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纹斑竹鲨养殖藻丛刷系统水质净化技术的应用
鱼类养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鱼类养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一、引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鱼类养殖产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快速发展。
然而,由于不合理的养殖方式和过度的投放养殖物质,养殖水体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开发了各种鱼类养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鱼类养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二、生态滤池技术生态滤池是一种通过植物和微生物共生作用来净化水质的技术。
它由水族箱和滤材组成。
水族箱内种植一些耐污、耐浊的水生植物,如水生菊、萍蓬草等。
滤材主要使用石英砂、活性炭等材料。
水经过滤材和水生植物的作用,有机物和有害物质会被降解和吸附,水质得以净化。
三、微生态修复技术微生态修复技术是通过引入益生菌、藻类等微生物来调节养殖水体的生态系统,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
益生菌可以分解养殖废物中的有机物,还原水体的氮气状况。
藻类则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微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养殖水体的水质指标,减少养殖废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四、湿地过滤技术湿地过滤技术是利用湿地植被和土壤来净化鱼类养殖废水的一种有效方法。
湿地植被可以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并通过植物的生理作用将其转化为生物质。
土壤则可以吸附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质。
湿地过滤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养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有害物质的浓度,保持水质的稳定。
五、人工湖泊技术人工湖泊技术是一种将鱼类养殖区域改造成湖泊的技术。
利用大面积的湖泊可以扩大水体的存水量,稀释污染物质的浓度。
同时,通过适当布置湖泊的草坪和湖岸带,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体的稳定。
人工湖泊技术在鱼类养殖水体的生态修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结论鱼类养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养殖水体的水质,减少养殖废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滤池技术、微生态修复技术、湿地过滤技术和人工湖泊技术是常见的几种技术,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降低养殖水体的污染物浓度,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
然而,不同的技术在不同的养殖环境中的适用性各有差异,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
条纹斑竹鲨雌性生殖系统的初步研究
★ 福建 省 自 然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9 105号 = 8 00 第一作者 : 陈明 茹 ,出 生 于 16 年 . 教授 .目前公 派到 新 98 加 坡 国 立 大 学蚀 一拄 访 问 学 者 目前通 信地 址 : eat n t D pr t me o
Boo ia S c t [  ̄mt Sn aoe 】 n d e il c [ oa eNal g L - Unv t L y igp r 0Ke t g Ri
维普资讯
条纹 斑竹 鲨雌 性生 殖 系统 的初步研 究
陈 明茹 丘 书院 杨 圣 云 苏碧 惠 陈 丽华
( 厦门大学海洋学 系 3 10) 60 5 提要 条纹斑竹 鲨为一 型体 内受特 、 1 、 卵生种类, 是闽南近海常见鲨类。 其雌鱼仅具 右埋l 卵巢, 呈 葡萄 状裸 露 型, 卵量 约二 三 百个 , 细胞 不 同 步发 育 . 熟 卵柱 为 2 ~3 m. 中音 大 量 怀 卵 成 o 0m 卵 卵黄 。 条纹 斑 竹 鲨 卵壳 腺 的 太 小 随 鱼体 的 生 长而 增 大 , 到性 成 熟 时约 8 m×5 m 卯 经过 达 0m 0 m 卵壳腺 时 受精 . 受精 外 被 一 厚 而 坚韧 的 卵 鞘, 为黄 褐 色 、 圆四 角 形。 椭 关键词 条纹斑 竹鲨, 雌性 , 生殖系统
有关, 属小型鲨鱼。 它
2 2 输 卵 管与卵壳腺 .
在性来成熟 个体 ,左右输卵管均为纤细 、 均匀的 管道。随着个体发育成熟, 输卵管 的不同区域发生 了 变化。 分化出发达 的卵壳腺, 以及其后的膨大部分. 供 受精卵通过 ( 2 。 卵壳臃位 于前后输卵管之间. 图 ) 左 右各一 , 其大 小随鱼体的生长而增大,至性成熟时约
!河湖治理技术方案(主要是生物-生态技术)
湖泊治理解决方案河道污染是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造成的,污染治理的根本性措施是污染源的治理。
因此,世界各国均把污水截流、废水达标排放和控制排污总量作为河道整治的首要措施。
然而,由于难以根除的面源污染及内源污染,即使在污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河道污染及其富营养化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此,各地在河道治理中,把污染源治理和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作为河道修复的重要目标。
纵观国内外河道治理现状,以下几种方法较为引人关注:1、引流冲污和综合调水引流冲污实质上是对水体污染物和浮游藻类的稀释扩散,就局部而言常被视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相对简单、易行和代价较低的办法。
如杭州西湖自钱塘江引水后对延缓水体富营养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从整体出发,这种办法实为污染转移,有以邻为壑之嫌;综合调水不同于引流冲污,主要解决水资源的再分配,利用一定的水利设施合理调活河网水系,达到“以动制静、以清稀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目的,尤其对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能发挥较好的作用.2、曝气复氧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
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3、底泥疏浚在污染源控制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底泥则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清淤疏浚通常被认为是消除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然而,疏浚技术通常是决定疏浚效果好坏的关键.从最早的人工挖泥到现在的精确水下吸泥,疏浚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疏浚作为水利工程和航道工程措施有重要效用,但作为水质治理目前还存在一些难于克服的问题,如一定程度上引起上覆水污染物浓度增加,疏浚后淤泥以其量大、污染物成分复杂、含水量高而难以处理等等.4、化学絮凝处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
海水养殖石斑鱼的泵浦氧化系统设计与应用
海水养殖石斑鱼的泵浦氧化系统设计与应用引言:海水养殖业在近年来迅速发展,其中石斑鱼养殖作为高价值、高需求的品种,在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海水养殖石斑鱼的生长过程中,水质的稳定性对其健康和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满足养殖场对水质的要求,泵浦氧化系统被广泛应用于海水养殖石斑鱼养殖中。
本文将探讨泵浦氧化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其在海水养殖石斑鱼养殖中的应用。
1. 泵浦氧化系统的设计原理泵浦氧化系统是一种用于增加水中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含量的装置。
其设计原理主要基于气体交换和氧气传送。
1.1 气体交换泵浦氧化系统通过气体交换的原理,将空气中富含氧气的界面直接与水接触,利用气液界面上气体的扩散作用,将氧气从空气中转移到水中。
在泵浦氧化系统中,通过气体交换器,将空气、氧气和水进行接触,并借助扩散传递氧气到水中。
1.2 氧气传送氧气传送是泵浦氧化系统中的关键步骤。
通过泵浦系统将氧气输送到养殖水体中。
氧气需通过导管输送到适当的位置,以确保养殖水体中氧气的均匀分布。
2. 泵浦氧化系统在海水养殖石斑鱼养殖中的应用泵浦氧化系统的应用在海水养殖石斑鱼养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应用:2.1 提供溶解氧(DO)石斑鱼养殖需要稳定的水质来提供鱼类的生存和生长条件。
适宜的溶解氧含量是维持水体健康的关键要素之一。
泵浦氧化系统通过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提高了养殖水体中氧气的浓度,从而改善了鱼类的生存环境。
2.2 促进石斑鱼生长泵浦氧化系统中提供的氧气,不仅可以满足石斑鱼的基本需求,还可以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石斑鱼在高氧环境下,代谢活动更加活跃,摄食能力也提高,从而促进了其生长速度和产量的增加。
2.3 控制水质参数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是水质管理中的重要参数之一。
通过泵浦氧化系统,可以控制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以维持养殖水体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同时,泵浦氧化系统还可以控制水体的循环和氧气传递速率,以确保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始终在适宜范围内。
应用食藻虫修复水生态科技成果介绍终稿
应用食藻虫修复水生态科技成果介绍终稿水,是生命之源,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生态系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为了恢复受损的水生态,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创新的方法和技术,其中应用食藻虫修复水生态的科技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
食藻虫,是一种经过特殊驯化和选育的浮游动物。
它在水生态修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那么,食藻虫究竟是如何修复水生态的呢?首先,食藻虫能够高效地摄食藻类。
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藻类常常过度繁殖,导致水质恶化。
食藻虫以藻类为食,能够迅速降低藻类的数量,从而有效地控制藻类水华的发生。
这一过程不仅减少了藻类对水中氧气的消耗,还提高了水体的透明度,为水下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更好的光照条件。
其次,食藻虫的活动有助于改善水体的营养结构。
通过摄食藻类,食藻虫将藻类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转化为自身的生物质。
当食藻虫死亡或被其他生物捕食后,这些营养物质会在生态系统中重新分配和利用,从而优化了水体的营养循环,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再者,食藻虫为其他水生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随着藻类数量的减少和水体透明度的提高,沉水植物能够更好地生长。
沉水植物不仅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还能为鱼类、虾类等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同时,食藻虫也成为了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之一,丰富了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在实际应用中,利用食藻虫修复水生态的技术具有诸多优势。
其一,该技术具有生态友好性。
与传统的化学药剂治理方法相比,食藻虫修复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干扰较小,能够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可持续发展。
其二,它具有高效性。
食藻虫能够快速地摄食藻类,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水体水质,提高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
其三,成本相对较低。
一旦食藻虫在水体中建立了稳定的种群,其维护和管理成本相对较低,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为了确保食藻虫修复水生态技术的成功应用,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实施。
应用食藻虫修复水生态科技成果介绍终稿
应用食藻虫修复水生态科技成果介绍终稿在当今社会,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水体受到了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水质恶化,给人们的生活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创新的技术和方法,其中应用食藻虫修复水生态技术便是一项引人注目的科技成果。
食藻虫是一种经过特殊驯化和培育的浮游动物,它们在水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食藻虫具有独特的摄食习性,主要以藻类为食。
通过大量吞食藻类,食藻虫能够有效地控制藻类的过度繁殖,从而改善水体的透明度和水质。
这种修复技术的原理基于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
当水体中的藻类过度生长时,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食藻虫的引入就像是给这个失衡的系统注入了一股“矫正力量”。
它们能够迅速消耗掉过多的藻类,为其他水生生物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在实际应用中,食藻虫修复水生态技术具有许多显著的优点。
首先,它是一种生态友好型的修复方法,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与传统的化学治理方法相比,食藻虫修复技术不会引入新的化学物质,对水体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极小。
其次,该技术具有高效性。
食藻虫能够快速繁殖和生长,在短时间内就能对藻类的数量产生显著的控制效果,使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再者,这种修复技术具有可持续性。
一旦食藻虫在水体中建立了稳定的种群,它们就能够持续发挥作用,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为了确保食藻虫修复技术的成功应用,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和后续监测工作。
在实施修复之前,需要对水体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了解水体的污染状况、生态结构以及水质参数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确定食藻虫的投放数量和投放时间。
在投放食藻虫后,还需要对水体进行定期监测,观察水质的变化、食藻虫的生长繁殖情况以及其他水生生物的恢复情况。
通过及时调整修复方案,确保修复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许多实际案例证明了食藻虫修复水生态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应用食藻虫修复水生态科技成果介绍(终稿)
应用食藻虫修复水生态科技成果介绍北京一景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一、项目的来源与简单背景食藻虫简介:食藻虫一名来源于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 )食蓝藻习性的有效驯化。
驯化食藻虫起源于观赏鱼和虾蟹苗种对生物饵料的连续稳定性需要;由于产业化培养大型蚤对其食物的大量来源引起了对蓝藻的兴趣。
2002年申请了“培育食藻虫治理水域蓝绿藻污染”的专利。
同年9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邹家华副委员长到上海水产大学考察“食藻虫”技术,并作了到滇池水体做中试的重要指示。
2003年—2005年,在云南省政府、昆明市人民政府和滇池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拿出150万元人民币,由上海水产大学承担“利用食藻虫治理滇池蓝藻中试研究”项目,2005年7月试验成功并顺利通过中试验收。
二、技术成果关键创新处•由于蓝藻(特别是铜绿微囊藻)具有特殊的蓝藻胶和多糖类物质,难以被其它水生动物所消化、吸收、利用。
随着水中富营养化氮、磷物质的增加,产生越来越严重的蓝藻积累污染,最终成为世界性的水华污染难题。
•食藻虫食蓝藻驯化三层含义:(1)咸水种种群稳定性淡水改良;(2)对消化吸收蓝藻肠道改良(3)对摄食蓝藻团块口径改良。
•经过七年的蓝藻驯化、提纯、复壮,最后实现食藻虫单一消化吸收蓝藻。
三、食藻虫控制蓝藻引导水体生态修复核心技术原理1、食藻虫摄食消化水体蓝藻后,可以产生弱酸性的排泄物,降低水体中的PH值,并抑制水体蓝藻的生长(水体蓝藻暴发需要较高PH值)。
2、水体蓝藻减少消失后水体透明度增加,阳光可进入水底,促进水体水底沉水植被的生长,沉水植被与食藻虫可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
3、沉水植被替代蓝藻进行水下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的溶解氧,吸收掉水体中过多的氮、磷等富营化物质,形成水域生态自净,并产生它感作用进一步抑制蓝藻。
4、水生植被恢复后,由食藻虫携带有益微生物向底泥扩散,促进底泥氧化还原电位升高,有利于水生昆虫和水生底栖生物的大量滋生,在水生植被共生作用下,形成底泥营养物质的封存和生态链自净(物质能量的逐步吸收转化)。
褶皱臂尾轮虫水循环高产培育系统的设计与管理
褶皱臂尾轮虫水循环高产培育系统的设计与管理黄金田;李强;张明明【期刊名称】《水产养殖》【年(卷),期】2017(038)012【总页数】2页(P23-24)【作者】黄金田;李强;张明明【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江苏省池塘生态养殖重点实验室,江苏盐城224051;盐城工学院江苏省池塘生态养殖重点实验室,江苏盐城224051;盐城工学院江苏省池塘生态养殖重点实验室,江苏盐城224051【正文语种】中文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是水产动物苗种培育的优质动物饵料,广泛分布于湖泊、池塘、江河、近海等各类淡、咸水水体中。
轮虫因其极快的繁殖速率,生产量很高,在生态系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中的轮虫大约有50多种,它们多数生活在沿岸浅海区。
在海水养殖中能够进行大量培养,并用于海产动物人工育苗。
褶皱臂尾轮虫具有适应力强、生长快、游动缓慢等特点,适合大规模人工培养,是许多水产经济动物幼体培育中不可缺少的开口饵料。
由于产业发展的需要,人工河蟹育苗等苗种业需要大量生物饵料,传统的培育方法已很难满足生产需求,因此大幅度提高轮虫培育产量对河蟹育苗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1 褶皱臂尾轮虫水循环培育系统的设计图1 褶皱臂尾轮虫人工循环水高产培育吃结构示意图注:1为轮虫培育池;2为集虫池;3为捕虫池;4为进水池;5为提水泵;6为进水口;7为排水口;8为捕虫口。
轮虫培育设施分八个部分(见图1)。
“1”为轮虫培育池,面积5×667 m2~10×667 m2/池,池深:1.0~1.2 m,进水深度 0.8~1.0 m;“2”为集虫池,各培育池通过连通管连接集虫池,集虫池宽8~10 m,池深1.4~1.6 m,比培育池深 0.4 m;“3”为捕虫池,集虫池通过连通管连接捕虫池,捕虫池宽8~10 m,池深1.8~2.0 m,比培育池深 0.6 m;“4”为进水渠,池宽1~2 m,渠深0.6 m,渠底与培育池最高水面持平;“5”为提水泵,设2台水泵,配备动力7~10 kW,由捕虫池抽水将水提进进水池;“6”为进水口,每池设1个进水口,用连通管连接进水渠和培育池;“7”为排水口,每池设2个排水口,用连通管连接培育池和集虫池;“8”为捕虫口,集虫池与捕虫池的隔墙采用水泥砖混墙,墙上布有多根直径30 cm的连通管,安装于集虫池水深1.0 m处。
室内观赏鱼池自净化生态系统的构建
室内观赏鱼池自净化生态系统的构建Construction of Selfpurification Ecosystem for Indoor Ornamental FishpondSONG Zhiman,LIN Yitao,ZHANG Cuijv,WANG Antai* et al (Shenzhen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Bioresources and Ecology,College of Life Science,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Guangdong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research aims to construct the selfpurification ecosystem for indoor ornamental fishpond.[Method] The designed pump filter tank,intake sump,ecopurification pond and ornamental fishpond are applied to the system.Planarians,hydras,zooplankton are firstly thrown into ecopurification pond,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aquatic biological materials.The water selfpurification functions of 5 normal aquatic ornamental plants as well as Nitrifying bacteria are detected by experiments.[Result] With a stable aquatic ecoenvironment,the applied system realizes 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fishpond,and forms a complete system of the food chain,and finally constructs a water ecological control system with selfpurification function.Besides,different aquatic ornamental plants beha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ly to the water purification function.[Conclusion] With simple method and remarkable finaleffect,this research can save 90% of the artificial maintenance costs as well as water resources,and ga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and popularization value.Key words Indoor;Fishpond;Ornamental fish;Aquatic plant;Benthos;Ecology基金項目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0035)。
条纹斑竹鲨人工繁养殖技术
条纹斑竹鲨人工繁养殖技术
刘宏良
【期刊名称】《中国水产》
【年(卷),期】2005(000)009
【摘要】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俗称狗鲨、犬鲨,属软骨鱼纲、须鲨目、须鲨科、斑竹鲨属,常见于南海和东海南部,是南海具有代表性的肉食性软骨鱼类之一,也是鲨鱼中个体较小的暖水性种类。
条纹斑竹鲨肌肉蛋白含量高,既有食用价值,也有药用价值,同时是观赏鱼类之一,市场价随高,
【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刘宏良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524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
【相关文献】
1.条纹斑竹鲨养殖藻丛刷系统水质净化技术的应用 [J], 张达娟;张树林;孙茂军;戴
伟
2.中国南部海域不同地理群体条纹斑竹鲨的形态差异分析 [J], 李萌;曾凡荣;王军
3.条纹斑竹鲨5个地理群体的简单重复序列中间区域分析 [J], 潘滢;郑利兵;王军
4.条纹斑竹鲨IRF-1基因的克隆和特征分析 [J], 甘小妮;陈新文
5.厦门湾条纹斑竹鲨生物学特性 [J], 王家樵;李军;黄良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条纹斑竹鲨养殖生物学、核型和线粒体DNA序列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条纹斑竹鲨养殖生物学、核型和线粒体DNA序列的研究的
开题报告
题目:条纹斑竹鲨养殖生物学、核型和线粒体DNA序列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条纹斑竹鲨是一种原产于东南亚海域的热带鱼类,因其庞大的体型、奇特的斑纹和优美的游动姿态而备受欢迎。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条纹斑竹鲨的养殖产业也愈发兴盛。
然而,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其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征的限制,条纹斑竹鲨的养殖效果和品质往往难以得到保证。
因此,对于条纹斑竹鲨的养殖生物学、核型和线粒体DNA序列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条纹斑竹鲨的养殖生物学、核型和线粒体DNA序列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探究其生长发育规律、遗传特征及多样性,并为其养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养殖生物学研究
采用常规方法,对条纹斑竹鲨在养殖过程中的生长规律、营养需求、繁殖生殖、疾病防治等进行研究,建立其养殖模型。
(二)核型分析
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对条纹斑竹鲨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并研究其遗传特征及多样性。
(三)线粒体DNA序列分析
通过PCR扩增、DNA测序等方法,对条纹斑竹鲨的线粒体DNA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探究其遗传多样性及其对养殖效果的影响。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为条纹斑竹鲨的养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同时也有助于深入了解该鱼类的生物学特征和遗传规律,促进其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五、预期成果
预计可建立条纹斑竹鲨的养殖模型,并对其生长和发育规律、核型和线粒体DNA 序列进行系统性研究,初步探究其遗传特征和多样性,并为其养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条纹斑竹鲨养殖藻丛刷系统水质净化技术的应用作者:张达娟张树林孙茂军等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5年第11期摘要:利用人工构建的藻丛刷(Algal Turf Scrubber,ATS)系统处理条纹斑竹鲨养殖用水,并对水中NO3--N、NO2--N、NH4+-N和PO43--P等水质指标进行监测,以确定藻丛刷系统对观赏鱼养殖用水水质的净化效果。
试验为期60d,试验期间不换水。
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间,水中NO3--N含量维持在5.64~9.87mg/L范围内,NO2--N含量维持在0.03~0.07mg/L 范围内,NH4+-N含量维持在0.03~0.07mg/L范围内,PO43--P含量维持在1.33~1.78mg/L范围内。
由此可见,在合适的养殖密度和适当的投饵条件下,藻丛刷系统能够有效净化鲨鱼养殖用水水质,使其在不换水情况下维持在稳定范围内。
关键词:藻丛刷系统;鲨鱼;水质;净化中图分类号 S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1-113-04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algal turf scrubber(ATS)on cultivated water purification of ornamental fish,artificial ATS was used to purify cultivated water of Chiloscyllium plagiosum and water quality indicators,including NO3--N,NO2--N,NH4+-N and PO43--P,were measured.The experiment lasted for 60d and water was not renew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ntents of NO3--N,NO2--N,NH4+-N and PO43--P were kept in the range of 5.64~9.87mg/L,0.03~0.07mg/L,0.03~0.07mg/L and 1.33~1.78mg/L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whole experiment.It was indicated that ATS could purify cultivated water of Chiloscyllium plagiosum effectively and maintain stabilization of water quality when shark were cultured with appropriate density and feeding dose.Key words:Algal turf scrubber;Chiloscyllium plagiosum;Water quality;Purification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观赏水族养殖已成为家庭装饰的新宠。
观赏水族养殖在高速、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养殖用水的污染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水族箱体积有限、投饵和交换水困难,易造成N、P等物质的堆积,导致养殖对象生长缓慢,易发疾病,降低了水族箱的观赏性和装饰性。
底栖藻类作为水体中的重要初级生产者,不仅是水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1],也可以通过自身吸收利用、吸附、络合以及与其他生物协同作用调节水生态系统,净化水质[2]。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学者开始关注利用藻类去除水体中N、P来净化水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开发出以此为基础的藻丛刷系统(Algal Turf Scrubber,ATS)[3]、底栖藻类-生物膜系统[4]和底栖藻类水产养殖系统[5-6],已经成功用于畜禽、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与净化中。
马沛明等利用浮游藻类处理某造纸厂下游的人工合成污水后指出,底栖藻类对污水TN、TP、NH4+-N和NO3--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98%、98%和97%,效果十分明显[7]。
将藻丛刷系统引入到观赏鱼养殖的水质净化中,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水体N、P的含量,而且可以减少底栖藻类在水族箱缸壁的附着,提高观赏性。
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俗称狗鲨、犬鲨,隶属于软骨动物门,须鲨纲,须鲨科,斑竹鲨属,为暖水性小型鲨鱼,在我国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
一般成鱼体重1~1.5kg,最大个体3~3.5kg,体长可达1m左右。
该鱼喜栖息于浅海或内湾贝、藻类繁多的环境中,主食软体动物、多毛类、虾蟹及底栖小型鱼类。
条纹斑竹鲨不仅具有药用价值[8-9],而且还是名贵的观赏鱼类,市场价值高,是值得开发的海水鱼养殖新品种。
条纹斑竹鲨摄食量大,代谢产物多,易导致养殖水体中N、P累积致使水质恶化,因而在养殖过程中必须加大换水频率和换水量以保证良好的水质。
本研究在天津海昌极地海洋世界模拟潮间带藻类生长条件,创造干湿交替的生长环境自制藻丛刷系统,在不换水的条件下,利用养殖水体中自然附着的底栖藻类去除条纹斑竹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N、P营养盐,并定期对水质理化指标进行监测,以确定藻丛刷系统对观赏鱼养殖用水的净化效果,为藻丛刷系统在大型水族箱观赏鱼养殖水质净化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装置试验装置主要由4部分组成:鲨鱼养殖池(190cm×175cm×75cm)(a)、藻丛刷系统(b)、生化池+暂留池(c)、蛋白分离器(d)(图1)。
藻丛刷系统由有机玻璃制成,处理缸(120cm×30cm×50cm)内放入一块聚乙烯筛绢(100cm×37cm)作为底栖藻类附着基质。
筛网通过打磨成小刺状,更利于藻类附着,模拟潮间带底栖藻类生长环境,在筛网上方附有流水管,使水流自上而下通过均匀小孔流过藻丛刷筛网面,藻丛刷下方1/5面积浸入水中。
然后流回养殖池,与鲨鱼养殖池形成自循环。
试验期间用2支日光灯置于藻丛刷处理缸上方提供光照,光照强度控制在2 500lx,光照时间为每天7:00~19:00,光暗比为12h∶12h。
同潮间带底栖藻类所获自然光光照周期基本保持。
1.2 试验设计养殖池内养殖用水体积为3.25t,共养殖37条条纹斑竹鲨,其中大小为50~80cm的条纹斑竹鲨有22条,15~17cm的15条。
试验为期60d,每日上午9:00和下午3:00进行投喂,分别投喂沙丁鱼300g、200g。
试验期间分别仅采用生化池+暂留池、蛋白分离器和ATS系统处理养殖用水,整个试验期间不换水。
养殖用水由出水口分别流经生化池、蛋白分离器和ATS系统,再分别流入养殖池。
1.3 水样采集及相关测定方法条纹斑竹鲨养殖池内设置2个取水点,每个取水点取2个平行水样。
每隔3d水样一次,按照海洋调查规范第4部分:海水化学要素调查(GB/T12763.4-2007)相关方法测定养殖水体中NO3--N、NO2--N、NH4+-N和PO43--P的含量:NO3--N(锌镉还原法);NO2--N(重氮-偶氮法);NH4+-N(次溴酸钠氧化法);PO43--P(抗坏血酸还原磷钼蓝法)。
用盐度计、温度计、便携式pH仪、溶解氧分析仪分别测定养殖水体盐度、温度、pH、溶解氧变化情况,试验期间测得盐度、温度、pH、溶解氧结果如下:盐度31%~33.5‰,温度21.9%~26.9℃,pH8.0~8.06,溶解氧7.7~7.8mg/L。
1.4 底栖藻类收获及测定每7d收集一次附着基上的藻体,用毛刷刷下的藻体在105℃先烘15min,随后将温度降至65℃再烘5~6h至恒重后称重。
2 结果与分析2.1 藻丛刷系统对条纹斑竹鲨养殖水体NO2--N的影响由图2可知,NO2--N含量基本维持在0.03~0.07mg/L范围内,略有下降的趋势,说明这个系统能够有效吸收养殖过程中由于投饵、粪便等正常养殖活动产生的NO2--N。
2.2 藻丛刷系统对条纹斑竹鲨养殖水体NO3--N的影响由图3可知,NO3--N的含量维持在5.64~9.87mg/L范围内,基本趋于稳定,说明这个系统能够有效吸收养殖过程中产生的NO3--N。
2.3 藻丛刷系统对条纹斑竹鲨养殖水体NH4+-N的影响如图4所示,条纹斑竹鲨养殖池水体NH4+-N的含量基本维持在0.03~0.07mg/L范围内,说明这个系统能够有效吸收养殖过程中产生的NH4+-N。
2.4 藻丛刷系统对条纹斑竹鲨养殖水体PO43--P的影响条纹斑竹鲨养殖池水体PO43--P的含量基本维持在1.33~1.78mg/L这个水平范围内(图5),基本趋于稳定,说明藻丛刷系统能够有效吸收养殖过程中产生的PO43--P。
2.5 附着藻类收获生物量人工聚乙烯筛绢上生长的底栖藻类主要由丝状绿藻组成,且在整个实验期间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由表1可知,试验期间收集到藻类的干重,每7d 藻类收获量保持在2.584 5~2.720 4g范围内,周期性藻类收获量差异不大。
3 结论与讨论3.1 观赏鱼养殖中的水质净化技术在人工养殖水体尤其是观赏水族养殖过程中,各营养物质的来源主要是饵料的投入和养殖对象自身的排泄物,大量营养物质的积累易导致水体恶化。
水质日常维护及净化多采用物理方式和生物方式滤除营养盐,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的最终目的是去除水体中过量的N、P等营养盐或将对养殖对象有害的NH4+-N和NO2--N转化为相对无害的NO3--N[10]。
不过观赏鱼对NO3--N也有一定的耐受范围,50mg/L或者更低浓度是其耐受上限。
由此可见,传统的水质净化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藻丛刷系统的出现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3.2 藻丛刷系统水质净化技术藻从刷具有设计简单,材料廉价,对运行环境条件要求较低等特点,在水质净化和废水处理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
藻丛刷基质上附着的大量藻类能够充分利用不同形式N源P源作为营养源,既有效降低了NH4+-N和NO2--N,又有效地降低了NO3--N浓度[11-12],N、P去除效果好。
由本次研究表明,在持续投喂和不换水的条件下,60d内条纹斑竹鲨养殖水体的NH4+-N、NO2--N和NO3-N均未出现明显升高,说明借助于底栖藻类对氮磷的吸收特性构建的ATS系统,可吸收养殖鲨鱼因代谢、投饵产生的N、P营养盐,进而使养殖水质维持在稳定水平。
表明藻丛刷系统对该水体有着明显的净化作用。
马沛明等指出,底栖藻类对NH4+-N较为敏感,当水体中同时存在NH4+-N和NO3--N时,水网藻、刚毛藻水绵等大型绿藻首先利用NH4+-N,待NH4+-N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利用NO3--N[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