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评论家王进玉谈南海岩的彩墨写实人物画
山水精神与中国当代油画
艺术论坛Arts circle美术界ARTS CIRCLE 2010/8山水精神与中国当代油画/倪井如中国油画是舶来品,在引进油画的初期就有中国艺术家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出和尝试“中西合璧”、“以西润中”。
西方油画经历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抽象主义等各种风格的作品样式,基本上已十分完善。
中国人学习油画,可以学方法,学习技法,但西方内在的本质精神却很难学到手。
颠覆自己的传统而步入西方的后尘,必然导致原创性和民族性的缺失,传统才是可供我们开发的本土资源,也是我国艺术向前发展的根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国际上获得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但是正如吴长江指出的当代中国美术的国家形象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崛起的当代中国的整体形象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差距。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传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再创造尤为重要。
当代油画艺术已经在几代艺术家的努力下逐渐摆脱了单一观念的束缚,开始从个性化的艺术需求出发,不断靠拢、吸收传统文化,他们以现代艺术观念的角度来研究传统思想、传统绘画,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当代中国油画的步伐。
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主题是“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对“中国风格”的强调,其实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担当起一种责任。
杨晓阳指出: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大提升,随着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政治、军事上的国际地位在世界范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比较而言,中国文化的现状,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的需求。
创造出富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质的当代油画,呼唤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与重建,实现当代油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已经成为中国油画艺术进入新世纪的必然选择。
一、山水精神渊源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完全西化的,二是用中国的哲学观来创作。
山水画历史悠久,蕴含在其中的山水精神更是传承不朽。
中国人学油画可以学方法,学技法,但蕴含在其中的内在精神很难学到手。
美术评论家王进玉谈程风子的书画印
大风起兮艺名扬——谈程风子先生的书画印文/王进玉风,是有方向的,也是有速度和力量的。
方向不同,带来的改变或许就不同;速度不同,带来的声音或许就不同;力量不同,带来的摇撼或许就不同。
众所周知,自然界是不可缺少风的,它是一种可贵的资源。
人类也是离不开风的,否则赖以生存的空气便会如同“一潭死水”,污浊不堪。
此外,无风的世界将是一片静寂的世界,是失去了若干趣味和非常情调的世界。
书坛、画坛、印坛亦是。
而笔者认为,当今整个书坛是缺少风的,缺少一股东风,一股能给书坛带来新面孔、新生机与新福音的东风;整个画坛是缺少风的,缺少一股劲风,一股能给画坛带来新精神、新主张与新容貌的劲风;整个印坛是缺少风的,缺少一股烈风,一股能给印坛带来新思维、新创变与新革命的烈风。
可是一个人的出现却让我对此有了新的观点和看法,他就是程风子。
纵观程风子先生的书画印,或古拙大气,或率意放达,或敦厚朴实,或天真烂漫。
他的书画印尽得传统经典之深妙,尽得自然万物之灵韵,尽得粗头乱服之真味,尽得神魂性情之贯注。
不做作,不妖艳,不媚俗,不柔弱,笔随心走,画自心出,印从心来。
举凡熟悉书法史的人都知道,中国书法的字体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发展阶段,而每个阶段都产生了代表当时书法风貌和水平的典型书法家与书法作品。
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艺术发展规律的选择,更是书法家自身的选择。
选择不同的成长道路和探索方向,决定了他能否成为被当时、被后世所认可的一代书家。
纵观当今书坛,二王书风一片蔚然,但真正出类拔萃者却寥寥无几,太多的人走不出二王的影子,大都在追求形似或脱离形似的过程中自生自灭。
从而导致的结果是千人一面、众好众恶。
而程风子先生却显得另类许多,但正是这种另类,让我们在接近失望的情形下看到了书坛的新面孔、新生机与新福音。
他不随大流,积极寻找并自觉选择与自我精神气质、情感宣泄相吻合的书体。
他目前的书法以北碑为基调,参徐生翁之笔法,汲敦煌遗书之营养,取金文、陶文、秦汉砖瓦等文字的厚拙之态,汇苏东坡、杨维桢、谢无量、黄宾虹等前辈的各家特长。
浅析岩彩绘画中的意象之美
艺术探讨浅析岩彩绘画中的意象之美尹焕丽(天津美术学院,天津,300000)摘 要:岩彩,正以惊人的速度在中国发展起来,在加强民族自信和发展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倡导下,各种中国元素被不断挖掘,作为一个审彩时代的刚需,同时又具备国际化视觉语言、能代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岩彩”,在此刻发展起来是必然的。
本文从认识岩彩画与中国绘画的承接关系入手,通过介绍意象形式在传统绘画和岩彩画中的表现来阐述东方绘画的意象之美,发掘和开拓当代岩彩绘画的语义内涵。
关键词:东方精神;意象;岩彩随着照相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以再现为目的的写实绘画遭到了挑战,以意象为目的的写意绘画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写意绘画在今天这个时代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作为当代绘画的一门新专业,岩彩绘画具有跨地域、跨学科的文化属性。
在语言方式上,岩彩绘画并没有完全背离绘画的形象,也没有完全沉迷于抽象的形式。
而是介于形式与形象之间,以各种灵活多变的形态出现,作为区别于传统水墨工笔,重彩水彩等其它画种的一种东方式绘画,他注重的是肌理和造型的对比,欣赏的是一种以平面为主的现代美,强调对比与和谐的痕迹美,另外,岩彩绘画创作中始终贯穿着不可预见性和偶然性,也展示着一种“意外之象”,这种极写意的创作方式凸显了强烈的东方审美情趣。
一、岩彩意象形式的出现受传统绘画文化的影响承续于汉唐壁画的岩彩和中国水墨画同属于传统东方绘画。
首先在视觉上,他与水墨写意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注重留白。
一幅优秀的作品,就像在读一本哲人的书,必须用大脑咀嚼深藏在画中的那些意味,一幅画不仅提供欣赏,也提供解读,这画才有更高的价值,“画,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脑子看”——这些都是东方绘画的观念,意象的产生往往是由“虚像”甚至“空白”来引发。
传统中国绘画往往也会在“空白”中探寻“意象”的妙趣。
现代岩彩画在表现形式上和传统绘画极为相似。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都是带着情感去观察事物才能做到借物抒情,这和风雅颂赋比兴中的兴手法一致,从而在客观物象中产生“情感形象”再从情感形象上升到“意象”从虚实对比关系上来说,不难发现传统水墨画中有大量的留白,有了空白的地方才能够更好的衬托主体,空白也就是虚的地方,例名家张大千的《黄山慈光寺》近景用细笔刻画并施彩墨,远山中采用阔笔发挥水墨极致,作品中的空间感就是运用这种对比方式营造,远山概括,近景详实。
美术评论家王进玉谈“成为书法家,你够格了吗?”
美术评论家王进玉谈“成为书法家,你够格了吗?”翻阅整个书法史会发现,书法自始至终都是文人的艺术、文化的艺术。
历代每一位书法家首要身份都是个文人,而书法自始至终都在靠文化供养,都在吃文化的“奶”。
所以书法家首先务必是个文化人。
因为书法家是在文人的圈子里诞生的,所以没有文化,没有修养,没有审美,没有思想,没有品位,没有格调,就没有资格谈书法。
丢人现眼事小,误人子弟事大。
对于那些胸无点墨、腹无诗书,不通史略,不懂经学,而且常写错字、别字,甚至连一篇像样的文章都写不出来的肤浅之辈,即使字写得再怎么所谓的漂亮,那终究只是写字,而不是书法,和艺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倒是和电脑体没有任何区别。
而这些人充其量也只是个写字匠,不是书法家。
因为写字和书法终究是两码事,写字匠和书法家也终究是两拨人,不在一个层次上。
所以没有文化千万不要称自己是书法家。
有了文化,是个文化人还远远不够,书写的基本功要具备,也就是平常说的书写的技法技巧。
而技法技巧的掌握,既需要先天的禀赋和领悟来助推,又需要后天的勤奋和努力来培养。
所以没有一定的功力功底也不要称自己是书法家。
这里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对于书法来讲,书写的取向很重要。
所谓的取向是指书法学习和创作的选择方向,既包括审美价值的选择,又包括技法技巧的选择。
碑和帖的审美与技法,自然是不尽相同的。
当然,可以取向所谓的经典,也可以取向所谓的民间,等等,不一而足,也无可厚非,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关键是如何将其演绎得精彩,发挥得出色。
当然,有了技法技巧还不行,倘若做不到“化境”、“出境”,即形成不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语言,没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做不到入古而出新,最好也不要称自己是书法家。
即使书写得再如何像古人,再如何接近古法,可终究不是你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充其量是个“复制品”。
因此要“食而化之”,要“通而变之”,方可有出路。
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人品要立得住。
在品德上不要有缺失,至少不要有大的污点,比如叛国叛党,比如犯罪受刑,等等。
墨分五色—石进旺山水画的笔墨及其他
墨分五色——石进旺山水画的笔墨及其他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运墨而五色具。
”这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精辟地总结了中国山水画有别于其他文化中的绘画传统的独特美学品格。
所谓“五色”,即墨色之焦、浓、重、淡、清,而每一种墨色又有干、湿、浓、淡的变化。
后人推衍扩充,又有墨分六色之说,清唐岱《绘事发微》云;“墨色之中,分为六彩。
何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是也。
又云: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瓣,是无凹凸远近也。
中国画墨色变化的丰富程度由此可想而知。
万千意象,缘此而生;高山峻岭,小桥流水;淡云一抹,沟壑万丈;清风朗月,奇石绝崖......师法自然,笔补造化,以黑墨素纸,将流光溢彩的世界和五彩斑斓的人心写诸毫端,形诸笔墨。
读石进旺的山水画,在我脑海里跳出的第一个词就是“墨分五色”。
大石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特别注重运用积墨法和与之相配合的各种皴法,这构成了大石山水画的艺术特色的核心部分。
大石自称“为自己的绘画风格定下了一个基调——黑。
这个“黑”字就是他自觉探索“墨分五色”’、自觉运用积墨法的初步成果。
一个“黑”字,是意蕴极为繁复而且复杂的,也是很难达到的艺术境界——这是石进旺尚未到达、可能需要毕其一生去追求的崇高境界。
黄宾虹到了晚年才被称为“黑宾虹”,这是大师炉火纯青、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时才获得的称号,谈何容易!墨分五色是意蕴极为繁复而且复杂的,虽然大石说“黑”是他追求的基调,但这个“黑”不等于漆黑一团的“墨猪”,而是重在墨中分出“五色”,如大石所崇敬的“黑宾虹”的《阳朔山水图》,全图黑亮而厚密,只留出几块有限的空白以透气,浓墨、淡墨、泼墨、宿墨法综合运用,黑则黑矣,确是“墨光”照人,充分体现了黄宾虹自己的用墨原则:“我用积墨,意在墨中求层次,表现山川浑然之气。
”将近十年前,当我初识大石的时候,他将以抑制不住的热情向我宣叙过他心目中的“积墨法”,他将所崇敬的龚贤及四僧中的二石和黄秋园......这与其说是交流,勿宁说是独语,在宣叙着、抒发着、憧憬着他的理想和追求。
王进玉谈艺术家的文化精神品格
王进玉谈艺术家的文化精神品格王进玉,知名学者、艺术家、艺术评论家。
现为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新水墨画院研究部主任,《美术报》、《中国美术报》、新浪网等众多知名媒体专栏评论家。
1、艺术家缺少文化,近年来一直为外界所批评、指责,这也的确是当前艺术界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很多艺术家确实没读过什么书,也不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
但实话实说,很多批评、指责的人,也没有把究竟什么才是艺术家真正应该具备的文化这一问题讲清楚、说明白。
总认为所谓艺术家的文化无外乎就是要读很多书,要博学,要懂文史经哲之类,或者要会写诗作文等等。
其实艺术家的文化绝不是多读几本书、能写几首诗几篇文章那么简单,否则,所有的学者、诗人、作家就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了。
而纵观中外艺术史会发现,那些名垂青史的艺术家,并非全都饱读诗书、学富五车。
当然,也确实有一类艺术家具有扎实的学问、深厚的学养。
但也必须承认,的确存在天才,天生就是做艺术家的料儿,天生就有着极好的禀赋、才情,这是后天再如何努力、如何具有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认为的“文化”也比不了的,如画家王希孟、仇英、达·芬奇、毕加索,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戏剧家莎士比亚、田汉,喜剧演员卓别林、威廉姆斯,钢琴家埃克诺默等。
因此有人讲,艺术是天才的职业,不是没有道理,但不能说这些天才就没有文化。
——《也谈艺术家的文化修养》2、艺术家的文化并非如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那不过是广义的文化概念。
对于从事任何行业的群体,这种广义上的文化修养都是需要的,并非只在艺术领域和艺术家身上才必需。
当然也不可否认,多读书对于艺术家来讲肯定是必要的,也是提升文艺修养的重要途径。
能写诗作文,也是最好不过的,对提升艺术家的综合素质也大有裨益。
但如果真正从艺术专业的角度来讲,艺术家的文化其实还不完全如此,而应该是他在整个从艺的历程中,于艺术创作的技法里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审美、格调,以及他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等。
王进玉谈专业收藏
王进玉谈专业收藏王进玉,知名学者、艺术家、艺术评论家。
现为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新水墨画院研究部主任,《美术报》、《中国美术报》、新浪网等众多知名媒体专栏评论家。
1、在当下书画市场,依然存在这么一个错误的观点,即大众普遍认为谁的作品卖得市场价格高,谁就画得好,就称得上是名家。
即便认为画得不好,也会把其当成名家名作来看待。
于是一些艺术品经营商便开始关注并试图与其发生联系,其中免不了为其宣传、炒作、造势等,并想方设法从利益链条中沾光,捞到油水。
但艺术品的价值,并非仅由市场价格单一反映和体现,其中还应考虑诸如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学术价值、历史价值等众多方面。
而这种把作品的市场价格简单看作或等同于艺术品的实际价值,把作者的名气声誉完全建立在纯粹的市场运作之上,显然违背了对作品,以及对书画家本人本该客观的、多面的、准确的分析与判断。
——《切勿以市场价格来简单判断艺术品的实际价值》2、目前书画市场低迷,除了当下整个经济大环境不甚乐观之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艺术品经营商在经营中出了问题。
请问如今的经营机构都是如何选择合作画家的?有没有自己选择和判断的标准?有没有把学术也做为其重要的参考和依据?很显然,绝大多数机构是没有的,或者说标准是模糊的。
很多机构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鼠目寸光,或顺大流,人云亦云。
有的甚至就是赤裸裸的投机行为,是所谓国家级会员的,便考虑,不是会员的,便不考虑;有职位头衔的,便考虑,没职位头衔的,便不考虑;名气大的,便考虑,没名气的,便不考虑……如此等等,这样粗劣的选择和浅陋的判断标准,不以作品的实际艺术价值、学术价值作为基础和根本,而是以外在的,甚至与作品完全不相干的其它因素来作为参照,那么注定会出问题。
也许短期内可以从中获利,但长久不了。
且长此以往,必将极大影响和破坏整个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出现某种程度的恶性循环。
——《切勿以市场价格来简单判断艺术品的实际价值》3、我们都希望书画市场真正好起来、繁荣起来。
美术评论家王进玉谈画家许振水韵青花山水作品
以水为魂,以色为象——谈画家许振的水韵青花山水作品文╱王进玉气韵一词,在古今文艺理论中常见运用。
画论里自从谢赫提出的“六法”,把“气韵生动”做为首要的一法之后,历代画家,包括理论家便开始将其奉为圭臬,无论创作,还是品评,都以气韵为重,由此可见气韵在绘画中的重要性和关键性。
但遍观我国历代画论可以发现,各个历史时期对气韵的认识与理解,大都在用笔和用墨两个方面进行重点阐述与评论的,而对于用水和用色,以及它们对作品的气韵所起到的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等,却少有提及。
换句话说,作品的气韵如何体现在用水和用色中,用水和用色又如何更好地滋养气韵,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
而这个课题在画家许振先生的作品里便得到了有力的实践,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份很好的例证和说明。
“知古人到处,到古人未到处。
”我想他是深谙此理的,所以在其师古人之心、法古人之迹的基础上,他敢于突破常规,并积极探索实践。
其创作中在强调用笔与用墨的同时,又特别地凸显和发挥水与色的特殊功能及变化状态,将用水、用色与用笔、用墨相融合统一,以此来最大程度地丰富和表现作品的气韵与格调。
而在“色”的选择上,他摄取了传统的青色作为其绘画的主体色,甚至是单一色。
众所周知,猎色难于水墨,且中国画的设色很多时候不像西洋画那样讲究光、影,以及环境对物体色彩的影响和变化,而是更加注重体现其描绘对象色彩本质的单纯美,以此来追求一种明朗、清雅、文静的艺术效果。
因此观看许振先生的水韵青花山水作品,一派烟云缥缈、秀润逸气、纯净典雅、浑化天成的视觉感受,且在一色之中有变化,一色之中分轻重、分浓淡、分明晦,更在无色之处见虚灵、见脱化、见神采。
而仔细欣赏又会发现,其色中含水,水中蕴墨,水或多或少,墨或有或无,并又于水、色、墨之中见笔触、见笔痕、见笔力。
所以在其作品里,用色、用水、用墨、用笔都是存在其中的,乍看简洁纯粹,细品则丰富异常,且整幅画面生动和谐,气息流畅,意韵深远。
我想这也是其绘画本体语言所呈现的精彩与突出之处。
美术评论家王进玉谈初中海焦墨山水作品
以书入画,神采妙得——谈初中海先生的绘画艺术文╱王进玉不知道从何时起,欣赏和点评一件画作我会首先从题款处开始。
倘若题款处的字迹拙劣,抑或出现章法错乱、款文低俗等问题,那么对这件画作基本可以“判死刑”,甚至对画的作者也几乎没有了好感可言。
我认为一位真正的画家,一位具备较高素养与水平的画家,或者说一位有着若干发展潜力的画家,他首先务必要写得一手差强人意的字,要掌握基本的章法布局,要拥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假使连这些条件都达不到,会很令人头痛与担忧。
所以我更加喜欢和看重有书法功底的人来从事绘画创作,当然也更为鼓励专业书法家在从事书法创作的同时能够积极进行绘画的学习和研究,而且我会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持乐观与肯定态度。
这里其实涉及到关于书法和绘画的双重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问题。
举凡熟悉美术史的人都知道,我国历代在绘画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大家,无一不在书法方面也有着非常深厚的造诣,特别是自文人画出现以后,几乎没有一个画家因为没有写好字而成为一代宗师的。
从赵孟頫到董其昌,再到黄宾虹、齐白石等等,无不既是绘画巨匠,同时又是书法大家。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位画家的书法才能是决定其能否取得绘画艺术最高成就的标志。
无疑初中海先生是深谙此理的。
他始终坚持以书入画,一方面注重笔墨的灵活运用,一方面注重神采的充分表达。
而笔墨的灵活运用很大内容上指的就是书法的用笔和用墨,当然还有书法之外的一些其它的技法与技巧。
了解初中海先生的人都清楚,他首先是一位书法家,他是由书法而进入绘画的,因此他有着扎实的书法功底。
所以他会把对书法用笔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书法用墨的熟练运用,甚至把对汉字结构的准确把握等一并吸收到自我的绘画创作中来。
其实早在唐代,理论家张彦远就已提出“书画异名而同体”、“同源而异流”之说。
其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到:“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又知书画用笔同矣。
中国画论完整课件资料
解释:1、《宣和画谱》P6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系统品评宫廷藏画的著作,此书并非一人之功,北宋宋徵宗(赵佶)宣和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记录宫廷所藏历代画家231人的作品共6396件,分为十门: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
分科很精细,在理论上肯定了前人对绘画功能,作用,意义的一些基本认识采取了许多以往的经典论述,他乃是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的传统标准。
是一部画家传记较为完备的巨著。
2、“六艺”P5礼乐书数御射艺指技艺,包括艺术,出自《周礼•保氏》。
3、吾道一以贯之P4出自孔子《论语·里仁篇》,字面意思是我的学说及思想是以一个基本思想贯穿始终的,即“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也”。
4、盖古人必以圣贤形象,往昔事实,含毫命素,制为图画者,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
P10古人都以古代圣人、贤人的形象事迹以图画文书的形式记录下来,意在作为鉴别贤者与愚人之间区别的参考,从而达到修身养性治国平乱的目的。
5、顾恺之P19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东晋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著有《论画》、《摹拓妙法》、《画云台山记》等。
绘画作品《女史(竹字头,咸)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他的绘画理论针对人物画和肖像画而多,提出“以形写神”论。
6、历代名画记P19-20共十卷,内容精详,为中国最早的画史著作。
前三卷通论画学,并记述长安、洛阳两京和外州的寺观壁画,以及古书画的跋尾押署、宫廷和私人的收藏印记等。
后七卷系从轩辕时起至唐会昌元年间画家共373人的小传。
叙述简要,除吸取前人评论外,亦参己见,并收录若干画家画论。
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绘画的全部领域,保留了不少至今已经失传的著名画论篇章,作品反映的客观物象必然带有画家的主观情感因素,对艺术形象形成的过程简要总结,揭示了艺术创造的全部秘密,万代而犹新,并为现代艺术创作理论的继承。
知名青年学者、艺术评论家王进玉
知名青年学者、艺术评论家王进玉王进玉,笔名天遥,安徽宿州人,现居北京,知名青年学者、艺术评论家、书法家。
现为中国新水墨画院研究员、研究部副主任、西泠印社《发现》评论丛书执行主编、新浪网评论专栏作家。
其在报刊、杂志、网络等专业性媒介发表艺术评论、诗词、散文、杂文等百余万字。
出版有评论集《发现》、诗文集《爱在继续》、书法集《王进玉自作诗词书法》等多部,并曾举办个人自作诗词书法展等。
《中国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中国日报》《杭州日报》《美术报》《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华英才》《艺术中国》杂志,以及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网、新浪网等众多主流媒体对其文其艺给予了相关报道,被权威媒体及圈内人士评价为“最具艺术典范的青年艺术家代表”“最具新锐思想的青年评论家代表”。
王进玉书法作品欣赏,2016年其艺术评论具有独到的学术观点,深厚的理论基础,以及出色的语言表达,且能够做到针砭时弊,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艺术界,尤其是美术界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必要的提醒。
其书法五体兼能,尤以行书、草书最为见长,笔墨沉着雄健,有厚度、有动感、有气势。
书作雄媚纵放而不逾矩,满纸狼藉而法度森然。
其诗词规范写作,且格调不俗,或清新雅致,或妙趣横生,奔放处显率真,沉郁中透忧伤。
著名学者、红学家、书画大家冯其庸先生评价其说:“安静好学,谦虚聪敏,德才兼修,很难得。
望持之以恒,博学笃行,必将大有作为。
”著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梁晓声先生评价其说:“进玉很正直,有抱负,有担当,有才能,这在他的诗词、文章,以及他的书法作品里都能看出来。
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其艺术评论代表作品有《疲软的中国当代艺术》《危险的中国当代书法》《成为书法家,你够格了吗》《谁扭曲了艺术家的脊梁》《丑态“江湖”几时休》《立身养气为当今绘画之第一要务》《书画家轻文重墨是时下的悲哀》《虚假的跪拜,折寿了谁》《切勿盲目地追求和模仿西方抽象艺术》《艺术创作需要情商的参与》《能工巧匠未必是艺术家》《工匠精神不等于艺术家精神》《谈有关艺术与评论、艺术家与评论家的相关问题》等,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和讨论。
笔墨锋利 入骨三分塑人物——阎真冬季人物画作品赏析
阎真人物《玉肤冰肌》阎真先生的人物画创作在形象塑造中大量运用抽象的笔墨因素,在墨色的运用和线条的勾画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其对笔墨线条亦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其画作多为贴近生活、反映劳动场景的画作。
作品多以斑斓墨彩、交织墨线构成画面,呈现了劳动者劳作间隙的小憩情景,也描绘出风情少女的多姿生活,作品既贴近生活又融入个人的艺术思想。
其作品曾多次入展兰州成功美术馆举办的各类大型书画展览。
在11月3日“墨染初冬华蕴丹青——丙申成功美术馆…馆藏四季·冬‟书画作品联展”活动中阎真先生的多幅人物画作品入展,吸引众多书画爱好者前来参观。
阎真先生的人物画作在墨色的运用和线条的勾画上都有其独到之处,也看出他对线条的驾驭能力,疏密得当,顿挫有力,跳跃而又沉稳,再赋予斑驳陆离的墨色,使得笔墨相得益彰。
在其扎实深厚的笔墨功底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画家对时代的思考,对中国人物画深层内质以及传统审美观念的思考,给人视觉上一种全新的艺术享受,他的画能触动人的心灵深处,引起读者的共鸣。
阎真画作《太行山脚下》先生的画作从题材内容是本土性的,他一直执着于太行山山民的表达。
先生在题材内容中提炼并形式化了表达语言要素,同时又在此基础上深化了主题内容。
其作品是在成为自律性的作品之后,才同他所挚爱的太行山山民(包括古代仕女)发生联系的;只有当他的作品具有形式自律性之后,其作品中的主题表达出的情感和爱才得以成立。
而在风格归类上,先生的国画可以说是一种具有现代意味的兼工带写。
说其为现代意味,是因为它与传统的兼工带写又有不同,这是一种具有人性又带有现代精神含义的国画艺术样式。
欣赏他的绘画给人视觉上一种全新的艺术享受,他的画能触动人的心灵深处,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先生的作品中有一种表达方法十分引人注意,这就是大块黑色的运用。
这种大块黑色有时是和形结合的,有的则游离于物象而独立存在着。
这种游离于物象而独立存在的黑色团块在形式上的意义很值得分析。
阎真人物画《冬梅》先生对于墨色黑白的大量运用似乎预示了画家内心在表叙方式上的某种发展趋示,并由此展开他更纯粹、更自由的艺术表达,也赋予人物主体更多的精神内涵。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我读南海平的画 刘红昌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我读南海平的画南海平是一位教师,被外界了解和熟知却因他的画。
身材伟岸的七尺男儿,略带粗犷的西北汉子,他的画作竟能给人一种温润细腻的感觉,恰如一杯醇香典雅、甘润挺爽的西凤老酒。
粗糙的毛皮下掩藏的是他的敏感之心和思想之光。
读他的画,我常常能窥见他那颗朴素而高洁的灵魂,里面有孤独,有求索,有奋争。
我不敢说他的绘画语言有多么地娴熟老道,他的表达技巧有多么行云流水,但我在画作里看到了他自己。
他的画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髓,简约而诗化,素朴而思辨、圣洁而深邃。
他的题画诗,更是画作的灵魂之眼,堪称一绝。
中国画向来讲究意境之美。
意境之美首在诗画结合,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此“诗”,固有“诗化”之说,但也不剔除“诗文”之意。
欧阳修在《欧阳文公忠公文集·盘车图》中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一语道破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标准。
中国画的借物寓心,既可见于画,又可证于文。
如无题画诗,单靠画面总不足以表达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题画诗则更易确定画作的意境和精神气质。
谙熟诗之真味的画家们,在画中追求诗的境界,又在题画诗中补充意境的深刻。
古希腊诗人西蒙奈底斯称:“诗是有声画,犹如画是无声诗”,宋代人张舜民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宋人苏东坡评唐王维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他看来诗与画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他又曾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高明的画家视作画如作诗。
宋末吴龙翰在画家杨公远自编诗集《野趣有声画·序》中写道:“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
诗与画的互补,可谓相得益彰。
毫无疑问,南海平的诗画恰到好处地做到了这一点。
南海平在一副《牡丹图》上题诗:“仰天长啸花无敌,沐雨披风霜作衣。
莫道沧桑磨砺过,天然率真性难移。
”中国文士清高耿直之气跃然纸上,却又不失风骨思辨,温润丝滑。
他在《梅竹图》上题诗:“严寒已至举世昏,万物萧条气沉沉。
国画中的西方之旅——李劲堃的彩墨画艺术
的抵触情绪 ,刻意维护l 丑的样式与范式。只
是 .即使在选一或 可称之 国粹派的路 数中, 他们所不 明白的是 ,刻 意本身也是在 西学近 逗的 形势 下才会 形成的 .否则 “ 国画 这
一
称谓会失去其现代性 的文化含义。的确,
“ 国画 这 一 称谓的。 李劲壁无疑 辊于 自觉吸收 外来艺术因素
浅。这种风 气, 其实是受 到著 名油 画 罗工 采 ,少谈甚熏币谈中国传统水墨。我那时就 赏其 引入 西方 艺术若干 吲素之余.对其爱好 家
柳先生在2 世纪5 年代留苏时习作的影 响, 0 0
诧异李劲墼的西学知识 ,也明 白他有意识地 也在私底 下产生过 好奇。直到夸天.看到 了
是 艺术学院 的学 生学 习色彩的 一种便捷 方 用西法来点染中国传统山水 ,以闯出 一条 与 他在学生时代 的一批小幅油 画写生以后,才 式 ,既可锻炼敏锐的眼光,提高审美修养 , 叉能鞍 为迅速地进入色彩堂奥 ,掌握包调的
蜃。出 版有 婵 劲丝近作 ,《 当代遗 攀劫拱 , 崽中 品 融变 象外立 维
蔓
车 抽
雏黪 画圃颟胺作 最氍》, 《 大蒙讲 - 代尉 堂 当 呵夫塞范本 赏* ( 孛助地卷} 料 薄
山水画家李劲婪早年读书时曾爿油画 ,
至今留下了 少青年时期所画的风景写生 。
秘密 众不同的路子。
完全明了他当年探索之采由,也对他的实践
诚然 ,近百 年来 的中国 艺术的 发展.
作 为生 长在南 方的李劲 垫来 说,不 仅 意义产生 了比以往更为清晰的认识。 家学深 覃,_ 有正 宗的学派 背景.其父是 顿 迁
2 世. 9 年代 .李劲塑 在国画领 域勤 有成就的岭南 山水画家 ,风格完垒是岭 南一 离不开西学背景 绕不开鼠西学东渐渐引发 O  ̄ 0 6
「名家清赏」意到笔随,笔落形出——著名艺术家南海岩作品欣赏
「名家清赏」意到笔随,笔落形出——著名艺术家南海岩作品欣赏展开全文作品欣赏南海岩先生擅长人物画,尤喜以中国西部地区人物之生活为创作题材。
为了深入表达西部人物的精髓,他曾数次赴西藏等地区写生和考察。
并凭借旺盛的创作热情和刻苦精神,创作出了一系列描绘西藏风情的作品,建立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引起中外艺术界和收藏家的注意。
在南海岩的笔下,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藏族女子的淳美形象。
她们以少女、少妇、母亲等不同身份,昭示出藏族同胞健康朴实,善良温情的女性美。
藏族女子所散发出的柔和之光,似乎消弭了所有粗犷凛冽的气息,令人感受到世间温暖的存在。
画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切,并以浓墨重彩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彰显出中西交融的审美之风。
在南海岩的心目中,藏族女子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她们如高原上的格桑花,以朴素的姿态灿烂地开放,沐阳光而舒展,经风雨而不凋,俨然似生命的强者,为雪域带来缤纷的色彩和清雅的芬芳。
画家笔下的年轻母亲,怀抱着自己的孩童,嘴角露出幸福的微笑,那份真挚的母子之情荡漾其中,这才是女人最动人的美。
南海岩借母爱这一主题,塑造了很多温情感人的母子形象,并将女性美的内涵提升到更高的精神层面。
恰如一位智者所言:“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这种纯洁无私的母爱,足以驱散雪域的寒冷,带人们走进善与美的天堂。
南海岩所描绘的那些藏族女子,脸上总是展露着灿烂的笑容,清澈的眼眸里投射出喜悦的光芒,即便是在牧场上、劳动中,依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欢欣,盛满对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
画家的笔触穿越人物的表象直抵心灵深处,将人物细微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南海岩笔下的藏族女子,诚如这平凡而又绚烂的格桑花,以自身的质朴和美好,营造着充满爱和幸福的家园。
她们坚强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构成了她们对美的追求的有力支撑,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气质。
画家在这类题材上的审美表现,既代表了内心对女性美的深层认知,亦体现出非凡独特的艺术造诣,并由此开拓了当代女性人物画的新语境。
王进玉谈当代绘画
王进玉谈当代绘画王进玉,知名学者、艺术家、艺术评论家。
现为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新水墨画院研究部主任,《美术报》、《中国美术报》、新浪网等众多知名媒体专栏评论家。
1、当下,绘画者虚情假意、扭曲作态的居多,真情实感、发乎于心的太少。
一方面由于当今生活节奏的加快,对生活的深入体验不够,走马观花、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注定会导致丰富情感的欠缺以及生命体会的粗糙和肤浅。
另一方面则是当今众多画家已将绘画当成纯粹赚钱的手段或工具,一平尺多少钱,这种题材的作品多少钱,那种题材的作品什么价,一切都往钱上看,轻视甚至忽略了绘画作为一门艺术所本该予以投入的情感、精力、学养等。
因此画出来的东西自然就充满铜臭味,就多圆滑、轻飘、浮躁之气。
可悲的是很多人竟浑然不知,或是肆意妄为,任由如此,甚至还将其当成自己作品的特点、风格、面貌,滑稽可笑得很!须知,对待艺术是需要有敬畏之心的,也是需要虔诚付出的。
你对其投入多大的情感和精力,反映在作品上,它就会给予你多高的水平和成就,就会呈现出相应的状态与面目。
而无投入则定无收获,无情感则绝非艺术,也请君莫谈艺术。
——《没有情感哪有艺术》2、情感的有无、情感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画面的生动程度,甚至直接关系到作品创作的成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绘画归根结底是情感作用的结晶,发乎于情而作乎于画,古人有言“画者,从于心者”“画与诗皆士人写性情之事”“画虽一艺,而气合书卷,道通心性”。
近代大千曾讲过:“艺术为感情之流露,为人格之表现。
”林风眠先生也曾说过:“艺术根本是感情的产物。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也坚信:“艺术即感情。
”所以倘若绘画失去了情感的表现,将不再成其为真正的绘画,更不再成其为真正的艺术。
——《没有情感哪有艺术》3、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作者,总千方百计地要在作品里大肆表现自己所谓的创作能力、技巧水平,生怕别人注意不到,或低估了自己。
但很多时候却往往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黄玉周《海纳百川》绘画作品解析
黄玉周《海纳百川》绘画作品解析
海纳百川,献礼盛世
为纪念20xx年新中国70岁华诞,中国海洋画派代表人邢芳彬老师,有感于祖国的强大和民族的自豪。
以艺术献礼国之大庆盛世,特倾尽心神特别创作海洋画《海纳百川》以铭记伟大盛世。
海纳百川彩墨画表现内容寓意:
海纳百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出自清末政治家林则徐时任两广总督的总督府衙堂联。
表明了大海包容千百江河的宽广,暗合现时代国家的包容共存发展。
海中礁石:屹立于大海中的礁石代表了坚如磐石的艺术和人文精神!磅礴大海:代表宽广博大的胸怀,有容乃大的文化素养,源源不断的财运!初升朝阳:代表国家的崛起如煌煌天日不可阻挡!湛蓝海水:代表家庭和事业都如朝阳一样蓬勃发展!
海洋画的技法和地位
技法:传统和西洋技法相结合
传统的“皴,擦,点,染,泼”西洋画的色彩和油墨等
地位:开辟了山水画新画科,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完善了中国绘画理论体系。
情系藏区的画家南海岩
情系藏区的画家南海岩
吕冰
【期刊名称】《今日中国:中文版》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作为彩墨人物画家的南海岩,用极致的写实方法来展现生活中的感受,
绘画人物用新的绘画方法以达到要求。
艺术是包罗万象的,人类欣赏事物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艺术最忌单一化,而南海岩不同于传统的绘画手法,多样化的写实方法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人物画的色、墨处理中予以拙中见巧、实中得虚、满中有序。
【总页数】2页(P52-53)
【作者】吕冰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3
【相关文献】
1.情系古运河——著名中国民俗风情画家吴理人及其绘画艺术
2.剪绘人生路情系
石库门访海上风情画家、剪纸艺术大师李守白3.梦系有情山水尽展海峡情怀--记“两岸和平画家”李沃源先生的水墨人生4.情系青海藏区支援加快发展——全国
国土资源系统对口支援青海藏区发展工作纪略5.向春风畅开情怀——记著名书画家闵荫南先生的艺术人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透过凝重的光芒 触摸翱翔的心灵——体悟南海岩先生中国人物画的境界
透过凝重的光芒触摸翱翔的心灵——体悟南海岩先生中国人
物画的境界
张琦
【期刊名称】《对外传播》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杨绛曾经翻译过英国诗人蓝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也是很多人的心声。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展现着别样的魅力。
本刊"艺术长廊"栏目推荐的艺术家,都是在中国当代艺术长河中显现的珍品,是艺术园地中绽放的璀璨奇葩,其作品体现着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渴望,代表着这个时代中国画家对当代艺术的理解、追求与推进……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张琦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12.25
【相关文献】
1.忧伤的糖纸,像彩蝶飘进孩子的心灵——从《一千张糖纸》体悟文本解读的境界兼与吕茂峰老师商榷 [J], 张存平
2.用细腻的画笔触摸心灵的宁静——读刘杰先生《乡村系列》油画有感 [J], 孟彩
虹
3.朴素与真实——感受赵建成先生中国人物画的超然境界 [J], 张琦
4.用细腻的画笔触摸心灵的宁静——读刘杰先生《乡村系列》油画有感 [J], 孟彩虹;
5.用心灵触摸历史文化的颤动——读张心平先生的《发现里耶》 [J], 禹建湘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评家王进玉谈南海岩的彩墨写实人物画
中国画家,特别是近现代,包括当代很多的写意人物画家,大都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重水墨而轻色彩,重意韵而轻写实。
他们对色彩的表现与运用,对写实的认识与理解基本没有太多的概念和掌握。
即便有,也是不成系统的,比较片面或者零散的。
殊不知,在艺术多元化、新事物与新景象层出不穷的今天,传统中国画里关于造型、笔墨、色调等的一些阐释和表现方法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们丰富的审美感受的需求。
它要求画家们在继承传统理念与技法的同时,还要积极研究探索新的绘画语言和表达手法,还要积极借鉴吸收外来艺术的可贵可取之处,以充分实现当今社会和人们对艺术的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欣赏诉求和审美享受。
无疑,南海岩先生便是一位敢于创新、勇于突破,且富有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画家。
在拥有扎实的传统功力的基础上,他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一遍又一遍的摸索,终于形成和取得了其现在的绘画风格与艺术成就。
他的彩墨写实人物画,给人的感受是震撼的,是真实且厚重的,是大气而创新的。
美术评论家贾德江先生这样评论他及其作品,“他坚持中国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立场,将西方素描、色彩的造型观念与方法圆融于中国画的笔墨之中,精心塑造人物的个性及细微的深情变化。
他试图运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及表现手法去追求西方油画的那种凝重、深沉、丰富、细腻的写实画风,让色彩与水墨结合,服务于造型结构,让光影、明暗加入中国绘画体系的固有文化血脉之中。
”
稍微用心你就会发现,在南海岩先生的作品里,水墨和色彩并重,写意与写实同在,只不过他的水墨隐藏在了他的重彩里,他的写意含蓄在了他的写实中。
他以水墨技法结合人物的素描关系为开始和铺垫,然后再加以淡墨淡彩或重墨重彩,通过勾、描、点、写,皴、擦、泼、染种种方式,以表现聚墨堆彩的效果,同时力求呈现出理想的形质感和体积感,这其中包含了传统所提到的积墨积色的技法,以及素描水彩中精雕细琢的功夫。
南海岩先生试图在水墨重彩的充分运用上,以及形体的饱满塑造上,极大地发挥墨彩的表现力和渲染力,让自我的真实与激情、胆识与品格在浓墨重彩的画面上得以极大地释放和挥洒。
此外,南海岩先生特别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平凡最朴素最精微的场景和镜头,然后以艺术的手法予以表现出来,而且他的表现是一丝不苟的表现,是心怀深情的表现,他从不作简单的、浮光掠影般的描绘,因为他理想中的,以及他所追求着的并非只是外表的形象轮廓,或者外表的美丽与好看,相反,更多的是要反映和彰显出整幅画面的深邃内涵,以及画面中人物的善美本质,这里突出的是一种内美,是拨动观赏者心灵深处的东西。
所以,南海岩先生总会以最虔诚的信仰、最真切的感情、最生动的墨彩来完成每一幅创作。
因此,相对于当今那些矫揉造作、虚情假意、无病呻吟的画家们,南海岩先生是很值得称赞和学习的。
举凡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对西藏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的艺术源泉和灵感均来自于那片他深爱的土地和时刻牵念着的人们。
“我喜欢借助反映甘南藏民田园野趣的主题来抒发画的意境,创造艺术作品的完美。
”南海岩先生如是说,“在作品中留下一份真诚。
”因此,藏民们的生活、习俗,甚至他们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等等都成为了他极需要认真去表现的题材,都成为了他深刻的记忆、心底的情结。
正是因为这样的记忆和情结使他彻底找到了一种与西藏风土人情、文化内涵相吻合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他彻底找到了真正属于他自己的特别的笔墨构成语言。
有人说南海岩先生的作品实际上已经是西藏的名片,通过这一张张名片已经让很多的人关注西藏,并开始深入地了解西藏。
不错的,不仅仅他的作品是西藏的名片,他本人也早已经成为西藏文化风情的代言人,成为真实反映西藏生活状态的发言人,成为真正关怀体恤藏民疾苦的热心人。
(注:本文作者王进玉,著名艺评家、作家、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