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介绍-王怡心
《COSO框架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COSO框架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fbd28ee1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67.png)
中国储运网H t t p ://w w w .c h i n a c h u y u n .c o m要不断完善。
另一方面,在政策方面,相关部门需要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增强在物流金融方面的执法力度,为我国物流金融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需要推出有利于物流金融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税收支持、引导物流金融信用体系规范等措施推动我国物流金融行业的发展。
(二)完善行业管理规范,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在物流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仓单开具、银行放贷等操作,一旦这些操作缺乏规范和监管,则极容易出现操作不符合常理,进而给各方面造成损失。
为此,需要对仓单开具、银行放贷等物流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严格且明确的规定与执行,并在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加强相关监管。
(三)健全物流金融基础设施。
为推动我国物流金融基础设施,首先需要加强物流信息标准化与统一化,并让各个金融机构接入物流企业后台,使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将金融产品落地到相应场景,推动物流金融行业的发展;其次,需要加强对民间资本的吸收与接纳,从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推动物流金融行业的发展;最后,在物流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对物流金融行业进行实时监管,防范相关金融风险发生,并逐步完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四)优化物流金融发展结构。
为优化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结构,一方面,我国需要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物流基础设施,使中西部地区也能够享受到物流金融带来的发展红利,此外,需要挖掘中西部地区的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建立中西部地区特色的物流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在物流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小微企业的发展与培育,帮助中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五)培养物流金融专业人才,建立人才培育长效机制为加强对物流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需要高校与相关物流企业以及金融企业的合作,以物流金融人才需要为目标导向制定物流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强高校师资力量培育,通过引进物流及金融行业实务人才来提升物流金融人才对相关行业的了解。
COSO内部控制新框架
![COSO内部控制新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bd2e7d5758f5f61fb6366650.png)
.
6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2013版)要点
——17条原则 风险评估
原则6:有清晰的目标,并根据目标识别及评价风险
关注要点:
1. 设置了明确的、相关的目标(包括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及合 规目标)
企业需要: 有对应的目标体系
原则7:对风险进行全范围的识别与分析,并决定如 何管理风险
关注要点:
1. 有适当的管理层参与整个过程 2. 风险评估过程包括总部、各部门、业务单元、事业部、下属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模板2:各要素评价模板
.
20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2013版)要点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模板3:各原则评价模板
.
21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2013版)要点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模板3:各原则评价模板
.
22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2013版)要点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模板4:缺陷汇总表
.
1. 考虑舞弊发生的各种可能性 2. 评估舞弊的动机和压力 3. 评估舞弊的机会大小 4. 评估对待舞弊的态度及自我合理化倾向
企业需要: 将舞弊风险(或廉政风险)作为专项 风险来识别;设立举报及举报人保护 机制 对应流程: 风险评估、内部信息沟通
原则9:识别并评价可能对内控体系造成较大影响的 变化
关注要点:
原则11:针对信息技术并开展一般控制
关注要点:
1. 确定独立于信息系统运行的信息系统一般控制 2. 建立相关的基础架构的控制活动 3. 建立相关的信息安全管理控制活动 4. 建立相关的信息系统购买、开发、运行维护控制活动
.
企业需要: 针对信息系统开发及运行设计对应控 制活动 对信息系统日常运行进行监控 开展信息系统专项审计 对应流程: 信息系统开发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
COSO 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解析
![COSO 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91bfa1b0717fd5360cdc75.png)
作者简介: 女, 河南许昌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宋怡萱( 1981- ), 张 翮( 1980- ), 陕西西安人, 长安大学本部图书馆
27
宋怡萱
张 翮: COSO 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解析
参与, 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 贯穿整个企业旨在识别影响组织的潜在事件, 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 理的保证。 ”这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风险管理定义, 没有针对性, 可适用于各类行业、 组织和部门。 但究其含义, 仍能提炼出几个必不 可少的要素: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人参与的过程而非结果, 因此企业必须将风险管理融入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之中, 并涉及企业的 每一个员工; 风险管理能够识别对企业造成影响的潜在风险; 企业风险管理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合理的既定目标。 ( 二 )构 成 要 素 )。 内 部 环 境 是 企 业 风 险 管 理 企业风险管理包含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 ( 1 )内 部 环 境( Internal Environment 所有要素的基础, 对其它要素的各方面都能产生影响。 它由《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五个要素之一的控制环境发展演变而来, 较之控制 环境, 内部环境的视野更加广泛, 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 如风险文化、 操守和价值观、 管理方法和经营模式、 职责和权限的分配等。控 制环境仅仅关注一切可控的或与控制相关的事务, 从而忽视了一些看似不可控却与企业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如员工诚实性、 道德 观等风险文化层次的考虑, 因此作为八大要素之首, 内部环境能为建立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提供更全面、 深刻架构基础。 ( 2 )目标设定 ( ObjectiveSetting)。报告认为企业的管理层在可以有意义的评估风险之前必须确立目标, 针对不同的目标分析相应的风险, 并且拥 有一套能将企业目标与企业使命紧密联系并与企业风险容忍度和风险偏好相一致的制定目标的流程。企业的风险管理所有具体的 较高层次的目标, 与企业的使命相一致, 企业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 或活动层次的目标都可归入其类型中的一类或几类: ! 战略目标。 包括业绩指标与盈利指标, 旨在使企业能够有效及高效 必须长期有效的支持该使命。 " 运营目标。与企业经营的效果与效率相关, 的使用资源。# 报告目标。企业组织报告的可靠性, 分为对内报告和对外报告, 涉及财务和非财务信息。$ 遵循目标。层次较低, 也 )。报告认为事件可分为正面影响、 负面 是最基础的目标, 指企业经营是否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 ( 3 )事件识别( Event Identification 影响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三种。风险是带有负面影响的, 能阻止价值创造或侵蚀现有价值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机遇则是一种将会对 目标实现发生正面影响的可能性的事件。现如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 学会识别风险、 把握机遇是企业求生的 必备法则之一。管理层应当全面考虑影 响 事 件 发 生 的 各 种 因 素 , 结合相应方法, 正 确 识 别 和 规 避 风 险 以 把 握 机 遇 。( 4 )风 险 评 估 ( Risk Assessment)。 COSO 将 风 险 评 估 定 义 为 识 别 和 分 析 实 现 目 标 的 过 程 中 存 在 的 重 要 风 险 , 它 是 决 定 如 何 管 理 风 险 的 基 础 ( COSO , ), 一旦风险得到识别, 就应该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 这样, 管理层就能根据被识别的风险的重要性来计划如何管 Framework 理, 即通过风险管理这个过程识别和分析风险并采取减弱风险效果的行动来管理风险。 内部控制框架和风险管理框架都强调对风险 的评估, 但风险管理框架建议更加透彻地看待风险管理, 即从固有风险和残存风险的角度来看待风险, 对风险影响的分析则采用简 企业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多种, 主要分为定 单算术平均数、 最差的情形下的估计值或事项的分布等技术来分析(朱荣恩、 贺欣, 2003 )。 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企业无须对所有的风险采用同样一种评估方法, 可根据不同的风险目标确定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 达到成 所做出的防范、 本最低情况下的效益最大化目的。 ( 5 )风险对策( Risk Response)。风险对策是指管理层在评估了相关的风险之后, 控制、 转移、 补偿风险的各种策略和措施。《框架》将风险对策又细分为规避风险、 减少风险、 共担风险和接受风险四种方式, 要求管 理者既要考虑成本和效益, 又要从企业总体角度出发在期望的风险容忍度内选择可以带来预期可能性和影响的风险方案。COSO 认 )。 为, 有效的风险管理是管理者的选择能使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都落在风险的容忍度内。 ( 6 )控制活动( ControlActivities 所以控制 COSO 把控制活动定义为帮助确保管理层的指示得到实施的政策和程序。由于控制活动是被作为适当的管理风险的工具, )。 《框架》并没有对信息和沟通下统一的定 活动和风险评估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 ( 7 )信息与沟通( Informationand Communication 义,可能是因为它们通常的意义已经广为人知,它认为信息尤其是大量的财务和经营信息对治理企业和实现目标来说是必不可少 的; 沟通是信息系统固有的部分,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 沟通在处理预期、 责任和其他重要事项时都必须占有一席之地。信息时沟通的 基础, 沟通必须满足不同团体和个人的期望, 使他们能够有效履行自己的职责。沟通越有效, 管理层就能更好的行使其监督职能, 企 )。 这个过 业就越容易达到既定的目标。 ( 8 )监督( Monitoring COSO 把监督看成评估企业各个时期的风险管理质量过程的一个部分, 程包括持续监督、 个别评估或者两者的结合, 而持续监督和个别评估的频率则取决于评估过程中所包含的风险水平。COSO 认为, 要 使每种类型的风险管理真正有效, 这八个要素必须包含在内, 因为它们可以共同为企业风险管服务。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 多 方向反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风险组成要素会影响另外的部分, 因此当企业需要利用风险管理各要素进行控制时, 应综合 考虑八个要素的影响, 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以求做出最科学的决策。 三、 COSO 《框架》发展与突破 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框架》将内部控制融入其中形成一套更 基于新旧 COSO 报告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 为健全的概念体系与管理工具, 强调内部控制的持续有效性, 并从定义、 目标、 构成要素各个方面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进行了拓 —战略目标。风险管理扩大了报告目标的范畴, 将战略目标纳 展。具体来讲, 即增加了一个目标, 两个观念和三个要素: ( 1 )目标—— 入其中, 该目标层次高于其他三个, 即企业在确立了发展计划后应先制定出战略目标, 随之保证运营、 报告、 遵循目标与其一致; 企业 在实现这三个目标的同时也要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 2 )观念—— —风险组合观和整体风险管理观。风险组合观, 即企业在实现各个 目标的过程中, 对每个单位而言, 其风险可能在该单位的容忍范围以内, 但就企业整体来讲, 总风险很有可能超过企业整体的风险偏 好范围。因此, 要求管理者从企业层面上总体把握分散于各个层次和部门的风险, 防止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现象发生, 即整体风险 管理观。这两个观点的重大意义在于意识到不同的风险事件以及风险对策之间存在交互影响性,只有在统一考虑这些风险事件的 —目标制定、 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框架》将目标实现作为主体 正、 负相关性, 才能科学的统筹制定出风险管理方案。( 3 )要素——
COSO2013的_内部控制_定义_王怡心
![COSO2013的_内部控制_定义_王怡心](https://img.taocdn.com/s3/m/80cf2a2e192e45361066f5f0.png)
472013.61992年COSO发布《内部控制——整合架构》(初始架构)已获得广泛接受,并且被世界各国广泛地实施与应用。
该架构已被认可为一个领先的内部控制架构,用来设计、导入和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从初始架构开始至今的二十年来,商业环境已经产生剧烈的改变,变得更加复杂,趋向科技化以及全球化。
同时,利害关系人更致力于寻求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期待能有较好的透明度以及“课责性”,以支持企业经营决策和组织治理。
COSO相信该架构能够帮助组织有效果、有效率地发展及维持内部控制制度,增加企业达成目标的可能性以及因应商业和营运环境的改变。
COSO 2013新版本与已经被证明和原版本有多处相同之处,其保留内部控制定义和五个内部控制要素的基本精神。
此外,被广泛用来评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准则也仍维持不变;唯此新版本特别强调,管理阶层对于设计、应用及评估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判断的重要性。
同时,COSO 2013新版本包含重要的强化功能,用来设计的清楚概念以及容易应用原则。
其中,最重要的强化功能在于把原架构的内部控制概念明确地编纂到其原则及属性。
这些原则及属性提供给使用者更清楚的概念,用来设计并发展内部控制制度;原则及属性也可被用来支持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其他架构的更新和强化功能,也帮助使用者传达企业及营运环境的改变趋势,包含下列项目:利害关系人对于治理监督的期望;市场及营运的全球化;商业模式COSO 2013的“内部控制”定义◆ 王怡心的改变;各种法律、规章、准则的国际化与复杂化;企业对于不断进步科技的使用与依赖 ;监理机构对于预防及侦测企业舞弊的期望。
COSO 2013新版本仍有三册文件,充分考虑到许多利害相关人所提供的意见及其所注意的细节,以确保1992年内部控制整合架构的核心力量被保留、厘清和强化。
第一册《高阶主管摘要》,对于董事会成员、执行长、其他资深主管以及主管机关的高阶主管概论。
第二册《架构》,定义内部控制以及叙述基本的原则和属性之内部控制组成要素;这册也提供给各个管理阶层,用来设计、导入、实施和评估内部控制的方向。
COSO框架主要内容及内部控制
![COSO框架主要内容及内部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9400eb7202768e9951e7380b.png)
框架框架内容内容提要1 - 定义2 - 控制环境3 - 风险评估4 -控制活动5 -信息和沟通6 -监督7 -内部控制的局限性8 -角色和职责附件A -研究的背景和相关事件B -方法C -对于定义的观点和应用D -意见信的考虑E -精选术语表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i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COSO)主席Gaylen N. Larson会员机构代表财务执行机构P. Norman Roy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Philip B. Chenok美国会计师协会Andrew D. Bailey内部审计师协会William G. Bishop III管理会计师协会Robert W. Liptak内容提要长期以来,高级管理层一直在寻找控制和管理他们所经营的企业的更好方法。
内部控制的实施促进企业朝着盈利目标和成就其使命的方向持续发展,并将这个过程中的干扰因素最小化。
内部控制措施帮助管理层应对快速变化的经济和竞争环境以及不断改变的客户需求,并针对未来的成长进行调整。
内部控制促进效率性,降低资产损失的风险,并有助于确保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对于法律法规的遵循性。
由于内部控制服务于很多重要的目标,对于更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及其运行效果的要求不断增加。
内部控制系统越来越多地被视为各种潜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这造成了经商人士、立法者、监管机构和其他相关方的困惑,同时导致企业由于沟通有误和期望不同而产生问题。
在内部控制被写入法律、法规或条例中时,如果没有清晰的定义,问题会更加复杂化。
本报告针对管理层和其他方面的需求和期望,在定义和描述内部控制时考虑如下因素:•建立一个适用于各方需求的通用的定义•提供一个标准,无论是大的或小的、公众的或私人的、盈利性的或非盈利性的业务和企业,均可以参照该标准评估他们的控制系统并决定如何改进。
coso内部控制
![coso内部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1415ff9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fa.png)
COSO内部控制1. 引言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是一个由五个专业机构组成的非营利组织,成立于1985年。
COSO的目标是提供有效的内部控制、企业风险管理和企业治理的框架和指南,以帮助组织达到其业务目标。
内部控制是指组织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用于确保组织能够有效运营、达到其目标,并能够识别和应对内外部风险。
COSO内部控制框架是一套广泛接受的内部控制指南,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组织中。
本文将介绍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基本原理、组成部分以及实施过程,并解释为什么COSO内部控制对于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
2. COSO内部控制框架概述COSO内部控制框架由五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构成,它们分别是:2.1 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涉及到组织的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领导层的承诺和组织文化等因素。
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可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2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评估组织内部和外部风险的过程,以确定可能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风险。
通过风险评估,组织可以确定关键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这些风险。
2.3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涉及组织设计和实施的各种控制措施,旨在管理和缓解已识别的风险。
控制活动通常可以分为预防控制、检测控制和补救控制。
2.4 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确保相关信息流动和沟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应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可靠,并且在组织内部的不同层级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
2.5 监控活动监控活动是对内部控制的评估和监督过程。
它包括对内部控制的持续评估、风险管理和内部审核等活动,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3. COSO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3.1 建立控制意识组织应该培养员工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意识和理解。
控制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提供培训和教育、制定相关政策和程序等方式来实现。
COSO内部控制管理框架(详细版)
![COSO内部控制管理框架(详细版)](https://img.taocdn.com/s3/m/4c635adc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62.png)
COSO内部控制管理框架(详细版)COSO内部控制管理框架一、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构成控制环境的要素:(一)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对内部控制而言,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董事会是相当重要的。
●如何评价?1. 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是独立于管理层的,这样必要时能够提出有挑战性甚至审查式的问题。
2. 建立董事会专门委员会以特别关注和处理相关重要事件。
3. 董事的知识和经验4. 与内、外部审计师等的会面频率和接触5. 为董事会或专门委员会委员提供信息的及时性和充分性,以便及时监督管理层的目标和战略、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重大协议的条款等。
6. 为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提供充分、及时的信息,以便及时获知敏感信息、调查、不当行为(例如:监管机构调查、贪污、挪用公款、滥用公司财产、违反内部人员交易法规、非法支付等)。
7. 监督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聘用和解聘高级管理人员。
8. 建立“高层管理基调”9. 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依据其发现采取行动,包括特殊调查。
(二)管理者的品行及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①企业承受经营风险的种类②管理者对法规的看法③对企业财务的重视程度④对人力资源的看法●如何评价?1. 接受的业务风险的性质,例如:管理层是否经常介入特别高风险的业务,还是在接受风险方面非常保守。
2. 在关键职能部门的人员流动率,例如:经营、会计和数据处理部门等。
3. 管理层对数据处理和会计职能的态度,以及对财务报告和资产安全可靠性的关心。
4. 高级管理层和业务部门管理层相互交流的频率,特别是双方处于不同的地域时。
5. 对财务报告的态度和行动,包括对采取的会计处理的争议(例如:采取保守的还是激进的会计政策;会计原则是否被滥用了;关键的财务信息没有被披露;或会计记录被粉饰或篡改了)。
(三)管理者的素质管理者往往是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关系人,他的素质(知识、技能、操守、道德观、价值观)影响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COSO新框架下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
![COSO新框架下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7933c58336c1eb91a375dfe.png)
COSO新框架下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摘要: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效率,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效率,有助于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本文首先阐述了COSO新框架,接着论述了COSO新框架下,构建与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积极作用及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旨在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关键词:COSO新框架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一、COSO新框架概述2013年,COSO委员会推出了新版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及其配套说明性文件,它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推荐使用的唯一的内部控制框架。
在我国,它不仅适用于营利性企业,同样适用于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
新框架中明确了内控系统的五大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COSO新框架对事业单位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保护国有资产安全、预防和控制风险等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因此,事业单位要认真研究COSO新框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体系。
(1)控制环境。
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极大地影响着全员的内控意识,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及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般包括:员工的诚信、价值观和能力;事业单位的管理哲学、经营风格、责权利的分配及组织问题等。
(2)风险评估。
是COSO内部控制的独特要素,是指在既定的经营管理目标下,事业单位也同样面临着内外风险,因此要对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建立完整的预防和应对机制,将风险尽可能地控制在单位可承受的水平,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3)控制活动。
贯穿于单位的各个层次、各个部门,是为保障管理层进行管理而制定的必要措施和程序,一般包括授权审批、验证核对、信息管理、绩效评价等。
(4)信息与沟通。
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桥梁,为管理层提供判断和决策的依据,不仅包括单位内部信息数据生成和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还包括与客户、供应商、大众等的信息交流。
(5)监督。
内部控制的全程都需要有效监督,实施的方式有内部审计和自我评估等。
第二章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第二章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ae157d8ecaaedd3382c4d385.png)
财富 物资的目的。 铁面无私:借公家的名义或力气,谋取公家的利益。 瞒天过海:将作弊的理想真相隐藏在日常的经济业务活动中,使
人不 易疑心和发现,甚至发生错觉,以到达贪污的目的。
〔一〕如何防范罕见的作弊〔续〕
国有企业的战略方向
市场 继续开展集成性的
产品与效劳
战略性推销
电子商务 高效的运作机制
客户 关系管理
战略一 强化高效运营机制
明白集团/控股公司与子公司/下属公司的责任与权利关 系
树立可以实时提供管理和财务信息的ERP系统 降低企业运营本钱
战略二 树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树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树立企业客户档案、客户效劳中心 树立客户信息的反应体系 制定客户效劳的规范形式
里应外合:企业外部各职能部门的任务人员之间,企业外部与外部
有关
人员之间应用各自的〝方便〞条件,规避企业的外部
控制与监
督,合伙作弊,共同窃取企业资财的行为。
声东击西:采取迂回、变相的方式窃取企业资财的行为。
混水摸鱼:借助某种不测或混乱局面获取不合理利益的行为。
移花接木:暗中玩弄手法,以假的替代真的。
一定的顾忌 企业缺乏集成的信息系统,外部条块联系清楚,步伐一致,员
工对打破现有的运作体系有疑虑 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缺乏上下交流的迟滞渠道,以便于管理政策
的片面贯彻及实施状况的及时和准确反应
公司管理结构
中国目前法律法规提到的公司管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经过设置公司管理结构的职责划 分,到达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 平衡股东各方的利益 添加管理的透明度 发扬董事会的作用
COSO内部控制框架说明
![COSO内部控制框架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1c59817dc8d376eeaeaa31e9.png)
COSO内部操纵框架2007-11-16 15:30一、背景介绍内部操纵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一般的人把内部操纵理解为组织为了减少决策失误和工作缺陷而实施的操纵,这些操纵可能是内部监督、也可能是治理手册、规章制度等。
这种理解没有错,但不全面。
按照现代的内控理论,这些仅仅是内部操纵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现代内控理论认为,内部操纵是一个系统化的框架,它建立在风险治理的基础上,包括内控环境、风险分析、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大要素。
(一)COSO内部操纵框架的产生和进展过程内部操纵理论的进展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大致能够区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操纵制度、内部操纵结构与内部操纵整体框架四个时期。
在内部牵制时期,账目间的相互核对是内控的要紧内容,设定岗位分离是内控的要紧方式,这在早期被认为是确保所有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理想操纵方法;在内部操纵制度时期,内部操纵的重点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内部操纵结构时期,内部操纵被认为是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分为内控环境、会计制度和操纵程序三个方面;内部操纵整体框架时期,确实是我们下面将要讨论的COSO内部操纵框架。
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与内部操纵有关的活动大部分集中在制度的设计和审计方面,重在改进内部操纵制度和方法。
1973年至1976年对水门事件(美国公司进行违法的国内捐款和贿赂外国政府官员)的调查使得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开始注意到内部操纵问题。
针对调查的结果,美国国会于1979年通过了《反国外贿赂法》(简称FCPA)。
FCPA除了规定了关于反贿赂的条款外,还规定了与会计及内部操纵有关的条款。
因此美国许多机构都加强了对内部操纵的研究并提出许多建议。
1985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协会、财务主管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治理会计师协会联合创建了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该委员会旨在探讨财务报告中的舞弊产生的缘故,并查找解决措施。
两年后,该委员会提出了专门多有价值的建议。
COSO内部控制框架介绍
![COSO内部控制框架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d2f48275022aaea988f0f9f.png)
COSO部控制框架2007-11-16 15:30一、背景介绍部控制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一般的人把部控制理解为组织为了减少决策失误和工作缺陷而实施的控制,这些控制可能是部监督、也可能是管理手册、规章制度等。
这种理解没有错,但不全面。
按照现代的控理论,这些仅仅是部控制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现代控理论认为,部控制是一个系统化的框架,它建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包括控环境、风险分析、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大要素。
〔一〕COSO部控制框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大致可以区分为部牵制、部控制制度、部控制结构与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
在部牵制阶段,账目间的相互核对是控的主要容,设定岗位分离是控的主要方式,这在早期被认为是确保所有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理想控制方法;在部控制制度阶段,部控制的重点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部控制结构阶段,部控制被认为是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分为控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就是我们下面将要讨论的COSO部控制框架。
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与部控制有关的活动大部分集中在制度的设计和审计方面,重在改进部控制制度和方法。
1973年至1976年对水门事件〔美国公司进行XX的国捐款和贿赂外国政府官员〕的调查使得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开始注意到部控制问题。
针对调查的结果,美国国会于1979年通过了《反国外贿赂法》〔简称FCPA〕。
FCPA除了规定了关于反贿赂的条款外,还规定了与会计及部控制有关的条款。
因此美国许多机构都加强了对部控制的研究并提出许多建议。
1985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协会、财务主管协会、部审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师协会联合创建了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该委员会旨在探讨财务报告中的舞弊产生的原因,并寻找解决措施。
两年后,该委员会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基于该委员会的建议,其赞助机构成立COSO委员会,专门研究部控制问题。
新版COSO框架完整版
![新版COSO框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ace773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14.png)
原则四 企业制定完善旳政策吸引、发展、保 存人才
关注要点:
1. 制定了有关旳政策与制度 2. 关注员工旳胜任能力,并连续改善 3. 不断吸引、发展、保存人才 4. 制定了岗位继任计划
原则五 使员工各自担负起内部控制有关职责,共同 实现目旳
关注要点:
1、经过组织、权限及责任分工明确每名员工旳责任 2、 制定了绩效衡量以及鼓励惩处机制 3、 在组织内部形成遵守内部
关注要点:
1、拟定独立于信息系统运营旳信息系统一般控制 2、建立有关旳基础构架旳控制活动 3、建立有关旳信息安全管理控制活动 4、建立有关旳信息系统购置、开发、运营维护控制活
动
原则十二 组织经过合理旳政策制度和确保这些政策 制度切实执行旳流程程序,来实施控制活动
关注要点
1、建立有关旳政策和程序来落实控制活动 2、建立政策和程序执行旳责任和义务机制 3、使用有胜任能力旳员工来执行控制活动 4、注意控制活动执行旳及时性 5、定时维护并更新政策及程序
信息与沟通
原则十三 组织获取或生成,并使用有关、有质量旳 信息来支持内部控制发挥作用
关注要点:
1、辨认各环节旳信息需求 2、建立内部、外部数据获取渠道 3、将有关数据处理成有用旳信息 4、确保信息处理过程有效 5、衡量信息获取旳成本与收益
原则十四 内部控制旳目旳和责任在内旳必要信息传 达给每位员工
新COSO框架对五要素旳分解不是按照子要素来 进行旳,而是作为“原则”来呈现旳,即强调“基于 原则”旳内控实施和管理层判断旳使用。新框架并未 要求对17项原则及其关注点进行单独评估以拟定其是 否存在或有效。管理层能够自由判断新框架所提供关 注点旳合适度或有关度, 然后根据企业旳详细情况, 来选择和考虑与某一特定原则亲密有关旳关注点。能 够说,在这一点上,COSO新框架吸收了《萨班斯法 案》经过后来旧框架实施成本高旳教训,使内控实施 愈加灵活,同步节省了实施成本。
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aaf5093eda38376bae1fae8d.png)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前沿译丛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美)COSO 制定发布方红星王宏译大连制定发布机构简介COSO是Treadway委员会(Treadway Commission,即反欺诈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通常根据其首任主席的姓名而称为Treadway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的简称.Treadway委员会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学会(AAA)、国际财务经理协会(FEI)、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和管理会计师协会(IMA)等5个组织于1985年发起成立。
1987年,Treadway委员会发布一份报告,建议其发起组织共同协作,整合各种内部控制的概念和定义。
1992年,COSO发布了著名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1994年作出局部修订),成为内部控制领域最为权威的文献之一.2003年7月,COSO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征求意见稿)》,经过一年多的意见反馈、研究和修改,2004年9月发布了最终的文本。
本书就是按照2004年9月正式发布的文本进行翻译的.译者简介方红星,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兼任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社长,编审,东北财经大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三友会计研究所所长。
主要学术兼职有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会计学会理事、中国成本研究会理事、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组成员、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常务理事及多家学术期刊编委。
王宏,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现就职于财政部会计司综合处,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内部会计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政策研究。
中文版前言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演进过程之中,COSO的突出贡献是举世公认的。
它在1992年所发布的、并于1994年作出局部修正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已经成为世界通行的内部控制权威文献,被国际和各国审计准则制定机构、银行监管机构和其他方面所采纳。
COSO发布《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整体升级
![COSO发布《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整体升级](https://img.taocdn.com/s3/m/8c12013cf111f18583d05ab3.png)
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于2013年5月14日发布《2013年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及其配套指南。
《整体框架》的发布将有助于公司高管在企业运营、法规遵从以及财务报告等方面采用更为严密的内控措施,提升内控的质量。
COSO原《整体框架》发布于1992年,21年的时间过去了,资本市场和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也要求《整体框架》有所调整。
据了解,新《整体框架》和原版相比,在基本概念、内容和结构,以及内控的定义和五要素、评价内控体系的有效性标准等方面均没有变化,据此,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新《内控框架》对于原版内控不应称为改动,而是一种升级。
新《整体框架》相比原版,主要有三大亮点,即更实、更活、更稳。
更实:提供了内控体系建设的原则、要素和工具新《整体框架》与原版相比,细化了董事会及其下设专业委员会的描述,这只是一般性的改动,而且新《整体框架》里提到了很多案例,以增强从业者对内控体系建设的理解。
不过,让专家们更感觉“入眼”的是新《整体框架》的一些实质性变动。
新框架在继承了旧框架对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提供了内控体系建设的原则、要素和工具,具体的变化体现在突出了原则导向,即在原有五要素基础上提出了17个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82个代表相关原则的主要特征和重点关注点的要素,这是本次修改的亮点,使内控体系的评价更加有据可循。
新框架提供了17条具体的原则,这是新框架比较“实”的地方,因为之前版本的内控框架只有五个要素,更像是一个学术模型,具体要怎么做,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答案。
而这次COSO委员会提到的17条原则都是相对来说更明确的动作,这为企业做内控提供了一套路线图,为企业评价内控提供了一张打分表。
更活:强调企业可有自己的判断新《整体框架》相对于旧框架,在内控建设和评价中,强调依赖于管理层自身的判断,而不是像原来一样要求严格基于证据。
新框架强调董事会、管理层和内审人员拥有“判断力”,这是新框架比较“活”的地方。
新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介绍
![新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ae54706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61.png)
新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介绍
王怡心
【期刊名称】《中国内部审计》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一、背景说明COSO委员会于1992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亦即所谓的旧框架,并于1994年进行了一些内容增补。
该框架逐渐得到世界各国内部控制准则制定机构的认同,成为国际通用的内部控制准则。
特别是为遵循美国《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Act,2002)中有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要求,在美国,
【总页数】3页(P41-43)
【作者】王怡心
【作者单位】台湾内部稽核协会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基于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启示 [J], 鲍建青
2.试论从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到《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演化过程中对内部控制与管理的关系的发展 [J], 殷祖贞
3.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基于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案例分析 [J], 郑晓薇;纪士鹏
4.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内容、理论贡献和借鉴 [J], 李小衡
5.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COSO报告 [J], 王义华;孟宪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OSO内控框架
![COSO内控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17bff08fba1aa8114431d9eb.png)
•管理工具名称•基本介绍•管理工具操作介绍•操作要领与经验•案例⏹基本概念:-KPI优化矩阵是通过对已生成的关键业绩指标按照有效性、平衡性及相关性进行测试,以保证关键业绩指标进一步优化⏹工具用途:-KPI优化矩阵既可以用于关键业绩指标的设计过程也可用于绩效管理诊断过程对企业现有的业绩指标进行测试⏹工具出处-该工具根据安达信公司的方法整理、丰富而成,该工具的基础来源于指标设定的SMART原则/以及以流程为基础的关键业绩指标设计等-目前所知该工具主要用于中石油润滑油公司绩效管理与职业生涯设运用KPI优化矩阵操作步骤有效性测试有效性测试包括的内容⏹可理解-指标能被简单明了地交流 ⏹可控制-指标的结果有直接的责任归属并可基本控制 ⏹可实施-指标承担者可采取行动来改进绩效 ⏹可信性-有稳定的数据来源和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支持指标 ⏹可衡量-指标能够量化或有可信的衡量标准 ⏹可低成本获取-获取数据成本低于其带来的价值 ⏹与目标一致-指标与特定战略目标相联系 ⏹与整个指标体系一致-指标与组织中上一层或下一层指标相联系•按照价值树分解等方法初步形成备选关•对初步形成的备选关键业绩指标在以下8个方面进行测试:可理解、可控制、可实施、可信性、可衡量、可低成本获取、与目标一致、与运用KPI 优化矩阵主要步骤•对初步形成的备选关键业绩指标在CQT 三个方面进行测•对初步形成的备选关键业绩指标进行相关•最终形成优化后的KPI 通过有效性测试进行第一次筛选,将不合格的指标删掉通过有效性测试及相关性测试进行第二、三次筛选,将平衡性(CQT)测试平衡性测试包括的主要内容相关性测试相关性测试:-绩效指标的相关性测试能尽量避免一个体系中指标间矛盾与冲突,确保指标之间的关系为中性或正关系。
如果有两个指标间出现负相关的现象的情况出现,必需对指标做出适当的调整B绩效评价必须同时考成本(C OST)是指流程所需资源投入的成本或是最终产品的成本 时间(T IME)是指流程将产品/服务提供给客户的效率有多高操作要领与经验⏹应按照有效性、平衡性、相关性测试顺序进行,逐步筛选,不断优化⏹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效性8个方面可以进行适当简化,如简化为SMART⏹在测试过程中可由项目组成员独立进行也可邀请客户参与,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在进行之前一定对各个测试维度的定义达成共识⏹由于KPI优化矩阵操作过程相对复杂,所以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其主要应用于部门及单位级KPI的设计过程KPI优化矩阵案例⏹案例名称:XXX公司绩效管理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项目⏹项目团队:XXX、XXX、XXX⏹主要成果:运用KPI确定了二级单位的2007年度关键业绩指标,其主要操作过程见备注现代企业内控制度现代企业内控制度:概念界定与设计思路[作者:于增彪等来源:网络点击数:93 更新时间:2006-10-30 文章录入:Admin]【字体:】「摘要」本文根据对亚新科集团内控制度现场研究的顿悟,从现代企业实务出发,指出COSO报告和巴塞尔委员会的有关文件对内控制度只强调评价而忽略设计和执行的缺陷,并对内控制度概念予以补充和扩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3中国内部审计 一、背景说明 COSO委员会于1992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亦即所谓的旧框架,并于1994年进 行了一些内容增 补。
该框架逐渐得到世界各国内部控制准则制定机构的认同,成为国际通用的内部控制准贝■特别是为遵 循美国〈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Act,2002中有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要求,在美国上市公司都以COSO 框架为准则来设计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一步推动了C O S O内部控制框架在世界各国的广泛 应用。
台湾于2002年 11月18日发布的《公开发行公 司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处理准则》,经过六次修订,最新版本于2011年12月21 日发布,也 是在借鉴COSO 内部控制框架的基 础上,结合台湾内部控制落 实条款制订而成的。
自旧框架发布以来,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管理模式发生巨大变化,新的科技应用和 复杂组织结构以及愈加严格的治理要求,促使企业在满足COSO 旧框架的营运、合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目标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关注范围扩及非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
此外,近年来由于内部控制失效而 发生的一 系列舞弊事件以及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影响,也要求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准 则。
为顺应形势要求,2010年9月COSO委员会启动了对《企k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审核与更新,并聘请41两岸交流新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介绍王怡心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WC作为项目计划执行单位,着手新框架的制订工作。
为确保能够广泛代表各方意见,coso委员会还成立了一个由实务界、学术界、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代表们组成的顾问委员会,提供咨询意见0 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COSO 委员会对700多个旧框架的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回应意见大部分支持对旧框架进行修订和更新,但不建议重新再造新框架。
2011年12月,COSO 委员会发布了新框架的征求意见稿来公开征求意见。
二、新框架的改变重点C O S O 委员会认为旧框架中关于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核心要素在现有环境下仍然有效,所以新框架在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五大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评估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的标准以及专业判断的运用等方面与旧框架保持了一致。
针对内部控制的认知和实践方面,旧框架的重点在于“知悉与建立”新,框架的重点在于“承诺与落实”,请参阅表二的COSO新旧原则比较表。
新框架的变化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着重“原则导向”的方法新框架最显著的变化是在旧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内部控制五大要素的17项总体原则(请参阅表一和82个相关属性,其内容为部分延续、部分新增、部分修改和部分删除。
17项总体原则和五项基本要素作为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适用于所有的组织;82个属性代表相关原则的主要特征和关注点。
17项总体原则和82个相关属性,构成了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建立与评价的主要标准。
(二明确目标设定”在内部控制中的角色旧框架将目标设定作为一个管理过程,认为目标设定是风险评估要素的前提条件,并且COSO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将目标设定作为内部控制的八大要素之一。
新框架同样强调目标设定是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的前提,但明确指出目标设定不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
(三强化公司治理”的理念新框架包括了更多的公司治理中有关董事会及其专业委员会(包括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与治理委员会等的内容。
这与台湾金管会制定有关公司治理的规定相一致。
(四扩大财务报告的范畴”旧框架在内部控制目标设定中仅仅关注于财务报告目标,目的是确保编制可靠的公开发表财务报告,主要是企业面临主管机关的要求。
新框架在报告对象和报告内容两个两岸交流42中国内部审计部分,提出扩大范围的要求。
在报告对象方面,既要面向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监管机关,确保报告符合有关监管要求;又要面向内部的董事会和管理阶层,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需要。
在报告内容方面,除了包括传统的财务报告,还涵盖了市场调查报告、资产使用报告、人力资源分析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等非财务报告。
新框架对报告范畴的扩展对金管会的相关规定,未来会有一些影响。
(五增加了“反诈欺与反贪腐”的内容与旧框架相比,新框架包含了更多的关于反诈欺与反贪腐的内容,并且把管理阶层评估欺诈风险作为内部控制的17项总体原则之一,重点加以阐述。
(六考虑了不同“商业模式和组织结构”的内部控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才竞争的激烈,近年来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组织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在营运过程中更多地使用第三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管理阶层更加需要注意包括供应商和客户在内的价值链管理。
为此,新框架分析了不同商业模式和组织结构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问题。
此外,新框架还进一步解释《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2004、《财务报道的内部控制——较小型公开发行公司指引》(2006、《内部控制监督指引》(2009之间的关联性。
总之,新框架并没有改变旧框架关于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而是对旧框架的某些概念和指引进行更新和改进,以期适应近年来企业经营环境的演变、监管机构的要求和其他利益关系人的期望。
COSO 委员会主席大卫?兰德斯蒂尔(David L.Landsittel表示:各类组织可以继续沿用旧框架,因为它是历经时间考验的。
新框架无意改变内部控制原有的定义、评估方法或管理模式,而是给使用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准确的内部控制概念、指引和案例。
”三、征求意见情况新框架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引起了全球会计审计组织、内部控制实务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等组织对COSO委员会修订内部控制框架表示赞同和支持,认为新框架充分考虑了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科技的进步以及各国主管机关的监管要求,为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建立与评价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美国审计总署(GAO赞同新框架的17项总体原则和82个相关属性,指出“原则—属性”的方法给企业建立和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有效方法。
美国银行业协会(ABA表示新框架对银行业内部控制具有较大影响,可以有效帮助银行业扩展内部控制设计与评价工作。
普华、德勤、毕马威、安永等国际会计公司认为新框架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各方面进行了更新和提高,可以更有效地支持管理阶层和会计师的查核工作。
美国最大的电信服务商Verizon 公司、花旗银行等认为新框架将内部控制报告目标扩展到非财务报告领域,给在美国上市公司遵循《萨班斯法案》带来内部控制实施成本的增加。
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等关注新旧框架的转换和新框架的生效日期,建议COSO 委员会与美国证管会及其他监管机构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个合理的新旧COSO框架转换期。
美国会计学会(AAA也认为管理阶层更加关注新框架对公司遵循《萨班斯法案》的影响,因此新框架转换应当在这方面加以清楚说明。
四、建议新框架代表国际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对台湾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完善与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为此, 建议可以开始进行下列工作。
(一加强与C O S O委员会的沟通,建立定期联系机制台湾内部稽核协会持续地与COSO委员会等国际内部控制准则制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定期联系机制;并主动参与台湾内部控制准则修订和制定工作,协助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采用COSO框架,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二掌握新框架的最新进展,做好新框架的研究与翻译工作按照COSO委员会的工作计划,新框架于2012年底正式发布。
我们将密切掌握新框架的最新进展情况,积极与COSO委员会联系新框架在台湾的翻译出版事宜。
同时组织有关专家和人员,开展对新框架的研究与翻译工作,为台湾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者、实务工作者及政府单位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三进一步完善台湾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推动与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趋同工作新框架与台湾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规范体系,在整体框架、基本要素43、押制环堤{口痕则》I诚道權价tar立圧了楝傩全的尤萇屋㈱対髙阶槪理齢!二井建上财务报J&tu为标狀』2董事会TE事会了解并苛桂打财务报逬戊内部控制有先艺监膏责枉.3管理秤孕吩经営図JfrT理皙学勺经管凤幡支持有效的財务报道内翩控制之达应.4级级桩架m」z址织怔架龙持仃垃的射务报道内都控a财务报导能力一公同即性具签财翁推道及相关监僭角邑能J J ZA员・§机凰与盍仃:f理阶层段员工获樹适十层级之戟觀咕贾任•以促进有效的財等报道内却悴制工人力费尊一人力程源政翁打实务之设讣打执存册助F有效的财务报道内蒯控制.:、%险评估a财务报1§目标Y理阶层折描定之財务报道R标具有充仔的说明屋标也以侃怔町韜财务报道凤验之鮮迟,3财弘报逍辄险Y 司辨谀及井析达成财齐报道LJ标2 %险.以柞%决迅宙觇险港刚、.比由I』2013.3中国内部审计和主要内容方面皆为一致,为台湾企业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内部稽核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议进一步研究台湾企业落实内部控制工作中,取得其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汇整成建设性的意见供各界参考。
台湾内部稽核协会可积极推动与cos O 框架等国际内部控制准则的趋同工作,促进台湾企业在国际市场有更好的竞争力。
(本文摘自台湾内部稽核协会《内部稽核(季刊》杂志总第79期。
作者王怡心是台湾内部稽核协会理事长表一COSO新旧框架原则数目比较表二COSO新旧原则比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