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安塞腰鼓教案新人教版158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安塞腰鼓》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安塞腰鼓》教案一. 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历史、特点和表演场景,通过描写腰鼓表演者的动作、神态和情感,表现了安塞腰鼓所蕴含的生机与活力。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民间艺术形式可能了解不多,对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可能有所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相关知识,感受课文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特点和表演场景,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塞腰鼓的历史、特点和表演场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体会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安塞腰鼓的历史、特点和表演场景。
3.写作法: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媒体素材,用于展示安塞腰鼓的历史、特点和表演场景。
2.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写作练习纸:准备写作练习纸,方便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安塞腰鼓的表演场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安塞腰鼓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安塞腰鼓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018春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word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句、感叹句的作用。
2、能力目标:学生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重难点】通过对文章的朗读、分析揣摩,感悟文章的情感。
【教学方法】提问法、教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下载有关“安塞腰鼓”的画面、和范文朗读音频。
学生:听歌曲《黄土高坡》的音频,体会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
查找“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
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入语:一曲激昂高亢,展现西部人民壮志豪情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图)这里是黄帝轩辕氏书写华夏民族第一部史诗的地方,这里的子民自古以来就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在数千年的抗争史上,产生了许多展现着西部粗犷,豪放的民风民俗的艺术形式。
今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将随着刘成章先生的生花妙笔踏上这片黄土,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2、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
3、学生谈观感。
教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①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
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通过观看视屏同学们对安塞腰鼓的感受是什么?(雄伟,气势磅礴等等)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
现在同学们带着对安塞腰鼓的感觉我们一起来看刘成章先生是怎样用文字来描写《安塞腰鼓》的。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知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安塞腰鼓》教学模式介绍朗读激趣式诗歌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对诗词学习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朗读激趣式散文教学力求使学生在吟诵中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在教师引导下炼字品句感知散文的文字美,创造的画面美、意境美。
设计思路说明安塞腰鼓惊天动地,奏响了生命的强音;陕北汉子排山倒海,舞出了民族的精神。
同学们在了解了安塞腰鼓产生的背景之后,通过诵读能够体会作者刘成章是在歌颂土地,歌颂人民,进而歌颂我们的民族。
这种感悟的产生,最好从朗读中来;韵味的体会,也要从对语言的反复品读品析中逐渐感知。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用写实笔触描绘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的文章,此外作者刘成章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
借助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描写的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重难点;还要引导学生细致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感悟,理解文章内容;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难点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课前准备欣赏安塞腰鼓相关视频,了解陕北风土民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设情激趣,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请学生欣赏安塞腰鼓表演。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短语来形容一下你对安塞腰鼓的认识。
(火烈、奔放、惊天动地、气势磅礴……)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2、简介艺术形式。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安塞腰鼓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 《安塞腰鼓》的作者是谁?课文选自哪本作品?
- 课文中描述了哪些安塞腰鼓的场景和特点?
- 课文通过哪些修辞手法描绘了安塞腰鼓的气氛和情感?
- 课文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怎样的情感?
2. 修辞手法分析
- 比喻:课文中使用了哪些比喻手法?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 拟人:课文中如何通过拟人手法赋予腰鼓以人的特性?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通过反思,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不足,促进自我提升。
作用与目的:
- 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应用能力。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深度。
-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六、知识点梳理
- 分析自己作品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效果。
3. 文化背景知识作业:
- 查找关于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起源、发展历程和文化意义。
- 撰写一篇短文,介绍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和特点。
4. 阅读鉴赏作业:
- 选择一篇文学作品,进行阅读鉴赏,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 撰写一篇短文,分享你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 在文化背景知识方面,要通过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和它在陕北民间文化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教学难点
-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识别和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更难以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 情感的深入体会: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安塞腰鼓的热爱。
- 文化内涵的挖掘:学生可能对安塞腰鼓的文化内涵理解不深,难以从文化角度去分析和评价课文。
作业反馈:
1. 课文内容理解作业:
【教案】八下第一单元教案第3课 安塞腰鼓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腰鼓表演片段,调动学生情绪,并在学生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
补充:安塞腰鼓是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是生命的酣畅淋漓的宣泄,是一种原始力量的喷涌。
二、朗读,概括提炼
1.听读课文,听后再读,读中评价,从课文内容感知安塞腰鼓的力量与激情。
教师设疑:安塞腰鼓表演过程的“这种劲”,作者刘成章是怎样用语言表述的?听读后请用“的安塞腰鼓”的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2.课文中,作者多次运用相同的句子来反复赞美安塞腰鼓,同学们找一找,看是哪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
朗读13、17、22、24段,体会其作用。
课题
3.安塞腰鼓
课型
自读课
学习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争取成诵,在此过程中
1.把握文脉。
2.理解排比反复等修辞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体会抒情与描写在表现生命律动力量的作用。
学习重点
理解文中排比反复等修辞的运用,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律动的力量。
学习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
(男女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众合)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男女领)好一个黄土高原!
(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案(精选5篇)
•••••••••••••••••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案(精选5篇)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案(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案1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过程一、听读,整体感知1.师范读课文。
生思考:这是一个___的安塞腰鼓(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的感知,并为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起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同时通过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对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更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美读,赏析品味1、通过听读,学生已经知道了这是个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师提问这篇应该用什么样的基调来朗读?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总结是豪迈、激昂的基调。
接着就请学生带着这种基调,放声、纵情地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出这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的?要求: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
提示:可从修辞、句式、字词、结构、写法等考虑。
(这个环节我只设计了一个能牵动全文的的主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简化教学头绪,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弊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以下几个句子: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改成“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安塞腰鼓》教案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安塞腰鼓》文本内容,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重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细致的描绘展现安塞腰鼓的激情与力量,以及这种艺术形式背后的民族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安塞腰鼓》,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分析文本,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欣赏文本中优美的语言和形象的画面中,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3)文本中的语言艺术和审美价值的挖掘。
-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美和艺术美,如对腰鼓的动作描写、声音描绘等。
(4)塞腰鼓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以及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这种文化。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弘扬安塞腰鼓文化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意识到提出的问题应该更加具体,以便让学生们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我可以问他们:“你们在影视作品或者生活中是否见过类似安塞腰鼓的表演?”这样的问题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使他们迅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教案新人教版
《安塞腰鼓》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安塞腰鼓这一民族艺术奇葩。
2.了解本文的修辞手法和句式。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能力目标1.对文章的形神有独到的见解。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描写来抒情的形神兼备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感受生命与力量的美,激发对民族艺术的热爱。
进而达到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2.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教具黄土高原的声像资料,如李娜的《黄土高坡》,陈凯歌的电影《黄土地》片段,以及安塞腰鼓的视频。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方法1.课文有关生命和力量的主旨,学生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在这方面不要过分要求学生,主要指导他们读出这篇文章的气势即可。
2.作者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打不得这样的腰鼓”,并不是对江南和西北作一个评判。
江南有江南的风格,西北有西北的特点。
在这里不要作无谓的争论。
3.有条件的话,运用有关安塞腰鼓的视觉材料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加深认识。
4.有兴趣的话,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进行扩展学习。
历史可以从周朝开始西北地区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来引申到现实;现实可以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作各方面的比较。
从这两方面指导学生探讨一下黄土高原的希望与复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多媒体演示,大声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力量。
教学过程:1.播放声像资料:黄土高原的图片、风光片,李娜的《黄土高坡》,安塞腰鼓的视频录像,最后定格在热烈的安塞腰鼓的画面,将学生带入黄土高原的特定情境,调动起学生的情绪。
2.学生谈谈视听的感受。
请你用一些形容词来描绘你所看到的、听到黄土高原的,以及安塞腰鼓,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你认为最恰当的定语。
(1)的黄土高原(2)的安塞腰鼓明确:(1)壮阔、雄浑、广袤、沧桑、稳健……(2)粗犷、奔放、有力、狂野、惊心动魄、气势磅礴……3.教师对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进行一些知识扩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安塞腰鼓教案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基础上,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品味语句,学习写法。
2.过程与方法:预读—听读—析读--赏读—学法—运用。
略读与精读相结合,听读与朗读相结合。
品味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体会作者对生命和力量的赞颂,加深对祖国文化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及意义与价值,品味语句,学习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及运用,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课堂流程(一)、情境导入------知鼓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形成一方民俗文化。
今天让我们随刘成章一起欣赏一场黄土高原上的腰鼓!教师播放安塞腰鼓原生态表演视频片段,学生观看视频,谈感受。
了解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
它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表演。
它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
它历史悠久。
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
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二)、检查预习------夯基础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及作者情况,学生识记字音词义作者。
(三)、讲授新课1.听读感知------听鼓声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反复四次。
教师: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好在哪?你听。
播放wmv文件,学生听读课文,观看视频画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特点,体会全文朗读时语速、语调的变化。
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
朗读时语速语调的变化:1—4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5—27段:较快,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段: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表演结束后场面场面寂静的特点。
2.朗读知意------读鼓意享受朗读。
学生练读课文,师生共同朗读全文。
人教版(2018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安塞腰鼓》板块式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安塞腰鼓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课文中“激情四溢的鼓点,如同黄土高原的汉子,粗犷豪放”一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生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新词,如“腰鼓”、“激情”、“震撼”等,并学会运用。
-举例:通过例句和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腰鼓”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以及“激情”和“震撼”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课文内容梳理: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及艺术特点。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安塞腰鼓的基本概念。安塞腰鼓是流传于我国陕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它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陕北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承。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安塞腰鼓在节日庆典中的表演场景,以及它如何传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安塞腰鼓的基本概念、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安塞腰鼓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民间艺术。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2018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安塞腰鼓》板块式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安塞腰鼓》教案新人教版
时间
月日
执教人
集体研讨
二次备课
辅备人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全体老师
课题
《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点
1.强化朗读训练
(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D、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排比层层递进,把安塞腰鼓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E、“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把陕北后生打腰鼓的神采与艺术特点给表现出来。)
F、“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3,充满了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
B.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明确: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C.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2、意蕴美:
结合课后研讨和练习第二题分析。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教案
-在语言表达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口头表达或写作练习,如让学生尝试用课文中的词汇和修辞手法来描述其他民间艺术,以此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2.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了解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3.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小组讨论、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清晰、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4.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感悟课文内容,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地方特色词语,如“腰鼓”、“拧”、“蹦跶”等,需要学生准确理解其意义。
-文本分析:掌握课文的篇章结构,理解作者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绘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文化背景: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文化意义及其在民间艺术中的地位,强调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情感体验:学生对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和情感可能缺乏直观感受,难以与作者产生共鸣。
-语言表达:如何将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安塞腰鼓的特点和情感体验。
举例解释:
-在讲解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句子,如“鼓声像雷霆,动作如猛虎”,对比展示改写后的句子,让学生感受修辞手法带来的表达效果。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腰鼓相关的文化或艺术问题。
2.实践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模拟腰鼓表演的一些基本动作,体验腰鼓表演的节奏和韵律。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安塞腰鼓》教案新人教版
《安塞腰鼓》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二、教学过程:课前播放《黄土高坡》1.导入: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
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多媒体展示图片:黄土高原、黄土、黄河、红高粱、西北汉子)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六合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2、多媒体介绍安塞腰鼓,学生欣赏。
(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诞生于黄土高原,是一种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独特而优秀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它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
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本来,一个人,一面鼓,没有稀奇的地方,但是脚下古朴厚重的黄土高原,耳边奔腾咆哮的滚滚黄河,给它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下面让我们跟随作家刘成章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文字中体会这腰鼓声中激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情感●感气势1、欣赏电视散文《安塞腰鼓》/programs/view/7r9M9H9sh9k/的激情诵读,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请大家在听的过程中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读音并品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可小声跟读。
师过渡:“好一个安塞腰鼓!”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你欣赏完这个短片的心情和感受吗?(惊心动魄、气壮山河、气势磅礴、气冲斗牛)整篇文章的确是极富震撼力,文章中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连一个高潮,是否给了你阅读的冲动和快感?请你带着满腔的激情,以饱满亢奋的精神,豪迈富有穿透力的声音放声朗读吧。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安塞腰鼓教案新人教版
3.《安塞腰鼓》教学目标1.学习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2.体会语言的节拍、气势与激情。
3.感受安塞腰鼓展现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深切试探人一辈子。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品读刻画形象、揭露内涵的排比句。
2.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加深对生命的试探与熟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借助文字刻画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教学时刻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影音资源】《人人舞起来》同窗们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本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它人鼓合一,人借鼓势,鼓借人威,畅快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这节课就让咱们一路欣赏一场出色的腰鼓演出吧——《安塞腰鼓》。
二、整体感知1.了解【作家作品】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一辈子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2.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晦.暗(huì)羁.绊(jī)冗.杂(rǒng)蓦.然(mò)烧灼.(zhuó)辐.射(fú)亢.奋(kàng)淋漓..(lín lí)搏.击(bó)戛.但是止(jiá)3.播放【影视课文】,学生进行跟读练习。
朗诵指导朗诵最大体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进一步的要求确实是要读准节拍。
要读准节拍,必需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
本文以短句为主,因此节拍较快。
读准节拍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如此才会产生抑扬抑扬的成效,感受文章的音乐美。
三、局部探讨(一)朗诵课文,探讨文章的画面美朗诵水平假设要向高层次进展,必需深切明白得课文,才能如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觅本文主体画面的组成因素。
明确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烈火的陕北冲击乐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安塞腰鼓同步教案新人教版
第3课《安塞腰鼓》【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感受安塞腰鼓所散发的磅礴气势和力量之美;2.体会长短句式交错使用的节奏、韵律的变化特点,学习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充满激情的语言特色;3.感悟安塞腰鼓所蕴蓄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长短句式交错使用的节奏、韵律的变化特点,学习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充满激情的语言特色。
难点:体会长短句式交错使用的节奏、韵律的变化特点,学习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充满激情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是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方案二:可以视频导入。
提问:看了这段视频,安塞腰鼓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想用哪些词语形容?在古代,安塞腰鼓是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凯旋欢迎曲。
穿越两千多年的岁月,今天,它依然让人振奋,让人惊叹。
接下来,让我们透过作家酣畅淋漓的笔墨去体会这一震撼人心的场面吧。
)二.出示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感受安塞腰鼓所散发的磅礴气势和力量之美;2.体会长短句式交错使用的节奏、韵律的变化特点,学习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充满激情的语言特色;3.感悟安塞腰鼓所蕴蓄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1.介绍作者:刘成章: 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
当代诗人、散文家。
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是《羊想云彩》中的一篇。
他写陕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安塞腰鼓教案新人教版20180416168
3 安塞腰鼓【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从中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中,成为学生改变自我现状的精神动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文章的朗读、分析揣摩,感悟文章的主旨与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师生共同欣赏《安塞腰鼓》视频,谈感受。
了解安塞腰鼓。
你们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是哪里吗?陕北的安塞了解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二、相关资料1.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原有迎神驱邪之意,后来发展为民间舞蹈,新年一过,冬闲的农民便以打腰鼓为乐,逐渐成为习俗,继而发展成文艺表演。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的象征。
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角号,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
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三、检查预习瞳( tóng )仁羁绊(jībàn) 颤栗(zhàn lì ) 蓦(mò)然恬(tián)静冗(rǒng )杂戛( jiá )然磅礴(páng bó)亢(kàng)奋烧灼(zhuó)晦(huì)暗骤( zhòu)雨辐( fú )射四、朗读指导朗读课文,体会全文语速、语调的变化。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安塞腰鼓教案新人教版20180829410
3 安塞腰鼓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运用排比的修辞产生营造激越气氛的表达效果。
2.体会文章外在的语言形式与内在的表达内容高度的统一。
3.理解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4.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力和欣赏能力。
(二)情感目标:1.感受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生命蓬勃的力量;培养学生健康的艺术审美情趣。
2.激发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疾猛的节奏和恢弘的气势。
3.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四)教学难点: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课件展示:A.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
B.铿锵有力安塞腰鼓鼓声。
C.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2.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听到的安塞腰鼓鼓声、所看到的安塞腰鼓的表演;并让学生畅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指定三位学生朗读课文。
2.播放wav音频朗读。
3.比较学生朗读和wav音频的不同之处,同时指导朗读方法。
4.请根据文中描述,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
好一个的安塞腰鼓!(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5.整篇文章极富震撼力,文章中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连一个高潮,大家从中体味到了什么?(1)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2)全文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
(3)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三)精读文章,感悟探究问题探究:对于这篇文章,你们想对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学生与老师的共同确定并板书出以下主要的小课题:(允许学生有别的小课题)1.对安塞腰鼓和当地地理关系、安塞腰鼓和当地农民性格关系的研究2.对本文语言的研究3.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研究(四)品读文章,赏析表达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研究题目,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合作探究。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安塞腰鼓教案新人教版158
2018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安塞腰鼓【知识与技能】1.词语积累。
2.体会排比、反复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恢弘的气势,理解其中包含的情感和深意。
2.品析关键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颂,对民族精魂的礼赞,感受生命的律动和力量,从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恢弘的气势。
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片断)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这一段如火一样热烈的舞蹈,就是我国大西北黄土高原上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
在这样激越的舞蹈面前,我们谁都会觉得它美、好、精彩。
可是真要我们用文字去描述这舞蹈,却又会觉得很难很难,会感到言语的匮乏。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安塞腰鼓》,去欣赏作家刘成章的精彩文笔吧!二、资料助读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
当代作家。
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已出版七种散文集子,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著作还有《转九曲》《高跟鞋,响过绥德街头》《黄土情》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标出段意,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教师利用多媒体提示学生积累词语。
2.快速阅读全文,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按照安塞腰鼓表演的程序,将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并以腰鼓为线,用“________的腰鼓”形式的短语概括三部分的内容。
安塞腰鼓⎩⎪⎨⎪⎧安静的腰鼓(1-4)激越的腰鼓(5-27)⎩⎪⎨⎪⎧宏伟的场面(5-13)雄壮的响声(14-17)击鼓的后生(18-22)奇丽的舞姿(23-27)寂静的腰鼓(28-30)第二部分分层理由: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四次,充当层次标志,自然将第二部分分成四层。
四、合作研讨,确定集体朗诵方案1.将学生就近成立六人小组,分组商讨朗诵方案并进行组内试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安塞腰鼓
【知识与技能】
1.词语积累。
2.体会排比、反复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恢弘的气势,理解其中包含的情感和深意。
2.品析关键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颂,对民族精魂的礼赞,感受生命的律动和力量,从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恢弘的气势。
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片断)
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这一段如火一样热烈的舞蹈,就是我国大西北黄土高原上有着
“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
在这样激越的舞蹈面前,我们谁都会觉得它美、好、精彩。
可是真要我们用文字去描述这舞蹈,却又会觉得很难很难,会感到言语的匮乏。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安塞腰鼓》,去欣赏作家刘成章的精彩文笔吧!
二、资料助读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
当代作家。
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已出版七种散文集子,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著作还有《转九曲》《高跟鞋,响过绥德街头》《黄土情》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出段意,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教师利用多媒体提示学生积累词语。
2.快速阅读全文,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按照安塞腰鼓表演的程序,将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并以腰鼓为线,用“________的腰鼓”形式的短语概括三部分的内容。
安塞腰鼓⎩⎪⎨⎪⎧安静的腰鼓(1-4)
激越的腰鼓(5-27)⎩⎪⎨⎪⎧宏伟的场面(5-13)雄壮的响声(14-17)击鼓的后生(18-22)奇丽的舞姿(23-27)寂静的腰鼓(28-30)
第二部分分层理由: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四次,充当层次标志,自然将第二部分分成四层。
四、合作研讨,确定集体朗诵方案
1.将学生就近成立六人小组,分组商讨朗诵方案并进行组内试读。
2.各小组之间交流朗诵方案,确定最佳方案。
3.教师引导学生研讨:
(1)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应怎样读?适宜多少人朗读?为什么?
第一部分应满怀期待之情,读得沉稳些,中速而不乏力量。
因为第一部分写的是腰鼓表演前的准备,腰鼓尚未敲响,后生们正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
第三部分朗读时要读出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轻声。
因为这一部分描写的是腰鼓表演突然结束时人们的心理感受,大脑仍在回想刚才火烈的表演,心灵仍沉浸在表演的激情之中,还没有回过神来,场面上一片寂静。
第一部分应由一名男生朗诵,第三部分则可让一名女生朗诵。
(2)第二部分应如何读?为什么?
第二部分,整体要读得激越、昂扬、饱满、迸发、快而有节奏感,刚健有力。
这是根据腰鼓表演的特点和文章语言的特点决定的。
(3)从文中挑出形容安塞腰鼓的词语或句子,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
文中形容腰鼓表演特点的词语有:豪放的、雄浑的、火烈的、容不得束缚的、使人叹为观止的、激扬而飞动的、痛快了山河的、蓬勃了想象力的、充满激情与力量的、凝聚生命力量的、象征黄土高原人元气与神魂的等等。
(4)从句式和修辞角度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①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短句,营造出一种激越的气氛。
②文中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加上又多是短句,使文章的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
文中的排比运用在句内、句间、段间,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很多。
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等,层层递进,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又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排比句,对偶工整,气势昂扬;再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一连用三个排比段,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
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在文中常与排比结合使用。
如“容不得
...闭塞”,就突出了要冲破束缚、阻碍的
...羁绊,容不得
...束缚,容不得
强烈愿望。
五、教师小结
本文语言铿锵激昂、急促有力、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完美地表现了安塞腰鼓舞蹈的特色,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第2课时
一、质疑探究
学生提出疑问,合作探究。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作者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用“茂腾腾”来形容后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美感。
“后生”,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茂腾腾”沸腾着生命的激情,“茂腾腾的后生”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
2.如何理解“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几句?这一段中运用排比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运用排比句,展示了一场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安塞腰鼓,作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生命和力量的咏叹和礼赞,同时也强调了安塞腰鼓使人产生的联想和感悟。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一句中“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
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6.“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
(也可认为这是写实)
7.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
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
但是,“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腾,终有一天会喷发的。
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二、领会主旨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本文主旨可作多角度理解:
1.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2.表现要冲破阻碍、束缚的强烈渴望。
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
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3.歌颂阳刚之美。
“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4.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而不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
三、全班学生再次齐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体会安塞腰鼓的特点,体会文章的主旨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本文,我们领会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能力,体会到了语言与内容完美统一带给人的精神震撼。
希望大家好好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多多欣赏舞蹈艺术,多多描述舞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