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第4节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教案

合集下载

2013苏科版物理九年12.4《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word说课稿

2013苏科版物理九年12.4《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word说课稿

《12.3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节是本章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内能,热传递,热量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内能的改变及其非常重要的应用――热机,可以说它是上节知识的延伸与拓展.通过"热机"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在"热值"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难点重点: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热机.难点:热机的工作原理(四)教具与学具教具:细铁丝、棉线、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汽油机模型实物及其挂图学具:铁丝、棉线二学情分析通过上节的学习,学生对内能热量热传递与内能的改变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形象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很稚嫩,,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推理、类比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本节特点,选择合适的资源.一是多媒体课件;二是自制教具,深入浅出;三是扩充实验,拓宽加深;四是紧抓动态教学资源.三教法与学法:实验观察法、亲身体验法、自学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汽车高速行驶时,为什么轮胎的温度会升得很高?(投影插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缘由。

(板书: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二)、合作学习进行新课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利用课件播出:轮胎的温度为何会升得很高,要弄清原因,我们首先要了解做功能否改变物体的内能?先请同学们认真看书自学P42活动12.5,边看书边用桌上器材完成实验。

2016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4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2016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4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2016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4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在设计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设计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原理;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及其原理;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小车、斜面、砝码、温度计等)、多媒体设备;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单。

活动过程一、情境引入(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现象吗?请举例说明。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机械能与内能的概念;2. 阐述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原理;3. 引导学生理解转化过程中的能量守恒定律。

三、实验探究(10分钟)1. 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2.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3.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四、课堂练习(5分钟)1. 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2. 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活动重难点1.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原理;2. 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实验环节是否顺利?学生能否独立完成实验并分析数据?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拓展延伸:1. 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涉及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2. 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设计,如设计一个能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装置。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2.4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2.4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2.4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重了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活动,旨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

例如,用一个滑轮组,让学生观察物体下滑时速度的变化,以及滑轮组温度的变化,从而引入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

2. 讲解:通过PPT和视频,详细讲解机械能和内能的定义、相互转化关系和转化过程。

让学生在理论层面上理解和掌握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

例如,用一个小车和一个斜面,让学生观察小车下滑时速度的变化,以及斜面温度的变化。

4. 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讨论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层面上理解和掌握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和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活动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还不够到位。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2.4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2.4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2.4 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案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非常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因为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设计的思路是通过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明确了三个方面的目标。

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希望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培养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希望通过教学活动,让孩子们能够培养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难点和重点。

重点是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难点是如何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和规律。

为了解决这些难点和重点,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滑轮组、小车、气球等,让孩子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

在活动重难点方面,我认为实践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重点,因为孩子们在这个环节中能够直接动手操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规律。

而实践活动中的观察和思考则是整个活动的难点,因为孩子们需要通过观察和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方面,我认为本次教学活动总体上取得了成功。

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认真观察,表明他们对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和相互转化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活动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有些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手能力较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更加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我也会通过一些拓展延伸活动,如科学小实验、科学故事等,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四节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导学案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四节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导学案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四节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导学案一、教学内容:1. 机械能与内能的定义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2. 各种能量形式转化的实例分析,如摩擦生热、水蒸气膨胀做功等。

3. 能量守恒定律在机械能与内能转化过程中的体现。

4. 热机的工作原理及其效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定义,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能够分析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并用能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

3. 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提高学生对热机效率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关系,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难点:热机工作原理的理解,热机效率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段关于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中能量转化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2. 知识讲解:讲解机械能与内能的定义,阐述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用能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3. 实例分析:分析摩擦生热、水蒸气膨胀做功等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过程。

4. 随堂练习:请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生活中的一些能量转化现象。

5. 知识拓展:介绍热机的工作原理及其效率,引导学生理解热机效率的概念。

7. 布置作业:(1)请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下列现象:a. 摩擦生热:两个铅笔头相互摩擦,铅笔头变热。

b. 水蒸气膨胀做功:一个正在冒热气的茶壶,茶壶盖被冲开。

(2)热机效率的计算:已知一台四冲程汽油机的功率为10kW,工作时间为1分钟,求该热机的效率。

六、板书设计:1.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关系2. 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3. 热机的工作原理及效率七、作业设计:(1)摩擦生热:两个铅笔头相互摩擦,铅笔头变热。

这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在摩擦过程中,铅笔头之间的摩擦力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得铅笔头温度升高。

(2)水蒸气膨胀做功:一个正在冒热气的茶壶,茶壶盖被冲开。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第4节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教学案1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第4节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教学案1

第12章机械能和内能第四节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一)【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2、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学习重点】认识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了解汽油机的结构及工作过程。

【学习难点】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过程和其中能量的转化。

【课前预习】1、将铁丝放在热水中,会使铁丝的温度,内能,这是通过方式改变铁丝内能的,其实质是。

2、将手中的铁丝快速地弯折十余次,用手指触摸一下弯折处,会感觉到弯折处的________升高,表明铁丝的内能________。

【课堂导学】组内助学、小组展示:一、空气压缩引火仪的实验如图,在厚壁玻璃筒底部放一小撮干燥的棉絮,用力将活塞迅速压下,我们会看到的现象是,原因是:用力压下活塞时,压缩玻璃筒内的空气,活塞对空气,使筒内空气的内能,温度,达到棉絮的________。

结论: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_____。

此过程是将_______能转化成______能。

二、演示点火爆炸如图,在透明塑料盒的底部钻一个孔,将电子式火花发生器的放电针管紧紧地塞进孔中,打开塑料盒盖,向盒中滴入数滴酒精,再将盒盖盖紧,然后按动电火花发生器的按钮。

这时我们可以看到,盒盖___________。

在此过程中,酒精燃烧后的燃气对________做功,燃气的_______能减少,转化为________的_________能。

结论: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

此过程是将_________能转化成______能。

三、小结1、做功是的另一种方式。

2、和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前者的实质是,后者的实质是。

它们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的。

四、热机1、热机是的简称,它是将能转化为能的装置。

2、四冲程汽油机(1)认识汽油机的结构。

(2)叫做冲程。

(3)指出下列各冲程的名称:a: b: c: d:(4)汽油机完成一个工作循环:①活塞经历个冲程,其中,冲程是燃气对外做功的过程。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2.4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案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2.4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案

教案: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2.4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机械能增加;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机械能减小。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2.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解释有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2.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正在滚动的轮子,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轮子在滚动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2. 概念讲解:讲解内能的概念,解释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原理。

3. 实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摩擦生热、压缩空气等,让学生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4.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3. 实例分析七、作业设计a. 摩擦生热b. 压缩空气2.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研究内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相互转化,如电能、光能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内能的概念及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一、内能的概念1. 微观解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在物体内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具有动能;同时,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这种相互作用具有势能。

内能就是这两种能量的总和。

2. 生活实例: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热水取暖、饭菜发热等,让学生感受内能的存在。

九年级物理上册 12.4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案 (新版)苏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 12.4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案 (新版)苏科版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学点1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观察空气压缩引火实验,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如下分析和思考:图12-4-1问题1:现象:如图12-4-1所示,在厚壁的玻璃筒底部放一小团干燥的棉花,用力将活塞迅速压下,我们会看到:棉花__燃烧__了.问题2:分析:用力压下活塞——该过程是一个利用__机械__能压缩空气对空气__做功__的过程;棉花燃烧——“显示”玻璃筒内空气的温度__升高__,内能__增大__.问题3:该实验说明:__做功__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__机械__能可以转化为内能.问题4:改变内能的方法有__两__种.火柴可以放在火上点燃,也可以擦燃.点燃是用__热传递__的方法改变火柴头的内能,火柴头的温度升高到燃点而燃烧;擦燃是用__做功__的方法改变火柴头的内能.前者是将火焰的部分内能转移到火柴头上,后者是将擦火柴时消耗的__机械__能__转化__为火柴头的内能,即前者的实质是能量的__转移__,后者的实质是能量的__转化__.学点2 热机图12-4-2(1)热机的原理观察点火爆炸实验,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如下分析和思考:问题1:现象:如图12-4-2所示,在“点火爆炸”的实验中揿动电火花发生器的按钮,这时我们可以看到盒盖__飞出__,同时听到“呯”的一声响.问题2:分析:在此过程中,酒精燃烧后产生的具有大量__内__能的高温、高压的燃气剧烈膨胀对塑料盒盖__做功__,燃气的__内__能减少,转化为__盒盖__的__机械__能.问题3:该实验说明:可以利用内能对外__做功__,内能可以转化为__机械__能.该实验演示的即为__热__机的工作原理:利用燃料燃烧获得的__内__能对外__做功__,将__内__能转化为__机械__能.(2)热机的工作循环阅读教材P51,了解热机各部件的名称,初步认识热机的各工作循环后,思考下面的问题:问题1:气门打开的冲程有:__吸气__冲程和__排气__冲程.活塞向上运动的冲程有:__压缩__冲程和__排气__冲程.发生能量转化的冲程有:__压缩__冲程和__做功__冲程.其中实现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冲程为__做功__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为__压缩__冲程.火花塞点火是在__压缩__冲程末、__做功__冲程初进行的.判断冲程的方法:①看气门;②看活塞.(提示:由曲轴的旋转方向判断活塞运动方向时,要认清曲轴——连杆绕着转动的轴)问题2: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分为四个冲程,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曲轴旋转两圈,活塞往复运动两次.学点3 探究燃料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生活实验:1000 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100 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1000 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1000 g酒精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1000 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1000 g草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提出问题:燃料燃烧所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燃料燃烧所放出热量的多少与__燃料的质量__、__燃烧程度__、__燃料种类__有关.实验探究:比较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的热量.阅读教材P54“活动12.8”相应内容.分析:(1)实验中是通过__等质量的水升高的温度__来比较酒精和碎纸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的,这个方法叫__转换__法.(2)为了保证实验的可靠性,你认为在实验中需控制__燃料的质量、烧杯中水的质量、燃料的燃烧程度(完全燃烧)等__相同.(3)现象:实验中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热量一般是__不同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学点4 热值阅读教材P54下半部分和P55上半部分内容,尝试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完成后与同学相互交流探讨.问题1:物理意义:热值表示燃料燃烧放热的__能力大小__(选填“多少”或“能力大小”).问题2:定义:燃料__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__与__燃料的质量__之比,叫作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的符号为__q__.问题3:单位:__J/kg__或__J/m3__(气体燃料).问题4:理解: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与燃料的种类__有__关,而与燃料的质量、燃烧程度、放出的热量等均__无__关.(均选填“有”或“无”)问题5:热量的计算公式:__Q=mq__,或__Q=Vq__(气体燃料).(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12.4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3)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

12.4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3)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

教案:12.4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3)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第四节,主要涉及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原理。

2. 掌握影响内能的因素,如温度、质量、状态等。

3. 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的作用。

4. 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热机效率、节能减排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概念,阐述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掌握影响内能的因素,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原理,影响内能的因素。

2. 教学重点:机械能与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影响因素,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滑轮组、小车、加热器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汽车爬坡时需要加油门,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与内能的关系。

2. 讲解:讲解机械能与内能的概念,阐述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过程。

3. 讨论:分析影响内能的因素,如温度、质量、状态等。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找出相关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热机效率、节能减排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2.4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概念:机械能:……内能:……转化原理:……影响内能的因素:1. 温度:……2. 质量:……3. 状态:……做功和热传递:……七、作业设计(1)汽车爬坡时需要加油门。

(2)冬天,房间内温度较低,我们可以通过增加燃料来升高房间温度。

2. 计算题: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已知其质量为m,下落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求物体落地时的速度。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2.4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第1课时)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2.4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第1课时)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2.4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第1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2.4节,主要讲述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原理。

2. 掌握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3. 探究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如质量、温度、状态等。

4. 掌握热量的概念,了解热传递过程中能量的转移。

二、教学目标1. 能够准确地描述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有关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原理,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转化的过程,热量概念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滑轮组、小车、加热器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滑轮组提升重物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组提升重物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 知识讲解:讲解机械能与内能的概念,阐述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原理。

3. 实验演示:演示滑轮组提升重物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4. 随堂练习: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重物上升过程中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内能与机械能转化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小组讨论:讨论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如质量、温度、状态等。

7. 热量概念讲解:讲解热量的概念,阐述热传递过程中能量的转移。

8.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有关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作业题目,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机械能与内能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原理。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质量、温度、状态等。

3. 热量概念及热传递过程中能量的转移。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从地面上升到高度为10m的位置,求物体上升过程中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情况。

九年级物理上册 12.4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案2 苏科版-苏科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上册 12.4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案2 苏科版-苏科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第十二章第四节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时间】________ 【教者】【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知道不同燃料的热值不同,会查热值表。

2.会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3.通过阅读“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一文,认识燃烧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初步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学:个人复备二、目标定学:三、预习探学:1. 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燃料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燃料的热值用表示,单位是。

2. 质量为m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Q放=。

3. 酒精的热值是,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四)热值活动一:比较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的热量阅读教材读P54,思考下列问题,准备和同学们交流。

a.实验中是通过来比较酒精和碎纸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的。

这个方法叫法。

b.为了保证实验的可靠性,你认为在实验中需控制哪些因素相同?这里又用到了另一种物理研究方法法。

c.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质量相等的酒精与碎纸片完全燃烧时,酒精比碎纸片放出的热量(多/少)。

结论:更多的实验表明,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热量一般是(相同/不同)的。

预习交流:①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燃料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燃料的热值用表示,单位是;②质量为m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Q放=;想一想:①热值定义中的“完全燃烧”是指;②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燃烧属性,它的大小应与有关,而个人复备与其它因素无关;③运用公式Q放=mq进行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应为;④若气体燃料的热值单位是J /m3。

则标准状况下,体积为V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放=;练一练:×107 J /kg,求(1)700g干木柴完全燃烧能放出多少热量?(2)若这些热量全部被水吸收,可以把多少千克的水由20℃烧开?(气压为1个标准气压)(3)实际生活中700g干木柴燃烧时能把这么多的水烧开吗?原因是什么?预习交流:①酒精的热值是,②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初中苏科版九年级上册12.4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初中苏科版九年级上册12.4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和困惑,教师解答并进行总结。
-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能量转化的现象,学以致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第1、2、3题,加深对机械能与内能转化规律的理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开始时,展示生活中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实例,如自行车刹车时的摩擦生热现象,引发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兴趣。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为什么自行车刹车时会产生热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寻找答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以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作为导入,如自行车刹车时产生的热量,让学生思考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刹车时为什么会产生热量吗?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机械能与内能有什么关系?”
2.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能量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初中苏科版九年级上册12.4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转化关系。
-学生能描述机械能包括动能、势能,内能包括热能、化学能等。
-学生能解释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实例,如摩擦生热、物体下落等。
2.学会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提高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科学素养。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24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教案.doc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24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教案.doc

《§12.4.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内容《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首先从能量的概念入手,通过对比机械能与内能,感受到物体之间能量可以转化,再通过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入手,与上一节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内容相呼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之间的异同。

接着通过点火爆炸装置介绍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为下面进行热机的教学进行了铺垫。

本节重点让学生感受到能量的转化与转移作为能量改变的形式,介绍了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在落实基础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热机的发展"视频,展示热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本节以图片形式围绕重点内容举例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物理观念: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科学探究:(1)通过活动,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机械能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2)通过观察演示,认识汽油机,了解汽油机的四个冲程及能量的转化情况。

科学思维:体验用类比方法,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的过程,学会迁移学习。

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探究或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汽油机的学习以及阅读"热机的发展历程",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汽油机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四、【教学资源】铁丝、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酒精、火柴头、汽油机模型及挂图、多媒体课件等五、【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物理情景引出问题,由学生讨论得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联系实际引出热机的概念。

顾基本概念学生可能会认为很简单,但要过渡到方法上,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演示实验、探究实验的启发下引发下一步探究。

新苏科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4节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换(第2课时 热值) 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科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4节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换(第2课时 热值) 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第4节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第2课时热值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知道燃料的热值,会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燃料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知道燃料的热值,会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

知道热值的计算过程。

铁丝、空气压缩引火仪、汽油机模型、铁架台、烧杯、温度计、酒精、纸片、多媒体材料。

用手把铁丝快速弯折几次,触摸一下弯折部分,有何感觉?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媒体讲解燃料的热值:同样多的不同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相同吗?探究比较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加热前的水温/℃燃料烧完后的水温/℃水温的变化/℃10克酒精10克碎纸片实验讲解热值:1.定义: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2.单位:焦耳/千克(J/kg)3.公式:Q=mq理解多媒体讲解一些燃料的热值了解读一读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了解多媒体归纳讨论回答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2.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等等。

这些设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上能够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的导入没有吸引力。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第4节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教学案2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第4节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教学案2

第12章 机械能和内能第四节 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二)【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知道不同燃料的热值不同,会查热值表,会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2、了解生活生产中节约能源的一些做法, 【学习重点】探究知道不同燃料的热值不同。

【学习难点】知道什么是烧水的效率,并学会简单的计算。

【课前预习】1、燃料燃烧时将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_能.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的.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单位是_______,符号是_____ ______.气体燃料热值的单位是____________.已知焦炭的热值为3×107J/kg,它的物理意义表示________ ______________.【课堂导学】组内助学、小组展示:一、比较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相同吗? 怎样比较燃料放出热量的多少? 应控制哪些变量? 设计实验及表格更多实验表明: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一般 (相同/不相同)二、热值1、为了表示燃料的这种特性,物理学中用来表示,定义是符号:用表示,单位:2、q酒精= 3×107J/kg ,物理意义是:3、燃料燃烧的能量转化:能→能4、质量为m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的公式为:精讲点拨活动1:由燃料的热值定义可知()A、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燃烧值越大B、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时,放热多的燃料其热值越大C、燃料完全燃烧时,温度升得越高该燃料的热值越大D、单位质量的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热值越大活动2:小明家原来使用干木材作燃料,现开始使用天然气了,学习了有关热学的知识后,他仔细记录了他家每天烧水煮饭等需要的热量,并折算成烧水的时间,相当每天将30kg20℃的水烧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活动,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现象,知道做功过程是机
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3、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利用多媒体模型讲解四冲
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阅读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阅读、看图、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了解热机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类智慧的伟大。

3、通过讨论热机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及带来的利弊,树立环保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做功和热传递都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能量的转换
三、教学过程
一、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1.学生活动:请同学利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老师:点火柴的过程人对火柴做功了吗?
学生:做功了。

老师:这就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做功。

人对火柴做
功,使火柴头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如果没有火柴盒了,还可以利用点燃的酒精灯,把火柴头直接放在火焰上点燃,这是什么方式改变火柴头的内能,升高温度,从而点燃火柴的。

学生:热传递
老师总结:热传递和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2.学生实验:体会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验:利用一段铁丝,反复弯折,用手触摸,会发现弯折处发烫。

3.演示实验:演示空气压缩引火实验。

老师:思考:以上两个例子,能量转化过程是什么?
学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老师:为什么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的温度会升得很高?
学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当堂训练:你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使铁丝的温度升高?
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
(1)用火烧
(2)用榔头敲打
(3)放在热水中
(4)用砂纸摩擦
(5)在太阳下晒
(6)在地面上摩擦…
老师总结:
(1)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角度看,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
其他形式能(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2)改变物体的内能可以用做功的方式,但做功不一定就改变物体的内能。

例如,把物体举高,只是使物体的重力势能发生了改变。

可只要
发生热传递,就一定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二、热机
演示:课本图12-32所示的实验,按动点火发生器,观察现象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它所包含的物理内容:酒精燃烧放出热量:酒精的化学能转化为燃气的内能,
学生:在此过程中,酒精燃烧产生的燃气对外做功,是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老师: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制造出一种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热机是热力发动机的简称,就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汽车是学生常见的交通工具,从汽车的动力来自于热机。

三、汽油机的工作循环(教师讲解)
利用多媒体模型讲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等于飞轮转两圈,也等于四个冲程。

1、吸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端向下运
动,汽油和空气组成的燃料混合物从进气门吸取汽缸。

2、压缩冲程: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燃料
混合物被压缩,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机械能—→内能)
3、做功冲程:在压缩冲程末尾,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
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并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

(内能—→机械能)
4.排气冲程: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把废气排出汽缸。

讨论: 热机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及带来的利弊.
让学生讨论汽车带来的问题。

有利之处:给社会生活带来方便.
不利之处:尾气的排放带来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

带来空气污染。

造成过度开发化石能源,带来能源危机。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阅读生活物理社会
热机的发展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