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学案新人教选修217042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海岸精编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第一节 海岸【知识梳理】【达标训练】江苏省北部有大片未开垦的滩涂资源,这里是重要的鱼虾贝类的产区,有众多的资源供开发。
据此回答1~3题。
1.江苏北部的海岸类型主要属于( )A .基岩海岸B .淤泥质海岸C .红树林海岸D .砂质海岸2. 形成该种海岸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侵蚀作用B .搬动作用C .沉积作用D .变质作用3. 这种资源的未来开发重点( )A .开发滨海旅游业B .开辟为港口C .建海滨浴场D .发展滩涂养殖 4. 下列地区的海岸属于珊瑚礁海岸的是( )A .南沙群岛B .辽东半岛C .江苏北部D .珠江三角洲海 岸 海岸线和海岸带 海岸带:由_________向海陆两侧扩展的地带,主体是__________ 海岸线:海平面升到________时与陆地的交线 海岸的发育过程受海浪、________、_________、流水以及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主要组成物质:_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海岸线曲折 成因:______________和岩石崩塌利用方式:形成_____________,进行__________开发 ___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颗粒较粗的堆积物,在______作用和海水的__________作用共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地区 _________为主 ________,________,海岸线_________ ______而成 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 ______地带 __________,保护沿海_____,抵御_________ 主要组成物质:_________的遗骸和分泌物 形成:___________作用 利用方式:保护海岸、抵御_______________ 海岸的类型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入海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往往形成淤泥质海岸②一个国家海岸线的长度由其大陆海岸线和岛屿海岸线组成③海岸线随潮涨潮落变化很大④基岩海岸海岸线比较平直,适合建设深水港湾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6.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是()①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③保持生物多样性④增加用材林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7.海岸线是海陆的分界线,其不是一成不变的。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3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海底地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3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2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修2,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3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等。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气候、生态系统等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学生也了解了地球内部构造和地壳运动的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海底地形打下了基础。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高中生而言,地理学科中有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内容普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各有差异,有的学生擅长理论分析,有的学生擅长实践操作。在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喜欢自主探究,有的学生喜欢合作学习。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和影响时,可能会遇到难以理解的地壳运动和海底火山活动等概念。此外,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能对学生而言较为抽象,难以直观理解。此外,人类活动对海底地形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可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学具准备
Xxx
高中地理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对海底扩张说的了解,来理解海底地形的形成。
2.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理解洋壳的消亡及其对海底地形的影响。
【重点难点】海底地形的形成。
【学习过程】投影地球圈层结构图提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是如何划分的?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说洋中脊的形成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海底地形的变化【达标训练】一、选择题1.海底岩石年龄最古老的地方是( )A.海沟B.岛弧C.海岭(洋中脊) D.海盆2.地幔物质的涌出处在( )A.海沟B.洋中脊C.洋盆D.岛弧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海岭两侧的岩石年龄呈不对称分布B.海岭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交界处且最不稳定C.海沟是大洋地壳消亡处D.离海岭越远,岩石年龄越年轻4.红海将会不断扩大,是因为红海位于(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处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处D.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的共同张裂处5.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 )A.裂谷B.海沟C.洋中脊D.岛弧链下图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情况的地球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6.在六大板块中,图中反映出的板块有( )A.3个B.4个C.5个D.6个7.比较K、L、M、N四地洋底地壳的地质年龄( )A.L>N B.L<NC.L>K D.M>N8.有关海底地形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为大陆坡、大陆架、洋盆和洋中脊B.岛弧和海沟分布于洋盆中C.岛弧和海沟是地球上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带D.岛弧与海沟是独立的二、综合题9.读世界某海域等深线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甲、乙两地的海底地形名称: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甲乙两类地形的成因有何不同。
10.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洋底发生地震,诱发了巨大的海啸,沿岸多个国家受到袭击,造成十多万人员的伤亡。
2018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学习目标定位] 1.运用海底扩张说,理解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的形成。
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1.海底扩张说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①对流的结果。
2.海底扩张与海底地形(1)洋壳的形成: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②涌出,③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2)洋中脊的形成:是洋壳在④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⑤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3)洋盆的形成: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⑥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1)地球岩石圈由⑦板块构成。
(2)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⑧密度较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下俯冲至地幔,并在高温作用下融为⑨岩浆。
2.案例分析思维活动1.哪些海底地形与洋壳的形成有关?答案洋中脊与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海底扩张的产物。
2.洋底岩石的年龄是如何排序的?答案海底扩张说认为,熔岩不断地从大洋中脊轴部的中央裂谷带涌升,冷却后形成洋底,新洋底把先前形成的较老的洋底逐渐向两侧推挤,导致洋底不断扩张。
因此,洋底岩石的年龄以大洋中脊最新,离它越远年龄越老,并在它的两侧呈对称分布。
探究点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科学号”2014年4月8日从青岛码头出发,执行中科院“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任务。
据日媒报道,日方海上保安厅巡逻船连续两天发现“科学号”在冲绳县久米岛附近所谓的日本专属经济区内,要求中方停止科考。
材料二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收集的世界海底地形图(1)①处海底地形是______________,③处海底地形是如何形成的?(2)②处海域能发育为新的大洋吗?说明理由。
(3)①、③、④三处中,岩石年龄最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洋壳①~④中,比较稳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优质课教学设计_2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海洋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运用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解释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与分布。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酒精灯、托盘、热水、海绵块教学方法:实验法、谈话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现在看到一片碧波荡漾的海洋,你们觉得海洋的中心和海洋的边缘相比哪里的海水更深一些呢?(引导学生认识洋中脊)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学说)回顾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指导学生理解地幔物质对流的模拟实验。
海底扩张学说是有关岩石圈发展的一种学说,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赫斯和迪茨提出。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动态模式图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海底扩张学说教材P20案例1:学生讨论并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裂谷的形成距今1.3亿年前,新的地幔物质对流,岩浆上升侵入大陆上部,使大陆向上隆起,并产生无数的裂隙。
距今7000—8000万年,地壳断开处,岩块下陷,形成裂谷带。
距今6000—7000万年,地幔加速对流,裂谷扩张,形成初期的海洋,上升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海洋地壳。
洋壳不断扩张生长,海底扩张形成宽广的洋盆,使大陆不断向两侧分离形成大西洋。
(1)找出太平洋洋中脊的位置。
(2)图中岩石年龄从洋中脊向两侧有什么分布规律?(3)太平洋海底最老的岩石年龄距今多少年?(4)与地球46亿高龄对比,为什么海底岩石年龄最老不超过2亿年?(由四个思考题引导出下一个内容——洋壳的消亡)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个大的板块,这些板块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高中地理 2.3海底地形的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学习目标 1.运用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解释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与分布。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1.20世纪60年代以后,①____________说和②____________学说的提出,标志着对海底地形成因有了较为科学的解释。
2.海底扩张说(1)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③____________的结果。
(2)洋中脊是洋壳在④____________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是洋壳的⑤______处。
(3)洋盆是随着新洋壳不断生长,地幔物质的⑥______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而形成。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是由⑦______构成。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⑧______,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⑨______。
板块的俯冲带形成⑩______、⑪______或⑫____________。
一、板块运动与海底地形的形成生长边界一般位于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地;消亡边界一般位于大洋地壳与大陆板块相对移动方向对地球面貌的影响举例形成边界的类型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生长边界板块相撞(相向移动)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等材料一新华社2005年11月4日电:“大洋一号”科考队员利用仪器勘测数据绘制出北大西洋一段洋中脊的海底地形图。
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为大西洋海底地形“画像”。
这幅地图覆盖了北纬14.85度、西经44.9度一带2 700多平方千米的区域。
地图涵盖的区域还包括著名的罗卡切夫海底热液场区。
新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一、海岸类型的比较典例(1)大堡礁所在的海底地形名称是__________,落潮时,部分礁体会露出水面,形成______________。
(2)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中,表示珊瑚海的是__________,其海岸类型是典型的珊瑚礁海岸,与__________海岸同属于生物海岸。
(3)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对大堡礁的影响是________,大堡礁的存在对海上航行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珊瑚礁对于人类而言具有哪些重要意义,人类又应该如何合理地加以开发和利用? 答案 (1)大陆架 珊瑚岛 (2)③ 红树林 (3)使大堡礁逐渐减小 易导致船只触礁(4)意义:①提供丰富的海洋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资源;②为海鸟提供栖息地;③丰富的物种基因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④美丽的自然风光为人类提供了独特的旅游资源;⑤能够分解大量陆地上的废气、废物;⑥保护海岸,减少海水的侵蚀和海啸的威胁;⑦提供海上避风的港湾等。
(答出4点即可)开发利用时应做到:①注意保护自然环境,防止污染;②防止过度捕捞,维护生态平衡;③加强立法,设立自然保护区,限制经济活动的区域;④加强科学研究、污染检测;⑤全球合作,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等。
(答出4点即可)练习1下图是“杭州湾、舟山群岛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天文角度看,形成钱塘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日、地、月三者大致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位于中间。
(2)舟山群岛的基岩海岸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海洋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表回答舟山群岛海域目前已利用的主要海洋资源类型及其利用方式。
答案(1)地球(2)海岸曲折、陡峻多港湾风暴潮(3)解析对海岸地貌特点的认知及对海洋资源类型及其利用方式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海底地形的分布与形成精编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第一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知识梳理】海底地形的分布 分布规律: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主要分布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大陆架 位置:从________起向海洋方向延伸至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为止 特点:水深在________米内,坡度______,光照、_________和_________丰富 范围:平均宽度约_______千米,占海底总面积的8% 大陆坡 位置:________向外延伸,海底坡度突然增大,形成一个相对陡峭的_______ 特点:水深在200米—_______米之间,坡度_______ 范围:宽度从十几千米到几百千米不等 岛弧 位置:_______边缘与________的过渡地带,也称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成因:陆壳与洋壳挤压后在________一侧形成 典型地区:________________ 海沟 位置:岛弧外缘,一般是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分界线 成因:陆壳与洋壳挤压后在_____________一侧形成 典型海沟:_____________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地方 洋盆 又称“____________”,构成了大洋底的主体 特点:水深在4000米—6000米,地壳活动__________,地形较为________ 地形组成:海底火山、海底_______及海底________ 洋中脊分布:多分布在大洋_______,并相互连通 形状:大西洋中脊呈“______”型,印度洋中脊呈“_____”字型 景观:中轴为_________,其两侧群峰对峙,内壁_________ 成因:岩浆上涌冷却 岛弧和海沟是地球上_________活跃的地带,多_______、_______【达标训练】1.下列关于岛弧和海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海沟两侧不对称,靠近大陆的一侧相对比较平缓B .海沟和岛弧是构造运动不活跃的地带之一C .太平洋东部海域是岛弧分布最多的海域D .海沟和岛屿常相伴而生,在太平洋西部海域尤为明显2.关于大陆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陆坡具有深度浅、坡度平缓的特点B .大陆坡是海底最深的地方C .大陆坡水深一般在200-4000米,宽度一般为数十千米D .大陆坡是海岸向深处陡降的倾斜面读右图,回答3题。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学习目标】1、了解海岸线和海岸带的定义2、阅读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3、运用地图,了解主要海岸类型的分布状况【学习过程】一、海岸线和海岸带1、海岸是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
自然地理中海岸包括和带。
2、海岸线定义:是海洋与的分界线。
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
通常人们把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3、海岸带(1)潮间带:和之间的地带(2)海岸带:①位置: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②宽度: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潮上带+潮间带+水下岸坡③环境特征:兼备海陆两种属性,是地球上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图相互作用最频繁、最活跃的地带。
阅读:“海岸线的进退”4、影响海岸发育因素:海浪、潮汐、洋流、风暴潮、海啸、流水及生物、全球变暖、地壳运动等因素(1) 是海岸线;是潮间带;______ 是水下坡岸;(2) 海岸带是相互交换和相互作用的地带;其范围由向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
是海岸带的主体。
二、不同类型的海岸型海岸珊瑚虫的遗骸和分泌物堆积而成热带基岩海岸边缘发育抵抗海浪,保护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旅游观光南沙群岛活动:课文第14页 1、填表:2.辽东半岛: 海岸 江苏北部: 海岸 珠江三角洲: 海岸 南沙群岛: 海岸 【课时评价】 一、基础过关 1.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是A .大陆架B .海岸带C .大陆坡D .洋盆 2.图示海岸类型为A .基岩海岸B .生物海岸C .淤泥海岸D .三角洲海岸3.目前,“阳光海滩”风靡全球,是人们进行日光浴、游泳的理想场所,这种海岸属于A .基岩海岸B .砂质海岸C .淤泥质海岸D .生物海岸 4.下列海岸类型最适合开辟盐场的是A .淤泥质海岸B .砂质海岸C .珊瑚礁海岸D .基岩海岸 5.下列海岸类型中多优良港址的是A .基岩海岸B .淤泥质海岸C .生物海岸D .砂质海岸 6.形成淤泥质海岸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 .侵蚀作用B .搬运作用C .沉积作用D .变质作用海岸类型形态特征利用方式图A 图B7.关于红树林海岸的说法正确的是:A.红树林海岸是一种泥沼地海岸B.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C.具有很强的抗御风浪侵蚀、保护生物多样性作用和湿地保护等作用D.红树林具有气根,在沿海漂浮繁殖,可以在各种地区的沿海生长8.世界上典型的珊瑚礁海岸有:A.渤海沿岸、浙江沿海和美国西部海岸B.澳大利亚东北海岸、马尔代夫沿海C.江苏北部沿海、广东福建沿海D.夏威夷群岛、斯里兰卡沿海二、能力挑战9.读“黄河入海口的海岸线变迁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2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底扩张说的内容.了解洋壳的形成。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了解海沟、岛弧等的成因.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难点: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海底地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提问)这些海底地形类型如何形成呢?(学生阅读P19内容,结合上图,解释海底扩张说与洋壳的形成。
)教师点评小结。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阅读案例1:学生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学生阅读P21内容,结合下图,解释海沟和岛弧、海岸山脉的形成。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活动)P22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1。
《第二章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
《海底地形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的作业目标主要包含:1.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海底地形的基础知识。
2. 深化学生对海底地形形成原理的掌握和理解。
3. 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针对本课《海底地形的形成》,具体作业内容如下:1. 基础概念复习:学生需完成一份关于海底地形相关基础概念的复习笔记,包括海底地形的类型、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等。
2. 案例分析:选择几个典型的海底地形案例(如大陆架、海沟、洋中脊等),学生需通过互联网或课本资料搜集相关信息,分析其形成过程和地理特征,并简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 绘制地形图:学生需选择一个案例,并尝试绘制一份简单的海底地形示意图,包括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相对位置。
4. 实验活动报告:完成一次与海底地形相关的模拟实验,例如使用沙子、水等材料模拟海水的流动与海底地形的变化,并撰写实验报告。
5.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讨论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形成小组报告,包括讨论的结论和观点。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如下:1. 所有作业均需独立完成,严禁抄袭。
2. 案例分析需引用可靠的资料来源,并注明出处。
3. 绘制的地形图应准确反映海底地形的特征和相对位置。
4. 实验报告应包含实验过程描述和结论分析。
5. 小组讨论需真实反映小组讨论的成果和共识,个人及小组内部分工应明确。
四、作业评价本课时的作业评价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1. 基础概念复习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引用的资料是否可靠。
3. 地形图的绘制是否准确反映了海底地形的特征和相对位置。
4. 实验报告的描述是否详细,结论分析是否合理。
5. 小组讨论的成果是否体现真实的讨论过程和共识。
五、作业反馈完成作业后,教师将根据上述评价标准进行批改,并提供以下反馈:1. 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足的部分,教师应及时进行补充和讲解。
2. 对于案例分析中的错误或疏漏,教师应指出并提供正确信息。
《第二章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
《海底地形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海底地形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提高其空间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探索兴趣。
二、作业内容1. 理论知识巩固学生需完成海底地形相关的基础知识填空题,包括海沟、海山、大陆架等地形特点及其成因。
此部分旨在检验学生对海底地形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地图观察与思考提供世界各大洋的海底地形图,要求学生观察并标注出主要的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通过观察地图,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海底地形的空间分布。
3. 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典型的海底地形案例,如大西洋中脊或日本海沟等,要求学生分析其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并撰写简要的报告或小论文。
此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4. 视频学习与讨论推荐观看有关海底地形的教学视频,鼓励学生观看后与同学讨论心得,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三、作业要求基础知识部分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填空题,答案需准确无误。
地图观察部分学生需用不同颜色的笔在地图上标注出不同的地形类型,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报告或小论文需结构清晰,观点明确。
视频学习部分学生需在观看视频后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地图观察的准确性、报告或小论文的质量等方面。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或不足进行详细反馈,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建议。
同时,教师还将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不断完善作业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附加说明1. 作业提交方式:学生需将完成的作业通过班级学习平台或邮箱等方式提交给教师。
2. 作业截止时间: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作业,逾期将不予受理。
3. 鼓励创新:在完成基本作业要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探索,如提出新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等。
通过过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海底地形的基本知识,还可以提高其空间思维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未来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用版)2021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2.3海底地形的形成练习新人教版选修2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根底稳固读图,完成第1~2题。
1.按照发生的顺序,以下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②D.②①③2.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位于( )解析:第1题,②表示板块张裂,岩浆上升,地壳开场隆起;③表示板块张裂处扩大,地壳变薄,岩浆上升明显;①表示岩层断裂,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新洋壳。
第2题,图中表示的现象发生在板块的张裂地带,张裂处的板块高度相当,没有明显的上下起伏,应该同为大洋板块或大陆板块。
读“局部海底地形示意图〞,完成第3~5题。
3.①处的海底地形为( )4.①②③④中年龄最老的是( )A.①B.②C.③D.④5.①处的海底地形是( )C.大洋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的解析:该组题以局部海底地形示意图为背景,综合考察了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的相关知识。
第3题,①处洋壳向两侧运动,为新的洋壳诞生处,是洋中脊。
第4题,洋中脊为新洋壳形成的地方,年龄最小,距它越远,年龄越老。
第5题,①处海底地形为洋中脊,它是地幔物质沿断裂带涌出后冷却凝结形成的。
以下图是“板块运动与地幔物质运动剖面图〞。
读图,完成第6~7题。
6.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运动的原动力是( )7.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甲处为海沟,是板块生长边界B.甲附近多火山、地震D.乙处海底地形在大西洋中的走向呈“入〞字形解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内部因为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大量的热,使地幔物质发生对流从而带动板块运动。
图中甲处为海沟,是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活动。
乙处为洋中脊,在大西洋中的走向呈“S〞形。
甲处岩石年龄比乙处老。
二、能力提升1.以下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选项是(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地中海一局部消失答案:B解析:大西洋是由海底扩张而形成的;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地中海一局部消失;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章末整合提升学案新人教选修2
章末整合提升第一节海岸______■教材P10“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杭州湾以北海岸线(除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外)比较平直,沿岸多以平原为主;杭州湾以南海岸线多曲折,沿岸多以丘陵、山地为主。
______■教材P14“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珊瑚礁海岸的营造者是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红树林海岸上生长的红树,属于植物。
从二者的生活习性上看,珊瑚生长需要附着在牢固不动的物体上,基岩可以满足此需求;红树的根需要植入泥土中生长,淤泥质海岸可以满足此需求。
______■教材P14“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海岸类型形态特征利用方式图A 砂质海岸海岸坡缓,有砂质物质的可建优质海滨浴场2.辽东半岛——基岩海岸,江苏北部——砂质海岸,珠江三角洲——淤泥质海岸,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岸。
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______■教材P16“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处于成年期的大洋海底,以洋中脊为中心,向两侧对称分布着洋盆、海沟和岛弧、大陆坡、大陆架。
______■教材P17“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从海岸线到大洋中部依次分布为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
2.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______■教材P19“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洋中脊位于地幔物质对流上升处,有裂谷存在,岩浆可以沿断裂缝隙上升至地表,形成火山。
洋中脊位于洋壳的诞生处,并在地幔物质对流作用下向两侧做远离洋中脊的运动,形成由洋中脊向两侧岩石年龄对称变化,即由新到老,因此火山①~④形成年代也是由新到老。
______■教材P20“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活动的目的是验证在加热状态下,地幔物质能够发生运动,从而引起形态的变化,说明洋壳及地貌形成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情景导入目标定位
海底黑烟囱
1979年,美国的阿尔文(Alvin)号载人潜艇在
东太平洋中脊的轴部2 610~2 650米的海底
熔岩上,发现了数十个冒着黑色和白色烟雾
的烟囱,约350 ℃的含矿热液从直径约15厘
米的烟囱中喷出,与周围海水混合后,很快
产生沉淀变为“黑烟”,沉淀物主要由磁黄
铁矿、黄铁矿、闪锌矿和铜—铁硫化物组成。
这些海底硫化物堆积形成直立的柱状圆丘,
称为“黑烟囱”。
这些奇异的自然景观是怎
么形成的呢?太平洋海下板块碰撞,造成海
底地层出现张裂和扩张,地球内部源源不断
喷涌而出的熔岩冷凝成新的海底地壳,并将
古老的海床置于其下取而代之。
海水在地心
引力作用下倾泻深入地裂中,同时形成海底
环流将熔岩中大量的热能和矿物质携带和释
放出来。
当炽热的海水再度喷射到裂缝上冰
冷的海水中,其中的矿物质被溶解并形成一
缕缕漆黑的烟雾。
矿物质遇冷收缩最终沉积
成烟囱状堆积物,地裂中的热液顺烟道喷涌
而出形成景致奇异、妙趣横生的海底热泉。
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
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洋盆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岛弧或海岸山脉、
海沟的形成。
【思考】海底黑烟囱是怎样形成的?
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1.洋壳的形成: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1.什么是大陆漂移学说?
提示: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认为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如下图)。
2.海底地形
(1)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是洋壳的诞生处。
(2)洋盆: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