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抗生素的酶法合成研究进展
酶法阿莫西林工艺参数优化
酶法阿莫西林工艺参数优化摘要:阿莫西林是重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且可以口服。
因此,被广泛在临床使用。
目前阿莫西林主要通过化学法生产,然而化学法工艺使用大量有机溶剂,不仅操作环境恶劣,而且产生大量三废。
酶法阿莫西林工艺正好弥补上述不足。
关键词:酶法阿莫西林收率参数优化阿莫西林又名安莫西林或安默西林,化学名(2S,5R,6R)-3,3-二甲基-6-[(R)-(-)-2-氨基-2-(4-羟基苯基)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庚烷-2-甲酸三水合物,是一种最常用的青霉素类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传统的生产方法是通过溶解、混酐、缩合、水解、结晶,过程复杂。
酶法阿莫西林是利用酶的活性作用将对侧链供体和母核直接缩合,并将阿莫西林直接沉淀出来。
传统的生产方法,需要用大量的有机溶媒,并且要经过很多步骤才能得到阿莫西林,而酶法阿莫西林不需要有机溶媒并且步骤简便,操作相对简易,所以不断地优化酶法阿莫西林参数,增加收率,对阿莫西林生产工业是非常有意义的。
酶法技术的核心是,由于找到了母核与侧链连接的酶,以及能发挥其活性的环境,因此在生产中不使用可能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溶剂,此举使总体有机溶剂的使用量比化学法降低了90%。
在化学法工艺中使用较多的化工原料四甲基胍,在绿色酶法技术中也不再使用,因此其污水COD排放量比化学法减少了80%。
事实上,绿色酶法技术不仅仅是安全环保的代名词,其背后还有成本的优势,而这正是我国原料药突围低附加值的利器。
此外,在生产成本中,化学溶媒占据着90%的份额,因此采用酶法技术就意味着大幅降低化工原料与能源消耗方面的成本。
1 酶法阿莫西林简介1.1 阿莫西林简介阿莫西林又名安莫西林或安默西林,化学名(2S,5R,6R)-3,3-二甲基-6-[(R)-(-)-2-氨基-2-(4-羟基苯基)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庚烷-2-甲酸三水合物是一种最常用的青霉素类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酶法合成7-ACA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批量上传,尽在:/item.htm?id=9176907081 酶法合成7-ACA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芮菊1张体磊2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济宁272100摘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制药工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相关产品的酶法合成备受关注;酶法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显著提高了合成效率,减少了三废排放。
综述了近年来酶法合成7-氨基头孢烷酸(7-ACA)、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的合成方法。
关键词头孢菌素;酶法合成;7-ACAProgress in enzymatic synthesis of 7-ACA and cephalosporinsRui Ju1Zhang Ti-Lei 2Abstract Cephalosporins antibiotic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Enzymaticsynthesis β-lactam antibiotics could decline the generation of waste and the cost of production remarkably.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recent progresses of enzymatic semi-synthesis of 7-ACA、c efazolin、cefalexin and cefradine. Keywords cephalosporin; enzymatic synthesis; 7-ACA酶法合成技术始于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 经过30 多年的发展,目前酶缩合反应技术、产品分离以及固定化酶技术等方面取得很大的发展, 配套技术日益完善, 具备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条件, 全球著名的ß-内酰胺抗生素生产厂家如荷兰DSM 公司已有酶法合成的商品头孢氨苄、阿莫西林等产品面世。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简介
化学结构中含有ß-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 特点: 抗菌活性强 毒性低 构效关系明确 抗菌范围广 临床疗效好 分为四类: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非典型ß-内酰胺类 ß-内酰胺酶抑制剂
抗菌作用机制之一
抑制转肽酶活性,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敏感菌 体内渗透压高,使水内渗,以致菌体膨胀、裂解、死 亡。
• 螺旋体:梅毒、钩端螺旋体,强。
青霉素的体内过程
• 不耐酸,吸收少,po需4-5倍im量。
• 常im、iv。
• 常用青霉素钾或钠粉针剂。
• 分布广(炎症时房水和脑脊液中也可达到有效浓
度),细胞外液(脂溶性小)。 • 不易透过细胞膜与血脑屏障。 • 以原型经肾小管分泌排出。
青霉素的抗菌作用特点
• 杀菌药,杀菌力强。 • G+菌,强;G-菌,弱
青霉素的理化性质
• 青霉素G钾或钠盐的干燥粉末性状稳定,可在室温中 保持数年而仍保留抗菌活性。
• 溶于水后极不稳定,在室温中放置24 h,大部分降
解失效。
青霉素的抗菌谱
• G+菌:作用强。
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不产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杆菌:白喉杆菌、炭疽芽孢杆菌
• G-球菌:脑膜• 不耐酶,对抗药金葡菌无效。
• 用于敏感菌所致感染。
26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
羧苄西林 (Carbenicillin) 替卡西林 (Ticarcillin) 哌拉西林 (Piperacillin) 呋苄西林(Furbucillin)
青霉素过敏的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致昏迷、抽搐等 喉头水肿、肺水肿致呼吸 困难等症
血管扩张导致循环衰竭,出现: 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心律失常 等症
阿莫西林的合成方法综述
第13期櫃櫃櫃櫃櫃櫃櫃櫃櫃櫃櫃櫃櫃櫃櫃櫃櫃櫃殭殭殭殭专论与综述 收稿日期:2020-04-30基金项目:浙江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2019D60SA855962)作者简介:虞正烨(1986—),浙江台州人,工程师,理学学士,东邦药业β-内酰胺类药物省级企业研究院副主任,主要从事化学原料药开发工作。
阿莫西林的合成方法综述虞正烨,高 扬(浙江东邦药业有限公司,浙江台州 317016)摘要:阿莫西林具有广谱、高效和毒副作用小的特点,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作为首选的β-内酰胺类口服抗生素之一。
本文主要对阿莫西林的合成路线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应用拓展思路。
关键词:阿莫西林;合成方法;化学法;酶法中图分类号:TQ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21X(2020)13-0045-03AReviewoftheSynthesisMethodsforAmoxicillinYuZhengye,GaoYang(ZhejiangDongbangPharmaceuticalCo.,Ltd.,Taizhou 317016,China)Abstract:Amoxicillinisoneofthemostwidelyusedβ-lactamantibioticsandsuitableforabroadspectrumofbacterialinfections,whichisrecommendedbytheWHOasthepreferredoralB-lactamantibiotics.Inthispaper,wewillreviewthesynthesismethodsofAmoxicillintodevelopforitsfurtherresearchandapplication.Keywords:amoxicillin;synthesismethods;chemicalroute;enzymaticroute 阿莫西林(Amoxicillin)称羟氨苄青霉素,由英国比彻姆(Beecham)公司于1968年开发研制的青霉素系列抗生索,其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型粉末,稍有特异的气味和苦味,是第二代青霉素的主要品种,系广谱半合成抗生索,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具有高效的广谱抗菌作用而且毒副作用很小,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本品作为首选的β-内酰胺类口服抗生素,在口服抗生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1]。
阿莫西林制作工艺实习报告
阿莫西林制作工艺实习报告一、前言阿莫西林,又名羟氨苄青霉素,是一种半合成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性质稳定、广谱、杀菌力强、耐酸可口服、制剂多样、联用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
我国于1976年开始试产阿莫西林,1979年正式生产。
阿莫西林的合成有两种工艺,即化学法和酶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酶法工艺在阿莫西林生产中逐渐展现出优势。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阿莫西林的制作工艺及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二、阿莫西林制作工艺1. 化学法工艺化学法生产阿莫西林工艺是普遍应用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将羟基苯甘氨酸钾盐和特戊酰氯混合,再经过混酐、缩合、水解、结晶等工序得到阿莫西林。
化学法工艺比较成熟,整个工艺线路很长,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生产完成,所以整体效率较低,需要较高成本。
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特戊酰氯、吡啶、三乙胺和二氯甲烷等有毒溶剂,加入化学保护基团以实现反应顺利。
制备在低温下运行,需要使用卤烃制冷剂,操作环境恶劣,严重威胁着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增加了能源消耗,产生大量三废,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
2. 酶法工艺酶法工艺制备过程中基本无使用有毒溶剂。
比较酶法、化学法阿莫西林可以看到,酶法制备阿莫西林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减少反应步骤,缩短合成反应的时间,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有利于保护环境,降低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优异;酶法阿莫西林具有更强的质量稳定性,可以提升阿莫西林的纯度、所含杂质极少。
酶法阿莫西林外观颜色白、含量高。
三、实习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参观了阿莫西林的生产车间,了解了阿莫西林的生产设备和操作流程。
在生产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以下几点:1. 严格的生产操作:生产车间内的操作人员都经过专业培训,严格按照生产规程进行操作,确保产品质量。
2. 环境保护:生产过程中,企业采取了有效的环保措施,如废气处理、废水处理等,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 安全生产:生产车间内设有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如防护罩、报警器等,确保生产过程中的人员安全。
抗生素分解剂β-内酰胺酶的检测方法研究
舒巴坦可有效抑制lO%脱脂奶中0.04 U/mL#-#g酰胺酶 对0.5,g/mL青霉素G的分解作用。 1.1l脱脂奶中伊内酰胺酶的测定 在每个抗生素检测用培养基上平均放置4个牛津 杯,在每个杯子中分别加入200 gL添加有不同成分的 10%脱脂奶(添加成分见表1),37℃培养18-22h,观 察抑菌圈情况。
510316,China)
d|}删∞method of‘'antimierobial
0.004
destroyer'’B-lact;amase
in milk samples we把developed to analyze the active component of
011
antimicrobial destroyer,The qualitative detection the developed Key
达到,针对这种情况,市场上出现了“抗生素分解剂”,
该分解剂可选择性分解牛奶中残留的伊内酰胺抗生素,
其成分就是伊内酰胺酶。伊内酰胺酶可能添加到乳与乳
制品中,起到掩蔽抗生素的作用,但是由于该制剂的安
内酰胺酶也属于肛内酰胺酶分类中的一个种类。伊内酰 胺酶是抗生素的一种。在食品中作为解抗剂。但是“生鲜
牛乳抗生素分解剂”的主要成分伊内酰胺酶在中国不允 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房内酰胺类抗生素系指化学结构 中具有伊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
有
注: 1.12
“+”为需要添加试剂,
一”为不需要添加试剂.
养18 ̄22 h,观察抑菌圈情况。
1.8伊内酰胺酶对青霉素抑菌效果的影响
fl-#q酰胺酶检测限的测定
在每个抗生素检测用培养基上平均放置4个牛津
102l
酶在发酵工业生产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酶在发酵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塔骥1032103030摘要:本文通过列举酶在发酵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在这些应用中的应用现状,对酶法在这些工业生产中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酶;发酵;工业生产一、前言酶制剂行业是高技术产业,它的特点是用量少、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是为其他相关行业服务的工业。
酶制剂产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起步和迅速成长之后,现已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保持持续高速度发展。
过去10年里,国际酶制剂产业的生产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熟,以及对各个应用行业的引入和实践,把酶制剂产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我国酶制剂已广泛应用于食品、酿造、味精、制药、有机酸、淀粉糖、纺织、皮革、洗涤剂及保健品等很多领域,并且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应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尚有差距。
二、酶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2.1酶法生产葡萄糖利用酶水解淀粉生产葡萄糖是酶催化工业的一项重大成就,由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末研究成功,现已在全世界普遍采用。
酶法生产葡萄糖是以淀粉为原料,先经。
一淀粉酶液化成糊精,再用糖化酶催化生成葡萄糖。
如北京房山酶制剂总厂的产品耐高温a-淀粉酶采用地衣芽孢杆菌深层培养、提炼等工序精制而成;能随机水解淀粉、糖原及降解物内部的 a-1.4 葡萄糖苷键使得胶状淀粉溶液的黏度迅速下降,产生可溶性糊精和寡聚糖,过度的水解则可产生葡萄糖和麦芽糖。
低聚糖的制备:低聚糖是由3-9个单糖昔键连接而成的低度聚合糖。
它之所以具有生理功效,是因为他能促进人体肠道内固有的有益细菌一双歧杆菌的增殖,从而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的生长,减少有毒发酵产物的形成。
目前,微生物糖昔水解酶在生产中应用较多,而且技术都比较成熟。
如利用α-葡萄糖苷酶生产的低聚异麦芽糖,利用节杆菌产生的β一呋喃果糖苷酶合成的低聚乳果糖、低聚半乳果糖等,利用α-半乳糖昔酶生产的棉子糖和密二糖等。
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
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摘要:青霉素于40年代初首次用于临床,几年后就从链球菌中分离到了青霉素酶,以后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断开发和广泛应用,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超广谱新品种的大量应用,β-内酰胺酶的种类、底物谱和耐药程度均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不能不引起格外的重视。
关键词:细菌,β-内酰胺酶,耐药任何生物都试图适应周围环境并生存下去,细菌个体小,易变异,拥有耐药能力,这是自然界的法则。
科学界有一种理论叫“中性突变漂变学说”,以“中性突变”为基础的分子进化学已逐渐形成。
这个学说认为,在分子水平上看,大部分基因突变对于生命体的生存既不产生有利效应,也不酿成不利后果,因此,这类突变在自然选择中是“中性”的。
在亿万年中,生物体内的基因不断产生中性突变,他们不受自然选择的支配,而是通过随机的偶然过程(即遗传漂变)在群体中固定下来或是被淘汰,结果就造成了基因和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实现了分子的进化。
在药物选择性压力下,产β-内酰胺酶的细菌被筛选出来,得以泛滥。
为了对β-内酰胺酶有一个教深入了解,现将β-内酰胺酶的研究综述如下。
1 β-内酰胺类药物作用机理肽聚糖合成的最后一步是被称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即PBPs)的转肽酶形成的。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D-丙氨酰-D-丙氨酸结构上的相似使得它们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图一)。
β-内酰胺核不可逆地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的Ser403单元结合,使其失活,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
此外这个结合可能还激活细胞壁中的自溶酶。
图1 青霉素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使酶失活2 β-内酰胺酶起源β-内酰胺酶是指能催化水解6-氨基青霉烷酸(6-APA)和7-氨基头孢烷酸(7-ACA)及其N-酰基衍生物分子中β-内酰胺环酰胺键的灭活酶。
β-内酰胺酶来源于细菌细胞壁合成酶(即PBPs),是由于细菌合成PBPs的过程中的基因的变异而造成的(图2)。
β-内酰胺类药物在这类酶的作用下,使β-内酰胺环水解开环,而β-内酰胺环是与PBPs结合的活性功能部位,因此β-内酰胺环的破坏使其失去了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的功能。
针对酶法制备阿莫西林的工艺的优化
针对酶法制备阿莫西林的工艺的优化目的:主要采用酶法来进行阿莫西林的制备,对相关的工艺进行优化处理。
同时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比较。
方法:本次试验主要是充分利用羚基苯甘氨酸甲酯作为催化剂,与6-APA合成阿莫西林成分。
在制备的过程中需要对温度、酸碱中和指数以及侧链等因素进行分析和介绍,要对相应的投酶量或者是投料比例进行优化。
采用化学法对阿莫西林成分进行加速,同时观察其变化情况,对于药物成分的含量以及稳定性等进行观察和分析。
结果:经过科学的工艺进行优化之后,阿莫西林的收率到高达84.3%,经过6个月的加速试验,采用酶法制备的阿莫西林下降值低于化学法,具体数值可达0.78%左右。
结论:在制备阿莫西林的过程中,采用酶法要远远优于化学法,其环保性和节能性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认可,同时药品的纯度较高,所含的杂质较少,产品的稳定程度也比较高。
标签:阿莫西林;青霉素G酰化酶;稳定性对于阿莫西林药物来说,其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种,也是目前国内和国际用量较大的一种药物,具体的使用数量惊人。
在进行阿莫西林的制取过程中主要可以选择化学法和酶法两种形式。
从现如今的医药制备工作中可以看出,采用化学法的方式还比较普遍。
其工艺流程比较复杂。
经过的缩合、水解或者是结晶的形式都会出现误差,不仅影响到制备的准确程度,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在制备的过程中还会产生较多有害的物质,影响到周围的环境质量。
可见,化学法制备阿莫西林的方式对于工作人员或者是制备环境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相关的专家和学者就需要对这一工艺进行优化处理,同时保证植被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1、实验部分1.1实验材料在本次试验中,主要采用的是青霉素G酰化酶、羚基苯甘氨酸甲酯以及6-APA成分和其他的制剂。
这些试剂中有自产材料还有来自于其他的生产厂家,但材料都经过鉴定,没有任何问题,在药物制备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1.2仪器设备所用的仪器设备主要为酶反应器、高效液相分析仪、显微镜以及真空干燥箱等等,这些制备仪器多为国产,少量为进口产品。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半 合成 头孢 菌素 价格 下降 有 了一定空 问 。更 为 重要
的 因 素 是 ,荷 兰 D M 抗 生 素 公 司 、 意 大 利 s
Bohme 司 和 英 、美 等 抗 生 素生 产 巨 头 均 在 不 i e i公 e 断投资 扩大 7一A A ( 7一M)A)的产 量 .由 于 C 或 C
场到买 方市 场 的发 展 过程 我 国 5 0年代 能 自行 生
类 、单 环 8一内酰 胺 类 等其 它非 典 型 的 3一内 酰胺 粪抗 生素 因 目前 对 各种 感 染依 然 是毒 性最 低 的 、 最有 效 的抗生素 ,所 以广泛 应用 于临床 ,在 世界抗
生 素 市 场 上 占据 主 导 地 位。据 英 国咨 询 公 司 M cal abradA sc t n报 告 显 示 ,19 i e B ra n s ii h o ao 97年 青
个重 要组 成部分 ,同样经 历 了一个从 无到有 ,从少
B 一内酰胺 类 抗 生 素 主要 包 括 临床 常用 的青 霉
素类 、头 孢 菌 素 类 及 新 发 展 的 头 霉 素 类 、硫 霉 素
到多 ,从 发酵到 半合成 ,从低效 到 高效 ,从 进 口为 主到仿 制替 代 ,从 供 不应 求到供 过 于求 ,从 卖方 市
() 1 2 2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1 9.2 ( ) 8 97 2 5 :20 炮 制 对 美 白 附 中 关 附 甲 素 吉 量
5 傅 梅 红 .章 春 宜 . 毛 淑杰 等 3
5 铁 步 荣 王 朝 晖 雄 黄 炮 制 方 法 初 撬 中 成 药 . 19 , 1 6 93 8
维普资讯
22 ・ 5
5 李 群 , F 炜 王 文兰 等 . 金 子 炮 制 品 中 秦 皮 乙紊 古量 1 I i 千
青霉素G酰化酶的研究进展
原理
特点 酶回收率比超声波处理方法高,而且酶的比活
较高。(Alves等,2003)
PGA的纯化
Zhou Z 等发酵所得的青霉素G酰化酶经硫酸铵分级沉淀和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DEAE-Sepharose CL-6B 两步纯化, 纯度提高86 倍, 活力回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收率达到81 %,纯化后的PGA 活力为1. 469 u/ mg.(Zhou 等,2002)
上的固定化及后修饰,得到固定化酶表观酶活为177U/g, 固定化酶经巯基乙醇修饰后提高了操作稳定性及热稳定
性。(颜淑玮等,2006)
PGA的固定化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目前已有很多方法将含 PGA的大肠杆菌 E.coliNew 菌株及突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变菌种的细胞进行固定化,如包裹在聚甲基丙烯酸酰胺 细胞内部,或者包裹在凝胶基质中。所得的固定化酶能 够有效地水解青霉素G,水解效果优于自由酶。
特点 酶比活力高,酶活力较超声波法低。(张贺迎等,2000)
PGA的分离提取
有机溶剂法
welcome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原理 to 本法是利用有机溶剂溶解细菌细胞内膜的脂肪 ,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从而释放酶。不同浓度的有机溶剂对细胞内膜的作用 不同,释放出不同量的酶。
u/L。(杨志建等,2004)
PGA产生菌改造与发酵条件的优化
酶法阿莫西林质量研究
酶法阿莫西林质量研究作者:孙宝伟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18期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酶法阿莫西林的质量展开了研究。
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将酶法阿莫西林的质量与化学法阿莫西林的质量进行比较,根据不同的品型以及产品的加速试验性质,客观的评断出酶法阿莫西林在指令稳定性上要更强。
希望本文的探究能够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酶法阿莫西林;质量;稳定性阿莫西林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类药物,这种药物能够与细胞中所含有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相互结合,这样有利于细胞对各种细菌的抑制,从而使得细胞不会被细菌感染,进而有利于起到保护细胞壁的作用,这样就能够达到抗菌的效果。
目前的很多国家在对阿莫西林进行合成的时候,所采用的合成技术都是化学合成法,而这项技术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所需要的反应条件也相对比较苛刻,其具有较多的反应步骤,而且在反应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液以及废弃物等,这就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很多的研究学者开始研制新的阿莫西林合成法,而酶法就是一种新的合成技术。
这一合成技术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化学合成法中存在的问题,其具有加大的发展空间。
下面就针对酶法阿莫西林质量展开深入的研究。
1.实验步骤1.1实验设备XSZ-H系列生物显微镜,JX一2000型图像仪,SHH一100GD药品强光照射试验箱,AgilentTechnologies1200Series高效液相色谱仪。
1.2合成步骤(1)6-APA溶解。
在2000mL四口瓶中加入纯化水600mL,6-APA50g,开启搅拌,滴加浓氨水搅拌溶解。
(2)甲酯溶解。
称量甲酯盐酸盐5g,溶解于200ml纯化水中。
(3)将甲酯盐酸盐溶解液加入2000mL四口瓶中,补加浓氨水调pH至0.7。
加入青霉素酰化酶5g,将温度维持在室温范围内,ph0.7搅拌反应5h。
(4)将混合液过滤,溶解,进行重结晶,干燥获得成品。
1.3实验部分1.3.1品型研究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的品型,而同一物质之间的品型也有所不同,从热力学方面来说,由于热力参数的不同,物质的品型也会存在不同,而就药物方面来看,品型的不同会对药物的药性以及质量都会存在一定的影响。
酶法合成研究进展
β-内酰胺抗生素的酶法合成研究进展β-内酰胺抗生素经过多年的发展,己成为抗生素中的最主要类型之一。
由于具有良好的抗菌效力,较低的毒副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发展非常迅速。
现全世界耗用量已过万吨,预计今后还会增长。
其中,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为最重要的两大类β-内酰胺抗生素。
酶法合成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经过 30多年的发展,现在酶缩合反应技术、产品分离以及固定化酶技术等方面取得很大的发展,配套技术日益完善,具备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条件。
全球著名的β-内酰胺抗生素生产厂家如荷兰DSM公司已有酶法合成的商品头孢氨苄、阿莫西林等产品面世。
由于酶法应用于β-内酰胺抗生素合成,不仅可减少反应步骤,而且还可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有利于保护环境,降低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优异,所含杂质极少。
因此,21世纪β-内酰胺抗生素的酶法合成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酶法合成研究起步并不晚,但至今仍未形成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与国外先进厂家差距较大。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要求,政府对环保的重视,政府和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绿色化学制药”的研究开发,特别是加快工业化生产的推进进程。
现将近年来β-内酰胺抗生素合成研究、产品的分离纯化、酶反应器研究进行概述。
1 现状青霉素中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头孢菌素中如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克洛、头孢丙烯、头孢唑林等,这些产品有化学半合成法(简称化学法)和酶半合成法(简称酶法)。
化学法是将母核与侧链以化学法缩合,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使用的是化学法,常用的方法有酰氯法、混合酸酐法、Vilsmeier法及活性醋法。
酶法则是将母核与侧链通过酶催化缩合。
化学法需要较多的有机化学原料(如溶剂二氯甲烷、吡啶、二甲苯胺),反应条件苛刻,如需无水条件,反应温度低(有的需低至零下90℃),反应步骤多,产生大量的三废需处理。
这些产品酶法合成技术自1969年开始报道,但由于当时酶的性能较差,分离纯化技术也一直未能很好的解决,因此多年来酶法合成技术仍处于研究和试生产阶段。
沈继录细菌耐药机制研究新进展
沈继录细菌耐药机制研究新进展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因此,研究细菌耐药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沈继录等人在细菌耐药机制研究方面做出了新的进展,本文将对这一进展进行介绍。
细菌耐药简介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但结构复杂,膜结构完整,细胞壁、细胞质膜是细菌的细胞膜结构。
而抗生素在抑制细菌生长、破坏细菌细胞的细胞壁、细菌核酸、蛋白质及其他代谢物质方面具有广谱的杀菌作用。
但由于各种原因,细菌往往会产生一种或多种使其对抗生素的抗性基因,在受到相应抗生素的时候就会产生过敏反应而丧失杀菌效果。
这种抗性机制就是细菌的耐药机制。
沈继录的研究成果沈继录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一直致力于细菌抗药性的研究。
最近,他和他的团队在拟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抗生素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极其重要的天然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这类抗生素主要依靠靶标酶β-内酰胺酶来发挥自己的杀菌作用。
拟杆菌的耐药机制基于分子机制,沈继录和他的团队在拟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名为FIXAN的重要蛋白。
这种蛋白可以逆转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从而让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失去杀菌作用。
此外,团队还发现,进行特定的基因突变会加强拟杆菌耐药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抵抗力。
这些发现从分子水平解释了拟杆菌的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和机制。
抗药性破解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团队通过定向干涉FIXAN蛋白,成功阻止拟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抗性。
这为解决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沈继录等人的研究成果在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细菌耐药的问题也将得以彻底解决。
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后, 外不断有ESBb 流行情况的报道问。 国内 目 前, 大肠埃希氏菌、 肺炎克雷伯菌是最常见的产 ESBL 的细菌, S 其次是阴沟肠杆菌、 粘质沙雷氏 菌、 弗劳地构椽酸菌、 铜绿假单抱菌也可出现产 ES L 的菌株。 Bs 近年来, 由于三代头抱的广泛应 用, 产ESB玩菌株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成为革兰 阴性菌耐药的最危险因素之一, 给临床治疗感
ESBU nowada , y
【 WORDSI ESB肠;Det ct on KEY e i
ESBL (ex nded 叩 r m p一 a s s)即 s t e - eet u t c a m e 超广谱卜内 胺酶, 质粒介导的 酞 是由 能赋予细
菌对三代头抱菌素类、 单环酞胺类及碳青霉烯
地检测 ESBb 对指导临床抗菌治疗和控制感 染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目 前常用的ESBb 检测
方法作一综述。
类耐药的一类酶山 可在菌株间转移和传播。 , 部
分 产ESB肠菌 不 对p一 酞 类 素 株 但 内 胺 抗生 耐
药, 而且对氨基糖昔类、 喳诺酮类、 磺胺类药物 耐药, 此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 自1 8 因 难。 9 3
年德国首次报道产 ESBL 的臭鼻克雷伯菌以 s
, 双纸片协 同试验 (double disk s ner y y g test , ) DDS 双纸片协 同试验是由法国研究者 Ja ie l r r
性杆菌一个至关重要的耐药机制, 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准确、 快速地检测 E乐
B压 对指导临床抗菌治疗和控制感染尤为重要。 本文就目 前常用的 ESB肠 的检测方法进行概述。
[关键词】 ESB肠;检测
D 6 t e Ct io n o f
KPC酶研究进展
KPC酶研究进展KPC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中的β-内酰胺酶,它能够水解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
KPC酶的发现对目前抗生素研发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KPC酶研究的一些进展。
首先,研究人员对KPC酶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利用X射线晶体学等方法,确定了KPC酶的三维结构。
这些研究揭示了KPC酶的催化机制以及其与抗生素的相互作用模式。
这为开发新的抗生素和抑制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次,科学家还对KPC酶的传播机制进行了研究。
KPC酶一开始主要在医院内感染中发现,但现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研究人员通过追踪不同细菌株中KPC酶的基因序列,发现了多种传播途径,包括垂直传播和水平基因转移。
这些研究有助于了解KPC酶的传播路径,从而制定针对该酶的有效控制策略。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了KPC酶的新变种和新的宿主。
这些新变种对一些目前常用的抗生素有效性已经产生了挑战。
研究人员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测序技术对这些变种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便及时调整公共卫生政策,防止这些变种的传播。
最后,抗生素开发领域也对KPC酶进行了研究。
由于KPC酶能够水解大多数抗生素,开发新的抗生素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研究人员根据对KPC酶结构的了解,提出了一些新的抗生素设计策略,包括结构优化和合成药物。
一些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是更多工作还需要进行。
总的来说,KPC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这些研究对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新抗生素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KPC酶的传播机制、抗生素开发和酶基因的控制策略等。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加深人们对KPC酶的理解,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