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六 第45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事业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3: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艺
(2)不利因素 ①“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使党对知识分子 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 ②历史上轻视文化的观念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③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重实践、轻 知识的倾向。 ④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闭关自守,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了解与学 习。
文艺创作欣欣向 荣,学术讨论空前 热烈;进入21世 纪,中国文化走向 世界
的关系,要处 理好继承传统 与不断革新的 关系
4.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阶段
方针政策
①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
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
新中国建 立初期
经验,借助苏联经验;② 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 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
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重点发展核技术?
提示: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2)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 局势紧张。
(3)为了冲破美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考 纲 要 求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把握主线
本讲主要讲述了新中国 成立以来,科技、教育 与文学艺术的曲折发展 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 国家为发展科技、文化 事业提出了正确的指导 方针,制定了系统的发 展规划,各项事业蓬勃 发展。“文革”期间受 到很大的挫折。1978年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拨 乱反正,文化科教事业 又迎来发展的春天
4.“百家争鸣”并不是指什么思想都可以争鸣,什么言论都可以争 鸣。
“百家争鸣”指学术上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文艺科研领域应该 有思考与辩论、创作和批评的独立与自由,但要在宪法允许范围之内。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单元归纳升华课件 新人教版
2.(2011年四川文综)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பைடு நூலகம்可兼备,弃其所 短,取其所长。
有谠(正直)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 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 弃。
答案:(1)扬长避短;虚怀纳谏;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2)变化:从曹魏到东晋逐渐下降,其后逐步上升,北宋时达到高 峰。 原因: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隋唐建 立科举制,门阀制度渐渐解体;北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录取名额大 大增加。 (3)第一次:1952年,从综合性大学变为单一的工科大学。为大规 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第二次:改革开放后,恢复、重建文科院系。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理念:德才兼备、自立自强、注重实践。 (4)略
二、影响文化发展繁荣的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 2.政治因素: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 3.经济因素: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4.文化政策因素:统治者是否重视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是否 推行了有利于文化、教育发展的政策。 5.文化交往因素: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交往程度,是一定时 期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6.前代科技文化的基础。 7.广大科技文化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
——唐太宗
材料二 表1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编制)
材料三 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1934年, 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 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 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 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 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和重建了文科院系。 (据《清华大学校史稿》等)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
第(1)题
三组题讲透
(1)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 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第(1)题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解析:“一五”计划是在1953—1957年,时间与①时期相符,因此选A项;
三组题讲透
(1)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 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一张图学透
教育事业的发展 3
教育奠基(1949—1966年)
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 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 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 劳动者。”
教育动乱(1966—1977年)
“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教育 受到严重的破坏,与西方的 科技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
一张图学透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双百”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组题讲透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目录
一张图学透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
“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 弹爆炸成功,同年,中国 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 弹试验成功。
(4)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 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 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 化表明( )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关注太空发展的侧重点,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 原因。
答案:侧重点:发展经济。
原因: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平与发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岳麓版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岳麓版)一、考纲与课标考纲:(1)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教育的发展课标:(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复习方法1.这一专题知识面比较广,涉及到科技、学术、艺术和教育等方面,知识也比较零碎,考生要注意整理。
2.当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变化日新月异,考生要注意分领域整理现代科技的发展,注意不同阶段的国家政策和有关成就。
3.考生要注意“双百方针”对中国当前的学术和艺术的影响,注意“双百方针”的发展与当前的学术腐败的比较,注意不同时期的表现。
4.本专题要求学生掌握重视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三、知识要点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科技发展成就1.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2.1966年我国第一战略核导弹。
3.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
4.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杂交水稻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东方魔稻”。
5.我国1978年开始研制巨型计算机,1983“银河-Ⅰ”诞生,1997年“银河-Ⅲ”诞生。
6.中国于1999年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7.2003年“神舟五号”宇宙飞船送杨利伟上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1956年提出,1957反右扩大化后被抛弃,改革开放后重新被作为指导方针;2.百花齐放指文学艺术领域,百家争鸣指学术科研领域;3.在双百方针鼓励下,5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文艺、学术领域取得一系列成就三、新中国教育的发展1.建国初即开始扫除文盲,1982年宪法和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重申要扫除文盲,2001年1月1日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1986全国人大通过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制;95年党和中央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1年1月1日实现普九;3.1952年错误仿造苏联改造高等院校;1977年冬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4.1983年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四、知识深化一、发展“两弹一星”有何意义:⑴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近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五单元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45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试题新人教版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五单元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45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试题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五单元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45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试题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五单元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45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试题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45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1.(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
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材料表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普通高校、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都获得快速发展,反映出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
A、B两项材料均没有涉及,排除;当时高等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D 项错误。
答案:C2.(2017·新课标全国卷Ⅲ)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教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加大了教育发展力度,《婆媳上冬学》反映了这一时期开展的扫盲教育,该作品体现的是现实主义绘画风格,故选C项.传统文人画注重意境,A项与题干作品不符;该作品并未受到西方流行画派的影响,故B项错误;该画注重现实风格而非艺术想象,故D项表述错误。
(新课标)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六 第45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事业
(新课标)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六第45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事业A组2014—2015年模拟·基础题组时间:15分钟分值:32分题组一现代中国的科技1.(2015浙江稽阳联考,18)据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D.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2.(2015广东百校联考,17)1967年,英国《太阳报》发表文章《中国的惊人的技术发展》指出,如果允许文化革命在1967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继续进行,中国可能蒙受极大的损失,不是由于政治上的不统一,而是由于技术训练的中断。
可见作者( )A.看到了政治错误对科技发展的破坏B.主张中国继续推行“义务教育”C.赞成中国实行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D.对中苏关系的恶化表现出忧虑3.(2014山东济南一模,20)“文革”期间,一大批有强烈爱国心与责任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等在恶劣环境下,努力工作,使我国科技成果依然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成果包括(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A.①②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③④4.(2014福建莆田模拟,26)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 A.“载人航天工程” B.“双百”方针C.“科教兴国”战略D.“三个面向”方针题组二新中国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发展5.(2015湖南长郡中学第三次月考,2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五单元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45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
国民教育 体系。 (2)成就: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____________
3.动乱中的教育
扫四旧 (1) 表现:很多师生被卷入“____________ ”批走资派活动 高考 中;____________ 制度被废止。
(2) 后果:使整个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整个民族
文化素质 大大下降。 ____________
人工合成蛋白质 的时代。 _______________
(2)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作 出了贡献。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教育发展 1.建国初期
(2)成就: 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社会主义方
人民 向前进的新中国的____________ 教育。
2.全面建设时期
第十五单元
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
学案45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考纲要求]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的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标提示]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 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 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3.了解我 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载人航天 工程的战略 (1)决策:1992 年,中国作出实施____________
决策。
神舟五号 ”飞船载人航天飞 (2)成就:2003 年 10 月,“____________
行成功。
载人航天 技术的国 (3)影响: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____________
家。 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南优 2 号 。 (1)成果: 1973 年, 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____________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六 第45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事业(1)
第45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事业A组2012—2014é1.(2014北京文综,19,4分)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2.(2013广东文综,39,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则何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
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2)刘锡鸿与郭嵩焘都批评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
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10分)(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8分)(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B组2012—2014é1.(2014江苏单科,11,3分)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
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2.(2013课标Ⅱ,31,4分)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3年高考】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六 第45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事业
第45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事业A组2018-2019年é1.(2018北京文综,19,4分)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2.(2018广东文综,39,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则何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
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2)刘锡鸿与郭嵩焘都批评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
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10分)(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8分)(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B组2018-2019年é1.(2018江苏单科,11,3分)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
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2.(2018课标Ⅱ,31,4分)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考部分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科技对现代社会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 力,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 产业升级和转型。
改善生活质量
科技进步带来医疗、教育、交通等领 域的变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 福感。
推动社会进步
科技发展促进社会信息化、智能化和 绿色化,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可持续 发展。
审美娱乐功能
文学艺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艺术形式,提供审美享受和精 神愉悦,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推动社会进步
文学艺术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社会进步 和发展。同时,优秀的文学作品还能够传递正能量,引导 人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04
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互动关系
科技对教育和文学艺术影响
科技发展推动教育变革
01
现代科技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的应用,改变了教育方式,促
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科技为文学艺术提供新载体
02
科技手段如影视技术、数字艺术等,丰富了文学艺术的表现形
式,拓展了艺术创作的空间。
科技对教育和文学艺术提出新要求
03
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教育和文学艺术不断更新内容和方法,以
平。
素质教育问题
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国际化问题
关注如何提升中国教育 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具
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教育信息化问题
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 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03
现代中国文学艺术流派与代表作品
文学流派及其特点
01 02
现实主义文学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 必考部分现代中国的科技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45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件】(71张)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
2.“教育大革命”的提出 1958 年 9 月 1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教育工作 的指示》。《指示》突出强调了“两条路线之间的斗争”和“克 服教育工作中的右倾思想和教条主义思想”,提出大鸣、大放、 大字报、大辩论应当成为中等以上学校“普遍和经常的方 法”,提出“必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每个学生必须依 照规定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提出从大 区到省、地、县都要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要求在 15 年 左右时间内普及高等教育。 “教育大革命”的主要内容是进 行教学改革,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展勤工俭学。
“两 弹一 星”
1964 年 1970 年
中近程导弹试验 中国国防能力
成功
②和平利用核能,建成秦山
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人造地球卫星 “__东__方__红__一__号__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发射成功
栏目 导引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
领域 时间
成就
意义
1992 年 载人航天工程战略决策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栏目 导引
3.复兴发展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
(1)教育改革
时间
措施
“文化大革命” 拨乱反正,1977 年恢复中断十年的__高__考__制
后
度,倡导尊师重教
改革开放之初
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
①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20 世纪 80 年代 ②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栏目 导引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件ppt
栏目索引
题组二 新中国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5.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旨在 ( ) A.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B.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C.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D.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
答案 D 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其中前者针对文学艺术领域,后者针对学术领域,故D项正确。
课件ppt
栏目索引
4.1977年中国恢复⑨ 高考 制度;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20世纪80年 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20 世纪90年代,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 战略。 5.新时期,中国普及⑩ 义务教育 ,制定《义务教育法》;实行普遍教育和 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学 校办学的自主权。 6.新中国的“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本 质完全相同。 (✕)
栏目索引
2.下列科技、教育方面的成就,不属于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是 ( ) A.颁布《义务教育法》 B.培育“南优2号”杂交水稻 C.“银河—Ⅰ号”计算机研制成功 D.建成秦山、大亚湾核电站
答案 B “南优2号”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是在1973年,当时处于“文 革”时期而非改革开放时期,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地面,中国成为 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
课件pp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栏目索引
4.围绕着怎样“破坏一个旧世界”,特别是怎样“建设一个新世界”,毛泽
东进行的有益探索包括 ( )
①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
课件ppt
栏目索引
3.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里展示了失 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这是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事实证明,中国有能力 认识太空、征服太空,探寻宇宙的奥秘。能证明中国载人航天有“能力” 的最早时间是 ( ) A.1964年 B.1970年 C.2003年 D.2013年
注:在图的前面,有一首长达四页的“万象更新”解说诗,题目为《作家们掀 起一个创作的高潮!》,《万象更新图》画面中有名有姓的作家就有一百多 人,如:茅盾、老舍、周扬、巴金、冰心、赵树理等。
课件ppt
栏目索引
答案 C 杂交水稻被称为“世界”的革命,则其意义不仅仅因为解决了 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故A项错误;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若不推广应用,其 影响亦不大,故B项错误;杂交水稻产量高,有助于解决世界饥饿问题,故C项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杂交水稻的世界性意义,而D项不能说明其世界性意 义。
课件ppt
答案 B 根据关键词“金沙”“渡桥”可知①为长征时期(1934—193 6年)所作,“人民民主专政”应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由“秋收” “暴动”可知③作于1927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是在1956年 ,按 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B项符合题意。
课件ppt
栏目索引
7.下图是由丁聪、方成、华君武等老一代漫画家于1956年集体创作的 《万象更新图》(部分):
课件ppt
栏目索引
6.201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毛泽东在领导中国 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和语录,下列按先后顺序排列,正 确的是 ( )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④①②③
课件ppt
。⑤(✕)
栏目索引
题组二 新中国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1.1956年春,⑥ 毛泽东 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 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这一时期中国文学艺术 上取得的成就有: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 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2.新时期,邓小平提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⑦ 社会主义 服务的方针; “双百”方针重新恢复;党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艺领 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进入21世纪,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 3.新中国成立初期,接管改革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1957年毛泽东提出 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确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⑧ 刘 少奇 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即全日制和半工半读制。
②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③果断作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④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注意题目中的“有益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重大挫折,给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
排除④,故选择A项。
课件ppt
栏目索引
题组一 现代中国的科技 1.2012年3月,袁隆平提到:“今年的目标是向亩产1000公斤迈进,这虽然很 不容易,但像矮子爬楼梯,一步一步走。”由袁隆平选育的杂交水稻在国际 上被称为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主要原因是 ( ) A.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B.世界上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 C.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D.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成果显著
栏目索引
.
课标版 历史
第45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事业
课件ppt
教材研读
栏目索引
题组一 现代中国的科技 1.1964年,中国第一颗① 原子弹 爆炸成功;同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 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 成功。 2.2003年②“ 神舟五号 ”飞船载着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 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1973年,③ 袁隆平 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4.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 ④ “银河—Ⅰ号”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5.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弹一星”的研制本质上是为了打破美苏两国的核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