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3.能够分析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4.提升学生对地球及其周围天体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2.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和区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深入探讨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及其机理。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分析其对地球的影响。

2.实验法:设计简单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机理。

3.互动探究法:借助互动式课堂,让学生分组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1.1 概念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中心轴线旋转的现象,也叫地球日运动。

地球自转周期大约为23小时56分。

1.2 影响地球自转对生态环境、气候和地球表面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给地球带来昼夜变化。

•使大气层形成风力和海洋发生水流,影响气候和环境。

•形成地球自转偏振和科氏力影响运动方向。

2. 地球的公转2.1 概念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旋转的现象,也称为地球年运动。

地球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

2.2 影响地球公转是保证地球定居太阳系运动规律的基础,同时也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气候产生影响,如:•形成不同的季节变化,影响生态环境和气候。

•影响地球磁场、辐射环境和宇宙射线。

六、教学步骤1. 地球的自转1.1 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现象,分析自转对地球的影响•给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位置、自转方向和自转速度等现象。

1.2 简单实验•运用小球和绕圆心转动的旋转台,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自转现象,帮助理解自转的概念和机理。

2. 地球的公转2.1 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公转现象,分析公转对地球的影响•结合季节变化的原因,让学生深入理解公转的概念和作用2.2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提出不同观点,与同学互动交流七、教学反馈•回顾自转和公转的主要概念和作用•对学生进行简单测试,检查掌握情况•总结课堂内容,明确下一步研究方向八、教学拓展•了解太阳、月球和其他星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与人类当前的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8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8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8一. 教材分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海陆变迁》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本节内容是对前面学习的海陆分布的进一步拓展,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海陆分布的基本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现象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因此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海陆变迁的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2.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运动的探究意识。

3.提高学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2.地球表面形态运动的探究。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地图阅读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表面形态运动的相关视频资料。

2.海陆变迁的实例图片和资料。

3.地图阅读指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运动的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表面的运动与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呈现海陆变迁的实例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海陆变迁的现象,让学生结合之前学过的知识,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实例中的海陆变迁现象,归纳出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从实际材料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选择一个海陆变迁的实例,深入了解其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6.小结(5分钟)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点评,强调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第一节,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学科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空间思维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

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自主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视频等,以便生动、直观地展示地球运动的特点。

2.教学道具:准备地球仪等教学道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3.练习题:准备相关的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操练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的现象。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认识学习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了解地球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1.2 地图的阅读与制作学习地图的种类、阅读方法掌握地图的制图技巧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2.1 地形与地势学习中国的地形特点、主要山脉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的分布2.2 气候与灾害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了解中国的气象灾害及应对措施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3.1 水资源学习中国的水资源分布、利用与保护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及节约用水的意义3.2 土地资源学习中国的土地资源类型、利用与保护掌握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第四章:中国的农业4.1 农业生产条件学习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农业技术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4.2 主要农作物与农业分布学习中国的主要农作物、农业分布特点掌握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第五章:中国的工业5.1 工业发展条件学习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高新技术产业了解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5.2 工业分布与结构调整学习中国的工业分布特点、工业结构调整掌握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措施第六章:中国的区域差异6.1 区域特征与划分学习区域的定义、特征与划分方法了解中国区域的分类及其特点6.2 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学习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特征掌握中国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第七章:西部大开发与东北振兴7.1 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与目标学习西部大开发的含义、背景、目标了解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措施及成效7.2 东北振兴的策略与挑战学习东北振兴的背景、策略掌握东北振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八章:中国的城市化与人口老龄化8.1 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学习城市化的定义、进程、特点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8.2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挑战学习人口老龄化的定义、现状、挑战掌握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与措施第九章:中国的交通与通信9.1 交通与通信的发展学习中国交通与通信的发展历程、现状了解交通与通信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9.2 交通与通信的网络布局学习中国交通与通信的网络布局、规划掌握交通与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第十章: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0.1 环境保护的形势与任务学习中国环境保护的形势、任务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公民责任10.2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理念、目标掌握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与成效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地球的认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是理解地球科学的基础,对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理解。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海陆变迁》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图表,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一现象。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形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详细原因和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2.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海陆变迁的实例和图片,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海陆变迁的实例,如:台湾海峡的海底森林、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同时,介绍海陆变迁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第一章,第一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海陆分布一、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

2、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关系。

3、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4、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陆、大洲、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四、教具准备:世界政区图和空白填充图。

五、教学方法:阅读读图法、对比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板书设计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1、海陆面积类别面积(亿平方千米)比例海洋3.6171%陆地1.4929%地球表面3.61+1.49=5.1100%2、海陆分布类别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海洋南半球西半球陆地北半球东半球二、七大洲1、概念: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线,如山脉、河流、湖泊、海峡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线,如运河等。

如:亚洲―――欧洲(天然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线)。

3、大洲的大小最大是亚洲,最小是大洋洲。

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三、四大洋1、概念:海峡2、分布太平洋:东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亚洲和大洋洲北部凭借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与欧洲及非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通北冰洋,形状如“S”。

4、大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入:同学们,上一学年我们学习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见)生:各抒己见。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发现地球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一个星球。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

(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承转:正是因为这样,地球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首先认识地球的表面。

国家和地区-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国家和地区-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国家和地区-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一、教材概述《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基础教育普及计划纲要(2010-2020年)》编写的一本针对初中八年级学生的地理教材。

教材分为五个单元,分别是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人文环境以及国家和地区。

本教案主要围绕教材中的最后一个单元展开。

二、教学目标1.理解国家和地区的概念,并能够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异。

2.掌握各个大洲的基本地理特征,例如自然环境、人口、文化、经济等方面。

3.了解各国家和地区的相互关系,例如贸易、旅游等。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国家和地区的概念在本课中,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国家和地区的概念,并让学生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异。

为此,本课可以采用教师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

2. 各大洲的地理特征接着,需要让学生了解各个大洲的地理特征,例如:•北美洲:面积第三,人口稀少,文化多元;•南美洲:面积第四,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欧洲:地处北半球,文化、经济、科技领先;•亚洲: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有着众多历史文化名城;•非洲:资源丰富,但经济和政治不稳定;•澳洲: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个国家,自然环境优美。

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地图展示、视频播放、课件演示等多种方式。

3. 各国家和地区的相互关系最后,需要让学生了解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在经济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会有贸易往来,需要了解资源的途径、资源的特点及用途及贸易结构;在旅游方面,需要了解旅游的景点、旅游政策、当地文化习俗等等。

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通过讲解案例、协商议价、讨论分享等方式进行。

四、教学要求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需要预习、听课、参与讨论和学习。

为此,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提前准备学生讨论的话题等等。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能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并且能将知识点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出来。

五、教学评估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一份综合测评,包括笔试、口试、听力理解、文章阅读等方面。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相关推荐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地图说明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原因。

2.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学会阅读等温线图、年降水量分布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干湿地区图,并能获取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正确结论。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及相关资源分析、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

【重点与难点】1.我国气温的特点,温度带的地区分布。

2..读图、识图技能的培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观看视频:冬季的广州和哈尔滨同一个季节,为什么广州和哈尔滨的景色有如此大的差异?导入新课学习。

二、新课学习第一课时(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1)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16℃-(-28℃)=44℃)特点:南北温差大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2)思维拓展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探寻原因成因①:纬度位置的影响中国位于北半球,南北跨纬度近50度,冬季时,太阳直射南半球,至使北半球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低,昼长越短。

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北方昼长比南方短,太阳照射时间短,所以北方得到的热量少于南方。

成因②:冬季风的影响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使北方降温幅度大。

距离和地形对冬季风的消弱与阻挡,冬季风对南方影响小。

这些加剧了南北温差。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①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②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1)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28℃-16℃=12℃)全国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20℃)特点:普遍高温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2)思维拓展: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一些,北方昼长比南方长一些,北方得到的光热与南方相差不大。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继续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材料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对地图和图表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用过去所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探究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并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连续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节约用水,有意识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造成影响及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对淡水资源危机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内容和我们日常生活较为密切,许多内容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主要采用“角色扮演”和“讨论法”。

通过“角色扮演”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并通过活动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准备课堂讨论。

2.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图片,准备相关投影片。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教师:听着这美妙的音乐,请闭上眼睛想象:青山削翠,流水潺潺,飞泉瀑布,水天一色,相映成趣,好不惬意,我们好像听到高山对流水说:高山仰止,流水不断;流水对高山讲:万流归宗,生命永恒!(学生听音乐跟随老师一起体会。

)板书课题:第三节水资源一、时空分布不均新授:(1)水资源的概念和作用。

(学生看书并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水资源概念广义:包括海水在内的地球水量总体。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2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2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分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二节海陆分布》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海陆分布的特点,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和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海陆分布。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海陆分布的详细情况,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海陆分布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海陆分布的特点,理解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海陆分布的特点,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2.难点:理解地球海陆分布的规律,以及海陆分布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直观地了解海陆分布。

2.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海陆分布的知识。

3.实践活动法: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教学课件。

3.活动材料。

4.计时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海陆分布的情况,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分布是怎样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地球海陆分布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海陆分布的特点。

同时,讲解海陆分布的知识,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3.操练(10分钟)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和地图,观察不同地区的海陆分布。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互相交流心得。

初中地理教案中图版

初中地理教案中图版

初中地理教案中图版课时:2课时年级:初中八年级教材:《初中地理》图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面积、人口等基本概况。

2. 使学生掌握亚洲的主要半岛、岛屿、山脉、河流、湖泊等地理特征。

3. 培养学生对亚洲地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地理素养。

4. 引导学生关注亚洲各国的发展状况,增强国际视野。

教学重点:1. 亚洲的基本概况。

2. 亚洲的地理特征。

3. 亚洲各国的发展状况。

教学难点:1. 亚洲地理特征的详细理解。

2. 亚洲各国发展状况的深入分析。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地理》图版。

2. 课件。

3. 地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亚洲吗?请问亚洲在哪里?2. 展示亚洲地图,让学生初步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

二、亚洲的基本概况(15分钟)1. 讲解亚洲的面积、人口、国家数量等基本数据。

2. 介绍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东、南、西、北分别与哪个大洲相邻。

3. 强调亚洲是地球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

三、亚洲的地理特征(30分钟)1. 讲解亚洲的主要半岛、岛屿、山脉、河流、湖泊等地理特征。

2. 展示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亚洲的地理特征。

3.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记忆亚洲的地理特征。

四、亚洲各国的发展状况(10分钟)1. 概述亚洲各国的发展状况,如经济、文化、政治等。

2. 重点介绍亚洲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3. 引导学生关注亚洲各国的合作与发展。

第二课时:一、复习亚洲的基本概况(5分钟)1. 提问: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亚洲有哪些基本概况?2. 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巩固记忆。

二、深入讲解亚洲的地理特征(30分钟)1. 针对亚洲的地理特征,进行详细讲解,如喜马拉雅山脉、长江、里海等。

2.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分析亚洲的地理特征。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亚洲地理特征的理解。

三、亚洲各国的发展状况(20分钟)1. 讲解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如日本、中国、印度等。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1.2《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1.2《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1.2《海陆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海陆分布》是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主要介绍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掌握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的认知。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对地理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

但对学生来说,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进行系统性的了解和认识还较为困难,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掌握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了解世界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地图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的认知,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世界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2.难点: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进行系统性的理解和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地图等,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

2.讲解法:教师讲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和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地图等教具。

2.PPT课件。

3.相关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或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2.呈现(10分钟)呈现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a.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是多少?b.世界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如何?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利用PPT课件或地球仪,教师讲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分布》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地球的海陆分布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掌握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海陆分布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可能对海陆分布的具体数据和分布情况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来补充和巩固这方面的知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图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限,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手段的帮助,提高地图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

2.掌握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4.提高地图阅读和理解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2.教学难点:地图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2.直观演示法:通过地图和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海陆分布的知识。

3.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图阅读和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八年级上册》2.地图和图片:地球海陆分布图,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3.投影仪和投影屏幕4.黑板和粉笔5.练习题和作业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海陆分布知识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使用投影仪展示地球海陆分布图,讲解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海陆分布情况。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阅读地球海陆分布图,回答有关海陆分布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图版)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图版)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目标:认识世界的海陆分布知识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

(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能力目标:(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

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重点: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难点:学生空间感的建立关键点: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海陆分布是关键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册、卡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读图掌握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2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2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主要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认识,是学习地球五带、四季更替等知识的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示意图和简洁的文字,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特点、产生的现象及其地理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四季变化、日出日落等现象已有感知,但未能将这些现象与地球运动联系起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特点、产生的现象及其地理意义,能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特点、产生的现象及其地理意义。

2.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的现象及其地理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示意图等。

2.教学素材:收集与地球运动相关的实例、案例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特点、产生的现象及其地理意义。

通过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运动。

中图版(北京)八年级地理上册1.1《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教学设计

中图版(北京)八年级地理上册1.1《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教学设计

中图版(北京)八年级地理上册1.1《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是中图版(北京)八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以及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陆地占29%。

同时,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以及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以及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以及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2.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陆地占29%。

3.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以及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2.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3.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4.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2.运用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探讨中掌握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4.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地球仪。

3.地图和图片。

4.教学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吗?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以及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a.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海洋和陆地的比例是多少?b.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是什么?c.地球表面有哪些大洲和大洋?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地图和地球仪,探讨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学案【新教材】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学案【新教材】

备课本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中图版八年级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

3、地球仪。

4、转椅一把。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2、提问:(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了解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情况。

(1)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

(2)提问: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2、观察实验,探求地球昼夜变化的原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

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教师演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

(2)提问:从地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3)讨论: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4)谈话: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的地理奥秘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

2. 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3. 掌握中国的地理区划和各个地理区域的特点。

4. 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

5.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

2. 中国的地理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3. 中国的地理区划和各个地理区域的特点。

教学难点:1. 中国的地理区划和各个地理区域的特点。

2. 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

教学准备:1.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

2. 地图、图片、PPT等教具。

3. 视频资源,如中国的地理特点介绍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和地图引起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 引导学生回顾并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地理概念和知识。

二、知识讲解与探究(20分钟)1. 通过展示地图和图片,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

2. 利用视频资源或教材,讲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地理特点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地理区划和特点(15分钟)1. 利用地图和图片,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地理区划,如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内陆地区等。

2. 通过教材和讨论,深入了解各个地理区域的特点,如经济发展、资源分布等。

四、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15分钟)1. 利用地图和图片,向学生展示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

2. 通过教材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各地的主要自然资源和其利用情况。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五、小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中国的地理特点和区域差异。

2. 提出问题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拓展他们对地理的兴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区域差异。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预告下节课的内容。

初中地理中图版教案

初中地理中图版教案

初中地理中图版教案年级:初中八年级学科:地理教材:《初中地理中图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和主要地理分区。

2. 使学生掌握世界各大洲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图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 世界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

2. 世界各大洲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教学难点:1. 世界的地理分区和各大洲的地理位置。

2. 各大洲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世界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

2.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对世界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有什么认识?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界的地理分区。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世界的地理分区,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2. 讲解各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四、案例分析1. 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人口最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特点。

2. 分析欧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欧洲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洲,地理环境优越等特点。

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世界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和主要地理分区。

2. 强调各大洲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请大家来说说世界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和主要地理分区。

2.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各大洲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课堂讲解1. 讲解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各大洲的发展状况和地理环境。

三、互动环节1.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海陆分布一、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

2、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关系。

3、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4、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陆、大洲、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四、教具准备:世界政区图和空白填充图。

五、教学方法:阅读读图法、对比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板书设计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1、海陆面积2二、七1、概念: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线,如山脉、河流、湖泊、海峡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线,如运河等。

如:亚洲―――欧洲(天然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线)。

3、大洲的大小最大是亚洲,最小是大洋洲。

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三、四大洋1、概念:海峡2、分布太平洋:东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亚洲和大洋洲北部凭借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与欧洲及非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通北冰洋,形状如“S”。

4、大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入:同学们,上一学年我们学习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见)生:各抒己见。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发现地球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一个星球。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

(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承转:正是因为这样,地球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首先认识地球的表面。

【板书】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1、海陆面积(略)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已经知道了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们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样的呢?生:阅读、看图C、D、E。

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通常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师:那么,陆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别集中分布在一个地方?生:不。

是分散的。

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生:阅读、看图E。

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海洋相互连成一体。

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东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板书】2、海陆分布(略)承转:既然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记忆它们呢?生:我们可以给它们都起了名字。

师:对。

【板书】二、七大洲1、概念:(略)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几个概念:大洲、大陆、半岛、岛屿。

生:阅读、讨论、对比,找出自己的记忆方法。

师:我们了解了大洲的概念,那么把它们分成了多少个大洲?又起了什么名称?生:七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板书】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

(略)生:读图F、G、H、I进行分析比较。

【板书】3、大洲的大小(略)师:通过对图I的比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样的呢?生:?(各抒己见)师: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顺口溜来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但是从海陆比例来看我们得知海洋的面积比陆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纪里将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收集有关海洋和陆地的资料。

第二课时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和置,现在我们又来研究地球上的海洋。

承转: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反过来陆地也把海洋分割成若干块,把海洋分成多少块?生:四块。

【板书】三、四大洋(略)师: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海峡?生:四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大洋的边缘部分称为海,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做海峡。

师:对,同学们对课文的预习很充分,那么,这四大洋的名称、大小及特点又是怎么样的呢?生:思考、讨论、发言。

(略)课堂练习:课后的复习题1、2、3题。

师:示出第1、2题的空白挂图。

生:让学生上讲台填,其余在课本上填。

师:巡视学生填写情况。

师:示出第3题的世界政治地图。

生:自告奋勇上讲台指出划定这些界线借助的地里事物名称。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陆地和海洋的大小及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和浩瀚的海洋。

陆地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空间,海洋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在21世纪里将是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1、课后查阅世界地图,辨认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和位置。

2、收集海陆变迁的证据。

第二节海陆变迁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观察、质疑、假设、验证——3、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

4、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6、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8、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9、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习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三、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质疑、表达法。

五、课时安排: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海陆分布导入海陆变迁。

教师引导海陆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指导阅读,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到讲台前陈述自己的问题。

教师评价: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在于发掘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

乘转: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师讲解:重点阐述魏格纳的观察、思考、验证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魏格纳探险遇难这一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活动: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发言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重点鼓励其在方法方面的阐述。

教师引导:由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

重点讲解由假说到学说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的解释。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生活动:学生宣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发表自己的问题或观点。

课后作业小论文:已经发生的大地震和火山爆发(附分布图)第二章多样的世界气候第一节世界的气温的降水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2、利用有关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

4、通过回顾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5、利用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引导学生比较气温和降水的差异。

6、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对比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

7、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解释气候现象。

二、教学重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方法:讨论、读图法、讲述法、问题法。

五、课时安排:2个课时。

六、教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地球仪。

七、板书:一、世界的气温1、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南、北半球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

暖流流经的地区温度高,寒流流经的地区温度低。

山脚的温度高,山顶的温度低。

二、世界的降水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每天晚上7点整,大家一般都收看中央电视台权威新闻节目――新闻联播。

在新闻联播之后,会有一个观众都比较关注的节目是什么?生:学生回答。

(天气预报)师:那我们是否听说过有气候预报呢?根据大家以前学过的中国地理知识,谁来解释一下天所和气候的区别?生:思考回答。

(天气是短时间、易变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较为稳定的大气状况。

)承转:衡量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什么呢?每天我们会说今天天气热不热?指的是什么?如果说今天会不会下雨?指的是什么?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我们这一节学习的内容就是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首选我们来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讲授新课师:今天我们的学习方式是“问题式学习”方法。

展示:问题式学习方法。

师:问题式学习方法也就是老师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同学们能够阅读相关资料,逐个击破,就达到了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请大家打开课本23页阅读图B。

大家看到这幅图上有一些红色的曲线。

生:学生读图。

师:这些红色的曲线代表的是等温线。

何谓等温线?等温线就是将气温相同的地点连结起来的曲线。

等温线之间的间隔根据需要而定。

这幅图上等温线之间间隔为什么?生:学生回答。

师:世界气温分布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侧有什么规律?生:思考回答。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总结:这是世界气温分布的第一个规律。

师:气温分布呈现这种规律的原因是什么?生:思考回答。

(有的同学能想到是热量分布不均匀,继续提醒导致热量均匀的原因,学生基本可以想到是太阳辐射。

)总结:地面的主要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而太阳辐射在各个纬度范围是分布不均匀的。

太阳直射点范围内得到的能量多,而非太阳直射点得到的太阳辐射要少。

请大家看如下实验。

演示:手电筒垂直射到桌面和斜射到桌面上,桌面受光面积有差异。

解释辐射在各个纬度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师:读地图册12、13页。

1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与纬线平行吗?7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与纬线平行吗?南、北半球的等温线哪一个比较平直?为什么?展示:用挂图生:学生读图,思考。

(总结是由于陆地和海洋的差异。

如果不是很准确,可以给予提示。

在北半球图上,同一纬度位置,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值相同吗?)总结:海洋和陆地的不同影响了气温的分布。

夏天,大家度假都喜欢去海边还是内陆?生:海边。

师:夏天感觉海边凉快。

请阅读课本24页,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差异是如何影响气温分布的。

生:阅读课本。

(海洋和陆地性质差异,主要是组成海洋和陆地的物质的差异影响气温分布。

)师:读地图册12、13页。

同一纬度,非洲南端东海岸与西海岸的气温哪个高?原因是什么?挂图:问题展示。

生:读图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