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关系
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关系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关系环境设计是指对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设计和整合的一门实用艺术。
下面YJBYS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关系,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一、建筑设计与环境空间艺术人是环境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形式是人和环境所需要的形式。
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设计的全过程,这就是建筑设计。
长久以来一直困惑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到底是人主宰环境还是环境影响人。
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
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
建筑是人用建筑材料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一种人造空间,最早的建筑雏形是原始部落的窝棚,安全成了第一需求,只要能躲避风雨虫兽的袭击,能“庇天下寒士”就足够了。
可是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越来越多。
现代人似乎更注重建筑的精神性,更迫切地需求一种“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的精神性物质载体。
当前,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成为当下建筑界讨论的焦点。
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
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
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
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
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环境之间上了。
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而闻名于世。
它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理解和尊重,将建筑融入自然景观之中,与周围环境相互呼应。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这是现代建筑所无法比拟的。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材料和装饰等方面,论述中国传统建筑是如何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关系的。
一、布局中国传统建筑在布局方面通常采取均衡的方式,注重整体的和谐与对称。
典型的建筑布局通常是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地分布各种建筑元素。
这种布局与中国人对于天地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密切相关。
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通常是神庙或宫殿,表示人类和上天之间的联系。
左右两边的厢房代表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与自然相对平行或垂直的方向也代表了中国人在建筑布局中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二、材料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选取和使用也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
传统建筑常使用的材料主要有木,石和砖。
这些材料都是来自于自然界,具有天然美观的特点,并且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木材有机质的特性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更加融为一体。
石材的坚固耐用性,以及其自然纹理和色彩的变化,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美感。
砖则常用于填充结构和装饰建筑外观,其破壁或刮纹的表面处理,使传统建筑与周围的山水景色浑然一体。
三、屋顶和檐口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和檐口设计非常精致,其形状、高度和倾角等都是经过精心计算和设计的。
屋顶的形状通常采用悬山式或硬山式,展现出中国人对山水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大型屋顶常常与天空和周围的山水相映成趣,同时还具有提供防雨、避阳和通风等功能。
在屋顶的四角和檐口处常常装饰有如龙、凤、麒麟等吉祥动物的雕刻,以及植物纹饰,使建筑更加生动丰富,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呼应。
四、庭院和园林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庭院和园林是室内与室外相连的重要部分,也是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空间。
庭院通常由建筑围合而成,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境,可以提供私密性和安静的空间。
建筑中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建筑中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环境是一对相互作用的关系,建筑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发展和演变,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建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整合等方面论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建筑作为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必然需要依赖自然环境的支持。
首先,建筑需要依赖自然资源,如木材、石材、沙土等,这些材料都是源自于自然界的资源。
其次,建筑需要依赖自然气候,如气温、湿度、日照等因素对建筑的设计和使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再者,建筑也需要依赖自然环境的地理条件,如土地、水源、交通等,这些因素决定了建筑所处的环境和可行性。
二、建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建筑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建设、使用和拆除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
这对于有限的自然资源而言,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浪费和破坏。
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措施,都是为了更好地平衡建筑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三、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整合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提高,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整合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建筑应该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和谐。
在建筑设计中,应采取生态建筑设计原则,注重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例如,建筑可以利用景观设计和绿化来改善环境,在建筑外立面和屋顶设置植被,利用雨水收集系统等措施来实现生态环境的整合。
总之,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利用要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展开,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的破坏。
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整合中,注重生态设计原则的应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通过正确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才能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为人类提供更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建筑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们不仅提供居住和工作的空间,还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然而,建筑不仅仅是静静地存在于环境中,而是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建立可持续的、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
1. 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建筑不仅能够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可以举例一些典型的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比如摩天大楼的阻挡阳光和空气流通等)
2. 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环境条件对建筑的设计和功能起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环境条件需要不同的建筑设计和材料选择。
(可以举例一些不同环境下的建筑设计,如热带地区的遮阳设计和冷地区的保温设计等)
3. 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建筑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建筑可以适应环境,同时也可以改变环境。
(可以举例一些能够与环境相互关联的建筑,如绿色建筑的生态系统,阳光能利用等)
4. 可持续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为了保护环境和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人们开始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建筑的设计要考虑能源利用、材料选择、废物处理等环境因素。
(可以介绍一些可持续建筑的实践,如太阳能建筑、雨水收集利用等)
结论:
建筑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建筑设计应该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以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是未来的趋势,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环保意识,推动建筑行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以上仅是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一些简单论述,仅供参考。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建议根据题目和文章需求进行具体细化和扩展,以满足1500字的要求。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是人居的最高境遇。
仅有优美的环境或仅有新颖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有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力氛融于一体,才能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建筑元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融合,建筑的造型、色彩、立面、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景观彼此呼应。
自然与建筑的融合将是21世纪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一名建筑师曾经说过,一个成功的建筑是“意”和“境”的完美结合,随着人们对景观的要求慢慢增加,对景观的明白得慢慢深化,已经改变了人们过去只注重建筑的局面,一个以“人居环境”为关键词的景观新纪元正慢慢显露雏形,让景观融入建筑,让建筑阻碍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基础上和谐地融为一体,而再不是孤立的个体。
关键词:景观建筑学生态系统人居环境和谐融合一.建筑与景观的和谐融合在过去的50年中,人们一直在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变暖趋势的阻碍程度。
复杂的大气进程和不确信的数据促令人们对人类的活动的阻碍产生疑心。
咱们必需改变咱们的生活,这需要咱们尽力探访世界而且学会与世界的进展相和谐,而且服从它的限制。
在全世界的生态可持续进展进程中,建筑师、计划师和景观师的职责和角色十分重要。
他们要劝说决策者和开发商们在爱惜生态环境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让人们清醒地熟悉到生态环境进展的程序。
在面对以后和改善环境方面,建筑师、计划师和景观师能够做出应有的奉献,专门是在城市地域进展计划方面,做出城市计划如何融入大自然当中的决策。
人类的进步改变着世界,同时也带来了众多与大自然融合中的复杂问题。
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进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
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趋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当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
时刻不可能倒流,环境破坏的结果,不仅在于对自然的直接侵蚀,更在于剥夺了人们心灵中保留的美好的历史性经历,因此必需探求一条与自然共生的道路。
建筑与自然环境
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环境问题的凸显,人们对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越来越关注。
本文将从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建筑的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 能源消耗:建筑在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耗费大量能源,尤其对水资源、电力等环境资源的消耗非常巨大。
2. 气候影响:建筑的布局、立面设计和材料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周边的气候条件。
例如高层建筑会改变气流,导致风速加大,而某些建筑材料的热传导性能会影响城市的热岛效应。
3. 垃圾产生:建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量的生活垃圾。
4. 生态环境破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土地的开发与建设,这些过程会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二、可持续建筑的发展为了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可持续建筑的概念逐渐被提出并广泛应用。
可持续建筑旨在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建筑设计、建设和使用的全过程。
1. 节能减排:可持续建筑采用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例如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采用高效隔热材料,优化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2. 绿色材料:可持续建筑选择环保、可再生材料,减少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例如利用再生木材、可降解材料等,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3. 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建筑注重合理使用和回收利用水资源。
通过收集雨水、灰水回收和循环利用等方式,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
4. 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建筑将生态保护考虑在内,通过绿化、景观设计等方式,在城市中创造更多的自然环境。
同时,可持续建筑也鼓励在建筑设计中保留和修复原有的生态系统。
三、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意味着建筑应该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与之和谐共存。
1. 设计理念: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周边自然环境的特点,充分利用自然光线、景观和自然通风等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并提供更舒适的使用体验。
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论述
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论述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是目前建筑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因此建筑的设计应该注重环境艺术设计的运用,以做到环境与建筑相互交融。
首先,环境艺术设计是人与自然环境直接互动产生的艺术形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建筑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这种设计注重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运用自然的元素如水、石、木材等材料,给人以回归自然的感觉,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促进城市环境的生态平衡,创造出更加和谐美丽的城市环境。
例如,利用自然的水源资源,在建筑中加入水景或是瀑布等元素,既能够提升建筑的观赏性,又能够有效地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实现循环利用的目的。
其次,建筑设计的发展需要借助环境艺术设计的思想,借助艺术的手法、创造性的思维来进行建筑的设计。
通过深入挖掘建筑空间中存在的问题,注重空间的美学设计,通过线条、颜色、材料等元素的巧妙组合,让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呈现出美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功能性的设计,使建筑具有合理、实用的功能性,保证了建筑的实用性和美感性的完美结合。
例如,可以在城市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加入各种创意地雕、景观艺术等,以此来增加城市绿化美化的效果,让人们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厚重的文化底蕴,同时每个人都可以发现并且学到更多的知识。
最后,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是综合的,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突显。
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保障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同时,与城市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此外,环境艺术设计也可为建筑提供属于其自身特征的一面,以增加建筑的美感和文化底蕴。
在建筑设计中使用环境艺术的手法,能够使建筑自身的特点与自然环境得到有机融合,从而体现出建筑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人们可以在这种独特的建筑中感受到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新鲜感和美感。
因此,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是密不可分的,运用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可以让建筑设计具备更加完美的美感和实际意义,并且提升城市环境的整体艺术等级,为城市居民带来更加美好的居住体验,是每一个建筑设计师应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方向之一。
论述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关系
论述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摘要:本文阐述了建筑设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建筑设计当中的一些对环境部分的要求,并针对这些讨论,提出了部分加强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关系引言:在现代社会发展与艺术追求并行的今天,建筑设计被赋予新的历史任务,现今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高品质的生活与理想生活状态应给人以精神安慰和精神享受的外在环境,但现代建筑最大问题就是不够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人是环境的主体,人和环境是建筑创作的中心课题。
一、建筑设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1建筑和环境是对立统一的整体(1)建筑从属于环境。
建筑是环境的一部分,无论从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是从建筑与人的关系来看,建筑都是处在从属位置。
只有明白主从关系,才能在建筑设计时把环境和人的因素充分考虑,做到建筑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2)环境影响建筑特点。
建筑物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其周边环境一起构成一个统一整体,所以环境与建筑是相辅相成的,在建筑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环境,选择合适的建筑方式和造型,环境会将建筑的风格与特色体现出来。
如我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就体现出强烈的等级意识,皇宫也大多建在城市轴线上,这就是人文环境对建筑物设计的影响。
1.2环境对建筑使用造成的影响(1)技术上的影响。
环境设计科学合理,可以让建筑物采光、通风、取暖等功能都能更好发挥出来,尤其是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物不只能满足人们简单的居住要求,声音、绿化、空气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也直接影响到建筑的使用效果,生态建筑的观念逐渐形成。
(2)感官上的影响。
建筑物一旦建设完成,就不会再移动,所以其需要依靠周边环境来凸显自己的个性化形象。
人与环境之间存在互动,要使建筑功能得到充分展示,就要考虑建筑环境对人的感官带来的影响。
如住宅小区要让人有亲切感、陵墓要安静肃穆、宗教建筑要让人有敬畏感等,这些建筑都需要让环境来烘托其特点。
二、建筑环境设计的要求2.1生态建筑设计的要点(1)建筑与环境设计要同时进行。
建筑景观与生态环境设计
建筑景观与生态环境设计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景观与生态环境设计在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建筑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环境设计的原则以及建筑景观与生态环境设计的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论述。
1. 建筑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建筑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建筑景观设计是将建筑与景观元素有机结合,创造出美观、舒适的建筑环境。
而生态环境设计则着重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绿地、植被、水体等元素,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调节气温等。
同时,在建筑景观设计中使用可再生材料、节能设备等,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保护。
2. 生态环境设计的原则在进行建筑景观与生态环境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2.1 生态系统平衡原则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的有机整体。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2.2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破坏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可能性。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能源的节约以及环境的保护,确保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3 自然与人工结合原则在设计中需要将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有机结合,创造出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景观环境。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形成和谐的景观。
2.4 生态服务功能优先原则在设计中需要优先考虑满足生态服务功能的需求。
通过合理规划植被、水体等元素,提供空气净化、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
3. 建筑景观与生态环境设计的实践案例3.1 绿色屋顶设计绿色屋顶是一种将植被引入建筑屋顶的设计方式。
通过绿化屋顶,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如新加坡的滨海湾花园,通过大面积的绿色屋顶,创造出宜人的生态环境,成为一座城市的绿色明珠。
自然环境与建筑关系
自然环境与建筑关系建筑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干预,而自然环境也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在不断发展的世界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此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建造独特的建筑。
自然环境确定建筑设计在建筑领域中,自然环境通常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特别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
建筑设计师必须考虑周围自然环境的大小、形状、地理位置和气候,以确保设计的建筑物能够融入周围环境,不影响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并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和使用体验。
例如,一些现代建筑设计师喜欢在建筑物的顶部和周围放置植物,以促进城市园林化和生态环保的发展。
同时,高大的建筑也不能阻挡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活动。
建筑的风格和高度必须考虑周围建筑和景观,以确保建筑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建筑应当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自然环境和建筑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建筑物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独特的建筑设计,而自然环境则提供主要的材料和设计灵感。
例如,位于哈瓦那的圣伊西多罗公墓,采用自然珍珠和贝壳作为内外部装饰材料。
此外,根据环境温度和湿度变化,公墓内部的装饰也会发生改变,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空气感。
可以说,建筑带给自然环境独特魅力的同时,自然环境也为建筑带来了不同的灵感,使它们在设计和构造中更具创意。
自然建筑的发展自然建筑是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环保建筑形式。
在这种建筑形式中,建筑师使用天然材料,比如木材、竹子和石头等,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创造出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的建筑。
现今,自然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设计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其独特的外观设计、高效的节能环保等特点,受到了建筑师和大众的广泛关注。
在建设过程中,建筑师需要考虑自然建筑的环保、可行性和保证周围环境的原汁原味。
通过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自然建筑为现代建筑设计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建筑师们在当今环保意识渐盛的社会中,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李聪聪摘要:建筑与环境是一种相互延伸,相互渗透或相互补充的整体。
建筑,不但需要有一个巍峨、雄伟的外观,而且还需要有一个优雅而美丽的环境来衬托。
可是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越来越多。
现代人似乎更注重建筑的精神性,更迫切的需求一种“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的精神性物质载体。
但是现代建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如何保证二者互敬互融,协调发展是关系到社会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大事,这篇文章就是要将建筑放入整体环境中,寻找它们内在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环境;协调发展一.建筑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建筑的要素有很多,如基地、环境、功能、经济、技术、艺术造型和传统文化等。
在日益强调人本主义和地域性的时候,环境的因素就显得格外突出。
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建筑与人的关系来看,建筑处于从属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筑设计中,既要认清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又要认清建筑与人的关系。
只有认清谁是“主角”谁是“配角”,才能创造出建筑艺术与环境真正统一协调的作品。
可见,任何建筑物都必然处在一定的环境中,并和周围的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即必须与周围的建筑群、道路、绿化和建筑小品等相通融合,成为一个完美的体系。
同时,还应考虑到自然条件,如地形、朝向等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合理地协调好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建筑环境的构成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有时还涉及到空间环境、自然环境、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等。
一幢优秀的建筑在环境上能够与大自然有机地结合,与周围的景物取得和谐的配合,还会给人以激情。
建筑环境对建筑使用的影响大致有两个方面:首先从技术上,合理的环境设计可以对建筑的通风、取暖和采光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高技派的兴起以及生态建筑的凸现,人们对于这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
其次从感官上,周围环境适当的表达能给建筑使用者带来舒适愉悦的氛围,甚至可以起到理疗的作用。
建筑环境学
病态建筑内主要四大污染源:
(1)物理污染:主要指空气中的粉尘、油烟、悬 浮微粒等对室内空气的污染。 (2)放射性污染:普通建材中的花岗岩、大理石、 页岩、硅等 (3)化学污染:主要有:甲醛、二甲苯、氨气、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
(4)生物污染:包括:霉菌、细菌、尘螨、病毒、 生物皮屑等等。
风水是什么?
玄学:
– 前人的经验+神秘主义 迷信 – 原因:缺乏科学的认识和分析手段
科学:
– 环境因素影响人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 – 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手段
关于风水(堪舆)的一些说法
以八卦五行、河图洛书等易学文化为基础; 注意建筑布局、空间分割、方位调整、色彩运用: “背山、面水、向阳”为最佳方位,宅院地势应 适当前低后高,“水口”、“气口”方位要重 视…… 认为不好的住宅物理环境对人的心理有影响,导 致影响人的命运; 涉及环境心理学、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 划学、建筑学等; 对自然现象解释不清的地方,陷入巫术,如消除 不利因素的“符镇法”。光、电、磁等波动均称 之为“气”,且无所不在,无所不包。
湿热地区的 中国民居
云南干阑竹楼:防雨, 防湿和防热。
湿热地区——干栏建筑:吊脚楼/鼓楼
一般为三层。楼板以下为 “地层”,顶棚以上为楼 层,中间层为居住层。就 其功能而言,地层一般为 牲畜圈及杂物间,也有将 厨房及碓房设置在此间的。 楼层主要是贮藏层。
湿热地区——干栏建筑:吊脚楼/鼓楼/土掌房
爱斯基摩人(因纽特人)的雪屋
将兽皮衬在雪屋内表面,通过鲸油灯采暖, 可使室内温度达到15℃
年较差30.5℃
月份
埃及的民居:干热地区建筑
干热地区——吐鲁番地区的半地窑式
建筑与自然的休戚关系
建筑与自然的休戚关系,是人类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究的命题。
建筑是人类文明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产物,而自然则是生命的本源。
,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建筑利用自然资源的合理性、建筑对自然的影响等。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是建筑师追求的目标之一。
通过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可以让建筑更加贴近自然,也可以让自然更加浸透在建筑中。
这种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审美价值,还可以为人们创造更加宜人的生活环境。
在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建筑与景观的融合。
例如,在热带地区,有些建筑会拥有大面积的花园和草坪,让建筑似乎成为了自然中的一部分。
而在海边、山区等地区,建筑则会采用与周边环境相似的建筑风格和材料,以在自然中“融化”开来。
此外,还有一些建筑会采用绿色生态建筑技术,通过引入天然光线、采用自然通风、绿色屋顶等方式,让建筑与环境之间的隔膜更加消失。
二、建筑利用自然资源的合理性自然资源是建筑不可或缺的部分。
建筑需要各种原材料来建造、维护,同时建筑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因此,建筑师和设计师需要在建筑的过程中,尽可能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例如,在建筑采购原材料时,可以尽可能选择可再生的材料,如竹子、稻草等。
在建筑设计中,也可以尽量避免使用对环境较为有害的建筑材料,如二氧化碳、甲醛等。
此外,由于建筑对能源的需求很大,建筑设计也可以尽可能地采用节水、节能技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三、建筑对自然的影响建筑对自然的影响,除了消耗自然资源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影响。
例如,建筑的建造会对周围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
而建筑与周围的生态系统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建筑的建造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这可能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
同时,建筑材料的制造、运输和处理,还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和恶化。
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噪声、废气、电磁辐射等污染物,影响周围环境的质量和生态平衡。
建筑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论析
建筑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论析建筑与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建筑和环境可以相互影响,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也可以对环境产生影响。
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创造更加可持续和宜居的城市环境。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建筑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环境对建筑的影响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建筑产生影响是无法避免的。
自然条件的不同会影响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比如气候、地形和地质条件等。
气候的不同会影响建筑的功能和形式,如更加热带地区的建筑需要考虑隔热和通风的问题,而寒带地区的建筑需要更多的保温措施。
地形和地质条件的不同也会影响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如丘陵和山区的建筑需要考虑地形的适应性,土壤的承载力等问题。
2.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人文环境是指周围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
周围建筑的风格和高度会对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产生影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也是建筑设计和建设的重要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反映出城市的人文特色和社会价值观。
二、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和建筑使用等方面。
1.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会直接影响周围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新建建筑的设计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建筑应该具备很好的隔热保温性能、节能性能和可持续性能,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日光利用和自然通风等因素。
2.建筑施工建筑施工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施工噪音和灰尘等问题,这些都会对周围居民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干扰和影响。
因此,建筑施工应该尽可能避免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应该采用环保材料和工艺,以提高建筑质量和环保效益。
3.建筑使用建筑使用阶段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也非常重要。
使用者在使用建筑时应该遵守环保法规,尽可能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比如节约能源、减少垃圾、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
浅论现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东西方 有着完全不 同的原 的大环境 , 个性融 入共性 。 将 有时 一幢建筑单 独来看并 不完善 , 甚至 平淡无 是对 古 文物 的修 复, 奇 , 由于建 筑群 的相互 作用, 但 反而 会使其 在 则:西方人主张古代和现代要有十分清晰 的界
型奇特 、 个性张 扬 , 与周围环境 形成 巨大形 体
反差 和个性 特 征突 显的建 筑也 不应一 味地 否 这 在与环 境 “ 环境 协调 ” 近年来 建 筑界 的 一种 新 定 。 种建 筑物 只是 在特 定条件下, 是 它 将艺 表现 在群 体建筑之 间的 搭配上 , 它要求建筑要 主张, 实质上 就是讲建筑 与建筑之 间的协调 的强烈对比中去求得整体 美的一个特例 。 这 协调”应包括两层含义 , 既有空间 术 的喜 剧色 彩、幽默 诙谐 或荒 诞滑 稽 注入 建 和 周边环 境 产生联 系 。 如我 国传 统 的建 筑形 关系。 种 “ 又有时 间意 义上的 协调 , 二者 筑艺 术之 中, 虽然是 一种极 端化做 法, 但它至 式一一 四合院 , 就是 由几个不同的建筑单体 围 意 义上 的协调 , 建筑环 合成一 个单元的建筑 体。 京有很 多类似 的建 应是 一个完 整统一 的 “ 空坐标 系统” 那种 少可以打破现代建 筑刻板沉 闷的状况 。 北 时 。
理解为多个单体建筑 的相互关照 , 从而形成群 体建筑 。 在中国, 传统 建筑 的艺术 形式更 多地
建筑一起生长 。 协调并不是单单 只求形式 表面 建筑环 境美的奥 妙在于结 合, 变又是不离其宗的 , 这个 “ 应该是指 我们 的相同或相近 , 宗” 自 建筑 群体始终 是和 我们自身发 展的这个 仂 调是 一 身, 种结 合, 对比也是 一种结 合。 对于 造
目 程术 技
建筑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论析
建筑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论析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存在。
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犹如鱼与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往往受到当地环境的深刻影响。
比如,在我国南方,气候湿润,雨水较多,传统的建筑常常有高高的屋檐和宽敞的天井,以利于排水和通风。
而在北方,气候较为干燥寒冷,建筑多采用厚实的墙壁和较小的窗户,以抵御寒冷和保持室内温度。
在埃及,由于沙漠气候炎热干燥,金字塔和神庙等建筑以巨大的石块建造,造型简洁,以减少阳光的直射。
建筑的选址也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
在选择建筑的位置时,需要考虑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
例如,在山区,建筑可能会依山而建,充分利用地形的高差,减少土方工程,同时也能获得独特的景观视野。
在河边或海边,建筑要考虑洪水和潮汐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如果选址不当,可能会导致建筑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甚至无法正常使用。
建筑的材料选择同样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在古代,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材。
例如,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木材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在石头丰富的地方,石材则被广泛应用。
而现代建筑虽然材料的选择范围更广,但仍然需要考虑材料的环保性、可持续性以及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
比如,在一些生态敏感地区,会优先选择可回收和可再生的建筑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环境对建筑的影响还体现在气候方面。
不同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建筑的朝向、采光和遮阳设计。
在炎热的地区,建筑通常会有较大的遮阳设施和良好的通风系统,以降低室内温度。
而在寒冷的地区,建筑会注重保暖,窗户的面积相对较小,并且会采用保温性能好的建筑材料。
此外,日照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建筑的采光设计,以确保室内能够获得足够的自然光线。
反过来,建筑也会对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
不合理的建筑规划和设计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比如,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如果不注重绿化和生态保护,可能会使原本的绿地和湿地消失,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建筑作为人类居住与活动的空间,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各类需求,还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和谐共生。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的意义、影响因素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意义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意味着建筑设计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良好平衡。
这种和谐共生的意义在于:1.1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可以提供一个舒适、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合理的建筑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和自然通风,减少人类对能源的依赖,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1.2 促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通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和优化资源利用,建筑可以对环境产生最小的负面影响。
同时,建筑的精心设计和施工也可以减少对原始环境的破坏,并促进周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1.3 增强城市的美观与文化价值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还可以增强城市的美观和文化价值。
合理的建筑设计可以融入当地的地理和文化特点,与周围环境相互配合,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景观。
这不仅可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还可以吸引游客,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繁荣。
二、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影响因素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2.1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是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考量。
建筑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等因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例如,在较热地区,建筑可以运用遮阳设计和自然通风,减少空调的使用,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2.2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对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起到重要作用。
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和偏好存在差异,建筑应该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人文精神进行设计,以确保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3 技术与经济因素技术与经济因素是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基础。
建筑与自然环境
建筑与自然环境在当今社会,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对自然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并且受到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建筑的可持续性以及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建筑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既为我们提供了居住、工作、学习等场所,也为我们提供了文化、艺术等体验空间。
然而,在建筑的运用过程中,也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一定破坏。
首先,建筑的施工和运营过程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
从开采建筑材料到建筑物的使用,都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和能耗。
这些排放和能耗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也会改变周围的自然景观。
大量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面积的土地开发,绿地被水泥、钢筋所代替。
这不仅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会使城市失去自然的美感。
二、建筑的可持续性为了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人们日益强调建筑的可持续性设计和建造。
可持续建筑是指结合自然、人类和社会环境,同时满足经济、社会和环境需求的建筑。
首先,可持续建筑强调能源的高效利用。
通过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
例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建筑的自给自足。
其次,可持续建筑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收集雨水、循环利用废水等方法,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
还可以利用植物的自然吸水能力来改善城市的水循环系统。
另外,可持续建筑还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
选择可再生、环保的建筑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自然环境不仅对建筑有着直接的影响,还可以通过环境与建筑的结合,创造出更加优质的建筑空间。
首先,自然环境中的阳光和风景可以为建筑提供自然光线和美丽的景观,使室内环境更加舒适和愉悦。
通过合理规划建筑的窗户和阳台,可以将自然景色引入室内,使人们更加接近自然。
其次,自然环境中的植被可以为建筑提供自然的遮阳和隔音效果,减少对建筑的能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摘要:建筑物是否与环境和谐共存,主要视乎能否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
本文通过讨论建筑与环境和谐及建筑与环境的冲突来深入剖析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字:建筑;环境;关系;和谐;冲突
Abstract: Harmony between bulidings and the environment mainly depends on the ability of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the surrounding natural environment. By discussing the conflict and harmony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thoroughly analysises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lso put forward some positiv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 Build environmentrelationharmonious conflict
1. 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1.1古代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很久以前,天然洞穴作为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建筑,随后,人们把人工洞穴以及就地取材搭建的巢穴稍加修改而进行居住。
在中国这一片辽阔的土地上,从北到南、东到西、平地到高原等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下,孕育了蒙古草原的蒙古包、陕西及河南的黄土高原上的洞、云南壮族及台湾的栏杆建筑、福建土楼等等形式完全不同的建筑。
结构简洁的圆型蒙古包,巧妙地避过了北方草原经常刮起的强风,容易拆建的结构既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模式的需要,更刚巧符合了环保再用的原则。
“栏杆竹楼”是云贵及其他热湿气候地区的最佳智慧之作,“它既可利用通风防潮、冷却除湿的原理来调节热湿气候”尤其是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竹楼”最为典型,“它们大多为竹、木结构,屋顶挑担深远,造成大片阴影使下部房屋阴凉,底层架空和带缝的竹、木地板,使底部较为阴凉的室外空气渗透到室内,空气自然流动带走热湿,也避免了雨水淹没和蛇虫的侵蚀。
”
福建及广东同样是热湿气候地区,却在闽西南及粤东北的客家地区产生另一种与上述的“栏杆”截然不同的生态建筑---“土楼”。
围敝的圆型、方型等客家土楼的空间组织规划,虽然是源於抗御外敌的概念,但对於东南沿海多台风的气候也形成合理的抵御作用。
且自然取材的土楼建筑技术亦与生态概念不谋而合,“就地挖出土和泥,建造厚厚的夯土实墙;为使墙面牢固,每隔一定距离还放置木板或竹片作为拉筋,以便加强夯土墙的牢度,以这种方式建成的夯土墙作为土楼的外围结构,具有经济、实惠、坚固、耐久,以及既可防寒又可隔热的优点。
”
1.2现代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认为,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是人居的最高境界。
“仅有优美的环境或者仅有别致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有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氛围融于一体,才能营造理想的居家社区。
”在他看来,建筑元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互融合,建筑的造型、色彩、立面、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景观相互呼应。
让景观融于建筑,让建筑影响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基础上和谐融为一体,而不再是孤立的个体。
一栋建筑物的存在,自然把空间划分为两部分:建筑内部使用空间与外部环境空间,两种空间存在着互补关系。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对提高居住质量与美化城市形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建筑物环境设计的尺度,色彩与质感等,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感觉,环境对建筑物起着修饰、点缀及烘托的作用。
优秀的环境设计可以使一栋栋毫无个性的建筑物重现生机,不同使用的建筑物需要有不同气氛的环境空间与之相依托。
建筑物与环境对人产生直接的视觉印象和感受,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情绪,对人们的行为起引导作用,不同性质、不同感觉的建筑环境构成了多彩多姿的城市空间。
2. 建筑与环境的冲突
2.1空调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大部分欧美地区均处於寒温地带,全年超过一半以上的寒冷日子需要暖气以维持室内恒温。
为了减低供热能源的消耗,致有不少应用太阳能技术来供热的新建筑出现,如全封闭式玻璃幕墙大楼便是其中一种最典型的例子。
然而,对地处亚热带的中国南部地区、港澳或台湾地区,玻璃幕墙大楼除了美观之外,不见得有什么其他好处。
尽管有空调来制衡增加的热量,但是由于热浪透过大楼四周玻璃进入,自然使大楼热量分布不均,那么制冷负荷也很难达到平均,”因此常使外周区焦热如焚,内部区冻如寒天,室内冷热分布不均,忽冷忽热,而造成使人的血管急剧放大缩小,损及健康.”为了临时解决室温不均的问题,再台湾有些玻璃幕墙大楼的使用者或小业主便直接地在幕墙上开窗洞,突兀地装上个别的窗口式冷气机以补足冷风量,这反而使亮丽新潮的大楼变成千疮百孔,体无完肤的立体面,可说是被”毁容”了.由此可见,不考虑地域气候的因素,而盲目”崇洋”,可说是建筑设计的”悲哀”.这样的玻璃幕墙往往是最不环保\最消耗能源的建筑物.
2.2建筑材料对环境的影响
在建筑业内,不管是结构材料,结构装饰材料,不同产品对环境或人类健康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材料,大部分是以高科技生产的非天然材料,为了配合高层建筑的发展,材料耐用了,结构也坚固了.然而耐用的建筑物不见
得为不断求新的现代人所长久居住或使用,反而往往因为空间使用功能的改变\追求美观\设备落后及城市规划改变等原因,有不少混凝土房子都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其实,建材除了在废弃的时候造成环境污染外,在其整个生产\运输\装饰\应用等过程中,皆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的影响,红砖算是最典型的例子.红砖的原材料是很有自然价值及农作效益的耕地粘土.而且在烧制红砖的过程中,也需耗用大量的热能源.为了保护土地资源,现在中国已全面禁止生产红砖.
在运输方面,由于经济发达及建筑材料的国际化,大部分建筑物在建造时有不少都采用外地建材,需要长途跋涉地把建材运送到施工地点,这样除增加建造成本外,也间接因运输而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
再者,建筑物完成后,建材并不是就此便停止影响环境.反之,随着时光的步伐,建材不断地产生微量而长久的变化,如果这种变化是有益于环境及人体健康,那当然是最好不过.可惜,现在大部分所使用的人工建材不但不能产生良性微变化,反而是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主要元凶,这已渐渐为不少用者所体会和认识。
3结束语
要促进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我们应该效法前人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尊重,在不降低生活质素的同事,尽量地应用自然给予的条件来构造我们的生活空间,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
如在热带地区,在可能的情况下,建筑物开窗面积尽量避免西晒,加设遮阳设备,少采用幕墙设计,在空间安排上尽量把一些附属空间如厕所、储物室等安排在西边,这种措施均可减低对空调的负荷。
采用“穿堂”设计增加室内空气对流,以便及时排走室内的湿气及热气,同时减少室内空气污染,从而减少对空调的依赖。
在建材及设备应用方面,只要发展商、设计师及承建商能意识到哪些建材是有害于健康,哪些设备是浪费资源,尽量避免使用这类建材。
总之,建筑与环境之间具有极为重要的互为依存关系,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因此,我们要充分结合当前建筑与环境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分析与研究建筑与环境的内在联系,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规律,不断促进建筑与环境全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宪德。
“热湿气候的绿色建筑计划”。
台北:詹氏书局,1996
(2)杨静。
“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