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环境的共生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建筑与环境的共生关系
【摘要】场地是建筑得以存在并展现魅力的舞台,只有当它和环境融合在一起,并和周围的建筑共同组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时,才能充分地显示出它的价值和表现力,如果脱离了环境、群体而孤立地存在,即使本身尽善尽美,也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失去了烘托而大为减色。
【关键词】建筑;场地环境;建筑与场所共生
环境即以建筑场地为中心的区域的总体情况,诸如:地形地貌,文化传统,区域建筑情况等等,是建筑赖以存在及表现自己的场所及依托,是建筑得以存在并展现魅力的舞台,建筑与周围环境既有各种功能联系,又共同组成地段上的景观。
不同的环境对建筑产生不同的影响,不管是文化传统,还是地形地貌,周围建筑情况,都会对建筑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甚至使建筑更加凸显完美。如果说功能从内部制约形式的话,那环境则从外部影响形式,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环境就是建筑的一部分,任何建筑都只有当它和环境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才能充分的显示出他的价值及表现力,一旦脱离了环境,建筑就会因失去烘托而大为减色。
以下分别就风景中的建筑和城市中的建筑两种情况浅析建筑与
环境的关系及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及升华作用:
一)城市中的建筑
对于城市中的建筑来说,限制条件很多,除功能因素外,地段的
大小、形状、交通状况、相邻建筑情况等等都会对建筑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但如果巧妙的利用这些制约条件,一样会产生出出色的建筑方案来。例如贝聿铭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就是城市中建筑与周围环境结合的非常好,巧妙利用地形取得成功的优秀典范。
美术馆地段为一梯形,位于老馆——一座严谨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东面,作为老馆的扩建部分,东馆必须是整体的一部分,因此大门必须面向老馆,同时,东馆不能置老馆的轴线于不顾,如何把一个不对称的新建筑配置在恰当的配置在老的对称的建筑旁边,创作难度很大,但设计师贝聿铭并未因此受到限制,他在梯形地段上画了一条对角线,有如一道神来之笔,形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较瘦的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左右对称,他的中线正好与老馆的东西轴线重合,与旧馆之间形成了以中轴线为基准的精妙的对称关系,使你走出西馆的时候,一下就能看到整个等腰三角形建筑。这个等腰三角形是东馆的主体,旁边的直角三角形与主体既分又和,用作艺术研究中心,最大程度的创造出空间的趣味性,天桥和通道使人们可以从各个方向自由出入,而这种趣味性是矩形设计所无法实现的。为了让东西两馆更加和谐统一,贝聿铭甚至找到了四十年前为老馆选定材料的建筑师,让他再去石矿为东馆选定材料,因此老馆与新馆的“皮肤”材质是一致的。而所有这些都基于贝聿铭对这块操作难度极大的,具有许多约束条件的,呈不规则四边形地块的巧妙设计。不能不说,建筑存在的区域环境对于建筑的艺
术表现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特殊的地形的甚至会诱发独特的建筑形式,甚至可大大提高建筑的艺术感染力。
二)风景中的建筑
而对于风景中的建筑,环境对于建筑的影响则更明显。对于在风景中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不同的建筑师有不同的观点,现举出两个有代表性的观点——赖特认为:建筑应该是自然的,应该像天然生长在自然中的生物一样蔓延、攀附在大地上,主张建筑应与大自然和谐统一,建筑与环境应通过“调和”达到统一;马瑟.布劳亚则认为:建筑是人造的东西,晶体般的构筑物,应该与自然形成对比,建筑就是建筑,他有权按其本身存在,并与自然共存。但他并不认为建筑只是孤立的组合,而是与环境通过“对比”达到统一。
对于以上两种在风景中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的观点,均有不少经典代表之作,例如响应建筑与环境通过“调和”达到统一的赖特的流水别墅和响应建筑应与环境应在对比中达到统一的伦佐·皮亚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验室工作间。
流水别墅设计的重点显然在于对地形及环境的考虑上,完全自然并与环境互相辉映。房子齐着石壁建造,营造出一种隐秘的气氛,房子坐落于瀑布的上方,整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从地理生长出来,根植于植物从生的峡谷。在各部分空间的处理上,每一个细节的处理无不响应着环境,建筑内的壁炉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筑,室内地面采用石材作为铺地,把环境引入室内,对于环境的利用,流水别
墅扩大到听觉,即利用瀑布的流水声产生出美妙的气氛。不得不承认是周围美妙的环境赋予建筑师以灵感,进而产生出如此一个与环境梦幻般谐和,浪漫的建筑。
伦佐·皮亚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验室工作间则是对布劳亚观点的响应,基地依着山势变化,荫庇着一块已经已经存在的梯田,建筑包围于弥漫着整个建筑的草木之间。建筑四周用整面的玻璃墙面,天窗和百叶随季节的变化而自然开合,使人有置身与大自然永远变幻的感觉,在材料的使用上,汲取了当地的一些表面处理方法,如粉红色陶土及墙角散石的使用。可以说,建筑是应场地而生,从整片的玻璃墙面,自动开启的天窗,到粉红色陶土的使用,无不响应着环境,尽管迥然不同,却又如此融合。他的玻璃屋顶、玻璃墙面与支撑屋顶的细长钢柱,无不体现着这个晶体般的构筑物与环境的对比与融合。
综上所述,建筑师充分的利用环境进行建筑创作,创造了让人悠然忘返的建筑与场所,这三个建筑之所以如此成功,一个共同的原因——充分的结合地形与环境情况来设计建筑,可见在建筑设计中,周密考虑建筑与场地环境的关系,并力图使建筑与场地环境协调,是非常必要的及必需的,只有与环境充分结合的建筑才是完美的。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9~71
[2]吴焕加《20世纪西方建筑史》[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3~218
[3](美)彼得·布坎南《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作品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戴维·拉金《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建筑大师》[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2007
作者简介:
李慧敏,1984.06,女,汉,安徽,本科,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与教育。
王晓改,女,汉族,籍贯河南,本科,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园林工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