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是《老子》古注”说辨疑

合集下载

为《文子》正名

为《文子》正名

为《文子》正名*导读:《文子》,道家称《通玄真经》。

相传是老子弟子辛研(计然)所著,因为历代学者均认为其为伪书,故……《文子》,道家称《通玄真经》。

相传是老子弟子辛研(计然)所著,因为历代学者均认为其为伪书,故研究者甚少。

1973年,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一批竹简,其中有《文子》一书的残简。

内容与今版《文子》相同处有六篇,不见于今本《文子》的还有一些。

通过与今本校对,得以部分恢复《文子》原貌。

由于汉简《文子》的出土,使得历代文人学者指责《文子》为伪书之说,不攻自破。

《文子》篇章中大部分内容与《淮南子》相同,历代学者由此断定《文子》为后人抄袭《淮南子》而成,判其为伪书。

按历史年代推断,中山怀王刘修(公元前69公元前54年)去世时,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年)编撰的《淮南子》一书早已问世,但是却在墓中陪葬的是带有文子曰的《文子》而不是《淮南子》。

这除了《淮南子》因淮南王定为罪人而成禁书外,只能说明《淮南子》抄袭了《文子》,而不是《文子》抄袭《淮南子》。

因为《文子》是原著,并且可信,所以才能被中山王刘修带入坟墓。

假如《文子》是抄袭了《淮南子》的伪书,刘修不但不会带伪书入墓,而且会用比对待禁书《淮南子》更糟糕的方式对待《文子》早就弃之如敝履矣!又岂会带入坟墓之中?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是《淮南子》抄袭了《文子》;《文子》确是先秦时期的著作无疑。

而《淮南子》之所以有大量与《文子》相同之处,只能说明是当时淮南王所养的一群食客中的文抄公们抄袭了《文子》的结果。

不过今版《文子》(《通玄真经》)中的老子曰,在竹简中多为文子曰,由此可见,《文子》确有被后人改动过的痕迹,但却不是伪书。

*回顾伪书之论谨以当代学者傅亚庶《〈通玄真经〉释读》之序言作如下说明:《通玄真经》唐以前称为《文子》,乃世代通行之书。

但过去学术界一向以伪书对待,因此长期以来,关于《文子》的研究颇为冷清。

最早认为《文子》是伪书的是《汉书》的作者班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道家类关于《文子》一书中自注说: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老子四章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老子四章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老子》四章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常识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日谥伯阳,春秋末期人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

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又称《道德经》,属于“三玄”(《老子》《孟子》《庄子》)之一,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文化知识:①古代的车。

古代车中作为载车部分的车厢,叫“舆”。

“舆”的左右两边立的栏杆和木板,叫船,车的运转部分主要包括轮和轴。

轮的中心是一个有孔的圆木,叫毂,用以贯轴。

车轴横在舆下,固定的方法是在舆的底部安上两块木头,用绳索把轴绑在上面。

它的形状像个趴伏着的兔子,所以叫伏兔。

②户。

本义指单扇的门,引申为房屋的出人口。

一家人住在一个门内,“户”又引申为家庭单位。

③室。

上古宫室中供人居住睡觉的房间,在堂(上古宫室的主要部分,位于整座宫室前部正中,用于举行各种典礼、接见宾客等)之北。

有户(门)与堂相通。

室南墙上有牖,户偏东,牖偏西,左右对称。

二、重要词语释义三十辐共一毂(车轮的中心位置,与辐相接),当其无,有车之用。

挺埴(和泥)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企(踮起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显露)者不明,自是(正确)者不彰。

自伐(自我夸耀)者无功,自矜(自我夸耀)者不长(长久)。

《文子》之“道”探析

《文子》之“道”探析

《 文子》 是古代道家的重要作品之一 , 它在唐玄宗
本《 文子》 , 对其进行校 正和解 释 , 而另一部分还是深 陷 《 文子》 一 书的作 者 、 成 书时代 、 其与《 淮南子》 的关系等
问题上 。 这就导致了学者对《 文子》 思想 的探究相对较少 的局面 , 在遗憾 《 文子》 没有得到其应有 的重视 时 , 也 给
文章 、 著作皆剧增 , 1 9 9 5 年1 2 月定县整理小组公 布竹 简《 释文及校勘记》 , 更是 引发 了众多学者 的讨论 。 而 1 9 9 6 年在台湾辅仁大学召开了“ 《 文子》 与道家思想发 展两岸学术研究会” , 更是让 学界掀起研究 《 文子》 的 热潮 。 但很多与《 文子》 相关 的问题并没有随着竹简的 出土 明朗化 , 反而更加复杂 。
究《 文子》 一书 中的“ 道” 这个观念 , 探究其与《 老子》 思想
的关系 , 既可 以更好地理解先秦两汉 时期 “ 道” 的变化 。
同时也能对《 文子》 的成书年代 和成书背景有所探究 。 虽
然竹简本《 文子》 大量对应传世本《 文子》 第五卷《 道德》 ,
但二者还是有所差别 , 我也将对其进 行分析。 而《 老子》
作者简介 : 陈静( 1 9 8 6 一) , 女, 北京语 言大学2 0 l 2 级博士,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
2 8
义。 唐君毅在《 中国哲学原论》 中说道 , “ 老子书 中, 道 之一辞 , 共凡六十七见 。 试 析其 义 , 略得其六 。 ” 【 l J 他将 老子 的“ 道” 细分成六义 , 分别是 : 有通贯 异理之用之 道, 形上道体 , 道相之道 , 同德之道 , 修德之道及 其生 活之道 , 为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 。 陈鼓应先生基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下)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下)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下)四、关于今本《文子》中的“老子曰”的问题今本《文子》以“老子曰”开篇是贯通全书的特色,也是竹简《文子》和今本《文子》的关键性差别之一,这里的问题在于“老子曰”出现的时间。

王利器先生认为,《文子》一书添加“老子曰”字样,盖自开元年间始也。

他的证据是日本古钞本《群书治要》及日本天明五年尾张国刻末,其引文自章头提行另起者,率未冠以“老子曰”字样。

而唐玄宗时敦煌卷子中有“老子曰”出现。

笔者认为,“老子曰”这种格式的出现是比较早的。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北魏李暹为“文子”作传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计然。

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

”文子的身世似乎非常明晰。

前人已证文子与计然是孑然不同的两个人,而李暹《文子传》所言文子“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和今本《文子》以“老子曰”为主的形式以及为十二篇的结构正相吻合,《郡斋读书志》又曰:“按刘向录《文子》九篇而已,《唐志》录暹注已于今篇次同,其析之欤?”是不是李暹造作了一个新的《文子》而又借为“文子”立传来掩人耳目呢?无论如何,李暹所见到的《文子》已经和今本基本一致,也就是说,“老子曰”与“老子遗言”互为注脚,无可辩驳,它出现的下限,应该是李暹见到《文子》的年代。

《郡斋读书志》中说:“李暹师事僧般若支流,盖元魏人也”。

《群书治要》本为各种书籍的节录和摘要,把那些明显不属于《道德经》范围的内容收录其中,而去掉“老子曰”子样最自然不过。

曾达辉先生认为,《文子》在南北朝和唐初尚有异本,到唐代天宝元年封《文子》魏《通玄真经》後,老子语录形式的《文子》便定于一尊。

笔者深以为然。

李唐王朝在很长时期内以道教为国教,唐太宗尊老子为李氏始祖,唐玄宗封《文子》为《通玄真经》之外,还把《文子》和《老子》、《庄子》、《列子》一道列入科举教育体系,并置博士、助教、学生员讲习这些经典。

《文子》在唐代受到了空前的推崇,这肯定和它通篇皆有“老子曰”有极大关系。

近二十七年来国内《文子》思想研究

近二十七年来国内《文子》思想研究

●·研究综述·收稿日期:2022-02-16近二十七年来国内《文子》思想研究综述王静怡(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摘 要:自班固以来,《文子》常被视作伪书,故其丰富的学术价值多被国内学者忽视。

自1995年《文子》竹简释文刊出后,其思想才日益得到国内学术界重视。

文章对近二十七年来国内关于《文子》思想的研究作了总结,将其分为三阶段:尝试期—基本成型期—成熟期,并从学派归属及学术定位、道论、道治、法治、军事、音乐、辩证法、人性论等层面对《文子》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

关键词:《文子》;学术定位;学派归属;思想研究中图分类号:B223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36(2022)06-0093-08ResearchReviewonWenziThoughtinthePast27YearsinChinaWANGJing yiAbstract:SinceBanGu,WenZihasoftenbeenregardedasaspuriousbook,soitsrichacademicvaluehasbeenmostlyignoredbydomesticscholars SincethepublicationofthebambooslipsofWenziin1995,itsthoughthasbeenreceivedmoreandmoreattentionfromdomesticacademiccircles ThispapersummarizesthedomesticresearchonWenzithoughtinthepast27years,dividesitintothreestages:trialstage,basicformingstageandmaturestage,andanalyzestheresearchfindingsofWenzifromtheaspectsofschoolattribution,academicpositioning,Taoism,govern ancebyTaoism,ruleoflaw,military,music,dialectics,andtheoryofhumannature Keywords:Wenzi;academicpositioning;schoolattribution;thoughtresearch0 引言《文子》于唐天宝年曾被尊称为《通玄真经》,位列道家四子真经之一。

竹简《文子》所称“经”为《老子》考

竹简《文子》所称“经”为《老子》考
中 图分 类 号 : 2 4 0 文 献 标 识 码 :A K 2 .6 问 题 的 提 出 文 章 编 号 :17 9 2 ( 0 0 0 0 8 0 6 1— 8 4 2 l )6— 0 5— 5 何 如何 。这两 者恰恰 与 26 4 5号 残 简 所 记 的 篇 题 相


先秦时 期 《 子 》 被 广 泛 征 引 , 是 否 已被 老 虽 但
传 情况 提供 了有力 的佐证 。
竹 简可能 是辑要 , 上《 子 》 是为 了与 其 它 的书 标 文 ,
简 相 区别 ; 于 “ 经 ” “ 经 ” 是 抄 者 临 时 拟 就 至 上 、下 , 的题 目 ; 圣 知 明 王 ” 不 是 章 节 题 目 , 是 抄 写 者 “ 也 而 对 所 抄 前 半 内容 的 概 括 。
竹 简《 子》 文 二次 论及 “ ” 经 :
2 6 I 子 上 经 圣 口 明 王 】 45 文
0 0 口经 者 , 99 圣知 之道也 。 [ ] 不可 不 王 也
四 次 提 到 “ ” 传 :
0 6 之 也 。 55 ”文 子 日 : “臣 闻传 日致 功 之 道
2 0 何 故 难 言 ? 文 子 日 : 44 ” “臣 窃 闻 传 曰 不
张 固也认 为 , 竹 简 《 子 》 分 为 上 经 、 经 “ 文 是 下 的两篇本 , 圣 知》 《 《 、 明王》 应 为章题 , 非篇 名 。 等 而
基金 项 目 :2 1 0 0年 度 河 南省 高等 学校 人 文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项 目重 点 规 划 项 目“老 子 思 想 主 要 远 承 周 公 旦 说 ”,项 目编 号 : 21 0 0一GH一1 4; 昌 学 院 科 研 基 金 重 点 创 新 人 才 项 目“老 子 及 出 土 战 国 楚 简 道 家 文 献 研 究 ”, 目编 5 许 项

最新-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1] 精品

最新-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1] 精品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1]四、关于今本《文子》中的老子曰的问题今本《文子》以老子曰开篇是贯通全书的特色,也是竹简《文子》和今本《文子》的关键性差别之一,这里的问题在于老子曰出现的时间。

王利器先生认为,《文子》一书添加老子曰字样,盖自开元年间始也。

他的证据是日本古钞本《群书治要》及日本天明五年尾张国刻末,其引文自章头提行另起者,率未冠以老子曰字样。

而唐玄宗时敦煌卷子中有老子曰出现。

笔者认为,老子曰这种格式的出现是比较早的。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北魏李暹为文子作传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计然。

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

文子的身世似乎非常明晰。

前人已证文子与计然是孑然不同的两个人,而李暹《文子传》所言文子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和今本《文子》以老子曰为主的形式以及为十二篇的结构正相吻合,《郡斋读书志》又曰按刘向录《文子》九篇而已,《唐志》录暹注已于今篇次同,其析之欤?是不是李暹造作了一个新的《文子》而又借为文子立传来掩人耳目呢?无论如何,李暹所见到的《文子》已经和今本基本一致,也就是说,老子曰与老子遗言互为注脚,无可辩驳,它出现的下限,应该是李暹见到《文子》的年代。

《郡斋读书志》中说李暹师事僧般若支流,盖元魏人也。

《群书治要》本为各种书籍的节录和摘要,把那些明显不属于《道德经》范围的内容收录其中,而去掉老子曰子样最自然不过。

曾达辉先生认为,《文子》在南北朝和唐初尚有异本,到唐代天宝元年742封《文子》魏《通玄真经》後,老子语录形式的《文子》便定于一尊。

8笔者深以为然。

李唐王朝在很长时期内以道教为国教,唐太宗尊老子为李氏始祖,唐玄宗封《文子》为《通玄真经》之外,还把《文子》和《老子》、《庄子》、《列子》一道列入科举教育体系,并置博士、助教、学生员讲习这些经典。

《文子》在唐代受到了空前的推崇,这肯定和它通篇皆有老子曰有极大关系。

还有些学者通过今本《文子》所引《老子》之言接近于马王堆帛书本甚至郭店竹简本而证明今本《文子》的早出,但是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今本《文子》和《淮南子》相对应的上下文中,《淮南子》引用《老子》的哪句话,今本《文子》就引用哪句话,只不过个别字词略有出入而已,而且往往是关键的语词都和通行本王本一致。

《文子》简介:一本早期记录老子言论的经典

《文子》简介:一本早期记录老子言论的经典

《⽂⼦》简介:⼀本早期记录⽼⼦⾔论的经典《⽂⼦》⼀书之主旨,在于解说⽼⼦之⾔,阐发⽼⼦思想,继承和发展道家“道”的学说。

书中每篇皆以“⽼⼦⽈”三字开始,表明与⽼⼦之师承关系。

明朝宋濂称:“⼦尝考其⾔,⼀祖⽼聃,⼤概道德经之义疏尔。

”元代吴⾦节也称:“⽂⼦者,道德经之传也。

”均说明《⽂⼦》的主旨内容。

《⽂⼦》⾥⾯记载了⽼⼦之⾔,虽有后⼈整理,未必皆是原⽂,但于《道德经》之意旨相合。

《⽂⼦》⼜称《通⽞真经》。

⽂⼦相传是和孔⼦同时代的⼈,是⽼⼦的学⽣,范蠡先⽣的⽼师。

在唐代被称为道门四⼤真⼈。

但有名了,唐代就有⼈质疑其儒道合⼀的⾔论是汉⼈假造之驳书。

宋代⼜有⼈说其书是唐代道⼠假造,清代⼜有其他说法。

反正他们不理解的,就⼀句假造污之。

道家就是这样被藏起来也蛮好。

但后来先是马王堆⾥挖出类似的章节,后来定州汉墓⾥挖出来⽂⼦残篇啦,和今⽂《⽂⼦》基本是⼀种⽂本的不同流传。

⼤体的思想脉络是⼀致的。

其中的“传⽈”是典型的⽰经之信号。

所⽰何经?《道德经》也,实际上今本《⽂⼦》和⽵简《⽂⼦》在⼲货上没有⼤区别,唐代以来的质疑不攻⾃破。

《道德经》是太上亲著,⽂⼦中很多诠释⽼⼦之⾔,或者⼲脆是⽂⼦问⽼⼦的问答的形式,恰恰说明经⽂是家法,⽂⼦传⽈是师说的部分。

⽂⼦的⼀部分形式,就是师⽣问答,然后⽂⼦再⾃⾏解释,就像笔记⼀样的。

然后还有针对王上所问的回答之类。

其实和《论语》体裁很类似啦。

世⼈对道家太陌⽣,了解浅薄,就认得庄⼦,但还看不明⽩,越是看不明⽩,越是脑补⾮常,趋之若鹜,⾃⾏演绎,以为⾼⽞。

其实道家流派⾥,庄⼦的谱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他算是总结春秋战国道家的⼈物,在他之前,道家⼤宗辈出。

若不是汉末庄学始盛,只怕也少⼈问津。

魏晋⽞学的兴盛,使得其余道家在⼤众视野⾥渐隐不闻,只要和庄⼦不同的路数,是儒道合⼀,不是⾮儒破礼的,保不齐就是伪书的下场。

其实根本也是未得庄学家法的流俗之⾔。

只能说⽞学之弊太甚,令⼈轻浮⾃⼤,既不得庄⼦之神髓,也不得前秦道家之⼤体。

文子及《文子》

文子及《文子》

文子及《文子》基本简介文子,老子弟子,少于孔子,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传为《文子》(《通玄真经》)一书作者。

《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条文下注明:“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

”北魏李暹作《文子注》,传曰:“姓辛,……号曰计然。

范蠡师事之。

本受业于老子。

”文子学道早通,游学于楚。

楚平王孙白公胜曾向他询问“微言”。

后又游学到齐国,彭蒙、田骈、慎到、环渊等皆师事之,形成齐国的黄老之学。

《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条文下只注明:“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没有名字籍贯。

北魏李暹作《文子注》,传曰:“姓辛,葵丘■上人,号曰计然。

范蠡师事之。

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

”宋人南谷子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序》则据此得出结论:“文子,晋之公孙,姓辛氏,名钅开,字计然,文子某号,家睢葵丘,属宋地,一称宋钅开,师老子学,早闻大道,著书十有二篇,曰《文子》。

”现在看来,这段有关文子生平的文字仍有疑窦。

总之,文子是老子的弟子无疑,与卜商子夏同时,而少于孔子,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是一位学无常师者。

他虽学习了各家学说,但经过自己的融会贯通,遂别生新义,乃过所承。

世称文子勤学■颜,故得道尤高,而卒归本于老子。

王充曾称:“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

”对他极推崇。

文子学道早通,游学于楚。

楚平王孙白公胜曾向他询问“微言”。

后又游学到齐国,把道家兼融仁义礼的思想带到齐国,彭蒙、田骈、慎到、环渊等皆为其后学,形成齐国的黄老之学。

后来文子又到南方的吴越游历,隐居在吴兴馀英禺山,不知所终,或云成仙而去。

文子思想文子以为,得道之人是可以达到不为是非左右的境界的,在生活中可以超越一切相对事物,从而得到一种超然的自由。

《文子·道厚》曰:“真人者,知大己而小天下,贵治身而贱治人,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乱情,隐其名姓,有道则隐,无道则见,为无为,事无事,知不知也。

文子问道与老子

文子问道与老子

文子问道与老子“文子,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名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史记集解》)。

文子与孔子同时,是老子的学生,著有《文子》一书,唐代时,玄宗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诏改《文子》为《通玄真经》,与《老子》《庄子》《列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

一日,子文子南游于宋,见老子,而问道。

文子问:如何知道?老子说:玄妙通达者,必是知道之人。

不精、不深者,不可知道。

闻道有“三听”:耳听、心听、神听。

耳听为下,心听为中,神听为上。

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

故听之不深,则知之不明,知之不明,则不能尽其精,不能尽其精,则为之、败之。

听之妙理,在于虚心恬淡,无思无虑,目无妄视,耳无苟听,既以得之,必固守之,必长必久。

文子问:有无何以相生?老子道:无生有,有归无。

此乃万物之始终及其依据。

无外无他物,无蕴含有且是有,如同阴阳二极,同出异名。

反者道之动,有与无,相反相成,互根互化,有源于无而归无。

有无之相互反向运动,即是自然。

无有就是道,自然便是德。

德乃道内两极之往返关系。

文子问:敢问先生何谓“法”?老子:法者,平也,和也,谐也,不逆不违也。

道至精至微,至小至大,始则柔弱,成则刚强;初则幽微,成则广大。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此之谓道。

道无为,即是初始之为。

故云“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与道相谐不违,即为法。

圣人法道,即是不违道,故能处下,故能处后,故能节俭,然后能为尊,能为先,能为广大,此乃“法”之效果。

文子问:“法自然”便是与己、与物相谐乎?老子道:然也。

自是自己、自身,然即是如此,“自然”便是相宜、自成。

我之所言自正、自富、自朴、自宾、自均者,均是自然而然、无为而成之意。

道乃无极,无极之外复无极,宇宙如人体,同处于一系统,各部件俱皆依循自然而然之形式而运转,它既没有什么,也不为了什么,又如同一片飘叶,随风而起,风息而落,无为,无以为,道性如此。

《文子》道原

《文子》道原

《文子》道原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無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聞其聲,吾強為之名,字之曰道。

」夫道者:高不可極,深不可測,苞裹天地,稟受無形,原流泏泏,沖而不盈,濁以靜之徐清。

施之無勞,無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

約而能張,幽而能明,柔而能剛,含陰吐陽,而章三光。

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麟以之游,鳳以之翔,星歷以之行。

以亡取存,以卑取尊,以退取先。

古者三皇,得道之統,立于中央,神與化游,以撫四方。

是故,能天運地滯,輪轉而無廢,水流而不止,與物終始。

風興雲蒸,雷聲雨降,并應無窮,已雕已琢,還復于禮。

無為為之而合乎生死,無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無矜而得乎和,有萬不同而便乎生。

和陰陽,節四時,調五行,潤乎草木,浸乎金石,禽獸碩大,毫毛潤澤,鳥卵不敗,獸胎不殰。

父無喪子之憂,兄無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婦人不孀,虹蜺不見,盜賊不行,含德之所致也。

天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萬物恃之而生,莫之知德;恃之而死,莫之能怨。

收藏畜積而不加富,布施稟受而不益貧。

忽兮怳溪,不可為象兮;怳兮忽兮,用不詘兮;窈兮冥兮,應化無形兮;遂兮通兮,不虛動兮,與剛柔卷舒兮,與陰陽俯仰兮。

老子〔文子〕曰:大丈夫恬然無思,惔然無慮,以天為蓋,以地為車,以四時為馬,以陰陽為御,行乎無路,游乎無怠,出乎無門。

以天為蓋,則無所不覆也;以地為車,則無所不載也;四時為馬,則無所不使也;陰陽為御,則無所不備也。

是故疾而不搖,遠而不勞,四支不動,聰明不損,而照見天下者,執道之要,觀無窮之地也。

故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萬物之變不可救也,秉其要而歸之。

是以聖人內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歷其精神,偃其知見,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無治而無不治也。

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無治者,不易自然也;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老子〔文子〕曰:「執道以御民者,事來而循之,物動而因之。

萬物之化,無不應也;百事之變,無不耦也。

故道者,虛無、平易、清靜、柔弱、純粹素樸,此五者,道之形象也。

论柳宗元在辨伪学史上的成就及影响

论柳宗元在辨伪学史上的成就及影响

论柳宗元在辨伪学史上的成就及影响宋丽婷【摘要】我国辨伪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及至中唐,柳宗元在前人辨伪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考辨群书,开诸子著作辨伪之先河.其成果推动了古籍辨伪学的发展,在辨伪学史上有着突出的贡献,对后世辨伪学影响深远.【期刊名称】《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2)001【总页数】5页(P65-68,96)【关键词】柳宗元;辨伪;成就;影响【作者】宋丽婷【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司马朝军认为:“辨伪学是研究辨伪历史以及辨伪方法的一门学科。

辨伪有广、狭二义:从广义上说,包括辨伪书、辨伪篇、辨伪事、辨伪史、辨伪说、辨伪本等。

从狭义上说,是指辨伪书、辨伪篇。

”[1]265我国辨伪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这一时期,经籍文献和诸子文献均显现出了作伪与辨伪的问题。

子贡在《论语》中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2]192他质疑纣的“不善”是因为后人归结而成,纣并没有那么不善。

孟子也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2]372-373孟子对《尚书·武成》中的记载有所怀疑,只相信其中“二三策”。

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时,也很注重辨伪,继刘氏父子之后,班固、马融、郑玄、赵岐、林孝存等对伪事、伪说、伪书进行了考辨。

两晋以来,至于隋代,佛门高僧如东晋道安和梁代僧祐辨识伪经,使古籍辨伪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到唐代,辨伪更趋自觉,前有刘知几、春秋学派,后有柳宗元。

特别是柳宗元,在前人辨伪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考辨群书,成就突出。

其成果推动了古籍辨伪学的发展,在辨伪学史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不仅是唐代文学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有影响力的辨伪学家。

柳宗元生于官宦之家,早年曾随父宦游,亲睹时弊,批判精神的种子在他的潜意识里萌发。

《文子》自然

《文子》自然

《文子》自然《文子》自然老子〔文子〕曰:帝者有名,莫知其情。

帝者貴其德,王者尚其義,霸者通于理。

聖人之道,于物無有,道狹然後任智,德薄然後任刑,明淺\然後任察。

任智者中心亂,任刑者上下怨,任察者下求善以事上即弊。

是以,聖人因天地之變化,其德乃天覆而地載,道之以時,其養乃厚,厚養即治;雖有神聖,夫何以易之。

去心智,省刑罰,反清靜,物將自正。

道之為君如尸,儼然玄默,而天下受其福,一人被之不褒,萬人被之不褊。

是故,重為慧,重為暴,即道迕矣。

為惠者布施也,無功而厚賞,無勞而高爵,即守職者懈于官,而游居者亟于進矣。

夫暴者妄誅,無罪而死亡,行道者而被刑,即修身不勸善,而為邪行者輕犯上矣。

故為惠者即生奸,為暴者即生亂,奸亂之俗,亡國之風也。

故國有誅者,而主無怒也;朝有賞者,而君無與也。

誅主不怨君,罪之當也;賞者不德上,功之致也。

民之誅賞之來,皆生于身,故務功修業,不受賜于人。

是以,朝廷蕪而無跡,田[楙土]辟而無穢。

故「太上,下知而有之。

」王道者,「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靜而不動,一度而不徭,因循任下,責成而不勞,謀\無失策,舉無過事,言無文章,行無儀表,進貴應時,動靜循理,美醜不好憎,賞罰不喜怒。

名各自命,類各自以,事由自然,莫出于己。

若欲狹之,乃是離之;若欲飾之,乃是賊\之。

天氣為魂,地氣為魄,反之玄妙,各處其宅,守之勿失,上通太一,太一之精,通合于天。

天道嘿嘿,無容無則,大不可極,深不可測,常與人化,智不能得;轉輪無端,化遂如神,虛無因循,常後而不先。

其聽治也,虛心弱志,清明不暗。

是故,群臣輻輳并進,無愚智賢不肖,莫不盡其能。

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即治國之所以明矣。

老子〔文子〕曰:知而好問者聖,勇而好問者勝。

乘眾人之智者即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者即無不勝也。

用眾人之力者,烏獲不足恃也;乘眾人之勢者,天下不足用也。

夫權不可為之勢,而不循道理之數,雖神聖人不能以成功。

故聖人舉事,未嘗不因其資而用之也。

《文子》自然

《文子》自然

《文子》自然老子〔文子〕曰:清虚者,天之明也;无为者,治之常也。

去恩慧,舍圣智,外贤能,废仁义,灭事故,弃佞辩,禁奸伪,则贤不肖者齐于道矣。

静则同,虚则通,至德无为,万物皆容,虚静之道,天长地久,神微周盈,于物无宰。

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金木水火土,其势相害,其道相待。

故至寒伤物,无寒不可;至暑伤物,无暑不可,故可与不可皆可。

是以,大道无所不可,可在其理,见可不趋,见不可不去,可与不可,相为左右,相为表里。

凡事之要,必从一始,时为之纪,自古及今,未尝变易,谓之天理。

上执大明,下用其光,道生万物,理于阴阳,化为四时,分为五行,各得其所。

与时往来,法度有常。

下及无能,上道不倾,羣臣一意。

天地之道,无为而备,无求而得,是以,知其无为而有益也。

老子〔文子〕曰: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大者无度量。

故天圆不中规,地方不中矩。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道在其中而莫知其所,故见不远者,不可与言大;知次博者,不可与论至。

夫禀道与物通者,无以相非,故三皇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一也。

若夫规矩勾绳,巧之具也,而非所以为巧也;故无弦虽师文不能成其曲,徒衔则不能独悲,故弦悲之具也,非所以为悲也;至于神和,游于心手之间,放意写神,论变而形于弦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受之于父,此不传之道也。

故肃者,形之君也;而寂寞者,音之主也。

老子〔文子〕曰:天地之道,以德为主,道为之命,物以自正。

至微甚内,不以事贵。

故不待功而立,不以位为尊;不待名而显,不须礼而庄,不用兵而强。

故道立而不教,明照而不察。

道立而不教者,不夺人能也;明照而不察者,不害其事也。

夫教道者,逆于德,害于物,故阴阳四时,金木水火土,同道而异理,万物同情而异形。

智者不相教,能者不相受。

故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故生者无德,死者无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夫慈爱仁义者,近狭之道也。

狭者入大而迷,近者行远而惑。

圣人之道,入大不迷,行远不惑,常虑自守,可以为极,是谓天德。

《文子》自然

《文子》自然

《文子》自然老子〔文子〕曰:清虛者,天之明也;無為者,治之常也。

去恩慧,舍聖智,外賢能,廢仁義,滅事故,棄佞辯,禁奸偽,則賢不肖者齊于道矣。

靜則同,虛則通,至德無為,萬物皆容,虛靜之道,天長地久,神微周盈,于物無宰。

十二月運行,周而復始,金木水火土,其勢相害,其道相待。

故至寒傷物,無寒不可;至暑傷物,無暑不可,故可與不可皆可。

是以,大道無所不可,可在其理,見可不趨,見不可不去,可與不可,相為左右,相為表裡。

凡事之要,必從一始,時為之紀,自古及今,未嘗變易,謂之天理。

上執大明,下用其光,道生萬物,理于陰陽,化為四時,分為五行,各得其所。

與時往來,法度有常。

下及無能,上道不傾,群臣一意。

天地之道,無為而備,無求而得,是以,知其無為而有益也。

老子〔文子〕曰:樸,至大者無形狀;道,至大者無度量。

故天圓不中規,地方不中矩。

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道在其中而莫知其所,故見不遠者,不可與言大;知次博者,不可與論至。

夫稟道與物通者,無以相非,故三皇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一也。

若夫規矩勾繩,巧之具也,而非所以為巧也;故無弦雖師文不能成其曲,徒銜則不能獨悲,故弦悲之具也,非所以為悲也;至于神和,游于心手之間,放意寫神,論變而形于弦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受之于父,此不傳之道也。

故肅者,形之君也;而寂寞者,音之主也。

老子〔文子〕曰:天地之道,以德為主,道為之命,物以自正。

至微甚內,不以事貴。

故不待功而立,不以位為尊;不待名而顯,不須禮而莊,不用兵而強。

故道立而不教,明照而不察。

道立而不教者,不奪人能也;明照而不察者,不害其事也。

夫教道者,逆于德,害于物,故陰陽四時,金木水火土,同道而異理,萬物同情而異形。

智者不相教,能者不相受。

故聖人立法,以導民之心,各使自然,故生者無德,死者無怨。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夫慈愛仁義者,近狹之道也。

狹者入大而迷,近者行遠而惑。

聖人之道,入大不迷,行遠不惑,常慮自守,可以為極,是謂天德。

《文子》注疏

《文子》注疏

《文子》注疏
《文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文学著作,是战国时期文学家齐国文姜所著。

它是一部以文言文写成的散文集,内容包括哲学思考、政治观点、人生哲理等方面。

《文子》的注疏是对原文进行解释和注解的文献资料,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阐释《文子》中的含义和观点。

注疏的内容通常包括对词语、句子、章节的解释,涉及到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解析。

由于《文子》的内容较为深奥,注疏的编写需要对古代文化、哲学思想和历史背景有深入的了解。

许多学者和研究者对《文子》进行了注疏的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注疏版本有《文子注》、《文子校注》等。

通过阅读《文子》的注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姜的思想和观点,深入探讨其中的哲学思考和政治理论。

注疏的解释和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把握文章的核心意义,领会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方式。

总之,注疏是对《文子》进行解释和注解的文献资料,对于理解和研究《文子》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注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文学作品,并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

最新-真伪·是非·先后 柳宗元以来的《文子》研究综述 精品

最新-真伪·是非·先后 柳宗元以来的《文子》研究综述 精品

真伪·是非·先后柳宗元以来的《文子》研究综述真伪·是非·先后柳宗元以来的《文子》研究综述发布时间2019-5-11作者秩名研究文子,基础的内容不外是三条今本《文子》的真伪问题,文子其人的是非问题,以及《文子》其书的撰作时代。

研究的结果会使我们发现任何独断论都会被质疑的,辨伪与求真实在是相互表里的。

——题记《文子》一书,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九篇,属道家类著作,班固自注文子,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魏晋时人如曹植、慧远等人曾引用《文子》之言。

《隋书·经籍志》《文子》十二卷,其注曰,‘文子,老子弟子’,梁《七录》十卷亡。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文子》十二卷。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文子》十二卷,《文子》徐灵府默希子注十二卷,《文子》李暹注十二卷。

唐魏征主篡《群书治要》及马总《意林》中都谓《文子》有十二卷,《意林》称引汉志所注云文子周平王时人,师老君。

唐玄宗时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其书为《通玄真经》。

明《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有三种《通玄真经》的注疏唐道士徐灵府作《通玄真经注》十二卷;宋人朱弁也作《通玄真经注》十二卷,缺后五卷,而且《道德篇》中也没有平王问,文子曰一章;宋末元初道士杜道坚撰有《通玄真经缵义》十二卷。

自隋唐以来,《文子》基本上都是十二卷,实际上每卷对应于一篇,分别为《道原》、《精诚》、《九守》或《十守》、《符言》、《道德》、《上德》、《微明》、《自然》、《下德》、《上仁》、《上义》、《上礼》,这些篇名在《群书治要》中就已存在,且后来也没有多少变化。

但已不再是《汉志》所说的九篇。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道家类》载《文子》二卷,为两淮盐政采进本,又载《永乐大典》本《文子缵义》十二卷,但缺《道原》、《九守》、《道德》、《上仁》、《上礼》五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 子 日 t …” 老 文 就
行 文 格 式 而 亩 , 像 是 老 子 言 语 的 注 释 。第 三 , 本 很 今 《 子 》 , 有 少 置 解 说 《 子 》 句 之 辞 。 如 《 原 文 中 又 老 语 道 篇 》 八 章 :故 日 :天 下 之 至 柔 , 骋 天 下 之 至 坚 , 第 “ ‘ 驰
且 注释 方 式 不 统 一
了今 本 《 子 》今传 世 《 子 》 中的 十条 引 文 , 证 文 ( 文 ) 以
此 说 。 王 利 器 先 生 《 子 疏 义 》 言 中也 支 持 这 种 说 文 序 法 t 杜 道 坚 谓 t‘ 文 子 》 《 德 》 疏 义 。 予 亦 谓 ; “ 《 ,道 之 ’
维普资讯
20 年 3 06 月 第3 4卷第 2 期
新疆大学学报( 哲学 ・ 人文社会科学版)
J un l f ij n ies y ( hlsp y H ma ie & S c l c ne ) o ra o ni gUnv ri P i o h , u nt s X a t o i oi i cs aS e V0. 4 No 2 13 。

“文 子 》 《 子 》 注 ’ 辨疑。 《 是 老 古 ’ 说
葛 刚 岩
( f 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 0 7 ) 武i , 3 0 2 摘 要 : 本《 今 文子 》 一书, 无论在行文格 式还是思想 内客上。 都看似《 老子 》 一书 的注释 。 因而 自元代至今 , 多人将 许 该书认定为《 子》 老 的古注。实际上今本《 文子》 在流传过程 中, 是经过后人 多次篡 改过 的, 内容、 武上都发 生 了很 榕 大变化 , 因而致使许 多学者将该 书误认 为《 老子》 一书的古注 。

经 》 传 也 。老 子 本 《 》 著 书 , 子 法 《 》 立 之 易 而 文 老 而
言 。 Ⅲ此 后 , 代 学 者 多 有 信 从 , 濂 《 子 辨 》 “ ” 历 宋 诸 。予
尝 考 其 盲 , 祖 老 聃 , 概 《 德 经 》 义 疏 尔 。, 壹 大 道 之 ,2 [ 马
‘ 淮 南 》 《 子 》 疏 义 也 。 [ 《 ,文 之 ”’] .
为 了 证 明《 子 》 《 子 》 古 注 , 世 荣 先 生 文 是 老 的 江 在 文 章 中 列 举 了 今 本 《 子 》 的 十 条 引 文 , 别 见 文 中 分
于 《 仁 篇 》 十 一 、 十 二 章 , 道 德 篇 》 七 章 。 上 上 第 第 《 第 《 德篇 》 五 章 ,符 言篇 》 四 、 二 十三 、 二 十 四、 第 《 第 第 第
(经 》 部分 ) 《 文
第 二 , 本 《 子 》 书 一 百 八 十 八 章 , 中 一 百 七 十 今 文 全 其 二 章 属 于 论 说 体 , 式 上 以 “ 子 日 : … ” 形 式 行 格 老 … 的 文 。 其 余 十 六 章 , 然 属 于 问 答 体 , 答 语 部 分 也 是 虽 但
节 为 《 玄 真 经 缵 义 》 作 序 言 中 : 《 子 》 , 道 德 通 所 “文 者 《
证 , 且所 依据 的 又是今 本《 子 》 内 容 。简本 《 而 文 的 文 子 》 土 之后 。 们发 现 , 本 《 子 》 简本 《 子 》 出 我 今 文 与 文 相 差 甚 远 , 者 不 可 等 同 。 前 的 研 究 者 多 无 法 见 到 二 先 简 本 《 子 》 他 们 仅 根 据 今 本 《 子 》 内 容 、 式 而 文 , 文 的 格 认 为 “ 文 子 》 《 子 》 注 ” 这 显 然 是 缺 乏 说 服 力 《 是 老 古 , 的 。下 面 , 们 就 此 进 行 细 致 剖 析 。 我
辅 《 史 》“ 文 子 》《 德 》 疏 义 , 必 称 老 子 , 绎 :《 ,道 之 语 尊
所 闻 以 立 盲 也 。 [1 8 年 , 世 荣 先 生 在 《 秦 道 ”a 9 3 ] 江 先
家 言 论 集 、 子 古 注 之 一 — — 文 子 述 略 》 文 中 列 举 老 一

“ 注释 ’ 内容 并 非 很 多 , ’ 类
上 , 是哲 学 观点 上 , 非 常接 近 于《 子 》 思 想 。 还 都 老 的
式 上并 不一致 , 体可 分为 两类 : 大
第 一 类 诂 式 注 释 。 种 注 释 方 式 类 似 于 马王 训 这 堆 帛 书 《 马 经 ・大 光 破 章 故 训 传 》 的 “ 训 ” 相 中 故 有 月 出其上 , 矣而 未 明。 上有君 薹, 半 下 有 逢 ( ) , 又 ( ) 撰 , 其 帷 剐。 芬 芳 旁 有 积 急
关 键 词 : 文 子 》 《 子 》 洼 I辨 证 《 I老 I古 中 围 分类 号 ; 2 6 2 1 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8 0 2 0 ) 20 3—4 0 02 2 (0 6 0 —1 10
“ 文 子 》 《 子 》 注 ” 说 , 见 于 元 人 吴 全 《 是 老 古 一 首
第 三十 章 ,微 明篇 》 十 九 章 ,十守 篇 》 十 一章 。 《 第 《 第 经 过 比较 我 们 发 现 , 氏 所 举 的 十 条 引 文 在 注 释 方 江
前 人 之 所 以 将 今 本 《 子 》 为 《 子 》 书 的 古 文 视 老 一
注 , 概 出 于以下几 方 面原 因 : 一 , 思想 内容上 , 大 第 在 今 本 《 子 》 “ ” 为 自 己 的 基 本 论 题 , 时 涉 及 文 以 道 作 同 德 、 、 、 、 、 等 诸 多 命 题 。无 论 在 哲 学 范 畴 仁 义 礼 兵 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