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谈书法的继承与创新
张志和忆启功:熟悉古代书画要像老朋友一样
张志和忆启功:熟悉古代书画要像老朋友一样
鉴定书画,必须对古代书画非常熟悉。
先生曾经对我说:熟悉古代书画,就像熟悉老朋友一样,提到某人的名字,马上就能想起这人是谁;听人说话的声音,甚至听到走过来的脚步声,就知道他是谁。
到这个程度,你才能说了解这个人。
先生搞书画鉴定,正是对书画熟悉到了这个程度。
鉴定的关键在眼力。
比如书法,先生可称为‚火眼金睛‛。
一次,从台湾来了几位客人,拿了一幅溥心畬的小楷手卷,写得很精到,我当时感觉,这件作品很像王献之的小楷《洛神赋》十三行。
先生初一看,说‚好‛。
然后,俯下身来仔细再看,发话了:‚这个东西是复制品!‛众人愕然。
先生说:‚民国时期生产不了这么长的纸!当初,这个手卷是用两张纸接起来的,两张纸中间应有‘接缝儿’,现在‘接缝儿’没有了,变成了一张纸,所以,是复制品。
‛几位再俯身细
看,才发现手卷中间有大约三分之一发丝那么细微的一条灰线是复印留下的‚接缝儿‛痕迹。
另一次,有人从东北鞍山用特快专递寄来孙中山写的四条屏的照片。
先生说:那东西一定是假的,不用看。
民国时,孙大总统为了募捐,给人写三两个字是有可能的,说他曾经写过四条屏,根本没有的事儿。
还有人拿慈禧太后写的几张字来给先生看。
先生说,这东西不用看,慈禧太后所有的字都是大臣代笔,这是公开的秘密。
博学慎思而后能笃行明辨,这就是启功先生的境界。
张志和忆启功:转益多师是吾师
张志和忆启功:转益多师是吾师
启功先生鉴定文物主要在古籍文献和书画、篆刻等方面。
人们知道,他连中学都未毕业。
实际上,一个人好学不在于是否上过正规大学或从哪里起步。
古人说:“转益多师是吾师”,启功先生就是这样。
先生年轻时曾师从贾羲民、吴镜汀学绘画,也经常到故宫博物院看各种展览,逢专家评点古代名家绘画、书法作品,他在旁边听,听过就能记住,他的记忆力惊人。
他27岁时受聘为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方面的专门委员会委员。
解放后正式进入国家文物局的文物鉴定委员会,当时有7个委员,其中他和谢稚柳、徐邦达、杨仁恺等几位专门搞书画鉴定。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文物局曾安排他们几位成立专家组,把全国各省、地区乃至藏品较多的县级博物馆所藏的书画文物全部考察了一遍。
这使先生在书画鉴定方面见识更为广博。
先生还去过日本、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国际知名的大博
物馆,调查中国流失海外的书画文物,并且带回不少文物资料。
唐代小楷《灵飞经》的墨迹原件在美国,他在美国看到,请人拍了照片,回来后专门拿给我看,说:“你拿回去复印一份,这个东西太珍贵了。
看了这个东西就可以知道,《灵飞经》刻帖和墨迹原件之间距离有多远,发生了多少变化。
”。
以学术品格彰显书法风采——张志和的书法艺术
以学术 品格 彰显 书法风 采
张 志和 的书法 艺术
◇ 单 国 强
张志和二十年前曾受业于启功先 生, 攻读 中国古典文 献学博士学 位, 并学 习和研究书法
艺术 , 可谓师 出名门。 原 为国家行政 学院 历 他 史文化专业教 授, 后因为学术 和书法艺术 的造
笔与结构 的奥秘 。 四十年百炼钢 化绕指 柔, 终
于写出属于他 自己的楷书。 他的小楷安雅, 中楷 平和 , 大楷刚健, 有自己的风格和精神, 得古 尽 法却能跳出古人藩篱成自家面 目。 非善学善悟,
岂能达此境 界?
诣, 0 0 初, 于2 1年 被调入故 宫博 物院专 门从事 古籍文献和书法的艺术研究与创作。 书法 是 - f 非 同寻常 的 艺术 , q 爱好 的人 多, 要想 达到真 正的高 水平, 极为不 易。 但 却 从事书 法艺术需要天资、 奋、 勤 兴趣 、 力、 毅 学 养, 还需要高 明的老师 。 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而
孰轻? 启功先生说 “ 结构重要” 张志和心悦诚 , 服, 并悉心揣摩 “ 黄金 分割律 ” 要诀 但他对赵
孟炳的 “ 用笔为上’ 深为首肯, ’ 亦 启功 与赵盂频
俱 为书 法名家 , 但却 各有侧重 。 功先生 重视 启
结 构, 用黄金分割之 法安排 之, 且 其书 法字体
偏长 , 然用笔亦 瘦硬洒脱 。 赵孟顺 重视 用笔 , 结 构安排 也颇慎重 , 其字体下 半部偏 短, 由此 形成 其个人 风格而影 响后 世 , 不世之功 。 有 张
锋看笔锋” 反复临写 乐毅论》、 黄庭经》以 , 《 及 王献之 的小 楷 《 神赋》十三行等。 洛 试看他
临 写王羲之的 《 乐毅论》与 《 黄庭经》, 安雅洗
走进隶书——继承创新,笔尾落款也要小心
走进隶书——继承创新,笔尾落款也要小心作者:王兴国来源:《书画世界》2019年第04期篆书的创作—渊源有自书法创作中始终要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和其他字体的创作一样,篆书在创作中也特别强调对传统的继承,并在继承中有所创新。
因此,继承是首要的,创新是必要的。
没有继承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所依托,无所来源,便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当然,一点没有创新的继承是机械、呆板的学习,只能称为临摹而不能称为创作。
所以,在篆书的创作中,首先要强调对传统的继承,有了对传统经典的继承,其次才能进行创新,才能进行成功的创造。
进行篆书创作,作者必须首先有长时间的对传统经典中某一家或多家碑帖的临摹学习基础,特别是对某一家的深入学习,要基本达到在脱离字帖状态下能很自然地表现出这种字帖的风格(基本能达到背临状态)。
这样开始创作时,作者笔下就能较自然地流露出所学习碑帖的面貌,欣赏者能看出其明显的师承关系和对经典的继承。
如果能深入学习两三家乃至更多的篆书经典名碑会更好。
当然,学习多家碑帖不仅是看数量,还在于是否能对所学碑帖深入领会和融会贯通,最后在创作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或展示出所学习过的碑帖的影子。
这样的创作就可称之渊源有自。
学习对象较少者,至少要有一种很明显的借鉴依托对象,如写出来的小篆明显属于《峄山碑》或清代某一家,或者将几种风格的篆书碑帖特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似像非像,既有依托(继承)于某一家或几家,但也不完全相似于某一家者。
这种融多家传统碑帖为一体的篆书创作,才能称为真正的篆书创作。
(图40-1、图40-2)四十一、篆书的落款—落款的内容书法创作需要落款。
落款是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所不可缺少的环节与内容。
从作品角度看,落款包括两方面要素:一是其文字内容的展现,二是落款的外在形式。
和所有书法作品一样,落款是标注书写者姓名,书写内容出处,书写时间、地点,书写目的(或书赠对象),书写感悟(对书写内容的注解或对创作环境、心情感想的描写)等方面的展示。
凭着乐趣写书法
凭着乐趣写书法作者:张志和来源:《新天地》2017年第04期张志和,1958年生于河南邓州。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副主席、中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协会常务理事。
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曾师从启功先生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并学习书法艺术,获文学博士学位。
2003年,经教育部审定,独立承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写字》(毛笔字)的编写工作。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启功谈艺录——张志和学术笔记》《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大型书法集《当代名家书画唐诗三百首》《毛泽东诗词碑拓本字帖》《张志和楷书三种》《张志和书法选》等。
2010年创作并书写的《中华颂》是进入国家最高殿堂——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唯一一幅书法巨作,楷书巨作《沁园春·雪》被人民大会堂收藏,多幅楷书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或被外交部作为国礼赠送国际政要。
热心公益,多次向社会各界捐赠书法精品。
我于书法,自9岁临池,迄今50年。
若说有心得,首先是兴趣在此。
恩师元白夫子尝言:读书人会写字是应该的,但写好似乎也难。
人或以为我能持久,然自我的感受,不过感觉其中有大乐趣而难舍笔砚,所以也就坚持下来并且还会继续坚持下去。
诚所谓“乐此不疲”而已,岂有他哉?其次,似应是无功利之心。
我9岁学书,蒙童小子,自然不知功利为何物。
稍长,知读书可以糊口养家,而于书法则纯为其艺术美感所吸引,浑然不知有功利在其中。
日日临池,心追手摹,思齐先贤,神交古人,每有所悟,即颔首为乐,而人不知其所以。
每每忘乎寒暑凉热,往往纸不尽力不竭即不能止。
当其时也,所心仪者,古之大家名帖而已。
最敬仰之时人,则莫过于恩师启功先生。
从我最初接触到先生的书法作品开始,先生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我这块微不足道的铁屑。
楷法遒劲 精神焕然——张志和书法作品选
楷法遒劲精神焕然——张志和书法作品选
佚名
【期刊名称】《新闻爱好者》
【年(卷),期】2015(0)11
【摘要】张志和,1958年生于河南邓州。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副主席,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
全国社会书法艺术水平考级考官,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协会常务理事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
【总页数】3页(PF0002-F0002)
【关键词】书法作品选;张志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楷法;精神;博士后工作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
【相关文献】
1.继承创新一枝独秀一一学者书法家张志和的学术和书法成就 [J], 海漩
2.以学术品格彰显书法风采——张志和的书法艺术 [J], 单国强
3.杨富生书法作品选——浑厚遒劲妙趣天成 [J], 骆士正;
4.博士·教授·书法家——张志和与他的书法艺术 [J], 杨存恒
5.心悟手从真情焕然——军旅书法家张朝满其人其书 [J], 舒欣;袁长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博士·教授·书法家——张志和与他的书法艺术
博士教授书法家——张志和与他的书法艺术
杨存恒
【期刊名称】《神州》
【年(卷),期】2003(000)010
【摘要】现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的张志和先生,1958年出生于河南邓州,从入小学开始,就对汉字的形式美,有一种天生的敏感。
199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师从启功先生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
在张志和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间,他除了研究古典文学,也把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学习当作一门课程,并且是从考上博士的那天起,就发誓要利用这样一个条件,每日“课字”,每周都要选一张
【总页数】2页(P86-87)
【作者】杨存恒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1
【相关文献】
1.艺苑奇葩中华一绝——著名书法家梁宗亨教授反体书法艺术评析 [J], 单汝鹏
2.师出名门德育中原——访郑州大学教授、书法学系主任、著名书法家李放博士[J], 马应福;胡镜;
3.艺苑奇葩中华一绝——著名书法家梁宗亨教授反体书法艺术评析 [J], 单汝鹏
4.苍劲浑厚,骏利飞动──著名书法家卫俊秀教授书法艺术简介 [J], 无
5.阿文书法艺术园地的虔诚耕耘者——记东乡族阿文书法家陈坤和他的阿文书法艺术 [J], 冯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听张志和教授
听张志和教授《书法艺术漫谈》心得体会2013年8月10日,很荣幸的听了故宫博物院张志和教授的书画艺术报告会,张教授做了题为《书法艺术漫谈》的报告。
张教授从甲骨文到现代的字体的变化,以及各个朝代中书法的演变,让我们感受到书法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从各种字体的变化感受到书法的魅力,让我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
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以汉字为载体,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通。
书法和写字又不同。
书法是在写字,但写字不一定就是书法。
写字主要是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使用,书法则是供人们欣赏的一门艺术。
现代科技的发展,不管是文件还是店面的牌匾,大都是印刷的,他们几乎是千篇一律,字体都是电脑设计好的,几乎是不带感情色彩的字。
而书法是具有艺术性的,融合了书法者的深厚书写功力和艺术的思维与创造,冲破“法”而获得“意”,使字的气势不凡,具有魅力,给人以美感。
我们平时写字虽然也要表现美,但所追求的并不是跳跃灵动,神采飞扬,而是将汉字写清楚、写规范,写得容易辨认与好看。
“书圣”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干研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
若平直状如算子,上下方正,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化耳。
”此论阐明了字与书的关系。
张教授从古代甲骨文的出现,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讲述了书法的演变过程,从中我重新认识了古代书法家颜真卿、王羲之、王献之、郑板桥等人的书法,他们都是富有生机和蕴含了他们深厚的书写功底。
认识了各种碑帖,了解到练习碑帖要透过刀锋看笔锋。
还认识了大家的各种字体,像隶书、楷书、还有草书等等。
从他们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了解到他们的历史和生活,通过听张教授的报告让我对书法以及书法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书法的创作与文房四宝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个用着好的工具给书法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张志和忆启功:在继承创新中自成一家
张志和忆启功:在继承创新中自成一家
启功先生曾对我讲过:‚书法什么叫‘特点’?特点不是有意表现出来的。
把古人的好处与自己的病处结合起来,那就是你的‘特点’!‛又说:‚什么叫‘创新’?你学习古人的书法,一直到学习不动了,开始胡乱写的时候,那就叫‘创新’!‛也许有人以为先生的观点很偏激,其实,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先生是用这种方式来强调‚继承‛古代书法传统的必要性。
先生的书法已经完全形成了自己的‚体段‛,是他的‚创新‛,这种创新其实还是由继承而来。
先生有一个汉字结构‚黄金分割率‛的说法,是他对大量的古代书法名作进行实际调查分析所得出的具有共性的结论,是把普遍存在的现象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再把它变成书写准则。
在笔法的运用上,
他坚决不用‚笔‛代‚刀‛,并说‚一生师笔不师刀‛。
他重视临写墨迹书法,坚决反对模仿‚碑帖‛那种刀刻的效果。
而学习临写碑帖则要坚持‚透过刀锋看笔锋‛。
先生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这是‚蛤蟆不吃死蚊子‛。
先生书法里所充溢的生命活力与情感魅力就是由此而产生的。
先生的绘画和他的书法一样特别重视继承传统,注意融会前人的成果。
他主要学习元代人的绘画,又将自己的意趣融入其中。
他最大的创新,是把竹子画成红色。
他的‚朱竹‛,用朱砂画成,渲染出如仙境般的感觉。
他擅长将自己的诗、书法和绘画融合成一件精妙之作。
张继:书法艺术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张继:书法艺术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发展、创新和传统是紧密相关的,在传统基础上走出来才称得上创新,不忘历史才能开拓未来。
我认为发展与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12个方面。
第一,传承明确的法度法则。
用笔有笔法,结字有字法,用墨有墨法,布局有章法,方方面面都有法。
从基础学起的时候,实际上每一笔都有法可依。
要敬畏传统,不可胡来,书法大家创作的时候那种无拘无束的状态是建立在深厚功力前提下的,不要有走捷径、走歪门邪道的想法。
要扎实、认真地从传统学起,树立正确的理念,然后持之以恒,下真功夫,如果能这样,我相信谁都能成功。
过去我讲课时经常先讲三句话:一是理念比行为更重要,非正确理念支配下的行为,不只无功,甚至有过;二是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向,那么速度越快,偏离目标就越远;三是才情比功力更重要,仅仅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未必能成为高水平的书法家,综合素养、才情悟性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认为才情既有天生的一面也有后期造就的一面。
有的人不是没有才,而是没有更宽阔的眼界和一定的创作胆量,没有深厚的功力和娴熟的技巧。
随着对艺术本质认知的加深,才情也会逐渐地显现。
而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才情和灵感往往是在不自觉的前提下爆发出来的。
有的作者手上的功力并不是很到位,但也没有影响他的才情流露。
功夫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自然练就,但对于才情,有的人可能一辈子求之不得,而它却是决定一名艺术创作者将来成就高低的最重要因素。
第二,约定俗成的规范要求。
前面讲到笔法、字法、章法等都是法度,但有些规则属于几百年、上千年来形成的一种不成文的约定,也是我们从事书法学习的人要遵守的。
比如用印,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规定印章必须怎么盖,盖在哪里,盖几枚,但我们也不能随便盖,它有约定俗成的规范。
事实上,书法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
第三,自然流露的时代审美。
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该具备以下三个要素:传统、时代、个性,三者缺一不可。
有了传统但是没有时代审美,也就停留在了古人某一种形象的翻版上,很难再上第二个台阶。
学者书法家张志和应邀撰写《牛栏山二锅头酒赋》
学者书法家张志和应邀撰写《牛栏山二锅头酒赋》学者书法家张志和应邀撰写《牛栏山二锅头酒赋》近日,一篇融合了诗词歌赋流畅音律之美和传统行楷劲锋笔道之美的大师级艺术作品,在书法界、文化界以及酒文化爱好者的朋友圈中广为流传。
这就是张志和教授撰写的《牛栏山二锅头酒赋》。
张志和简介:张志和,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副主席,中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协会常务理事。
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楷书巨作毛泽东词《沁园春·雪》被人民大会堂收藏,多幅楷书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或被外交部作为国礼赠送国际政要。
书法作品搭载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宇宙飞船。
2010年所创作并书写的《中华颂》是进入国家最高殿堂——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唯一书法巨作,该作品长18米,高3.72米。
《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均作过专门报道,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为《中华颂》精装书法作品集。
横置手机,品读《牛栏山二锅头酒赋》,感受书法之魅力!精读文句,字里行间更是充盈着张教授对二锅头文化的独到见解和高度垂青。
“山因酒而知名者,独此牛栏山;酒以山而享誉者,唯有二锅头。
”开宗明义,将关注的焦点锁定在山环水绕的京畿北郊,金牛山峰回路转,潮白河澄江如练。
好山好水出好酒,水源生态环境对酿造工艺的影响以及京畿地域特点和历史传承过程中保留的文化底蕴,正是二锅头酒具有的独特魅力之一。
“帝京繁华,兼承兼收并蓄气质;日下聚落,孕育多元共生文化。
”“甘醴精酿,用真情奉献地道北京味;求深愿达,以文化诠释正宗二锅头。
”三千年的燕地饮酒文化传承和三百年的二锅头酿酒历史追溯,都汇聚在这一幅幅宏大的书卷中,在读者眼前徐徐推开……。
对更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激励着人类社会融合交流和文明进步的动力。
牛栏山二锅头从诞生之初到三百年传承,从享誉京师到扬名华夏,一直以来都是民族文化交融和传承的最好见证者之一,而在张教授的笔下,牛栏山二锅头酒又有了意味深长的历史新意。
对当前书法继承和创新问题的思考
责编: 玉 萍
a 0 5 3I 一 8 2 9 0 0 5 ( ) f ' 圈 3 8 3 5 0 4 3 5 7 @q q c ( 1 1 1 1
赫 厕 雹 雹 奇
口 山东省寿光市老年大学 张柏龄
古往 今来 ,大 凡在艺 术上 有所 之 一 , 是 有 些 人 借 故 书 法 道 路 之 步 ,创 造 了前 人所 未有 的 东 西 。女
路 上艰 难 跋涉 ,强化 训练 着 自己的 了一 些 书学者 在 对 书法继 承 认 识上 书 法 家的 责 任 。一味 僵 化 ,墨 守
基 本功 。作 为今 天之 习书 者 ,也 当 的某 些不 足和 偏颇 。 胎 启、 先 贤 ,吮 吸 传统 精华 的 法乳 , 当前书 法存 在的 问题之 二 ,
说 :“ 文学 作 品 中 最 重 要 的 东 西 ,
然 ,便信 笔 涂 鸦 ,率 尔操 觚 。症
挹羲 、献 之 前规 ,极 虑 专精 ,时 逾 除 了思 想 还 是 思 想 。 ” 书 法 亦 如 之 二 :有 些 人 , 只追求 外 形上 的 = } 二纪 ,有乖 人木 之 术 ,无 间临池 之 此 ,只有 不断 学 习吸收 ,才能 写出 觉冲 击效 果 ,不挖 掘 书法 深 厚的 志 。” 文 中所提 “ 二纪 ” I ] [ 1 2 4 年, 可谓学 书时 间之 久 。苏 东坡 曾说 : 反映 时 代 的作 品 。三 、对 基 本功 问 化 内涵 。 题 的 理 解 存 有 误 区 :只 看 重 字 内 我 们 既 不 赞 成 安 于 现 状 不
启功弟子张志和的书法艺术
启功弟子张志和的书法艺术张志和对毛泽东诗词情有独钟,1997年他的楷书作品曾被中央文献出版社选中,应邀将当时公开发表的全部毛泽东诗词用楷书书写,出版了《楷书毛泽东诗词》一书。
唐代诗歌尤其是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堪称是传统文化精华中的精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邀请张志和教授将清蘅塘退士选本《唐诗三百首》全部书写成书法艺术作品,制作成大型彩印书法作品集。
京城内外一批著名画家如秦岭云、范曾、黄均、刘继瑛、陈雄立等,也都欣然命笔,绘制了数十幅唐诗写意画,作为插图插入其中,使该书成为一本名副其实的诗书画合璧的艺术精品。
张志和是当代著名学者、书法艺术大师启功先生的博士研究生,现在国家行政学院从事文化艺术专业教学和研究。
他自幼酷爱书法艺术,临池36年,近10多年来一直在启功先生的指导下学习和研究书法艺术。
作为启功先生的入室弟子,张志和秉承教诲,非常重视学术与艺术的结合,书法艺术理论与书法实践的结合,人格修养与艺术创作的统一。
在当代书坛上,他是属于为数不多的能够真正做到潜心学习和研究古代书法创作与书法理论,同时又充分接受了启功先生的治学精神和书法学说的学者之一。
他是属于启功先生这一派的书法家,重视传统功力和学问修养,能够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他的书法创作绝不是简单地模仿某一家某一体,而做到了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楷书是各体书法中最为难能的一种书体,张志和独喜写楷书,于晋唐楷书尤为醉心。
经过三十多年的临习磨练,形成了既能够充分体现其个人风格又具有时代精神的大气、刚健,既生动又富有韵味的楷书书体。
他的行书和草书作品,也同样透出一种清新洒脱、自然活泼、安雅蕴藉的书卷气,甚为难能可贵。
中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评价张志和“张志和书法展”于2003年12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
中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在该展览开幕仪式上给予张志和的书法艺术高度评价。
他说,随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外国的东西大量涌进,外国的东西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党的方针是“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
张志和书法艺术欣赏
张志和书法艺术欣赏
张志和先生,1958年生于河南省邓州市,自幼酷爱书法,至今,临池四十多年。
张老师1989年考入河南大学攻读古典文学硕士学位,199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启功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并学习和研究。
张志和先生长期致力于书法艺术的研究与实践,现为:故宫博物院专职从事书法艺术研究与创作的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等。
张志和是真正的学者型书法家。
他是启功先生的入门弟子,多年来潜心研究学问和书法艺术,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他善于写楷书,行草也很好。
他的书法符合书法的艺术规律,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符合时代精神。
他的楷书刚健疏朗,安雅蕴藉,入古出新,自成一格;他的行草书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风神洒脱。
小楷写的典雅醇和,大楷书则气势磅礴、如端人正士。
尤其是悬挂于人民大会堂中央金色大厅《中华颂》巨作,12张丈二批完成,篇幅巨大。
他的书法凝聚自然之灵气,显示出独特的美学特征,写的小楷、中楷、大楷乃至榜书,无论是条幅、册页、条屏、对联等,都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
内紧外放的结体,遒劲俊雅的笔画,布局严谨的章法,都颇得启功先生真传,并处处体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法度谨严,清峻古雅,应是唐人的特色;而刚健清新,不染尘俗,却没有一般学书者从唐楷入手所带来的刻板、局促与做作之气。
张志和书法作品
张志和书法作品
张志和书法作品
张志和书法作品
张志和书法作品
张志和书法作品。
张志和撰文并书人民大会堂中央金色大厅巨幅书法作品《中华颂》
张志和撰文并书人民大会堂中央金色大厅巨幅书法作品《中华颂》书写巨作大气磅礴---走进《中华颂》2009年,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作为国家最高殿堂的人民大会堂中央金色大厅装饰一新。
为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特邀当代国内著名书画家量身定制创作了七幅书画进入殿堂。
其中,唯一一幅长达18米、高3.72米的巨幅书法作品,最终选定由张志和教授来创作。
"壮哉中华,雄踞东方……"这是张志和撰写《中华颂》的开篇,气势磅礴。
他说首先要了解古人是怎么表达,才能写好。
他从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王粲的《登楼赋》,南朝江淹的《恨赋》、《别赋》,南北朝庾信的《小园赋》,北宋欧阳修《秋声赋》、一直谈到北宋苏轼的《赤壁赋》等。
于二千余年诗词歌赋的积淀中,创作了符合新时代的对祖国的歌颂。
他并没有按照古代严格的辞赋格式去写,而是随着时代做了些变化。
他字斟句酌的酝酿了一个月,从六百多字,逐渐删减到298个字,每个字都承载着中华历史文化的份量。
张志和教授遂用楷书大字书写,历时两个月专门创作了这幅《中华颂》,后经芜湖铁艺大师储金霞携弟子将之锻造成铁艺书法。
在制作的过程中,张志和把要求与标准告诉铁艺师,他说“书法的审美在于,在平面上给人立体感。
我要告诉他们书法点画之间是什么关系,穿插的时候该怎么处理。
他们按照我的要求体会到了书法的艺术规律和本质,后来都做得很好。
”2009年8月29日《中华颂》作为唯一一件当代文学作品和书法艺术杰作进入国家最高殿堂悬挂于中央金色大厅,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更证明了他的学术造诣和书法艺术实力。
《中华颂》(774字版)——张志和壮哉中华,雄踞东方。
五岳峥嵘,柱立禹甸,携群峰叠苍耸翠;四渎浩荡,横贯九州,纳百川东归大海。
丽象美景,展画卷层层无尽;沃野桑田,育斯民生生不息。
韶山杜鹃、渠江清流,仰胜迹胸怀激荡;楼宇参差、殿阁巍峨,焕人文举世称奇。
放眼望,巨坝出高峡,长桥卧清波;旧时穷乡矗广厦,昔日僻壤接康庄。
张志和名篇
张志和名篇张志和的背景介绍张志和,字子华,号雪洲,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出生于福建省长乐县,是明代文化名人张璁的后裔。
张志和自幼聪慧好学,才华横溢,尤其在诗词创作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张志和的诗词艺术张志和的诗词作品以清新自然、婉约细腻为特点。
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丰富而深邃。
他的作品多以山水为题材,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与自然的交流。
以下是张志和名篇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林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通过运用婉约细腻的语言描述了秋天枫叶的美丽,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同时,诗中融入了对季节变迁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思考,使诗作更富有深意。
张志和的书法艺术张志和不仅在诗词创作方面有着卓越成就,在书法艺术上也是一位大家级人物。
他擅长楷书和行书,笔力雄健而有力度,字体端庄秀美。
他的作品独具个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张志和的一幅行书作品《山水行草》:这幅作品以山水为背景,字迹流畅而自然。
通过运用变化多样的笔画技法,表现出山水之间起伏跌宕、曲折奇峻之势。
整幅作品气势磅礴、气韵生动,展示了张志和在书法方面的卓越才华。
张志和的绘画艺术除了在诗词和书法方面取得辉煌成就外,张志和还是一位杰出的绘画家。
他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作品以写意为主,笔墨洒脱而自由。
以下是张志和的一幅山水画作品《云山行旅图》:这幅作品以云山为主题,运用淡墨渲染出层峦叠嶂的山势。
画面中的云雾缭绕,给人以恢弘壮丽之感。
整幅画作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展示了张志和在绘画领域的非凡才华。
张志和名篇的影响张志和的诗词、书法、绘画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后来的文人有着深远影响。
他独特而精湛的艺术风格,成为明代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至今,《山行》这首诗仍被广泛传诵,并常常出现在学校教材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志和谈书法的继承与创新
过去说学三家,可以自成一家。
其实开头是模仿,临帖就要像,然后在模仿过程中了解字的规矩,等到创作的时候,就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规矩来写,就不再记着古代人的处理方法了。
像清朝初年的王铎,他曾经临过圣教序,但是后来他的风格也是比较突出。
比如隶书,可以先攻两三家汉代相关的隶书,学会了,然后再参看后代人写的隶书,如唐代的韩择木,清朝的邓石如、赵之谦等大家的隶书,之后再用自己的审美观念来进行创作,这就是继承和创新的道理。
关于书法的创新,应该跟前人比肩并立,要用古人的艺术标准来衡量,不能完全抛开古人去自创一套。
现代人最大的问题是不尊重古人,导致艺术上的割裂,一说就是“时代不同,我要创新”。
其实,创新就像登山一样,必须登到山头上,才能说比别人更高。
而不说从这儿一蹦,就比别人高,现在很多人都是蹦高,然后很快就掉下来了。
所以说,继承特别重要。
当代人相对来说比较浮躁,书法只讲创新也跟“浮躁”有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