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后泛阿拉伯主义思想演变研究

合集下载

阿拉伯之春与中东变革

阿拉伯之春与中东变革

阿拉伯之春与中东变革近年来,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这一浪潮被称为“阿拉伯之春”或“中东变革”。

这一时期的变革涉及多个国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讨论。

阿拉伯之春所引发的社会和政治动荡,对整个中东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这些国家的面貌,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引起阿拉伯之春的原因阿拉伯国家长期以来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腐败和民主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是民众的痛点。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民众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和表达的渠道,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权益和权力,愈发渴望改变现状。

同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民主风潮也对阿拉伯国家产生了启示和激励,使得阿拉伯之春的呼声愈发强烈。

二、阿拉伯之春的影响1. 政治影响:阿拉伯之春引发了许多国家的政权更迭和政治改革,涉及的范围广泛而深远。

例如,突尼斯在民众推翻独裁政权后,成功实现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多党制的建立。

这一点对其他阿拉伯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激励人们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

2. 社会影响:阿拉伯之春的激情鼓舞了人民的勇气和集体行动,社会变革也成为了人们的共同诉求。

在埃及、利比亚和叙利亚等国家,人民为了争取自由、人权和社会公正而进行了长时间的示威游行和抗议活动。

这一浪潮加速了社会结构的变革,使得一些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浮出水面并获得解决。

3. 经济影响:阿拉伯之春引发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对中东地区的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在政权更迭后的短期内。

然而,随着政治稳定的恢复和经济改革的推进,中东地区的经济逐渐恢复,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机遇。

三、阿拉伯之春的启示与反思阿拉伯之春的发生和持续对中东地区和全球都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和反思。

首先,这一浪潮表明人民对自由、民主和社会公正的渴望是不可阻挡的,政权腐败和专制统治必将被民众所推翻。

其次,阿拉伯之春也表明了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力量,推动了更广泛的民主化运动和社会变革。

阿拉伯之春中东地区的革命浪潮

阿拉伯之春中东地区的革命浪潮

阿拉伯之春中东地区的革命浪潮阿拉伯之春:中东地区的革命浪潮阿拉伯之春是指2010年至2012年期间发生在中东地区的一系列民主示威与抗议活动。

这场浪潮始于突尼斯,并迅速蔓延至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也门等国家。

这一时期的变革不仅影响了当地社会和政治格局,也在国际舞台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一、突尼斯:启蒙的火花2010年12月,突尼斯一名果摊贩自焚以抗议政府腐败和高失业率,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情绪。

随后,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下,示威浪潮迅速扩散,并最终导致了本阿里总统政权的垮台。

突尼斯的革命成功成为了整个中东地区其他国家爆发抗议的象征。

二、埃及:从独裁到新政权受到突尼斯的启发,埃及也出现了大规模的示威活动。

2011年1月,埃及民众聚集在开罗的图哈尔广场,要求结束穆巴拉克长达30年的独裁统治。

政府对抗议活动进行了镇压,但愤怒的人民坚持到底。

最终,穆巴拉克被迫辞职,军方接管政权,并成立了过渡政府。

三、利比亚:内战与政权更迭利比亚的示威活动演变成了全面的内战。

2011年,民众起义推翻了卡扎菲长期独裁的政权。

然而,在解放军事委员会掌控政权后,利比亚陷入了持久而血腥的内战。

种族、部落和地区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政治局势更加复杂。

最终,卡扎菲被推翻并丧生,利比亚迎来了新的政治格局。

四、叙利亚:内战的残酷叙利亚的抗议活动也迅速演变成全面的内战。

2011年3月,示威者要求总统巴沙尔·阿萨德下台。

然而,政府采取了残酷的手段进行镇压,导致民众和反对派组织采取了武装斗争。

叙利亚内战至今仍在持续,已经造成了大量的伤亡和难民潮,同时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关于人道主义干预的争议。

五、也门:政权的更迭与动荡也门的政权更迭与动荡局势也是阿拉伯之春的一部分。

2011年,信仰什叶派伊斯兰教的反对派组织胡塞武装推翻了也门总统萨利赫的政权,从而引发了新一轮的政治动荡和冲突。

战乱不断,使得也门陷入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六、影响与展望阿拉伯之春的浪潮不仅改变了中东各国的政治格局,也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拉伯之春”的前生与后世

“阿拉伯之春”的前生与后世
自私、狭隘、贪婪、短视……人性的丑恶永远都是恶魔下手的软肋、敌人攻破的缺口!真主在古兰经里说:人类是贪鄙的。这指的是全部人类,穆斯林并不除外。远的不说,在1948年的第一次阿以战争中,阿拉伯各国统治者、特别是无耻的约旦哈西姆王室置个人野心、家族利益、民族主义等种种狭隘私欲于信仰大义之上,各怀鬼胎、貌合神离,最终使这场战争成为20世纪世界穆斯林的奇耻大辱,这已经足够让我们认识清楚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性和反动性了。
立足于这两大历史的真相,我们不难看清一个现实的真相:
面对今天的阿拉伯革命,帝国主义霸权怎么会袖手旁观、坐视不管?它们怎么能容忍一个苦心经营了数百年、已经被牢牢掌握在手心里的——特别是中东这样一个处于重要战略位置、蕴藏着巨大战略资源的全球战略重地失去控制?阿拉伯人民实现了真正的民主、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对“美以英”为轴心的帝国主义意味着什么?它们反倒会热情支持阿拉伯人争取民主权利、追求独立自主?除非你相信魔鬼突然生出菩萨心肠、狼说它从来就不曾想吃羊。
今日阿拉伯世界的分裂动荡、积贫积弱,以至于处处挨打日日流血——这是谁造成的?这主要是几百年来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制造的结果!现实是从历史的根上生出来的苗、结出来的果,我们怎么能割断历史来孤立地看待现实呢!第二个问题是,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独裁又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民选政府一个接一个地被颠覆、民主进程一次又一次被打断,而封建王权、专制独夫却能社稷永葆江山不倒?——这又是谁造成的?依然是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罪恶黑手!民主家们只看见了今天阿拉伯世界的不民主,却看不见为什么不民主,他们不懂得历史,当然也就不能做到历史地看待问题。
这就是我们从历史中获得的第一个真相。也正是我们不敢对“阿拉伯之春”过于乐观的理由。
其次,从过去的历史中我们还应该看到:阿拉伯世界沦落到今天这种软弱无能、任人宰割的境地,根源并不单单是一个帝国主义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封建专制的问题。问题并不在于西方人的智商真的格外发达、手段真的有多么高明,而在于穆斯林内部的封建王权、独裁统治者永远不长记性!

阿拉伯之春与中东地区的政治动荡

阿拉伯之春与中东地区的政治动荡

阿拉伯之春与中东地区的政治动荡阿拉伯之春是指2010年末至2012年初,在中东和北非地区爆发的一系列民众抗议和政治改革浪潮。

这场风潮源自突尼斯的自焚事件和埃及的示威活动,迅速蔓延到整个阿拉伯世界。

阿拉伯之春对中东地区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一、背景和原因阿拉伯国家长期以来存在着政治腐败、贫困和民主缺失等问题。

同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崛起为民众获取信息和组织抗议提供了新的渠道。

加之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使得阿拉伯国家的社会矛盾不断积累,政治动荡的种子悄然滋生。

二、相关国家的政治动荡1. 突尼斯:阿拉伯之春的源头,穆罕默德·布阿齐兹的自焚事件引发了群众的不满情绪,最终导致他的下台。

突尼斯政权垮台后,该国成功进行了民主改革,成为阿拉伯世界中政治变革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

2. 埃及:埃及的示威活动成为了阿拉伯之春的高潮,人们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

经过持续的抗议和政治动荡,穆巴拉克最终辞职。

然而,在过渡时期,埃及陷入了政治混乱和经济衰退。

3. 利比亚:阿拉伯之春的浪潮也席卷到了利比亚。

卡扎菲政权面临激烈的反对,最终导致了卡扎菲的被推翻和去世。

然而,利比亚的政治局势并未稳定下来,随后爆发了内战,导致该国长期陷入动荡状态。

4. 叙利亚:叙利亚也受到阿拉伯之春的影响,人们纷纷举行示威活动要求政府改革。

然而,叙利亚政府采取了武力镇压示威,引发了民兵组织和政府军的冲突。

叙利亚内战至今仍在继续,导致大量的死亡和难民问题。

三、影响和启示阿拉伯之春不仅对中东地区的政治局势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改革:阿拉伯之春促使一些国家进行政治改革,并试图建立更加民主和透明的政府制度。

虽然改革过程中存在困难和挑战,但阿拉伯之春仍为该地区的民主进程提供了动力。

2. 社会动荡:阿拉伯之春导致了一系列社会动荡,使一些国家的社会问题得到揭示和解决。

也谈“阿拉伯之春”

也谈“阿拉伯之春”

也谈“阿拉伯之春”山西省沁县中学(046400)卫树鹏一、概念:“阿拉伯之春”,又称“阿拉伯的觉醒”、“阿拉伯起义”,是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和其它地区的一些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议题的社会运动,这些运动多采取公开示威游行和网络串连的方式,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吸引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从2011年初开始至今尚未完全结束。

二、爆发:发生在北非国家突尼斯的自焚事件是整个“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导火索。

2010年12月17日,26岁年轻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经济不景气而无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经济负担的重压下,无奈做起小贩,期间遭受城管的粗暴对待,抗议自焚,不治身亡。

这个事件激起了突尼斯普通大众的同情,也激起了突尼斯人长期以来的对失业率高涨、物价上涨以及政府腐败的潜藏的怒火,致使当地居民与突尼斯国民卫队发生冲突,随后冲突蔓延到全国多处,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社会骚乱,并造成多人伤亡。

三、事态的进一步发展:·突尼斯——总统于2011年1月14日下台。

在小贩穆罕默德·布瓦吉吉自焚后的第29天,在国内骚乱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总统本·阿里不得不放弃突尼斯这个自己独裁统治了23年的国家,在2011年1月14日深夜飞往沙特进行政治避难。

2011年6月20日,突尼斯首都一家法庭以挪用公款罪缺席判处本·阿里及其妻子35年徒刑。

由于茉莉花是突尼斯的国花,因此发生在突尼斯的这次政权更迭被称为“茉莉花革命”。

突尼斯的成功激发了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的抗议运动,并逐渐呈星火燎原之势,席卷阿拉伯国家。

·埃及——总统于2011年2月11日下台,目前正接受审判。

在本·阿里离开突尼斯10天之后,也就是2011年1月25日,埃及民众一百万人爆发了一系列街头示威、游行、集会、骚乱、罢工等反政府活动。

其中尤以首都开罗和亚历山大最为激烈,他们提出埃及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下台、军队结束戒严,终止紧急状态法,获得自由和正义的权利等要求。

阿拉伯学者谈对“阿拉伯之春”的看法

阿拉伯学者谈对“阿拉伯之春”的看法

网》专栏作家阿 卜 杜勒 ・ 斯塔尔 ・ 卡 西姆认为阿拉伯 民族落后的部族制度
与现代民主政治难以融合。他认为现 在许多 阿拉伯 国家 名为 “ 共和 国 ” , 但其政治文化中逐水草而居 的部落意
识 和 血 亲仇 杀 的沙 漠 文 化 根 深 蒂 固。 主要 表现 : 一对 本部 族 的认 同超 过 对
展 至 今产 生 的社 会 效 益普 遍 表
示 失 望 与不 满 ,但 认为 要 将 运 动进 行到底。
1 、总部设在科威特 的 “ 海湾研
究 中心 ” 主任 阿 卜 杜勒 ・ 阿齐 兹 ・ 本
2 、受西方 自由派思想影响较深 的突尼斯裔美国学者、《 半岛网 》专 栏作家苏海尔 ・ 格努西在 《 阿拉伯革 命两周年 , 经验与教训》中写道 , “ 阿 拉伯之春”已持续两年多时间 ,它虽 然推翻了多个国家持续数十年的强权 统治 ,但在该运动经过初期势如破竹 的风潮后却逐渐走 向迷茫 ,广大民众
分裂的泥潭不能 自拔。 3 、沙特 阿拉伯资深外交家 ,后 任 多个 阿拉伯 电视 台政 治评论家 贾 马勒 ・ 哈什格吉在近期发表的标题为
二 、专家 们试 图从 历 史 、政治 、 社 会 等 层 面 剖 析造 成 此 种 结 局
的原因 。
1 、巴勒斯坦政治学教授 、 《 半岛
影响频深 的保守派。为较全面客观地 反映阿各界人士的观点 ,编译者在摘
编文 章 时注 意兼 顾 两 者 之 间 的 平 衡 。
是否有利于促进政治变革 、经济发展 和社会稳 定。“ 阿拉伯之春”以狂飙 突进开始 ,以地区国家经济衰落 、社
会分 裂 告终 ,既 没有 建立 现代 民主 制 度 ,也 没有 营造 稳定 的社会 环境 ,更

阿拉伯之春的蔓延与中东的变革人民力量的觉醒

阿拉伯之春的蔓延与中东的变革人民力量的觉醒

阿拉伯之春的蔓延与中东的变革人民力量的觉醒近年来,阿拉伯世界发生了一系列惊天动地的事件,被称之为“阿拉伯之春”。

这股浪潮由突尼斯一名果贾底 (Mohamed Bouazizi)的举火自焚所引发,迅速蔓延至整个中东地区,并且在多个国家引发了政治动荡、社会变革以及民主呼声的浪潮。

这些事件所引发的深刻变革,凸显了中东地区人民力量的觉醒,对于当地政治格局和全球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长期以来,中东地区的许多国家存在着政治腐败现象,在政权掌控一方面,极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人们普遍面临着就业问题、低收入、缺乏人权和政治自由等等。

这种内外压力的共同作用导致了中国的变革需求。

首先,阿拉伯之春显示了人们对民主和政治自由的渴望。

人们向往公平正义,希望能有话语权和参与政治决策的能力。

不满意现有政府的运作方式,人们走上街头集会抗议,表达对既有政权的不满。

他们追求的是一个民主、自由和共同繁荣的社会。

其次,社交媒体的兴起成为阿拉伯之春的推动力量之一。

在过去,中东国家政府对媒体的控制严密,这限制了信息的传播和讨论的自由。

然而,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获得了自由的信息交流平台。

这为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组织示威、揭露不公提供了机会。

同时,社交媒体也促使国际社会更广泛地了解到这些事件,增加了舆论压力,为人民争取民主权益提供了支持。

最后,全球化和经济变革对中东地区的变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经济的开放和全球竞争压力迫使中东国家进行改革和调整,推动社会变革。

全球化过程中的经济不平等、社会不公,以及贫富分化等问题,成为了人们对抗争的新动力。

人们希望通过政治改革、制度变革,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提高整体国家的发展水平。

阿拉伯之春的蔓延与中东的变革人民力量的觉醒,不仅仅是一场政治上的浪潮,更是中东地区人民权益的觉醒和争取民主的努力。

这场变革给当地国家带来了希望和挑战,同时也对国际社会提出了重要的课题和思考。

_阿拉伯之春_已蜕变为地缘政治博弈舞台_刘中民

_阿拉伯之春_已蜕变为地缘政治博弈舞台_刘中民

东方早报/2012年/3月/6日/第A20版国际・时局“阿拉伯之春”已蜕变为地缘政治博弈舞台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阿拉伯之春’已经蜕变为地区内外各种势力进行地缘政治博弈的舞台。

这一趋势最重要的标志是中东碎片化的地缘政治痼疾的频频发作,并使‘阿拉伯之春’变成‘新瓶装旧酒’的地缘政治斗争。

自2010年底阿拉伯大变局发生以来,国际舆论尤其是西方传媒,一直将这场以推翻现政权为目标、以民众和反对派抗议浪潮为表现形式的地区性运动定性为“民主革命”,并冠以“阿拉伯之春”的美誉。

但是,伴随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家的政治与经济重建陷入困境,叙利亚危机和伊朗危机久拖不决,无法控制的暴力、动荡抑或还有日益迫近的战争,都已经把被世界充满浪漫期待的“阿拉伯之春”引向歧途。

从某种程度上说,“阿拉伯之春”已经蜕变为地区内外各种势力进行地缘政治博弈的舞台。

这一趋势最重要的标志是中东碎片化的地缘政治痼疾的频频发作,并使“阿拉伯之春”变成“新瓶装旧酒”的地缘政治斗争。

就阿拉伯民族而言,阿拉伯民族虽然在民族、语言、宗教等方面分享共同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但由于受其本身地缘文化多样、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迥异、族裔与教派矛盾复杂、近代西方殖民主义“分而治之”历史遗产、争夺阿拉伯世界领导权的矛盾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阿拉伯世界在地缘政治上具有典型的碎片化的特点。

从意识形态角度看,以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为代表的奉行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共和制国家为一方,以沙特为主导、由海湾阿拉伯国家构成的奉行泛伊斯兰主义的国家为另一方,长期围绕阿拉伯世界的主导权进行争斗,同时在泛阿拉伯阵营的内部矛盾重重。

在纳赛尔时代,埃及曾经是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中心所在,但在1979年与以色列单独媾和以及与美国结盟后,埃及的领导作用不断下降。

从1991年海湾战争到2003年美国铲除萨达姆政权,再到2011年穆巴拉克政权瓦解和卡扎菲政权崩溃,叙利亚政权已经成为惟一的复兴党民族主义政权。

从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

从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

一、“阿拉伯之春”的由来与北非、中东局势的动荡
2.美国的支持与干涉:阿拉伯之春的蔓延
中东、北非的动荡始于突尼斯街头小贩和城 管部门的矛盾所导致的小贩自焚,这一事件引起 了抗议和骚乱。这本来是别国如何加强和改善城 管的内政问题,奥巴马政府却把它上升到民主与 独裁的对立的高度,企图利用这一机会强制推行 西方的自由、民主与人权,实现北非、中东一些 主权国家的“民主转型”。
一、“阿拉伯之春”的由来与北非、中东局势的动荡
美国事发前对反对派势力的培植和支持:《阿拉伯 革命背后隐藏的一面》一书作者突尼斯籍学者阿赫迈 德· 本萨达指出,早在“阿拉伯之春”爆发前,从 2002年 起就开始筹划“阿拉伯革命”,仅在 2005 年至2010 年 间美国即通过上述非政府组织与基金会,培训了不少于 1 万名的埃及网络高手。每年为此投资近 2000万美元, 2011 年更是将用于此目的的款额增加了一倍。正因如此, 2012 年,上述机构中的某些成员被埃及司法机构指控为
一、“阿拉伯之春”的由来与北非、中东局势的动荡
希拉里:美国的价值观外交
美国的“3 D外交”: 国防(Defense) 外交(Diplomacy) 发展(Development) 核心:推行美国民主、人权的“普世价值”
一、“阿拉伯之春”的由来与北非、中东局势的动荡
希拉里:2011年10月14日,“与我们的军事力量 或经济规模相比,我们作为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最有影 响力的资产是我们的价值观,特别是我们对民主与人 权的坚定不移的支持。它显现了我们最深厚的民族性 格,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核心” 。
“非法筹资”,19 名美国人被卷入其中。
一、“阿拉伯之春”的由来与北非、中东局势的动荡
在叙利亚问题上,西方国家长期支持流亡 海外的叙利亚反对派,并在该国出现政治动荡 后不断向叙反对派提供金钱、技术和政治支持, 导致该国政局始终动荡不定,濒临内战边缘。 截至2013年3月初,美向叙提供了3.65亿美元人 道主义援助。2013年2月28日,美宣布额外追加 6000万美元,帮助叙反对派在其控制区提供下 水道设施、教育、安全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 还向“叙利亚自由军”提供食品和药品援助。

阿拉伯之春与政治民主化潮流

阿拉伯之春与政治民主化潮流

阿拉伯之春与政治民主化潮流阿拉伯之春,又称“阿拉伯觉醒”、“阿拉伯起义”,是指从2010年年底以来,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地区发生的以“民主”和“经济”等为议题的民众抗议运动,造成了社会和地区的巨大动荡。

2010年底,北非突尼斯26岁的年轻人穆罕默德·布瓦吉无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经济窘迫的情况下,无奈做起小贩,却又遭受城市警察的粗暴对待,绝望的他自焚以示抗议。

事件激起了民众的广泛同情,点燃了民众对失业率高涨、物价上涨以及政府腐败等长期潜在的问题的怒火。

当地居民与突尼斯国民卫队发生冲突,冲突逐渐蔓延至全国,形成全国性大规模骚乱,并致多人伤亡。

自焚事件后第29天,2011年1月14日,专制独裁23年本·阿里被迫深夜逃往沙特。

突尼斯民众抗议的成功,鼓舞了阿拉伯地区多国民众的大规模反政府示威,反专制独裁的民众示威抗议如潮水般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

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国家稳坐江山数十年之久的政治强人如多米诺骨牌般接二连三地倒下。

一、中国古代及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体现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

秦汉时期在政治制度建设上,注重权力制衡的原则。

秦朝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

汉武帝设置了中央层级的司隶校尉、地方层级的刺史等有效监察官员的官职。

后世封建王朝也都十分重视对官员权力的制衡,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遗产。

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只重视权力对权力的监察,基本不涉及民众和舆论对权力的监督。

1898年,学习本文君主立宪制的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却促进了中国民主思想的启蒙,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艰难进程。

清末立宪新政,促进了民主理念的传播和宪政体制的建立。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终于建立了共和政体,“民主”、“共和”的理念开始在中国深入人心。

在部分引进本文权力制衡的体制和理念后,民众和舆论对权力的监督逐渐出现。

但此时“民主”、“共和”的理念在中国还未普及,等级特权意识还根深蒂固、较为盛行,整个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依然十分缓慢。

“阿拉伯之春”残局背后的启示

“阿拉伯之春”残局背后的启示

“阿拉伯之春”残局背后的启示中东剧变整整5年了,这场最初被冠以“阿拉伯之春”的社会政治运动曾被寄托了追求民族复兴的无限梦想,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卷入其中的国家大多在所谓转型过程中一步步走向了动乱和衰败。

“阿拉伯之春”变成“阿拉伯之冬”,5年之间的这种急转直下引人深思。

“阿拉伯之春”不能说毫无正面效果,首先它打破了权威,消除了相关国家民众对统治者的畏惧,使人们实现了某种程度的自我解放;其次缓解了相关国家内部的高压,至少在剧变刚发生时使社会和政治生活一潭死水的情况有所改观;再者就是促使相关国家思考和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相对于这些所谓的正面效果,“阿拉伯之春”负面效果或许更为主要甚至更加致命。

这场剧变使相关国家的一些潜在矛盾表面化、公开化,直接引发危机。

比如在分权与集权问题上,民主化的分权尝试在阿拉伯世界带来的是教派意识复苏,导致民主发生异化。

美国政治学者福山将国家建构作为民主建设的先决条件,而“阿拉伯之春”相关国家在这方面显然没处理好,不是一管就死就是一放就乱。

再如世俗和宗教力量的问题。

过去这些阿拉伯国家基本是世俗政权,剧变后一些伊斯兰政治力量上台。

但事实证明它们也解决不了问题,相反只是使世俗与宗教两种力量的争斗更为激烈。

还有就是长期存在的教派问题,什叶派和逊尼派之争在相关国家剧变过程中也加剧了。

或许正是过于为这些问题所扰,阿拉伯国家对于更关键的问题,即在政治转型过程中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并没想太清楚,或者根本没有去想。

当然,除了阿拉伯国家自身的问题,西方国家在此过程中也脱不了干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东不少国家在民族解放运动中建立起民族主义政权,它们在经济上奉行“进口替代”,致力于推动工业化进程,那个时期实际上成为20世纪以来阿拉伯世界最蓬勃向上、最有希望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时期。

但从70年代开始,以萨达特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为标志,中东国家相继开启自由化、私有化、“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进程,埃及等国工业化水平持续倒退,日渐沦为依靠旅游、侨汇、出售石油等原材料度日的“乞讨经济”,在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始终处于产业链下游。

阿拉伯之春与中东政治的变革

阿拉伯之春与中东政治的变革

阿拉伯之春与中东政治的变革近年来,阿拉伯国家频繁发生政治动荡,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为“阿拉伯之春”,在当地和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拉伯之春不仅是一次政治和社会的变革,更是一次重新定义中东政治地图的重要历史时刻。

阿拉伯之春开始于2010年的突尼斯,一位果贾有铺贩自焚抗议引发了全国的骚动,不久后本阿里政权被推翻。

这一事件激励了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民众,他们也开始走上街头表达对腐败政府的不满。

从埃及到利比亚,从也门到叙利亚,中东的政治局势一波接一波的动荡。

阿拉伯之春带来了政治变革的机会,但也埋下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这一系列事件暴露了中东国家的政治体系的弱点。

这些国家的领导层多数都是极权主义统治者,缺乏有效的机制来解决社会问题。

在这种体系下,人民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社会的不满和不公平被憋在心里,最终爆发成一次次的政治动荡。

其次,这些政治动荡给中东地区的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种族和宗教间的冲突在这一时期不断升级,导致许多国家成为战火纷飞的热点地区。

伊拉克、叙利亚和利比亚等国家的内战,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疾苦。

同时,恐怖主义势力也乘机抓住混乱的局势扩张势力,给世界范围内的安全形势造成了威胁。

然而,阿拉伯之春所带来的变革也给中东地区注入了新的潮流。

年轻一代的民众,通过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将他们的诉求传播到全世界,他们渴望政治的开放和自由。

索马里亚镭语导弹、特赦国家和沙漠风暴公司的翻译,都是这些年轻人用创造力和激情的言辞所表达的民主的希望。

在阿拉伯之春后,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开始通过选举的方式进行政治变革,期望能建立起更加民主和充分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

然而,这种变革也并非一帆风顺。

部分选举结果让人担忧,出现了伊斯兰极端主义团体在政治舞台上崛起的情况,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局势更加复杂。

此外,阿拉伯之春前后还出现了其他一些令人关注的变革动向。

科威特、阿联酋等国家在这一时期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试图通过经济发展和文化变革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阿拉伯之春与政治民主化潮流

阿拉伯之春与政治民主化潮流

阿拉伯之春与政治民主化潮流作者:刘春林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12年第04期【热点材料】“阿拉伯之春”,又称“阿拉伯觉醒”、“阿拉伯起义”,是指从2010年底以来,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地区发生的以“民主”和“经济”等为议题的民众抗议运动,造成了社会和地区的巨大动荡。

2010年底,北非突尼斯26岁的年轻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无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经济窘迫的情况下,无奈做起小贩,却又遭受城市警察的粗暴对待,绝望的他自焚以示抗议。

事件激起了民众的广泛同情,点燃了民众对失业率高涨、物价上涨以及政府腐败等长期潜在的问题的怒火。

当地居民与突尼斯国民卫队发生冲突,冲突逐渐蔓延到全国,形成全国性大规模骚乱,并致多人伤亡。

自焚事件后第29天,2011年1月14日,专制独裁23年的本·阿里被迫深夜逃往沙特。

突尼斯民众抗议的成功,鼓舞了阿拉伯地区多国民众的大规模反政府示威,反专制独裁的民众示威抗议如潮水般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

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国家稳坐江山数十年之久的政治强人如多米诺骨牌般接二连三地倒下。

【考点链接】一、中国古代及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体现1.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

秦汉时期在政治制度建设上,注重权力制衡的原则。

秦朝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

汉武帝设置了中央层级的司隶校尉、地方层级的刺史等有效监察官员的官职。

后世封建王朝也都十分重视对官员权力的制衡,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遗产。

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只重视权力对权力的监察,基本不涉及民众和舆论对权力的监督。

2.1898年,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的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却促进了中国民主思想的启蒙,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艰难进程。

清末立宪新政,促进了民主理念的传播和宪政体制的建立。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终于建立了共和政体,“民主”、“共和”的理念开始在中国深入人心。

在部分引进西方权力制衡的体制和理念后,民众和舆论对权力的监督逐渐出现。

阿拉伯之春中的民主改革与政治变革

阿拉伯之春中的民主改革与政治变革

阿拉伯之春中的民主改革与政治变革自2010年12月突然发生的突尼斯“自焚”事件,阿拉伯国家掀起了一股空前的民主改革与政治变革,这就是著名的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9年,当时的突尼斯民众对当权派腐败和高失业率的不满情绪渐增,其间引发了数次示威,并构成了一股阵势雄厚的路线发展变革的力量。

2011年1月4日,又一位突尼斯小贩出现在政府机构外自焚,借此表达了自己对腐败和社会排斥感到的不满,此举也是类似“自杀式抗议”的一个开始,也成为了之后的阿拉伯之春的预兆。

在这个背景下,突尼斯总统本·阿里被逼下台,这在阿拉伯世界尚属史无前例,为当时被普遍视为专制政权的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民众之后鼓舞了压抑的声音。

不到2周内,也就是2011年1月25日,就有数以万计的埃及民众走上了街头,也是为了抗议这个国家的失业率、腐败和政治不稳定,以及Mubarak政府的独裁统治。

该事件让埃及陷入了混乱的政治危机当中,严重破坏了该国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阿拉伯之春对于整个阿拉伯世界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

阿拉伯之前一直被认为是专制政体的代名词,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主的兴起和社会变革已经成功地打破了身处瓶颈时期的这一悖论。

自阿拉伯之春以来,许多阿拉伯国家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民主改革和政治变革。

在埃及,法利赫·谢赫穆罕默德成为了《经济作战》(Al-Jazeera)的节目主持人,由此进入了政治舞台,并迅速崛起成为一位新的亲民主派对领袖。

而被赞誉为“阿拉伯之春的英雄”的突尼斯青年人诺阿曼·拉布亿被选为许多民间团体领导人之一,他们都试图为民主和经济进步做出贡献。

在中东和北非地区,对民主的追求是伴随着人权、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

民主不仅在政治领域,而且在经济、教育、司法、社会法律、传媒和社会价值的改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经济上,阿拉伯之春的起源主要是经济下滑和缺乏机会,这两种情况都与贫困有关。

改变这种情况的方式就是在社会链条中创造更多的经济机会、提高公民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改善生活质量,寻求实实在在的机会和权利。

革命之春阿拉伯世界的动荡与变革

革命之春阿拉伯世界的动荡与变革

革命之春阿拉伯世界的动荡与变革在 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阿拉伯世界经历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动荡与变革,这场被称为“阿拉伯之春”的浪潮,给该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

动荡的导火索往往是一些看似偶然的事件,但背后却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在许多阿拉伯国家,长期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高失业率、贫困问题严重等经济困境。

年轻人是社会中最具活力和希望的群体,但他们却面临着就业机会稀缺、教育资源不足的困境。

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只能在社会底层徘徊,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不满。

政治方面,专制统治、权力腐败以及缺乏民主和自由成为了民众普遍诟病的问题。

一些国家的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政治体制僵化,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导致了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现象的滋生。

民众渴望政治参与,渴望能够对国家的发展方向发表自己的意见,但这种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

社会层面,贫富差距悬殊,社会阶层固化,使得底层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

富裕阶层享受着特权和奢华的生活,而普通民众却在为温饱而奔波。

这种极度的不公平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愤怒,成为了动荡的潜在因素。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微小的事件便足以点燃民众心中积压已久的怒火。

从突尼斯的自焚事件开始,抗议的浪潮迅速蔓延到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多个国家。

民众走上街头,要求政府进行改革,实现民主、自由和社会公正。

在埃及,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迫使长期执政的穆巴拉克下台。

利比亚则陷入了内战,卡扎菲政权被推翻。

叙利亚的局势更是复杂而严峻,内战持续多年,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这场动荡与变革带来的并非全是积极的结果。

在一些国家,政权更迭后出现了权力真空,导致了政治的混乱和社会的动荡。

极端组织趁机崛起,给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例如“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肆虐,造成了大量无辜平民的死亡和流离失所。

经济方面,动荡使得许多国家的经济陷入了衰退。

旅游业、石油产业等支柱产业受到重创,外国投资纷纷撤离,基础设施建设停滞不前。

阿拉伯之春与中东政治动荡

阿拉伯之春与中东政治动荡

阿拉伯之春与中东政治动荡近年来,阿拉伯地区一系列政治动荡事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为“阿拉伯之春”,它的爆发与中东地区长期存在的政治问题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动荡原因以及影响等方面,对阿拉伯之春与中东政治动荡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阿拉伯之春的历史背景。

长期以来,中东地区存在着政治腐败、社会不公和经济不平等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民众的不满情绪逐渐积聚。

而在2010年突尼斯的一起自焚事件爆发后,人们开始对政府的不公和腐败进行抗议,从而引发了阿拉伯之春的浪潮。

其次,我们来探讨阿拉伯之春的动荡原因。

首先,政治腐败是导致民众不满情绪高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官员的贪污行为和权力滥用让人民感到无法接受。

其次,社会不公也是阿拉伯之春的动荡原因之一。

中东地区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少数人拥有绝大部分资源,而大多数人则生活在贫困中。

这种不公正的社会结构让人民愤怒,从而推动了抗议活动的发生。

此外,经济问题也是阿拉伯之春的动荡原因之一。

中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高失业率和低生活水平让人民感到绝望。

这些问题的积聚导致了民众的不满情绪爆发,引发了阿拉伯之春的浪潮。

阿拉伯之春的爆发对中东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一些国家的政权被推翻,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例如,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等国家的政权相继垮台,新的政治力量崛起。

其次,阿拉伯之春引发了一系列的战乱和恐怖主义活动。

例如,叙利亚的内战和伊拉克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崛起,给中东地区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此外,阿拉伯之春还导致了中东地区的外交格局发生了变化。

一些国家的关系出现紧张甚至断交,地区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

然而,阿拉伯之春也给中东地区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激发了人民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推动了一些国家的政治改革。

例如,摩洛哥、约旦和科威特等国家在阿拉伯之春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其次,阿拉伯之春也加强了地区国家之间的合作。

阿拉伯之春的发与中东的动荡新时代的来临

阿拉伯之春的发与中东的动荡新时代的来临

阿拉伯之春的发与中东的动荡新时代的来临在 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一场被称为“阿拉伯之春”的浪潮席卷了中东地区,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革。

这一事件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阿拉伯之春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一些具体的事件和社会现象。

在突尼斯,一位年轻的街头小贩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遭受不公正的对待而自焚,这一极端行为迅速引发了民众的愤怒和抗议。

长期以来,阿拉伯国家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悬殊等问题。

年轻人面临着就业困境,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难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梦想。

同时,政治体制的僵化和腐败也让民众对政府失去了信任。

在“阿拉伯之春”的浪潮中,多个国家的政权发生了更迭。

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国都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动荡。

在埃及,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迫使长期执政的穆巴拉克下台;利比亚的卡扎菲政权在北约的军事干预下崩溃;也门则陷入了长期的内战和政治混乱。

然而,这场所谓的“革命”并没有给中东地区带来预期的繁荣和稳定。

相反,它开启了一个动荡的新时代。

首先,政治上的混乱导致了权力真空的出现。

新的政权在建立和巩固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政治派别之间的争斗、宗教势力的干预以及外部势力的影响。

这使得国家的治理陷入困境,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无法得到保障。

经济方面,动荡的局势严重打击了原本就脆弱的经济体系。

旅游业、石油产业等支柱产业受到重创,外国投资纷纷撤离,基础设施建设停滞不前。

大量的企业倒闭,失业率进一步攀升,民众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社会秩序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恶化,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同时,宗教和民族矛盾被进一步激化,恐怖主义势力趁机抬头,给地区和世界的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在国际关系方面,中东地区的动荡改变了地缘政治格局。

各大国和地区势力纷纷介入,试图在这场混乱中谋取自身的利益。

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在该地区的博弈加剧,使得局势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

中东“阿拉伯之春”的地缘政治透视的开题报告

中东“阿拉伯之春”的地缘政治透视的开题报告

中东“阿拉伯之春”的地缘政治透视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阿拉伯之春是指2010年至2012年期间发生在中东和北非地区的一系列政治动乱和社会变革。

阿拉伯之春的根源在于中东和北非地区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以及部分国家的政治体制过于集权、腐败和不民主等问题。

阿拉伯之春的爆发对中东和北非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国际地缘政治格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东阿拉伯之春的地缘政治透视,深入了解中东和北非地区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并探讨阿拉伯之春的根源和意义。

三、研究内容
1. 阿拉伯之春的发生原因和背景。

2. 阿拉伯之春对中东和北非地区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的影响。

3. 阿拉伯之春的国际地缘政治意义以及阿拉伯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前景。

4. 阿拉伯之春对中东和北非地区文化变革的作用。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实证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中东和北非地区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以及阿拉伯之春的根源和意义。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对中东阿拉伯之春的地缘政治透视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东和北非地区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以及阿拉伯之春的根源和意义,从而为中东和北非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参考。

“阿拉伯之春”后泛阿拉伯主义思想演变研究

“阿拉伯之春”后泛阿拉伯主义思想演变研究

因此,本文将主要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法对2011年至2017年间埃及 《金字塔报》刊登的泛阿拉伯主义相关文本进行定量和定性分 析。通过梳理“阿拉伯之春”后泛阿拉伯主义在《金字塔报》 中的相关报道和评论,探析泛阿拉伯主义在新形势下的自我转型, 考察其如何进行自我转化,实现与社会现实的平衡协调发展。
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四章:第一章:通过对文本数量、稿源、 体裁、倾向性、议题的定量分析,形成对阿拉伯之春后泛阿拉伯 主义思想演变的总体把握;第二章:通过对《金字塔报》相关文 本的语料分析,分析阿拉伯之春后阿拉伯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及 泛伊斯兰主义关系逐步走向和解的趋势及其原因;第三章:通过 对《金字塔报》相关文本的语料分析,分析阿拉伯之春后国家主 义对泛阿拉伯主义的冲击及二者关系未来发展的趋势;第四章: 通过对《金字塔报》相关文本的语料分析,阐述阿拉伯之春后全 球化潮流与泛阿拉伯主义之间的互动关系。
泛阿拉伯主义作为一种旨在振兴阿拉伯民族的意识形态,不断通 过重新审视自身、审视宗教、审视历史与未来关系,为阿拉伯民 族未来的发展提出它的解决方案。2010年底,“阿拉伯之春”爆 发。
这是阿拉伯世界进入新世纪以来又一次自上而下地涉及整个地 区的政治变革运动。面对新一轮的社会整合,泛阿拉伯主义亦出 现了相应的变化,以探寻一种适应当前发展态势的政治、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阿拉伯之春”后泛阿拉伯主义思想 演变研究
现代意义上的泛阿拉伯主义发轫于19世纪中叶肥沃的新月地带, 其最初的形态是一种文化民族主义。随着阿拉伯世界民族独立 运动的发展,泛阿拉伯主义逐渐从文化觉醒走向政治觉醒,并一 度成为阿拉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主流意识形态。
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由于阿拉伯社会转型以及阿拉伯国 家国情的差异和不同国家利益诉求,加之1991年海湾战争、2003 年伊拉克战争和阿拉伯剧变等重大事变的冲击,泛阿拉伯主义始 终处于缓慢的转型之中。而进入21世纪的阿拉伯国家,由于其仍 未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依于我们把握泛阿拉伯主义当前发 展走势,从而了解泛阿拉伯主义在阿拉伯社会心理中的影响力, 了解阿拉伯社会对于民族认同的总趋势,为我国“一带一路”的 推进搭筑心灵的桥梁。谋求民族团结和民族复兴的泛阿拉伯主 义是阿拉伯民族为应对当前政治、经济、文化边缘化的一种方 案,是为寻求民族尊严的合力尝试。

浅谈阿拉伯“之春运动”

浅谈阿拉伯“之春运动”

浅谈阿拉伯之春运动一事件概述阿拉伯之春”(The Arab Spring),又称“阿拉伯的觉醒”、“阿拉伯起义”,是指自2010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和其它地区的一些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题的反政府运动,这些运动多采取公开示威游行和网络串连的方式,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爆发之突然、来势之迅猛吸引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从2011年初开始至今尚未完全结束。

这场运动以北非国家突尼斯的本·阿里政权被民众抗议推翻为肇始。

其导火索是:2010年12月17日,26岁年轻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经济不景气而无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经济负担的重压下,无奈做起小贩,期间遭受城管的粗暴对待,抗议自焚,不治身亡。

该事件引起了突尼斯人民的广大同情,同时也激起了人民长期以来由失业率高涨、物价上涨以及政府腐败而藏的怒火,致使当地居民与突尼斯国民卫队发生冲突,随后冲突蔓延到全国多处,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社会骚乱,并造成多人伤亡。

在愈演愈烈的冲突中,2011年1月14日,本·阿里不得不宣布解散政府,并飞往沙特阿拉伯进行政治避难。

在此之后,受其影响,埃及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下台,利比亚最高领导人卡扎菲被俘身亡,也门总统萨利赫也被迫下台,结束了他在也门长达33年之久的“萨利赫时代”,到目前为止,叙利亚的内部问题依旧严重,处于内战的边缘。

而其他阿拉伯国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爆发了一定规模的示威游行,最终以多国政府的让步而逐渐平息。

而在此次事件中,阿拉伯君主制国家暂时得以幸免,但也存在很多危机。

二原因分析时至今日,阿拉伯世界所爆发的这一系列大动荡、大变革,是其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社会和历史必然性。

内部因素是其根本原因,其中包括:专制的政治体制,侵犯人权、贪污腐败、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生活贫困、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等。

具体而言便是——在政治上,领导人长期执政,高度集权、不思改革,政治与经济分配不够透明等;在经济上,全球经济和经融危机加剧了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困难,导致物价上涨失业增加,生活水平下降等,这些成为阿拉伯世界革命的刺激因素,也是人民不满情绪的本质来源;在社会和文化因素上,近几十年来所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和高等教育的普及产生了一批受过教育且不满足于现状的青年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