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楚辞称名与结集内涵之嬗变
楚辞
楚辞一、楚辞的知识1,楚辞的含义“楚辞”有两种含义,一是诗体名称,一是总集名称。
“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时,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
这就是说,“楚辞” 是指战国后期屈原等人创作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的专用名称。
西汉时,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于是《楚辞》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
现存最早楚辞作品是王逸《楚辞章句》。
2,楚辞的产生及特点(与《诗经》比较)“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会交流的产物,是春秋以来楚国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影响和孕育3 ,楚辞特征(1)从诗体看,楚辞较之《诗经》篇幅结构增长,句式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这就使抒情达意更为透辟淋漓,扩展了抒情的容量。
(2)从语言看,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出现。
句中或句末多用“兮” 字,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楚辞与《诗经》语言的质朴不同,以绚丽多彩为特色。
(3)从诗风看,楚辞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情感奔放,具有浪漫之风。
二,《离骚》的题义、主题、成就。
1,题义:“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
司马迁认为:“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班固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遭忧作辞也” (《离骚赞序》),王逸释为: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骚,愁也,经, 径也。
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经, 以风谏也。
”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说法主要是这两种。
其中以马、班之说最为可信。
还有游国恩《离骚纂义》的“音乐名称”说,且有牢骚不平之意。
2,思想内容:《离骚》是原屈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全诗373 句, 2490 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长篇抒情诗。
《离骚》是屈原心灵的歌唱,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展现了诗人“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 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表现了他为了坚持正义、反对邪恶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和“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中国文学(1)离线作业
XX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中国文学(1)》课程作业__学号:年级:学习中心:—————————————————————————————第一编上古至战国的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填空1、文学艺术起源于。
2、马克思认为神话是远古人类借助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为内容的故事。
3、中国古代神话大致分为三大类:、、。
4、融合在一起是原始人艺术活动的一般形式。
5、古代神话是主义文学的萌芽。
6、《吕氏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所载一首《礼记·郊特牲》记载的一首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都是古典文献中保存的原始歌谣。
7、古代神话大都保存在、、、等典籍中。
二、名词解释1、神话2、《山海经》三:简述题:谈谈文学艺术的起源。
四、问答题1、原始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古代神话是怎样产生的?3、试举中国古代著名神话为例,说明古代神话的性质和意义。
4、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有哪些主要影响?第二章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一、填空。
1、《诗经》共收作品篇。
2、《诗经》之“六义”为、、、赋、比、兴。
3、《诗·大雅》中的《》、《》、《》可以看作周氏族早期发展的“三部曲”。
4、某些汉代学者如司马迁认为《诗经》三百篇是经过删订而成的。
5.周代朝廷对诗歌十分重视并建立了、的制度。
6、西汉传《诗经》有、、、毛四大家。
其中由战国古文字写定的毛诗,被称为“”。
二、名词解释1、赋比兴2、郑卫之音三、简述题1、谈谈《诗经》对后世产生过哪些重要的影响。
2、简述《诗经》中民歌主要反映了古代哪些方面的现实生活?四、问答题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
2、《诗经》中民歌主要反映了古代哪些方面的现实生活?它们各有什么代表作品?3、试举例说明《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一、填空1、《》是我国散文形成的标志。
2、《春秋》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大事。
3、《左传》是一部体史书,是《》的简称。
如何认识和欣赏《楚辞》
如何认识和欣赏《楚辞》在中国,只要谈到屈原,几乎是无人不晓,这是因为,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诗人,他的作品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他不仅象征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代诗歌创作成就的高峰,而屈原所创作的以《离骚》为代表的诗歌作品,正是中国文学史早期先秦时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的核心。
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之后,崛起于战国时代具有浓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诗歌,它承继了《诗经》之余绪,融合了南方楚地的文化特色,独创一体,别具一格,在先秦时代以其浪漫奇崛之形态,闪耀着不朽的光辉,泽被了后世百代诗坛和文坛。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流传,至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诗歌作品合为一集,编辑定名,自此始有了作为诗歌总集的《楚辞》。
《楚辞》之所以姓“楚”,不光是因为屈原、宋玉等人系出身楚地的楚人,更因为其诗歌所写“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宋黄伯思:《翼骚序》)。
正由于这些诗歌作品大量运用了楚地的民歌样式和楚地方言声韵,载录了楚地风土物产,具备了浓厚的楚地和楚民族的色彩,因而构成了独特的语言和文学风格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楚辞体,在《诗经》四言诗格局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空前的楚辞体(也称骚体)诗歌样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楚辞》的主要代表作者——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以个人作品传世的伟大诗人,他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奋斗,矢志不渝,百折不挠,表现了一位封建士大夫爱国爱民的高尚气节与人格。
为表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向君主表示忠心,抒发满腔的爱国激情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屈原写下了一系列的诗歌作品——《离骚》《九歌》《天问》《招魂》等。
这些诗歌,是屈原心声的真实吐露,是他毕生经历的历史再现,也是他人格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们艺术地展示了这位历史伟人的崇高形象;这些诗歌,创立了独特的诗体形式,熔《诗经》、楚地民歌、先秦诸子散文和神话传说于一炉,在充分吸收楚地民间文化和文学形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创了中国诗歌历史的新纪元,其中尤其是《离骚》一诗,语言奇美,想象奇特,构思奇绝,融历史、神话、传说于一体,塑造了高大伟岸的主人公形象,展现了浪漫主义风格色彩,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篇空前绝后的绝唱。
《楚辞》研究历代存目及分析
《楚辞》研究历代存目及分析【内容提要】《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历代所出现的官家和私家目录来看,《楚辞》的研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是可以约略知道的。
本文就是从历代官家和私家目录着手进行整理分析,并从中找出一些研究规律。
【关键词】楚词历代存目分析一引言“楚辞”是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是继《诗经》以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
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
“辞”即文词之意,故也写作“楚词”。
从此,“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
汉人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
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
汉代文体特别发达,成为辞赋的主流,故后人又有将辞、赋分为两体的,即把其中以抒情为主,形式同于或近于诗歌者称为辞或骚,而把近于文而有韵者称为赋。
楚辞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和文化渊源。
春秋时期,楚国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同时,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发达而又独具特色的楚文化是楚辞产生的土壤。
当时,地处南方的楚国仍然存在着许多瑰丽的神话,楚辞《九歌》就是经屈原加工过的楚国民间祭神的乐歌,而且,能歌善舞的楚国人民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也直接影响了诗歌的创作。
所有这些都促成了的楚辞的繁荣。
著名的楚辞作者,除了屈原外,还有宋玉等人。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它的比兴寄托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
楚辞的名称和来源
楚辞的名称和来源“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这一句词不知起于何时。
《史记》在张汤的传中已经提到它,可能至晚也是汉初就有的。
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汉代一般称“楚辞”为赋,这是不十分恰当的。
“楚辞”和汉赋,体裁截然不同,前者是诗歌,后者是押韵的散文,它们的句法形式、结构组织、押韵规律都是两种不同的范畴。
再从音乐的关系上看,虽然都是不歌而诵,但汉赋同音乐的距离比“楚辞”更远些。
所以司马迁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史记?屈原列传》)可见辞与赋本来是有区别的。
由于汉赋是直接受“楚辞”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文体,在习惯上汉代人多以辞赋并称,把屈、宋之辞与牧乘、司马相如的赋等同起来。
于是辞与赋的概念混淆了,从此以后,屈原的作品甚至全部楚辞都称之为赋了。
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不应混为一谈。
至于后人以《离骚》代表《楚辞》而称之为“骚”,如《文心雕龙》有《辨骚》篇,《文选》有“骚”类等。
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实不符,都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区别开来。
“楚辞”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因素,决不是偶然的。
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楚国地方文化。
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都有自己的特点。
与此同时,楚国又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吸收了中原文化,也发展了它固有的文化。
这一南北合流的文化传统就是“楚辞”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远在周初,江汉汝水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广》、《江有汜》等篇都产生在楚国境内。
其他文献也保存了不少的楚国民歌,如《子文歌》、《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见《说苑》中《至公》、《正谏》、《善说》三篇。
)等都是楚国较早的民间文学,有的歌词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
楚辞的文化渊源与文化特征
2、在语言形式上,大量运用楚地的地方 方音方言与民歌的参差句式,扩展了诗 体的篇章结构,在诗歌体制上有了新的 飞跃,具有划时代意义。
楚辞中的方音方言
方言方音: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 蘭以為佩。汨余若將不及兮,恐年 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 攬洲之宿莽。
《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 语,作楚声。”如“些、只、羌 、 谇、 謇、纷、侘、傺”是楚语, “ 顿挫悲壮,或韵或否”为楚声。
3、源自南北多种文化的融合
楚国虽然偏居南方,却拥有 “周之典籍”甚至“周大 史”,再加上楚国士人自觉学习中原文化,所以中 原文化在楚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如《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建议士亹用《诗》 、《书》《礼》、《易》、《乐》、《春秋》等教 育太子,楚国的王公卿士在议事时也经常征引《诗 》、 《书》中的话,这和当时中原的文化风气是 一样的。
楚辞的文化渊源与文化特征
一、 “楚辞”的名称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 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 ,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 ,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 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四库全书总目》:“屈宋诸赋定名楚辞 ,自向始也。”
楚辞中的参差的句式
参差句式:以“兮”字的运用为列 (1)《九歌》模式: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
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2)《离骚》模式: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
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 (3)《橘颂》模式: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 。
3、在风物内容上,用一幅幅 环境风俗画表现了楚地特异的山 川景物和诡丽繁缛的风土人情, 展示了楚国繁富的物类,为诗歌 带来了奇异的浪漫色彩。
关于《楚辞》的文学常识
《楚辞》: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与南方文化的瑰宝《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它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是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底蕴。
一、起源与编纂《楚辞》之名最早见于《史记》,其本义是泛指楚地的歌辞,后来才专指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共十六篇,定名为《楚辞》。
东汉王逸又作《楚辞章句》为之注解,并增入己作《九思》,遂成十七篇。
这十七篇的篇章结构,成为后世通行本。
二、文学特点《楚辞》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描述了楚地的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其句式灵活多变,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形成了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与《诗经》的古朴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更为活泼,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三、主要篇章与代表作《楚辞》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包括《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等。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具有自传性质,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国家、愿为之效力的悲痛心情,抒发了自己对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四、影响与传承《楚辞》作为中国第一部有作者的诗集,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传统,与《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相辅相成,对后世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创作以及文学理论、文学思潮的发展和流变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时,《楚辞》在汉字文化圈的日本等国家中也有较大影响,现代传入西方后,也曾引起持久而广泛的关注。
总之,《楚辞》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它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也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讲义——精选推荐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第一节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一、楚民族的源头与发展: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
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
战国时期楚国在长江、汉水流域,一度领有“地方五千里”的广袤疆域,这里到处都分布着江湖山峦,物产丰茂。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羋姓楚贵族和一些被羋姓贵族征服的濮、越、巴、蛮等南方部落集团。
1、楚文化的主源,应该到楚人的先民祝融部落集团那里去找。
<左传.昭公17年>:郑,祝融之墟也。
(河南新郑,位于中原腹地)祝融后裔八姓,都分布在中原地区。
夏代,祝融部落依附夏,处于夏与三苗冲突之间,是南北文化交流的媒介。
商灭夏,祝融部落被瓦解离散,处于商之南乡,在今大别山桐柏山伏牛山迤东的中原南部,并逐渐逃散或臣服。
商人称之为荆人。
商末周初,荆人残部主要是季连的芈姓后人,已西迁到丹水与淅水一带,以丹阳为中心,有酋长名鬻熊,鬻熊曾“子事文王”。
其孙熊绎在周成王时被封在楚蛮之地,都丹阳,才有了楚这个正是国号兼族号,(《史记·楚世家》)这应该理解为周王朝对楚人实际控制江汉地区的承认。
至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力量。
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
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
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意谓秦、楚二国,最具统一全国的可能。
秦末,楚地的反秦起义,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
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
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汇,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
楚辞研究专题
我们认为,本篇的主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通过对宇宙 自然形成之问,表现诗人对宏观宇宙的思考,对传统旧说的怀 疑;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之问,表现诗人对历史的 反思,并流露出对楚国前途的忧虑。因此,追求真理的探索精 神与爱国情怀是全诗中心。
楚辞研究专题
——课堂教学演示文稿
一、楚辞的文体、传播与结集
1、楚辞文体的来源与特点:
1)从楚辞体的艺术形式特色来看,它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觋、 工祝的有关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楚灵公 《九歌》以祭歌形式,并吸取楚民间神话故事,抒发情感。 《天问》采用卜问形式,涉及大量神话传说,怀疑与批判精神。 《离骚》采撷神话与一些巫术活动,抒写怨情。 《招魂》则直接模仿民间巫觋招魂词形式,带有民间宗教色彩。 总之,楚辞是从楚地巫文化的土壤里生长诗苑奇葩。其奇 特的构思、宏伟的结构、华丽的词采、新颖的语言形式,构成 了完全不同于《诗经》的显著艺术特征。是一种带有强烈个性 和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新文学、新诗体。
一、楚辞的文体、传播与结集
2)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乐曲和民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的“南音”“南风”,楚汉之际的“楚 歌”“楚声”。 楚辞作品中不少篇有“乱”这一“乐节之名”,正显示着 其与乐曲体制之关系。 楚辞用语灵活,语句长,且大量使用“兮”字,这一特征 与古籍所载楚地民歌《越人歌》、《渔父歌》、《沧浪歌》相 近。 3)楚辞的诞生与战国时代纵横游说之风及散文高潮亦相关涉。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楚辞)形式文采之所以异者,由 二因缘,曰时与地。……而游说之风濅盛,纵横之士,欲以唇 吻奏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余波流行,渐及文苑, 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
二、屈原的时代与生平
楚辞
《楚辞》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全书以屈原作 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 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楚辞》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称为“楚辞体”或“骚体”。“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 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 义的鼻祖。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 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骚体。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即是说,刘向《楚辞》一开始只有十六篇。
14《楚辞》的含义与体例特点
《楚辞》(周凤岗)《楚辞》的含义与体例特点《楚辞》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诗歌的文学体制,即指战国后期以楚国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吸取楚地方言声韵和民歌形式而制作的一种富有楚国地方特色的新体诗。
一是指书,即指将战国时期楚人诗作和汉代人用楚辞体写的辞赋整理而成的总集。
文学史上所称的“楚辞”,主要是指屈原、宋玉的作品,后人的摹拟之作,并不能算作真正的楚辞,但可称为楚辞体作品。
《楚辞》的定名较晚,班固《汉书·艺文志》称其为“赋”,其实辞和赋不能混为一谈。
“楚辞”是一种真正的诗,主要起抒情作用。
“汉赋”是一种“半文半诗”的作品,采用叙事形式进行咏物说理,严格地说应当是一种“有韵的散文”,无论是文法形式,组织结构,还是押韵规律,两者都是不相同的。
将这种新体诗称为“楚辞”者是两汉末文学家刘向。
楚辞体新诗是由屈原创造的,但这与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地的民间文化有密切关系,如果没有这些文化的影响启迪,屈原也不可能创造出如此成熟的楚辞体新诗来的。
富有地方色彩是“楚辞”的一个最大特点。
宋代黄伯思对这一特点作了很好的注解,他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东观余论·翼骚序》)古代楚地范围较广,也是一个动态概念。
楚人自称是高阳帝颛顼之后代,火神祝融之子孙。
从传说中的住地看,祝融之前的祖先都住在我国的南部,其后裔则住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一带。
祝融后裔有六族八姓,在商代后期,只剩芊楚一族流动于南方。
至周代,楚曾为周之属国,在周衰败时,楚始壮大,并不断扩张而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楚庄王时曾为各国霸主。
其版图最大之时,东起于海,西起四川,北起河南,南至湖南。
为战国时其它六国版图之总和。
屈原的生平与时代屈原,名平,字原。
祖籍湖北省秭归县,战国时属楚地。
楚辞
情理兼备的咏史诗——《天问》
《天问》的性质和内容:别开生面的咏史诗。 从整个内容来看,《天问》是一首独特的 咏史之作,它的前半部分是对自然史的诘 问,表现了诗人对宏观宇宙的思考,对古信仰 的怀疑;后半部分是通过对夏商周三代兴亡的 发问,流露出对楚国前途的强烈忧患意识。 《天问》的主旨:以古为鉴,讽谏楚王
具有神话色彩和爱国内容的组 诗——《九歌》
《九歌》的代表作品:《东君》、《河伯》、 《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 希望 大家能重点掌握上列六篇,要熟读作品, 并能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细致的 理解和分析。
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
《离骚》的艺术世界:神话、往古、香草美人构成了《离 骚》令人目眩神夺的艺术世界。首先,《离骚》中出现了 一个无比神奇的神话世界。屈原从神话传说中汲取了丰富 的形象,通过自己奔放不羁的自由想象,把它们结撰成层 出不穷的生动情节和美丽画面,使它们成为表达诗人思想 感情的艺术构思的一部分,取得了极强的抒情达意效果, 如诗人的三次升天遨游。其次,诗中还出现了一个往古世 界,众多历史人物纷纷登台,为全诗注入了浓厚的人文色 彩和理性光辉。屈原借对往古盛世的回顾,为统治者的改 革树立榜样;借对历史兴亡的反思,表达对楚国前途的担 忧;借历史上君臣遇合的佳话,鼓舞激励自己奋进不止、 探索不息。再次,屈原在《离骚》中创造了一个香草美人 的世界。诗人构思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香花美草意象, 来比喻道德的自修和品德的高洁。又借男女情爱的心理来 表达自己政治生活中的失望与希望、坚贞与被嫉、苦恋与 追求,更显得曲折尽致,深微动人。
《诗经与楚辞》——楚 辞
文妮
“楚辞”的文体、传播和结集
一、楚辞的文体特征 1 、篇章体制的宏伟繁复。 楚辞的大部分 作品篇章都比较长,比如《离骚》全诗有三百 七十三句,二千四百多字; 而《天问》全诗 有三百五十多句,一千五百多字。 2 、独特的句式、语调。 {( 1 )句式的加 长 ( 2 )“兮”的使用 }
从“楚辞”篇目次序变化看历代楚辞观_朱熹
从“楚辞”篇目次序变化看历代楚辞观_朱熹论文导读::虽均名之楚辞。
而其辑录的作品却不尽相同。
署名汉沛国刘向编集后汉南阳王逸章句。
第二条是晁补之路线。
清楚辞集注拾遗十七卷李文炤同朱熹集注。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
只要认真留意地将几本主要的楚辞读本比较一下,就会发现王逸《楚辞章句》、朱熹《楚辞集注》、王夫之《楚辞通释》、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等,虽均名之楚辞,而其辑录的作品却不尽相同。
哪怕是现存最早《楚辞》集,署名汉沛国刘向编集后汉南阳王逸章句,其辑录作品也发生变化,王逸《楚辞章句》就在刘向《楚辞》(佚)作品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作品。
而据考证,最早之《楚辞》作品集为刘安所辑,其中便有刘安《招隐士》。
[①]或许有此先例,后世楚辞辑录发展空间便极大。
或遵循王逸《章句》之传统,不断加入自己的创作;或大胆颠覆其传统,如明、清以后凡以楚辞名书者,多只辑录屈赋二十五篇。
不仅如此朱熹,楚辞篇目排列、注释理解往往各有心得,百家争鸣。
正所谓字经三写,乌焉成马。
何况选注之学本就有极多学术个性元素呢?诸种文献目录学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历代关于楚辞的众多文献究竟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历代作品选录的细微而关键的变化中,体现了各代对楚辞什么样的接受心理和学术认识?弄清梳理这些问题,是楚辞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我们宏观把握楚辞学、尤其是楚辞文献学的学术分期,对于研究历代楚辞的接受心理和学术认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姜亮夫先生《楚辞书目五种》,崔富章先生《楚辞书目五种编续》为基础文献,大量参阅各类楚辞书目叙录、序跋,从接受学角度,看历代楚辞辑录文献之变的基本路线,及其这一过程中对楚辞概念的理解。
一、楚辞作品辑录篇目、次序变化一览表:时代楚辞书名及卷数辑录/注释者作品篇目、次序西汉楚辞十六卷(佚)刘安、刘向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东汉楚辞章句十七卷(隋书经籍志著录曰:十二卷)刘向编,王逸注增王逸自作:九思北宋重编楚辞十六卷晁补之离骚、远游、九章、九歌、天问、卜居、渔父、大招、九辩、招魂、惜誓、七谏、哀时命、招隐、九怀、九叹(次序有调整,并删:九思)南宋楚辞集注八卷辩证二卷后语六卷朱熹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哀时命、招隐士(删: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增:吊屈原、服赋、)明楚辞合纂十卷张凤翼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吊屈原、反离骚、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明楚词注略周用仅录屈赋二十五篇明楚辞七卷(三忠集)郭维贤屈原、诸葛亮、岳飞作品明楚辞述注十卷林兆珂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屈宋两人作品)明楚辞集解八卷汪瑗屈赋二十五篇明楚辞述注五卷来钦之屈赋二十五篇明删注楚辞张京元屈赋二十五篇,九辩、招魂、大招、明楚辞听直八卷合论一卷黄文焕离骚、天问、九歌、渔父、卜居、九章、大招、招魂明楚辞笺注四卷李陈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屈宋两人作品)明末清初楚辞通释十四卷王夫之屈赋二十五篇,九辩、大招、惜誓、招隐士、江文通爱远山、山中楚辞、王夫之九昭明末清初楚辞疏十九卷陆时雍离骚、九章、远游、天问、九歌、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反离骚、惜誓、吊屈原赋、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明末清初楚辞榷八卷陆时雍屈赋七卷,招隐士、反离骚、陆时雍短招清楚辞灯四卷林云銘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清楚辞约注不分卷高秋月、曹同春离骚、远游、九歌、天问、渔父、卜居、九章、大招、招魂清楚辞韵解八卷邱仰文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吊屈原、服赋、招隐士(依朱熹集注)清楚辞发蒙五卷陈银(女)仅录屈赋二十五篇清楚辞疏八卷吴世尚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大招、招魂、九辩、惜誓、吊屈原、服赋、哀时命、招隐士清山带阁注楚辞六卷蒋骥惜诵、离骚、抽思、哀郢、涉江、渔父、怀沙、招魂、悲回风、惜往日清楚辞评注十卷王萌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招魂、卜居、渔父、九辩、大招、惜誓、吊屈原、服赋、招隐清楚辞新注八卷屈复屈赋二十五篇,九辩、大招、招魂(屈宋两人作品)清楚辞节注六卷姚培谦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清楚辞辑解正编六卷外编二卷丁元正正编: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外编:九辩、惜誓、吊屈原、服赋(后缺)清楚辞考辩不分卷郑知同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招魂、卜居、渔父、九辩、大招、远游、吊屈原、服赋、惜誓、哀时命、招隐士清楚辞集注拾遗十七卷李文炤同朱熹集注清楚辞辑注四卷附录一卷萧大丰屈赋二十五篇,卷末附:九辩、惜誓、哀时命、反离骚清楚辞详解五卷奚禄诒屈赋二十五篇清楚辞订注四卷许清奇离骚、天问、九歌、渔父、卜居、九章、大招、招魂清楚辞贯一卷董国英离骚清楚辞偶钞失名离骚、九章、远游、九歌、天问、卜居、渔父、大招、九辩、招魂(屈宋两人作品)清楚辞新注求確十卷胡睿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招魂、卜居、渔父、九辩、、大招、远游、惜誓、吊屈原、服赋、招隐士清楚辞初学读本审音十卷强望泰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吊屈原、服赋、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反离骚、九思清楚辞释十一卷王闿运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高唐赋(屈宋两人作品)民国楚辞讲义不分卷廖季平卜居、渔父、大招、招魂、九歌、大言、小言、彭咸解、九章、楚词真字、天问、离骚民国楚辞翼注不分卷李详羽翼王逸章句民国楚辞选读不分卷沈德鸿(矛盾)离骚、九歌、九章、远游、卜居、九辩、招魂、大招(屈宋两人作品)民国楚辞发微路百占离骚民国楚辞解诂朱学浩离骚、九辨、九歌、天问民国楚辞叶韵考四卷徐天璋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民国楚辞音一卷徐昂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民国楚辞选读不分卷沈德鸿(矛盾)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九辩、招魂、大招1798年楚辞灯校读(日文)秦鼎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1836?楚辞玦二卷(日文)龟井昭阳屈原赋二十七篇(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1911楚辞考四卷冈松壅谷屈原赋二十七篇、九辩、招隐士19___年楚辞校订(日文)冈田正之辑录王逸、朱熹说1956年楚辞今读瞿蜕园离骚、九歌、九章(哀郢、怀沙)、天问1956年楚辞选陆侃如高亨黄孝舒九歌、离骚、九章、天问(节录),九辩(节录),招魂1957年新译楚辞(日文)青木正儿(仅屈原作品)1958年楚辞选马茂元离骚、九歌、九章、招魂、卜居、渔父、九辩、吊屈原、招隐士1958年译注楚辞(日文)桥本循(仅屈原作品)1959年楚辞南方的歌(英文版)斯屈原、宋玉、刘向作品1967年楚辞译注(日文)藤野岩友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仅屈原作品)1980年楚辞选注不分卷金开诚离骚、九歌(湘君、湘夫人、少司命、东君、山鬼、国殇),天问,九章(橘颂、抽思、哀郢、涉江、惜往日),招魂、渔父、九辩、吊屈原、招隐士1980年楚辞新注不分卷聂石樵(依据洪补注朱集注)屈赋二十三篇:九歌、离骚、招魂、天问、九章,卜居、渔父、九辩、吊屈原1980年楚辞韵读不分卷王力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屈宋作品选)1981年楚辞今绎讲录不分卷姜亮夫离骚、远游、九章、九歌、天问1981年楚辞选译不分卷陆侃如龚克昌九歌、离骚、九章(选涉江、哀郢、怀沙、橘颂)、九辩、招魂(部分段落)1982年屈原楚辞注刘让言屈赋二十三篇:九歌、离骚、招魂、天问、九章(附:远游、卜居、渔父)1984年楚辞全译黄寿祺梅同生辑录王逸章句全部作品,增鵩鸟赋、吊屈原1984年楚辞选注及考证胡念贻离骚、九歌、天问、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橘颂、惜往日、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屈宋作品选)1984年楚辞注释马茂元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九辩(屈宋作品选)1986年楚辞译注董楚平篇目依据王逸章句1986年楚辞译注赵浩如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九辩、惜誓、吊屈原、鵩鸟赋、招隐士1988年楚辞新探萧兵离骚、九歌、天问、二招二、楚辞辑录的三条变化路线纵观上表,我们便不难发现楚辞辑录之变有三条清晰的路线:一条是刘向、王逸路线朱熹,也是传统路线,即尊重前代楚辞辑录历史,末卷加入自己和同时代的楚辞作品。
_楚辞_的命名与辞体的发展_潘莉
其文,依而作词,故号为《楚词》。”[1]182 程海翔也认为《楚辞》的最后编辑 发,故世传‘楚辞’。”这段话蕴含的意思是,刘安是将屈原、宋玉、唐勒、
者是刘向[2]76。此后诸多《楚辞》研究者及译本皆继承此观点,这也是目 枚乘、邹阳、严忌等人创作的相关作品首先整理成书之人,这就是《楚
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其二,认为《楚辞》的首次编订者是王逸。董乃斌则 辞》的最初辑本。而后,经过严助、朱买臣等人的宣传,《楚辞》的本子便
对此为减少用户困扰图书馆应根据用户的需求以及臼身特色对博客数据网页多媒体资源数据库等信息资源采用集成整合技术及数字化信息处理等技术进行深层次开发挖掘许以此为前提实现信息资源关联的语义分析有效整合信息资源类型方便用户对书馆功能的使用
史 书典籍 shishudianji
《楚辞》的命名与辞体的发展
□ 徐州工程学院 潘 莉
关的辞也属于此类。这些辞以及相应的祭祀活动,是农业社会靠天吃 这些音乐极具楚地特色,直到隋朝时期还有流传。观《汉书·王褒传》:
饭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在文学上和文化上的体现。
“(宣帝)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有学者考证,这里的“诵”就
自然以外,人类本身举行的一些礼节也要用辞,以表达对生人的 是歌唱的意思。《隋书·经籍志》载“:隋时有释道骞善读之,能为楚声,
3.信息资源利用率“升值”。大力发展、推进三网融合,为各行各业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而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资源的 整合是不容忽视的一项任务[5]253。图书馆用户在三网融合后,能够对海
参考文献
[1]王晓民.探讨图书馆信息化支撑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支撑能力提升措施[J].群 文天地,2013(12). [2]任建英.断裂的当代图书馆:图书馆信息化的困境与路径[J].现代情报,2013(1). [3]张雪成.中国省级图书馆信息系统管理的关键问题[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4(, 1). [4]谭军.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信息化系统建设探索[J].四川水力发电,2011(6). [5]陈冰.新时期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情况与成效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YJC870010。河 南省 2013 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GH-404 。
朱熹《楚辞集注》版本述略
朱熹《楚辞集注》的名称有总名和单名之别,总名《楚辞集注》是 本、宋端平二年熹孙朱鉴刻本、宋咸淳三年丁卯施南向文龙刊本等,
指:《楚辞集注》八卷、《楚辞辨证》二卷、《楚辞后语》六卷三部分的总 元明清各代的刻本就更多了。《楚辞集注》刊刻时,《集注》八卷、《辨
合。单名则仅指《楚辞集注》八卷而言,不包括《辨证》、《后语》两部分。 证》二卷、《后语》六卷的卷帙分合,情况复杂,既有三部分各自独立的
兰台世界 2012·4 月下旬 37
档 案 解 读 DANG'ANJIEDU
子思学派考略
□ 长春师范学院历史学院 孙德华
摘 要 子思学派是先秦儒学中介于孔孟之间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本文驳斥了孔繁、高专诚等学者否 定子思及其学派存在的观点,认为子思及其学派不但存在,而且影响很大。
子》等先秦典籍中,均未提及子思有著述传世;第二,《中庸》不像是战 子“和”在后“,沟犹瞀儒”以为是出于孔子、子游,于是“受而传之”。清
国初期的作品,而更像是秦汉时期的作品;第三,认为《中庸》为子思 人王先谦引郭嵩焘语云“:荀子屡言仲…………………………………………………………………………………………………………………
《楚辞后语》各代著录皆为六卷,唯《徐氏红雨楼书目》为八卷。
古、刊本数量最多,而且海外亦有刊刻和收藏,因此其版本和文献价
三、《楚辞集注》的刊刻和卷帙分合
值颇高。但由于《楚辞集注》由《集注》八卷、《辨证》二卷、《后语》六卷
《楚辞集注》的刊刻,朱子在世时,即有其事。如《日本大正三年内
三部分组成,所以在其流传过程中版本的沿革、卷帙的分合较为复 阁目》著录有《楚辞集注》宋庆元四年戊午刻本,朱熹于庆元四年刚完
书社铅印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还著录有两种《楚 是极为少见的,唯宋嘉定四年同安郡斋杨楫刊本一例也。(3)《楚辞后
“楚辞”重难点知识
“楚辞”重难点知识第一章“楚辞”的文体、传播和结集一、楚辞的文体特征楚辞作为一种新诗体,具有以下明显的文体特征:1、篇章体制的宏伟繁复。
楚辞的大部分作品篇章都比较长,比如《离骚》全诗有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多字;而《天问》全诗有三百五十多句,一千五百多字。
其他如宋玉创作的《九辩》等也都是长篇大作。
与北方的乐歌《诗经》作品相比,这些作品不仅篇章比较长大,而且还有许多复杂的体制形式。
如长诗《离骚》的末尾有“乱”,《涉江》、《哀郢》、《怀沙》、《招魂》的篇末也有乱,而《抽思》的体制更复杂,不仅有乱,还有少歌和倡。
而这些,在《诗经》里都是很没有的。
篇章体制的宏伟繁复因此成为是楚辞区别于《诗经》,独立为一种新诗体的重要文体特征之一。
2、独特的句式、语调。
楚辞与《诗经》在篇章体制上有很大的不同,在句式和语调上则有着更明显的差异。
(1)句式的加长我们都知道《诗经》作品主要是四言诗,篇幅不大,以重章叠句的形式构成。
与《诗经》相比,楚辞作品句式大都比较长,如“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苟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
”“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春蘭兮秋鞠,長無絕兮終古”。
这些句子比起《诗经》的四言来说,句式都已经加长了。
(2)“兮”的使用除句式加长之外,楚辞中还大量使用“兮”字语吻词,这几乎成为楚辞体最明显的标志。
“兮”字在诗歌中的出现当然不始于楚辞,《诗经》中就已经可以看到带有“兮”字的诗句,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溱與洧,方渙渙兮。
士與女,方秉蕳兮”。
但是楚辞中的“兮”字使用频率远远高于《诗经》,如在现存的屈原作品中,除了《天问》、《招魂》外,其他作品都广泛使用了“兮”字。
不仅如此,楚辞中的兮字还有着《诗经》中的“兮”字所不具备的特殊功用。
楚辞中的“兮”字有多种位置和意义,其位置有的在每一句的中间,这种形式大多出现在《九歌》里,如“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春蘭兮秋鞠,長無絕兮終古”;有的在上下句之间,这种形式大多出现在《离骚》和《九章》的多数篇章里,如“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等;有的在下句末,如《橘颂》“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试论楚辞渊源及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承
试论楚辞渊源及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承试论楚辞渊源及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承论文关键词:楚辞;古典文学;浪漫主义论文摘要: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楚辞的伟大作家屈原,他的作品爱国主义感情深厚而执着。
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两千年来一直给后世以巨大的启发和鼓舞。
楚辞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开端,它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我国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对诗歌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
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纵观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无论是春秋的《诗经》、秦汉的辞赋,还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以时代标名。
这说明它不是某一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
而“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则独树一帜,恰恰是以产地命名的。
楚辞是楚地的歌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在楚地民歌和巫歌乐舞的直接哺育下,借鉴神话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
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楚民族在殷商时代已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和列国间交往聘问之事的增多,它进一步吸收了中原文化,儒、法、墨、名、阴阳等思想及经典都传入楚国并产生影响。
屈原曾多次使齐,身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他诗中“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思想和大量的比兴手法,就是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儒法思想与《诗经》的传统。
但对《楚辞》产生最直接影响的还是楚文化。
楚地民歌渊源甚古,相沿不断,其句子参差灵活,多用“兮”字来加强节奏、舒缓语气,有的还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已开楚辞体格。
巫风文化的熏陶。
楚国一直盛行着殷商时代一种迷信色彩浓厚的巫风文化,在郢都以南的沅、湘之间,老百姓有崇信鬼神的风俗,喜欢举行祭祀活动。
祭祀时要奏乐、歌唱、跳舞以娱神。
楚辞总结归纳
楚辞总结归纳楚辞,又称“楚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楚国文化的瑰宝。
楚辞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流传至今依旧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楚辞进行总结归纳,探索其独特魅力。
一、楚辞的流派楚辞可分为两个流派,分别是乐府和离骚。
乐府是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形式,其内容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民俗特色。
而离骚则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是屈原的创作,以抒发作者的忧愤为主题,表达了对身世艰辛和政治腐败的反思。
二、楚辞的主题楚辞的主题多种多样,其中以爱情、离别和忧愤为最为常见。
爱情题材描绘了爱人相思之情,以及爱情的悲欢离合;离别题材则表达了作者与亲人、爱人分别时的痛苦和无奈;忧愤之情则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政治黑暗的愤懑之情。
三、楚辞的艺术手法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脱颖而出。
其运用大量的比喻、夸张和修辞手法,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同时,楚辞还运用了音韵和节奏的巧妙组合,使作品更具有音乐性和艺术性。
四、楚辞的文化价值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古代楚国的历史与文化,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丑陋面,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生活和人类困境的思考和感悟。
同时,楚辞还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和创作灵感。
五、楚辞的影响与传承楚辞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当时的时代和地域。
它被奉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人墨客受到楚辞的启发,以其中的意境和艺术手法为参照,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此外,楚辞也影响了后世乐府诗和宋词的发展,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楚辞的当代价值虽然楚辞创作于古代,但其情感和主题依旧具有重要的时代和社会价值。
在当代社会,人们仍然面临着各种离别、困境和不公平,楚辞中的人生智慧和情感抒发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传承楚辞的价值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通过总结归纳楚辞的流派、主题、艺术手法、文化价值和影响力,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楚辞的独特之处,并深入思考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 库 提 要 》也 说
、 “
自刘 向 始 也
“
而 这又提 示我们
、
”
赋
”
二 名 确实 是 并 存 的 宋 之 作 分别 称 为
“ ” 。
大约
屈原
具体 的 个 人 作 品 称
赋
” 、 “
赋
”
,
而 作 为 文 体 的 通名则 称
“
辞
”
。
故屈
、
“
宋 玉赋
”
,
而以屈
宋 为 中 心 的 这 一类 具 有 某 种 共 性 的 作 品 称 为
、
,
还是 表
艺
现在 楚 辞 本 身 的思 想 内容
值 得注 意 的 是 文志 诗 赋 略 》时
, , ,
艺 术风 格
、
语 言形 式 或 地 方 色 彩 上
, ,
。
楚 辞 的 名 称 并 不 是 始终统 一 的 称
“
楚 辞 的 主 要 作 品 首 次 著 录 于 《汉 书
” ,
屈 原赋二 十五 篇
、
’
臣
,
,
用事
。
”
对此
《汉 书 》也 有记 载
帝 甚 悦之
。
《 朱 买 臣 传 》说
会 邑 子 严 助 贵幸
. ” ,
,
荐买
,
召见
,
说春 秋
“
,
言 楚词
拜 买 臣 为 中大 夫
:
,
与 严 助 俱侍 中
“
除 此 之 外 《汉 讲论 六 艺 群
、
书 》巾提 到 书
,
楚辞
”
这 一名 称 的 还 有 几 处 《 王 褒 传 》说 微 能 为楚 辞 九 江 被 公
,
宣 帝时修 武帝故事
, 。
博尽 奇 异 之 好
:
“ , ,
,
召见 诵 读
,
。
”
《 地 理 志 》更 进 一 步 分析 了 楚 辞 兴 以 自伤 悼 后 有宋 玉
、
起 的大 致情 况 之属
始 楚贤臣 屈原 皆 以显 名
。
被 谗放 流
,
离 骚 》诸 赋 作 《
,
唐勒
、
慕而 述 之
,
,
汉兴
高 祖王 兄 子澳 于吴
, ,
既 可 指 称 上 古 时 代广 泛流 行 于 南 部 中 国 的 一种 诗 体
。
也 可 指 称 西 汉 刘 向以 来 不 应 当被 混为
人们 纷纷 编 辑 的各 种楚 辞 作 品 专集 一谈
。
这 是 两 个 相 互 关 联 但 却 不 同 的研 究 对 象
,
同时
在 同 一 《楚 辞 》名 义 下
其 间 辑 注 楚 辞 为书 以
,
评 论 者 ( 不 包 括 对 单 篇 作 品 的注 释 或 研 究 但是
,
) 大 凡四 十 余家
。
无 论 取 材宽 严
,
这 种 情 况 到 清 代开 始有 了 改 变
。
清 代 以 前 一律 称 为 ( 楚 辞 》
. ,
、
如 明来 钦之 《 楚 辞述 注 》
,
黄文 焕 《 楚辞 仍 与 包 罗 众家 作
,
,
对 此无 异词
。
然而 何
川原
,
、
以称 之为
“
《隋 书
经 籍 志 》说
:
“
楚辞者
,
屈原 之所作 也… … 楚有贤 臣
,
被谗放 逐
,
乃 著《 八 篇 … … 弟 子 宋 玉 痛失 其 师 离骚 》
,
伤而 和之
。 ” ;
其 后 贾谊
、
、
东方朔
刘向
扬雄嘉其 文采
。
拟 之而 作
,
盖 以原 楚 人 也
,
谓之 楚辞
,
辞
。
iJ 于 这 种
共性 主 要 表现为 楚 国 的 地 方 色 彩
及 为楚辞 注音
、
便 进 一步 冠 之 以
, “
“
楚
”
字 而成 为
“
楚辞
,
”
自 刘 向所 处 的 西 汉 初 年 以 迄 明 代
对 这 一名 称 皆遵 用 不 改 屈 原 作 品 专集 听直 》
、 , 。
楚辞
”
的 名 称大 致 是 稳 定 的
DOI : 10. 13391 /j . cnki . i ssn. 1674 - 7798. 1990. 03. 008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 社科版
0
0
年第 期
)
论楚 辞称 名 与结 集 内涵 之 擅 变
周 复 刚
在楚 辞研究 中
`
,
常 常 有必 要 区 别 作为 文 学 体 裁 的楚 辞 和 作为 作 品 专 集 的 《 楚辞 》
、
,
纪 楚地
,
,
名楚 物
,
,
故 可 谓 之 楚辞
若些
、
、
只 滥
,
羌
、
伴
、
、
是
纷
佗僚者
,
楚语 也 ; 顿挫 悲壮 芷 荃 药 蕙
:
“ 、 、 、
或韵 或否者
,
楚声 也
,
;
湘
、
、
沉
江
惰门
”
夏首者
,
楚地 也
兰
.
若
、
茹
、
衡者
楚 物 也 他 皆率 若 此
,
,
故 以 楚名 之
,
。
明陆时 雍
,
《楚辞疏
条 例 》也 说
,
自 屈 原 感愤 陈 情
,
而 沉湘 之音
,
创 为特体
其人楚
,
其 情楚
,
而
其 音复楚
谓乏 楚辞
,
雅称 也二
但 有一 点 是大家 所 公 认 的
;
“
即 使 存 在上 述 认识 上 的 差 异
楚辞
”
名 称 的 由来
必定 与
它 的 发 源 地 楚 国 有关
,
不 论 这 种 关 系表 现在楚 辞 的 主 要作者 和 奠 基 人 屈原 的 籍贯 上
。
李陈玉 《 楚 辞 笺 注 》等
。 ,
虽 然 它 们 实 际 上 只 收 了屈 原 一人 的 作 品
,
品 的 总 集 一样地 称 为 《 楚辞 》 况
。
清 代以 后
有些 注 家开 始 注 意 从 名 称 上 区 分 这 两 种 不 同 的 情 他 为屈 原 作 品 作 注
该 书 的 实 际 内涵 也 颇 多 出入
。
。
了 解 并 探 究 这 种 变化 的
原 因及规 律
,
对 于 各种 类型 的 楚 辞 研 究 都 是 有 益 的
《楚 辞 》的 名 称
,
最 早 见 于 《史 记 》
, , ,
,
《 酷吏 列 传 》称
, ,
:
“
买 臣 以 楚 辞 与 助 俱 幸侍 中
:
“
,
为 中大 夫
,
招 致 天 下 之 娱 游 子 弟枚 乘
,
邹阳
,
严 夫 子之徒 显 汉朝
兴于 文景之 际
,
,
而 淮南 王 安亦 都 寿 春
. “
招 宾客著 书
而 吴 有严 助
、
朱买臣
贵
文 辞并发
, “
l
坎世 传 楚 辞
” ”
可以看出
楚辞 楚辞
的 名称 至 迟 到 西 汉 初 年 就 已 出 现 呢
,
,
历来 的楚辞学者
,
这 只 是 认为 楚 辞 称 名 的 原 因
,
是 屈原 出生 的地望
然而 宋诸 骚
、
鲁迅 《 汉 文 学 史 纲 》也 采 此 说
,
认为
“
以 原 楚产
故称 楚辞
。
”
,
也有 人 以 为 楚 辞 称 名 的 原 因 并 不 止 于 此
,
宋 黄伯 思 《 校 订 楚辞
。
自序 》说
、
:
“
屈
、
,
皆书楚语
,
作 楚声
“
宋玉 赋 十 六 篇
。 .
可 见 当时
,
“
楚辞
、 “
”
的 名称
虽 已产 生
,
但 所 指称 的 显 然 并 非 屈
, “
宋 的 个 人 作品
,
直 到 刘 向校 勘 群 书
“
辑屈
:
宋并 后世诸 屈宋诸赋
。 ,
家 所 作 都 为十六 卷 定 名楚 辞
,
楚辞
。 ”
’
的 名 称 才 算 正 式 固 定 下来 当时 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