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初中留守儿童“心理自立能力”的调研报告

初中留守儿童“心理自立能力”的调研报告

初中留守儿童“心理自立能力”的调研报告初中留守儿童是指在父母或监护人不在身边、不在一个家庭环境中生活,而是由亲戚或其他人照顾的儿童。

这些孩子因为缺乏父母的关怀,往往在心理上有所缺失。

我们对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自立能力进行了一些调研和分析,发现了许多有启示性的结果。

首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初中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情感不稳定、自我意识不强、安全感不够等。

这些问题与亲子关系的缺失有关,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和疼爱,这些儿童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教育,更难以建立主动与其他人交往的能力。

同时,由于对生活、学习、社交等方面缺乏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指导,这些留守儿童常常陷入无助的状态中,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存在明显的自立能力差异。

留守儿童因为生活条件的限制,往往必须自我管理、自我解决困境,并且通过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制定适合自己的规划和方式。

然而,我们也发现,相比之下,非留守儿童在家庭环境的陪伴和成人关怀的作用下,其自立能力更强一些。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认为,家庭和学校的关怀和行动十分重要。

对于留守儿童这个敏感的群体,学校应该采取特别的管理制度、师生接触的沟通机制,进行必要的辅导和引导,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建立互信的关系。

同时,学生和其他同学可以自发地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和团队支持,激发其积极性和自信心。

在家庭方面,父母的关注、溺爱和正确的引导更为重要。

首先父母需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陪伴和关心,与孩子建立亲密和睦的关系。

当然,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的约束和引导也很有必要。

如果父母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帮助,他们应该在周末和假期等时间带领孩子回家,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并让他们在保持与家庭联系的同时,充分享受小家庭带来的快乐。

总之,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自立能力是一个长期而不断发展的过程。

我们需要在学校和家庭方面共同努力,帮助这些孩子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和人际交往,建立适当的规则和框架。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一、引言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中学生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农村中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来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因此,本调查旨在了解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并提出有效的提升措施。

二、方法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一些农村地区的1000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

问卷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个人信息:性别、年级、家庭背景等。

2.心理健康状况:焦虑、抑郁、自信心等。

3.心理健康教育情况:是否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和方式。

4.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三、调查结果1.个人信息在参与调查的1000名学生中,男女比例约为1:1,年级主要分布在初中和高中,家庭背景以农业户籍为主。

2.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有近40%的农村中学生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

同时,50%的学生表示自信心不足,对自己的能力持怀疑态度。

3.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0%的学生接受过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

这些教育主要以班会形式进行,教育内容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4.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在调查中,多数学生希望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帮助和支持:情绪管理技巧、自信心培养、压力应对策略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讨论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受教育程度低:只有30%的学生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这表明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较低。

2.教育内容单一: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班会形式进行,教育内容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3.学生心理健康需求未得到满足:学生普遍呼吁提供情绪管理、自信心培养、压力应对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帮助,但这些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五、结论1.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

2.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制定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为学生提供情绪管理、自信心培养、压力应对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关于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研报告随着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校于近日进行了一次针对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研结果,分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并提出具体解决措施。

一、调研方法本次调研广泛采用问卷调查和采访两种调研方法,主要针对初中年级学生进行。

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9份。

采访对象包括学生、家长、教师等。

二、调研结果1.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存在调研结果表明,近六成学生表示曾经或正在经历心理问题,其中学习压力、亲子关系不佳和人际关系问题是最常见的问题。

40%以上学生表示常常因为学习压力而感到焦虑、抑郁甚至失眠。

同时,约三成学生觉得自己面临着人际交往压力,很难与同学相处,还有部分学生经常因家庭问题难以完成学习任务。

此外,还有不少学生缺乏积极向上的心态,对未来缺乏信心和勇气。

2.触发心理问题的原因教育压力是近90%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家庭、身体等因素。

约七成学生认为学校对待学生太过“苛刻”,形成了“分数至上”的教育氛围,导致学生们在追求高分的过程中沉重压力和紧迫感。

此外,不少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里存在矛盾甚至家暴问题,这些都会对学生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足本次调研还发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严重不足。

83%的学生和家长表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号和形式上,并没有实质帮助到学生。

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重视和关注,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师和心理教育知识。

三、解决思路1.学校建立专业心理辅导团队学校需要建立专业心理辅导团队,包括心理辅导师、心理咨询师等,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全面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发现和跟进学生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工作。

2.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该建立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减轻学习压力和人际压力。

农村学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及疏导

农村学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及疏导

农村学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及疏导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均衡,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为了求学选择了到城市读书,而他们的父母则留在了农村务农。

这种分离导致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通常由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很少和父母在一起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学校的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围绕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疏导策略。

一、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1. 孤独感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的分离长期生活在异乡,很容易产生孤独感。

他们在家庭和学校都缺乏亲人的陪伴和关心,长期以来缺少家人情感的支持,导致孩子的心理状态异常脆弱。

2. 自卑感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会产生自卑感。

他们在与同学交往中往往表现出退缩、自卑、自我封闭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3. 适应问题长期生活在他乡的留守儿童往往会遇到环境适应问题,包括语言、风俗习惯、饮食等各方面的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感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4. 情感问题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情感表达上往往会出现困难,甚至对亲情产生冷漠的心理状态。

这种情感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严重影响。

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疏导策略1. 家庭关怀留守儿童的家庭关怀非常重要。

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关怀和支持,为他们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并引导父母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学习情况,帮助建立亲子沟通的渠道,增强家庭情感的融洽和支持。

2. 学校情感陪伴学校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情感陪伴,不仅是老师的关怀,也包括同学之间的相互照顾。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情感交流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友情和互助,鼓励留守学生敞开心扉,表达内心感受。

3. 心理疏导学校可以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留守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调整心理状态。

在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4. 社会支持学校还可以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为留守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浅析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许多农村家庭为了谋生,选择了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留守儿童数量逐渐增多。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资源,往往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备受关注,值得深入研究与关注。

一、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1. 孤独感重留守学生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温暖和陪伴,导致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寂寞。

与父母缺失的陪伴和亲情,使得留守学生心理上存在着较大的空虚和孤单。

2. 自卑感强父母长期外出工作,留守学生往往要承担起照顾家庭、照顾自己的责任。

而在学校环境中,他们也可能会因为家庭背景的差异而受到歧视,从而产生自卑感。

长时间的自卑感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消极影响。

3. 学习压力大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留守学生在学习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他们可能因为学业不如意而产生挫折感,甚至情绪低落,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

4. 沟通障碍多留守学生与父母长时间分离,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不畅,很难获得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关怀。

他们在学校的生活中,由于孤立自闭的心理状态,也会面临着与同学之间的沟通障碍。

1. 家庭关爱政府应当加强农村家庭教育,引导父母关注和照顾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鼓励父母在假期回乡探望留守儿童,增加亲子间的交流和家庭氛围。

2. 学校关怀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和帮助,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的专门组织和团队,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3. 社会支持社会各界人士应当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支持和关注,在心理健康领域提供更多的援助。

可以成立志愿者组织,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关爱活动,鼓励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勇气。

4. 提高教育投入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改善学校教育条件。

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增加和改善教师队伍。

使农村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平等的学习机会,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农村的未成年人。

随着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和家庭结构变迁,农村留守学生群体逐渐增加。

他们面临着缺乏家庭关爱、心理孤独、自我封闭等问题,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关注。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长期与父母分离会导致他们产生情感上的空虚和孤独感,缺乏家庭关爱和支持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与此社会角色缺失也会导致农村留守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方面存在困难。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障碍的发生。

深入研究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旨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研究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农村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长期独自在乡村生活,缺乏父母陪伴和关爱,往往会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关注和关爱这些孩子,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留守学生中尤为重要。

通过研究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为相关部门和学校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措施,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也有助于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研究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途径。

2. 正文2.1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农村留守学生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孩子不能与父母同住而留在农村的学生。

这一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他们普遍缺乏父母陪伴和家庭关爱,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

农村初中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探究

农村初中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探究

农村初中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初中留守中学生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与父母同住,生活在乡村的中学生。

这一群体由于缺乏家庭关爱和监督,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初中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但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干预措施。

农村初中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父母分离的留守状态导致这些孩子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长期处于孤独和无助的状态,易感受到情感上的孤独和空虚。

由于父母外出工作,这些留守中学生的经济条件可能较为困难,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保障,造成他们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

缺乏家庭监督和指导,这些留守中学生在行为和情绪管理上存在困难,容易受到外界负面影响,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沉溺于网络游戏等不良行为中。

研究农村初中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其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对于帮助这一特殊群体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可以为教育管理部门和家庭提供科学依据,有效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其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农村初中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一直备受关注,然而目前对于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存在一定的研究空白,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农村初中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有效改善他们心理健康的措施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了解和改善农村初中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为相关部门和学校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支持。

通过研究农村初中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改善建议,为广大留守中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保障,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提高其心理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

1.3 研究意义农村初中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监督,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其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业表现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各种不良行为和心理疾病的发生。

农村学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及疏导

农村学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及疏导

农村学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及疏导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人口逐渐外流,留守儿童和留守青少年问题日益凸显。

留守学生作为农村地区的特殊群体,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的挑战。

本文将就农村学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疏导措施。

一、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1. 家庭关系疏远留守学生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温暖和父母关爱,导致与家人之间的关系疏远。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温室,缺乏家庭的陪伴和教育,留守学生容易产生情感上的空虚和孤独感。

2. 学业和生活压力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留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较大,加之缺乏家庭支持和关爱,容易产生情绪不稳定、压抑等问题。

3. 自卑感和社交困难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和自尊,容易产生自卑感,对社交能力的培养也存在困难,容易在人际关系中产生问题。

4. 心理问题多发由于长期的孤独、焦虑和失落感,留守学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闭、逃避等心理问题,甚至有些学生会出现自残、自杀的情况。

1. 家庭关系的重建针对留守学生家庭关系疏远的问题,需要通过心理专家和社工的介入,进行家庭关系重建的工作。

倡导留守学生父母多回家看望孩子,重视家庭教育,建立健康、积极的亲子关系。

2. 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导学生正确的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的方法;同时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加强同学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

3. 社会支持的加强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升留守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同时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关爱和支持,推动农村地区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为留守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帮助与支持。

4. 亲子交流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亲子交流活动,如亲子运动会、亲子读书会等,鼓励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增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留守学生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

也可以组织学校师生家长的集体活动,增强大家的集体凝聚力。

浅析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中的一部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他们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长期留守在农村,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教育资源,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入手,分析其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1. 孤独与焦虑留守学生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孤独感和焦虑感成为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孤独感使他们缺少安全感和依恋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影响到日常学习和生活。

2. 自卑与自我价值感缺失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教导和关注,留守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对自身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3. 行为问题部分留守学生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和情感指导,容易表现出学习不积极、自控能力差、缺乏责任感等行为问题,甚至出现偷窃、打架等不良行为。

4.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心理压力和孤独感容易导致留守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育。

二、对策1. 完善家庭教育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引导农村家长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育儿意识,尽可能减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缺失。

2. 提供心理辅导学校应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为留守学生提供定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3. 加强社会支持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关爱和帮扶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交活动,建立亲情帮扶团队,提供给予实际帮助。

4. 拓展教育资源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和支持,提供更多的扶贫教育资金和项目,扩大农村教育覆盖面,提高留守学生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5. 强化学校作用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关怀和帮助,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人生观,使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努力学习,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这种转移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青少年的增多。

据统计,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已达到数千万人。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一年中只有寒暑假能回家与父母团聚,平日里则由祖父母或亲戚照顾。

这种特殊的家庭状况,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自卑感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农村留守儿童往往自卑感较强。

他们对自己的家庭和身份产生疑惑,觉得自己与其他孩子有所不同,缺乏自信心。

二、焦虑和抑郁父母长时间不在家,农村留守儿童缺少安全感和依恋感,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一些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害怕、孤独和无助,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三、行为问题由于长期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照顾,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可能存在问题,比如不良习惯的养成、品行不端等,甚至还可能受到家庭暴力或性侵犯。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和社区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形式,引导他们正确处理负面情绪,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二、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提供给留守儿童关爱和帮助。

这些机构可以提供家庭服务、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三、加强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更应该加强家庭教育,提高他们的育儿意识和教育水平。

也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帮扶工作,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四、完善政策法规政府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

也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工作,杜绝留守儿童受到不良影响和伤害。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目录•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和建议•结论和展望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留守初中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面临着许多心理和社会问题,如孤独感、焦虑、抑郁等。

了解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调查研究,探索适合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干预措施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

提高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为解决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完善。

研究目的和方法01探讨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02分析不同性别、年级、家庭背景等对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03为提高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和建议研究目的文献综述系统梳理相关文献,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问卷调查设计心理健康调查问卷,通过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样本,对农村留守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以揭示不同因素对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访谈法对部分留守初中生及其家长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情况,为研究结果提供定性支持。

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80份。

留守初中生中,50%的留守初中生为男生,50%为女生。

年龄分布上,13岁至15岁之间的留守初中生占80%,16岁至18岁之间的占20%。

父母外出务工时间在1年以下的占30%,1年至3年的占40%,3年以上的占30%。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01根据调查结果,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

02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初中生比例高达70%,其中以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最为突出。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农村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在外打工或其他原因导致他们不得不独自留在农村家中,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照顾。

他们与城市留守儿童相比,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面临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分析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孤独和孤独感:由于父母的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学生常常感到孤独和孤立。

缺乏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和支持,他们往往感到无助和无依靠。

2. 缺乏安全感:农村留守学生在家中独自面对各种风险和安全问题,如流氓、陌生人和家暴等。

缺乏父母的保护和关爱,他们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心理上更容易受到伤害。

3. 自尊心低下:农村留守学生常常面临同龄人的歧视和排斥,被认为是“别人家的孩子”。

这种身份上的不平等和社会地位的低下容易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产生自卑情绪。

4. 情感问题:由于长期分离,农村留守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情感冷漠。

他们往往不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面对问题缺乏有效的应对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以促进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 加强家庭关系:鼓励父母尽量减少外出打工时间,并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应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定期与他们保持联系,增强亲子交流。

2. 加强社会支持:政府和社区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学生的关注和帮助。

提供社会服务和心理咨询,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社会支持体系。

3.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关注留守学生的特殊需求。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4. 加强同伴关系:鼓励农村留守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和同伴社交,培养他们的友谊和归属感。

建立留守学生间的互助和支持网络,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5. 加强社区建设:利用社区资源和群体力量,建立健康成长的农村社区。

组织各种培训和活动,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为农村留守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重视。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前往城市谋生,这也导致了大量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通常是由于父母或亲属前往城市打工而留在乡村的孩子,他们面临着生活的困境和心理上的挑战。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角度分析农村留守学生的状况,并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农村留守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生活上的孤独。

他们通常没有父母的陪伴和照顾,需要独自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切。

他们的生活环境通常不如城市孩子丰富多彩,乡村地区的文化和娱乐活动相对匮乏,孩子们通常没有机会与其他同龄人进行社交交往。

这种孤独感会导致他们感到孤独、沮丧和无法适应。

其次,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

他们通常面临由于社交孤立、学业压力和照顾自己带来的压力。

留守儿童通常需要接管家务,照顾弟妹等,这些责任无疑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此外,留守儿童在学业上也会感到压力。

在乡村地区,学校通常比城市的学校差,学习资源有限。

留守学生通常无法得到家庭的帮助,他们需要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并独立完成学业。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增加留守儿童的社交活动。

政府和社区可以组织各种文化和体育活动,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适合他们的交友平台。

此外,可以建立游乐场、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活动和学习机会。

2.提供留守儿童的心理支持。

政府可以资助学校组织儿童心理辅导课程,从而帮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减轻压力。

此外,可以建立青少年社工小组,由社工与留守儿童建立联系,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业水平。

学校可以组织课外辅导班和补习班,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业支持。

教师应该注意到留守儿童的个别差异,对他们给予特别关注。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政府和社会应该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并发展。

关于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研报告报告题目: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研报告1. 背景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农村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初中学生面临着课业负担重、生活压力大、社交能力不足等问题。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支持服务提供依据。

2. 调研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1000名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数据。

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业压力、生活压力、社交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3. 调研结果3.1 学业压力超过80%的农村初中学生表示学业压力大。

他们普遍面临着高强度的学习任务、频繁的考试以及来自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压力。

3.2 生活压力超过50%的农村初中学生在家中承担着家务劳动的任务。

这使得他们的学习时间受限,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和压力。

3.3 社交能力约70%的农村初中学生表示自己在社交能力方面存在困难。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农村环境的限制,他们缺乏与其他地区同龄人交流的机会,这导致他们的社交能力发展滞后。

4. 影响因素4.1 家庭因素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教育水平低以及对子女过高期望等因素,都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4.2 学校因素学校过分强调成绩,培养了学生应试能力,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健康。

4.3 社会环境因素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资源相对匮乏,这也限制了农村初中学生的发展和社交。

5. 建议5.1 家庭支持提醒家长合理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关注并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适当减轻家务负担,为孩子提供更多社交机会。

5.2 学校教育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服务,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5.3 社会支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投入,提供更多资源和机会,改善农村学生的发展环境。

6. 结论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通过综合治理和多方合力,将有助于解决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农村留守学生问题日益严重。

农村留守学生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在外地务工或生活,孩子留在农村由其他亲属或长辈照顾。

这种情况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之一就是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在缺乏家庭关爱和监护的情况下成长,可能面临着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对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1. 孤独感农村留守学生长期在父母远离的情况下生活,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没有人能够时刻陪伴和关心他们,长此以往会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甚至产生对生活的消极态度。

2. 自卑感在农村地区,留守学生往往面临的是贫困和落后的环境,他们在学习成绩、生活条件等方面可能无法与城市的同龄人相比。

这种差距会导致他们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 学习压力由于父母在外地务工,留守学生的学习条件往往比较差,没有人能够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问题。

为了弥补父母的缺席,他们可能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承担过重的学习压力,甚至出现学习焦虑的情况。

4. 情感缺失父母的缺席导致留守学生长期缺乏家庭关爱和情感支持,他们可能无法得到父母的安慰和鼓励,从而产生情感上的空虚和不安全感。

二、对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对策1. 完善留守学生关爱体系政府和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留守学生关爱体系,为他们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和支持。

教师和社会志愿者可以定期进行走访,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压力和孤独感。

2. 增加家庭交流与陪伴父母在外地务工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安排一定的时间回家探望孩子,并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系。

在电话、视频等新技术的帮助下,父母可以随时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让留守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3. 提升教育资源和质量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关心与照顾,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与指导。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许多农村家庭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而自己到城市打工,这就导致了大量农村留守学生的出现。

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对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不佳。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往往感到孤独、无助和失落,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面对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留守学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部分留守学生甚至会出现逃学、叛逆、抑制自己情绪表达等行为问题。

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家庭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留守学生缺少父母的关心和陪伴,无法获得及时的情感支持。

缺乏家庭环境的熏陶,留守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够健全。

教育资源的缺乏也是导致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留守学生在农村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单一,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等。

针对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家庭教育,提升父母的教育意识和能力。

通过父母参与留守学生的成长过程,增强亲子关系,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2. 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增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心理辅导能力。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留守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3. 发展留守学生心理辅导与支持服务。

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留守学生提供个体咨询和心理支持服务。

通过开展集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留守学生建立互助网络,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加强社会资源的整合与支持。

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和慈善机构可以联合开展相关项目,提供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农村留守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和重视。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改善教育条件、发展心理辅导与支持服务等一系列对策,可以有效提升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农村留守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对策

农村留守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对策

05
03
实施调查
在农村地区开展问卷调查,采取集中 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确保问卷的 真实性和有效性。
04
数据整理与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筛选、编 码、分析,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 析和处理。
03
调查结果分析
心理状况数据统计及分析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 等。
农村留守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性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明确的规划和目标,感到迷茫和不确 定。
研究展望
加强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干 预和帮扶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质量
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和发展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学 生关爱行动
针对留守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需要制定 相应的干预措施和帮扶计划,包括心理咨 询、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等方面。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长应认识到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自身也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 责任。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如何独立生活和学习,让孩子在离开父母的情况 下也能健康成长。
强化学校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辅导
学校应该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提供 心理咨询服务。
农村留守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对 策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调查背景及目的 • 调查方法及实施过程 • 调查结果分析 • 对策及建议 • 结论及展望
01
调查背景及目的
调查背景
农村留守学生现象的普遍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农村留守学生数量增 多,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期留在农村家中,父母不在身边照顾的学生。

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受到一定的影响,需要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农村留守学生普遍存在感情失落的问题。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缺少亲情的包围和关爱,容易感到孤独和寂寞。

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常常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

这种情况容易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消极情绪。

学校和社会应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为他们提供关怀和陪伴的机会,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农村留守学生在学习上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引导,他们容易在学业上落后于其他同学。

农村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给留守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学校应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为留守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农村留守学生存在安全问题。

长期独自留在家中容易导致他们的安全意识不强,容易受到欺负、侵犯或行为不良的诱惑。

为了保障他们的安全,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家长要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教和监督,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得到关注和帮助。

应建立相关专业机构或团队,为农村留守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各种心理问题和挑战。

加强家庭教育,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子关系和沟通,为留守学生提供更好的家庭支持。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加速,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外务工,或者离婚等原因导致孩子长期在农村家中独自生活、或者由老人照顾的儿童。

他们通常在农村家中由老人照顾,或者寄宿在亲戚家中,由此导致他们与父母长期分离,生活环境相对单调,心理压力较大。

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发,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1. 孤独感强农村留守学生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导致孤独感较强。

在家庭和学校两个重要的社会系统中,他们都面临着孤独与封闭的环境,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 自卑感严重农村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对自己产生了负面的认知,自卑感严重。

他们常常觉得自己不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和支持,产生自卑感,对自己缺乏信心。

3. 压力大农村留守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压力。

在学习方面,他们可能由于学习环境的限制,导致学习成绩不佳;在生活方面,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生活习惯可能不规律,饮食和作息不健康,长期下来可能会影响身心健康。

4. 心理问题较多农村留守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比如情绪不稳定、自闭、抑郁等。

长期的孤独环境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对策研究1. 家庭关爱机制的建立对于农村留守学生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群体。

应该加强对农村留守学生家庭的关爱和支持。

可以通过建立“亲情通道”,鼓励父母回家探亲,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增强父母的子女教育意识,增进亲子关系。

2. 学校心理辅导学校是农村留守学生的主要成长环境,应该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辅导课程,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3. 社会支持与关爱社会应该加大对农村留守学生的关注和帮助力度,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推进,农村留守学生的数量在逐渐增加。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在外打工而留在农村的学生。

尽管他们在物质上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分析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不容乐观。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学生缺乏家庭关爱和情感支持,容易出现情感孤独和依赖心理。

他们面临着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由于长时间与同龄人相隔离,留守学生的社交能力也较差,缺乏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针对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学校应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和表达方式,并引导他们积极应对困难和压力。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沟通和交流,留守学生应定期与父母进行联系,增加家庭关爱的意识和情感上的联系。

教师和辅导员应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关心和指导,提供生活自理和社交技巧的培养。

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学生的关注和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推动留守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改善,提供更好的教育保障和补贴政策。

社区组织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提供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增加留守学生的社交圈子和人际关系。

志愿者组织可以为留守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关心与支持,加大社会的关注度,才能改善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漳县“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和对策龙门中学:卫真【摘要】“留守中学生”问题已成为山区初中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自卑、逆反、厌学、孤独、嫉妒、忧郁、惧怕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本文将对“留守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调查后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提出解决“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对策一、“留守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初中阶段是中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是中学生初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同时它也是中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和肯定的重要时期。

如果在这段时期内,没有父母教育和引导,对中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众所周知,南漳县是一个贫困而又偏远的山区县,本地农民除了种地之外,绝大多数选择出去打工,而且多是在遥远的异地,像广州、上海、新疆、浙江等地。

在我调查的150名中学生中,有94名学生是留守中学生,有将近54名中学生家长一年或几年回来一次。

这些留守中学生生活上都由年迈的爷奶或亲戚照顾,但心理上却长期得不到关心和爱抚,久而久之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

根据我的调查与研究,我认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留守中学生心理不是十分健康。

具体表现在:(一)自卑心理中学生大都具有攀比心理。

留守中学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足够的保障,与父母相伴的中学生相比,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由于心理的原因,这部分中学生大多学习成绩不尽人意,因而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长期以往他们开始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最后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杨晓美,八年级学生。

父母都在温州打工。

孤苦伶仃的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从来不敢抬头,声音很小很小。

不太敢交朋友,总担心会被同学看不起。

日记里所表现的思想有很多自卑的成分。

比如说“为什么我家这么穷?”“我穿的衣服很旧,总是被班上的同学看不起。

”“为什么我的成绩老是上不去,老师会不会看不起我?”等等。

(二)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中学生的正常心理现象,在留守中学生中尤为明显,已经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注意。

留守中学生的心理脆弱而敏感,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

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

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情绪起伏变化大,容易冲动,不善于调节和自我控制。

李照宇,13周岁,七年级学生。

父母都在上海打工,跟奶奶一起生活(奶奶非亲)。

在学校,和同学经常发生摩擦,每次和同学吵架必定动手,且一副要吃了对方的凶狠相。

内心执傲,即使是自己有错在先,也受不得老师的半点批评。

一个学期中,因为老师的批评教育翻墙出走过3次。

(三)厌学心理一部分留守中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造成了学习上的障碍,出现厌学心理,心理矛盾重重。

诸如渴望尊重与遭受歧视的矛盾;争强好胜与自卑心理的矛盾;要求上进与意志薄弱的矛盾;纪律约束与自由散漫的矛盾等等。

如此矛盾重重的心理,加速了他们厌学心理向纵深发展,由厌学发展到逃学甚至辍学。

根据我的调查与研究,有百分之二十四的留守中学生有厌学心理,还有百分之三的留守中学生想离开学校,跟父母一起出去打工。

(四)孤独心理一些留守中学生很少和同学们交往,常常一个人独自活动,他们与周围同学的关系很冷淡,被同学们视为“怪人”。

在冷漠的外表之下,他们的内心也非常孤独。

我特地座谈了几位被同学们视为“怪人”的学生,他们的孤独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境遇型的孤独。

有的升学或转学,自己突然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适应能力较差,缺乏主动交往的能力和意向;(2)自我封闭型的孤独。

有的生活拮据,自信心不足,便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个人天地里。

(3)行为方式型的孤独。

有的从小总是习惯一个人的生活、学习,不去了解别人,也难于让别人了解;(4)性格自傲型的孤独。

因为没有父母的陪护不少留守中学生过早自立,不习惯依赖,不喜欢依赖,比同龄孩子要成熟,显得自高自大,自命清高。

(5)被排斥型的孤独。

因为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不同,有的留守孩子喜欢与人交往,却又找不到正确的交往方式,让周围同学心生厌恶,排斥他融入到某一个群体中。

(五)嫉妒心理由于留守中学生的内心极其渴望被关爱,因此他们很容易对被老师与家长宠爱的同学产生嫉妒的心理,尤其是对那些容貌较好、成绩较优异、家庭环境也相对较好的同学。

具有嫉妒心理的留守中学生,一旦在学习或其他方面不顺利时,就会怨天尤人,而不能冷静地自我反思。

显露的主要行为表现有:(1)抱怨父母。

他们偏执的认为别人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而自己的父母实在是给予的太少。

(2)故意中伤他人。

喜欢在背后说比自己优秀的同学的坏话,喜欢在老师面前状告那些比自己强的同学,一旦老师批评胜过自己的同学就会特别高兴。

(3)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

例如,当自己想入团或当班干部的愿望一时不能达到,就会说老师偏心眼。

当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便会散布“某同学的成绩好是死用功的结果”的言论,等等。

(六)惧怕心理惧怕可以说是人类情绪之冠,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甚至会影响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进程。

就留守中学生来说,他们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

根据他们当中存在惧怕的原因是各种各样:有的惧怕老师家访,有的惧怕监护人虐待,有的惧怕父母出现意外事故,有的惧怕恶势力学生欺负,有的惧怕生病没人管,还有的惧怕成绩掉队让父母期望落空……一旦惧怕惯了,就会胆怯和懦弱,从来不敢大声表达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不敢反抗,不敢拒绝。

在学习上,也常常会表现为随大流,缺乏闯劲和首创精神。

二、“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一)父母的原因初中阶段是青春发育的重要时期,良好的亲情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众所周知,青春期的中学生对父母有着强烈的依恋,这种依恋关系能够满足中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能够帮助中学生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然而,根据我的调查与研究,百分之七十二的留守中学生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百分之十六的留守中学生家长平均每月联系一次,百分之八的留守中学生家长表示不定时的联系,百分之四的留守中学生家长很少联系。

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中学生来说,“留守中学生”缺乏一种稳定而又和谐的亲子关系,内心长期缺乏温暖。

长期处在这种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不爱与人交往、敌对的人格特点。

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中学生”心理问题颇多。

(二)监护人的原因根据我的调查与研究,百分之五十三的留守中学生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

而百分之四十七的留守中学生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

这些家长都是临时家长,这种角色关系也是临时的。

这些监护人在管理留守中学生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有的认为对于别人的孩子,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

有的认为孩子可怜,出于同情时时呵护,百般溺爱。

还有的又认为要对得起他们的父母,处处严格要求。

这些监护人都会遭遇角色尴尬。

而留守中学生一方面要循规蹈矩,对得起自己的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另一方面又任性自私,面对挫折时,难以排遣心中的苦闷,毕竟他们不是自己的父母,有的话能说,有的话不能说。

有的事能做,有的事不能做,也常遭遇角色尴尬。

由于留守中学生的监护人与其之间的特殊的角色关系,致使留守中学生极为容易产生孤独、惧怕的心理状态。

(三)学校的原因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现在大多数的中学生,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

留守中学生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中学生差,学习方面更是困难重重,很容易被学校和老师、同学们们忽视,加之部分留守中学生性格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果这个时候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其心理问题会更为严重。

(四)社会的原因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中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

留守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每天都会面临新的问题。

自身生理的变化,人际交往的困惑,感情的初发萌动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指导与引导,现实中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们时,他们通常会选择网络交友,而有关部门缺乏对网吧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留守中学生心思游离学习,整天沉迷于网吧,不能自拔。

(五)自身的原因上述引起留守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根据我的调查与研究:百分之三十四的留守中学生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百分之九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百分之五十三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百分之四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

自控能力差的留守中学生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中学生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关于”留守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一)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留守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

为了留守中学生能够像其他中学生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我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如每周一次电话,每半月一次视频或留一人照看孩子。

(二)寻找合适的监护人作为留守中学生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留守中学生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中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留守中学生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三)加强学校心理教育首先,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能够做到公平、公正,使留守中学生拥有与其他中学生同等对待的教育。

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给留守中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聘请心理医生来校开辅导课或是请公安干警来上法制课等方式,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完善社会管理“留守儿童”的数量之所以不断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实问题。

政府应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