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意识培养新语文教学思想强调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培养,而问题意识则是主体学习意识的一个重要范畴。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守旧无功。
”这是北宋哲学家张载在《经学理窟》中告诉我们的关于学习的至理名言。
一句话中三次提到“疑”,可见“疑”对于“学”的重要作用。
这里的“疑”便是“善问”。
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求异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呢?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
而情境教学的理论实践又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处在特定的情境中时,思维才会更加活跃。
因而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既要创设问题情境,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例如,《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教材中的一篇童话。
如何将这样一篇看似简单的作品适当地处理好,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更深入地推动课堂教学。
上课伊始,笔者对学生说:“备课时我最初觉得这篇文章极为浅近,可是随着阅读思考的深入,却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久而未决。
今天我想先请同学们猜一猜,这困扰着老师的问题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纷纷结合自己的阅读思考猜测了起来。
有的说:“老师一定觉得这个故事中的小水罐为什么这样神奇呢?”也有的说:“应该是小姑娘为什么会得到好报。
”等等。
学生寻找问题的过程,也是阅读思考的过程,当学生情绪高涨、充满期待的时候,笔者适时地抛出了自己的困惑:“既然小姑娘的爱心感天动地,课文为什么还要不厌其烦地安排水罐的四次变化呢?这不是重复了吗?”学生的问题意识再一次被激起,课堂教学也便由此走向更加思辨更加理性的深层阅读。
二、抓住课堂突发,强化点拨引导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摘要:问题意识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阶梯,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养成善于发现、乐于思考、勇于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问题意识;语文教学;环境氛围;培养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之魂,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
问题意识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阶梯,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疑,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养成善于发现、乐于思考、勇于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因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鼓励学生求新求异。
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不嘲笑,不讥讽。
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无论大小、难易、对错,都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挖掘其可贵之处。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敢想、敢说、敢做表达,能够畅所欲言。
只有为课堂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才能使问题意识的这颗种子萌芽。
如上《荷塘月色》通感手法的运用时,有个同学突然提出“‘秀色可餐’是不是运用了通感手法?”我抓住这个契机加以引导,并鼓励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通过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交流,在思考与探讨中感受通感的内涵。
最后达成共识,认为“秀色可餐”是通感,“那个女孩的声音像牛奶糖一样甜”是通感,“那荷叶的香气是淡绿色的”也运用了通感手法。
在探索解决问题中体验快乐是何等幸福的事!二、山色佳处须细看——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思维的火花。
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多样,既可以在语文教师的指导启发下获得,也可以由学生自主探究获得。
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有一句“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敢问。
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是不分尊卑和主次的。
然而,自古师道尊严,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居高临下,教者为尊,为师就得让人敬畏;甚至有些教师还认为惟有“威严”,才能组织好课堂教学,才能维持好教学秩序,否则无法管理班级。
于是,这些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施主身份出现,而不是以知心的、平等的朋友身份出现。
这种僵化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妨碍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阻断了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产生学习是一种苦役的感觉。
有了这种感觉的学生怎能对力求解决的问题敢问呢?为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让学生确实感到自己与教师是平等的,从而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其方法是很多的,我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不要嘲笑和讽刺学生,尽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敢问的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侯提出的问题或许很“幼稚”、很不成熟,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嘲笑和讽刺,要善于在其见解中发现闪光点,并通过积极的引导使他们获得正确答案。
例如:我在教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时,有位学生对谁是主人公提出了质疑,结果,许多学生都认为“于勒”是主人公,理由是题目标明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应该说,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是无关紧要的,这仅仅呈现了学生的认知状况,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个启发学生思考的切入点,妥善地对待学生的回答。
我认为教师此时既不能嘲笑和讽刺学生,也不能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并自主地寻找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
于是,我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谁是主人公:从情节的发展过程看,谁是主导者?从人物的矛盾冲突看,谁是主要者?从主题思想分析看,课文要揭示的是什么?我还设下情境:另一篇课文《七根火柴》的“卢进勇”与“无名战士”谁是主人公呢?它对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有什么帮助?由于我没有嘲笑和讽刺学生,消除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再加上有上述这些引导和铺垫,学生敢于向我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最终获得了正确答案。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新世纪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
而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智慧的窗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金钥匙。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
然而,以往的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广大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以学生没有问题为最好的教学目标,学生没有参与学习的机会与思考的时间,这是造成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教学理念下,我们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学生有更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最佳的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简要论述如下。
一、营造和谐环境,让学生敢问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完全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是一个专制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平等的关系,而是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学生没有权利也没机会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是课堂的附属,是教师自导自演的教学的观看者。
学生不敢挑战教师的权威,不敢提出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一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体,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师生不平等的对立型师生关系,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教学权威者走下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成为平等的学习主体,与学生一起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教学由教师的“一人堂”演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的“群言堂”。
二是实现教学民主。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与思维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允许学生打断教师预定的教学方案,允许学生的标新立异与独树一帜。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打消学生的畏惧与紧张心理,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与情感,使学生敢于提问。
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
浅谈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我的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个很多教师达成共识的问题,那就是在课堂中提问的人越来越少。
我认为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尤为重要。
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问很多教师都有感触,课堂上,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越来越少。
追溯原因,有的学生怕丢脸,不好意思问;有的学生胆子不大,不敢问。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非常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敢大胆思考,才能做到敢想,敢说,敢问。
上课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的微笑,尽可能的做到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是轻松、愉悦的。
对于那些积极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水平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于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予高度评价,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成就感;对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也决不能一味的批评,要启发他们换位思考,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从而让每一个质疑的学生都消除顾虑,获得成就感。
二、循循善诱,使学生好问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一些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自己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充分发挥“问题”的神奇作用,不仅自己要领悟提问的技巧,更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技巧与解答的方法。
(一)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挖掘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不要把每一课时都安排得紧紧的,否则,学生就没有时间去思考。
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有时间,让学生在思索中发现问题,提出有水平的问题来。
有时,为了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也可以在预习时布置预习,请学生把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写在专门的本子上,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这样效果更明显。
(二)积累固定的句式,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提问也是有规范的途径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从教材出发,逐步引导学生积累经常遇到的提问句式,提高提问的水准,如:可以用“为什么……”,“是不是……”等句式进行提问。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核心素养是21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合作精神、信息素养和跨文化素养。
而问题意识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能力和品质。
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要求。
1. 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在教学《西游记》时,可以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西游记》中的人物为何会做出一些行为,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能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提问的意识,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设定一些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 组织问题导向的学习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问题导向的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讨论或者展示中表达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 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独立研究除了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独立研究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通过阅读、调查和实践,培养他们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研究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效果的评价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需要通过一定的评价方式来评估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效果。
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摘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问题意识创新精神语文教学培养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独立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人类认知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一创新。
高度肯定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所共识。
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
”所以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1.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提出质疑;才有可能对新的知识产生好奇、渴望。
比如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不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一般用法,不了解词类活用的特点,不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那么在学习中不要说提出什么问题,就连基本任务的学习也无法完成。
可见问题意识的产生必须以一定量的知识储备为前提。
刍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语文 问题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 ,它的开放性 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1 . 问题 内容 的 开 放 性
语文教学 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是培养学 生主 动提 问的能力 , 因而 问题 内容必然是无法预测的 , 是 丰 富多彩的 。“ 世界上不 可能有两片完全 相 同的树 叶” , 说 明了任何一事物它本身的 内容已是丰富多彩 的。有 的问题涉及知识面广 , 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 、 各 门学科 、 各类 对象 ; 有的 问题思路 视野开 阔 , 纵横 几千里 , 连贯几 万年 , 牵涉无数人。
3 . 问题 解 答 途 径 的 开 放 性
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相信权威 , 敢于在既定理论 、 观点 方面进行质疑 , 突破 常规 、 定 型模 式 , 超越传统 理论框架 , 把 思路指 向新 的角度 、 新 的领域 。历史上 的许多发 明创造就是源于对传统 和既有价值 的反对 和否定 。所 以, 我们在教学活动 中, 要鼓励学生用 自 己的认知结构 、 用 自己的独特视角 , 来 审视前人认识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大胆诘 问任何 现成 的东西 。如在引导学生讨论 《 曹刿论战》 这篇文 章的 人物形象时 ,对于鲁庄公这个人 ,老 师可 以这样质 疑: “ 一直 以来 ,鲁庄公在人 们的心 目中都是一个 在 政治上无能 、 在军事上无知 的平庸 国君 , 同学们认 同 这些认识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 , 学生们纷纷发 表了 自己的看法 , 各抒 己见 。 一学生认为 : “ 鲁庄公虽是个 平庸 的国君 , 但他不是一个 昏君 。我要五赞他 : 一赞 鲁庄公广开言路 , 使一介草 民曹刿得 以参与论战 ; 二 赞鲁庄公面对曹刿 ‘ 肉食者鄙 ’ 的批评 和 ‘ 小惠 ’ 、 ‘ 小 信’ 的刺耳意见 , 仍能虚怀若 谷 , 唯才是用 ; 三赞 鲁庄 公不高高在上 ,而是亲临第 一线 深入 实际 , ‘ 战于长 勺 “与之乘 ’ , 甘 当配角 , 让能人 ‘ 掌旗 ’ ; 四赞鲁 庄公 不被 ‘ 齐人三鼓 ’ 势头吓懵头 , 用人决心坚定 , 不收回 成命 , 不打退 堂鼓 , 不干扰能人 的作 战部署 ; 五 赞鲁 庄公善于总结经验 , ‘ 既克 ’ 之后能 ‘ 问其故 ’ , 向 内行 请教 , 学习如何掌握 战争 的规律 。 ” 教师的巧妙 引导 , 引出了学生如此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 ,恐 怕是 我们料想不及 的吧 ! 批判性 思维是 问题 意识形成 的一个核 心要素 , 如果我们有意识放开手脚 ,引导学生大胆反思与批 判, 我们就会 常常惊喜 于学生耳 目一新 的见解 。
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
学 生在语文学 习中产生疑问与否 ,首先取决 于他对该 学科 使学生对语 文学科产生兴趣 ,而这种兴趣产生的根本 又在于学 生在此方面有“ 成功感” 。那么教师要尽量避 免学 生“ 受挫 ” 的心
“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 , 身体都震 悚起来 ” 。作者说 : “ 这书, 乃 问一旦得到解决 ,文章主 旨的理解与把握也就是水到渠成 的事
问, 这种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 的“ 满堂灌 ” 的教学模 式 , 只能 是事 触即发 , 指 引了学生思维 的方 向, 文本所要揭示 的社会 问题就水 倍功半。 可见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 , 老师起到 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到渠成地被学生挖掘出来 。
了。 长此 以往不仅造就 了学生问题意识的习惯 , 而且可 以从 中培
产生兴趣 与否 。 所 以, 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就在于通过多方诱导 是我最初得到 , 最为心爱 的宝 书。 ” 有什 么用意。 这些深层次 的提
理压力 , 对学生 的回答 、 提问、 解题要给予 鼓励 、 表扬 , 而不是去 养 了他们 的能力和创造性 。因此老师开始时不必担心学生所提
个问题的时候 , 学生都在不停地记录 , 把老师说的 内容都记 录在 谈 认识 , 不少学生得出 了: “ 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 的结论 。这 时趁 书上 。可推测出学生已养 成了获取 “ 鱼” 的习惯 , 不 去想 , 更不去
势点拨 : “ 如果孔 乙己在当今 时代 , 他会学无所 用吗? 为什 么? ” 一
批评 、 指责甚至嘲笑 。记得笔者在教《 紫藤萝瀑布》 时, 由于学生 问题 的层次 、 质量 , 不必急于求成 , 重要 的在于运用循 序渐进 的 对“ 文化大革命” 这段历史普遍 了解不多 , 更缺乏切身 的感受 , 当 方法 , 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和积极性 , 开发他们知识和智能 的 问到 : “ 作者为何要提到紫藤 萝的被毁 与重生 ,其 目的是什 么? ” 潜力, 让他们去掌握规律 , 以便养成 习惯 。 的时候 , 得到 了这样几种答案 : 甲同学答 : 以前人们不 重视环境 保护 , 现在重视 了。乙同学答 : 是为了使文章有波澜 。 丙同学答 :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维 凝 聚在 至 关 重 要 的 问题 上 。 本 文 就 中 学语 文教 学 中 如何 培 养 学 生 的 问题 意 识 谈 点 初 浅 看 法 。 什 么 是 问题 意识
一
、
所 谓 “ 题 意 识 ” 指 学 生 在 认 知 活 动 中 , 了扩 大 或 改 组 问 是 为 认 知结 构 . 学 习 内 容经 常意 识 到 一 些 难 以解 决 的 、 惑 的 实 际 对 疑 问 题及 理 论 问题 。 产生 一种 怀 疑 、 惑 、 虑 、 探 索 的 心 理 状 并 困 焦 欲 态 . 种 状 态 可 以 使 学 生 积 极 思 维 , 断 提 出 问题 、 析 问题 和 这 不 分 解决 问题 , 而 更好 的学 习知 识 。 问题 可 以是 教 师 课 前 预 设 的 , 从 也 可 以是 学 生 自发 探 究 生 成 的 。 论来 自何 方 的 问题 , 生 只 要 无 学 有 了提 出 问题 的 意 识 , 能 激 发 其 内存 的学 习 动 机 和 求 知 欲 。 就
要 精 心设 计 教 学 过 程 , 唤起 学 生全 方 位 的参 与 意 识 , 学 生 的 思 把
括 课 本 上 的 和 老 师 所 讲 的 内 容 都 可 以质 疑 , 以 对 某 个 问题 进 可 行 拓 展 , 索 更 多 的未 知 的东 西 , 而 产 生 自主 学 习 的需 要 。 当 探 从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 没 有 讲 过 的 那 方 面 的 问 题 来 自主 探 究 ,可 以 是 一 点 感 悟 体 验 , 或者 一 点 遐
想 .不 在 于 字 数 的 多少 , 而 在 于 学 以 致
位 学 生 . 教 学 中营 造 宽 松 、 在 自由 的 教
重 要 性 , 真 领 会 起 精 神 实 质 , 先 进 的 认 用 教 育 理 念 指 导 自己 的教 学 实 践 。
浅谈语文教 学中如何培养 学生的I题意识 闭
时 庆 芳
( 河子 弟 学校 ) 洪
在 当前 的 语 文 教 学 过 程 中 ,大 多数 教 师采 取 教 师 设 置 问题 、 生 思 考 、 学 回答 的方 式 。这 种 方 式 使 学 生 有 一 个 明确 的 思 考 目标 .有 利 于 教 师 有 序 的完 成 教 学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培 养 学 生 的 问 题 意 识 , 师是 一 个 关 键 性 的 因 素 。 教 有些 教师 由 于 对 培 养 学 生 的 问 题 意 识 认 识 不 到 位 . 不 能 在 教 学 中 积极 、 是 主动 培 养 学 生
有疑 即 问 , 自由提 问 , 师 对 大 胆 发 问 的 教 学 生 予 以高 度 鼓 励 , 极 评 价 , 生 在 课 积 学 堂上能够 “ 自由 呼 吸 ” 充 分 发 表 自己 的 , 见 解 ,问 题 意 识 这 颗 种 子 便 会 发 芽 、 开 花 、 果。 结 因此 教 师 要转 变 教 育 观 念 ,尊 重 每
一
生 提 问题 的 方 法 , 学 生 会 问 。 使
八 、 做 到 课 后 发 问延 伸 要
问题 意 识 的 一 个 重 要原 因 。 因此 , 师在 教 工 作 之 余 ,应 努 力 学 习最 新 的教 育 科 研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有时往往会让正 常的教学偏离 轨道 , 学生提 出的问题五花八 思考 留下缝隙 , 会取得 意想不到 的结果 。
门, 也在无形 中对教师课堂 的生成能力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 所以
有 时的课堂设问环节往往成了一种摆设 。四是在这样长期 的教
比如一位学生在学习《 捕蛇者说》 这篇 文章 中 , 提出“ 蒋 氏快 乐吗 ? ” 这样 的问题 , 他 自己的答案是快乐 , 因为其它 乡邻们死 的
的的。
哄地吵 出来 的。平时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 培养 学生边读边思边
记的 习惯 。比如在 教学《 枣核》 这篇 文章 的时候 , 通过充 分的预
习 ,就有学生对文章中的作 者用 大量 的文字描写朋友家境充裕
结合 当前教学 实践 的分析 ,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上 , 从教师 产生 了疑问 ,作者这般 的 目的何在 ?这样 的问题只有在学生 自 和学生两方面来看 , 存 在以下几 方面的问题 : 一是虽然满堂灌的
吧。
要想培养学生 的问题意识 , 作 为教师首先应该要解放思想 , 认清 目标和方 向, 还要 给学 生提供思考 的时间和空 间, 用科学的 方法 , 有 效地 指导学生会提 问 , 提好 问。
1 . 让 学生敢问
( 2 ) 提供学生思考 的载体和方法。 著名教师王君在她 的博文
《 四上< 我 的叔叔 于勒> 》 中提及 了一件 事 , 对 我感触很大 。王老
怎样在语文教学 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江苏省 如 东县新 店初 级 中学 马 松钰
古人 云 : “ 小疑则小进 , 大疑则 大进 。疑者 。 觉悟之 机也 , 一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 , 组组竞争 , 人人竞争 的方式 , 通过 自主合 作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摇篮,是学生探究的强大动力。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提问只是教师的专属权利,只是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只注重学生对问题的解答,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严重地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机械地运用所学解题,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低下。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增强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勇于提问、乐于提问。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现在的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的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这个阶段正是学生心中充满为什么的黄金时期。
而能否将这些激发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次要从属地位,教师的威严与权威严重地打压了学生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眼中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就是真理的化身,学生对教师、对教材没有一丝的怀疑,课上就是规规矩矩地听讲。
在教师眼中,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可以,如果有学生提问换来的却是教师异样的眼光,认为这样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会打断正常的教学秩序与进程。
慢慢地,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提问,就必须转变这种不对等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独立性,将学生看做是拥有独立意识与自主能力的平等学习体,让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还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鼓励学生持有批判精神,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善于质疑,允许学生的求新求异,为学生的提问创造机会。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摘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践。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问题意识一、初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现状分析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说到底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需要社会及教育机构的培养的。
(一)学生自身原因一是不会问。
现在语文学习的答案书普及程度比普通话还要高。
在课堂上,学生们完全不用听老师讲课了。
在我教学过程中就发现这样一个问题。
每当我向学生提问,学生们总能把最标准的答案告诉我,而当我问及他们有何不同看法时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
在我同一些老教师讨论这个问题时,老教师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生手中的参考资料有时比我们老师的都丰富,他们给出的答案常常比老师的还权威。
这种学习方式养成了学生思维上的惰性,更不用说去主动学习了。
二是不敢问。
经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敢问或不愿问。
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他们在课堂上反而变得更沉默,经常提问的同学的比例越来越低。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他们越来越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自己在一个集体中的地位,他们害怕所提问题太简单,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太肤浅而遭到嘲笑;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老师拒绝回答;怕提出问题超出教学要求或老师一时难以回答,造成尴尬。
生不敢提问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整体业务素质较低通常情况下,教师很少以课本为核心,而是以教辅资料上的习题突破品,硬性灌输加题海战术依然是现在教学的最主要模式。
少数教师甚至是工作上态度不端正,抱着应付的心理对待学生和学校。
他们在教学中以完成学校的教学计划为目的,教学方法就是照本宣科,其中有些行为较为过分的教师甚至不写教案,仅仅是依赖于书店买来教案书在课堂上进行宣讲。
当学校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时又草草地把书上的东西抄到自己的备课本上,一次应付教学检查。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移 教 学 研 究 移
0 7 4 3 0 0 )
学会在文章的题 目、 文 章的重点段落 、 关 键词 语、 文章结构 、 主题 思想等提 出问题 。学生只 有 学会提问 , 才是 掌握 了学习 的精髓 , 才能独 立 自主地进行学 习. 才能有效地 培养学生 的问 题意识 。 四、 多元评价 。 让学生乐问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 要 自身 的努力这个 内在因素. 同时更需要教师的激励。这就需要 教师在适 当的时机给予学生恰当的评 价. 来保 护学生提问 的积极 性 . 增强学生 提问的信心 .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提 问的乐趣 . 从而将 提问内 化为 自身的一种 自觉行为 . 在学习的过程中始 终带着强 烈的问题意识来参与学习。因此 , 在 教学 中我们 必须改变 以往教学 中教师直接判 断对与错的评价方式 . 而是善于发现学生在提 出问题这个过程 中的优点与进步 . 给予学生正 面的肯定 . 让学生看到 自己的进步 . 享受 到成 功的喜悦 对于学生提 问中存 在的诸多 不足 我们不 能简单 地提 出、 武 断的批评 , 而是做 好 引导工作 . 要善于用 反问等 引导学生 自行发现 提出问题的价值与准确性 。 进而使学生 自行修 正 也就是说 . 不要 只注重学生提 出问题的数 量. 更要 注意提 出问题 的质量 : 不仅要看 学生 提问 的结果 . 即问题本身 的价值 . 更要关 注学 生的思维过程 教师还要坚持适 时适度 的表 扬与批评 . 以激励的话语 、 鼓 励的眼神来 给予 学生适时得当的评价 。实现 以点带线 . 以线带 面的作用 . 使评价环节成为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的一个重要支点. 使 得学生在评价环节 中有所 突破 . 让学生真正爱上提 问 总之 . 学生问题意识 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 工程 .需要 一个长期 的过程 . “ 路漫漫其 修远 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我们要 以新课标的教学 理念来 指导教学实践 . 并 不断实践 . 在实 践中 探索 . 以摸索出更多有效 的途径 ( 责编 张敬亚 )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屑 一顾 ,这样 很有 可 能扼杀 了一个 学 生 。其 实 这种 好 问 的精神 正是
如学习 《 春 夜 喜 雨 》一 诗 ,学 生 问 :① “ 春 夜 喜 雨 ” 哪 些 人
打 开知 识大 门的钥 匙 ,也是 一个 创 新人 才所 必 须具 备 的 。但 是 天 真 喜 ?② 为 什么 喜 ?③ 哪些 句子 写喜 比较 明显 ?这 一 系列 问题 引起 了 可 爱 的孩子 跨 入校 门 ,随 着年 龄 的增 长 , “ 问题 ”越来 越 少 了 。其 学 生认 识 上 的冲 突 ,激起 探究 欲 望 。学生 有 了求 疑解 题 的心 理 ,就
格 的形成 和智力 的开发具 有很 高的价值 。学生提 出 的问题 ,正是 学生 迫 切需要解 决 的。如果教 师的教 学以学生 提 出的问题教学 ,定会事 半
“ 好 问 ”是 孩 子 的天 性 ,他 们 对 眼 前 发 生 的 事 都 要 问 “ 为 什 功 倍 。它是 创 造 的起点 ,没 有 这种 问题 意识 ,就 没有 创造 性 。 么 ” ,甚 至打破 沙 锅 问到底 ,而我 们家 长 、教 师有 时觉 得 反感 、不 1 . 找 题 眼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清之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可见“质疑”的重要性,然而,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教育者深思。
1 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1.1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未能赶走传统观念。
教师在备课时自己已把问题想得很细,在教案上列得清清楚楚,教学以教案为准,不敢越雷池半步。
即使有一个“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也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提问的权利牢牢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是与文本对话,把教学的主体即学生放置一边,不去深入了解学生,不知学生之疑难,不知学生之思维,提问抽象空泛,缺乏启发性,因而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比较肤浅和被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不能被调动。
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漠或没有,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1.2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有些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是潜在的状态。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发挥作用。
1.3不想提出问题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但是由于现在教学的传统,导致学生不喜欢这门功课,觉得枯燥无味,所以不想提出问题。
2 培养学生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2.1更新旧时的教育观念“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被束缚在教师的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逾越,其创造力、想象力受到压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要: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问题意识淡薄乃至“无问题”的不良现象。
本文拟通过揭示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现状,提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构建师生平等关系、营造民主气氛”“变化提问角色,激发学生提问”“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问题意识淡薄策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问、质疑,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中学教学应注重的教学方法。
然而,在当前中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由于师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的某些差异,造成师生在认识上的冲突,进而导致课堂教学的不和谐、学生问题意识的淡薄乃至“无问题”的不良现象。
本文拟通过揭示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现状,提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 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意识逐渐淡薄的现象。
在低年级时,面对教师的课堂提问尚有不少学生喜欢举手回答;然而到了高年级,每当教师提问时很少有同学举手回答,甚至全班鸦雀无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意识淡薄的情况,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僵化教学模式运用的结果。
在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课堂内容的充分饱满,尽量向学生灌输丰富的知识。
因此,在这类课堂上教师往往作为主动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主体为教师,学生是客体,二者不存在角色的转换。
展现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在备课时往往注重准备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而不是考虑如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起学生的质疑;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往往只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而不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尤其是质疑教材或教师的讲授。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基本是围绕着教材,而不是布置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因此,在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问题意识也逐年淡薄,乃至消亡。
(2)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考核标准的结果。
在当前中学语文教育中,由于注重以学习成绩作为考察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迫使教师将学生成绩作为教学目的,学生将成绩作为追求的目标。
因而,现在中学语文教学多主张以课堂为重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学,不鼓励学生去探索除追求学习成绩之外的未知世界,不喜欢学生标新立异,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甚至造成千人一貌的为成绩而学习的学生和为成绩而教学的教师。
(3)教师缺乏问题意识。
教师缺乏问题意识是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标准教案、标准答案的代言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照本宣科,即便进行扩展教学,但也是紧紧围绕教材,没有意识去超越教材,甚至批评教材。
在这种
教学模式下,学生受教师的引导,自然也没有问题可问,惟标准答案是遵。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先鲜活自己的问题意识,并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进而影响学生学会问问题。
2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中学语文课是一门具有强烈人文性的课程,相对于一些理工课程具有广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须充分保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并不是僵化地传授知识,而是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诸如在讲《兰亭序》时,首先让学生谈一谈对《兰亭序》的理解和疑问,进而引导学生去体察文字所表现的情愫,让学生自主的讨论兰亭周围山水美景、名士们聚会的情景以及作者关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地考察时代背景,乃至书法作品《兰亭序》展现的审美情趣、作品的真伪问题,等等。
通过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构建师生平等关系、营造民主气氛。
构建师生平等关系、营造民主气氛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消除学生提问的心理障碍。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们往往将向老师提问视为因自己的领悟能力所致没有听懂老师的教授内容,进而为了避免遭到教师的责备或同学们的嘲笑,不敢提问,害怕提问,出现诸多不懂装懂的现象。
建构师生间的民主气氛,就需要告诉学生课堂上有疑问是很正常之事。
乃至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问题、存在交流中困惑,有问题很正常,但有问题不解决就不正常了,进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而且要不耻下问。
其二,打破教师的权威性。
在传统中学教育中,教师是权威的象征。
也因为如此,学生往往认为教师的讲授和答案是惟一正确的,不敢举出反例,不敢雷池半步。
因此,师生间民主气氛的形成,有助于打破学生对教师权威性的认定,解放思想,敢于质疑,进而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
(3)变化提问角色,激发学生提问。
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提问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的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压抑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甚至提问的渴望。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改变传统的提问角色,乃至将提问的权利部分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多提问,甚至自主解决自己所提的问题。
诸如,在讲述《劝学》时,先提示学生,荀况学问博通,善于论辩。
在论辩时,往往逻辑谨严,多采用排比,尤其是善用比喻。
让学生根据提示
阅读《劝学》,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置一些问题,提供给全班讨论。
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青”与“冰”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轮”与“木”“金”又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等等。
通过变化提问角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中学时期是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促进学生自身的思维与智力的发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学语文课作为中学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尤其有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 江宁.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 刘天彬.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 杨丽琼.中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