠化石生藓类区系分布及生态的方法

合集下载

贵州花江石漠化区石生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区系关系

贵州花江石漠化区石生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区系关系

苔藓植物是先锋植物之一,在退化生态系统正向演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

苔藓植物包括藓类、苔类和角苔类,是仅次于种子植物的第二大陆生植物类群,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23000种苔藓植物,占植物总数的5%左右[2]。

苔藓植物是研究环境变化对物种生态和进化影响的理想材料,具有四大突出特点:①苔藓的分布范围极其广泛,除了适宜植物生长的湿润生境外,在荒漠、石漠、极地、高山等其他维管植物难以生存的恶劣生境中也能见到苔藓植物的身影;②苔藓结构简单,缺乏真正的根和维管束[3],主要通过植物体茎叶表面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③苔藓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对干旱、高温、严寒等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远高于维管植物;④与木本植物相比,苔鲜植物世代交替时间较短,更易表现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策略。

这四大特点使得苔藓植物在CO2固定、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物质循环和森林更新等方面表现出重要的生态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学者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防治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其中就有人关注到了苔藓植物研究对喀斯特石漠化环境改善的重要性[4-5]。

研究石漠化区苔藓植物,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演替及生态恢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6]。

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关岭———贞丰石漠化治理花江综合示范区地处我国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州贞丰县北盘江大峡谷的花江段(东经05°35′00″~105°43′20″,北纬25°37′40″~25°42′30″),被称为花江大峡谷。

该峡谷位于云贵高原面向北盘江倾斜的大缓坡上,主要是峰丛谷地和峰丛洼地,海拔450~1450m[7],为典型的喀斯特中-强度石漠化区,地形破碎,地表岩石出露严重,土壤以黄壤土和紫砂土为主[8],土壤涵水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

2研究方法在2021年1月对研究区进行了初步的道路和岩表苔藓着生情况探查,2021年4月与9月2次对关岭——贞丰石漠化治理花江综合示范区的石生苔藓进行了采集。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研究综述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研究综述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研究综述作者:王磊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模式。

中国喀斯特分布面积超过124万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以贵州省为代表的西南地区,面积超过55万平方千米。

长期以来,在脆弱的喀斯特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导致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严重制约了贵州省的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

现在,喀斯特一词已成为岩溶地貌的代称,它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化学溶蚀的过程及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1-2]。

全球喀斯特区面积约有5100万km2,我国的分布面积超过124万km2,主要集中在贵州、云南、广西、重庆等西南地区[3]。

贵州省是中国喀斯特分布最广、发育最强烈的省份之一,裸露的碳酸盐岩面积达1.25 ×105km2,占到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1.3%。

1 喀斯特石漠化概述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最早是由Legrad在1979年提出的。

喀斯特地区和沙漠边缘地区在1983年美国科学家促进会上被列为脆弱环境区域。

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的收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和治理也成为多年来的研究热点。

石漠化是岩溶土地持续水土流失的最终结果,也是我国南方山地荒漠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属荒漠化的一种,又称喀斯特荒漠化或者石化。

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喀斯特地区由于受人为活动的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侵蚀严重,基岩大面积裸露,砾石堆积,地表呈现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乃至消失的现象[5]。

它不仅仅与人类活动为主要的因素而引起的环境恶化,土地退化过程有关;还与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遭到破坏就很难得以恢复的特性有关。

2贵州省石漠化现状贵州省石漠化土地面积达到3316074.7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9.5%。

浅谈贵州山区石漠化

浅谈贵州山区石漠化

浅谈贵州山区石漠化摘要:贵州是一个强烈喀斯特化的亚热带高原山区,碳酸盐岩层分布广泛,出露面积达13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

喀斯特岩层总厚度为6 200-11 000m,占贵州沉积岩总厚度的70%以上。

并且喀斯特地貌形态十分多样,全国所有的喀斯特形态在贵州均可见到,地貌形态相当典型和具有独特之处。

笔者在讲述石漠化现状及危害的情况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山区石漠化治理贵州是一个强烈喀斯特化的亚热带高原山区,碳酸盐岩层分布广泛,出露面积达13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

喀斯特岩层总厚度为6 200-11 000m,占贵州沉积岩总厚度的70%以上。

并且喀斯特地貌形态十分多样,全国所有的喀斯特形态在贵州均可见到,地貌形态相当典型和具有独特之处。

石漠化面积2. 25 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2.8%,并且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展[1]。

石漠化致使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严重破坏甚至崩溃,从而使喀斯特地区生产力逐渐降低,自然灾害频繁,人民生活困难,甚至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

1、实行封山育林是石漠化生态重建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措施石漠化地区由于严酷的生态环境,以大面积人工造林的方式来恢复森林植被,往往事倍功半,成效并不理想,而且由于人工造林难以模拟自然演替过程,林分结构简单,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方面无法与天然林相比。

因此,在石山、半石山和白云质砂石山等造林困难地段,应大规模采取封山育林措施。

可根据植被类,母树、根株和幼树情况,划分不同的封育小班,以小班为单位确定封育类型(乔木型、乔灌型、灌木型和灌草型),封育方式(全封、半封和轮封),封育年限和人工促进更新等措施。

对于防护型的封山区、需采取全封方式且封育年限应是长期的。

对以提供薪材为目的的封育区、可采取半封或轮封。

封山育林使不同植物,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以天然更新能力,合理地利用喀斯特地区特有的小生境,通过自然合理的自我更新演替,形成复合的植物群落。

贵州强度石漠化石生藓类区系分布及生态特征

贵州强度石漠化石生藓类区系分布及生态特征

贵州强度石漠化石生藓类区系分布及生态特征张显强;谌金吾;孙敏【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54)1【摘要】对强度石漠化区域石生环境30个样点150个样方藓类植物进行调查,共记录石生藓类9科25属55种.优势科为丛藓科(Pottiaceae)和真藓科(Bryaceae),共17属,41种;优势属为曲柄藓属(Campyulopus)、净口藓属(Gymnostomum)、扭口藓属(Barb ula)、真藓属(Bryum)、小石藓属(Weisia)、绢藓属(Entodon)6个属,共30种.区系分布由10个成分组成,其中以温带成分为主,兼以热带亚洲、中国特有和东亚成分.生活型以丛集型和交织型为主,共占总种数的96.4%,平铺型较少.由于喀斯特强度石漠化区域岩石大多为碳酸盐岩,干旱和土壤营养瘠薄环境导致群落类型以干燥石生苔藓群落占绝对的优势.因此,区域内耐旱的石生藓类得以较好生长和繁殖,逐渐在岩石表面积累了薄土层,进而改善了岩面局部的温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植物的殖居创造了条件.【总页数】8页(P31-38)【作者】张显强;谌金吾;孙敏【作者单位】贵州警官职业学院,贵阳550005;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重庆400715;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重庆400715;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5;Q948.2【相关文献】1.贵州普定喀斯特受损生态系统石生藓类植物区系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J], 从春蕾;刘天雷;孔祥远;张显强2.贵州香纸沟岩溶藓类附生水生原生动物群落生态特征 [J], 王智慧;张朝晖;李建华3.石漠化干旱环境中石生藓类水分吸收特征及其结构适应性 [J], 张显强;曾建军;谌金吾;罗正伟;孙敏4.贵州喀斯特地区5种石生藓类的持水性能及吸水特征比较 [J], 张显强;龙华英;刘天雷;从春蕾5.贵州5种喀斯特石生藓类成土及保土生态功能研究 [J], 张显强;刘天雷;从春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浅谈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浅谈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对策1 贵州石漠化现状及成因1.1 贵州石漠化现状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发育最充分、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全省喀斯特面积达13.0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73.8%,其中:喀斯特出露面积10.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61.9%。

石质荒漠化面积达2.25万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12.8%,且每年仍以超过6.7万hm2的速度在继续扩展。

据调查,现有石漠化土地中,岩石出露面积占70%以上的石山74.1万hm2,岩石出露面积在30%~70%的半石山地46.7万hm2,白云质砂石山13.8万hm2,工矿型石漠化土地12.9万hm2,石漠化农耕旱地(石旮旯土)13.7万hm2,有潜在石漠化趋势的25度以上农耕旱地64.5万hm2。

这些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境内乌江流域和南、北盘江流域。

1.2 贵州石漠化成因贵州石漠化主要是喀斯特地区的石质荒漠化。

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更是人为所致。

在此基础上,逐步建设一个喀斯特地区功能稳定,结构合理的森林生态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3 石漠化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3.1 林种、树种选择贵州喀斯特地区生物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适宜用来恢复植被的植物种类很多。

根据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在恢复植被的同时也要考虑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立地条件较差、坡度较大、水土流失隐患等级较高的地段规划营造生态公益林。

在立地条件较好、地势较平坦的山坡地,选择名、特、优的竹、药、果、藤等树种营造生态经济林(生态经果林、生态用材林、生态药材林、生态薪灰林)。

在树种选择上,要充分考虑石漠化土地严酷的立地条件,注重选择适生(耐干旱、耐瘠薄)、速生、抗逆性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乡土树种,如花椒、金银花、任豆、香椿、酸枣、苦楝、榕树、车桑子、棕榈、楸树、刺槐、桦木、竹子、栎类等。

3.2 营造林方式选择3.2.1 封山育林封山育林是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最直接和费省效宏的措施。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贵州毕节地区是一个岩溶山区,石漠化问题严重。

为了实现岩溶山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本文将探讨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问题。

我们需要进行植被恢复和保护。

在岩溶山区,植被被过度破坏,使得土地暴露,容易发生石漠化。

我们应该进行植被恢复工作,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植物进行种植。

我们还要加强对植被的保护,采取措施防止人为破坏,比如进行限制放牧,禁止乱砍乱伐等。

我们需要进行土地保育与治理措施。

针对石漠化地区的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土地保育工作。

这包括采取措施来防止水土流失,如修建梯田、建设水土保持设施等。

还要进行土地治理,包括进行土地改良、加强土壤保水保肥等工作,以提高土地的质量和生产力。

我们还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岩溶山区水资源稀缺,如果不合理利用和管理,容易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我们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案,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

我们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和法律法规的实施。

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我们应该加强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石漠化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也要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程。

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土地保育与治理、水资源管理以及宣传教育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才能有效地解决石漠化问题,实现岩溶山区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有效生态治理对策

近年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有效生态治理对策
贵 州 的喀 斯 特 石 漠 化 与 经 济 落 后 是 互 为 因 果 的 关
3 . 4 经 济 效 益 与 生 态 效 益 并 重 原 则
系 。因 此 , 在治理过程 中不能 单纯 抓经 济建设 , 也 不 能
单纯抓生态治理 , 而是 坚持“ 两手抓 、 两手 都要 硬” 的原 则, 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
3 . 1 自 然 原 则
措 施 对 该 地 区开 展 了综 合 治理 , 相继 启 动 了 多 个 喀 斯 特 石 漠 化 治 理 试 点 项 目, 并 取 得 了初 步 成效 。鉴 于 贵 州 省
石 漠 化 治 理 模 式 对 恢 复 其 生态 环境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有 必 要 对 该 地 区 的石 漠 化 与 生态 治 理做 深 入 研 究 。
为诱发石漠化 的主导 因素是人类 过度的社会经济活动 , 加 剧 了喀 斯 特 区域 脆 弱 生态 环 境 的 恶 化 , 导 致 地 表 植 被
破坏 、 水土流失 、 土地 生 产 力 衰 退 、 岩 石裸 露 。随 着 人 们
施 的可 操 作 性 。 只有 保 证 治 理 措 施 的 可操 作性 , 才 能 真 正 作 用 于 整 个 治 理 过 程 。具 体 来 讲 , 要 做 到 以 下 2点 :
① 技 术 的可 操 作 性 。采 用 易 于 治 理 地 区 民 众 接 受 和 运
对 喀 斯 特 石 漠 化 基 质 以及 形 成 特 征 认 识 的 深 入 , 对“ 石 漠化” 的认 识 不 再 局 限 于 地 质 学 的 角 度 。王 世 杰 从 地 址、 生态环境和人类 活动三个 角度 出发 , 对 石 漠 化 做 出 了 综 合 性 的定 义 , 即它 是 在 脆 弱 的 生 态 环 境 下 , 以 不 合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贵州毕节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岩溶山区,地形复杂,地下水丰富,土地利用方式单一,土地退化严重,石漠化现象严重。

石漠化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类过度的采伐和砍伐树木、过度放牧、森林火灾等破坏性行为引起的,进而使得地表土壤流失、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的层次结构遭到了破坏。

该区域的石漠化治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面临的一项重要性任务。

本文就该区域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进行探讨,提出一些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森林保护,树木补植对于森林资源破坏及保护首先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加强森林保护意识,科学规划、科学管护,把伐区限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乱砍滥伐;同时也要采用恰当的措施开展植树造林和种草生态行动,改善区域的植被环境,增加植物覆盖面积。

此外还要注重建立一些人工森林,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植物覆盖来恢复土壤和水资源,减少水土流失,从根本上防止石漠化发生和进一步扩散。

二、加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针对石漠化的造成就是由于过度放牧,浅层土壤水分流失过多等原因引起的,因此在当地也应该开展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畜牧业,避免随意野放,合理规划牧场布局,定期轮换放牧区域,并且建立牧场和水源开发、管理等设施,促进畜牧业与生态文明相互融合,实现绿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三、加强石漠化预防和治理石漠化已经在某些地域影响深远,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石漠化预防和治理工作。

在治理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防治措施的先进性。

科学地利用各种自然和人工资源,进行石漠化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石漠化预防和治理工作攻关机制,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土壤改良、绿化固土、护坡等工作。

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石漠化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

四、加强政策支持、推动行业发展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也是石漠化状况得到改善的重要因素,政府应该加大对该区域的资金扶持和投入力度,并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纳入到政策考量要素之中,积极推动区域的产业发展和节水用电政策制定。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动区域各产业的合理发展,扩宽农村居民创收和就业渠道,也是促进农村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贵州省毕节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岩溶山区之一,因严重的石漠化问题面临着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挑战。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加强生态保护、恢复和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本文就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进行探讨。

贵州毕节地区是典型的岩溶山地区,地形崎岖、高差大、降雨集中,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十分严重。

石漠化不仅剥夺了土地的肥沃和生产力,破坏了生态平衡和环境,还造成了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

1.影响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的盖度、密度和物种丰富性,导致了土壤侵蚀,增强了坡面水土流失,使土地质量逐渐下降,生态系统功能衰退。

同时,这种破坏对水土保持工程、防洪防旱设施等造成负面影响。

2.妨碍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畜牧业、林业等产业的发展,制约了贫困地区的扶贫和经济改革,打击了当地居民的生计。

同时,这也极大地削弱了当地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为了解决石漠化问题,贵州毕节地区采取了以控制水土流失、修复植被、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为核心的综合治理措施。

1.控制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第一步是要控制水土流失,减缓土地质量下降速度,维持最基本的生态系统功能。

贵州毕节地区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如坡场地埋、树皮覆盖、板条结构、沟壑管理等。

治理后的水土流失控制率达到了90%以上。

2.修复植被在控制了水土流失的同时,贵州毕节地区还实施了植被恢复工程,利用当地的草本植物和乔木进行植被种植和恢复,增加了土地的覆盖率和生产力,改善了生态环境。

通过对不同地块种植不同植被种类,使植被更好地适应环境,并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提升土地利用价值通过治理水土流失和恢复植被,贵州毕节地区还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升了土地的利用价值。

促进当地传统农业、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扩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了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贵州毕节地处岩溶山区,岩石破碎,土壤贫瘠,植被覆盖稀少,石漠化严重,给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综合治理石漠化问题,恢复和改善环境,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进行探讨,旨在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加强土地保护和管理。

岩溶山区土地脆弱易崩塌,需要通过加强土地保护措施,例如控制开发建设强度,限制砍伐植被和石头开采等活动,减少土地破坏和侵蚀。

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制度,鼓励农民参与土地保护和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保护水平。

推进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

在岩溶山区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必须注重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工作。

可以通过引入抗旱耐瘠薄的植物,例如蓝杆菌、苜蓿等,进行植被恢复和修复工作。

采取生物工程措施,例如建立人工林和果园,种植树木和果树,提高植被覆盖率和土壤保持能力。

还可以开展土地封禁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土地保持和恢复提供有力支持。

加强水土保持和防治水土流失工作。

在岩溶山区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必须注重水土保持和防治水土流失工作。

可以建设水利设施,例如建设山地水库和水渠,收集和利用雨水,提供农业灌溉用水。

开展护坡、护沟、护岸等工程,加强土壤保持能力,防止水土流失。

还应加强土地整理和复垦工作,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降低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第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在岩溶山区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必须注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工作。

可以引入农业高科技和现代农业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发展特色农业,例如蚕桑养蚕,中药材种植等,丰富农民的经济来源和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农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促进农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土地保护和管理,推进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加强水土保持和防治水土流失工作,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可以有效治理石漠化问题,恢复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贵州毕节地处贵州省西南部,是中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在这片美丽的山水之间,却隐藏着一种神秘而又破坏性的地貌现象——石漠化。

石漠化是指在喀斯特地区,因为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地表岩石裸露,植被破坏,土壤严重流失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贵州毕节地区石漠化严重,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石漠化形成原因、石漠化治理措施和未来展望等方面对贵州毕节石漠化进行综合探讨。

一、石漠化形成原因1.自然因素贵州毕节地处喀斯特地区,地形多为山峦、峡谷,流水落差大,山石尤多。

这些因素使得植被覆盖稀疏,土地易裸露,暴露的岩石在自然风化作用下,形成了石漠化地貌。

2.人为因素在上世纪的农田扩大、牧畜过度放牧等大规模人类活动下,破坏了地表植被,导致土壤流失,加速了石漠化的形成。

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和生产活动也是石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石漠化治理措施1.生态植被恢复通过大力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方式,加强地表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阻止进一步的石漠化。

2.水土保持工程加强山地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包括梯田、植被覆盖、防护林等,减少水流速度,保持土壤的稳定性,减少土地流失。

3.农村生态建设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倡生态农业,限制农业面积扩大,减少耕地面积,保护山地生态环境。

4.政策法规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石漠化治理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鼓励和引导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石漠化治理工作。

三、未来展望贵州毕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未来,应加大投入石漠化治理工作中,特别要注重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提高农民自发治理能力,培育和发展一批适合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经济产业,推动贵州毕节石漠化治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共同维护好家园的生态环境。

贵州毕节地区作为喀斯特地貌区,受石漠化问题的影响十分严重。

通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石漠化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贵州毕节地处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拥有众多的岩溶地貌,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岩溶山区之一。

随着近年来的大规模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增加,毕节岩溶山区却面临着石漠化的严重问题,给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如何有效地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石漠化形成的原因毕节岩溶山区的石漠化主要是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造成的。

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滥伐滥伐导致了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加剧,加速了石漠化的形成。

气候变化、干旱频发以及人类活动的过度开采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石漠化的加剧。

缺乏科学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缺乏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是石漠化形成的重要原因。

石漠化的形成与人类活动的不当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密切相关。

二、石漠化对当地的影响石漠化不仅仅是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也会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石漠化导致了土地的贫瘠化,减少了土地的可利用面积,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石漠化还会造成水土流失,降低土地的肥力,使得农田和草场的产量减少,进而影响了牧民的生活。

石漠化还会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危害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石漠化对毕节岩溶山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必须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

三、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探讨为了有效地治理毕节岩溶山区的石漠化问题,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至关重要。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毕节岩溶山区的保护力度,保护好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要加大对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的投入,利用农田水利工程、造林、固沙、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加快进行土壤水源的保护和土地的修复。

还可以采取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政府的补贴、生态补偿金等方式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中来,提高治理的效果。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对当地居民进行生态补贴和补偿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并对当地推行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模式。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贵州毕节地处岩溶山区,地形复杂,土地资源贫瘠,石漠化现象严重。

针对这一问题,必须进行综合治理,以恢复岩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探讨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可行性和具体措施。

石漠化治理的可行性。

石漠化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贵州毕节地区的严重环境问题,给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而且,在过去的石漠化治理实践中,一些有效的措施已经得到了证明,如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等,这些措施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经验,有助于解决石漠化问题。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

针对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的特点和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水土保持。

毕节地区的降雨集中,易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问题。

要通过修建梯田、沟壑堰塞等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和流失,增加持水能力。

2.进行植被恢复。

在岩溶山区进行植被恢复是石漠化治理的有效手段。

可以通过播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如防风固沙植物和护坡植物,逐步恢复植被覆盖率,防止土壤侵蚀和石漠化扩展。

3.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土地资源贫瘠,对土地的合理利用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种植耐旱作物、发展养殖业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减少对土地的扰动和破坏。

4.加强环境教育。

要增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对石漠化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可以开展环境教育宣传活动、组织参观考察等,提高居民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支持和积极性。

要注意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可持续性。

石漠化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投入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还需加强科研和技术支撑,不断研究和推广新的治理技术和方法,提高治理效果和可持续发展性。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可行性较大,可以采取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加强环境教育等措施来解决问题。

但需要注意治理工作的可持续性和科技创新,以保证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长期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

贵州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贵州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贵州石漠化的治理措施引言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其地理特点是山多、地质复杂。

由于长期的不合理人类活动,加上天然条件的限制,导致贵州的石漠化问题严重。

石漠化是指由于土地退化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石质地表的覆盖,严重影响了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贵州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治理措施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为了解决贵州石漠化问题,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引导和支持相关的治理工作。

政府鼓励农民进行石漠化治理,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和补贴。

政府也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石漠化治理工作,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监测体系。

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治理石漠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贵州政府通过在受石漠化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进行植树造林和草场恢复,来提高土地的覆被率和保护性绿地面积。

植被恢复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水文环境,还可以提供更多的生态系统服务,如保护水源、减少土壤侵蚀等。

水土保持工程贵州采取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工程来防止石漠化的进一步蔓延。

这些工程包括修建防护林带、建设护坡和隔离区、修建沟渠等。

这些工程可以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保护土壤,减轻石漠化的程度。

教育和培训为了提高农民的石漠化治理意识和技能,贵州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农民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习到了如何进行有效的石漠化治理,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和知识。

这些教育和培训活动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技术水平,还增强了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科研和技术创新贵州还积极推进科研和技术创新,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来提高石漠化治理的效果和质量。

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开展石漠化治理相关的研究,并通过实践将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有效地推动了石漠化治理工作的增效和提质。

合作与交流贵州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借鉴国外先进治理石漠化的经验和方法。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贵州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石漠化治理的最新进展,学习先进的治理经验,并将其应用到当地的实际工作中。

结论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教育和培训、科研和技术创新以及合作与交流等一系列的治理措施,贵州取得了石漠化治理方面的显著成效。

贵州省石漠化分布特征

贵州省石漠化分布特征

贵州省石漠化分布特征(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省地矿局)一、贵州石漠化分布特征(一)概况贵州省调查区面积159200.27km2,涉及73个县区,是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分布面积最大的省,石漠化面积有32476.73km2,占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面积的31%,占贵州省出露碳酸盐岩总面积的21.51%,占贵州省调查区总面积的18.54%。

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为5249.58 km2,中度石漠化面积11895.93 km2,轻度石漠化分布面积15331.22 km2(如图7.27)。

石漠化主要沿北盘江、乌江上图7.27 贵州省石漠化面积比重游的三岔河及六冲河分布。

贵州省各县市石漠化面积及分布如表7.10、贵州省石漠化现状图所示。

在调查的73个县市中,如图7.28所示,石漠化面积大于100 km 2的县有61个,石漠化面积大于200 km 2的县为52个,石漠化面积大于300km 2的县为42个,石漠化面积大于500km 2的县为26个,石漠化面积大于700km 2的县为12个,石漠化面积大于1000km 2的县为5个。

图7.28 贵州省石漠化面积与县市个数统计石漠化(km 2)个石漠化分布面积列前十位的县依次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806.18 km 2)、六盘水市(1658.86km 2)、大方县(1612.46 km 2)、黔西县(1504.79 km 2)、盘县特区(1072.63 km 2)、独山县(997.32 km 2)、安顺市(907.82 km 2)、兴义市(845.14 km 2)、织金县(769.84 km 2)、长顺县(766.25km 2),其石漠化面积之和为11941.30 km 2,占贵州省石漠化面积的36.77%,石漠化分布面积列前20个县的石漠化面积之和为18338.95 km 2,占贵州省石漠化面积的56.47%。

贵州省石漠化面积占行政区面积的20.40%,高于此水平的县有32个,大于30%的县有14个,大于40%的县有8个,如图7.29所示。

贵阳市白云区石漠化现状及治理措施(一)

贵阳市白云区石漠化现状及治理措施(一)

贵阳市白云区石漠化现状及治理措施(一)摘要贵州省分布有大面积的碳酸岩,表层覆盖土壤较薄,地力相对贫瘠,水土流失风险较大。

贵州市白云区位于贵阳市西北部、贵州高原的中部,全区岩层以夹层碳酸岩、石灰岩、白云岩最多,由于多雨、湿润,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为活动对土地的过度开垦和利用,使贵州市白云区的石漠化程度加剧,并有继续扩张的态势。

立足于白云区石漠化的现状,提出了治理措施。

关键词石漠化;现状;治理措施;贵州贵阳;白云区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

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

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出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

石漠化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

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极端形式,缺水、少土和土质贫瘠是造成土地石漠化的主要原因;石漠化是生态环境建设难啃的“硬骨头”,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由于贵州省分布着大面积的碳酸岩,表层覆盖的土壤较薄,地力相对贫瘠,水土流失的风险较大。

加之贵州省气候多雨、湿润,人为活动对土地及环境的破坏程度进一步增加,使本来就贫瘠的表层土流失进程加速。

贵州省石漠化程度相当严重,呈现南部重于北部、西部重于东部的特点1]。

贵阳市白云区位于贵州省的中部,作为碳酸岩较集中的地区,石漠化的严重影响不容忽视。

1贵阳市白云区石漠化的现状贵阳市白云区位于贵阳市西北部、贵州高原的中部,处在东经106°23'~106°48',北纬26°38'~26°49',全区总面积259.6km2。

贵州省瓮安县石漠化综合治理现状及对策

贵州省瓮安县石漠化综合治理现状及对策

贵州省瓮安县石漠化综合治理现状及对策摘要:瓮安县是贵州喀斯特、石漠化面积较严重的县份之一,岩溶(喀斯特)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2.04%,石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达32.20%。

经过石漠化综合试点工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通过对治理现状的分析,并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石漠化;综合治理;现状;对策贵州是西南喀斯特面积最大、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而瓮安县岩溶(喀斯特)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2.04%,石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达32.20%,是贵州喀斯特、石漠化面积较严重的县份之一。

石漠化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交替出现,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为此,国家将石漠化治理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8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同年,国家启动了100个县(市、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瓮安县被列入全国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之一。

1基本情况1.1 石漠化现状根据《瓮安县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调查,全县喀斯特土地面积 1 816.69 km2,占土地总面积(1 973.80 km2)的92.04%;无石漠化面积600.56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0.43%;潜在石漠化面积580.64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9.42%;石漠化面积635.49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2.20%(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377.71 km2,中度石漠化面积184.25 km2,强度石漠化面积73.53 km2)。

石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3(32.20%),中度及以上石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3.10%,是贵州喀斯特石漠化面积较大县份之一。

瓮安县石漠化情况较为严重,并且人多地少,环境条件差,如不及时治理,石漠化面积将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将不断恶化。

同时,石漠化导致降雨难以停蓄和下渗,造成河流陡涨陡落,常引起中下游地区的洪灾,长此以往,不仅对瓮安县,而且对贵州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会产生巨大生态和经济危害。

石漠化 防治模式与对策

石漠化 防治模式与对策

贵州省石漠化防治布局强度、极强度石漠化:贵州强度、极强度石漠化面积达4572.65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60%。

主要分布在黔西、黔西南、黔南等地的峰丛洼地和峰丛峡谷地区。

石山多坝子少、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程度,环境退化极为突出。

人与环境的关系严重失调,形成了“贫困-掠夺资源-环境退化与恶化-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

缺水少土缺能源,“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导致脆弱生态系统因不堪重压而呈现濒于崩溃或已经崩溃的局面,成为脆弱生态环境下区域极贫的典型代表。

要解决强度、极强度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矛盾,首先是减轻人口对这个地区的生态压力,减少人类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使得生态有喘息和恢复的生机。

因此,强度、极强度石漠化地区主要通过自然恢复与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治理模式,环境移民、植树种草、封山育林、自然恢复等是首抓的重点工作。

但如果直接植树种草,成活率势必很低。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一些工程技术,如铺设人工土,喷注草种泥浆等,推动植被顺向演替,加快生态环境恢复进程。

中度石漠化:贵州中度石漠化区面积达10868.95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17%。

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部分黔西北以及少数黔东北的峰丛山地、峰林谷地和高原分水岭地区。

这些地区一方面喀斯特发育典型,形成峡谷、山沟、陡坡,造成自然冲刷强度大,成为天然的脆弱环境;另一方面目前仍在开发利用中,人们通过向林灌山地放火的方式开垦土地,荒地上失去地表植物的根固,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贫瘠、产量不高,环境承载力低下。

历史上,坡耕地数量的增加对解决山区群众的温饱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从生态角度看,过度垦殖却是加剧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陡坡开垦和顺坡开垦,通常一旦下雨就会因为无农作物遮挡、截留降水,而引起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贫瘠,形成石漠化,甚至导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治灾在于治水、治水在于治源、治源在于治山、治山在于育林,治山治水并重、治山为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苔藓植物不仅是裸岩的开拓者,而且也在改变着岩石的理化性质。一方面生长在岩石表面的苔藓能分泌一些酸性物质,逐步溶解岩面 另一方面岩石上的苔藓植物吸收并且保存雨水的CaHCO32于表面,致使CaHCO32更加有效地分解,进而加剧了CaCO3的沉淀,使周围的苔藓层逐渐胶结而变硬,最终形成钙化石[24]。石生藓类在岩面的殖居、演替不仅改善了岩面的持水性,而且其代谢过程直接影响岩面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尤其是一些酸性物质的分泌,降低岩面硬度,加速岩面溶蚀,进而形成生物微环境,为其他生物类群拓展了新的生态位[24,25]。迄今为止,关于石漠化区域石生藓类的相关研究较少,仅见区系分类[2631]、生活型[3234]和群落结构特点[3537]等相关研究,而对于强度石漠化区域石生藓类生态特征和区系分布未见相关报道。因此,作为石漠化最严重的贵州,开展石生藓类区系调查和生态学研究,揭示该区域石生苔藓植物的分布特点,可为保护该地区苔藓植物多样性和石漠化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理论数据。
对强度石漠化区域石生环境30个样点150个样方藓类植物进行调查,共记录石生藓类9科25属55种。优势科为丛藓科Pottiaceae和真藓科Bryaceae,共17属,41种 优势属为曲柄藓属Campyulopus、净口藓属Gymnostomum、扭口藓属Barbula、真藓属Bryum、小石藓属Weisia、绢藓属Entodon6个属,共30种。区系分布由10个成分组成,其中以温带成分为主,兼以热带亚洲、中国特有和东亚成分。生活型以丛集型和交织型为主,共占总种数的96.4%,平铺型较少。由于喀斯特强度石漠化区域岩石大多为碳酸盐岩,干旱和土壤营养瘠薄环境导致群落类型以干燥石生苔藓群落占绝对的优势。因此,区域内耐旱的石生藓类得以较好生长和繁殖,逐渐在岩石表面积累了薄土层,进而改善了岩面局部的温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植物的殖居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 石生藓类 区系分布 生活型 群落பைடு நூலகம்型
中图分类 Q948.15 Q948.2 文献标识码 A 编 04398114201601003108
喀斯特山地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叠加于脆弱生态地质环境背景上的综合作用结果[1]。石生苔藓植物群落是指生于岩石或石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个重要生态类型,在丰富苔藓植物的多样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2,3]。目前国内外对石生苔藓植物群落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多样性分布格局与环境关系的描述上[46],涉及海拔[7,8]、光照[9,10]、纬度[11]、湿度[10,12]、岩石种类[13]、岩面的倾度和朝向[14,15]、生境孤立程度或连贯性[9,16,17]、石块面积[9,18]、异质程度[6,9,18]、 [本文转自专业提供代写毕业论文和教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 点击进入 毕业论文网]岩面基质的演替阶段[19]、郁闭树种及岩面落叶层种类[20]等等。莫亚鹰等[21]和陈子林等[22]研究石生苔藓分布与环境的关系,认为海拔高度、水分条件和光照强度是影响石生藓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石面光洁度其次,而石面坡度与其分布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宋红涛等[23]认为土壤基质、岩面土层厚度和湿度对苔藓分布的影响较大 与土生苔藓植物相比,人为干扰对石生苔藓植物分布的影响更大。
无林地以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Lab. Warb.ex Schum.et Laut.]、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iae Hance、悬钩子Rubus palmatus Thunb.、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荩草[Arthraxon hispidus Thunb. Makino]、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Linn. Beauv.]、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L. Des Moul.]、一年蓬[Erigeron annuusL.Pers.]、拔葜Smilax chinensis L.等草本植物为主,植被覆盖度在15%~30%之间。
2.2 标本鉴定
于2016年411月在贵阳市各区县进行了3次实地考察和标本采集,共采集苔藓植物标本400 余 ,根据《中国苔藓植物志》110卷、《中国藓类植物属志》上、下册、《中国苔藓植物图鉴》、《西藏苔藓植物志》、《横断山区苔藓志》、《云南植物志》1719卷、《中国藓类植物名录》等工具书对标本进行鉴定和定名[40]。
3 结果与分析
3.1 石生藓类的种类组成
由表2可知,强度石漠化有分布的科有牛毛藓科Ditrichaceae、曲尾藓科Dicranaceae、丛藓科Pottiaceae、真
1 研究区概况
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地理位置为26112634N,1062710652E,地处黔中山原盆地,海拔最高1 655.9 m,最低999 m,平均海拔1 100 m,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5.2 ℃,年平均降水量为1 178 mm,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 214. 6 h,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5%。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的特点。成土母岩主要是白云质灰岩和钙质白云岩,土壤为石灰土,占全市面积的85%。森林覆盖率为5%~15%,植被覆被率为10%~90%,裸岩率为10%~90%,土地开垦率为10%~70%,石漠化特征表现明显,平均石漠化率为36.79%。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自然植被主要以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山茶科Theaceae为主,次生植被有杨梅[Myrica rubraLour. Siebold Zucc.]、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 H. Winkl.、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桃[Prunus persica L.Batsch.]、李Prunus salicina Lindl.、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Maxim.Li、粗叶悬钩子Rubus alceaefolius Poir等。
2 材料与方法
2.1 野外调查
根据李瑞玲等[38]喀斯特土地石漠化现状评价指标体系表1,在贵阳市花溪区、白云区、修文县、开阳县和清镇市强度石漠化区域设置样方对石生藓类进行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种类鉴定。选择30个面积各为10 m10 m的样点,每个样点取5个样方,样方大小20 cm20 cm,共计样方150个。每个样方中不同种类的盖度用网格法测定[39]。记录每个样方中出现的苔藓种类和盖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