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化与全球视野
经济全球化心得体会优质
经济全球化心得体会优质经济全球化心得体会优质1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趋势之一。
虽然它取得了许多成就,如促进了经济增长、减少了贫困和增加了就业机会,但是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我对经济全球化的体会和看法。
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诸多益处。
首先,它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因为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能够带来经济规模的增长,从而提高了生产力和效率。
其次,经济全球化可以减少贫困,因为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此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增加了就业机会。
然而,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全球化让财富分配更加不平等。
在全球经济中,由于发达国家拥有更多的`资本和技术,因此他们能够更容易地获得收益。
其次,全球化使得一些企业通过贸易和投资逃避了自己国家的环境和劳动法规等责任,这可能对环境和劳动力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全球化还面临着一些风险,例如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的风险。
为了克服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制定更好的国际法规,以跨越国界的贸易和投资行为,特别是那些有害环境和劳动力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管。
其次,我们需要实施一些措施来减少贫困,并确保经济增长的益处得到更加公平的分配。
此外,我们需要加强全球风险管理,制定预警机制以应对金融危机和其他危机。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带来益处,也会带来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以实现全球化的积极面,最小化它的负面面,并确保它能够更加公正和可靠地服务于全球经济和人民福祉。
我们应该强调合作和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以确保我们可以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携手前进。
经济全球化心得体会优质2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之一,这一趋势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外交布局的重要内容。
而个人在深入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也从中收获了许多体验和启示,下面将会从自身经历和角度分享一下经济全球化的心得体会。
国内外城市化研究进展综述
一
12 国外城 市化研 究 多元化 的局 面 .
年) 等人提出 了世界城 市假 说。20 0 1年 , 国学 者斯科 特( ct 美 Sot )
全 ( l l i R g n b y o 随着工业社会 的生产组织 方式在全世界范 围内的 日益普及 , 在发展 前人 的 观点 上提 出 “ 球 区域 城市 ” Goa Ct- ei , C ) 经济 、 社会 、 生态等各学科渗透到城市 化领域 中来 , 使得研究城 市 G R 的观点 。这些 概念 的 出现都反 映 了巨型城 市空 间的崛 起 , 化 也趋 向多元化 的重要性 与必然性 。
是 但它 是脱 等形式 , 建 立 了其 与 城镇 体 系 形成 的对 应 关 系。 随后 , 并 佩鲁 区的城市化整体变化 规律提 出的 , 一种普 遍性 规律 , 离现实条件和历史 阶段 的。这个 曲线 只能反 映某一 国家或 地 区 ( . eru ,95年 ) 增长极理论” 赫 希 曼 ( Hicma ) F Pr x 1 5 o 的“ , A. r h n 等 s 并 人 的“ 化增 长学 说”罗斯 托( W. otw) 经济增长 阶段学 城市化水平在时 间维度上发展 的快慢 程度 , 不能反映某 一较微 极 , w. R s 的“ o 观的城市或地 区城市化过程 中的发展状况 。H・ 钱纳里 (9 8年 ) 18 说 ”弗里德曼( r d n 1 6 ) 核 心一 外围” , F i ma ,9 4年 的“ e 模式及 其模拟 的城镇群体运作过程 等 , 是从 社会 、 济的 角度将 城市 化 的空 发现 了城市化进程 与经济 发展 水平 之间 的关 系。他 曾 回归 分析 都 经 过 15 ~17 90年 9 0年 1 1 国家 的经 济发展水 平数 据与城市化水 0个 间扩散具体化 的学说 。 证 有 有 的学者则从 区域 的角度提 出城 市化 的最 终 目的——实 现 平数据 , 明在一定 的人 均 国民生产 总值水 平上 , 一定 的生产 劳 城 乡一体化 。首先 , 马克思 、 恩格斯 、 列宁等 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 结构 、 动力 配置结构 和城 市化水平相对应。 对城 乡一体化有着深刻 的论述 。随着社会 的发展 , 还有 世界不 同
北京游学方案
北京游学方案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及国际化大都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人希望亲身感受和探索其魅力。
为了让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社会发展,提升其综合素养和全球视野,特制定了一份精心策划的北京游学方案。
一、方案概述本游学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和文化体验,内容涵盖北京的历史名城、文化遗产、科技创新和现代城市建设等方面。
游学以参观名胜古迹、参与交流活动和实地考察为主要形式,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和了解北京的风貌和发展。
二、行程安排1. 第一天:北京的历史名城在这一天,我们将前往北京的历史名城参观,如故宫、天安门广场和国家博物馆等。
学生将有机会亲身感受到中国的古代帝王气象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 第二天:文化遗产之旅这一天,我们将参观北京的文化遗产,包括颐和园、圆明园遗址公园和长城等。
学生可以欣赏到传统园林的美丽景色,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3. 第三天:科技创新体验在这一天,我们将前往北京的科技创新园区,如中关村科技园和中国科技馆等。
学生可以近距离了解中国的科技创新成果,并参与一些互动体验项目,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4. 第四天:现代城市建设考察在这一天,我们将考察北京的现代城市建设成就,如奥林匹克公园、水立方和鸟巢等。
学生将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和进步。
5. 第五天:交流活动在最后一天,我们将与当地学生进行交流活动,包括说英语角和参加文化交流展示。
通过与当地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增进对中国文化和人民的了解,扩展国际视野。
三、方案特色1. 教育和娱乐相结合:本游学方案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和参观,使学生既能够学习到知识,又能够享受到旅游的乐趣。
2. 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将通过实地考察和交流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深理解和记忆。
3. 全球视野与文化交流:通过与当地学生的交流活动,学生可以增进对中国文化和人民的了解,同时也扩展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全球化视野下重庆区县城镇发展和工业化
全球化视野下重庆区县城镇发展和工业化【摘要】全球化影响城镇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更影响到城镇的发展理念、空间布局、用地结构以及城镇化进程、工业化进程。
本文以重庆市各区县为例,分析全球化视野下重庆各区县城镇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关键词】全球化;重庆;城镇发展;工业化1、全球化下的城市体系和产业转移全球化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
其表现为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
全球化带来的世界经济空间结构的移动是其将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的重要环节。
世界经济的空间格局移向两极,即世界经济的核心领导机构向全球性大城市的集聚,而企业生产制造活动则跨越国界呈全球性分散态势。
在这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劳动分工国际化的趋势下,原有的以国家为尺度的城市体系被打破,逐渐形成与新经济模式相适应的、以全球为尺度的世界城市等级体系,即以领导城市、转接城市、生产城市为等级、城市之间构成全球——地方垂直城市体系。
产业转移指随着生产要素与资源禀赋的供给、产品生命周期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变化,某些产业从某国或区域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区域的经济活动。
本质上,产业转移是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
产业转移分为国际间和地区间产业转移。
本文研究地区间产业转移。
地区间产业转移指产业在同一国家范围内由经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的经济活动。
主要指东南沿海地区一些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的趋势。
2、重庆各区县城镇发展与工业发展现状图1.重庆市各区县2011年户籍人口、常住人口,迁入、迁出情况图如图1,2011年重庆市以人口迁出为主。
主城区为人口净迁入区,其他区县均为人口净迁出区,其中开县迁出人口最多,有48.7万人,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如图2,重庆市工业主要集聚在一小时经济圈内,其次是都市发达经济圈。
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渝东北翼、渝东南翼的工业化程度不高。
图2 2011年重庆市区域工业总产值如图3,一小时经济圈中以渝北区工业最发达,都市发达经济圈中以涪陵区工业最发达,渝西经济走廊以江津区最发达,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工业以黔江区、开县等为主,工业发达程度均不高;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工业发达程度很低,且比较均匀。
全球化视野下的区域与城市发展——首届面向21世纪的全球区域-城市发展国际会议暨岭南国际学术论坛综述
全球化视野下 的区域 与城 市发展
首届 面 向 2 1世 纪 的全 球 区域 一 城 市 发 展 国 际会 议 暨 岭南 国 际学 术 论 坛 综 述
叶 林 陈 瑞 莲
[ 中图分类号]F 9 . [ 2 1 文献标识码]A [ 1 文章编号] 10 — 36 (0 2 3 0 5 — 3 0 0 72 2 1 )0 ~ 13 0
题 进 行 了深 入 的 讨 论 .分 享 了 区 域 与城 市 发 展 领 域 的研 究 成 果 和 实 际 比较
人 类 城 市 化 的历 史在 2 0 0 7年 出现 了一 个 历 史 性 的 突 破 ,全球 城 市 人 口首 次 超 过 了郊 区人 口 ,地 球 进 入 了 “ 市 时 城
期” 。据 预 计 ,在 2 5 0 0年 ,全 球 将 有 超 过 7 % 的人 口居 住 在 城 市 。 在 一 波 又 一 波 的城 市 化 浪 潮 下 ,世 界 城 市 体 系 的 政 O
治 一 经 济 结 构 也 随 之 发 生 了重 大 的变 革 。城 市 逐 渐 成 为 了政 治 与 经 济 中 心 ,它 不 但 包 括 了 中心 地 区 ,也 包 括 了其 周 边 的
进入 2 l世 纪 ,世 界全 面 过 渡 到 一 个 信 息 社 会 和 知识 经济 时代 ,跨 行 政 区划 的 区 域 公 共 问 题 大 量 滋 生 ,并 有 复 杂 化 、 多 元 化 和规 模 化 之 态 势 .区 域 发 展 已 经成 为 全球 化 和城 市 化 背 景 下 世 界 城 市 网 络 的重 要 特征 。 如何 以 政策 议 题 为导 向进 行 资源 整 合 以发 挥 综 合 效 应 ,提 升 区 域竞 争力 ,是 当代 公 共 管 理 的 重 要 议 题 。 由 中 山大 学 和 广东 省社 会 科 学 界 联 合 会 主 办 ,中 山 大 学 中 国 公 共 管 理 研 究 中 心 、 中 山 大 学 政 治 与 公 共 事 务 管 理 学 院 和学 术 研 究 杂 志 社 联 合 承办 的 “ 届 面 向 2 首 l
当代意识、全球视野与思想深度——评妹尾达彦《长安的都市规划》
《 汉武大帝》 ( 吉川幸次郎著 , 王维坤译 ) 《 唐代长安 镇墓石研究》 ( 加地有定 著, 翁建文 、 徐璐译 ) 和《 长
安 的都 市 规划 》 ( 妹尾达彦著 , 高兵 兵 译 ) 三 种 。其
体. 陛倾向和区域化倾向, 恰是全球化的一体两面 , 妹
尾 达彦将 其 称 为 “ 全 球 性 历史 ” 和“ 地 区性 历 史 ” 的 拉 锯 Ⅲ ( 。因此 , 对 于 一个具 有 明 确 的 当代 意识 的 历 史学 家而 言 , 如何 在 研 究 中绾 合这 对 立 统 一 的两
中, 笔者最感兴趣的是《 长安的都市规划》 。此 书作 者妹 尾达 彦 ( 1 9 5 2~) 为 日本 中央 大 学 文学 部 教授 ,
是著 名 的 中国史及 中 国都 市 文化 研 究 专 家 , 在 国际 汉 学界享 有盛 誉 。从上 世纪 8 0年代 起 , 妹尾 先生 数
条思路 , 如何把唐代长安这座城市放置在世界史 的 背景 中来重 新 打量 , 是面 临 的首要 问题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 长安 的都市规划》 用了三 分之 一 的笔 墨 , 从 一 个 新 的 历 史 观 —— “ 历 史 即人
文化渊 源 的关 系 , 日本汉 学 家是 国际 “ 长安学” 界 中
方能 使人 去研 究过 去 的事实 。 ” 2 _ ( 对 于这 一 点 , 妹 尾达 彦 有 明确 的认 同 : “ 随 着 全球 一 体 化 的进 程 , 由 于国界 、 国民等界 限发 生 了动摇 , 因此地 区主 义化 也
主编一 套 “ 长 安文 化 国际研 究 译 丛 ” , 精 选 并 翻译 E t 本 汉学 家 的七种 长 安学 研 究 著 作 , 从 而 在 一定 程 度 上弥补 了 这 个 遗 憾 。 目前 这 套 丛 书 已 经 顺 利 出 版
现代都市化的建筑风格上海外滩的现代建筑群
现代都市化的建筑风格上海外滩的现代建筑群现代都市化的建筑风格——上海外滩的现代建筑群上海外滩是中国最重要的建筑景观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博物馆”。
作为上海都市化进程的象征,外滩的现代建筑群体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立的特色成为全球瞩目的地标。
本文将从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和建筑功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上海外滩现代建筑群的特点与意义。
一、建筑设计上海外滩现代建筑群的设计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度和体量:外滩的现代建筑群多为高层建筑,体量巨大,在都市地标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如“东方明珠塔”和“金茂大厦”等,这些高层建筑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壮观的高度成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2. 技术创新:现代建筑群在设计上注重技术创新,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以实现建筑的高效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
例如外滩上的“环球金融中心”,其外墙幕墙采用了先进的保温隔热技术,保证了建筑的节能性和环境适应性。
3. 形式多样:外滩的现代建筑群在形式上追求多样性和创新性。
不同的建筑以独特的造型和外观吸引游客的目光。
如外滩的“外滩18号”就采用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设计风格,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建筑相融合。
二、建筑材料上海外滩现代建筑群在材料选择上注重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材料应用:1. 钢材:钢结构是现代建筑群常用的骨架结构材料,它具有高强度、耐久性好等优点,能够满足建筑的高层和大体量需求。
2. 玻璃:玻璃是现代建筑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外墙幕墙和立面设计。
玻璃外墙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效果,还能够提供充足的自然采光和景观视野。
3. 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一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隔热、吸声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建筑外墙和装饰。
三、建筑功能上海外滩现代建筑群根据不同建筑的功能需求,采用多样化的设计和布局,既满足城市人们的日常需求,又展现了都市化的现代风貌。
1. 商业功能:上海外滩的现代建筑群大多用于商业活动,如购物中心、酒店、写字楼等。
全球视野
全球视野:公共设施的老化冲洗厕所,或是在Twitter上妄语,人类文明的陷阱依赖于一套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
在发达国家,供水系统,交通枢纽,电网和发电站等许多基础设施都已严重老化,而像移动通讯和互联网这样还未老化的设备的使用期限则不为人知。
正如四年前水电中断横扫美国东北部的电荒一样,2007年8月1日,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35号州际高速公路上的一座桥梁的轰然倒塌给欧洲和亚洲的国家敲响了警钟,如果他们任由基础设施老化,他们会重蹈覆辙。
美国的电力中断也表明了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已经发展成为一张相互依存,盘根交错之网,没人尝试去恰当的模拟,也没有哪个部门应该对此负全责。
例如,能源供给对其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但其本身则要依赖于水供给以及电信通讯。
今年早些时候,英国政府高级科学顾问智库CST在一篇措辞严厉的报告主题中提到,过去半个世纪的重大变化循序渐进,可带来的影响却是地动山摇的。
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变成了内在联系的整体。
一个地区的损坏对其他区域产生直接影响,引发多米诺效应。
重任在肩全球变暖是这个问题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甚至在气候变化给现有基础设施造成的压力达到极致之前,二氧化碳减排的需要将会改变这些设施的服务方向。
例如,如果查看大多数自来水公司,你会发现这些公司开销最大的是电费,对此我们必须仔细考量。
作为处在爱丁堡的爱丁堡赫瑞瓦特大学设在伦敦的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的保罗·乔伊特说道。
经济学家,土木工程师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关心者担忧还要经历数次类似于发生在美国的重大事故,人们才能坐下来平心静气的思考。
同时,他们希望科学家和工程师通过展示整个网络互相依存带来的危害来阐释这个问题,并同管理者和政府部门携手一道研发更先进的科技手段来维修保养基础设施。
由于部分污水处理设施,供水系统和铁路交通追溯到19世纪早期,英国成为第一个面对这些迫在眉睫危机的国家,而20世纪80年代的私有化把国有基础设施从臃肿但却拥有技术的政府官僚手中转移到利益至上的企业中,从而使问题变得愈加复杂。
世界眼光
世界眼光科学思维务实精神——赴英国牛津大学研修启示中共青岛市崂山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任敬喜2006年7月6日至29日,我参加了市委组织的赴英国牛津大学公共管理研修班,受益匪浅。
不仅体现在探求新知上,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思维水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感受最深的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树立世界眼光,善于以宽广的视野了解大局和把握大局首先,深感“走出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只有亲临其中,才能更好地了解像英国这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状况,对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以及全球化进程有了更为直接的体会。
特别是通过与牛津学者面对面交流,进一步认识了世界,世界也进一步认识了我们,深感有效的沟通,才是中国与世界最好的桥梁,“走出去”应当成为我国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期战略。
其次,进一步把握了当今世界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一般特点、一般规律和一般趋势。
像英国这些最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也最先品尝了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等苦果,走过了一段弯路,付出了沉重代价。
1952年底至1953年初造成8000多人死亡的伦敦烟雾事件、1962年美国R•卡逊倾其大半生心血所作《寂静的春天》的出版、1972年罗马俱乐部轰动世界的第一部报告《增长的极限》的问世等,一步一步唤醒了人们对生态、资源、环境问题及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反思。
我们作为后起国家,应当引以为戒。
而现在的英国表面上看来经济不像原来那样活跃,实质上它已成功地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实现了经济转型,金融、保险、证券、商业、旅游、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以及处于世界先进地位的科技研发,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完全可以打破传统的产业演进阶段论,直接进入现代工业与新兴产业综合发展期,率先跟踪和赶上世界经济进步的时代潮流。
再次,对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具有800年历史的牛津大学,既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又不断迸发着创新的思想火花。
中国当代文学与全球化思考
中国当代文学与全球化思考中国当代文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文化交流和传播方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和便捷。
中国作家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文学的舞台,借助全球化的机遇寻求突破与发展。
本文将从全球化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其与全球化的关系。
一、全球化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全球化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资源。
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中国作家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灵感和观点。
他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不同文化的特点,从而进行深入思考和创作。
此外,全球化也为中国作家提供了更多的国际交流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国际文学活动、翻译自己的作品等方式与世界各地的读者和作家进行互动。
同时,全球化也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一些挑战。
随着外国文化的涌入,中国作家需要面对来自不同文化的竞争和冲击。
他们需要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个人的创作魅力来抓住读者的关注,从而在全球文学市场中脱颖而出。
此外,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标准化和商业化的趋势,中国作家需要保持独立性和原创性,坚持追求文学艺术的价值,而不是迎合市场需求。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主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主题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传统的中国文学题材还在继续,同时也出现了诸如科幻、都市生活、环境保护、人性思考等全新的创作主题。
这些主题反映了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和变化背景下的人类命运和情感历程,也呼应了全球化时代的共同关切和问题。
例如,李洱的小说《活着》就是以全球化社会下的个人命运为主题,通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经历,讲述了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生命的意义。
这部小说以鲜明的个体命运为创作基点,同时辅以对历史变迁和社会背景的反思,使得作品既具有了中国特色,又具有了与世界接轨的价值。
三、全球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全球化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全球视野中的城市CBD:演化规律、经验及启示
全球视野中的城市CBD 演化规律、经验及启示CBD(中央商务区)的概念最早源于20世纪初社会学者对城市中心区结构演化的理论研究,首先提出此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E.W.Burgess),他赋予了CBD三大性质:核心性、历史传承性、稳定性。
其后,随着城市规划实践和空间经济学的不断发展,CBD内涵日益丰富。
从广义上讲,CBD主要指城市空间组织的核心部分,它与商务和商业功能的集聚密切相关;从狭义上讲,CBD专指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专门化商务办公区,与以商业零售为主的中心商业区(即CRD)相区分。
此外,在大都市区(圈)逐步形成的背景下,一些学者还将位于原核心区之外新开发的办公或商业集聚区也称为CBD或RCBD(副中心)。
尽管学术界对CBD内涵尚无统一界定,但对CBD的一些外部特征还是逐步取得共识,这些共性特征可以概括为五个“高”,即高密度、高地价、高可达性、高辐射力以及高商务集聚度。
一 CBD的空间布局:集中、分散还是集中式分散?集中与分散是现代服务活动空间分布的两种基本模式。
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一个大都市的服务业空间格局一般经历了集中—分散—集中式分散的演化过程,现代服务活动首先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尤其是CBD内,然后随着城市化的拓展和“大城市病”的日益加重而开始向郊区分散,最后又在大都市区范围内的某些特殊节点上重新集聚。
在大都市发展的初期,现代服务业主要依托CBD,呈现单一核心布局的形态。
其后,随着大都市的发展、交通规划的引导和地域产业分工的深化,现代服务业空间格局逐步由单核心向多核心结构演变,在此过程中,原CBD职能一方面越来越高级、越来越专业,金融、商务或总部经济日益成为其核心功能;另一方面某些次级职能则逐步向外分散和转移,并与大都市的某些新城建设相结合,开始形成一个个新的CBD或RCBD(即副中心),且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色。
可见,集中式分散是都市化阶段CBD演化的一般模式。
因此,根据大都市一般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转变的基本规律,特大城市CBD在空间上也大多演化为“一主多副”的CBD体系,这在当今国际大都市的实践中获得了实证。
重庆谈判:展现了中国的全球视野和领袖风范
重庆谈判:展现了中国的全球视野和领袖风范作为中国的一座大都市,重庆在全国乃至世界舞台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从2013年起,为了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担当,重庆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并成为了中国的第四个直辖市。
一方面,重庆在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为中国的全球视野和领袖风范提供了显著的支撑。
本文将从重庆参与的多个国际或国内谈判中,体现出重庆为标志性城市所拥有的全球视野和领袖风范。
一、重庆——建筑国际物流中心和加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话在当前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不断加速的背景下,物流作为跨越各种国际经济和贸易壁垒的基本要素之一,已经成为了推动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
而重庆恰恰应该扮演着促进中国物流事业发展的重要角色。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作为“陆海新通道”的重庆新欧陆铁海联运等配套物流服务不论是针对亚欧大陆还是东南亚,都都展现了重庆在全球视野上的地位和潜力。
二、重庆——与国际智库机构展开联络并参与中外对话重庆除了在物流方面的成绩外,其知名度和成长值得一提,不仅招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商人,同时也加强了与其他全球化城市之间的联系。
重庆知名经济学院作为重庆市国际智库机构的代表,与国际同行机构合作,组织各种全球研究和调查活动。
同时,重庆市政府自2018年以来,已经高调参加包括非专有、与政治无关的国际智库机构的活动。
通过为外交使者提供研究和信息平台,重庆在国际关系和政治领域展现了其全球视野和领袖风范。
三、重庆——参与中央主导的对外外交机构和其他机构的对话重庆为一个国家中心城市,自然应该有和其他全球化城市一样的对外诸多想法和动作,也有其与其他城市在众多领域的合作。
作为中国“内陆开放重要窗口”,重庆同北京、上海等沿海城市一样,即在中国文化意义上,也在全球政治经济意义上均有着不可撼动的城市地位。
由此,重庆向其他城市、企业和政治组织提供了开放的视角和众多新思路,助力其跨越前行。
综上,在每一场国际或国内谈判中,重庆都可以展现其全球视野和领袖风范。
家长会发言如何培养孩子的全球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
家长会发言如何培养孩子的全球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培养孩子的全球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教育的重要角色,家长会发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家长会发言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全球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
一、了解全球化的趋势和重要性了解全球化的趋势和重要性是培养孩子全球视野的第一步。
家长在发言时可以谈论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强调全球化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这种方式,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对全球视野抱有敏感和认同感。
二、鼓励孩子学习外语语言是国际交流的桥梁,学习外语是培养孩子国际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
家长可以在发言中强调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并表达对孩子学习外语的鼓励和支持。
同时,家长还可以分享自己的外语学习经验,激发孩子学习外语的兴趣。
三、推荐国际交流项目和机会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和活动是培养孩子国际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
家长可以在发言中介绍一些国际交流项目和机会,例如交换学生项目、国际夏令营等。
通过向孩子介绍这些机会,家长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激发他们对国际交流的兴趣。
四、旅行和参观国际化的场所旅行和参观国际化的场所是培养孩子全球视野的有效方式。
在发言中,家长可以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介绍一些国际化的场所,如国际大都市、国际学校等。
通过亲身经历,孩子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和国际化的环境,培养全球视野。
五、鼓励孩子参与国际组织和社区活动参与国际组织和社区活动是培养孩子国际交流能力的重要方式。
家长可以在发言中鼓励孩子参与一些国际组织和社区活动,如国际志愿者服务、国际文化节等。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可以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提升国际交流能力。
六、倡导开放和包容的教育观念开放和包容的教育观念是培养孩子全球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基础。
家长在发言中可以强调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价值观和观念的重要性,鼓励孩子接纳多元文化,增强国际交流能力。
七、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对培养孩子的全球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至关重要。
大学城市化进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
大学城市化进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大学城市化是指以大学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即城市以大学为依托,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以提升大学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城市化进程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城市化进程对学生发展产生的影响,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机遇大学城市化使得优质教育资源更加集聚在城市中,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首先,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丰富多样的课程和专业,有助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专业技能。
其次,大学城市化带来了丰富的校外实习、就业和创业机会,学生有机会与企业、政府等社会机构进行接轨,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此外,大学城市化也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化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与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
城市发展环境对学术研究的促进大学城市化不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一方面,大学城市化带来了更多的科研经费和研究机构,为教师和学生开展科研提供了资金和场所支持。
另一方面,城市中丰富的文化氛围和创新创业氛围激发了师生们的创新思维和科研热情。
同时,大城市中人才聚集、信息共享等优势也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与合作。
城市挤压与社交问题然而,在大学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首先是城市挤压现象。
由于各种原因,大量高校毕业生涌向特定的几个大城市就业,导致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增加。
此外,在人口聚集过程中也带来了房价上涨、交通拥堵等问题,给青年学生的生活造成了诸多困扰。
其次是社交问题。
由于大城市节奏快、竞争激烈,学生们容易在追求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忽视社交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这使得一些学生在人际圈子较小、心理孤立、缺乏良好支持网络等问题上表现出明显困扰。
未来发展建议针对以上问题,在推进大学城市化进程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教育资源配置与优化应加强高校分布规划,避免过度集中在某些特定区域;通过引进外地名校及地方高校分校等方式缓解大城市教育资源紧缺问题;鼓励高校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等措施。
当前教育现状对城市化进程的反思
当前教育现状对城市化进程的反思教育与城市化是当今社会发展中密切相连的两个主题。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而教育的发展状况又在反过来塑造着城市化的面貌。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城市不仅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更是教育资源集聚的重要场所。
然而,当前的教育现状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却面临诸多挑战,值得深入反思。
城市化的速度与教育资源不均衡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
快速迁入城市的人口涌入,带来了巨大的教育需求,尤其是在基本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
而很多城市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却无法分配到每一个角落。
教育不平等不仅体现在地域差距上,也体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
尽管一些大都市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周边的城镇或农村地区却仍然面临师资短缺、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
这种不均衡的教育现状,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与人口素质的提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教育理念也处于变革之中。
现代社会需要具备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而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已难以满足这种需求。
因此,教育体系亟需与时俱进,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培养。
这一转变,不仅需要政策上的支持,还需要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以及学校管理理念的改进。
社会对教育期望值的提高,也促使政府加大了对教育领域的投入。
然而,过于强调量化指标,如升学率、就业率,都可能导致教育本质的扭曲。
为了追求短期成果,一些学校往往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这样的现象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尤为突出,学校普遍面临着升学压力,学生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疲惫不堪。
这样的環境不仅妨碍了创造力的发展,更可能造成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网络的普及,在线教育和混合学习方式逐渐兴起,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线上学习平台使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可及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尤其对于偏远地区或经济条件不佳的家庭,在线课程成为了他们获取先进知识的重要途径。
全球化对儿童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全球化对儿童教育的影响是什么在当今这个日益紧密相连的世界,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其影响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儿童教育。
全球化为儿童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改变了教育的方式、内容和目标。
全球化首先拓宽了儿童获取知识的渠道。
过去,孩子们主要通过书本、教师的讲解以及有限的本地资源来学习。
而现在,借助互联网,他们能够轻松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
无论是在线课程、教育软件,还是国际知名学府的公开课,都触手可及。
这意味着,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网络,孩子们都能享受到全球范围内的优质教育。
例如,一个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孩子,可以通过网络观看来自大城市甚至国外优秀教师的授课视频,从而获得与大都市孩子相似的学习机会。
全球化也丰富了教育的内容。
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儿童有更多机会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和艺术。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校和教育机构越来越注重多元文化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和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世界的多样性。
比如,通过国际交流项目,孩子们可以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小伙伴一起学习、玩耍,亲身感受文化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在课堂上,也会学习到世界各地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使他们对世界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然而,全球化在为儿童教育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虽然互联网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在理论上变得更加普及,但在实际中,仍存在数字鸿沟。
一些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基础设施等限制,孩子们无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这可能导致教育差距进一步扩大,富裕地区的孩子能够更好地受益于全球化带来的教育机遇,而贫困地区的孩子则可能被边缘化。
另一个挑战是文化冲击。
全球化带来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来说,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
他们可能在接触到不同文化的同时,对自己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产生动摇。
例如,过度追求西方文化中的某些元素,而忽视了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港版的媒体内容在哪些方面有特色?
港版的媒体内容在哪些方面有特色?港版的媒体内容在以下几个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特色,分别是:独立报道、言论自由、多元立场、专业分析和全球视野。
一、独立报道在香港,媒体机构享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能够对社会事件进行客观、中立的报道。
无论是政府行动还是社会热点问题,香港媒体都能够勇于发声,不受政治干预或压力影响。
这种独立报道的特征为香港的新闻媒体市场注入了一股正义的力量,为公众提供准确、客观的信息。
二、言论自由香港的媒体环境相对开放,言论自由度高。
这意味着新闻媒体有权利发表批评、挑战甚至违背政府意见的言论。
媒体扮演着监督政府、引导公众舆论的角色,通过言论自由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
三、多元立场香港的媒体市场充满了多元立场的新闻媒体。
这些媒体代表了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利益。
无论是亲政府还是批评政府,香港的新闻机构都能够在媒体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通过报道和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多元立场的存在丰富了媒体报道的角度和视角,可以让公众获得更加全面、立体的信息。
四、专业分析港版的媒体内容向来以其专业分析著称。
香港新闻记者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入的调查能力,他们通过精准的新闻报道和独特的观点分析,为读者提供具有启发性和价值的信息。
这些分析不仅能够引导公众对事件的正确理解,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讨论和决策。
五、全球视野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香港的媒体受众不仅局限于本地市场,也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
因此,港版的媒体内容具有强烈的全球视野。
新闻报道和评论不仅关注本地社会事件,还涉及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议题。
这种全球视野使香港的媒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角色,成为全球读者了解亚洲事务的重要窗口。
总结起来,港版的媒体内容以独立报道、言论自由、多元立场、专业分析和全球视野为特色。
这些特点不仅丰富了香港媒体的品质,也为公众提供了多样化、高质量的信息。
香港的媒体环境为全球范围内对新闻自由和言论权益的探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案例。
上海自贸区银行的优势
上海自贸区银行的优势上海自贸区银行是指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注册并运营的金融机构,是上海自贸区内的一家全新类型的银行。
自贸区银行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有助于推动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和创新,还能为国内外企业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下面是上海自贸区银行的一些优势:1. 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上海自贸区银行致力于推出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企业和个人多样化的需求。
例如,自贸区银行可以为国际贸易企业提供跨境支付、结算、外汇风险管理等服务,为科技企业提供风险投资、融资支持等服务,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等。
其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助于提升自贸区银行的竞争力,吸引更多客户。
2. 金融市场开放度高上海自贸区银行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注册和运营,受到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享有更高的金融市场开放度。
相比较于传统银行,自贸区银行可以更自由地进行境内外金融业务,开展自由的金融创新活动,吸引更多国内外客户和资金。
同时,自贸区银行还可以吸引更多金融科技和国际金融机构进驻,进一步提升金融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
3. 便捷的金融服务上海自贸区银行以其灵活高效的金融服务备受客户青睐。
自贸区银行倡导“互联网+银行”的服务模式,推行线上线下的金融服务,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银行业务。
例如,自贸区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支持手机银行、网上支付等功能,并且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4. 全球视野与网络上海自贸区银行是国际化的银行,拥有全球化的视野和网络。
自贸区银行可以通过海外分支机构和境外合作伙伴开展跨境金融服务,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一体化的金融解决方案。
自贸区银行还可以依托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吸引更多国际客户和跨境资金,实现国际化的金融业务拓展,进一步扩大自贸区银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5. 金融科技与智能化上海自贸区银行将金融科技与智能化应用于日常经营管理之中,以提升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1全球视角
1984 沙漠化(Desertification) 1985 青年、人口、环境(Youth: Popul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1986 环境与和平(A Tree for Peace) 1987 环境与居住(Environment and Shelter: More Than A Roof) 1988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When People Put the Environment First, Development Will Last) 1989 警惕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 Global Warning) 1990 儿童与环境(Children and the Environment) 1991 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Climate Change. Need for Global Partnership) 1992 只有一个地球--一齐关心,共同分享(Only One Earth, Care and Share) 1993 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Poverty and the Environment Breaking the Vicious Circle) 1994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One Earth One Family) 1995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We the Peoples: United for the Global Environment)
Europe South America North & Central America Asia Africa 0
Remaining cover Original cover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 12,00 14,00 16,00 0 0 0 0
科技发展对全球化的影响
科技发展对全球化的影响科技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全球化的浪潮,无论在经济、文化还是社会层面,科技对全球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科技发展对全球化的影响,并具体分析其在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表现。
一、科技发展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科技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首先,科技的进步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促进了经济各要素的流动。
通过电子邮件、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新技术手段,企业能够更快捷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业务往来,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率。
其次,科技的进步催生了新兴产业,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兴起,让传统企业能够通过在线销售和跨境电商拓展全球市场。
同时,科技创新还带动了新能源、先进制造业和生物技术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经济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最后,科技的发展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格局。
一方面,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很多低技能工作得以替代,导致一些传统产业的劳动力需求下降。
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兴起,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人才的国际流动,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人力资源配置。
二、科技发展对全球文化的影响科技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球文化的传播和融合。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和发达使得信息的传递变得简便快捷,人们可以通过网上音乐、电影、图片等形式,了解和接触到各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这加深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有助于减少文化隔阂,促进文化多样性。
其次,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推动了文化的全球化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跨越国界进行互动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视野。
这种全球化的文化传播有助于增强文化间的共同认知和共享价值观,推动全球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最后,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文化产业和艺术形式。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音乐、影视等传统文化产品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数字化发布和传播,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球 视 野
3 本文原刊于《人类学年鉴》(Annual Review Ant hropology) 2003 年总卷第 32 卷 :pp . 263~285 。本刊的转载获得了《人类学年鉴》及作者 本人的同意 。转载时有删节 。
5 7
GXMD XB
社会迁移 ,思考跨边界联系的建立和维系对于城市转变的
遍布三个大陆领土的政治中心 ,不同族群的流动和共处这
些城市中并不新鲜 。
依附和世界 体 系 理 论 坚 持 社 会 科 学 应 跳 出 国 家 的 范
围 ,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在沃勒斯坦的框架中 ,
诸如伊斯坦布尔 、开罗这样的城市曾是世界帝国的中心 ,但
加
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时代 ,它们只是半边缘世界的一部
视
的反映和解释两方面来理解增长和衰弱时期的社会和文化
野
变迁 。
5 8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至 20 世纪 70 年代之间的多数时 候 ,由于各国之间人口 、资本和商品流动的控制 ,我们的世
GXMD XB
界实际上并不那么全球化 。国家愈加将自己塑造成为自我 封闭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关系的载体 ,在这一过程中城 市主要扮演了国家或是次国家的角色 。由于利润的减少 , 福特主义 (主要是大规模生产及基于此的积累和联合 ,由国 家支持的消费主义以及凯恩斯主义的财政管理体制 ) 出现 危机 ,国家开始鼓励海外生产 、代理雇佣并重建福利国家 。 这一过程也就是今天意义上的全球化 。
方面表现为日益加剧的隔阂和不平等 ,而被归为社会排斥
化 与
本文中的“都市化”不仅指的是城市的成长 ,也包括了
和手指状分割的浮现 ,另一方面也包括人们对这些压力的
全
现有都市所在的变化 。为了充分阐释都市化与全球视野交 叉 ,笔者将首先厘清充满争议的全球化研究概况 。许多学
不断抵制 ,并积极建构自己的社区 。三是通过关注跨地方 (t ranslocalit y , Smit h 2001) 、隶属多国的公民身份以及跨国
建立和维系对公民权利 、隶属以及跨国社会迁移过程的作用和意义 。
[ 关键词 ] 都市经济体系 ;全球化 ;时空压缩 ;跨国主义 ;城市企业家化
[ 中图分类号 ] C9121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2 - 3887 (2006) 06 - 0057 - 07
1800 年大约有 3 %的城市人口 ,这一比例在 1900 年增加到 13 % ,到 1980 年城市人口比例已经超过 40 % (Brunn & Williams ,1983 :3) , 2000 年时已经达到 47 % , 也就是大约
·斯
29 亿 的 城 市 人 口 。1999 年 , 发 达 国 家 城 市 人 口 比 例 是 76 % ,同期欠发达国家只有 39 % ,但却在 1950~2000 年间
交通和通讯技术对于世界的“缩小”起着不可磨灭的贡 献 ,但这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 。电报和世界股票市场早在 19 世纪就已经流行 。今天纽约跨国移民之间联系纽带的 维系与 19 世纪一样重要 。世界贸易组织 ( W TO) ,北美自 由贸易协议 (NA F TA) ,欧盟 ( EU) 以及联合国 ( UN) 等超国 家 ( sup ranatio nal) 组织的存在 ; 集装箱码头 、喷气机 、因特 网 、电子转账等技术的发明 ;人权运动和环保主义等社会运 动的兴起都使得建立和维持跨国联系更加容易 。然而 ,政 治却夸大这些全球化变迁的创新性和必然性 ,通过宣称全 球化的变迁无可避免 ,而将它们合法化 。
全球化的讨论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全球化使我们的 世界变得越来越同质化了吗 ? 一些学者视全球化为同质化 和多元文化缺失的过程 ,同质的方向也许是美国化 、西方化 或是消费主义化 ;而另外一些学者则强调全球化带来了新 的文化杂合体 。其二 ,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动力推 动了全球化 ? 许多学者认为在诸如 W TO 、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等美国或西方体制霸权作用下 ,全球化是被迫接受的 。 另一些学者则强调全球化的动力来自移民 、非 政 府 组 织 (N GO) 以及在跨国联系中的虚拟社区 。三是全球化是在侵 蚀国家主权 (去边界化 , deterritorializatio n ,Ong ,1999) 还是 在加强某些民族国家的权力 ? 许多学者认为全球化为民族 国家带来了次国家和超国家的行动空间 ,然而世界金融的 爆炸性发展会限制国家政府的自由行动 。这样一旦城市在 全球国家等级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并主要为这一位置所 建构 ,那么城市在全球舞台中 ,在定义或是维持自己角色方 面就更具有影响力 。
人
作用和意义 。
二 、全球视野
类
早期的城市不是因贸易而出现 ,就是政治或宗教中心 。
不同文化的人们聚集在这些城市中 ,相互紧密联系从而促
使变迁出现 。这些变迁包括了 Redfield 和 Singer (1954) 所
学
谓的定向转变 (o rt hogenetic t ransformatio n) ( 多样的本土
译
balizatio n) 标签之前 ,全球化的历史其实很长 。全球化历史
知识的日益重要 ,城市的中介职能是否已萎缩 。二是考察
都
的延续总是在都市环境中有所反映 。现在 ,由新交通 、通讯
人们在全球化城市中的生活发生了何种变化 。这些变化一
市
及组织技术带来的时空压缩也在很大程度影响了今天城市 在全球体系中的角色 。
斯
sio n ;t rans - natio nalism ;cit y ent rep reneurializatio n
玛
特
一 、导论
球视野在都市人类学中算不上一个创新 。从 Ho r2
全 ace Miner (1953) 到 Aiden So ut hall (1998) 的许多
者倾向于夸大全球化的创新 ,笔者认为全球化有一个很长 的历史延续 。过去的城市就已经具有许多可以归为“全球 城市”的特点 ,早期的都市人类学家也曾对全球体系的研究
艾
分 。帝国主义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因素 ,正如 King 所指
伦
出的那样 ,大多数现代的世界城市不是帝国主义国家的首
·
都 ,就是殖民地首府或是港口 ,他认为现代都市的等级主要
斯
是“由殖民规则决定的”( King , 1989 :1) 。
玛 特
世界的城市人口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持续增长 。在
︐约 瑟 芬
Urbanization and the Global Perspective
Alan Smart & Jo sep hine Smart ,
t ranslated by YAN G Xiao - liu
加
( U ni versit y of Cal g a ry , Cal g ary T 2 N 1 N 4 , Cana d a;
/著 ︐杨 小 柳
学者推动了都市研究跳出西方城市的局限 ,而关注 于各种类型城市的都市经历 。远距离贸易和创新传播之类
做出过重大贡献 。 随后 ,本文主要关注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城市变迁
/编
的跨文化联系很早就发生在城市 。在被贴上全球化 ( glo2
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一是探讨随着生产过程的世界扩展和
许多全球化的定义总是假设过多 。笔者对全球化的 定义更为开放 :随着跨国界社会联系的持续和加强 ,人们的 日常生活愈加为遥远之事所影响 。这一过程中的多数行 为 ,与其说是全球的 ,不如说是跨国家 (t ransnatio nal) ( Han2 nerz ,1992) 或是跨地方的 ( t ranslocal) ( Smit h ,2001) 。例如 全球最大的公司 ,如可口可乐 、微软 ,他们的活动主要集中 于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家中 ,遍布世界的是他们的商标和知 识产权 。
传统向大传统转变) 和异向转变 ( heterogenetic t ransforma2
tio n) (伴随新技术传播或国外控制而出现新思维) 。伊斯
坦布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伊斯坦布尔从一开始就是一
个世界性的城市 ,在其 1500 年历史的大部分时候 ,伊斯坦
布尔既是印度和西欧之间最大的固定市场 ,同时也是掌管
小 柳
传统研究对象的迁入城市 ,人类学都市研究就不可避免了 。 早先的都市人类学研究十分重要 ,尤其是对赞比亚铜矿带
/编
城市的研究开辟了世界体系研究的新领地 。他们认为都市
译
工业 、劳动力迁移和乡村必须作为全球社会经济体系的组
成部分来进行研究 ,对认同和跨本土 ( t ranslocal) 网络等问
玛
增长神速 ,城市人口以每年 1. 62 %的幅度增长 (此时发达
特
国家只有 0 . 65 %) (联合国 ,1999) 。农业和医学技术的全球
/著
普及 ,农产品 、农用物资的世界市场已经改变了乡村农民的 生活方式 ,从而对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提出挑战 。
︐杨
人类学是社会科学中较晚关注城市的学科之一 ,随着
都
题的研究也同样与全球重构和认同流动有关 。铜矿带的快
市 化
速都市化象征着向工业现代化的迈进 ,十分引人注目 。20
与
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经济衰退却导致了负都市化 ( deurban2
全
izatio n) ( Hansen ,1997) 。现代化成为过去的某些记忆 、怀
球
旧幻想的对象 。人类学家同时从全球化力量以及地方对此
都市化与全球视野3
人
□[ 加 ]艾伦 ·斯玛特 ,约瑟芬 ·斯玛特/ 著 ,杨小柳/ 编译
类
[ 摘 要 ] 在探讨全球视野在人类学中的意义 ,并厘清这一视野对都市人类学研究影响的基础上 ,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