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
浅谈聋校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
浅谈聋校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在学校里经常会发现有一些小学生认认真真在保证书写,可是保证书刚交上,下一节课上课就又开始作同样的小动作,不认真听讲。
是这些孩子在写保证时不用心写吗?是这些孩子不想改正错误吗?可是,为什么又犯了呢?“习惯比性格和诺言更有力”。
既然小学时期是培养形成良好习惯的大好时期,那么我们从事小学教育的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培养耳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呢?一、良好的学习习惯1.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
上课之前对即将要学的内容进行预习,这样上课听讲时才可以有目的去听,才是真正的上课认真听讲。
2.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
上课认真听讲是指能调动自己身体的各种感官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和节奏,包括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敢于思考提出问题、认真做好课堂笔记等等。
3.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对学习知识巩固的一种手段,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要及时认真完成,才能对一些抽象的知识有些具体的认识,从而加深印象。
4.单元复习的习惯。
每一个单元的内容结束后,养成对本单元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总结、概括形成一条知识链,便于巩固前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形成自己的能力。
二、良好的生活习惯1.生活自理习惯。
生活自理方面的训练要从饮食、作息、卫生、健康几个方面入手。
饮食要不挑食、让小学生每一餐自己盛上所需要的饭菜,在规定时间内吃完。
不能边吃边看电视边聊天。
少吃垃圾食品。
2.要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在现代的黑夜变白天的环境里,家长要督促小学生按儿童的生理特点,结合一年四季的天气特点,按时作息。
3.每天自已整理床铺,上床洗脚下床洗脸等这些基本的卫生习惯不可忽视。
这些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是需要家长配合,每天及时督促学生,检查他们这些行为完成情况。
4.生活自律习惯。
耳聋学生的自制力、自控力不完善,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习惯会从小让孩子有一种责任感。
这样在细节中不知不觉培养孩子的自律习惯,从而让孩子成为一个信守承诺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
习惯养成“三步曲”
习惯养成“三步曲”作者:韩德英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5年第10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想要获得成功,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养成。
作为班主任,在工作中,我不断探索和实践,最终谱写出了习惯养成“三部曲”。
第一曲:讨论法——弹响思想上的认同调刚参加工作时,每接手一个新班我都会对学生提出一系列的要求。
为了让这些规定能够执行下去,我总会向学生反复强调,但是落实的效果却大打折扣。
渐渐地,我意识到,要让这些要求得以落实,就要让每个学生从心理上认同。
而这种认同,要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才能实现。
例如,我曾对水杯摆放提出过明确的要求:水杯要放到书包的侧兜里,但是这个要求常常被学生遗忘。
因此,学生的水杯总是乱放,地面上、桌面上、课桌里……上课时,水杯常常会“当”地一声掉在地上,或者被踢倒,水洒一地。
虽然我已经反复强调,但这些状况依然存在。
后来,我利用班会时间召开讨论会——“水杯该放到哪里?”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放在桌面上好,用着方便;有的说放在课桌里好,不占地方……我将学生的想法都写在黑板上,继续引导讨论,“现在想一想,放在这些地方有没有不方便的地方呢?”“放桌面上多占地方呀,碰洒了就麻烦了。
”“课桌里必须倒着放,既容易洒出来又容易掉出来。
”……“立着放在侧兜里就成了。
”前面同学的话还没说完,后面就有同学做了补充。
此时,我趁机引导:“既然同学们一致认为水杯放在书包的侧兜里最好,那我们就这么办,以免那些麻烦发生。
”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同,落实起来就容易多了。
从此,班级里的水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第二曲:训练法——吹响付诸行动的号角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学生思想意识上的认同,更需要行为上的强化训练,否则,就等于空话一篇。
关于队列的要求每个学生都知道:快、静、齐。
多数班级在早操、体育课上的站队都没问题,但放学时的站队会花很长时间。
针对这种现象,在讨论完应该怎样站队后,我帮学生梳理了站队的要求:快速将桌面上的笔、尺等文具放到文具盒里,将书本放到书包里。
育儿知识:盲童自理能力如何养成
盲童自理能力如何养成眼盲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是很大的不幸,但是,孩子们总归要自己日后面对生活,所以,教给盲童们衣食住行方面的自理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下,盲童自理能力的养成方法吧。
1、衣。
视力残疾人在衣着方面喜欢穿暖色、鲜艳的服装。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来外表形象有缺陷,希望穿着打扮美一点,在心理上取得平衡;另一方面,鲜艳的色调,比较醒目,外出走路,过马路容易引起别人的注目,对他们安全有好处。
2、食。
家里人要从小培养盲孩子吃饭的习惯,使他们学会和正常人一样上桌吃饭的习惯,使他们学会和正常人一样吃饭,不挑食,不抓食。
过节或家里来客人,吃饭人多了,饭菜丰盛,为了方便盲童,较好准备一个小碗放在他们的面前,将他们爱吃的菜肴挟在里面。
3、住。
房间的家具和用具的摆设,要有固定的位置,不要今天放在这里,明天移到那里。
盲人最忌讳的是他经常走动的地方放置障碍物,或者是门窗半开不开的。
这样往往使他们吃“碰壁”的苦头。
盲人自己常用的东西,如盥洗用具、茶杯、暖瓶等,摆在什么地方,他心中有数,切忌别人乱动,移动时要告诉他。
房间或院子里拉晾衣服的绳子,要高一点,不要低于一般人的高度,以有利于盲人的通行。
4、行。
要从小培养盲童良好的走路姿势,不要出现老是仰着头,两手摸摸划划的盲态。
盲人的空间定位较差,到一个新地方总想知道周围的环境和他们处的方位,因此带盲人外出要把所去的地方和方向告诉他们。
带盲人走路,健全人要在盲人的左前方约半步的地方,让盲人的手搭在健全人的右胳膊上即可。
若要上下台阶,要先停顿一下,使盲人有所准备。
进屋后,不要马上叫盲人“请坐”,一定要盲人碰着椅子,面向适当的方向坐下。
送出屋时,带盲人摸着门把,他才能顺利走出门外。
以上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给大家讲述了盲童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形成的方法,根据上面的提示,家长们给盲童带来较好是生活自理教育吧。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盲童的关注和关爱也越来越多。
盲童在成长过程中,与正常儿童相比,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在盲童的成长过程中,文明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它不仅关乎盲童个人的素质提升,更关乎盲童融入社会的能力和社会融合的良好形象。
制定一份关于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的方案,对盲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盲童文明习惯的养成“三步曲”。
第一步: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对于盲童来说更是如此。
家庭教育对盲童的文明习惯养成至关重要。
家长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孩子的榜样。
家长要有礼貌、讲卫生,要注意文明用语,让盲童从小就接触到正确的行为榜样。
家长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培养盲童的文明素养。
可以带盲童参观门神博爱小镇,讲解小镇的发展历程和文明习惯,以及小镇的垃圾分类、文明交通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家长要在家中营造讲究卫生、注重礼仪、尊重他人的良好氛围,让盲童在家中就能接触到文明生活的方式和方法。
学校是盲童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对盲童的文明习惯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要注重校园文明建设,创设良好的文明习惯养成氛围。
可以通过在学校开展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盲童树立文明习惯的意识,并深入浅出地传授文明习惯的知识和技巧。
可以通过学校的课程设置,培养盲童自律自爱的品质,培养盲童用干净整洁、有礼貌的行为举止,创设各种文明积习惯养成的情景。
学校要加强对盲童的引导教育,教育盲童养成文明习惯的三个关键环节:从不良习惯到文明习惯的改变,从意识到行动的转变,从个人意识到社会责任的转变。
第三步:社会引导盲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引导对于盲童文明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引导可以通过举办社会实践活动,引导盲童亲身去体验社会的文明习惯,让盲童亲身感受到文明行为给他们带来的正能量。
通过社会引导活动,让盲童从小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盲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用自己的一点一滴行动去改变和影响周围的环境和人。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盲童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也在不断改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盲童的文明习惯养成仍然是一个关注的焦点。
良好的文明习惯对于盲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形象和素质,更关系到社会大环境的和谐与美好。
我们应该重视盲童的文明习惯养成,为他们制定一份科学有效的“三步曲”。
第一步:家庭教育,培养基本文明习惯家庭是盲童的第一所学校,是他们最重要的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在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和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盲童的基本文明习惯,比如让他们养成整理床铺、收拾玩具、洗漱等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还要注重培养盲童的礼仪教育,教会他们懂得尊重长辈、友善同伴、有礼貌待人,做到“有礼、有节、有礼貌、有礼让”,让他们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他人,学会为别人着想。
为了帮助盲童更好地养成文明习惯,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设置榜样,积极参与到盲童的文明习惯养成中,比如和盲童一起整理被褥、收拾玩具,向他们传授正确的生活和礼仪常识,逐渐培养盲童的自觉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家长还可以通过鼓励奖励的方式,激发盲童的养成积极性,比如做好一件事情,可以得到奖励,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盲童的自律意识。
第二步:学校教育,强化文明行为培养学校是盲童的另一重要成长环境,通过学校教育,盲童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会文化,了解到更多的文明道德知识。
学校教育在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盲童的基本文明习惯,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课程,重点培养盲童的卫生习惯、礼仪礼节、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文明行为。
在校园中,学校应该加强盲童的文明行为教育,教会他们懂得自律和遵纪,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规则、互相尊重,注重公共秩序。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文明行为主题教育活动,比如讲座、实践活动等,引导盲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激发他们自觉地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在课堂教育中,学校还可以通过相关的主题故事、读物、启发性课程等方式,教育盲童懂得尊重和爱护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残障人士权益的关注度提高,我国盲童的教育问题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帮助盲童更好地适应社会,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很多学校和家庭开始尝试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盲童文明习惯养成的“三步曲”。
培养盲童的认知能力是培养文明习惯的基础。
盲童由于无法通过视觉获得信息,需要依靠听觉和触觉来感知世界。
通过听力训练和触觉刺激,可以帮助盲童更好地认识事物。
教育盲童认识不同的声音,并教授盲童区分各种声音的方法;使用不同的材料和纹理进行触觉训练,让盲童能够感受到不同的触感,培养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知能力。
要注重培养盲童的自理能力。
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的生活自理活动是盲童逐步融入社会、生活自立的重要保障。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训练,教育盲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教育盲童正确洗手、刷牙等卫生习惯,并引导他们自己完成;培养盲童独立进食的能力,教授他们正确使用餐具和自己动手吃饭等。
要注重培养盲童的社交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由于盲童无法通过视觉进行有效的交流,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方式来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教育盲童通过语言、触觉等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培养他们表达自己的能力;要注重培养盲童的情感管理能力,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
在实施这套“三步曲”时,教育者需要根据盲童的特殊需求和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
要注意在培养文明习惯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盲童的成长、发展和幸福感。
教育者需要用心倾听盲童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要,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的“三步曲”以培养认知能力、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为基础,旨在帮助盲童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这套方法的实施需要教育者的耐心和专业知识,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盲童们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是指在盲童成长过程中,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和培养,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下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盲童文明习惯养成的“三步曲”。
第一步: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
因此,家庭教育是盲童文明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
具体来说,家庭教育包括以下几方面:1.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盲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视觉信息的支持,他们需要通过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探索世界。
这种探索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性,同时也很容易让盲童产生焦虑和恐惧。
因此,父母需要引导孩子养成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不轻易放弃,不被恐惧所吓倒。
2.让孩子学会自我照顾和独立生活盲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会自我照顾和独立生活。
例如,学会如何穿衣、洗漱、用餐等,这不仅能够提高盲童的自理能力,还能培养其独立自主的精神。
3.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家庭生活父母需要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家庭生活,例如,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也能够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家庭意识。
1.强调文明礼仪学校应该加强对盲童的文明礼仪教育,例如,教导盲童如何用餐、如何卫生、如何礼貌地与人交往等。
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们参加各种活动,如文艺演出、比赛等,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明风度。
2.丰富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盲童的体育锻炼,例如,运动会、体育比赛等,让盲童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强身健体,提高自信心,增强个人能力。
3.培养社会责任感学校应该培养盲童的社会责任感,教导他们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提高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加强安全知识教育社会教育应该加强盲童的安全知识教育,例如,教导盲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如何维护个人财产安全、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等,增强盲童的自我保护意识。
社会教育应该倡导文明礼仪,教育盲童尊重他人、礼貌待人、不随意扔垃圾等良好文明习惯,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盲童来说,由于他们的特殊情况,可能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指导,才能确保他们能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老师和社会大众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帮助他们。
那么,如何才能帮助盲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步曲”来进行。
第一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家长和老师还要及时纠正盲童不文明的行为,教育他们认识到这些行为的错误和危害,并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予盲童足够的理解和耐心,不要过于苛刻和严厉,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也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关注,让他们感受到家长和老师的爱和温暖,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和发展。
第二步:制定明确的养成计划一旦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接下来就需要制定明确的养成计划。
盲童通常需要比普通儿童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他们的养成过程可能会更加缓慢和艰辛。
家长和老师要制定相应的计划,具体分析盲童目前存在的不文明习惯,并确定如何改进和完善。
要将盲童的养成计划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结合起来。
对于不文明的说话习惯,可以在日常交流中给予盲童明确指导,帮助他们改进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方式。
对于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纠正和引导,让盲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可以借助一些专门的辅助工具和教学材料,如盲文书籍、盲文软件等,帮助盲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文明习惯。
要注重培养盲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盲童通常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更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家长和老师要在培养盲童的文明习惯的过程中,不断引导他们自我反省,帮助他们建立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品质和能力。
第三步:激励和引导激励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在盲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更多的激励和引导,来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走向成功。
家长和老师要及时给予盲童积极的激励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和快乐。
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三部曲
课程教育研究 综合理论 ·248· 织的音乐会、画展、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等等形式,都可以为幼儿参与各种活动、让幼儿在群体赏识中体验成功创造条件,都是幼儿自信心产生的重要源泉。
四、父母参与赏识教育父母参与赏识教育创造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庭气氛,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并让孩子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父母应该怎么做呢?首先,端正父母教育态度,从思想上认识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
父母要树立起纠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认识到只有教育得当,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其次,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开胸怀,开拓眼界,还要教给孩子适当的技能,如唱歌、绘画、手工等,使孩子坚信自己并不笨,从而增加自信心,敢于参加小伙伴的活动。
最后,鼓励孩子与人接触交往。
可以多带孩子到各种集体场合,别人表示的对孩子的友好尊重,能使他感到快乐,孩子也会注意与人交往。
最主要的是要孩子和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中来,让他做小主人。
平时注意帮助孩子结交新的小朋友。
实践证明,创造条件让父母参与赏识教育,是促使孩子形成自信、走向成功,克服内向、胆小性格的催化剂。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去欣赏和对待每一个学生呢?首先,欣赏学生的优点。
首先我们要肯定,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那种看不到别人优点的人,这本身就存在着问题。
其次,欣赏学生的进步。
人不论干任何一件事,只要付出了努力,都会有收获。
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也应当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
只不过这种收获,这种进步有大和小的差别而已,也有一个参照系的问题。
我们常常都是用十全十美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学生,并把他们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去与那些表现非常出色的学生比,与班上,乃至全校前几名的学生比,这样比的结果,那些进步幅度小的同学,自然就抬不起头,就失去了信心。
其实,每个孩子每天都在成长,只是进步大小不同罢了。
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责任感,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也能够和其他同学一样获得应有的进步。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特别是对于盲童来说,良好的文明习惯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训练盲童的文明习惯呢?以下是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
第一步:注意盲童的仪表端庄
盲童在日常生活中的举止仪表是影响他人态度和交往口碑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要引导盲童注意自己的仪表端庄,比如说走路要端正,不喜欢东张西望;在饮食的时候,盲童也要注意勿大口咀嚼,勿吸鼻涕,勿大声说话等行为。
这些习惯的养成不仅对于盲童的日常生活有所帮助,同时也能够增加他人对盲童的好感度,有利于提升交往能力。
第二步:强调盲童的言行大雅
言行举止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文化素养,因此,培养盲童的社交礼仪和文化素养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盲童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包括语言的文明、礼貌,行为的优雅等等,这样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能够表现出优秀的素质和文化内涵,体现出自己所拥有的品格和修养,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第三步:注重盲童的卫生习惯
卫生习惯直接关乎盲童的健康、生活品质和社交口碑。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盲童注重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习惯,比如勤洗手、勤换衣、勤擦桌椅等等。
这样不仅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还可以营造整洁的环境,使盲童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和洁净,从而提高整体生活品质。
养成文明习惯是盲童成长发展的基础,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
同时,在养成文明习惯的过程中,要注重巩固且坚持不懈,只有每日精进,才能让盲童培养优秀的个人品质和文化素养,树立良好的良好的行为表率,为他们的未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在现代社会中,对于盲童来说,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尤为重要。
良好的文明习惯可以帮助盲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升自身素质,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下面,本文将介绍一个盲童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三步曲”。
第一步:培养自觉意识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他内心自觉意识的外化。
对于盲童来说,培养文明习惯首先要从内心开始。
父母和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和教育引导,培养盲童的自觉意识。
要注重家庭教育。
盲童在家庭中的教育尤为重要,家长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引导盲童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培养自觉意识。
父母可以以身作则,自己做好榜样,让盲童从小学会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懂得尊重长辈和他人。
要关注学校教育。
盲童在学校中也需要获得良好的教育引导。
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引导盲童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要为社会做出贡献。
学校应当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盲童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从小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第二步:强化规矩意识规矩意识是盲童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另一个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盲童需要遵守各种规定和约定,养成守纪律的好习惯。
要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盲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卫生。
他们应当养成勤洗手、勤洗脸、勤刷牙等良好的习惯,保持身体的清洁和健康。
盲童还要学会使用公共设施和道具,如洗手间、浴室等,要保持公共环境的整洁和卫生。
要遵守交通规则。
盲童在行走和出行时,要学会遵守交通规则,懂得让行和礼让他人。
他们应当学会正确使用盲道和交通信号设施,了解各种交通标志和指示,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
第三步:培养良好的社交习惯良好的社交习惯可以帮助盲童更好地与他人交往,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要注重礼仪教育。
盲童应当学会尊重长辈,礼貌待人,学会感恩和道歉。
他们需要学习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个人空间,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同时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要注重情感教育。
盲童需要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和善于倾听的能力。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在现代社会中,盲童的文明习惯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文明习惯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也是社会公德的表现。
对于盲童而言,由于他们的视觉受限,养成文明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盲童养成文明习惯的“三步曲”。
培养盲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养成文明习惯的第一步。
由于视觉缺失,盲童在日常生活中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帮助盲童养成生活自理能力,让他们能独立完成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是很重要的。
可以通过生活技能指导和训练,如如何穿衣、洗漱、吃饭等,帮助盲童逐步掌握生活自理的技巧。
也可以通过将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转化为游戏,让盲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通过这样的培养,盲童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
提高盲童的沟通能力是养成文明习惯的第二步。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对盲童来说,由于视觉上的障碍,他们的沟通方式可能与常人不同。
提高盲童的沟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通过培养盲童的听力、触觉和嗅觉等感官,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收到他人的信息。
可以通过语言训练和交流活动来提高盲童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借助辅助工具如盲文、点字等来提高他们的书写和阅读能力。
只有通过提高盲童的沟通能力,他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交往,理解他人的需求,并将自己的需求有效地表达出来。
培养盲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养成文明习惯的第三步。
盲童在社会中的生活和交往与常人并无二致,但由于视觉上的限制,他们可能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培养盲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通过参加社交活动、体育运动等,让盲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结交朋友。
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让盲童接触社会,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
通过这样的培养,盲童可以在社会中自如地行动和交往,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盲童的文明习惯养成需要经过“三步曲”。
培养盲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让他们能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事务;提高盲童的沟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培养盲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能够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也在逐渐改善。
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脆弱的群体,比如盲童。
盲童由于视力上的缺陷,生活起居和学习都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让盲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对盲童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还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
下面,我将介绍一种适用于盲童的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
第一步: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健康生活的基础,对于盲童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盲童由于视力上的障碍,往往无法直观地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卫生情况。
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训练的方式来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
可以通过讲解卫生的重要性和方法来引发盲童的兴趣,并加以实践。
可以用模型或者盲文书籍向盲童展示如何正确地刷牙、洗手等。
可以使用一些声音和触感上的提示,帮助盲童区分哪些物品是干净的,哪些是脏的。
要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还需要形成规则和习惯的约束力。
可以制定每天早晚刷牙、每餐后洗手的时间表,并监督盲童按时执行。
还需注意培养盲童自我保护意识,教育他们不在公共场所随地大小便,保持环境整洁。
通过这样的规则和习惯的约束,盲童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交往习惯是盲童和周围人群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基础。
盲童由于视力的障碍,感知外界的方式有限,所以他们需要通过声音和触觉等其他感官来感知和交流。
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训练来帮助盲童培养良好的交往习惯。
要教育盲童尊重他人,注重礼貌和友善的交往。
盲童在交往中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任意触碰他人的隐私和个人空间。
他们也需要学会礼貌用语和相应的回应,比如对于他人的帮助和问候要及时表示感谢和回应。
要教育盲童学会主动和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盲童由于视力上的障碍,往往无法直接和他人进行目光交流,在交流中更依赖声音和触觉等感官。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盲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来帮助他们与他人建立有效的沟通。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盲童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盲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学会很多的基本生活技能,其中文明习惯养成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为了帮助盲童更好地养成文明习惯,我们可以采取“三步曲”的方式进行教育。
第一步:正确认识盲童要想帮助盲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首先要正确认识盲童的特点和需求。
盲童通常通过触觉和听觉来感知世界,因此他们在行动和沟通上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盲童的特殊情况有清晰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培养文明习惯。
我们还要正确认识盲童在文明习惯养成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盲童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面临很多困难,比如不能直接看清楚身边的环境,不能自由地行走等。
这些困难会影响他们的文明习惯养成,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困难的存在,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正确认识盲童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的群体,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让盲童更好地养成文明习惯。
我们需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盲童的特殊情况,增强社会对盲童的关爱和支持,为盲童的文明习惯养成创造更好的环境。
第二步: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在正确认识盲童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提供盲童专业的文明习惯培训和指导。
这需要我们建立专门的盲童文明习惯教育体系,包括文明习惯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我们需要建立盲童文明习惯教育的理论知识体系,包括文明礼仪、交往礼仪、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理论知识对盲童的文明习惯养成至关重要,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盲童才能真正理解和内化这些知识。
我们还需要提供盲童专业的文明习惯操作技能培训。
盲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掌握很多基本的操作技能,比如穿衣、洗漱、就餐等,这些技能的掌握不仅可以提高盲童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以培养盲童的文明习惯。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文明习惯操作技能培训课程,通过专业的指导和培训,让盲童逐步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技能。
我们还可以邀请专业的教育和医疗机构的专家,为盲童提供专业的文明习惯教育指导。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人们对于弱势群体的关心和重视逐渐增多。
盲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天生缺乏视觉功能,对于社会的认知和适应能力存在一定的困难。
培养盲童的文明习惯具有重大的意义。
为了帮助盲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其自我价值和自立生活的能力,我们提出了“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既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培养方法。
家庭是盲童文明习惯养成的首要环节。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也是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环境。
对于盲童而言,家庭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照顾。
父母亲应该根据盲童的特殊情况,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引导。
父母应该培养盲童的自理能力。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让盲童自己动手做事情,如穿衣、洗脸等,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父母应该耐心和细心地解释给予盲童发生的事情和环境。
当外面下雨时,父母应该告诉盲童为什么会下雨,并告知他们应该注意防雨。
父母还应该教盲童一些基本的礼仪知识,如感谢、道歉等,帮助他们树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家庭的培养,盲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并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学校也是盲童文明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
学校是盲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地方,也是他们与同伴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学校应该为盲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培养平台。
学校应该开设适合盲童的各科课程,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对于盲童而言,他们无法通过视觉感受事物,因此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感觉刺激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如触觉、听觉等。
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盲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学校应该加强对盲童的道德教育。
盲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自卑感和自我封闭的情绪。
学校应该鼓励盲童参与集体活动,并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自信地面对困难。
通过学校的教育,盲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并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社会也是盲童文明习惯养成的延伸环节。
社会是盲童实践和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也是他们遇到困难和面对挑战的地方。
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盲童能够真正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如何培养智障孩子的习惯
如何培养智障孩子的习惯俗话说“好习惯是人生成功的基石”。
这是因为: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树立起良好的品质,协助孩子树立准确的是非观。
在生活体验中,孩子对“诚实”、“礼貌”、“守纪”、“爱”“善良”等概念会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对于孩子良好品质和是非观的形成有促动作用。
同时,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孩子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会有很好的促动作用。
中国有句古话“一叶知秋”,指的就是由品行看人,还有一句“三岁看大”也是这个道理。
而在这个养成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就是养成好习惯的“助推器”。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什么是学校教育,我们说教育是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共同责任,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如家庭作业、预习、学完弟子规在家中的表现等),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由我们教师来做教育主导者,这样也就明确了我们教师的责任。
教育需要有路子,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的是“行为干预”,也叫“行为矫治法”,孩子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是他在适合生活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他的习惯来自于生活实践,我们的教育同样也要依据于孩子的生活实践。
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不好的行为时应立即给予引导教育,这样不良习惯被我们消灭于萌芽之中,否则,习惯形成的慢,改正也慢。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孩子那些习惯?一、文明的日常活动习惯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教育他学会礼貌用语。
比如准确地称呼大人,说“谢谢、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掌握日常礼仪(如问候),在教学楼内如何走路,如何开关门,室外如何规范游戏,校外如何注意安全等。
使孩子学会说话和气、举止文雅、活泼大方、形成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的良好习惯。
同时教育孩子要和谐与人相处,对伙伴要团结,有爱心,使他们自己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二、规范的自理习惯在这里教师必须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自己穿衣、洗漱、卫生、劳动等习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良好的作息规律,按时起床,按时学习、游戏,按时进餐(不暴饮暴餐,少吃零食,不偏食),按时睡眠等。
《盲校小学低年级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盲校小学低年级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众所周知,盲校小学一、二年级同样处于九年义务教育中基础阶段,同样是祖国的花朵,他们今后要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得像花儿一样绚丽,此时尤为关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因而,担任低年级教育管理工作的班主任,就须加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怎样加强低年级盲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一)注重自我调整,“七心”来指导。
班主任要了解一、二年级盲生的情况,提前做好不怕难的思想准备,用爱心、热心、恒心、耐心、留心、责任心、平常心来浇灌。
不必细说,能经常拥有这“七心”,就会拥有盲生“信其师”的感受,拥有盲生的进步,拥有行为习惯养成的收获。
(二)适应新环境,安全行走。
安全对于视力障碍的学生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对于刚刚跨入盲校大门或者换了新环境的盲生更有其特殊意义。
要安全就要熟悉环境,要熟悉环境,就要班主任精心带领他们四处走走,就要班主任配合相关教师做好定向行走工作。
如,当年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才熟悉北校园安静的环境不久就搬入了好似工地的新环境中,盲生不能及时适应,安全成为首要问题。
班主任就要每天认真观察、指导其分组在校园行走、边指导边介绍、指导家长陪孩子熟悉新环境、取得生活老师帮助、特殊关照能力弱势生。
通过反复练习,务必使他们在思想上重视一定要熟悉校园环境,安全行走。
(三)小处着眼,文明礼貌不忘记。
“小处”往往被生活中的人们忽视,而往往又是教育学生的好时机。
小到什么程度?小到当生活老师把他们领到教室后要离开教室,带学生一起说声老师再见;小到当孩子们离开电梯间,领学生一同说声谢谢阿姨;小到有学生不小心碰到别人,马上告诉他说声对不起;小到有学生主动制止说脏话现象,班主任及时肯定;小到有孩子无意间拿他人的东西,班主任及时了解原因和教导等等。
这样在日常学习生活的涓涓细流中,他们能够正确运用礼貌用语,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提高文明修养,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
第一步:规矩刚掌握,生活才会更美好
规矩是一个文明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盲童们也必须时刻注意这一点。
因此,我
们要养成严格的自我约束,对既定的社会规矩和家庭规矩丝毫不敢懈怠,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让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首先,我们要遵守教师的课堂纪律,不在课堂上私自吃东西、玩手机等行为;其次,
我们要在生活中尊重他人,保持草原文明,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良习惯;最后,在
公共场合要保持安静,不说话大声喧哗,以避免干扰他人。
第二步:个人卫生,体现文明素养
个人卫生是一种文明习惯,它的重要性在于让自己在外貌、内在等方面显得更为优美、整洁,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而盲童养成个人卫生习惯更能提高生活品质。
首先,《盲童手册》规定,盲童应每天洗脸、洗手、刷牙,穿干净衣服,保持头发整
洁等基本卫生习惯,同时还应保持房间清洁干净,避免使污垢和异味滋生;其次,盲童应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并注意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身体意
识。
第三步:礼貌会用,展现品质和价值观
礼貌、嘴巴清洁以及人际交往更是表现一个人文明素养的重要方面,而盲童更应该在
这些方面放手一搏,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注意表达的时机和方式,尊重他人的意见,不乱发脾气、乱吵闹;同时,我们应该注重对他人的援助和关心,主动接受别人的帮助,并及时对别人表达
感谢与敬意,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惠。
总之,作为盲童,我们要时刻注意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到言行举止符合文明社会
的要求,让自己在生活中更加自信、自在,也为社会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文明环
境。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盲童是一类需要特殊呵护和关注的人群,他们面临着许多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
为了帮助盲童顺利地融入社会,需要从小就培养他们的良好文明习惯。
对于盲童来说,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并能够更好地为自己和他人服务。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盲童的文明习惯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
第一步:起床洗漱起床洗漱是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情,它可以让人清醒、舒适,迎接新的一天。
对于盲童来说,起床洗漱也是一个表现自己文明素质的重要环节。
因此,父母或者老师需要引导盲童养成良好的起床洗漱习惯。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定时定量。
每天培养盲童按时起床,洗漱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
2.顺序清晰。
引导盲童养成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洗漱的好习惯,如先刷牙、再洗脸、最后梳理头发等。
3.禁止浪费。
家长或者老师要教盲童保持洗漱用品的清洁和防止浪费,避免浪费现在资源,浪费家长或者社会的财物。
第二步:餐桌文明餐桌文明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人必须培养的良好习惯。
对于盲童来说,培养餐桌文明习惯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尊重他人,更良好地融入社会。
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尊重他人。
教导盲童餐桌上注意不要吵闹、不要说脏话、不要互相抢食等,培养尊重他人的意识。
2.吃饭规律。
提醒盲童每餐时间不宜过长,吃饭速度也要适中,避免耽误其他事情。
3.清理桌面。
餐后需要引导盲童将桌面清理干净,不要留下余渣垃圾。
第三步:睡前准备睡前准备是每天结束前必须做好的事情,它能够让人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息。
对于盲童来说,良好的睡前准备习惯不仅可以保证充足的睡眠,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始第二天的生活。
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睡觉时间。
引导盲童每天按时睡觉,不要熬夜,以免影响正常的生活作息。
2.整理房间。
睡前需要教盲童将房间整理干净,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让自己有良好的睡眠体验。
3.心情宁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盲童文明习惯养成“三步曲”
作者:王淑芸翟庆文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9年第10期
[摘; ; ; ; ; ;要]; 由于盲童视觉功能受限,难以通过视觉通道模仿而形成适宜的行为举止。
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指导盲童按照建立人际互动意愿、建构主动探索意识、浸渗文明礼仪行为分步骤渐进培养其文明习惯,提高社会素养,促进盲童养成教育顺利进行。
[关; ; 键; ;词]; 盲童;文明习惯;三步曲
[中图分类号]; G715;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006-02
俗话说:浇花要浇根,育人先育心。
“根”是一个人的习惯,“心”是人的心灵。
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的社会行为对有视觉障碍的盲童来说,是“启明”的双翼,是生命之根。
盲童文明习惯的形成是以他们自己已有的行为方式和规则为基础的。
盲童善于思考,总会有一些独特的想法和行为,但范围总是在自己身上和身边事物上打转,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对公共场所中的行为却难以习得,缺乏一定的自我约束力;在与人和谐交往方面,一部分盲童缺乏察言观色,缺乏主动意愿和恰当行为。
例如,课间,有的孩子一个人在走廊自言自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有的孩子自己转圈玩;有的孩子抓抱同学没有轻重,下手太“狠”,对自己和身边孩子造成伤害;有的开关走廊的开关,用灯光刺激眼睛追踪玩等。
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形成一些坏习惯。
好习惯是需要长期培养的,教师应该注重盲童的文明习惯培养,其中在恰当的时间开展教育工作很重要,如在学生心情愉悦的时刻渗透培养教育,转变坏习惯,形成好习惯,效果会更好。
教育专家孙云晓在《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中说:“习惯是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一个过程。
”在长期盲童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步曲”来进行。
一、建立人际互动意愿
盲童幼时无法透过视觉了解其他儿童在游戏时的状态,因此不易形成与同伴一起玩耍的动机与意愿。
不仅如此,其他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所发出的喧闹声,盲童不知缘由,可能会使他对同龄儿童感到恐惧、厌恶或排斥的情形。
这给盲童与同伴的交往造成了心理隔阂,长此以往,他们会躲避交往,逃脱到自己的世界中。
要有和谐交往的机会,才能使用文明礼仪,锻炼盲童与社会交往的能力,养成文明交往的好习惯。
为避免他们逃避交往的行为,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与盲童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适时安抚盲童情绪,如在语言表达上经常鼓励和赞赏他们的一些小成绩,给盲童心理上以安抚。
对盲童与同伴互动关系的促进切勿操之过急,在与成人互动的过程中加强自信心之后,再朝同伴互动的方向努力,如此循序渐进才能有效提升盲童与同伴互动或游玩的意愿。
这一步是盲童学习社会化的重要基础,有了自信和主动交往的意愿是盲童养成文明交往习惯的关键。
这一步可以总结为:创造师生交往机会,形成信赖和谐关系;适时安抚学生情绪,逐渐培养自信、自励;创设生生互动机遇,生成主动交往意愿。
二、建构主动探索意识
主动是独立自主的第一步,是调动自身潜能、推动个人发展、与外界联动、打造新我的必经之路。
文明习惯有动作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之分。
动作性习惯相对简单,指的是自动化了的身体反应和行为动作,形成时间短,易训练。
如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洗臉等。
智慧性习惯需较长时期的训练才能形成。
智慧性习惯主要涉及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和心理反应倾向方面的内容。
如语言讲究文明、姿态符合礼仪、做事注意礼貌、言行实事求是、交流理解他人等。
盲童文明习惯的养成与社会看待他们的目光及他们在社会和家庭特殊目光下长期形成的被动的社会角色习惯有关。
在成长过程中,从家庭到社会给予盲童成长的环境往往是缺乏主动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盲童的人生历程一般是被动的、压抑的状况比较多。
所以,盲童的智慧性习惯养成比普通儿童难度要大得多。
主动意识是盲童解除视障禁锢形成独立自主与创造性思想的唯一出路。
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由主观意识控制的,只有建构主动探索的意识,才能有意控制不良习惯,形成良性习惯的意识。
这一步的关键可以概括为: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刷牙和洗脸,动作养成多重复,简单动作成习惯;行为举止讲文明,实事求是要坦诚,主动交往多鼓励,智慧性习惯渐形成。
三、浸渗文明礼仪行为
动作行为是盲童身体缺陷的一部分,因为他们从小难以通过视觉通道模仿而形成适宜的行为方式。
盲童缺陷补偿就是在行为上下工夫,在礼仪上多重复,在文明行为上多指导。
(一)手部触觉观察文明
当视觉上有障碍时,手部的触觉化观察便成为盲童代替视觉的主要通道。
手是盲童探索世界的媒介,俗话说“手是盲人的眼睛”。
在使用触觉的过程中,盲童开始是分不出轻重、软
硬、脏净和好坏的,观察事物也往往片面化,缺乏完整性。
在人体观察、电器开关等方面存在一些不文明和危险动作。
如有儿童习惯性抠鼻子、抠肚脐、抠屁股、爱好开关电器等。
在教导盲童用手部观察事物时,要引导他们分清动作的是非好坏和安全。
哪些是文明动作,哪些是不文明不该做的,在触摸时要分清对象是谁,还有触摸时要分清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对电、火、刺、酸等危险性东西不去触碰,学会保护自己的手。
这部分可以总结为:爱护盲童的手,触摸分清轻重;注意安全好坏,区分软硬脏净;不乱抠摸身体部位,电、火、刺、酸不碰。
(二)基本动作和行走姿势文明
当视觉有障碍时,面部表情和肢体的动作会减少,进而影响盲童身体面部动作的整体性发展。
如跑、跳、敬礼、伸直手腕、弯曲膝盖等简单动作,有些学生咧嘴、按压眼睛,有些学生身体乱晃摇摆等,盲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异形动作。
要给盲童讲明白,按压眼睛等动作容易引起细菌感染等疾病。
盲童有时出现身体前后大幅度摇晃动作,将手在眼前不断晃动的动作,在明眼人看来有些怪异,实则是他们受到视觉的限制导致身体活动量不足,因此容易沉浸在刺激身体的自我感觉活动中。
要通过多和学生做韵律操,在活动设计上让盲童感受活动肢体的愉悦。
让他们充分进行肢体运动,提供与外界环境互动的机会,感受开心的体验。
再者教师指导动作的幅度要变小,使盲童能够想象和触摸得到动作的范围,如此把盲童的一些习惯性的、难看的或不文明的动作逐步改善。
这一步的要点为:咧嘴揉眼要控制,面部表情多笑容;肢體运动机会多,充分参与多快乐。
(三)卫生习惯文明
在教室里经常闻到有盲童身上发出的异味,有的头发上有头屑,有的不穿袜子有脚臭。
盲童卫生习惯问题比较普遍,洗手、洗脸、刷牙、洗头、洗脚、擤鼻涕或梳理头发等生活上的基本动作与清洁习惯会出现不良现象。
这是因为视觉障碍使盲童看不到家里大人如何经常打理自己的原因,家长如果不告诉盲童,盲童会“眼不见理还乱”。
所以,很多日常卫生习惯必须通过明眼人的语言告诉盲童,家长在做这些卫生习惯时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为什么做,经常反复地强调做这些的必要性。
学校为盲童专门开设了生活课、家政课,在学科融合中也结合实际渗透生活卫生教育,家校达成共识,促进盲童个人卫生文明。
这一步的要点是:师长说清每个环节,教会学生打理生活;学科渗透家校共育,经常反复强调不辍。
良好习惯是一个人生活幸福的必备保障,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环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加速器。
注重文明习惯养成是中外古今教育的共同传统,是全球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我国核心素养得以落实的必经过程。
只有不断发掘盲童潜能,培养积极心态,实践“三步曲”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互督导、同提醒,就能使盲童行为符合社会公德,形成长久的文明习惯,为他们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敏.盲文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0(3).
[2]许保生.盲童的语言弱点及训练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2013(6).
[3]丁勇.办好特殊教育:新时代特殊教育发展的主题、战略及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2019(4).
[4]张茂聪,王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特殊教育政策演进与逻辑[J].中国特殊教育,2019(3).
[5]郑卫华,张琦.低年级盲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探[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5(1).
[6]江洋.树立学校德育整体化观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5(3).
[7]王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盲生整体素质[J].中国特殊教育,2002(4).
◎编辑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