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教案 实习作业(1)
281.高中数学 (1.3 实习作业)示范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5
1.3 实习作业从容说课本节适当安排了一些实习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达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数学实践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对于学生实习作业的指导,包括对于实际测量问题的选择,及时纠正实际操作中的错误,解决测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学重点数学模型的建立.教学难点解斜三角形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具准备测量工具(三角板、测角仪、米尺等)、实习报告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解斜三角形应用;2.测角仪原理;3.数学建模.二、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熟悉解斜三角形知识;2.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加强动手操作的能力;4.进一步提高数学语言表达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的能力;5.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数学在生产实际中的作用;2.提高学习数学兴趣,树立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导入新课师前面几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解斜三角形的应用举例,具备了一定的解斜三角形的能力,并且了解到解斜三角形知识在生产、生活实际的各个方面的应用.这一节,我们将一起动手应用解斜三角形的知识来研究实际问题.推进新课(1)提出问题:问题(一):测量学校锅炉房的烟囱的高度.问题(二):如图(1),怎样测量一水塘两侧A、B两点间的距离?问题(三):如图(2),若要测量小河两岸A、B两点间的距离,应怎样测量?(1)(2)(2)分析问题:师问题(一)中的学校锅炉房的烟囱的高度无法用皮尺直接量出,那应该怎么去解决?生 根据实际情况,应该采取下列措施:1.根据地形选取测量点;2.测量所需要数据;3.多次重复测量,但改变测量点;4.填写实习报告;5.总结改进方案.实习报告(1)年 月 日题目 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烟囱AB 的高度测量目标测得数据测量项目第一次 第二次 平均值 EF 长(m) ED 长(m)α1 α2计算∵α3=α2-α1,3sin 1sin αα•=ED AD ,AC =AD ·sinα2, ∴AB =AC +BC =AC +EF减少误差措施 负责人及参加人 计算者及复核者指导教师审核意见备注师 对于问题二、问题三中的A 、B 两点都不能直达,无法用皮尺直接量出,如何间接量出?应再取点C ,借助△ABC 来测量计算.在△ABC 中要计算AB 的长,应采集哪些数据?如何采集?生 问题二中,先选适当位置C ,用经纬仪器测出角α,再分别量出AC 、BC 的长B 、A ,则可求出A 、B 两点间的距离.生 问题三中,可在小河的一侧,如在点B 所在的一侧,选择点C ,为了算出AB 的长,可先测出BC 的长A ,再用经纬仪分别测出α、β的值,那么,根据A 、α、β的值,就可算出AB 的长.生 数据运算:问题二 计算方法如下:在△ABC 中,已知AC =B ,BC =A ,C =α,则由余弦定理得αcos 222ab b a AB -+= 问题三 计算方法如下: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可得)sin(sin sin βαβ+==a A BC AB ,所以)sin(sin βαβ+=a AB . 题目测量一水塘两侧A 、B 两点间的距离测量目标(附图)测得数据 测量项目 第一次 第二次 平均值AC 的长(m ) 42.3 41.9 42.1 BC 的长(m )34.835.235α109°2′ 108°58′ 109°计算A 、B 两点间距离 (精确到0.1m ),AC =42.1 m , BC =35 m ,α=109°∴αcos 2,22BC AC BC AC AB •-+==.109cos 351.422351.4222︒⨯⨯⨯-+算得AB ≈62.9(m)负责人及参加人 计算者及复核者指导教师审核意见备注实习报告(3)是对一小河两岸两点实际测量的情况.题目 测量一小河两侧A 、B 两点间的距离测量目标(附图)测得数据测量项目第一次 第二次 平均值a 的长(m )48.3 47.9 48.1α 42°54′ 43°6′43°β70°7′69°53′ 69°计算A 、B 两点间距离 (精确到0.1m ):A =48.1 m ,α=43°, β=69° ∴︒︒⨯=︒+︒︒⨯=+=112sin 60sin 1.48)6943sin(69sin 1.48)sin(sin βαβa AB算得AB ≈48.4(m)负责人及参加人 计算者及复核者指导教师审核意见备注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实习,要求大家进一步熟悉解斜三角形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认识数学在生产、生活实际中所发挥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布置作业 完成实习报告板书设计实习作业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实习报告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2〗函数及其表示 【1.2.1】函数的概念(1)函数的概念①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 中任何一个数x ,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 ,B 以及A 到B 的对应法则f )叫做集合A 到B 的一个函数,记作:f A B →.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①设,a b 是两个实数,且a b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 b ≤<,或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做[,)a b ,(,]a b ;满足,,,x a x a x b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分别记做[,),(,),(,],(,)a a b b +∞+∞-∞-∞. 注意:对于集合{|}x a x b <<与区间(,)a b ,前者a 可以大于或等于b ,而后者必须a b <.(3)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f x 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②()f x 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③()f x 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⑤tan y x =中,()2x k k Z ππ≠+∈.⑥零(负)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 ⑦若()f x 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一般是各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的交集.⑧对于求复合函数定义域问题,一般步骤是:若已知()f x 的定义域为[,]a b ,其复合函数[()]f g x 的定义域应由不等式()a g x b ≤≤解出.⑨对于含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根据问题具体情况需对字母参数进行分类讨论. ⑩由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使函数有意义外,还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4)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求函数值域与最值的常用方法:①观察法:对于比较简单的函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到值域或最值.②配方法:将函数解析式化成含有自变量的平方式与常数的和,然后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③判别式法:若函数()y f x =可以化成一个系数含有y 的关于x 的二次方程2()()()0a y x b y x c y ++=,则在()0a y ≠时,由于,x y 为实数,故必须有2()4()()0b y a y c y ∆=-⋅≥,从而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④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⑤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三角代换可将代数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⑥反函数法:利用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互逆关系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⑦数形结合法: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方法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⑧函数的单调性法.。
高一数学-示范一[5.2018.1实习作业(一)第7课时] 精品
示范教案一[5.11.1实习作业(一)第7课时]●课题§5.11.1 实习作业(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解斜三角形应用;2.测角仪原理.(二)能力目标1.进一步熟悉解斜三角形知识;2.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加强动手操作的能力;4.进一步提高用数学语言表达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的能力;5.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三)德育目标1.认识数学在生产实际中的作用;2.提高学习数学兴趣,树立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数学模型的建立.●教学难点解斜三角形知识的应用原理●教学方法分组讨论式关于实习作业的教学,受到实验条件的影响,比如学校实验室暂缺测角仪、经纬仪等测量仪器,但考虑到实习作业将体现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意义重大.所以没有放弃,而是在课堂上简要讲述测角仪的原理后,向学生提出:能否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测角仪,并在实习中加以运用.通过分组讨论,比较得出较为优秀的方案供全体同学参考,同时还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动手能力,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三角板.●教学过程Ⅰ.课题导入[师]前面两节,我们一起学习了解斜三角形的应用举例,具备了一定的解斜三角形的能力,并且了解到解斜三角形知识在生产、生活实际的各个方面的应用.这一节,我们将为应用解斜三角形知识的实习作业作准备工作.Ⅱ.讲授新课[师]首先我们来了解测角仪的原理.1.测角仪原理如图,对于建筑物AB,需测出角α,其中D为测角仪所处位置,在建筑物与地面垂直前提下,DC与地面平行.DA为测角仪与建筑物顶端连线.2.提出问题(1)DC的水平如何保持?(2)角α如何获得?[师]根据上述原理及所提问题,大家进行分组讨论,十五分钟后各组选一代表表述本组方案.3.简易测角仪方案方案Ⅰ(1)实验器材:木板一块、量角器一个、三角架1个,硬纸条(30 cm),铅垂线.(2)如图所示①木板②硬纸条③支架④铅垂线⑤量角器⑥转动点其中硬纸条、量角器固定在木板上,但可绕转动点⑥转动,木板固定在支架上,使铅垂线与矩形木板中心线重合以保持木板的水平.(3)测量时,使B、C和建筑物顶端重合,即三点一线,由于量角器随其移动,所以A 点所示度数即所侧仰角的度数.(4)注意事项①尽量加长BC以减少误差,②水平调整尤为重要,③测量多次数据取平均值,④测量时所选地面应保持水平.(5)不足之处测量角度只能精确到1°.方案Ⅱ(1)实验器材:两个凳子、圆规、重垂线、三角板、卷尺.(2)示意图:(3)测量步骤①圆规一边OB固定在板凳边缘,②在圆规另一边OA末端A点挂上重垂线,③用三角板验证重垂线与OB 是否垂直,若不垂直,可提升或降低O 点,使它们垂直, ④用卷尺量出OB 、AB 长度,其中OA 要与建筑物顶端共线,⑤tan α=OBAB , ∴α=arctan OB AB (4)注意事项①圆规可用三合板,薄金属片之类材料做成,以减少测量误差,②在板凳上采取固定设施,可用钉子钉在板凳上,以防止测量时圆规的错位移动, ③尽量使视线与O 、A 及所测建筑物的顶端位于同一直线上,④运算结果利用计算器得出.3.研究问题(1)测量底部能到达的建筑物高度.测出角α、DC 长度、BC 长度,在Rt △ADC 中,求出AC ,则AC +BC 即为所求.(2)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建筑物高度.选点C 、D 两次测得仰角α1,α2,测出CD 长度、BE 长度.在△ACD 中,利用正弦定理求出AD ,而后在Rt △ADE 中,求出AE ,则AE +BE 即为所求.4.实习作业注意事项(1)准备所需工具;(2)提前设计实习报告;(3)减少误差的措施;(4)提前勘察地形以确定研究类型.5.布置下节实习内容测量学校锅炉房的烟囱高度.Ⅳ.课时小结[师]通过本节学习,大家要明确测角仪的原理,熟悉简易测角仪的制作程序及测量角度的基本步骤,以及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解决方法,提高大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Ⅴ.课后作业(1)提前勘察地形;(2)准备测量工具;(3)设计实习报告.。
高中数学新人教版A版精品教案《1.3 实习作业》
二级:能把实际数学问题模型化并解决
分享其他组的测量实习报告,组内讨论如果是你们实际测量会不会有更佳方案?
三级:创客教育
你能用数学建模思维发现并解决生活中创新型问题吗?(最好形成有价值的小论文,老师乐于和你一起做研究)
推荐资料
1《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网址:《数学建模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
4《初等数学建模》四川大学出版社
5王乐数学视频空间。
交流角
你还有什么想法要和老师同学交流?写在这里吧!或者把你的数学建模经历制成微课上传到王乐数学视频空间学生微课栏“。
内容
人教A版必修5第节
课题
数学建模思维系列课程(之一)三角测量
教师堂与传统课程相结合;
(2)学组互助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3)理论知识与动手操作相结合;
(4)信息化工具辅助(互联网,图形计算器,电子书包,S
,∠ACB=45°,∠CAB=105°后,就可以计算出A、B两点的距离为
4.据新华社报道,强台风“珍珠”在广东饶平登陆.台风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2级以上,大风降雨给灾区带来严重的灾害,不少大树被大风折断.某路边一树干被台风吹断后,折成与地面成45°角,树干也倾斜为与地面成75°角,树干底部与树尖着地处相距2021则折断点与树干底部的距离是.
5.隔河看两目标A与B,但不能到达,在岸边先选取相距 千米的C,D两点,同时,测得∠ACB=75°,∠BCD=45°,∠ADC=30°,∠ADB=45°A,B,C,D在同一平面内,求两目标A,B之间的距离.
教育实习教案设计
教育实习教案设计(共三课时)教学要点:教学过程:一、课文讲解第二段文言要点二、板书【板书】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1、无伤告密2、亚父定计(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讲解课文2-6自然段2、解释重点文言词语3、介绍古代座次的礼节教学过程:一、课文讲解:第2自然段中应注意的重点词语、句子:1、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友善)。
形容词作动词用。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驰,骑马快奔;之,到,动词。
3、具告(之)以事:具通俱,全部;应译为“以事具告之”,“以事”作状语后置;“之”代词,代“张良”,省略句。
4、为之奈何?:应译为“奈何为之”,为:对付;怎么对付这件事。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译为“替大王出这条计策的是谁”。
“为大王为此计者谁”,“者”语气助词。
6、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7、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
8、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交往;活,使……活,使动用法。
9、孰与君少长?:他跟你相比,谁大谁小。
“与君孰少孰长”10、吾得兄事之:“应该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事:侍奉;兄:象对待兄长一样,名词作状语。
11、约为婚姻:亲家。
古今歧义。
12、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给……登记造册。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之,取独。
1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忘记。
1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忘记。
16、不如因善遇之:友好对待。
二、【板书】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
重点文言词汇、特殊文言句式梳理,有助于同学们积累。
采用小标题形式概括故事情节,有助于同学们梳理故事情节。
三、古代“座次”文化常识三、第二部分讲解翻译课文:(1)、关于鸿门宴上的坐次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宴席的四面坐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高中化学必修一实习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实习教案
学科:化学
年级:高中必修一
实习内容:化学实验-酸碱中和反应
实习目的:通过实验的方式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实习时间:1课时
实习工具:试剂瓶、试管、比色皿、PH试纸、蒸馏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实习步骤:
1. 将试管洗净晾干,用试剂瓶分别装入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2. 取两只PH试纸,在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各浸泡一只PH试纸。
3. 将两只PH试纸同时取出,记录其颜色变化。
4. 将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倒入比色皿中,用PH试纸测试其酸碱性质。
5. 对盐酸和氢氧化钠进行稀释实验,记录其PH值的变化。
实习评价:
1. 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准确。
2.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是否准确。
3. 是否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概念。
4.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5. 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实习作业:根据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结论等内容。
实习备注:请学生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接触实验试剂和溶液,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洗手部。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一章 空间几何体 实习作业》教案_1
横看成岭侧成峰——空间几何体实习作业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必修》(人教A版)第37页,-----《实习作业》。
本节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特色,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把整个校园数学化,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边环境,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学生在自己动手收集、整理资料信息,并把生活中的建筑抽象成三视图和直观图的过程中,对空间几何体尤其是三视图及直观图相关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并感受新的学习方式带给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必修》(人教A版)第37页,对于立体几何的第一次《实习作业》,学生积极性高,有热情和新鲜感,但缺乏经验,所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做好准备工作。
特别在分组时要注意学生的合理搭配(制图水平的差异、男女生比例、口头表达水平等),各组所选参照物之间尽量不要太集中,能够让所有的学生在学习共享的过程中受到更多的数学熏陶,培养学生的实践水平。
三、设计思想1.突出实习作业的实践精神,应用取向。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相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有过接触,但高中学习的深度和概括度更高,它的生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彰显。
完成实习作业,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去亲自实践,动手操作,把校园的建筑抽象出数学图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水平。
这个实习作业,能够用来补充平时课堂常规教学的“实践应用”不足,提高教学品质。
2.改变常态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
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思考,感悟,逐步建立空间观点,让这种经验、思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所发挥。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三视图,直观图的应用;2.测距原理,三视图与直观图。
过程与方法1.观察校园中的各种物体(如某些建筑物),画出简单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还原成直观图,提高作图和想象水平,体会几何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理解三视图和直观图的联系,丰富数学学习方式,在活动中积累、增长与同学合作交流的经验。
高中物理见习教案
高中物理见习教案课题:力的作用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2. 力的分类3. 力的测量4.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学目标:1. 知道力的概念及其分类2. 熟练掌握力的测量方法3. 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教学重点与难点:1. 力的分类及其应用2.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理解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滑轮、绳子等2. PPT课件3. 相关教学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力的概念和作用,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探索欲望。
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力的概念和分类;2. 讲解力的测量方法;3. 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测力计的使用方法;4. 解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三、实验(20分钟)1.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使用弹簧测力计等器材,测量不同力的大小;2. 学生通过实验,体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四、讨论(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理论知识,讨论力的分类及其应用;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疑惑,进行知识交流。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力的重要性和应用。
作业布置:完成相关练习题,回顾本节课内容。
板书设计:力的作用- 力的概念- 力的分类- 力的测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见习教案,我学到了如何设计一堂高中物理课,有效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A版选修1《实习作业》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A版选修1《实习作业》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实习作业》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实习作业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实习写作技巧;•了解不同类型的实习作业的特点;•能够编写符合实习作业要求的作业。
2.教学重点•实习作业的类型和特点;•实习作业的写作技巧;•编写符合实习作业要求的作业。
3.教学难点•实习作业的写作技巧;•不同类型实习作业的编写。
4.教学方法•讲授法:对实习作业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解释,例如实习作业的概念和意义等;•示范法:以实例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实习作业的写作技巧;•互动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问答和小组讨论等互动方式,参与实习作业的学习。
5.教学媒体•PPT幻灯片;•课件软件。
6.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实习作业的概念和意义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例如:你们对实习作业有哪些了解?第二步:知识讲授1.实习作业的概念和意义;2.实习作业的类型和特点;3.实习作业的写作技巧;4.编写符合实习作业要求的作业。
第三步:实际操作1.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一种实习作业类型,根据所学到的实习作业写作技巧,编写符合实习作业要求的作业。
2.让学生交换作业,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第四步:复习总结通过小结的方式,对学习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记忆。
二、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本次教学贯彻了“教师带领、学生主体、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导入、讲授、实践和复习总结等多个环节,使学生对实习作业的概念和意义、不同类型的实习作业以及实习作业写作技巧等方面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知,同时也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调研和写作能力。
2.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本次教学效果还不错,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互动参与程度相对较低,导致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实习作业类型选择不够多样化,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教学改进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将采取以下措施:1.对于学生的互动参与问题,教师将利用互动技巧如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2.对于实习作业类型选择不够多样化问题,教师将从更广泛的范围中选择实习作业类型,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进行具体筛选和推荐。
必修一语文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必修一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开始接触更加丰富的文学作品,同时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阅读和理解任务。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本案例以《祝福》一文为例,开展了一次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祝福》,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感受鲁迅的思想情感。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案例实施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祝福》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部电影如此感人?引出课题《祝福》。
2. 阅读指导(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引导学生阅读《祝福》原文,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点:①关注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②关注情节,理解小说的结构和主题;③关注语言,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3. 合作学习(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分析一个方面:①人物形象分析;②情节分析;③主题思想分析;④语言风格分析。
(2)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分析,并进行交流讨论。
4. 展示交流(1)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给予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总结各小组的优点和不足。
5.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祝福》的主题思想,如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底层人民的同情等。
(2)教师结合现实,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传承鲁迅的精神?四、案例反思1. 案例的成功之处:(1)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人物、情节、主题、语言等各个方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2. 案例的不足之处:(1)部分学生对鲁迅的作品了解不足,需要加强课前预习;(2)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的展示不够充分。
高中数学新人教版B版精品教案《人教版B高中数学必修1 实习作业》
《实习作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增加学生的数学文化知识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模型,并提高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查阅资料解读函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完成实验报告中的时间温度函数图像,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
三、教学过程:1、引入:历史表明,重要数学概念对数学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函数概念对数学发展的影响,可以说是贯穿古今、旷日持久、作用非凡。
回顾函数概念的历史发展,看一看函数概念不断被精炼、深化、丰富的历史过程,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对函数来龙去脉认识的清晰度,而且更能帮助我们领悟数学概念对数学发展,数学学习的巨大作用。
马克思曾经认为,函数概念来源于代数学中不定方程的研究。
由于罗马时代的丢番图对不定方程已有相当研究,所以函数概念至少在那时已经萌芽。
自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以后,运动就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人们在思索:既然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它本身又有自转和公转,那么下降的物体为什么不发生偏斜而还要垂直下落到地球上?行星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原理是什么?还有,研究在地球表面上抛射物体的路线、射程和所能达到的高度,以及炮弹速度对于高度和射程的影响等问题,既是科学家得力图解决的问题,也是军事家要求解决的问题,函数概念就是从运动的研究中引申出的一个数学概念,这是函数概念的力学来源。
2、新授:1调查函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要求:分成小组,分别收集17世纪笛卡尔、牛顿、莱布尼茨等数学家对变量关系研究的资料(包括当时的社会背景,他们的研究成果及其对数学发展的贡献,他们的数学精神、科学方法等),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每人自定题目写成小论文,全班进行交流。
2研究温度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要求:分成小组,记录当地某一天24h内温度变化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建立函数关系,对其说明解释,写出实习报告。
3、总结: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站在伟大的数学家的肩膀上,要更好地学习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一数学实习作业教案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2.3.3实习作业教学目的:会用随机抽样的根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合理的决策提供一些根据,认识统计的作用,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
教学重点:会用随机抽样的根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合理的决策提供一些根据,认识统计的作用,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
教学过程:1.课本86页案例设计一个题目2.尝试解决下面的问题。
〔1〕下面是关于吸烟情况的20个国家的统计数字,其中第一行是国名,第二行是男性吸烟成员的百分数,第三行是女性吸烟成员的百分数。
根据以上数据,试研究这些国家吸烟状况的类似程度。
问题(1)的分析:要根据数据研究这些国家吸烟状况的类似程度,我们可以仅讨论男性的吸烟情况,首先确定一个划分类似的标准,不妨取1%,即当两个国家男性吸烟人数百分比之差小于1%时,将这两个国家称为类似的.那么可分成下面九组:〔1〕韩国;〔2〕拉脱维亚,俄罗斯和多米尼加;〔3〕汤加;〔4〕土耳其;〔5〕中国,泰国,斐济和日本;〔6〕美国;〔7〕巴基斯坦,芬兰和土库曼;〔8〕尼日利亚,巴拉圭,巴林和新西兰;〔9〕瑞典和巴哈马。
对于女性吸烟的情况也可做类似的分析。
假设我们要整体地讨论吸烟情况,我们应当怎样做呢?一个直接的想法就是考虑下面的平面图:以女性吸烟者的百分数为横轴,男性吸烟者的百分数为纵轴。
〔如以下列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根本上分成下面四组:〔1〕巴哈马,巴基斯坦,巴拉圭,巴林,尼日利亚和土库曼斯坦;〔2〕芬兰,新西兰,瑞典和美国;〔3〕中国,日本,泰国,韩国,拉脱维亚,多米尼加和汤加;〔4〕土耳其,斐济和俄罗斯。
这个过程叫做聚类分析,它的根本思想是:在一批样本数据中,定义能度量样本数据或者者类别间相近程度的统计量,在此根底上计算出个样本数据或者者类别之间的相近程度度量值;再按相近程度的大小,把样本逐一归类,关系亲密的聚集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关系疏远的聚集到一个大的分类单位,直到所有的样本数据都聚集完毕;最后把不同的类别一一划分出来,形成一个关系密疏图,并用以直观地显示分类对象的差异和联络。
高中数学新人教版A版精品教案《1.3 实习作业》0
解三角形实习报告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活动设计方案。
2、经历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
3、能利用解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要求
1经历活动设计方案。
2能够设计方案、步骤,能够说明测量的理由
3回顾、整理已学过的测高方法以及相关知识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经历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
5 能够综合运用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体会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解决问题
(三)情感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并能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想办法
2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解三角形的应用——实地测量实习报告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三章《实习作业》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实习作业教学设计(一)作者:夏克链,瑞安十中教师.本教学设计获浙江省教学设计大赛市二等奖.整体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必修(A版)》第三章的实习作业.函数的应用反映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社会上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和财富.正因如此,在数学教育中我们要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本节课的内容更是体现了数学与实际问题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对牛顿关于物体在常温环境下温度变化的冷却模型的验证和研究,以及让学生收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函数实例,并运用已学过的函数知识解决一些问题.由此本节课对于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决定了本节课在函数应用这一章中的特殊地位.新教材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构建共同基础,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等内容,本节实习作业的设置正是体现了以上诸多理念,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创新意识.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第三章函数的应用整章知识,已经学会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方法,通过学习一些实例,已经感受到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与方法,体会到函数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应用,认识到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并能初步运用函数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但学生的这种学习认识比较薄弱,对于函数与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函数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应用缺乏一定的深入认识,对于熟练地运用本章的函数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加上本节课课题的研究中需要涉及较复杂的计算,较多地运用了信息技术工具,使得学生成功地、独立自主地参与到研究全过程中显得相当有难度.同时,高一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思维不够严谨,逻辑能力不强,思考和专注度不够好,很难联系已学的知识来串联新知识;同时数学建模能力欠缺,还很难善于用数学的观点和思想提炼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这节课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转化能力,感受函数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参与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并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寻求对除课本之外的函数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注意到教学对象的知识、能力有明显的差异,本节课还应事先对学生进行合理和有效的分组,组内人员应该在能力上取长补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能初步运用函数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学辅助研究.2.过程与方法:学生直接到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室、工厂等获得第一手资料,经过自己的收集、筛选、整理,形成简明的文字材料,让学生感受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方法,更好地体验函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探究的乐趣,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认识到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和应用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及关键点根据在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学生的特点,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函数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函数的广泛应用.这是因为,通过本章的学习,实习作业的安排一方面是对所学知识应用的一个检验,同时也是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小结和升华.难点是如何收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函数实例,以及如何处理复杂的数据及如何建立函数模型等.具体地讲,在寻求函数实例时,学生的接触面不广,学生遇到的阻碍较大,因此在教学中的关键点是让学生联想到第三章刚学习过的几个生活实例,如人口问题、国民生产总值、桶装水的定价等问题,类比联想到其他生活实例,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创作和完成实习作业.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趣引题创设情境:据说有一次柯南查案,6:30 a.m.在公园里发现一具流浪汉的尸体,柯南通过短时间的观察和对尸体体温的测量及计算,一个小时后,他便测算出该流浪汉的大致死亡时间,并据此侦察凶手.请问:柯南是如何进行测算的?引导学生展开充分思考,揭示学生思维过程:1.体温的变化和时间变化有某种关系吗?2.这种关系可以用一种函数解析式来表示吗?设计意图:以柯南测算死亡时间为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得到这样一个共识:应该存在一个函数关系式,即用这个关系式来连接体温的变化和时间的关系.从而进入我们的课题.给出背景,确定问题给出背景: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牛顿曾提出了物体在常温环境下温度变化的冷却模型.如果物体的初始温度是θ1,环境温度是θ0,则经过时间t后物体的温度θ将满足θ=θ0+(θ1-θ0)·e-kt,其中k为正的常数.确定问题:请设计一个方案,对牛顿冷却模型进行验证.引导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1.关键是求出某种环境下常数k的值.2.需准备哪些工具.3.冷却公式中需要做一个实验,即确定物体的初始温度θ1,环境温度θ0,冷却时间t,及冷却后物体的温度θ,然后代入公式求出k.计算时要学会转化为对数进行计算.学生活动:利用有关信息手段,借助温度计(或温度传感器)、手表、计算器等工具小组合作进行验证,得到当时研究环境下常数k的值.设计意图: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以物理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熟悉的指数函数类型为入手点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形成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处在问题情境中,同时,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参与到实习作业中,使得本节课的实施显得非常有必要和有针对性.此外,代入后转化为对数的计算,也起到复习以前知识的作用.引题解决,合作探究引题(补充有关数据后):据说有一次柯南查案,6:30 a.m.在公园里发现一具流浪汉的尸体,柯南测得此时尸体的体温为18 ℃,到7:30 a.m.时,其体温已降到16 ℃,若假设室外温度维持在10 ℃,且人体正常体温为37 ℃.柯南是如何测算该流浪汉的死亡时间的?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进行数据整理.1.先代入数据计算k的值.2.计算死亡时间.(经过小组合作研究,可计算出死亡时间大约是凌晨2:16)设计意图:对引入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进一步体验k的计算及小组合作的乐趣,同时也体验到函数思想的渗透,切实感觉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问题延伸,实践探究探究问题:1.一杯开水的温度降到室温大约需要多长时间?2.应在炒菜之前多长时间将冰箱里的肉拿出来解冻?3.在寒冬季节,是冷水管容易结冰,还是热水管容易结冰?4.关于牛顿冷却模型,你能否在生活中再举出类似情境?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1.对第1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收集和整理这些问题:开水的温度是多少?室温是多少?此时的k是多少(已经计算得到)?如何代入?如何计算?通过对以上问题的逐一讨论和研究,得到问题的最终解答.这是直接运用冷却定律的结果.2.对第2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围绕这些问题:冰箱冷冻库的温度是多少(如-5 ℃)?希望在烹调时,肉的温度至少为多少度(如设定为15 ℃)?等等.这些问题的考虑是要通过咨询有关专家或查询资料才能获取的.因此,有关生活知识性的问题可留待课后再研究.3.第3个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科学史上著名的Mpem ba效应的一个变型.Mpem ba效应是指热水比冷水先结冰这样的一个现象.在这里,教师应该简单提到这方面的现象,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但是,课本中的这个问题应该比Mpem ba效应要理想化得多,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找到与牛顿冷却模型的联系,运用牛顿冷却模型可知:热的物体与周围的温差大,冷却得快.根据这个原理可知问题答案.4.针对第4个问题,由学生展开联想或动员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从中找出相应的生活实例,如第3个问题中的热水结冰问题,蜡烛为何可以吹灭的问题,甚至通过了解和学习,学生还可以发现经济学中股权分置搁置背景下上证指数的冷却效应与牛顿冷却模型有很大的关联.当然,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寻显得比较专业化,而且有些难度,这里仅要求学生了解即可,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函数思想的重要性.整理成案,拓展探究学生活动:经过以上一系列的研究和小组合作,由学生课后再通过上网查询有关资料,或请教有关专业人士,最后与组员有机协作,完成一份实习作业报告.参考实习报告表格如下:年月日自的特点和优势,完成有关工作.同时也应建议学生课后通过对其他生活实例进行探讨和研究,形成书面实习报告,并将有关的优秀实习报告进行交流.教学流程及设计理念一、教学流程二、设计理念1.小组合作思想根据实际情况,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个人意愿进行分组,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并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体现探究思想在课时设计中注重运用问题解决的模式对有关问题进行处理,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步思路,明确课题目标,强化学习任务.在课堂探究中注重小组合作和交流,注重学生思想的完全暴露,注重问题的提升和变型,突出知识的横向比较和纵向联系,建构知识体系.因此,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要大力加强.近几年来,我国大学、中学数学建模的实践表明,开展数学应用的教学活动符合社会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3.突出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数据统计和计算,加快研究进程,提升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要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知识结构问题探讨一、本教学设计中值得总结的几个特点1.主题和主线突出把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作为本节课的主题.研究的问题不仅仅是将牛顿冷却模型进行验证和应用,更把重点放在研究思路和研究策略上,即在教师提出研究问题的背景和情境后,要求学生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步思路进行思考,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和小组讨论,自己制订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方向和内容,架构知识流程和体系.这种突出解决研究方案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确了学习目标,有效地鼓励了后进生进行主动学习,同时也让优生有充分地发挥余地.本节课在纵向安排上共划分为5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激趣引题;给出背景、确定问题;引题解决、合作探究;问题延伸、实践探究;整理成案、拓展探究.学生的研究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深入到每一个环节中.在合作探究环节中,重点体现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关键点是如何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其均有所收获.这就要求在合作小组中兼顾优生和后进生,让数学优生的快速思维带动数学后进生的思维,同时,也把一些思考问题进行细化和割分,如对牛顿冷却模型的验证,动员和鼓励学生看清问题本质,寻找问题解决的必要前提和准备,以致有三层递进关系的螺旋式问题设置,很大程度上就是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而这种过程就是我们所必需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这样的学生学习活动,无论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学习,就成了本节课教学活动的中心思想,而教师恰恰处在引导和初级管理的地位,教师的作用发挥恰到好处.只有这样,学生在整个思维过程中,才可能表现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才能使问题得到更广泛的理解和更深入的解决.2.情境设置有新意本节课的情境设置新颖,会立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因为问题背景切合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很多高一学生热衷于阅读侦探小说,这样的问题自然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在情境的基础上马上提出解决问题而必需的几个环节和条件,引发思考,即时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的一种关系,这便很自然地引出牛顿冷却模型,进入下一环节.情境设置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介绍了牛顿冷却模型后又返回到引题,解决了实际问题,使思路更显清晰和合理.二、应该改进的几点思考1.关于合作学习环节的思考从整堂课来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成为一个关键环节,但讨论对于成绩不突出的学生来说,应该还不是一个习惯,有一部分学生也因讨论无从下手而“无动于衷”;同时在气氛上也有待改进.因此,如何有效地发动广大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想法;如何听到学生遇到了怎样的思维障碍,又是如何逾越的;如何引发学生展开激烈的问题争论或讨论……这些问题就成了在实习作业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重要努力方向.2.关于问题环节的思考本节课引入时,由学生归纳提出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虽然比较流畅,但同时对于问题的提法更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语句更应言简意赅,但我们也需考虑这种问题的设置是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使学生跳入教师已设置好的思维圈套,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尽管这也是一种思维习惯).在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提出问题当然就成了首要地位.因此,如何由学生自己提出或确定课题应该是相当重要的.同时,本节课是实习作业课,在这方面更应有所加强和体现.3.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本节课中用到很多的计算,其中关于对数的一种运算,必须借助计算机或对数表进行计算,同时,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应该在保证学生笔算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使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复杂的运算,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用计算机进行有关运算,这恰恰又是学生的一个“尴尬”的难点.因此,要在一个课时内科学地完成本节课,课前对计算机的运用必须要先完成.阅读新课标可以发现,实习作业前有一个《信息技术应用》的阅读材料,而材料中的内容恰好就是有关收集温度变化数据的,这为本节课的成功完成奠定了技术基础,因此,在上实习作业前,教师应该花一些精力完成本阅读材料,使得实习作业的学习显得有计可施.教学设计(二)作者:林隆光,永强中学教师.本教学设计获浙江省教学设计大赛市二等奖.整体设计教材分析本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必修(A版)》第三章的实习作业.由于数学模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较准确的预见性,所以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存贮运输模型,让农产品花最少的费用和时间上市,实现农民与消费者“双赢”;温度控制模型,让钢铁的强度和韧性达到最优化;树木最佳砍伐时机模型,让我们获利最优的情况下又能确保森林资源的再循环;人口增长模型,给计划生育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排污控制模型,给环境保护敲响了警钟;红绿灯下的交通流模型,让我们的出行更流畅等等.工农业生产、社会资源的循环利用、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等,都可以由数学模型加以引导.虽然课本列举了一些函数模型(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但是我们还要让学生学会收集更多社会生活中的数学模型,并加以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对数学建模提出了明确要求:“高中数学课程要把数学建模思想以不同形式渗透在各模块和专题内容中.并在高中阶段至少安排一次较为完整的数学建模活动”.通过数学建模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生活中不缺乏数学,缺乏的是发现数学的眼睛”.这让学生大大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在生活中也时时留意数学.另外,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研究品质,也学会了合作分工、交流学习的社会品质.这是日后终身学习的必备基础,也是走上社会的先行条件.再则,“提问是创新的开始,体验是真知的唯一标准”,新课程是这方面的有力倡导者.“观察”“思考”“探究”,这是实习作业的出发点.在这次实习作业中,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确定实验方案,体现“合作学习”.课前每组配备烧杯、温度计等实验器材,并预先上报“开水在常温下冷却”的时间记录表.不同学生从不同的初始温度冷却开水,却发现冷却所用的时间几乎相等.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实验与猜想、归纳与推理的活动,思考问题的本质.整理实验数据,借助计算机等现代工具,猜想实验比较符合的数学模型的类型.利用网络、图书和教师、长辈等资源,让学生尝试着去解释该实例.对于不符合理论的实验结果,要敢于质疑.通于本节课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敢于质疑”的优良学习品质.学情分析1.学生探究该实习作业有较深厚的知识铺垫学生学习了本章的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后,已经从多角度、多层次学习了各种函数模型(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分段函数等),学会了从生活实例中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对于信息技术的工具使用,也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能.在初中阶段的自然学科中,也已经学习了热传导.2.学生生活经验不足,但有浓厚的实验兴趣从直观的角度来看,同等条件下,温度越高的物体冷却的时间会越长,但实验证明并非如此.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多实践猜想结论,找资料解释论证.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符合新课程的“重过程”的原则,更主要的是,学生从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默契.对于冰箱里的肉解冻,更可以深入探讨,“把肉放入冷水还是放入热水,哪种情况解冻快”?进一步培养学生敢于向经典物理的热学挑战,肯钻研,敢质疑的精神,这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做常温下物体冷却实验的基本要领,具备利用实验解释论证结论的能力;记录整理实验数据,从中找出数学规律,猜想结果,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直观上解释原理.2.过程与方法:学生直观猜想一杯250 mL的热水,冷却到室温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学生上报实验记录,发现不同的初始温度的热水冷却的时间几乎相等.借助计算机进行数据拟合,直观猜想该实验所符合的数学模型,学生从网络等不同的途径解释论证该实验结果,找到理论依据.在进一步探究中,实验结果与经典物理中的热学产生矛盾,引导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眼见为实,手到‘病’除”的科学的学习与生活态度;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敢于质疑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困难的意志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发现直观解释不同初始温度的两杯水,冷却所用的时间几乎相等.难点:通过上网等途径找资料,论证实验结果.自主学习牛顿冷却定律,并运用此定律理论上论证实验结果(牛顿冷却定律为:当物体表面与周围形成温差时,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散失的热量与这一温差成正比).进一步探究“把肉放入冷水还是放入热水,哪种情况解冻快”?教学过程设计思想引例解答:设尸体的温度为H (t ),其冷却速度为d Hd t ,根据题意,H -20=C e -kt,根据两小时后尸体温度为35 这一条件,可求得k ≈0.063.将同物理学中的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进行类比学习;绝大部分同学能明白瞬时冷却速度的含义.但由于学生大多是从网络、图书上获取资料,对该资料也可能缺乏深。
人教版高一数学《实习作业(2)》赛课教案
实习作业(2)教学目的:进一步熟悉解斜三角形知识;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用数学语言表达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的能力;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数学模型的建立教学难点:解斜三角形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分组实习教学过程:一、实习准备准备测量工具、实习报告二、实习过程根据地形选取测量点;2测量所需数据;3多次重复测量,但改变测量点;4填写实习报告;5总结改进方案三、实习作业举例例题A 、B 两点间有小山和小河,为了求A 、B 两点间的距离,选择一点D ,使AD 可以直接测量且B 、D 两点可以通视,再在AD 上选一点C,使B 、C 两点也可通视,测量下列数据:AC =m,CD =n,∠ADB =α,∠ACB =β,求AB (1)计算方法如图所示,在△BCD 中,CD =n,∠CDB =∴∠DBC =β-α 由正弦定理可得BC =)sin(sin sin sin αβα-=⋅n DBC BCD CD在△ABC 中,再由余弦定理得AB 2=BC 2+AC 2-2BC ·AC ·cos ACB其中BC 可求,AC =m,∠ACB =β,故AB某人朝正东方向走x km 后,向右转150°,然后朝新方向走3km ,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3km ,那么x3 B 23C 3或3D 3在200米高的山顶上,测得山下一塔顶与塔底的俯角分别为30°、60°,则塔高为( )3B33C2003 D 200米如图,为了测量障碍物两测A 、B 间的距离,给定下列四组数据,测量时应当用数据α、A 、B B α、β、A C A 、B 、γ D α、β、B如图,为了测定河的宽度,在一岸边选定两点A 、B ,望对岸标记物C ,测得 ∠CAB =30°,∠CBA =75°,AB =120m ,则河的宽度为 如图,在山脚测得山顶P 的仰角为α,沿倾斜角为β的斜坡向上走A 米到B ,又测得山顶P 的仰角为γ,则山高为我舰在敌岛A 南50°西相距12nmile B处,发现敌舰正由岛沿北10°西的方向以10nmile/h 的速度航行,我舰要用2小时追上敌舰,则需要速度的大小为如图5—25,河塘两侧有两物A 、B ,不能直接量得它们间的距离,但可以测算出它们的距离,为此,在河塘边选取C 、D 两点,并测得∠ACB =75°,∠BCD =45°,∠A D C =30°,∠A D B =90°,CD =80米,试求A 、B 两物间的距离(精确到01米)甲船在A 处,乙船在甲船正南方向距甲船20海里的B 处,乙船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行驶,而甲船同时以8海里/小时的速度由A 处向北偏西60如图是曲柄连杆装示意图,连杆AC =l ,曲柄AB =r ,曲柄AB 和曲轴B L 所成的角为α(1)求连杆AC 和曲轴B L 间的夹角β的正弦 (2)当α取什么值时,β(3)求滑块C 的位移x参考答案: C 2A 3C 4 60m 5)sin(αγ-14nmile/h 7258887(1)1sin αr (2)90° (3)r (1-cos α)+l(1-cos β) 五、小结 通过本节实习,要求大家进一步熟悉解斜三角形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认识数学在生产、生活实际中所发挥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课后作业: 七、板书设计(略)八、课后记:。
高一综合实践优秀教案
高一综合实践优秀教案介绍本文档旨在展示一份高一综合实践课程的优秀教案。
教案是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和课程要求设计的,具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活动安排。
以下是教案的详细内容。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教学内容单元: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包括:- 环保意识的培养与提升-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研究和讨论环境问题的案例单元:创业与创新教学内容包括:- 创业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创意的生成和评估- 商业计划书的撰写- 学生团队的创业项目展示单元:社会公益活动教学内容包括:- 公益活动的意义和目的- 选择和组织公益活动的步骤- 指导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 学生对公益活动的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小组讨论和合作- 实地考察和调研- 案例分析和讨论- 创意思维和创业训练- 社区参与和服务教学评估- 案例研究报告- 创业项目展示- 公益活动总结和反思- 学生参与度和团队合作评价教学资源- PPT课件-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料- 创业和商业计划书的模板- 社会公益活动的案例和参考资料教学时长本教案设计为15周,每周3课时,共计45课时。
结束语这份高一综合实践优秀教案旨在通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案的内容涵盖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创业与创新以及社会公益活动等重要内容。
希望本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
高中实习备课教案
高中实习备课教案教案标题:高中实习备课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实习的目的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熟悉实习的准备工作。
3. 培养学生在实习期间所需的技能和素养。
4. 促进学生对实习经历的反思和总结。
教学重点:1. 实习的目的和重要性。
2. 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3. 实习期间所需的技能和素养。
4. 实习经历的反思和总结。
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学生在实习期间所需的技能和素养。
2. 如何引导学生对实习经历进行深入反思和总结。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实习相关的案例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实习的概念,解释实习的目的和重要性。
2. 提问学生对实习的理解和期望。
二、实习前的准备工作(15分钟)1. 分享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清单,包括简历准备、自我介绍、实习目标设定等。
2. 分组讨论并分享实习前的准备工作经验。
三、实习期间所需的技能和素养(20分钟)1. 介绍实习期间常见的技能和素养要求,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2. 分组讨论并分享实习期间所需的技能和素养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四、实习经历的反思和总结(15分钟)1. 引导学生对实习经历进行反思,包括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2. 分组讨论并分享实习经历的总结和启示。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简要总结实习备课教案的内容和学习收获。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习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主动寻找实习机会,并帮助他们制定实习计划。
2. 提供实习经验分享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成长。
教学评估:1. 学生对实习的理解和期望的表达。
2. 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贡献。
3. 学生对实习经历的反思和总结的质量和深度。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适当调整教案内容和教学方法。
2.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实习准备和实习经历的指导和反馈。
高中数学新人教版A版精品教案《实习作业》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3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第二章《统计》实习作业河南省实验中学梁羽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人教A版第二章统计实习作业(教材96-97页)2.单元及课时教材分析:本章节主要介绍最基本的获取样本数据的方法,以及几种从样本数据中提取信息的统计方法,其中包括用样本估计总体分布、数字特征和线性回归等内容。
从义务教育阶段看,统计知识的教学从小学到初中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教学要求随着学段的升高逐渐提高。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统计与概率知识的基础上,本章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介绍随机抽、样本估计总体、线性回归的基本方法。
实习作业是建立在本章内容学习的基础上,由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体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确定要研究的统计问题,然后进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最后对问题中的规律作出判断。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教学思想:本章内容通过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随机抽样、用样本估计总体、线性回归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及其特征的思想,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通过实习作业,让学生较为系统地经历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
内容安排的主线是从数据收集到数据分析整理。
教材首先通过实例引出抽样的必要性,抽样时所应考虑的问题,样本质量(代表性)和所推断的结论之间的关系;然后介绍了几种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抽样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总体分布信息,接下来介绍了几种获得总体分布信息的方法,其中包括:用样本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用样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数字特征的思想及其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变量的相关关系和线性回归分析。
4.我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随机抽签组成学习小组,这样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和不同类型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由组员推选组长,负责组织本次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实习作业(1)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熟悉解斜三角形知识;
2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4进一步提高用数学语言表达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的能力;
5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数学模型的建立
教学难点:解斜三角形知识的应用原理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式
关于实习作业的教学,受到实验条件的影响,比如学校实验室暂缺测角仪、经纬仪等测量仪器,但考虑到实习作业将体现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意义重大所以没有放弃,而是在课堂上简要讲述测角仪的原理后,向学生提出:能否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测角仪,并在实习中加以运用通过分组讨论,比较得出较为优秀的方案供全体同学参考,同时还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动手能力,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两节,学习了解斜三角形的应用举例,具备了一定的解斜三角形的能力,并且了解到解斜三角形知识在生产、生活实际的各个方面的应用这一节,我们将为应用解斜三角形知识的实习作业作准备工作
二、讲解新课:
1测角仪原理
如图,对于建筑物AB,需测出角α,
其中D为测角仪所处位置,在建筑物与地面垂直前提下,DC与地面平行DA为测角仪与建筑物顶端连线
2提出问题
(1)DC的水平如何保持?
(2)角α如何获得?
根据上述原理及所提问题,大家进行分组讨论,十五分钟后各组选一代表表述本组方案
3简易测角仪方案
方案Ⅰ
(1)实验器材:木板一块、量
角器一个、三角架1个,硬纸条
(3O cm),铅垂线
(2)如图所示
①木板②硬纸条③支架④铅垂线⑤量角器⑥转动点
其中硬纸条、量角器固定在木板上,但可绕转动点⑥转动,木板固定在支架上,使铅垂线与矩形
木板中心线重合以保持木板的水平
(3)测量时,使B、C和建筑物顶端重合,即三点一线,由于量角器随其移动,所以A点所示度数即所侧仰角的度数
(4)注意事项
①尽量加长B C以减少误差,②水平调整尤为重要,③测量多次数据取平均值,④测量时所选地面应保持水平
(5)不足之处
测量角度只能精确到1°
方案Ⅱ
(1)实验器材:两个凳子、圆规、重垂
线、三角板、卷尺 (2)示意图:
(3)测量步骤
①圆规一边OB 固定在板凳边缘,
②在圆规另一边OA 末端A 点挂上重垂线,
③用三角板验证重垂线与OB 是否垂直,若不垂
直,可提升或降低O 点,使它们垂直,
④用卷尺量出OB 、AB 长度,其中OA 要与建筑
物顶端共线,
⑤tan α=OB AB ,∴α=arctan OB
AB (4)注意事项
①圆规可用三合板,薄金属片之类材料做成,
以减少测量误差,②在板凳上采取固定设施,可
用钉子钉在板凳上,以防止测量时圆规的错位移动,③尽量使视线与O、A及所测建筑物的顶端位于同一直线上,④运算结果利用计算器得出
4研究问题
(1)测量底部能到达的建
筑物高度
测出角α、DC长度,
BC长度,在Rt△ADC中,求出AC,则AC+BC即为所求
(2)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建筑物高度
选点C、D两次测得仰角α1,α2,测出CD长度、BE长度
在△ACD中,利用正弦定理求出AD,而后在Rt
△ADE中,求出AE,则AE+BE即为所求
4实习作业注意事项
(1)准备所需工具;(2)提前设计实习报告;
(3)减少误差的措施;
(4)提前勘察地形以确定研究类型
5布置下节实习内容
测量电视发射塔的高度
三、课堂练习:
从A处望B处的仰角为α,从B处望A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A>β Bα=βC+β=90° Dα+β=180°
海上有A、B两个小岛相距10海里,从A岛望C岛和B岛成60°的视角,从B岛望C岛和A岛成75°
的视角,则B、C间的距离是
A103海里 B
36
10海里 C52海里
D56海里
3一船向正北航行,看见正西方向有相距10海里的两个灯塔恰好与它在一条直线上,继续航行半小时后,看见一灯塔在船的南60°西,另一灯塔在船的南75°西,则这只船的速度是每小时
A5海里B53海里C10海里
D103海里
4一树干被台风吹断折成与地面成30°角,树干底部与树尖着地处相距20米,则树干原来的高度为
甲、乙两楼相距20米,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
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甲、乙两楼的高分别是 6某舰艇在A 处测得遇险渔船在北偏东45°距离为
10海里的C 处,此时得知,该渔船沿北偏东105°
方向,以每小时9海里的速度向一小岛靠近,舰艇
时速21海里,则舰艇到达渔船的最短时间是
参考答案:1B 2D 3C 4203米5203米,
3340米 63
小时 四、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大家要明确测角仪的原
理,熟悉简易测角仪的制作程序及测量角度的基本
步骤,以及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解决方法,提高
大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
(1)提前勘察地形;(2)准备测量工具;(3)设计实习报告
六、板书设计(略)
七、课后记:
三人行,必有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