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初二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导学案

社戏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3、理解小说的第一人称的写法和文中的景物描写。

4、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重、难点重点: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难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学习资源导学案、课件、平台讨论、随堂检测学习过程学习内容一、自学反馈预习反馈、答疑解惑根据平台提交的自学检测、导学案内容,结合解析,生生、师生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二、整体感知【小组活动】我会梳理。

根据预习和你的理解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梳理文章结构,把你梳理的文章结构拍照上传到平台“【课中讨论】我会梳理”活动区中。

(学法提示:一段一段地读,抓住线索,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内容,并展示出来,展现形式不限。

)三、重点解读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先独立完成下列思考题,再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活动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我”看不成戏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以小组为单位拍照上传到平台“【课中活动】课文写什么讨论区。

(学法指导:个人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讨论,推举一位同学给大家展示本组最优作品。

)【小组活动二】研读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学法指导:反复读课文,从文中画出关键词句,根据课文内容概括。

)【小组活动三】精彩语落赏析“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在课文第11段中,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我”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学法指导:反复读课文,从文中画出关键词句,体会对比的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社戏导学案(共两课时)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社戏导学案(共两课时)

《社戏》第一课时导学案鲁迅【学习目标】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4、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前置学习】预习内容及要求:1、给下列词语注音:潺潺()絮叨()撺掇()惮.()踱.()归省.()行.辈()撺.()凫.水()桕.()树旺相.()撮.()蕴藻()楫.()棹()掇.()(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乐土:归省:行辈:潺潺:絮叨:撺掇:依稀:自失:弥散:怠慢:惮:漂渺:旺相:撺掇:2、【课文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2)文学常识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作者塑造的。

因此本文中的“我”(迅哥儿),不同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

这里的“我”是作者塑造的,而那个“我”就是鲁迅自己。

(3)背景知识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20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学习探究】1、朗读课文,了解内容,能复述出所回忆的四件事。

(1)学生自由朗读。

(朗读要求:准确、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

)(2)概括文中所写的事:2、复述事件:(1)方法指导:复述事情大体过程,抓关键语句。

(2)小组交流、补充,推举一人,准备全班复述。

(3)全班交流。

3、鲁迅先生对天真浪漫自由有趣的童年进行了回忆,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童年的时光信令人难忘,同学们,还记得你童年发生过的趣事吗?接下来,请同学们以“我的童年”为题,说一说你童年时印象深刻的趣事,请同学们叙述完整,声音洪亮。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社戏》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社戏》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社戏》导学案导学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地位:《社戏》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一课,属于课内必学的内容。

1.2 教材内容:《社戏》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重庆山乡村社的小故事,通过讲述村民在寒冷的冬天热闹非凡的社戏表演,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人民群众的团结、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1.3 教材目标:本课旨在通过社戏这一特殊形式的娱乐表演,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社会生活的关注。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了解社戏的起源和发展;(2)了解社戏在中国民间表演中的地位和作用;(3)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词组;(4)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中的主旨和细节;(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3)培养学生的团结、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社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中的主旨和细节;(3)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3.2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4.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讲述和展示社戏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戏的魅力和韵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2 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3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答案,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社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精品导学案(word版)

社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精品导学案(word版)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1.《社戏》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少年时代的快乐与浪漫。

2.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积累优美经典的语言材料。

【学习重难点】重点: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积累优美经典的语言材料。

难点: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过程】(一)作者介绍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qiān)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在上海迁移并重建了鲁迅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导学案(配套)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导学案(配套)1

社戏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认识作者,了解有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重点字词,理解文本内容。

2、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3、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二)预习要点1、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2、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三)达标练习1、生字注音归省()行辈()惮()絮叨()怠慢()撺掇()凫水()潺潺()蕴藻()家眷()皎洁()漂渺()纠葛()2、根据意思写词语():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排行和辈分。

():翻来覆去地说。

():隐隐约约。

():怕,畏惧二、探究案(一)课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1层(第1段)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2层(第2段)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3层(第3段)平桥村乐土的乐事:钓虾、放牛。

为最大乐事──看社戏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4--30段):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一层(5—9段):戏前波折;第二层(10—13段):月夜行船;第三层(14—21段):赵庄看戏;第四层(22—30段):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31段到结尾):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二)问题展示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答:2、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答:3、“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答:4、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表现了什么?答:5、阅读14~21段。

讨论: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答:6、阅读第22—23自然段(1)主要是什么描写?从哪些感官来写?与前文写景有什么关系?表现什么?答:(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答:(三)方法总结小组间讨论预习的收获,选一名同学课上做总结汇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社戏》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社戏》导学案

1《社戏》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法指导: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根据“预习2”读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前导学】一、预习任务1.关于本文作者、写作背景及小说常识。

2.读文时注意字的正音,圈出与今天写法不同的词。

3.文中写了哪几件事?请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件趣事?4.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找出来,看看你喜欢谁。

运用“我最想和文中的(人物)交朋友,因为他(评价人物品质)”的句式说一句话。

5.理清文章的结构。

二、新知认知1.文体知识——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其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包括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

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体制可以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

2.“社戏”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

“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就是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三、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填空。

《社戏》这篇小说选自《鲁迅全集》,“社”原指___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社戏”就是_________。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社戏》精品导学案(word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社戏》精品导学案(word版)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理论,提高学生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所注重的重要环节之一。

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文件,对教育机构改革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解读。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手段和理论知识水平是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重要能力。

本课作为课本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贯彻,将课堂环节设计进行了细致剖析,力求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理想状态。

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设计者编号备课时间课时姓名小组班级社戏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能说出本课字词的音、形、义及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2、会运用小说中涉及到的详略得当、景物描写表现文章主旨的写作方法。

品味优美语句,体会文章景色美、人性美、情感美。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伙伴间真挚的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学习重难点:1、感情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

2、会运用本文叙事详略映衬的方法。

预习检测案: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写作背景: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导学案 (2)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导学案 (2)

社戏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2、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3、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难点: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学习资源导学案、课件、平台讨论、随堂检测、课后作业学习过程学习内容一、作业反馈作业反馈、疑难讲解根据平台提交的自学检测,结合解析,生生、师生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二、重点赏析【班级抢答】从故事情节来看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学法指导:再读课文,从文中画出关键词句,根据课文内容概括。

)【小组活动】看戏后的余波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同是六一公公的豆,偷着吃与他送来吃味道为什么不同?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途中偷罗汉豆吃,这件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学法指导:再读课文,从文中画出关键词句,根据课文内容概括。

)【小组活动】人物形象双喜在全文中共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阿发在偷豆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分析六一公公的性格。

(学法指导:人物塑造是小说的核心,通过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小组活动】环境描写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返航途中,再写夜景有什么作用?(学法指导:再读课文,从文中画出关键词句,根据课文内容概括。

)三、把握主旨本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学法指导:在整体感知与局部探究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题。

)四、课堂总结主题升华,拓展迁移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学法指导:反复读课文,并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课堂小结赏析: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社戏》导学案【精编】(Word最新版)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社戏》导学案【精编】(Word最新版)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社戏》导学案【精编】通过整理的【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社戏》导学案【精编】相关文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观看!1、社戏(第一课时)一、目标导学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意。

2.走近作者和作品,了解作品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二、自主预学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以下练习。

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惮( ) 絮叨( ) 怠慢( ) 撺掇( )( ) 凫( ) 屹立( ) 蕴藻( ) 家眷( ) 踱( ) 吁气( ) 渔父( ) 旺相( ) 棹( ) 归省( ) 行辈( ) 一哄( ) 吓人( ) 哄哄骗( ) 吓哄动( ) 恐吓( ) ⑵理解词义。

消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撺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凫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絮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__________,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绍兴人。

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

七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在文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导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导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社戏》导学案【作品简介】《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2、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一、预习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社戏》这篇小说选自《鲁迅全集》,“社”原指___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社戏”就是_________。

根据课文可知,“迅哥儿”看戏的地点在_____镇_____村,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棹着()归省()撺掇()凫水()潺潺()蕴藻()惮()撮()二、整体感知:3、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件事?请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件趣事?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讨论,师生归纳)三、合作探究:5、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四、分析人物:6、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找出来,看看你喜欢谁。

运用“我最想和文中的(人物)交朋友,因为他(评价人物品质)”的句式说一句话。

五、体味美景:7、文中哪些段落展现了优美的江南秀丽风光。

请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

并用“我(我们组)觉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写的好,好在写出了(或者表现了)”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好句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1.《社戏》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1.《社戏》导学案

1.《社戏》导学案第一段——自学质疑(第1课时)【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30-40分钟)小组分工提示:在本环节自学过程中,请同学们按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小组协调员组织学习开始学习、监督员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督导本组同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计时员根据自学任务督导本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环节的学习任务。

1、明确目标(1分钟)阅读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划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2、积累常识(5分钟)登录平台-查看作业-选择微课“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进行学习。

知识链接:(1)社与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事情了。

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绍兴乱弹戏班所演的戏,大致可以分为庙会戏、节令戏、祠堂戏、喜庆戏、事务戏、平安大戏等等。

绍兴的大部分地区以庙会戏为主。

庙会戏是指在各种神道如关帝、包公、龙王、火神、岳五猖、城隍、土地等等诞辰祭祀活动中演出的戏。

祭祀神道的诞辰,是神庙所在地的农村的盛大庆典,通常举行迎神赛会,绵延数里乃至十数里,轰动村社。

同时,农村的贸易集市活动,也在庙会期间举行,百货云集,称为会市。

演戏酬神,也是祭祀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届时,村民们遍邀外地乡戚,备酒备饭,招待看戏。

(2)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出自小说《呐喊》。

(3)背景介绍: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当作者看到了曾含热望的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悲惨结局,也目睹了仍处于军阀混战下的种种黑暗、落后、污浊的社会现状,现实的黑暗使他不由得想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小时候浙江绍兴外祖母居住的村庄,外祖母的慈爱,淳朴善良的村民,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还有那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社戏》名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社戏》名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社戏》名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社戏》名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社戏》名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是一部介绍中国戏剧艺术发展历程的小说,该书讲述了在一个社区里组织社戏班的故事。

社区里一群爱好戏剧的居民准备组建社戏班,为了能够演出一出精彩的戏,他们历经了种种困难,终于成功地完成了演出。

该小说除了告诉我们关于戏剧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还向我们传达了很多关于团队协作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内涵。

下面,我们就以这本小说为例,来进行名师导学,请跟随笔者对本小说的分析和思考,一起来领略其中的魅力。

一、小说主旨本小说是以一个社区里成立社戏班为背景,描绘了一群居民共同参与社戏班的过程。

故事的情节曲折,使人们感受到了这些居民在剧组工作中的困难和感情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居民逐渐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团队,齐心协力,终于成功地演出了一部精彩的戏剧。

通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道理:当一个团队齐心协力,为同一个目标奋斗时,就可以完成一个伟大的使命。

也就是说,当人们集结在一起,相互信任,相互协助,就会创造出惊人的结果。

二、小说思想内涵1、坚持不懈是达成目标的重要因素在小说中,居民们经历了很多困难。

他们开始的时候一无所有,甚至还缺乏基本的演出场地,但他们从不放弃,不断努力,尽其所能,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说明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我们就可以达成我们的目标。

2、成功的代价是团队的合作和协调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剧组的操作过程中,所有居民都作为一个团队来协作,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正是这种协作和支持,才使得他们最终成功。

因此,一个完整、高质量的戏剧往往需要团队精神的支持和合作。

三、小说语言特点本小说语言简洁明了,风格幽默诙谐,表现了作者对家庭、团队、友谊和集体等概念的强调。

同时,在小说中还反映了一种真实的地方特色,让读者更加感受到小说的真实和可信性。

四、小说价值1、启示人们要珍惜团队精神,相互协作。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社戏》导学案1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社戏》导学案1

第1课《社戏》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大抵:大概,大都。

归省:回家看望父母。

怠慢:冷淡;客套,招待不周。

驳回:不允许(请求);不采纳(建议)。

凫水:游泳。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踊跃:跳跃。

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船篷:小林船上的覆盖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赤膊:光着上身。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而分明的样子。

家眷:指妻子儿女等(有时专指妻子)。

皎洁:(月亮)明亮而洁白。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立着,常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7年起发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政府所迫害,南下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至广州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辞去中山大学职务。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理论。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其他革命文艺工作者一起同国民党官方文人及其文学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粉碎了反动当局的文化“围剿”。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社戏》导学案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社戏》导学案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社戏》导学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有钓虾、放牛等乐事;可以到赵庄去看社戏。

(2)前三件事情为盼看社戏作了铺垫,突出了看社戏是在平桥村最大的乐事。

3.⑴①看社戏前的波折,②月下出航,③船头看戏,④月夜归航。

⑵a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同去。

转机: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少年们愿意和“我”一起去;“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b①从这几个方面着笔: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对应的句子见课文(略);②赏析句子: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以动写静,写出行船的快,反衬“我”想看社戏的急迫心情;1/ 4③这部分集中写景,描写细致逼真,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兴奋愉快的心情和对江南农村美景的热爱。

c由远及近。

这一比喻生动贴切,表现了月色下“模糊”的戏台境界的美妙和“我”心情的愉悦。

d①行船的情景和偷吃罗汉豆吃的事。

②采用侧面描写,烘托伙伴们驾船技术高超,船行速度之快;表现孩子们欢快愉悦的心情。

四、(一)1.D 2.周树人豫才看社戏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月下航船归途偷豆吃双喜和六一公公(二)1.心理描写夸张2.愿望终于实现时,“我”内心获得了无比的畅快和喜悦之情。

3.“跑”与“飞”相呼应,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特点。

4.A C 5.A 我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B但我却还以为慢(急切)C 我的心也沉静。

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陶醉)。

6.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社戏》第二课时参考答案三、1.六一公公宽厚、淳朴、热情好客。

2.因为那夜的豆是和双喜、阿发等农民孩子一起吃的,豆香,值得怀念,但更值得怀念的是那些小朋友天真活泼、热情好2/ 4客的性格,淳朴无私的品德和纯真的友谊。

那夜的戏,是和小朋友们一起看的,看戏前后那丰富有趣的生活是值得留恋的。

四、1.本文是篇小说,所以即使文中“我”有少年鲁迅的影子,但绝对不能等同于他本人。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社戏导学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社戏导学案

1.社戏一、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 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关于课文: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3、给加粗的字注音惮()歌吹()漂渺()归省()潺()皎洁()撺掇()絮叨()凫水()行家()纠葛()怠慢()家眷()蕴藻()4、解释词语⑴倘:⑵大抵:⑶相仿:⑷欺生:⑸怠慢:⑹诚然:⑺舒展:⑻通通:⑼朦胧:⑽歌吹:⑾屹立:⑿疏疏朗朗:⒀扫兴:⒁纠葛:二、问题点拨1、请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分层,归纳段意、层意。

2、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3、提问: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4、提问:“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5、提问:“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

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三、合作探究1、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好孩子头还是坏孩子头?2、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3、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4、课文第11节从哪些感官写景?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5、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四、交流展示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及互动答疑的内容五、抽测达标1、修改病句(1)夏天的鲁镇是游玩的好季节。

(2)我们反复地好说歹说,最终总算把外祖母说服了。

2、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社戏
教师寄语: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与“迅哥儿”一起去看“社戏”,与作者一起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体味少年时代的快乐与浪漫。

2、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朗读、背诵文中相关段落,积累优美经典的语言材料。

4、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
预习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社戏》这篇小说选自《鲁迅全集》,“社”原指___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社戏”就是_________。

根据课文可知,“迅哥儿”看戏的地点在_____镇_____村,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棹着()归省()行辈()撺掇()
凫水()潺潺()弥散()蕴藻
()
漂渺()旺相()惮()撮
()
整体感知:
3、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件事?请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件趣事?
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讨论,师生归纳)
合作探究:
5、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
分析人物:
6、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找出来,看看你喜欢谁。

运用“我最想和文中
的(人物)交朋友,因为他(评价人物品质)”的句式说一句话。

体味美景:
7、文中哪些段落展现了优美的江南秀丽风光。

请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

并用“我(我们组)觉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写的好,好在写出了(或者表现了)”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好句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示例: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我觉得自失和弥散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

感悟社戏之美:
8、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看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有的意味留存。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齐读最后一段,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拓展延伸:
9、谁都有童年,自然也都有哄骗一生的“旧时的意味”。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寻找自己成长历程中如同本文一样追忆时能生出无限美感的趣事!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准备两分钟,小组选一位代表谈趣事。

学习小结:
10、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训练
11、阅读理解: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摇荡点撑)开船,在桥石上一()(碰击磕撞),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里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文段中两处空白处依次填。

(2)、第一自然段的表达方式属于()
A、记叙
B、描写
C、议论
D、抒情
(3)、小朋友们撑船的动作,既说明了,又体现了。

(4)、二、三两段从哪四个方面写“我”的感受?
(5)、选文的第二段写了看戏途中的景物,请摘出相关的句子
所见:
所闻:
(6)、给以上文字拟一个四字标题:。

(2分)
(7)、“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3、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4、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

(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

(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

(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

(从“第二天”到文末)
5、因为得到优待,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课文写乐土之乐很具体。

先从与农民孩子的关系上来描写乐土:客人是“公共”的;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

再从生活情趣上写乐土:“我”对农村中钓虾、放牛等事充满兴趣。

钓虾、放牛在农村中原是极平常的事,但作者却满怀深情地叙述,充分反映了“我”对农村生活的新奇感。

课文写乐土的乐正是为了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成天要死记硬背这些时代隔得远,语言差别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讨厌。

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

11、(1)、点;磕。

(2)、A
(3)、驾船技术高超;看戏心情急切。

(4)、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5)、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写一处即可)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6)、月夜航船。

(7)、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的速度快,侧面写出了孩子们驾船技术高超,表现力看社戏时的急切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