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书画题跋中的禅宗思想

合集下载

论苏轼禅偈及其对禅宗思想的接受

论苏轼禅偈及其对禅宗思想的接受

文章编号 : 1 6 7 3—1 6 7 0 ( 2 0 1 3 ) 0 6— 0 0 8 5一 o 4
宋人 参禅 的过程 , 一 般是 由研 读佛经 人手 , 最 后
证之以禅家心印 , 从 而使参禅不再是一种外在 的宗教
过龙光求大竹……为此山长老乃留一偈 ……》 两首是
七言绝句 , 剩下 的多是古 体诗 。从 押韵情 况分 析 , 其
形式 , 而化为一 种 内在的心灵 自觉。 苏轼作 为宋 代 习染禅学最深 的士大夫 之一 , 研 习佛 经 、 参悟 禅理 是
其生命 中重要的兴趣爱好。就禅宗而言 , 禅偈恰恰 是 直观习禅者对禅 理参悟 成功 与否 的最有 效手 段。透 过禅偈 , 我们可 了解参禅者对佛禅经典及禅理 的接受 情况。 目前学界对 苏轼 与禅学 的研究 , 著作 、 文章 数
苏轼所接受 的佛禅思想 。
一色
方 面苏轼禅偈 的语 言虽然 浅近通 俗 , 但 自然流 畅 , 并 无前代禅偈艰涩拗 口之感 。如《 朱寿 昌梁武{ 奏 2 赞偈并
叙》 :
我观 世 间 , 诸得道 者 , 多 因苦 恼 , 苦 恼 之
极, 无所告诉 , 则 呼 父母 。 父母 不 闻 , 仰 而 呼
寿圣聪长老偈并叙》 等, 但 尚未专门对全部苏轼 禅偈整体 、 系统地 阐释 。
② 本文 中所谓 “ 禅偈” 以《 苏轼全集》 题 目中含有“ 偈” 的作 品为准 , 而对于像《 琴诗》 那种虽有偈之 意味 的作品 , 皆视为富有禅意 的诗歌 , 故
第2 8卷第 6期
2 0 1 3年 1 2月
平 顶 山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P i n g d i n g s h a n Un i v e r s i t y

抱一斋论书:苏东坡题跋中的书法思想

抱一斋论书:苏东坡题跋中的书法思想

抱一斋论书:苏东坡题跋中的书法思想抱一斋论书:苏东坡题跋中的书法思想.txt26选择自信,就是选择豁达坦然,就是选择在名利面前岿然不动,就是选择在势力面前昂首挺胸,撑开自信的帆破流向前,展示搏击的风采。

抱一斋论书:苏东坡题跋中的书法思想苏东坡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经历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倡导的蜀学(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上,但主要思想是儒家的。

他的文章如其在《自评文》中所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其它虽吾亦不能知也。

”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率真之美,善用比喻、多形象思维,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其中《东破题跋》属小品文,中间品书论画的有一百二十篇,涉及笔、墨、书、画等内容,虽篇幅都极短小,但是内容广博,而且不乏提炼,中间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观点。

一、以自然为核心的书法美学思想苏东坡的思想出入儒、道、佛三家。

但在书法思想上,明显偏于道家的理想。

这表现在他以自然为核心内容的书法美学思想当中。

首先是“至于无”的思想。

他在《题笔阵图王晋卿所藏》中说:“笔墨之际,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之。

”强调书法要达到“无”的境界。

无:是道家哲学范畴,指宇宙的本原,一说作“气”,无形无声,恍兮忽兮,不可感知。

《老子》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就是说,在苏东坡的思想中,书法要深入到宇宙的本原,反映“无形无声,恍兮忽兮”的道的内容。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以艺术的手段把握世界。

以此为出发点,就衍生出他对陈规陋习的轻视与对自然天成的尊重,最终导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的自然胜过雕琢的思想的出现。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书画家。

苏轼的绘画作品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征。

本文将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以及这些特征背后的艺术思想的形成。

一、苏轼绘画特征1.山水画的独特风格苏轼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他善于运用墨色和水墨技法,以简洁、凝练的笔墨表现出山水风景的气势和神韵。

苏轼的山水画注重画面的布局和构图,常常通过借景增幅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

此外,苏轼的山水画多用意象化的手法表现情感,使观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自然之美。

2.人物画的生动表现除了山水画外,苏轼还擅长绘制人物画。

他对人物的描绘非常有生命力,通过细腻的线条和饱满的笔墨,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苏轼的人物画常常注重人物形态的自然流畅,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

他注重描绘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姿态,使人物形象真实而栩栩如生。

3.草书的独特风格苏轼的绘画作品中,草书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书写草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草书风格。

苏轼的草书字形奔放、洒脱,富有灵动的生命力。

他注重在草书中体现情感的表达和自我情绪的宣泄,使草书不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形式,更成为一种传递心灵感悟和情感表达的艺术表现。

二、苏轼艺术思想的形成1.对古人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苏轼对古人艺术情有独钟,他积极学习古代文人的绘画作品,吸取他们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他深入研究古代绘画理论,尤其对大家谢赫心仪,这对于他形成自己的艺术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

2.文学与绘画的结合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他的文学才华对他的绘画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将自己的文学才华与绘画相结合,通过绘画表达文学情感,通过文字补充绘画的意境。

他善于通过诗词来解读自己的绘画作品,使绘画和文学相得益彰。

3.追求心灵自由与审美追求的统一苏轼的艺术思想强调个人内心的自由和审美追求的统一。

苏轼文论思想中佛教禅宗思想的渗透与影响

苏轼文论思想中佛教禅宗思想的渗透与影响

苏轼文论思想中佛教禅宗思想的渗透与影响作者:余一繁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7期[摘要] 苏轼提出的空静境界理论是佛教禅宗思想在其文论思想中投影;他所提倡的“随物赋形”说以及其人生观和审美观,妙悟说都深受禅宗思想影响。

总之,苏轼文论思想与佛教禅宗思想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 苏轼文论;佛教禅宗;随物赋形;妙悟说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他幼承庭训,学养完备通达,在诗、词、文、书法和绘画各领域皆卓然有成,继欧阳修后担负文坛盟主之任,宋代的文、诗、词发展由他而达到了高峰。

他所处的北宋时期佛教盛行,文人多受佛教中禅宗思想的影响与熏陶,苏轼汲取禅宗思想来面对人生,表现出坚定、乐观、旷达的人格;而其文论思想更是与佛教禅宗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下面,我就苏轼文论思想与佛教禅宗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和论述:一、苏轼文论思想中所强调的空静境界正是他深受佛教禅宗思想熏陶的产物从苏轼诗文看来,禅宗文献及华严学说在其创作中有深刻表现:他的诗词中多宣扬的无心无念,物我一如,荣辱齐怀等观念,就是他从禅宗思想中接受的主要内容。

在文艺理论上,苏轼认为文以“达意”,这种与儒家“明道”文学观的区别,显然是佛禅心性理论对他的影响。

禅宗强调排除外在和内在的干扰,恢复到单纯空明的“本心”状态。

受这种心性观的影响,苏轼认为诗之韵味得自诗人内心的空静,“欲令诗句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镜。

”苏轼还认为心如止水才能更好地反照外物,“能如水镜以一含万,则书与诗当益奇。

”空静是最高的境界,它能“了群动”、“纳万境”、“以一含万”。

表面平淡无奇,却内蕴深不可测,变化万千,表面一片虚无,却容纳了万千气象,勃勃生机。

这种空静境界,实际上是苏东坡追求自然平淡,不雕不琢的美学思想的另一种体现。

苏轼认为,“空静”能使主客体构成一种最佳精神状态。

他在“知”与“能”、“道”与“艺”的关系上有着十分可贵的见解,认为创作的实现是道与艺的结合,即:“有道有艺。

论苏轼_寓意而不留意_书画观的禅门精神

论苏轼_寓意而不留意_书画观的禅门精神

第24卷第5期孝感学院学报VOL.24 NO.5 2004年9月JOURNAL OF XIAO G AN UNIV ERSITY SEP.2004 论苏轼“寓意而不留意”书画观的禅门精神陈中浙(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北京100091)摘 要:在苏轼丰富的书画理论思想中,“寓意而不留意”的书画思想尤为引人注目。

苏轼认为对于书画只能“寓意”而非“留意”。

因为“寓意”可以寄托情思,其乐无穷,真正发挥书画的“悦人”功用;而“留意”就会爱不释手,执著沉迷,给主体带来消极的影响。

故而对于书画应该采取一种“悦”而不“执”的欣赏态度。

这种思维方式,蕴涵着禅门“于相而离相”、“住而不住”的精神。

关键词:苏轼;寓意;留意;书画;禅宗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44(2004)05-0027-04 佛教自传入中国,对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其在诗词文学、书画艺术等领域产生的影响尤为突出。

苏轼(1036-1101)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不仅在书画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同时也是文人士大夫中与佛教关系最密切的代表人物。

佛教与书画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他的书画作品、创作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寓意而不留意”的书画观所蕴涵的禅门“住而不住”精神尤为引人注目。

一 苏轼在《宝绘堂记》里提出了“寓意而不留意”的观点:“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留意於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

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在古代,“寓”就是“寄”,具有寄情达意的意思;而“留”就是“止”,指为某物所引而停滞不前。

根据上面的这段话,苏轼所谓的“寓意”是指主体把书画作品当作是寄情达意的一种场所,“留意”是指主体痴爱书画而不能自拔于其中。

在他看来,主体对待书画即使“微”以“寓意”,也是其乐无穷。

苏轼作品中禅宗思想的渗透与挖掘

苏轼作品中禅宗思想的渗透与挖掘

odern chinese M17XIANDAI YUWEN2013.06学研究文众所周知,苏轼的豪放风格是建立在积极进取、洒脱达观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儒家的入世、“致君尧舜”是苏轼诗词的主导思想。

但当苏轼在仕宦道路上遭受打击、迫害之时,却能随遇而安,既不蛮干硬拼,也不消沉隐世,而是以旷达的态度解脱苦闷,“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我们认为这正是苏轼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结果。

苏轼虽受儒学影响颇深,但同中国广大的封建士大夫一样,“早岁便怀齐物志”,与庄子结下难了之缘。

《苏辙集・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写到:“(东坡)初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庄子说:“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苏轼就是这样的“德者”。

其原因就在于苏轼视贬所与“吾乡”齐一,于是便“安土忘怀”,这种精神胜利法与庄子的“万物其一”并无二致。

“升沉何足道,等是蛮与触”,“早知臭腐即神奇,海北天南总是归”,“何处青山不堪老,当年明月巧相随”。

其诗词如是观,其文亦如是观。

如《超然台记》便是如此。

此文作于密州,其时苏轼因两次上书神宗反对王安石新法,均未被采纳,便郁郁不得志,请求离京外任。

先是通判繁华的杭州,三年后改任密州。

杭、密生活水平相去悬殊:杭州欢宴不断,密州却“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苏轼借老庄“万物齐一”的思想安慰自己道:“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如能“万物齐一”,超然物外,无美恶之辨,将“舟楫之安”等同于“车马之劳”,处“雕墙之美”同“采椽之居”,视“湖山之观”匹“桑麻之野”,则“吾安往而不乐”。

因此当苏轼临老谪居海外,穷愁颠越,无不自得,超然物外,便不难理解了。

然而实现这份超然,更离不了禅宗的影响。

从个性和气质看,苏轼是一个颇有见识、才华横溢的文人才子,尤其是他格外丰富的感情世界,常常表现出一种高层次的内在孤独感。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一明代董其昌在他的《画禅室随笔》中谈书法的时代风格时说:“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

”(1)成为后世评价不同时期书法风格的滥殇。

清人梁巘继其后在其《评书帖》中以“晋尚韵, 唐尚法, 宋尚意,元明尚态。

”(2)对以上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风貌和审美追求做了简洁明了的概括。

自此以后, 书法界大都认同并沿袭了这种说法。

对苏轼的评价也都基本沿用这样的态度。

近些年方兴未艾的书法理论、书法美学研究成果非常多,而对于苏轼的评价也大多没有脱出这个窠臼,包括一些比较权威的书法专辑、书法理论文章,也同样是基本沿用的这种说法。

但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如果我们真的认真看苏轼的书法轨迹,看苏轼的文艺思想,甚至我们看后人对宋代书法的评价,都会看出,对苏轼如果简单的评为“尚意”,是偏颇的,甚至是模糊的、机械的、不科学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各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苏轼的文学成就、哲学思想、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中,包含了非常多的成分。

但是人们认为他是“尚意”的观点,则主要来自于他在论书诗《石苍舒醉墨堂》中所指出的:“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那么,什么是“意”,苏轼所说之“意”,是否是宋人和后人所认为的意?“意”,在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中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语词。

何谓“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

” 可见意最初为人之心志。

王羲之曾云:“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

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3)萧衍在《梁武帝评书》中评价钟繇说:“钟司徒书字有十二种,意外巧妙,绝伦多奇。

”(4)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

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5)唐张怀瓘亦云:“然草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即终,草则行尽势未尽。

……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简易之道。

从苏轼书学理论看其主体精神

从苏轼书学理论看其主体精神

从苏轼书学理论看其主体精神从苏轼书学理论看其主体精神苏轼为我国著名诗人,又是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他对中国诗歌、书法和绘画都有自己独到见解,均取得了重大成就。

“苏轼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才,是人类知识和才华发展到某方面极限的化身。

人们对苏轼所创作的文化世界,曾有‘苏海’之称。

虽然最早宋人李涂的提法是‘韩如海’、‘苏如潮’(《文章精义》),但嗣后人们却习称‘苏海韩潮’。

……人类的精神生活是与整个外部环境互动互摄的心智活动,作家的文化创造不可能在完全封闭的内心世界中孤立地进行。

我们要走近‘苏海’,就应努力缩短古与今的时间隔阂,追踪和品味苏轼的生活遭际与心灵律动,重视他的文化创造与外部环境、人文生态的密切关系。

所谓外部环境,主要自然是宋代的政治状况、经济形态、文化思想、士风民俗等‘大环境’,更应从其具体的生存方式,如人际关系、交游酬和、家居生活、行迹细节等‘小环境’入手,才能获得更切实的认识和透彻的理解。

这也是纠正目前某些空疏浮浅、大而无当的学风的良药。

”1[1] 王水照先生的这段话指出对苏轼全面研究的重要性,对于这样一个“罕见的全才”不应只是单一性的研究。

对苏轼书法艺术观进行研究,能够全面而真实地认识他的艺术观念,能够和文学观念形成对照,从而发现他内心深处隐藏的、未完全显现的观念与思想。

这也是对苏轼“小环境”的研究。

而我们现在的研究有时候恰恰忽略了对苏轼的全面关照,对此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朱靖华先生就认为:“大家都公认,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全能作家’,一位‘通才’,他的诗、文、赋、绘画、书法皆称一流,但我们的研究却往往偏执一隅,拘泥于局部,甚至采取了封闭的方法,未能从‘全能’和‘通才’的视角来审视和探索苏轼。

其论述方法多沉溺于以文论文、以诗论诗、以词论词、以赋论赋,或者就绘画谈绘画、就书法谈书法的泥潭之中,缺乏综合交叉研究的认识和‘整体辨证’的论述。

其结果是面对着一位极其丰富复杂的‘全能作家’,却成为‘单能作家’的微观探求。

禅宗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禅宗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禅宗属于宗教,中国书法是文化,也是一门艺术。

历观古今中外,宗教与文化艺术的关系颇为微妙。

一方面,宗教活动往往离不开文化艺术。

基督教堂里的壁画、敦煌壁画、摩崖刻经等等,都是经过时间的洗礼留存下来艺术瑰宝。

然考究其原初诞生的原因,只是出于实用的目的,旨在弘扬宗教,“以翰墨为佛事”,艺术不过是宗教的婢女。

虽然也在进行着文化或艺术活动,但与那种以艺术家为主体,以审美为目的的艺术创造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就像在今天,碑学一系中的多数作品,都与佛事相关联,很多都是民间的写手与刻手完成的,并没有多少创作意识,它们的艺术性,也是后人重新审视予以追认的结果。

另一方面,宗教一旦和政治权力紧密结合,会对人性产生不可遏制的禁锢作用,与艺术创作所要求人的主体解放,心性自由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西欧的中世纪,在教会的管制下,文学艺术万马齐喑,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

随后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使人们从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慢慢解放,使得文学和艺术得到空前的繁荣。

因此,可以这样说,在社会活动层面,宗教往往与文化艺术亲密携手,但在思想层面上,却往往貌合神离。

而禅宗却是个例外。

不但与文学艺术亲密携手,而且还向文艺的各个层面进行渗透,构成文艺思想的丰盈源头。

对包括中国书法在内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究其原因,这是由于禅宗的特殊性决定的。

《自叙帖》唐书法僧怀素草书禅,即“禅那”的略语,中文翻译为“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等义。

佛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这世界的三大宗教,都有一个所信仰的外在神灵及一套很严格繁复的宗教仪式,旨在以宗教仪式为桥梁,抵达对神灵的虔诚皈依之境,从而实现灵魂的救赎。

禅宗虽然属于佛教的一个宗派,却自有它的特殊性。

首先,它实现了“向内转”。

把外在的神灵崇拜,转向了自身。

我们从历代禅师的语录中可以归纳它的基本思想,就是提倡本性清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从《东坡题跋》看苏轼书学观中的道家思想

从《东坡题跋》看苏轼书学观中的道家思想

从《东坡题跋》看苏轼书学观中的道家思想◆关键词:《东坡题跋》;苏轼;书学观;道家思想北宋时期,统治者对于传统士大夫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儒、道、释三教的相互影响、融会贯通,使得传统儒士入世时找寻“经世致用”的政治人格,出世时同样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苏轼便是三教合流下追求自我价值的士人典型,其中道家思想的影响是不可或缺的原因之一。

《东坡题跋》卷四中的书法题跋亦体现出其书学观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特点。

一、“自然”“无为”的书学思想苏轼自幼便熟读《庄子》,其书论中常运用道家典故,在《陈隐居书》中载:“……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①在《题鲁公帖》道:“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

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

”②苏轼所引用“窃斧”的典故,出自《列子·说符》“疑邻窃斧”一说,以寓其书学思想。

1.颓然天放的自然观苏轼的书学思想延续了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学书追求颓然天放、信乎自然的自然观,认为自然书写的快意之作可称为佳品。

老子《道德经》中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万物所蕴含的规律,是不经修饰、自然而生的状态。

东汉蔡邕首次提到“自然”的书学思想:“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③蔡邕认为“自然”是学书之本,孙过庭亦承认“同自然之妙有”,此为北宋之前“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在书学上的表现。

苏轼看重毫无人为痕迹、浑然天成的书写状态。

他评价张旭草书:“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

”④在《题鲁公书草》中说:“……岀所藏颜鲁公与定襄郡王书草数纸,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乎自然,动有姿态……”⑤苏轼崇尚颜真卿,对于其快意书写的自然状态颇为向往,认为颜真卿书作“信乎自然”且“动有姿态”。

另在《跋刘景文欧公帖》中,又评:“此数十纸皆文忠公冲口而出,从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

其文采字画皆有自然绝人之姿,信天下之奇迹也。

浅析苏轼的“尚意”美学与文人画观

浅析苏轼的“尚意”美学与文人画观

公元960年,后周节度使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建立了稳定的文官政府,继承和发展了唐代的科举制度,只重文章,不论门第,大量吸收庶族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集团。

相比唐代的任侠尚武与文化上的开放包容,宋代多了些“郁郁乎文哉”的书卷之气。

六朝时期,南方政府发展了相对落后的江南经济。

随着隋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江南日渐富庶并且安定。

而“安史之乱”后,北方文人士子南迁,使得江南终于第一次在人口总量上超越了北方。

相对自由的文化氛围,富足而又活跃的经济环境,山林水泽的空灵诗意,孕育和滋养了江南。

感性、清雅、细腻、重直觉的南国趣味取代了粗犷豪放的北方格调。

伴随着有宋一代重文轻武国策的施行,宋代的文化日渐闲散、优雅,并在整体上追求一种重意趣、轻法度,更具生命与性灵质地的审美格调。

所谓“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指的是宋代书法在审美格调上整体区别于唐代的一种风格取向。

其实,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宋代在文学艺术上的趣味。

苏轼作为北宋中期仁宗时代的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他在文学、书法、绘画领域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和天赋,无疑是宋代文人的最高代表。

他以潇洒旷达的个性、平淡天真的艺术格调、纵横恣肆的才情在所有领域率意进取,开拓出一种全新的美学取向,并在文艺的诸多领域里高标独立,成为旗帜性的人物。

作为全能型的才子,苏轼于诗、书、画莫不精善。

他的才华广博深厚,又兼具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他的文章汪洋恣肆,风致洒然;他的书法为“宋四家”之首,《黄州寒食诗帖》享有“天下第三行书”的美誉;他的诗歌纵意清奇;他的词清空豪放,伟岸潇洒,一改词坛百年浮华柔美以及小情小调之气,将对人生和宇宙的感怀以词遣兴,气势恢宏,开一代豪放词宗;他画《枯木竹石图》(图1),米芾曾云:“子瞻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1]苏轼的画是他文学与书法之外的副产品,是他抒情言志的又一艺术形式。

他曾经说文同:“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

“意”与“法”的统一——从《东坡题跋》看苏轼的书法思想

“意”与“法”的统一——从《东坡题跋》看苏轼的书法思想
未 能比唐 室 ,余每 以为恨 。书 之盛 莫盛 于唐 ,书之 废莫 废于
天下 之能事 毕矣 。他认 为颜真 卿 的书法是 后人难 以企 及 的 , 并把颜 真卿 的书 法与杜 甫诗 、韩愈 文 、吴道子画 提到 同样 的 高度 。黄庭 坚认 为苏轼 的大 字较大程 度 上吸 收 了颜真 卿 《 东 方朔画 赞 》的笔意 ,只是用 笔没 有颜真卿 那么 周全 ,但是 毫
文 至于韩退 之 ,书至 于颜鲁 公 ,画 至于 吴道 子 ,而 古今之变
苏轼 对 蔡襄 的褒 奖到 了无 以复加 的地步 ,为何 苏轼对 蔡 襄 评价如 此之 高呢 ?我们 先从 蔡襄在 书法 史 中的地 位谈起 。 欧 阳修对 宋初 书法 的境遇 评述 道 : “ 独 字书之 法寂 寞不振 ,
萧散 简远 ,妙在 笔画之 外 。 “ 萧散简 远 ”成 了苏 轼对 于书法
l 】 l 8 2
惟近 日蔡 君谟 ,天 资既 高,而学 亦至 , 当为本朝 第一。 仆 尝论 君谟 书 为本 朝 第一 ,议 者 多以 为不 然 。或 谓 君 谟 书 为弱 ,此殊 非知 书者 。若江 南李主 ,外托 劲 险而 中实无 有 ,此真可谓弱者 。世 以李主为劲 ,则 宜以君谟 为弱也 。… 近年 蔡君谟独步 当世 。…
年在岐 山下 写 《 楚 辞 》一 章 ,云似钟 繇形体 ,笔 能趁意 。是 时 ,书 画 已绝出 世俗 。我们 从苏 轼早 年的一 些书作 中 不难 发体 有欹 侧之
态 ,这 与钟 繇的 书风是 一脉相承 的 。苏轼 的儿子 苏过 曾说 :
书法风 格与 二王 系统还 是有所 差异 的 ,也无怪 苏轼 有 “ 一变
古法 ”的评论 。苏 轼 的书法学 习从 二王 向颜真 卿 的过渡 是否 有 “ 变 法 ”的倾 向 ,我 们不得 而 知 ,但 事实 上这确 实导 致了

从苏轼到黄庭坚:宋代援禅入书的精神探析

从苏轼到黄庭坚:宋代援禅入书的精神探析

南方文坛2022.5 Southern Cultural Forum参禅学佛在宋代成为文人的一种时尚,禅宗的盛行对文人的人格形态、文化品格、审美观念、世俗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人审美理念的改变又反映出书法的精神面貌。

在宋代书法的演变中,文人把禅宗的“顿悟”观念引入书法的形式表现中,禅宗的“顿悟”是通过主观内省的功夫对佛教的“真谛”达到彻底的体认和把握的,这种思辨方式对宋代文人的启示很大,文化巨擘苏轼、黄庭坚以禅宗美学为切入点,对宋代书法的变法进行了笔法上的改造和理论上的总结。

苏、黄的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宋代起到审美价值引领作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苏、黄的推动,把禅宗审美观念引入书法,宋代书法是否还停留在唐法的窠臼,还在为法所囿?历史没有假设,但若通过我们对苏轼、黄庭坚二人精神脉络的探析,便可以从中找到宋代书法变法的内在联系。

一、苏轼“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价值影响宋代文化的宽松给文人营造了良好的创作环境,苏轼虽然屡次遭到贬谪,但在文学艺术上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苏轼因为对禅宗的信仰,作品也深刻地打下了禅宗美学的烙印,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他所阐发的书法变革思想,宋代书法由于苏轼的倡导逐渐走出技法的羁绊,形成以“尚意”为审美的风格特点。

苏轼在宋仁宗嘉祐年间通过“殿试”,并深得欧阳修、韩琦器重,《宋史》载:“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后异辞矣。

’”①可见,苏轼的才气在当时深得朝廷的赏识。

然而,苏轼才情过高却性情耿直,在派系斗争中很快败下阵来,被朝廷贬到黄州。

踌躇满志的苏轼经受官场失意,在文学艺术上却绽放出灿烂的光彩。

苏轼在学识上的渊博,以及他豪迈的性格,造就了他的诗词不但清新雄健、清空豪放,而且能以诗入词,开创了宋词豪放一派。

在书法的创作上他主张“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提倡不为传统的技法束缚,要直接抒发内在的情感世界,因此,他的作品显得自由灵动,直抒胸臆,显示了独特的书写韵味。

苏轼绘画类题跋的创作艺术与思想内涵

苏轼绘画类题跋的创作艺术与思想内涵

论 坛注重文学创作的实用性和社会性,不太注重文学内在的审美价值。

由于北宋社会形势的变化,人们希望有更多的描写日常生活的文学作品和抒发情感的渠道,社会审美也从过去的注重实用性、道统性,转变为更加注重文学自身的审美取向和展现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10]。

因此,北宋的题跋文受到这一影响,开始变得不受固定形式的制约,篇幅也是长短随意,内容上有议论社会时政、逸笔随谈、论述古今等,体现了不拘一格的灵活。

如苏轼在《论书》中写道:“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为书也。

”[11]全文虽然只有十七个字,但精练地点出了书法的精髓所在,这是苏轼全集中文字最少的作品。

在表现方式上,题跋既有直抒胸臆的性情书写,也有纵论家国的大气磅礴,因此受到了当时社会文人士大夫群体的热烈追捧。

如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写道:“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

”在这里,苏轼充分发挥了题跋形式灵活、长短不拘的特点,通过精要纵论,简明扼要地在寥寥数语中将历史上的大家做了一番评点,将一幅画作提升到艺术史论的高度进行审视,丰富了画作的历史内涵。

(三)北宋思想大融合的历史趋势汉武帝时期,经过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开始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经过魏晋南北朝,佛家思想开始深入中国社会,特别是与道家结合,形成了佛老思想,成为当时许多文人的精神追求。

唐代韩愈发起的古文复兴运动之所以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就是因为要重新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反对佛老思想的清谈取向[11]。

北宋时期,社会思想呈现出大融合的状态,虽然当时还是尊崇儒家思想,但是对佛家、道家思想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

苏轼则是思想大融合的典型代表,他所作的题跋体现出儒、释、道三家融汇一元的特点,并且对于一些佛道思想也有专门的论述。

如苏轼在《书狄武襄事》中将狄青先人后己的慈悲大爱、爱护兄弟的长者之风、超越生死的无畏情怀进行了集中体现。

人生如梦异趣疏狂乌台诗案以后苏轼诗文中的禅宗思想

人生如梦异趣疏狂乌台诗案以后苏轼诗文中的禅宗思想

人生如梦异趣疏狂乌台诗案以后苏轼诗文中的禅宗思想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他以丰富积极的文学实践,浪漫豪放的诗文风格,把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前进,使得北宋文坛出现了一个文学创作的高峰。

在乌台诗案以后随着对佛理和禅趣的深入认知和切身体会他的作品开始更多的流露出人生如梦、异趣疏狂的情感思想。

这种潇洒疏野的人生态度和峻爽劲健的诗文风格感动着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文试就苏轼在乌台诗案后的诗文中所表现出的禅思进行探究,分析他的如梦人生和诗文风骨。

标签:苏轼;禅思;风骨宋神宗元丰年间,苏轼卷入王安石变法的政治漩涡,御史台大夫李定、舒亶以“苏轼初学无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遂叨儒馆”的罪名,欲置苏轼于死地。

苏轼在狱中度过了一百三十天,受尽折磨,后在仁宗皇后和多方关系的力保之下才得以脱罪,史称“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由誉满京师的新科进士,独当一面的封疆大臣,赤绂银章的帝王之师,一下子变成了柏台肃森的狱中囚徒,躬耕东坡的陋邦迁客,啖芋饮水的南荒流人,荣辱祸福,穷达得失的巨大反差使他咀嚼了种种人生况味。

这种失望和希望,亢奋与凄凉,轩冕荣华和踽踽独行,长时期的交替更迭,如环无端,不知所终。

使他顿悟到人生的苦难坎坷和虚无短暂,接受了禅宗的空观思想并把这一思想变现在诗文中,此后,苏轼的诗文则开始风骨兼备笔力如神。

一、在禅的世界中找回自己(一)苏轼诗文中的禅宗空观思想禅是佛教“禅那”的简称,巴利语Jhāna的音译。

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

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

《坛经》中有“立无念为宗”之言,主张修行者“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的说法。

即劝导人找回自己清净无碍的本心,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同时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

佛家的所说的“空”可大体分为“人空”与“法空”两者。

人空,意谓人类自己并无实体或自我之存在;法空,则谓一切事物的存在皆由因缘而产生,因此也无实体存在。

219443801_苏轼题跋艺术思想分析

219443801_苏轼题跋艺术思想分析

047[摘 要] 苏轼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具有多元化特征,在我国传统艺术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苏轼的题跋作品及其建立的题跋艺术思想作为我国艺术史上的宝贵财富,对其关注程度远不及其书法和诗文。

研究苏轼题跋艺术思想,能够为我国艺术学理论基础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积极帮助。

虽然题跋最早出现在秦朝,但却是在宋代被确立为一种文体。

通过全面探讨题跋艺术发展进程,能够发现苏轼题跋是整个题跋艺术的巅峰。

通过详细探究苏轼题跋的艺术思想,并对相关思想具有的特征进行全面总结,同时结合苏氏家族的家学以及学养进行分析,可知苏轼题跋的独特风格与艺术魅力是苏轼个人艺术天赋的精华。

[关 键 词] 苏轼;题跋艺术;思想特征;内部动因;外部动因苏轼题跋艺术思想分析孔祥云本文首先从《苏轼文集》入手,对其中与题跋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明确开拓题跋这种全新的文体方向以及题跋发展过程中,苏轼题跋具有的重要意义。

自从佛教传入我国之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时期的大规模发展,并在宋朝统治者的追捧、百姓的需求、佛教人士的宣扬下,逐渐与道家和儒家融合发展。

因此,许多宋代文人及作品受到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影响,其中苏轼就是一位典型代表,他将三教的系统理论充分渗透到题跋的艺术风格、思想内涵、审美情趣中,并受到其知识水平、自身阅历、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在研究苏轼题跋艺术思想的过程中,对宋朝文化思潮、苏氏家学、苏轼个人禀赋、苏轼建立题跋艺术思想的背景、基础及题跋艺术的魅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究,明确了苏轼题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分析了苏轼题跋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以及苏轼题跋艺术思想的感染力与艺术地位。

一、苏轼题跋艺术的思想特征(一)情真质美苏轼题跋内容涉及政治、民生、游历、参禅论佛、文学主张等几类主题,与同时期题跋创作颇丰的大家相比,欧阳修题跋以考证为主,王安石以人物传记为主,而苏轼的题跋则多为有感而发,以抒写性情为主,因体裁而宜,生发议论、叙述、抒情,故其情真。

谈苏东坡的书法思想

谈苏东坡的书法思想

谈苏东坡的书法思想谈苏东坡的书法思想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苏东坡的成就在书法历史上是很高的:在宋四家(苏、黄、米、蔡)中排在首位,他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东坡的书法思想主要包括美学思想和创作思想两大部分。

苏东坡书法在笔墨寄情、意境营造和书风评价方面颇多新意,体现出丰富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从学习苏东坡书法中,我感悟到其书法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寓意深刻的笔墨寄情。

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凄凉惆怅,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错综变化的线条,寓意深刻的笔墨,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整篇帖或促局、或开张,或拙涩顿挫,或奔放不羁,线条的律动伴随着时空节奏剧烈变动,使观者心境震荡,产生一种莫可名状的压抑感。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每一点画都透露出不寻常的分量,字里行间仿佛注入了作者的全部悲哀。

然而凝重、厚实的线条则表达出作者顽强的生命力和包容一切的气度。

苏东坡将寓意深刻的情怀透过笔墨完完整整地表达了出来。

第二,含蕴丰富的意境营造。

《黄州寒食诗帖》之所以在书法作品中特立非凡,数百年来时时叩动人们的心弦,是因为它表达了强烈、深刻而含蕴丰富的意境。

书法作品要有意境,从作者的命意、精神状态,到构成作品的各种因素的融合,是不可缺少的前提。

线条是书法艺术主要的形式手段,文辞是书法作品的题材内容,线条与文辞的完美结合才会构成美妙的意境。

《黄州寒食诗帖》中,线条时间节奏、空间节奏的丰富变化使作品传达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激情,而是这种激情生发、推移的过程,作品中生发、推移的过程与人们的生活体验相契合,因而特别自然、真实,从而不知不觉把人们引向意境深处。

第三,冲和淡远的书风评价。

苏东坡对于书法作品风格的评论,反映出他书法美学思想的另一重要方面。

苏东坡对于书法的风格是持兼容态度的,他强调书法风格的多样性。

他对杜甫“书贵瘦硬”的审美观提出异议,认为“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书法艺术具有不同的风格和个性,肥瘦各有特点,不应厚此薄彼。

诗词中的禅意哲学欣赏文人对禅宗思想的表达

诗词中的禅意哲学欣赏文人对禅宗思想的表达

诗词中的禅意哲学欣赏文人对禅宗思想的表达诗词中的禅意哲学欣赏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其中,禅宗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流派,对文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词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禅意哲学的表达,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美丽,更是思想的启迪,给我们带来灵感和心灵的抚慰。

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词在表达对自然界的思考时,融入了禅宗的思想。

苏轼通过问候明月和把酒问青天,将自己的心思与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

正如禅宗所强调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我们应该超越自我的边界,去感知自然的力量和世界的本质。

苏轼通过写作,达到了超越自我的目的,使读者也能够跳出俗世的界限,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深邃。

另一首令人陶醉的诗作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景观,但它的内涵并不止于此。

在诗的末句中,“更上一层楼”暗含了禅宗的思想。

禅宗主张的是不断超越和突破自己的境界,追求更高的境界和境地。

王之涣通过“更上一层楼”的表达方式,呼应了禅宗的思想,并借此表达了他对生活追求升华的热情。

不仅在词和诗中,禅宗的哲学思想也在唐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揭示了生命的无常和循环。

禅宗认为,人生无常,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中。

而唐诗中的这首作品,通过描绘原野上一岁一枯荣的草木变化,以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景象,折射了禅宗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唐诗将禅意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通过对时间和生命变化的描绘,使读者能够真正感受到禅宗哲学的悟性和博大。

总而言之,诗词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不仅仅是美的艺术表达,更是深富哲理的思想凝聚。

禅宗哲学在诗词中得到了广泛的展现,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生命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探寻。

论苏轼书画题跋中的禅宗思想

论苏轼书画题跋中的禅宗思想

论苏轼书画题跋中的禅宗思想
孟宪伟
【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年(卷),期】2014(028)001
【摘要】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书法家、文人画家,其对禅宗有着深厚的修养,并以对禅宗的感悟来观照书画创作,作有大量蕴涵禅宗哲理的书画题跋.受禅宗“游戏三味”哲理的影响,苏轼以游戏的态度来从事书画艺术创作;受禅宗“淡泊人生”思想的影响,苏轼推崇平淡天真的艺术品格;在禅宗“不役于物”思想的影响下,苏轼主张在书画收藏和继承传统创作方法中要保持主体精神的自由.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孟宪伟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02
【相关文献】
1.外涉世而中遗物——禅宗思想影响下的苏轼人格精神 [J], 马丁良
2.国图藏明手抄本《图绘宝鉴》题跋考释——兼论书画类古籍题跋整理及研究之意义 [J], 郭建平
3.苏轼作品中禅宗思想的渗透与挖掘 [J], 陈建忠;张保太
4.苏轼题跋中的书法雅玩观 [J], 罗红胜;廖思静
5.苏轼题跋中的书法雅玩观 [J], 罗红胜;廖思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轼的书论东坡题跋[从《东坡题跋》看苏轼的文艺观]

苏轼的书论东坡题跋[从《东坡题跋》看苏轼的文艺观]

苏轼的书论东坡题跋[从《东坡题跋》看苏轼的文艺观] 摘要:《东坡题跋》中关于书法的论述全面而系统的体现了苏轼的文艺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崇尚古韵,但反对陈规,主张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自成一家;既重视“技”的实践和练习,又注重对“道”的把握;人的生理气质、道德情操和学识修养都应与其书法面貌相一致;主张作书要随意所适,自然天放;虚静纯洁的心境是书法创作的必要前提,书法作品是书者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

关键词:东坡题跋;苏轼;文艺观苏轼(1036-1101年)在文章、诗词、绘画、书法等领域均有建树,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并称“宋四家”。

苏轼擅长行、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并上溯晋宋各大家,且能独创新意、自成一家,形成“笔软墨硬、欹侧雄浑”的艺术风格。

苏轼关于书法的论述多为数十字或百余字一则的题跋或短论,主旨明确、语言平实而容易解读,后人将这些散论,加上其关于文章、诗词、绘画等方面的论述,汇编成书行世,即为《东坡题跋》。

东坡题跋是苏轼散文中独具特色的一种类型,充分体现了苏轼在文学艺术上的宗旨。

其中关于书法的题跋小品,在写法上随兴而发、妙趣横生,虽一篇只有寥寥数语,但却精悍凝练,可以说是苏轼书法美学集中反映。

本文即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东坡题跋》中关于书法的论述进行分析,从而探讨苏轼的文艺观。

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苏轼论书主张独出新意,这是大家公认的,但是他并不否认对传统的学习。

这一点苏轼本人的书法实践也可看出。

其楷书代表作《宸奎阁碑》,字体具有颜书端庄敦厚的特点,其传统功夫可见一斑。

黄庭坚在评价其书法时也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姿媚似杨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恳。

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

”[1]苏轼在评价、赞赏他人书法作品时,往往以其得古人意趣为高。

他在《东坡题跋》中评秦少游“有东晋风味”[2](P5566),张芝“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2](P5580),杜祁公“得昔人风气”[2](P5557),李元直“晓字法、得古意”[2](P5587),颜真卿“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2](P558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 画研 究专 题 ・
论 苏 轼 书 画题 跋 中 的禅 宗 思想
孟 宪 伟
( 徐 州 工程 学 院 艺 术学 院 , 江苏 徐州 2 2 1 0 0 8 )
摘要: 苏轼是 北宋 时期 的书 法家 、 文入 画家 , 其对禅宗有着深厚 的修养 , 并 以对禅宗 的感悟来观照书 画创作 , 作有大量蕴涵禅宗 哲理 的书 画题跋。 受禅 宗“ 游戏三昧” 哲理 的影响 , 苏轼 以游戏的态度来从 事书 画艺术创作 ; 受禅 宗“ 淡 泊人 生” 思想 的影响 , 苏轼推 崇 平淡天真 的艺术 品格 ; 在禅 宗“ 不役于物” 思想的影响下 , 苏轼 主张在书画收藏和继承传统创作方法 中要保持主体精神 的 自由。 关键词 : 禅宗 ; 墨戏; 平淡天真 ; 自由创作 中图分 类号 : J 0— 0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4 4 4 x( 2 0 1 4 ) O 1 一 o o 3 3 一 o 4
( 1 0 8 0) ,苏 轼 因 乌 台 诗 案 贬 官 至 黄 州 任 团练 副 使。 这段 时 期 的 苏 轼 常 常 杜 门深 居 ,读 释 氏 书 , 以求 得
心灵上的平静。《 黄州安国寺记》 云 :“ 得城南精舍 日安 国寺 ,有 茂 林 修 竹 ,陂 池 亭 榭 。 间一 、 二 日辄 往 ,焚香 默坐 ,深 自省 察 ,则 物 我 相 忘 ,身心 皆空 ,


游 戏 三 昧 与墨 戏
的态度 。在 绘 画方面 ,苏轼 推 崇的是 一种 墨戏 画风 。 苏 轼经 常作 墨戏 ,好友 黄 庭坚 在 《 题 东坡 水 石》 说 :“ 东 坡 墨戏 ,水 活 石润 ,与今 草 书三 昧 ,所 谓 闭 户 造车 ,出 门合 辙 。 ” 苏 轼 擅 长 书 法 ,对 线 条 有 着 强 烈 的感 悟 力 与 创 造 力 ,能够 自由地 运 用 线 条 描 绘
苏轼 ( 1 0 3 6~1 1 0 1 )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四 川 眉 山人 。苏 轼 出生 于 一 个 有 佛 教 熏 染 的 家庭 ,其 父 亲苏 洵 常 与 高 僧 大 德 交 往 ,其 母 程 氏 崇 信 佛 教 。 苏轼在 《 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叙》 中说 :“ 昔 予先 君 文安 主 簿 赠 中 大 夫 讳 洵 ,先 夫 人 武 昌太 君 程 氏 , 皆 性仁行 廉 ,崇 信 三宝 。 ” 浓 厚佛 教 氛 围使 苏轼 、苏 辙 兄 弟在 少 年 时 期 便 知 晓~ 些 佛 经 禅 理 。 苏 轼 在 青 年 时期 开始 与禅僧 交 往 ,至 和 二 年 ( 1 0 5 5) ,随 父游 成 都 大慈 寺 ,结识 了惟庆 ( 文雅) 、惟 简 ( 宝 月 )两 位禅 师。嘉 祜 六年 ( 1 0 6 1 ) ,苏轼 在 京 师与 大 觉怀 琏 禅 师密 切 往 来 ,经 常 到 怀 琏 的 法 筵 听 其 说 法。 嘉 祜 末 年 ,苏轼 为凤 翔 府 判 官期 间 ,受 同僚 王 彭 的熏 陶 , 深 晓佛 教 大 义 ,并 在 生 活 中体 悟 佛 法 。苏 轼 任 杭 州 通 判期 间 ( 1 0 7 1 ~1 0 7 4 ) ,广 交吴 越 名僧 。 元 丰 三年
求罪垢 所 以 生 而 不 可 得 。 一 念 清 净 ,染 污 自落 ,表
里俪 然 ,无 所 附 丽 ,私 窃 乐 之。 旦 往 而 暮 还 者 ,五 年于 此 矣。 ” 黄 州 时期 的苏 轼 参 禅 学佛 ,深 悟 实 相 ,
并自号东坡居士。绍圣年间 ( 1 0 9 4— 1 0 9 8 ) ,苏轼又 被贬 官 惠 州 、儋 州 ,他 仍 以 乐 天 派 姿 态 面 对 人 生 的
水 石 。苏轼 的 墨 戏 画往 往 独 出心 裁 ,不 拘 常规 。 苏 轼 作 墨竹 ,从 地 一 直 至 顶 ,不 分 节 ;作 树 木 ,枝 干
“ 游戏三昧”本为佛家用语 ,较早出现于 《 摩诃 般 若波 罗蜜 经》 中 ,经云 :“ 何 名狮 子 游戏 三 昧? 住 是 三 昧 能 游 戏 诸 三 昧 中 如 狮 子 ,是 名 狮 子 游 戏 三 昧。 ” … 在 佛经 中释 迦 牟 尼 经 常被 比 喻成 狮 子 ,如 狮
3 3
贵州大学学报 ・ 艺术版

第 2 8卷
不 惊。 禅 宗人生 观进 一 步渗 透 到 苏轼 的文 艺 审 美 观 ,
昧 ” 的禅 宗超 脱 精 神 与 文 人 追 求 自由 旷 达 人 生 境 界
相 契合 ,体 现 在 文 艺 创作 上 就 是 一 种 游 戏 的 、随 意
使 苏轼 的 书画题 跋蕴含 了丰富 的禅 宗美学 思想 。
—● 第 2 8卷第 1期 ・ 2 0 1 4年 2月
—● 贵 州大 学学报・ 艺术版 J 0 U R NA L 0 F 6 U T z H O U U N I V E R sI T Y - A r t E d i t i o n . 1 F e b . 2 0 1 4
不 幸。建 中靖 国元 年 ( 1 1 0 1 ) ,苏轼 在 《自题 金 山画 像 》 中云 :“ 心似 已灰 之木 ,身 如 不 系之 舟 。 问汝平 生 功业 ,黄 州惠 州儋 州 。 ” 深 厚 的禅 学 素 养 ,造就 了 苏轼 阔达 、超 脱 的性 格 ,从 而 能 够 随 缘 委 命 、处 变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2— 0 9
基金项 目: 徐州工程学院校科研项 目“ 禅宗与中国书画” [ 项 目编 号: X KY 2 0 1 2 6 1 7 ] 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 孟宪伟 ( 1 9 7 8 一) . 男. 江苏沛县人 . 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 研究方向 : 中国美术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