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与因果智慧
中医典故中的医道精神与职业操守
中医典故中的医道精神与职业操守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承,融合了中华文化、哲学、医学理论等多个方面的精华。
在中医典故中,不仅有丰富的医疗技术和治疗方法,更蕴含了深厚的医道精神与职业操守。
本文将探讨中医典故中的医道精神与职业操守,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医文化。
一、顾全大局,舍小我在中医典故中,有许多医生为了拯救病患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比如《千金方》中提到的韦陀树医生,他以自己的血液作药剂,救活万人。
他舍小我,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展现了医生无私的医道精神。
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心态在中医中被视为职业操守的高尚追求。
二、审慎治疗,勿伤天和地另一个中医的医道精神是审慎治疗,勿伤天和地。
中医注重疾病的根源和整体的平衡,强调调理身体的自愈能力。
在典故中,大医精诚的理念体现了这种精神。
例如《名医别传》中的张仲景,他坚持以清缓和的药物疗法,减少了不必要的伤害。
这种医道精神教导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要慎思明辨,避免可能的伤害,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三、传承医术,弘扬中医文化中医典故还强调了医生传承医术、弘扬中医文化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中医一直以临床实践为基础,通过师承和学徒制度传承医术。
在《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岐伯和雷公的典故,他们通过传授医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医者。
这种医道精神呼吁医生们传承医术,并将中医文化发扬光大,以保护中医传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承。
四、诚信为本,守正创新中医典故中的医道精神倡导医者诚信为本,守正创新。
所谓“医者敬业、廉洁、尽职、负责”,这是医生职业操守的核心要求。
在中医典故中,有许多医生以医术高超、悉心治疗患者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例如《难经》中的雷公,他以其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决难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信任。
同时,雷公还不断创新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医道精神强调医生既要守住传统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又要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医学的需求。
五、责任心,关爱患者中医典故中的医道精神鼓励医生怀有责任心和关爱患者的情感。
中医医德古训对联
中医医德古训对联中医医德是对中医师的道德要求的简称,是指中医师应具备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
中医医德古训对联是通过对传统中医医德观念进行总结和概括,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其中的几组古训对联。
1. 命心医道心忍人语,道医心经纪无私心。
这句对联强调了中医师应当以医道为怀,坚持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负责。
命心医道心忍人语,指的是中医师在医治疾病时,要以患者的生命安全为首要考虑,以医道为准则,不受世俗言论的左右,坚守医德底线。
道医心经纪无私心,指的是中医师在经营诊所、开展医疗服务时,要本着无私奉献的精神,不图利益,不搞虚假宣传,坚守医德原则。
2. 德正为宝医药俱神,心诚若果救人常在。
这句对联强调了中医师应当具备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
德正为宝医药俱神,意味着中医师应当秉持诚信、正直、廉洁的德行,以此作为弘扬中医文化、传承中医药事业的基础。
心诚若果救人常在,指的是中医师在医治疾病时,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恪守救死扶伤的职责,常怀敬畏之心。
3. 仁者医者恒寡欲,微言听者遂良药。
这句对联强调了中医师应当具备的仁爱之心和善于倾听的能力。
仁者医者恒寡欲,指的是中医师应当以患者的健康和利益为重,不以金钱为诱惑,不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以医者仁心、患者为中心。
微言听者遂良药,强调了中医师应当善于倾听患者的诉求,通过细致入微的询问和观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为其开出合适的中药方剂,提供精准的中医治疗服务。
4. 秦人古训恒谛问,服药早知盗善针。
这句对联强调了中医师应当具备的严谨治学态度和专业知识。
秦人古训恒谛问,指的是中医师应当虚心学习,不断探索中医理论的源流,注重医学典籍的阅读和研究,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
服药早知盗善针,意味着中医师应当熟知中药的药性和功效,全面了解中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做到对药方独具慧眼,避免滥用药物。
以上是中医医德古训对联的几个例子。
这些对联通过简练的语言,把中医医德观念糅合其中,传达出中医师应具备的优秀品德和道德修养。
医道观后感1
《医道》观后感几乎不看韩剧,也不太喜欢看韩剧。
印象中,韩剧都是纠缠在各种感情之中,打发时间的一种消遣方式。
发现《医道》是韩剧的时候,我始终都抱着怀疑的态度。
但在刚看了几集之后我明白了我们要看《医道》的原因。
这不单纯是一部讲述一个人从开始学医到终有所成的电视剧,于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心灵之旅,一次心灵上的自我反省与洗礼。
心医,“各种大夫中,最能让我认同为大夫的只有心医,内心的心,心医,即面对病患时拥有怜悯和同情心的大夫”这是剧情最初的时候柳大夫的一句话,让我一直记忆深刻。
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要叫“心医”、为什么我们总会常说这样的一个词叫‘抱楚为痛’、为什么我们的目标是‘让天下没有难看的病’。
虽然我们是做医疗方面的软件,可我们的心、我们的想法和意愿与医生都是一样的;贡献自己的力量于医疗行业,去帮助更多的人解除痛楚。
我们和医生只是站在了不同的角度上,同样的为病患服务。
《医道》的主人公许浚,当他看到他柳大夫只凭望、闻、问就能做出诊断下处方并推测出病人之前做过什么的时候。
大家都能看得出,那一刻许浚的眼睛都在闪着渴望的亮光,他被医术深深的吸引、震撼,从此便踏上了求医的道路。
这时候的他可能自己都不十分清楚为什么要学医,而也是这时候的许浚,也让我想起了刚刚踏入医学大门的自己。
抱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憧憬,为了完成父母的寄托与希望。
不同的是,许浚的学习大多靠的是自己夜以继日的努力,而我们坐在宽阔明朗的教室中,无衣食之忧,有人教授,却不用心。
许浚的为人让我非常崇拜,他的品质也让我为之感动。
他的学徒经历仅用一个“千辛万苦”来形容都觉得不足、太轻。
刚开始从医,他被一起做事的人欺负,整个医舍没有一个人肯帮助他,几乎所有的人都与他为敌。
险些丧命的他却一直沉默忍耐,这让我觉得他是个懦弱的人,懦弱的让我都为他着急,心里也为那些欺负许浚的人感到气愤。
但看到最后柳大夫对他的评价和认可、以及睿珍的帮助,这些都让我替许浚高兴。
也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不可太尖锐,锱铢必较。
道教医学
道教医学*导读:何为道教医学?依大道从简的通俗理解,道教医学是以自然疗法为主要手段,让人不生病、健康长寿的医学……何为道教医学?依大道从简的通俗理解,道教医学是以自然疗法为主要手段,让人不生病、健康长寿的医学。
道教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其对生命和宇宙的本质认识为基础的,其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源于气。
注重对上药三品,神与气精的把握。
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要求为医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为工和审查病机,勿失气宜。
并把修练内丹的成就用于诊治疾病,从而形成了庞大复杂的道教医学体系。
*道医理论一是医学理论,包括精、气、神理论、经络理论和脏腑理论,其中以精、气、神理论最为突出。
二是丹道理论,包括丹道理论派生出来的性命双修理论、后天返先天理论、外丹制药技术理论等。
共同构成道医祛病养生的理论基础。
*道医的诊治之术道医的诊治始终不离一阴一阳谓之道范畴。
一方面,在气位上,把阴阳之气的开、合、枢的调节与和谐作为入手处。
尊重人体自身的自治机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擎引之。
不时地调整机体气机,帮助其恢复自治的能力;而另一方面,在神位上,从阴阳未分处下手,直接进行灵性的调整,解除因果链对健康状态的影响,使生命层次得到提升。
这才是道医无为而治的精妙之处。
在入手处,道医始终把疾病与健康放在天地的大系统中整体考虑,遵循审查病机,勿失气宜的原则。
运用道医技术使人体气机的生、长、收、藏循行无滞,与时偕进,疾病自然不复存在。
在气机调节的开、合、枢方面,更强调枢的作用,枢不灵则开合不利;在生、长、收、藏的四种状态中更注重藏的功用,藏不强则生长不壮。
在究竟位,道医注重的则是心灵的洗涤。
通过忏悔,通过守一、内视、存思、存神、行气、胎息、导引、按摩、辟谷、服食、房中术、调摄、外丹术、内丹术等措施。
借助身体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从而达到康者健,健者寿,寿者仙的境界。
中华医道的原理及其应用
中华医道的原理及其应用傅景华一、开辟道法自然的天地1.自然是无限的过程自从文明诞生的那一天起,人类就想知道自己生存的环境为什么会是这样?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对自然和生命本原的认识,乃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西方人自始至终都在有形的具体物质中去探讨。
古代的中国人却推崇那至高无上的道。
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无形无象,无限大有,无疑代表无限的自然过程及其中无限的相互作用。
老子深刻地领悟到了道的存在,并解释为“有物混成……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尽管他借广义的物而论道,仍然被诬为主观唯心主义。
惟《管子》的理解最接近老子,并能通贯有无而发人深省:“道在天地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大千宇宙,无穷无尽,万象更新,无始无终。
自然处在无限的运动之中,杳杳渺渺,无边无际,浩浩茫茫,涵盖八荒,至微至着,至隐至显……面对这纷繁复杂的万千变化,如果我们想简单和谐地把握自然的真谛,则需要把自然看作一个过程。
自然过程是无限的运动方式及其相互作用的总和。
这种作用的总和才是自然真正的本原,而同时又是结果。
自然不是如今所谓的“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是自然如此,是无限自在。
无限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无限的变化,在无限的相互作用中有数、序、类的规律可循,而无限的变化又各处在态、势、象的境界之中。
于是,便有形、气、象展示着多彩的世界,而以神、气、形显现着生命的奇迹。
《类经.摄生类》中载:“气在天地之外则包罗天地,气在天地之内则运行天地,日月星辰得之以明,雷雨风云得之以旋,四时万物得之以生长收藏,何非之所为?”广义的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囊括宇宙,包罗万象。
因此绝不是指具体的物质,而是指无限的运动方式。
生命之气则指各类生命运动方式。
阴阳之气、五行之气、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均属生命运动方式的归类。
气和则生化,气化以顺,乃合于道。
和能生物,同则不济。
相反和谐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新的运动方式,相同是没有意义的。
“生之本,本于阴阳”。
道教哲学对现代医学观的积极影响
生物 因素引起的 ,排 除这些 因素 ,将 使病人 得 到治疗 和缓
解 可是 .运用这一概念去 解 释许 多心 因性 、功能性疾 病 及某些精神 疾 病 时 ,却 陷 人 严 重 的 困境 。现代 医学 模 式
— —
个共 同的 自然规 律 中。他认 为 ,天 地 万物 是一个 整 体 ,
这无 疑是人类 医学观的一个 “ 圆圈” ,是思维 方法的 一
的整体 ,人也 是天地万物 的一部分 。 “ 法地 ,地法 天 , 人
天法 道 ,道法 自然 。(《 老子 》 ,第 2 5章)人 以地 为法则 t
地以天为法则 ,天 以道 为法 则 ,道 的法 则就 是 自然而 然 。 人 由天地而生 ,天地 由道而生 ,道车 身就 是 自然而然 。归
以此为基础 的道教 医学 观认 为 , “ 是 一个小 乾坤 ” 人 ,
模式所代替 ,而这正是 中国源 远流长 、独具特 色 的 中医学
模式
人的生命 是 自然的一 个缩影 ,又是天地 自然 的一部 分 ,和 天地 自然是 一个统 一 的整体 。天供 人 以生存 的必要条 件 , 人应顺应天地 自然 的规律 ,使之达到 “ 天人 相应 的境 界, 这样才能 长生久视” ,尽终 天年 ,反之则灾 害降 临 ,疾 病 丛生 。同时 ,人 的 自身 是形体 和精神 相结合 的统 一体 ,因 此,人类 自身疾 病 的预 防和治 疗需要顾 及人 和 自然、人 际 关系 、人体 自身的精神 和形 体 。这种 把人 、社 会 、 自然 看 成一个相互联系 、相互 影 响、相互制 约 的有机 整体来考 察 的观点和方法 ,与现代 医学模 式所需 要的观 点和 方法 ,如
维普资讯
・
第 1 第 2期 5卷 2 ・ 20 O 0 2年 4月
医学明理
医学明理如何学好中医观现今社会,学医之人虽多,但其多数未能了解其学习方法,致使学人深入无门、错误认识百出等现象,实在令人痛心。
学中医者应知古人已把医理述尽,今学者只需知其学习之法,则可深入学习中医,随时事而变通活用也。
再者如四大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及《神农本草经》,悉由先圣前贤内观体会而得来,非假外求,不欺于人,通用古今。
如今地球环境不及以前及奸商贪财弄假,致使一些药物药性与经典有所差别,非经典有错也,学人宜知之。
学中医者首先需要知道何谓中医,如不知则茫然费力,不解其真。
1、中医两层含义1.1其深层含义者:中医可以入道,亦称之为医道。
医者,宜也。
故医道亦称宜道。
中者,非阴非阳,不生不灭,本自圆明;中者,能生阴阳化万物,虽化万物,其阴阳万物之体仍为中;中者,真心也,即道也,道即理也,理即先天也。
罪苦迷人觉此中,与道合真,则离一切苦,得大自在,智周万物,运用随宜此大宜也。
故行医道者,行宜道也,依此中道而施用,可使迷人返本心源,了一切苦;亦可取万事万物之偏,调和万事万物所宜之中,非独于调身也。
中医之道实大哉也。
1.2其浅层含义者:不觉先天中道者,则入于阴阳,迷而偏执,被物所转,不得其真。
既入于阴阳,则有阴有阳,阴阳合化而万物生,阴阳冲和之气,乃为中气,此乃后天之中也。
人感此天地冲和之中气而生,故物中最灵也。
既入后天则有生灭盛衰,人身之疾由阴阳失调而来,阴阳失调之程度不同,病之种类与轻重亦不同。
病人服药,旨在调和阴阳,复其所宜之中也。
此为多数世人所知之中医也。
中医两层含义者,中医学人宜先明于此。
2、中医传承先圣前贤体察世人身心俱苦,发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之心,故传中医,一治其心,一切众生皆有此真心,皆因妄想执着覆盖所致,治心之法,乃除妄想执着也,既无妄想执着,则真心显现,了一切苦;二调其身,即针灸汤药导引按摩调气等术也。
行医之人应有慈悲救苦之心,性命攸关之事,不可轻而视之,亦不可起分别心,只治富者、贵者而牟利荣身,贫贱者则不治,此不管他人死活,只为自身求福利,极无医德者也。
医非小道记原文翻译
医非小道记原文翻译张景岳是明代中医,他人过中年后,曾游历辽东原野,遇到了一位异人。
异人问他:“你也学习医道吗?医道很难,你一定要慎重啊!”张景岳说:“医道虽然是小道,却关系到性命,我怎敢不知慎重!我会牢记在心的。
”【景岳全书完整译文】《景岳全书医非小道记》异人怒骂道:“你不是懂医道的人!你既然说医道关系到性命,你岂能说医道是小道呢?性命之道,本于太极,散于万物。
有人的性命,然后三教才建立;有人的性命,然后五行才生成。
所以说,开天辟地的造化是为人的性命准备的冶炼炉;道德的学说是为人的性命准备的规矩准绳;医药是为人的性命准备的辅助手段。
”【景岳全书完整译文】《景岳全书医非小道记》“然而,医道作为性命之道,含义深远,旨趣博大。
所以没有超出常人的智慧,不足以领悟性命之道的微妙;没有坚守中正的明察,不足以辨出正道,避免迈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歧途。
假使人能明白医理的基本道理,那人就明白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假使人能明白医理的得失道理,那人就明白了国家兴盛灭亡的原因;假使人能明白医理的缓急道理,那人就明白了攻战防守的法则;假使人能明白医理的取舍道理,那人就明白了该选择出仕还是隐居。
【景岳全书完整译文】《景岳全书医非小道记》学医人如果洞彻医理如同成竹在胸,那么病情变化时日可以屈指计算出来;学医人如果运转阴阳如同了如指掌,那么病情可以隔墙用天目看到。
”“儒家修养身心以达到至诚境界,这就是儒生在给自己健身;佛教恪守戒律以洗清业力,这就是和尚在给自己祛病。
净化身体与提高心性,治愈他人和修炼自己,这道理都是相同的。
学医人明白了治病的道理,也就明白了修心的道理;学医人的心性提高上来,那他的中医技术一定也会提高上来。
所以说:学医人一定要返本归真成为真人,然后学医人才能有真知;学医人一定要有真知,然后学医人才能成为真医。
”“医道怎象常人说的那么容易呢?如果说庸庸碌碌的常人,找找经验方,摸索摸索经验,知道了花椒、硫磺杀疥虫,葱白、薤白散风气,这就算中医了,那谁不可以说自己懂中医?如此说来,人只要披上缁衣,就可以叫和尚了?戴上黄冠,就可以叫道士了?言行假正经,就都是儒生了?真医大道与俗医小道,犹如泰山与小丘,河海与车辙小水沟,怎可以同日而语呢?再说那些不识阴阳,不辨虚实,粗心大意,胆大包天,执拗顽固,偏执庸碌,错误用药,对治病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伪中医,他们连只知道花椒、硫磺杀疥虫,葱白、薤白散风气的俗医都不如,连世间小道都谈不上,又何足与他们谈论医道!”“医道,难啊!医道,大啊!医道真的是神仙圣人首批传下的文化,百姓保全性命的紧要事务啊!你千万不要因为中医用草药而小看了它,一定要立志進入精神与神明相贯通的境界,明白一切的结局和开端,领会一切的因果啊!这样学习医道,才算得上有所收获。
道教医学经典书籍
道教医学经典书籍道教医学是一门独特而古老的医学体系,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影响。
道教医学经典书籍记录了道教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发。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几本道教医学经典书籍,深入探索其中的智慧和理论。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道教医学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书由黄帝与医师伯高的对话形式组成,分为两部分:《素问》和《灵枢》。
《素问》主要探讨人体的结构、功能和病理,提出了“四诊法”和“阴阳五行”的理论;《灵枢》则强调调节和保护人体的方法,包括饮食、运动和针灸等。
《黄帝内经》系统地阐述了道教医学的核心观点,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平衡。
这本书不仅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医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药物学著作,被认为是道教医学的经典之一。
这本书共收录了365种动植物药材,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性味、功效、用法和配伍等信息。
《神农本草经》的作者是神农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之人。
这部书首次系统地分类和整理了中国草药,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了探索。
在道教医学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而《神农本草经》则为后世的药物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 《千金方》《千金方》是李时中在唐朝编写的一部著名的医学书籍,也是道教医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收集了唐代以前的医学著作,总计460种方剂。
它不仅介绍了药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还包含了医疗技巧、饮食调养和针灸推拿等内容。
《千金方》在道教医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强调了药物治疗与饮食调理的结合,倡导了个性化医疗的观念。
这本书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成果,对后世医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4. 《般若医方》《般若医方》是晚唐时期医学家孙思邈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道教医学的经典之一。
这本书包含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同时涵盖了饮食调理、药物疗法和针灸等内容。
医以道行道以医显——道教医家之源流与特色
医以道行道以医显——道教医家之源流与特色旷文楠一、医道同源医源于巫,道源于巫,医道同源。
巫,是原始宗教的产物,也是原始文化的一个重要形态。
原始时期巫术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人们的降生与死亡,婚娶,疾病的治疗,农业的乞雨,狞猎的收获,乃至政治、军事,如部落间的交往与战争等等,均离不开巫术。
一切宗教思想的核心是神与灵的存在,因此,原始巫术可说是所有宗教的最初原始形态的起源。
从中国道教看,道教的符箓派的祈禳、禁咒,更直接起源于远古的民间巫术。
道教所谓“道”,或来自古代“神道设教”的“神道”。
公元前16至11世纪的商代,盛行鬼神崇拜,祭祀与占卜成为社会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必有内容。
《周易·观卦彖辞》:“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神道的主持者为巫祝,《说文》:“巫,祝也,能齐肃事神明者,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巫祝便是道教的远古原型。
远古的巫祝,也掌管人们的疾病与健康,承担医疗的职务,因此,医的重要渊源亦来自巫。
陈邦贤在《中国医学史》中指出:“中国医学的演进,始而巫,继而巫和医混合,再进而巫和医分立。
以巫术治病,为世界各民族在文化低级时代的普遍现象。
”医、道同源,不仅表现在原始巫文化中,更充分体现在先秦时期医与道以共同的文化思想为泉源,以共同的哲学观念为指导思想。
这最主要的表现是中医的基本思想来自先秦道家的思想体系、阴阳五行观念及易经哲学,这些,构成了中医与道教思想理论的核心骨架。
被道家奉为至上经典的老子《道德经》的道学思想,深深地渗透于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中。
被中医奉为经典的《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之“天真”二字即道家用语。
道家思想成为贯穿《内经》的基本观点。
老子思想的元气论、阴阳变化论、自然无为论、形神统一论等无不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指导原则。
构成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核心的阴阳五行观念来自上古《易经》道学。
《易经》形象化的阴阳双鱼“太极图”,即道教著名学者陈抟所传播于世,并成为道教的重要标志。
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心德体会
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心德体会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神圣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古代医家们对于医德医风和医道心德的探讨,不仅对当时的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世医者树立了崇高的医德标准。
在我的医学学习和实践中,我深感古代医家对医德医风和医道心德的体会是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
医德是医者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体现了医生的职业操守和道义责任。
古代医家们认为,医德包括尊重生命、救死扶伤、仁爱慈悲等方面。
《黄帝内经》中提到:“医者之德,仁心也。
”即医者应当以仁爱之心对待患者,关注患者的病情和痛苦,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这要求医生要有同情心和责任心,不仅要关心患者的生理健康,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只有真正关心患者,才能够为他们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风是指医学界的风气和医生的行为规范。
古代医家们强调医风的重要性,认为医生应该严守医德,遵守医学伦理,不得以私利损害患者的利益。
《伤寒杂病论》中提到:“毋以私心苟取名利,伤害病人。
”这就要求医生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职业道德,坚守职业操守,不以个人利益为重,始终以患者的健康为首要任务。
医生要以公正、专业、负责的态度对待患者,不得随意开药、乱投医,更不能贪图暴利、索取回扣。
只有保持良好的医风,医学事业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医道心德是指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医生的内心修养。
古代医家们认为,医者的内心修养对于医学实践至关重要。
《难经》中说:“医道之不得,必先自度。
”即医生要首先审视自己的内心,修身养性,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医生要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调适,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水平,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修炼自己的品德和道德。
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医生才能在医学实践中游刃有余,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和希望。
回顾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和医道心德的体会,我们不禁感叹古代医家们的睿智和深刻。
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对于今天的医学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道医学入门
道医学入门空净道家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道家文化分为文道、武道。
道家的“文道”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而且体系庞大的文化系统。
道医学就是道家“文道”中的五术之一,道家五术分为医、卜、星、卦、山五大门类。
其中道医学名列五术之首,是道家历代修真者的必修课之一,也是道家法脉承传中代代相继、口传心授的重要内容。
只是由于法脉承传秘授的特点,所以历史上鲜见文字专著流传于世间。
道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道医学的内容长期以来在道家内部的不同脉系之中师徒相授,代代相传。
为人民健康的预防、治疗和保健贡献着力量。
由于道医学是内功修真者在世间“广施方便,救死扶伤,德化众生,积行累功”的重要工具,所以古往今来,道医学可以说是最接近人民大众的一门医学,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道家人物布施医道、起死回生的脍炙人口的故事。
道医学以药物便易、方法简便、疗效可靠而著称于世,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国流传几千年而不颓,逐步发展成独立的医学体系。
道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由于是一种自身实证基础上的医学技术,它已经超越世俗“眼见为实”认识论的限制,是人体生命科学中,必须跨越太极阴阳相互之间的障碍和制约,自由穿越太极弦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的学科,是一种深层次高领域的生命医学领域。
所以,真正上乘的道医学都必须在本身进行系统内功修证的基础上,证至相应的层次和阶段,然后经过上师的心传印授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
所以道医学历代都是师徒承传,理论和方法只限于笔抄纸录,口诀相延,不付梓印。
虽然其中许多方法在历史长河中也与世医相融交汇,但是其中根本的精华,仍然深藏脉系之中,不易被世俗所掌握,故而历史上鲜有道医学这方面的专著论述。
道医与世医(道家将国医或中医称之为世医)都是同源共脉,都源自于自然大道。
古有:“歧黄源于道”之说,此言非虚。
世医是根据道的易理、阴阳、五行、气血理论而阐发,这些显性的医学理论和方法利于世俗学习掌握和运用,只需掌握文理精义即可临床应用医术。
形容医生悬壶济世 因果关系
形容医生悬壶济世因果关系医生悬壶济世因果关系。
医生悬壶济世,是一种伟大的行为,也是一种深刻的因果关系。
医生作为医疗行业的从业者,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取报酬,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对患者生命健康的责任。
医生悬壶济世,既是对患者的救助,也是对自己良心的呼唤。
首先,医生悬壶济世是一种因果关系的体现。
医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医疗手段,为患者解除病痛,延续生命。
这种因果关系体现在医生的医术和患者的健康之间,医生的付出和患者的康复之间。
其次,医生悬壶济世也是一种道德情操的体现。
在医生的职业道德准则中,患者的利益始终是至高无上的。
医生不仅要对患者的生命负责,更要对患者的家庭和社会负责。
医生悬壶济世,是对患者的一种关怀和爱护,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和奉献。
这种因果关系体现在医生的情操和患者的信任之间,医生的责任和社会的和谐之间。
最后,医生悬壶济世也是一种善因善果的体现。
医生在医疗过程中,不仅要用心治病,更要用心对待患者。
医生的善良和慈悲,会感染患者,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医生悬壶济世,是一种积善之举,也会得到善报。
这种因果关系体现在医生的善行和患者的康复之间,医生的慈悲和社会的和谐之间。
总之,医生悬壶济世,是一种伟大的行为,也是一种深刻的因果关系。
医生以自己的医术和情操,为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和信任。
医生悬壶济世,不仅是对患者的救助,更是对自己良心的呼唤。
希望每位医生都能够牢记医者仁心,不忘初心,勇敢担当,悬壶济世,让医者的因果关系得到最美好的体现。
形容医生悬壶济世 因果关系
形容医生悬壶济世因果关系医生悬壶济世因果关系。
医生悬壶济世,是医生的使命和责任。
医生不仅仅是医治疾病的人,更是医治心灵的人。
医生的悬壶济世,是一种因果关系的体现。
首先,医生的悬壶济世是因为有病人的需求。
疾病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话题,人们生老病死,疾病是不可避免的。
当人们患病时,他们需要医生的帮助和治疗。
医生因为有病人的需求,所以才有了悬壶济世的使命。
其次,医生的悬壶济世也是因为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拯救生命。
医生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他们要对疾病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要对患者有耐心和关爱。
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悬壶济世的工作中。
最后,医生的悬壶济世也是因为医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类的关怀。
医生经常面对生死,他们见证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他们深
知生命的可贵,所以他们愿意为了生命的延续而奋斗。
医生对人类的关怀也是毋庸置疑的,他们不计报酬地为患者服务,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患者解除痛苦,给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在医生悬壶济世的过程中,医生和病人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因果关系。
医生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为病人带来健康和希望;而病人也因为医生的帮助和关怀,得以重获新生。
医生悬壶济世,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伟大的人生使命。
医生因为有病人的需求,因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类的关怀,才有了悬壶济世的因果关系。
愿所有医生都能够以悬壶济世的精神,为人类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余浩:从因果报应角度看,生病是最好的药
余浩:从因果报应角度看,生病是最好的药▲余浩知名中医、任之堂创办人,湖北十堰人,字任之,网名任之堂主人。
自幼随祖辈学医,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自创任之堂。
著有《医间道——十站旅行带你进入中医殿堂》《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万病从根治》。
院长在线按+余浩认为:人得了病之后,向外求是一方面。
主要向内求。
一定要向内求,把自己内心搞的很平静,很平和,这时候反省一下,以前哪个地方搞错了,或者改一改。
借这个机会调整一下身体,心态开始改变。
疾病就是最好的药。
01医生是最希望自己生病的余浩:有人说中医太迷信了,讲因果,比如说喝酒被抓起来,喝酒就是因,被抓就是果,这就是因果。
这就是现世报,立马就显应。
还比如说我栽一棵梨子树,三五年后吃上第一个梨子,这也是因果,只是时间要长一点,养一个小孩,把他养到三十岁,你老了,他端一碗饭给你吃,这也是因果,因为你对他有养育之恩,所以他要这样报答,这也是因果,无处不是因果。
得病其实也是一种因果,这病它必然有很大的因在那。
有人觉得一得病,吃点药就好了?如果有这么便宜的事,秦始皇就不死了,但是他最后得神经内分泌癌死了。
所以得了病之后,向外求是一方面,主要向内求,向内求,把自己内心搞的很平静,要反省一下,以前哪地方搞错了,借这个机会调整一下身体和心态,所以,疾病就是最好的药。
大家都怕生病,因为觉得吃药很痛苦,但我们医生是最希望自己生病的,因为每一次得病,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受疾病对人体气机的变化,然后再去试药,试出药的反应,通过对药重新感悟,就会产生东西出来。
所以疾病有时是好事,不是坏事!当身体生病后,身体才给我们一个信号,要我们重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前天感冒了,怎么感冒的呢,那天傍晚开车进山,下车脖子没裹围巾,山里的冷风一吹,脖子就开始发冷发僵,回去之就感冒,就用热砂袋把脖子敷一敷,还出了点汗,因为家里暖气很足,我又把窗户打开了一大半,结果半夜冷气很重,冷风吹进来,又把自己吹感冒了,之后一直咳,干咳得嗓子就很痒,这是热感冒咳痰,它也是黄痰,但咳痰感到有凉气,这麻烦了,这个病就比较深了,因为我每年夏天就会喝不少冰啤酒。
中医的灵魂---医道仁心(玄觉小僧医话)
中医的灵魂---医道仁心(玄觉小僧医话)
中医的精髓就是“医道”。
医道的核心就是“仁心”二字,再好的医术都是皮毛的东西,它的骨髓是:“仁爱之心”。
“仁心仁术”。
我们中医毕生要追寻的就在于此。
“恕”字拆开来就是“如心”二字,行医者要有宽恕的心,不要有抱怨的心来诊病,这就是我们中医学界和西医的区别。
所以我在给别人诊脉时,除了燮理阴阳之外,最重要的是感同身受之心。
仔细问诊,抽丝剥茧,才能准确判断疾病的发病机制,发病原理,才能辩证施治。
自上古时代黄帝问医道于岐伯,《黄帝内经》何曾只是医书?能指导为人处世,是天地人通用的经典;再有扁鹊,张仲景,金元四大医家。
遵循的都是这个医道仁心,一脉相承。
所以中医是大医,起源与哲学,可以“医天,医地,医人。
”没有仁爱之心,医术再精,也是医学界的败类。
中国的文化,对于什么事,都不会把它说破,给你个弦外之音,让你自己去猜背后的意思。
心思不够细腻是不能做到的,心细如尘,有意如此太累了,修习禅法,无意如此,反而心细如尘。
我的儒道佛以及中医的书籍有很多,我把它们的图片发出来,与诸君分享。
道医-大医精诚也
道医-大医精诚也道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并对中国人健康与繁衍做出了杰出贡献。
道教作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她与中国传统医药学关系之密切,也是世界宗教史上极其罕有的。
道教作为一个高度重视生命的宗教,历来就有重视医药卫生之道的传统,涌现有诸多深谙医药之学的高道,他们不仅是道门的一代宗师,也是中国医药学史的著名大医。
他们在道教仙道贵生、养生修真、济世利人、修道积德、生道合一教义思想宗旨的指导下。
通过长期不懈的医疗实践和对人体生命奥秘的探索,在人体医学、病因病理学、治疗学、食疗学、疾病预防学、药物学(本草学及化学制药学)和医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思想,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道教医学流派,对道医学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著名道教人物葛洪真人,不仅是道教的思想家,他还编著有《肘后备急方》传世,对伤寒、温病(热性传染病)、疟疾、痢疾、时气(流行性传染病)、瘟疫、疫疠(急性传染病)、丹毒病、沙虱病、食物中毒等疾病作了论述,在世界上最早记载天花这种急性传染的症状及提出治疗方法,比阿拉伯医生雷撒斯对天花的描述早了五百年;最早发现结核性传染病肺结核(尸注)的传染途径(屋传、衣传、食传)、危害并提出预防之法,这种对肺结核病的认识至少比西方要早四至五百年;他还最早记载了狂犬病的医治方法。
另外,《肘后方》还有“青蒿绞汁服用能够治疗疟疾”的重要记载, 为后来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问世奠定了基础。
一代道教宗师陶弘景,著《肘后百一方》、整理校订并集注《神农本草经》,他根据药物的性能与功效将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成为我国药物学最早的分类法,在药物学思想上提出了“按病下药、辩证用药“的主张,指出:同一疾病,症状多种,在每一个人身上的症状及变化都不尽相同,所以用药也应有所差别。
并强调“病之变状,不可一概言之,所以医方千卷,犹未尽其理”。
对药物学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葛洪与陶弘景作为道教早期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既重道又重医的传统一直为道教继承和发扬,并我国道医药学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什么说“医道通仙道”?
为什么说“医道通仙道”?为什么说“医道通仙道”?作者:李信军道长“医道通仙道”、“医道同源”,这是对医术和道术相融、互渗高度统一的反映。
明代医家龚延贤曾指出:“医道古称仙道也”,并说“今世之医,多不知此义”。
那么,医学为什么能和道术相融互渗,并且长期共生发展呢?据著名学者盖建民先生研究认为:我国的“长生”信仰由来已久,随着医药学的进步,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人们便萌发了“长生”与“不死”的观念。
此乃古人在经验知识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推理得出来的。
因为在古人看来,服用药物既然可以治病,可以使人不病,那么就可以延年,甚至长生不死。
盖先生的这一研究论断,一方面解析了古代先民对“道”的信仰是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另一方面也指出我国的医疗技术、理论等方面,在这一时期就已经具有相当水平了。
同时,通过该论断也得出之后“秦皇汉武”的求仙问道的这一心理活动和现实的精神诉求,是客观真实的,是敢于向死亡做斗争的有力回应及对长生久视的最大渴望。
由于人们对神仙的崇拜,医道的希求,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神仙学说大兴,从而出现了许多以求仙、成仙为目的的各种方术,继而形成以求仙成仙为目标、修炼各种方术的方术组织——方仙道。
方仙道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先民的神仙信仰和当时的医学有了进一步的碰撞,并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和精神上的又一转变及认识。
医道同源的脉络主要表现在医、道两家有着共同的思想渊源。
其中易学思想、阴阳五行说、老子哲学思想都是传统医学和道教各自理论体系建立的活水源头。
如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就将医药与方术、方技并称:“当今居世之士,会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其养生”。
如果从古代文献的分类内容来看,可以更多的得出医术和道术的历史渊源。
如根据马王堆出土医书共十四种,其中帛书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等十种;竹简出土2000支,分别为《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等四种。
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医德思想
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医德思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医学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要求。
我国很多古代医学典籍中都有对医德的阐述,如“医律”“医要”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大医精诚》、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喻昌的《医门法律》等。
这些医德名篇凝聚了古代医者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中华传统医学的独特魅力,值得生活在现代的医生群体景仰、学习和思考。
对传统医德思想的挖掘和阐释有助于继承、弘扬优良医德传统,促进现代医德建设。
1.博爱济世中国医学从来都不仅仅只是治病救人、活人性命,而且还主张仁爱救人,赤诚济世。
博爱济世的医德要求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层层递进,从低到高不断发展,提升到更完美的人生境界。
第一个层次是“仁爱”。
强调爱人“医乃仁术”是我国古代对医术的高度概括,医学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怀,这种关怀应该基于一种内在的德行,而不是外在强加于医者,作为一个医者比起其他的职业更需要“爱人”一个缺少“仁爱之心”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医者。
因此,医生要仁慈善良,热爱病人,珍爱生命。
《内经》说“天极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谨遵“生命神圣”就是坚持“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乎人,养性命者亦在乎人。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第二个层次是“博爱”。
强调医者不仅要爱人而且强调要广泛的爱、平等的爱、推己及人的爱。
医者要对所有的患者一视同仁,不分高低贵贱,而且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
孙思邈《大医精诚》认为,行医时“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还要常“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
”医学家寇平主张同等对待每一个人,他说:“痴聋喑哑不可以欺瞒,英雄豪杰不可以趋奉,富贵之家不可以犀象脑子以为圆,贫贱之家不可以麻渣曲末以为散。
树德怀仁,济世活人——《东方汇专访著名中医肝病专家陈勇主任
树德怀仁济世活人——《东方汇》专访树德堂国医馆馆长,著名中医肝病专家陈勇主任医师先从您的家学谈起吧,自古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记载,您认为“三世医”家学熏陶对您的名医之路有哪些帮助?这种熏陶,我想最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是一种情怀,甚至是一种信仰,现在就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了。
然后才是治学的方法,如何研读经典,如何积累临床等等。
我今年76岁,业医50多年,既习家学,又承师授,最感慨的还是前辈先师“树德怀仁”的医道,最希望的就是能传承他们的德与艺,为此,我一直在努力,现在还在努力,所以办了这么个医馆。
传统中医传承与院校新中医在教育模式上最根本的差别在哪里呢?这个话题很深,也比较敏感。
中医传承的传统方式是师承制,跟师学习,言传身教。
一个先生也就带几个弟子,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共同生活,情同父子,倾心而教,倾囊相授。
学院制的西化教育,被九旬高龄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指为一只“病鸡”,“病鸡如何能生出健康的鸡蛋?中医教育就是这只母鸡,不中不西,怎能培养出纯正的中医接班人呢?”疗效决定中医的未来,而能否发挥疗效则要视乎人才质量。
不中不西的教育,是难以培养高质量的中医接班人的。
西医的冲击是当前中医落寞的主要原因吗?中医现在表面上很红火。
报纸电视网络,中医养生的节目做的很热闹,国家十二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要大力发展中医药。
但实际情况是”虚火”。
我赞同“落寞”,我说的落寞,不是说看中医、相信中医的人少了,我忧心的是现在学中医的少了,名老中医老了。
我个人理解,应该是文化的冲击,而不单是西医的冲击,造成了当今中医之危困。
不仅仅是中医,中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被文化汉奸们借“德先生”,“赛先生”之名,先行攻击,再行扭曲、继之以“化”,而日渐式微。
中医振兴,必然伴随文化的振兴,民族的复兴,这点,我是乐观的。
当代哲学家任继愈先生说过,中医哲学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看待中医哲学?它的哲学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医的“理、法、方、药、术”,完整、深刻体现了中国哲学中最精粹、最入世、最人性化的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聆听
《黄帝内经》明医治未病
第三讲 医道与因果智慧
主讲人:郑廷彬 汇报日期:2018年3月16日
成都文慧医道书院
医道
道 后天: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共融的方法与规律
先天:清净、空明、虚无、光明、阴阳的平衡点
医 狭义:身心有烦恼痛苦即为病,解决烦恼痛苦即为医
广义:众生有需求即为病,解决需求即为医
《黄帝内经 . 生气通天论》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
气 阳
血 阴 五臟六腑 躯体
血管
血液 阴 阳
阴中阴
阴中阳
血液清稀 阴中阳
血液浓稠 阴中阴 胆汁 阴中阴 胆囊 阴中阳 心 阴 心 阳 肾 阴 肾 阳 脾 阴 脾 阳 胃 阴 胃 阳 肺 阴 肺 气
五脏 阴中阴 六腑 阴中阳
阴阳学说
阴阳制约
阴阳互相排斥、斗争、制约达 到动态的平衡,即阴平阳秘
阴阳消长
18:00—24:00 阴中阴 24:00—6:00 阴中阳 外焰 阳中阳 内焰 阳中阴 土 阴
水 阴
底部 阴中阴 表面 阴中阳
辨阴阳
树 阳 果 阳中阳 果 阳中阴 果肉 阳中阳 干 阳中阴 叶 阳中阳 果核 阳中阴 阳 皮肤 阳中阳 骨头 阴 肌肉 阳中阴 骨髓 阴中阳 阴中阴
男 四肢 阳中阳 肌肉 人 阳。
守住清净,无分别杂念,恬淡虚无
才是彻底疗愈身心的方法!
因果智慧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人的岗位责任 左撇为真,右撇为真,真正合一者为人--佛 左撇为道,右撇为德,道德合一者为人--道
左撇为仁,右撇为爱,仁爱合一者为人--儒
左撇为忠,右撇为孝,忠孝合一者为人--传统
阴阳处于此盛彼衰、此增彼减、 此进彼退的运动变化。 植物的生长化收藏
01
02 03
阴阳互根
阴是阳生化的物质基础,阳是 阴生存的物质基础 先阴而后阳盖天地之理 气血足动作灵敏迅速
04
阴阳生化
阴阳互相循环,在一定条件下 互相转移变化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转换 体现阴阳的互相转换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身体健康的标准 “阴阳失调,阴阳偏衰”是疾病发生的标准
阴阳与食疗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 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 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 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 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 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 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 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 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阴阳属性归属表
辨阴阳
人 阳 上半身 体 阴 下半身 一天 24时 分阴 阳 左半身 右半身 背部 胸腹 四肢 躯干 近端 远端 阳中阳 阳中阴 外部 内部 实症 虚症 实症 虚症
阳 6:00— 18:00 阴 18:00— 6:00 底 阴中阴 面 阴中阳 火 阳
6:00—12:00 12:00—18:00
阴阳与食疗
气味浓厚,五味过重,耗散生命的元气、阳气,损伤对应的 人体器官. 五味清淡补充生命的元气,因此五味可养五脏,也可损五脏。
酸
肝、胆、筋
苦
心、小肠、 血脉
甘
脾胃、肌肉
辛辣
肺、大肠、 皮肤
咸
肾、膀胱、 脑、骨髓
五味之阴阳: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 食疗原则:热则寒之,寒则热之 胃寒:胃阴盛阳衰,食疗原则: 补充胃阳,红糖生姜生 发阳气制约阴气
何为阴阳及相互的关系
《黄帝内经 .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 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