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甲骨文

合集下载

汉字的演变PPT课件

汉字的演变PPT课件
小篆的特点有下面四个方面:
• 甲、字与字之间的联系被加强。小篆已形成一个较
为严密的构形系统,《说文解字》五百四十个部首
的归纳就体现了这种系统性。参与构形的大部分象
形字已符号化,系统化,而不像甲骨文阶段强调物
象特征,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形声字表义部件
的类化过程也已基本完成,代表同类事物的形声字
多采用了同一表义部件。
D、笔道粗肥,曲笔较多。
14
15
商代早期铜器铭文
商代晚期铜器铭文
16
(商代著名文物 司母戊鼎 )
(钟鼎铭文)
17
毛公鼎器形及銘文
18
毛公鼎铭文
19
20
西周小克鼎銘文
21
22
鸟虫书铜器铭文
释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23
(三)战国六国文字
1、六国文字, 又称东方六国文字,是我国战国时代东方齐、 楚、燕、韩、赵、魏等国文字的合称。 主要有:简帛文、金文、货币文、古玺文、陶 文、玉石文。 《说文解字·叙》:“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同文”政策而颁行的标准字体,又称秦篆。
B、产生:
《说文解字·叙》:“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
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
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C、特点:
①较全面地保留了汉字的构形理据。
②文字形体定形化。
③字形进一步符号化。
汉字的演变
1
一、字体(笔势)的演变
(一)商代文字(甲骨文)
1、定义: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殷商 时代的代表文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古老而有比 较成熟的文字。 2、名称及命名依据:

第一节 商代甲骨文

第一节  商代甲骨文

3.字形未定,异体繁多
(1)构件不同
坠 沉

(2)形体方向、构件位置不同

何 荷


史 龟

(4)笔画、构件多寡不同
犬 焚
田 甲

(5)其他繁简不一的情况



4异字同形
如:入字通作 ,下字常作 ,下字偶 可作 ,便与入字同形。《乙》4549片有对 贞的两辞:“乙酉卜,侑岁于下乙?”“下 乙”一作 ,另一作 ,这是下作 的有力 佐证。
癸酉卜, 贞:旬亡祸? 王二曰亡。王占曰:俞有祟、 有痡。五日丁丑,王嫔中丁, 厥坠宕阜。十月。 癸巳卜, 贞:旬亡祸? 王占曰:乃兹有祟,若称。 甲午,王往逐兕,臣车马, 御王车,子央亦坠。
癸未卜, 贞:旬亡祸? 王占曰:往,乃兹有 祟。· · · 曰戊子,子死。
癸酉卜, 贞:旬亡祸? 王二曰:亡。王占曰: 俞,有祟、有痡。五日 丁丑,王嫔中丁,厥坠 宕阜。十月。
妇好,是商王武丁3个法定的配偶之一 ,即祖 己引的母亲。死后庙号“辛”,生活于公元前12世 纪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有历史记录 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 据可查的女英雄。从其墓中挖掘推断她的名字应该 是叫“好”,“妇”是指嫁到商王室的异姓妇女。 铜器铭文中又称“后母辛”。 “妇好”事迹未见于史书,却有大量“记载妇 好带兵征伐、怀孕分娩、疾病及祭祀等事”的甲骨 留存于世。當時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 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 “母辛”、“后母辛”,。
关于甲 骨文发现的年代,归纳起来至少有1894 年、1898年、1899年、1998- 1899年之间、1900 年等几种说法。关于甲骨文发现者,大家提到的有 王懿荣、王襄、孟定生、刘鹗、端方、胡石查等人。 在各种说法中,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是大家说得 最多的。甲骨文的年代一般认为是1899年。

历史名词解释甲骨文

历史名词解释甲骨文

历史名词解释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中国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所使用的一种古代文字。

这种文字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的
殷墟,因此也被称为殷墟文字。

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
于占卜和记录祭祀仪式的内容。

这些龟甲和兽骨上刻有的文字被认
为是中国文字的最早形式之一。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它的发现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的研究
不仅为中国文字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研究商代社会的政治
制度、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甲骨文的解读对
于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的文字学、
历史学、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甲骨文的解读主要依靠对文字的形体、结构和内容的分析,同
时也需要借助于其他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印证。

随着对甲骨文研
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深入,对甲骨文的解读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文明提供了更加清晰的视野。

总的来说,甲
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重要形式,它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古
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甲骨文专题‖课件

甲骨文专题‖课件
02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和传播,可 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和自豪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
THANKS
甲骨文的字形和结构与现代汉字有着明显的区别,需要通过专门的释读才能理解其 含义。
甲骨文与殷墟文化的关系
殷墟是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也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遗址之
一。
甲骨文是在殷墟遗址中发现的, 是殷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殷墟文化不仅代表了商朝的文化 艺术成就,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之一,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
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之一 ,其演变过程经历了从简单到 复杂、从抽象到具象的发展过 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字逐 渐由图画文字向符号文字转变 ,字形结构也更加规范和稳定 。
甲骨文字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汉 字的发展历程,对于研究汉
甲骨文与金文、小篆、隶书、楷 书等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
甲骨文作为汉字的早期形式,对后来 的汉字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 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甲骨文所记录的商代历史和卜辞,为 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 的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 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甲骨文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01
甲骨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价值。
商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 了巨大的成就。
商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并制定了各种法 律和规章制度,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甲骨文的卜辞内容
甲骨文是商朝晚期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卜辞是商朝统治者为了预测未来而进行的一种占卜活动,卜辞的内容涉及国家大事 、军事战争、祭祀典礼等多个方面。

甲骨文的书写方式

甲骨文发展历史

甲骨文发展历史

甲骨文发展历史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文字,出现在商朝时期,大约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起步,并对中国文化和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朝末期,武丁和祖庚两位商王都非常重视文字的发展,将其放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

同时,人们也意识到文字和记事符号的巨大作用,开始在龟、龙骨上刻下字形,这就是甲骨文的初步形成。

甲骨文刻写的大多是商代的祭祀记录,用途十分广泛,包括占卜、祭祀、贸易、赠礼等多种场合。

甲骨上的文字既可以表示事物的名称,也可以表示简单的数学运算,如加、减、乘、除等。

对于研究古代商朝社会、宗教文化、政治制度、经济贸易以及科技水平等方面,甲骨文是一份十分宝贵的资料。

甲骨文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商代甲骨文是最早期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甲骨文是从商朝末期开始使用的。

商代甲骨文的特点是笔画勾连,构图古朴简单,更加接近原始记号。

这一时期,甲骨书写内容主要是祭祀记录、灾害祷告、史料记载等。

周代甲骨文是中期阶段,包括西周、东周两个时期。

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书写方式逐渐规范,字形和书写技巧有了较大的进步。

相比于商代甲骨文,周代甲骨文更加成熟、精细、规范,字形稍微接近现代汉字,更多地用于武器、盔甲、农具等的记录。

春秋战国时期是甲骨文的末期阶段,也是甲骨文发端之际的末期阶段。

此时的甲骨文已经向鸟、兽、人形字形及方块形等进一步发展,并开始使用竹木、青铜器等材料作为书写载体。

此外,甲骨文也开始使用一些符号、标点、简化字等书写技巧标志,提高了书写效率,更加利于使用者的阅读。

总之,甲骨文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历史,逐渐从原始的简单记录方式,发展成为一套完整且富含内涵的文字体系。

甲骨文不仅是中国古代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它的出现、发展和演变是中华民族文化、文明的写照。

甲骨文的起源与演变

甲骨文的起源与演变

甲骨文的起源与演变
甲骨文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字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之间。

甲骨文的演变经历了许多阶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意义。

据考证,商代时期的甲骨文最初是用来作为占卜用途的,人们通过在龟甲或兽骨上刻上符号,用火烟熏烤的方式,观察龟甲或兽骨上的裂纹,推断出未来的吉凶祸福。

这些符号就是最初的甲骨文,也被称为“卜辞”。

在商朝时期,人们还将甲骨文用于记录贸易、宗教、政治活动等方面。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甲骨文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形式也逐步演变。

商代中期,甲骨文逐渐从卜辞转变为文字记录工具,出现了许多新的符号,如“日”、“月”、“山”、“水”等,这些符号构成了后来更加完备的甲骨文符号体系。

此外,在商代晚期,甲骨文符号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更为流畅、美观的笔画,这些笔画也逐渐成为后来汉字书写的基础。

到了周代时期,甲骨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仍然在各种仪式、祭祀、文物鉴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此后,甲骨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隐退,直到20世纪初,中国学者的发掘和研究才重现世人眼前,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甲骨文的起源和演变,反映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精神面貌。

它一方面顺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为卜卦、记录等提供了一
种高效的工具;另一方面,甲骨文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信仰、思想和生活方式,是历史和文化的珍贵遗产。

在当今社会,人们应该认真学习、传承甲骨文,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商周甲骨文的发现及意义

商周甲骨文的发现及意义

商周甲骨文的发现及意义商周甲骨文是古代中国早期曾流传的一套文字,其发现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字。

它的发现及其研究早已延至古希腊、罗马甚至古印度,把这些发现联系进来,可以极大地提升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洞察与认识。

商周甲骨文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早期中国金文的主要形式。

发现的大部分文本都是当时的文官和宫廷生活的记录,这些文本描写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精神和文明状况。

它们不仅揭示了古代思想的形成,还能协助人们比较和比鉴不同朝代之间的发展的拓展,从而有助于了解和探究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演进。

甲骨文记录了古代商、周、秦三个朝代社会文化及其发展,并成为跨越5000余年,从传统书写文明到现代汉字书写文明的桥梁。

甲骨文主要分为三类:象形文字、指事文字和会意文字。

其中,最初的象形文字是由物象图形构成,如“马 + 土”呈现“田”的意思;指事文字表达的主要是抽象含义,如“日 + 冈”联合表达“明”;会意文字则由两个以上象形或指事文字组合而成,如“水 + 木 + 木”表示“林”的意思。

甲骨文的发现在人类史上颇具意义,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甲骨文的发现具有深远的历史学价值: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充分的了解到古代的文化环境和历史演变,让我们对古代文明的细节性描述更加深入;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字的原始形式,帮助我们了解现代汉字文字的演变过程和汉字文化的发展历程;而且甲骨文的发现也极大地影响了人类书写文明的历史脉络。

商周甲骨文的发现在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发现使我们对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古代文化,加深对文化传承的了解,并推动文化遗产的研究,从而使我们能够以最深厚的感情感悟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成就。

甲骨文课件

甲骨文课件

THANK YOU
甲骨文的图案艺术
甲骨文的图案表现
甲骨文除了文字表现外,还通过图案来传达信息,这些图案包括动物、人物、自然景观等,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
甲骨文的图案寓意
甲骨文的图案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反映了古代先民的信仰、观念和审美趣味。
05
甲骨文在现代的应用
甲骨文的文化旅游资源
甲骨文历史背景
介绍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类型和特点等,让游客了解 其历史文化背景。
甲骨文旅游景点
介绍以甲骨文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如殷墟、甲骨文博物馆等,以及 其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
甲骨文文化创意产品
介绍以甲骨文为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如纪念品、艺术品等,以及 其设计和制作过程。
甲骨文的学术研究价值
甲骨文的学术地位
削刮处理
对龟板进行削刮处理,去除表 面的角质层,使其变得光滑。
书写文字
使用尖锐的工具,在龟板上刻 写文字。
灼烧甲骨
将刻有文字的甲骨放在火上灼 烧,使文字固定在甲骨上。
甲骨文的分类与特点
甲骨文的分类
甲骨文主要分为卜辞和记事辞两大类,其中卜辞是用于占卜的文字,记事辞则 是记录历史事件的文字。
甲骨文的特点
甲骨文课件
• 甲骨文简介 • 甲骨文基础知识 • 甲骨文中的文化内涵 • 甲骨文的艺术价值 • 甲骨文在现代的应用
01
甲骨文简介
甲骨文的起源与发展
甲骨文的起源
甲骨文起源于商朝,是当时人们 利用龟甲或兽骨进行占卜所留下 的文字记录。
甲骨文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逐渐发 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体系 ,涉及的内容也更加广泛。
甲骨文具有笔画简单、字形瘦长、布局整齐、字距规整等特点,同时还有一些 特殊的书写习惯,如倒写、并列写等。

商朝文字介绍 中国商代文字甲骨文的出现演变

商朝文字介绍 中国商代文字甲骨文的出现演变

商朝文字介绍中国商代文字甲骨文的出现演变>商代的文字资料,主要有陶文、玉石文、甲骨文和金文,而以晚商的甲骨文为最多。

各种质料上留下来的文字都与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因而商代的文字可以甲骨文为代表。

甲骨文是我国汉字发展史上的一种文字,是晚商时期占卜记事文字,也是当时实际使用的文字。

对于这种占卜记事文字的名称,开始有人叫它作“龟版文”、“龟甲文”、“甲骨刻辞”、“龟甲兽骨文字”,后来又有人叫它作“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虚卜辞”,还有人叫做“殷虚书契”、“殷虚文字”等,最后约定俗成地把它叫做“甲骨文字”,简称“甲骨文”。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

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

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

几十年来,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约有十五万片,已经发现将近五千个单字。

据统计其中能认识的和能隶定为汉字者共1723字,未能认识和未能隶定的单字共2549字,另有合文371字。

从文字的构造来看,后人所谓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和转注这六种构成文字的原则,在甲骨文中都已具备,但更多的还是象形、会意、形声和假借四种。

象形字。

都是把具体事物经过省易画出来的,例如:(犬)、(豕)之类,是象动物的躯体;(木)、(禾)之类,是象植物的枝干;⊙(日)、(月)之类,是取于天象;(土)、(田)之类,是取于地理;(人)、(女)之类,是象人形;(戈)、(鼎)、(塘)之类,是描绘武器、用具和建筑等。

会意字,实际上是种“象意”字,例如(即)字,左边象食具“”,右边象“人”,人靠近吃饭,所以“即”有“就”的意思。

又如(既),右边的人把头调过去,表示已经吃罢了饭,所以“既”有“已经”的意思。

形声字是拚凑几个象形字、会意字而构成把一种字作“形符”代表意义,把另一种字作“声符”代表声音。

商朝的文字商代甲骨文的解读与研究

商朝的文字商代甲骨文的解读与研究

商朝的文字商代甲骨文的解读与研究商朝的文字:商代甲骨文的解读与研究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文字的来源之一。

商代甲骨文是商朝时期流传下来的重要文字材料,对于研究商朝文化、社会制度和政治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商代甲骨文的解读与研究进行探讨。

一、商代甲骨文的特点商代甲骨文是商朝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辞、祭祀、记录等用途。

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象形性:商代甲骨文以图画形式表达意思,多采用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事物。

例如,用“人”字形表示人类,用“木”字形表示树木等。

2. 指事性:商代甲骨文中的一些字形,通过简化、抽象的方式来表示某个特定的事物。

它们不再是直接的图画,而是将事物的关键特征抽象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字形。

3. 会意性:商代甲骨文中的一些字形通过将两个或多个图画组合在一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思。

这种组合的方式使得字形更具有象征性和表达力,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字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商代甲骨文的解读与研究商代甲骨文的解读与研究是对这些古老文字进行整理、分类和研究,以揭示其背后的含义、语法结构和文化内涵。

在这方面,学者们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贡献。

1. 字形解读:学者们通过对甲骨文中的字形进行系统研究和比较,逐渐揭示了其基本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通过对“人”字的演变追踪,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对于人类形象的观察和描绘。

2. 词语解读:学者们根据甲骨文中的词汇和句法结构,推测其中的词义和语法规则。

通过对大量的文献材料的比对和分析,逐步解读出了一些商代甲骨文的常用词汇和短语。

3. 文化与历史研究:商代甲骨文的解读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本身,它还为我们研究商朝的社会、政治、宗教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通过对甲骨文中的卜辞、祭祀记录等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窥视商朝的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和政治制度。

三、甲骨文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甲骨文作为中国文字的起源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朝的文字记载甲骨文的解读与意义

商朝的文字记载甲骨文的解读与意义

商朝的文字记载甲骨文的解读与意义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文字记载主要体现在甲骨文上。

甲骨文的解读与意义对于我们了解商朝文化、社会制度以及语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商朝的甲骨文进行解读与分析,旨在揭示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一、甲骨文的发现与出土情况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主要出土自今天的河南安阳一带,其发现与出土情况证明了商朝的存在与文字记载的可靠性。

甲骨文是商代贵族们在龟甲和兽骨上所刻刻画的文字,其中记载着天文、地理、历史、宗教、祭祀等丰富内容,对于研究商朝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甲骨文的解读原理与方法甲骨文的解读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甲骨文的解读原理主要基于对象形、象声和会意等三种基本方式的理解。

对象形即文字形状与所表达事物的形状相似;象声即文字形状与所表达的声音相似;会意即文字形状与所表达的意义相关联。

通过对这三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可以较为准确地解读甲骨文的内涵。

三、甲骨文的历史意义与文化内涵1. 历史意义:甲骨文是唐代学者杜佑首次发现并提出的,它的发现和解读填补了中国史前文字记载的空白,对于研究商朝以及更早期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2. 文化内涵:甲骨文中记载了丰富的商朝社会制度、宗教祭祀、战争征伐以及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甲骨文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商朝社会的等级制度、宗教信仰、王权制度以及农耕生产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丰富了对商朝社会的认识。

四、甲骨文对语言发展的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读甲骨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古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甲骨文的特点是象形和会意,这种表意方法的产生与语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通过对甲骨文的解读研究,我们可以追溯汉字的形成与演变,对于汉字的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甲骨文在现代社会的价值1. 学术价值:甲骨文的解读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以及语言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语言演变。

若字的甲骨文演变

若字的甲骨文演变

若字的甲骨文演变
甲骨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形式,它出现在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时期的甲骨卜辞上。

甲骨文的形态非常古朴,字形简单,很多字的形状和象形都比较明显。

以下是若字的甲骨文演变过程:
1. 商代甲骨文:若字的甲骨文形状类似于一个人的姿势,两个脚下有一条弯曲的长尾巴,代表人类站立的样子。

2.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系文字:若字的秦系文字字形逐渐简化,长尾巴变为短尾巴,变成一个方块状的字。

3. 楚系文字:若字的楚系文字字形相对平直,没有了尾巴的末端,整个字的形状更加方正。

4. 隶书:若字的隶书形态比较规整,字形笔画有了一定的规范,方块状的形态更加明显。

5. 知难而退:现代汉字的若字形态与隶书相似,字形规整,笔画简化,但保留了一些原始的特征,如下方有两个点,表示地位低下。

需要注意的是,甲骨文的演变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不同地区和时代可能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别。

上述演变过程仅为一般情况,具体的演变过程还需要结合具体的甲骨文资料来研究。

商周甲骨文

商周甲骨文

谢谢 观赏
首页
定义
特点
发展
意义
一 二 三
发展
甲骨文的发展(三)
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郑州商代中期遗址中还 检到有字甲骨两片;自1954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 京昌平,陕西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 字甲骨约三百片。
首页
定义
特点
发展
意义
一 二
意义 甲骨文的意义(一)
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 月,那么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 年代。甲骨文的发现,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广德说,甲骨文 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印证了包括 《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 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
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周甲骨文 Please enter
首页
定义
特点
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意义末首页定义
特点
首页
定义
特点
发展
意义
一 二 三
发展
甲骨文的发展(二)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学家王懿 荣认识并高价购藏。此后,十年间先后搜购甲骨的有王襄 等、英国人库寿龄等,日本人林泰辅,加拿大人明义士等, 共得甲骨数万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 研究所考古组有计划地进行殷墟发掘,先后发掘十五次, 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 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 掘甲骨四千余片。

商代甲骨文的古代货币制度

商代甲骨文的古代货币制度

商代甲骨文的古代货币制度
商代甲骨文的古代货币制度,主要涉及的是实物货币的发展和贝作为货币的使用。

随着交换经济的发展,一些具有特征的实物如粮食、布帛、贝壳等,开始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充当货币的角色,实现货币的交换、支付等职能。

贝壳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也是原始实物货币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商代,尽管由于公社的残存,商品交换关系受到一定局限,但甲骨文中有贝字的出现,以及商墓中出土的贝,都证明了贝在当时已经被作为货币使用。

贝壳在商代的商品交换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郑州和辉县的早商墓葬中,都有用贝随葬的现象。

而在殷墟晚商墓中,殉贝的现象更为普遍。

这些贝多数被放置在口中或手中,是一种显示财富的象征。

此外,《尚书·盘庚》中也有关于“贝玉”与“货宝”同等地位的记载,以及商末铜器铭文中“赐贝”“赏贝”并以“朋”为计算单位的记录,进一步证实了贝在当时已经作为交换的媒介。

请注意,商代的货币制度还处于萌芽阶段,经济制度相对成熟是在西周时期。

货的甲骨文演变过程

货的甲骨文演变过程

货的甲骨文演变过程
货的甲骨文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商代甲骨文时期,具体演变过程如下:
1. 商代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货的甲骨文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形状类似于一个长方形,中间有一条竖直的线,表示货物的堆积。

2. 周代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在周代的金文中,货的形状逐渐演变为一个长方形,并在长方形的上方加上了一个横线,表示货物的重量。

3.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在春秋战国时期,货的形状进一步简化,变为一个长方形的框架,没有具体的内部图案。

4. 秦汉隶书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隶书时期,货的形状变得更加规整,框架内的线条更加简单,没有太多的细节。

5. 隋唐楷书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在隋唐时期,货的形状基本保持不变,但随着楷书的发展,书写方式更加规范,线条更加流畅。

6. 宋代行书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在宋代的行书中,货的形状有所变化,变得更加扁平,线条更加曲折。

总的来说,货的甲骨文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从简单的线条到复杂的形状的变化,随着字体的发展,形状也逐渐趋于规范和简化。

古代商朝所文字

古代商朝所文字

古代商朝所文字商朝所使用的文字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被称为“商朝甲骨文”或“商代文字”。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其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进入了文字时代。

商朝的文字主要出现在甲骨上,这些甲骨是古代商朝人民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的龟甲和兽骨,上面刻有商代文字。

通过对这些甲骨的研究,人们得以了解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商朝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即通过图画来表达物体的意思。

例如,用一只手画出的形状就代表手,用一只脚画出的形状就代表脚。

这种象形文字在商朝的文字中非常常见,也有一些文字是通过组合不同的象形符号来表示一个词语的。

商朝的文字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读写的,只有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学习文字。

因此,商朝的文字并没有广泛流传,只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下被使用。

这也使得商朝的文字在后来的演变中逐渐被其他文字所取代。

商朝的文字有着较高的表意性和象征性,通过图画的方式直观地表达了人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例如,用一个井字形状的符号表示水,用一个月亮形状的符号表示夜晚。

这种文字的创造和使用,为商朝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促进了商朝社会的发展。

在商朝甲骨文中,人们可以看到商朝人民的生产、农耕、贸易、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活动。

例如,甲骨上有关于农作物的种植、收获、储存等记录,也有关于商人的贸易活动的记录,还有关于祭祀活动的记录。

这些文字的出现,为我们了解商朝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商朝的文字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商朝文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也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商朝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商朝文字的研究对于破解其他古代文明的文字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商朝所使用的文字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通过图画的方式表达物体的意思。

商朝的文字主要出现在甲骨上,记录了商朝人民的生产、农耕、贸易、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活动。

商朝文字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发现!商朝甲骨文记载的上甲微到祖乙世系,不同于《史记》

大发现!商朝甲骨文记载的上甲微到祖乙世系,不同于《史记》

大发现!商朝甲骨文记载的上甲微到祖乙世系,不同于《史记》关于商朝的事迹,史料记载可靠的,首推《史记殷本纪》。

西汉早年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0年)生活的时代,距离商王朝灭亡(约前1046年)已经有900多年,所以当时太史公主要是依靠文献资料写出的殷商史。

在早于《史记》的战国史书《竹书纪年》里,商朝被称为商,而《史记》则称为殷。

商朝到底是叫做殷还是商,历来存在争议。

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不止一次出现了“大邑商”三个字,却没有发现”殷“字的存在。

“殷商”二字虽未见于甲骨文,却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屡见。

《诗经大雅大明》曰:“挚仲氏任,自彼殷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诗经大雅荡》里有:“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的句子,重复七次。

挚仲氏任,就是太任,殷商时期西伯侯季历之妻,周文王姬昌之母。

文王姬昌,就是灭商成功的武王姬发之父。

由此,我们大约可以看出,这个”殷商“,或许是周人和其他邦国对于商国的称呼。

商亡于帝辛,也就是商王受,后世称为商纣王。

商兴起于汤,商汤自称为武王。

除《史记》外,在《诗经长发》中也有同样的说法。

据《国语周语下》曰:“玄王勤商,十四世而兴。

”太史公也说,从商人的先祖契(玄王)到商汤,一共有十四代君主,他们分别是:第一世:契第二世:昭明第三世:相土第四世:昌若第五世:曹圉第六世:冥第七世:振第八世:微第九世:报丁第十世:报乙第十一世:报丙第十二世:主壬第十三世:主癸第十四世:天乙(汤)1917年,王国维写了两篇论文,名为《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排出了一个殷商的世系,证明《史记》中所记载的殷商先公,除个别有误外,基本是可信的。

《史记殷本纪》真的没错吗?近年来考释出的甲骨文卜辞似乎颠覆了这一说法。

在殷墟出土的一片甲骨上,记载了商王在”甲戌日祭祀上甲,乙亥日祭祀匚乙,丙子日祭祀匚丙,口口日祭祀匚丁,壬午日祭祀示壬,癸未日祭祀示癸“的事。

我们可以看出,甲戌日祭祀名为上甲的祖先,乙亥日祭祀名为匚乙的祖先,丙子日祭祀名为匚丙的祖先,则遗失的两个字口口,当为丁丑。

《甲骨文与青铜器》夏商周时期课件

《甲骨文与青铜器》夏商周时期课件
技能高超、规模庞大、组织有方、 管理得法、通力合作、名列前茅。
酒器





四 羊 方 尊
----食器
兽 纹



人 面 纹 方
鼎簋
乐器
钟 兽面纹双面铜鼓
云雷纹钺
农具
武器
龙 纹 钺
数据分析:四羊方
尊高58.3厘米,重4.5 公斤
整体造型:别致奇
特,整体器型和动物 形象相结合,巧妙自 然和谐得体。
填空
1、青铜器的原料是铜、锡、铅。 2、商周手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
是_青__铜__冶__炼__。 3、右图器物叫后母戊方鼎 ;它 是 商 代铸造的一种青铜器;反 映了商周的青铜冶炼 工艺。
4、_人_面__纹__方__鼎__、后__母_戊__方__鼎__商代 青铜器中的精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青铜特色
原料
颜色
优点
铜、锡、铅合 青绿,故称
刻画符号
三、甲骨文
1、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 甲骨文(商代)
史海拾贝:
甲骨文的 发现
殷墟甲骨堆层 1899年,北京国子监祭酒王懿(yì)荣在审视中药中, 发现了一味名为龙骨的中药上面刻有文字。他寻根问底, 知道这个药材是从河南运来北京的。经考察,发现这些 带字龙骨出自殷墟,这些字就是商代的甲骨文。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商朝青铜器:后母戊方鼎
商代青铜器制造过程
1.工匠先用1000℃的烈火, 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 锡按一定比例熔化。
2.熔化后的金属液体被倒 进泥造的模型里。
3.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 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 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
商 周 青 铜 铸 造 有 何 特 点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文是中国商王朝晚期刻于龟甲兽骨上
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是迄今为止所发 现的中国最古老文字系统。
二、甲骨文产生的原因
1.文字原因
:文字的雏形已经具备 2.社会原因 :巫文化盛行。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灵,先鬼而后礼。 3.物质原因
三、甲骨文的制作过程
⒈ 选龟———杀龟———整龟——— 凿龟 ⒉灼龟 ⒊占龟 ⒋刻凿卜辞 ⒌掩埋甲骨
四、发现过程和研究成果
河南安阳小屯村村民偶拾→理发师李成做止血药 →山东潍坊古董商范维卿试购→天津王襄、孟定 生浅鉴→王懿荣收藏 王懿荣→近一千五百块, 王襄→1000多片甲骨和甲骨拓片 孟定生→四百余块 王懿荣抗击八国联军,为国捐躯后,刘鹗收藏, 并出版《铁云藏龟》,孙诒让著录《契文举例》, 从此甲骨文得以扬名于世,甲骨学产生并成为一 门显学。
王国维在
补充:周原甲骨文
①1951年以后陕西、山西、河北、北京、 山东陆续出土西周甲骨。北京昌平西周燕 国贵族墓地、房山琉璃河燕都遗址都有甲 骨出现。 ②1977年至1979年在周人的发祥地—陕 西扶风、岐山的周原遗址出土甲骨一万七 千多片,有字甲骨三百余片。

五、甲骨文文字内容和体例
1识读顺序
七、甲骨文的书法意义
1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它是中国文字从 散乱零碎到严整有序的过程的终结,标志着文字的 成熟期的来临。 2甲骨文确立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大的走向和总的 格局,书法的艺术要素、书法美的标准、书法的 艺术形式已得到初步确定。 3甲骨文开我国篆刻艺术之先河,其先写后刻的 工作流程,单刀双刀的表现手法,刚猛率真的线 条和灵动洒脱的布白意识,都给后世艺术家留下 了广阔的想象和创作空间。

补充
甲骨文书法的特殊性
1 合文 2 奇异连接

4甲骨文的笔法已经趋于完善 ①笔法的多样性:长短、粗细、尖钝、方圆。 ②笔法的规定性:方向性—笔势、时序性—笔顺、生命 感—笔力。 5甲骨文的结构形态趋于定型 ①求方、求稳的意识在加强—实用性 ②求美、求变的意识在延续—艺术性 6甲骨文的章法布局趋于成熟 ①自上而下、从左至右的排列方式为书法的章法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 ②错落有致、左右挥洒的行气安排为动态书体提供了样 板。 ③整体布局意识的形成为书法章法、品式的发展、完善 奠定了基础。
从两边到中间,从中间到两边, 从上到下,从下到上,
பைடு நூலகம்体例
3文字内容
甲骨文的体例:
⒈叙辞:记述占卜的时间、地点、占 卜人等,也称前辞。 ⒉命辞:陈述要卜问的事情。 ⒊占辞:对占卜询问的回答。 ⒋验辞:记录占卜的应验效果。

甲骨文的文字内容:
⑴政治类(祭祀、王事、承嗣、战争、 外交……) ⑵经济类(年成、交易、收获、农 事……) ⑶习俗类(求告、婚嫁、生育、迁 徙……) ⑷自然类(天时、灾害、雨雪……) ⑸记事类(行程、事件……)
商代文字
—甲骨文
1 2 3
4
5
6
7
释名 甲骨文产生原因 制作过程 发现过程和研究成果 甲骨文文字内容和体例 甲骨文分类 甲骨文的书法意义
一、释名


1.殷墟文字(着眼于材料出土地) 2.契刻文字(着眼于书写方式) 3.卜辞(着眼于文字内容) 4.龟甲兽骨文字(着眼于文字载体)

“自雪堂(罗)导夫先路,观堂(王)继以
考史,彦堂(董)区其时代,鼎堂(郭)发 其辞例,故以极一时之盛。”—唐兰 “堂堂堂堂,郭董罗王。” 罗振玉的第一个成就是确定了甲骨文的出土 地点.罗振玉的第二个成就,是进一步确定 甲骨文的时代。第三个成就,乃是考释文字 并促进甲骨文的刊布流传。
1917年发表的《殷卜辞中所见先 公先王考》和《续考》两篇论文中,确定 了商朝祖先(先公)和商王(先王)的名 称、世系。 董作宾1929年在甲骨卜辞中发现贞人的名 字。1933 年,他提出了甲骨文十个标准、 五个时期的断代方法,极大地推动了对甲 骨文的研究。 郭沫若从1929 年到1937年,在短短8年 间,编写了六七种甲骨文论著,提出了一 系列有关商代社会历史文化的新见解,把 甲骨文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 段。
六、甲骨文分类
1 董作宾的五期分法 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120 年):雄伟期 第二期,祖庚—祖甲(40年):谨饬期 第三期,廪辛—康丁(20年):颓靡期 第四期,武乙—文丁(20年):劲峭期 第五期,帝乙,帝辛(73年):严整期
2 甲骨文分组 ������组卜辞 宾组卜辞 历组卜辞 出组卜辞 何组卜辞 黄组卜辞 无名组卜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