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活动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初中物理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活动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初中
物理
一、活动目的:
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
二、活动准备:
凸透镜、光源、屏幕、物体(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物体)。
三、活动过程:
1. 凸透镜的成像原理
介绍凸透镜的基本构造和成像原理,即光线在凸透镜上的折射规律。
2. 凸透镜成像实验
(1)准备一只凸透镜、一盏小灯泡、屏幕和小物体。
(2)将凸透镜竖直放在桌子上,将小物体放在凸透镜的左侧。
(3)点亮小灯泡,让光线穿过凸透镜,进行投影。
(4)观察屏幕上的物体影像,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使用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物体,重复以上实验,观察并记录成像结果。
3. 讨论分析
(1)讨论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何种因素会影响成像结果。
(2)通过实验,对比观察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物体成像结果,分析成像规律。
(3)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如望远镜、显微镜等。
四、实验注意事项:
(1)操作时需注意光源、凸透镜和物品的位置及角度等。
(2)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如避免灯泡过热或触电等情况。
五、活动总结:
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深入理解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和规律,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科学探究能力。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6.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6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6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方法过程目标1.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你玩过这个游戏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教师:我们现在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箭头,就用我们的小水珠先离得近一些来观察箭头,然后逐渐离开,注意你在移动过程中,你看到的像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一开始我看到正立的、放大的箭头,后来我把凸透镜向上移,看到箭头变小了,而且是倒像。
教师:其实小水珠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也就是凸透镜,成放大的像,但凸透镜总能成放大的像吗?学生:不是的。
教师:的确通过上节的学习和我们刚才的小游戏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
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有时成倒立的像,有时成正立的像。
那么凸透镜的成像的不同和什么有关系呢?凸透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二、新课:(一)提出问题教师: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这些结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猜想教师:问题提出来了,我们想想看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教师:凸透镜到箭头的距离在变,结果看到的像就不一样。
教师:同学把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并排放着,分别通过两个凸透镜来看箭头,你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学生:一开始我移动凸透镜看到两个箭头一起放大,再移动,小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是放大、倒立的,而大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仍然是放大、正立的。
教师: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使你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这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教师:凸透镜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原因可能是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还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知识讲解(基础)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基础)【学习目标】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像倒立、缩小(或放大)实像的条件及应用;3.知道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4.掌握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过程。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要点梳理】知识点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 实验目的:观察凸透镜成各种像的条件2、 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3、实验步骤:(1)共轴调节,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
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2u f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
测量像距和物距。
(3)把蜡烛移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2f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
测量像距和物距。
(4)把蜡烛再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f u f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
测量像距和物距。
(5)把蜡烛继续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移动光屏,看是否能够成像 (6)把蜡烛移动到凸透镜的焦点以内,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还能看到烛焰的像吗?要点诠释: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利用平行光源或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实验室提供的凸透镜的焦距有5cm、10cm和30cm,我们所选的透镜最好在10cm—20cm之间,太大或太小都不方便)。
2、操作过程中,应固定好蜡烛、凸透镜,然后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为止,读出物距与像距的大小。
3、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也找不到物体的像。
此时应去掉光屏,透过凸透镜观察火焰的成像情况。
知识点二、凸透镜成像规律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见下表:物的位置像的位置像的性质应用举例u>2f2f>v>f物像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相机,眼睛u=2f v=2f等大、倒立、实像特点:实像大小转折点2f>u>f v>2f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电影机u=f不成像特点:像的虚实转折点u<f物像同侧放大、正立、虚像放大镜2、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以联想它的应用来加以记忆,典型的三个应用是: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它们都是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制成的。
北师大八年级物理下册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常见的光学仪器课件
2、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密度有关 其它水里能做到吗?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在 死 海 里 悠 闲 地 看 书
·设计实验 1、浮力的测量
测力计的示数为什么变小了?
说明浸入水中的铝块受到 了浮力的作用。 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F浮=G-F
2、实验器材
圆柱
体
水
酒
浓盐
弹簧测
精
水
力计
3、实验方法 注意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收集证据
焦距 /cm
物 距 物距与焦 像 距
/cm 距关系
/cm
实虚
像的性质
大小
正倒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分析论证
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交流,明确结论。 (1)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2)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 大的实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 (3)像的正倒: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 的像?
·进行实验 1.探究浮力与物体浸没后的深度的关系
记录实验数据表格
深度h / cm
3
6
9
重力G / N
弹簧测力计示数F / N
浮力F浮/ N
结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水中后的深度无关。
2.探究浮力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关系
记录表格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 积V/ 格 重力G / N 弹簧测力计示数F/ N 浮力F浮/ N
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如冰山)受到浮力,那么浸没在 水中的物体(如浸没在水中的苹果)也会受到浮力吗?
02
什么是浮力?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 、气体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6.2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教材依据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二节,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需一课时完成。
本节在上一节学习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深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要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强化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
二.设计思路首先,情景导入,展示学习目标。
其次,利用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光的色散、色光的三原色和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在探究过程中,小组内要相互配合,相互讨论。
再次,学生展示提升,老师答疑总结。
最后,当堂达标检测并布置作业。
三.教学目标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2、理解虚像和实像概念.四.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过程。
五、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与归纳。
六、教学准备第 1 页实验用具: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多媒体。
多媒体: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
七、教学过程八、教学反思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
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
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
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第 3 页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在实验结束得出实验数据之后,关键是对数据的处理。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北师大八年级物理下册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
3.物体位于凸透镜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 f<u<2f ),成倒立 的、放大的、实像。实像位于凸透镜另一侧的二倍焦距之外 (v>2f ),物体与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4.物体位于凸透镜焦距处(u=f ),不成像。
5.物体位于凸透镜焦距内(u<f ),在同侧得到正立、放大的 虚像。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做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相同 吗?你还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课堂小结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
随堂练习
1.调查一下你周围的生活用品,哪里应用了凸透镜 成像规律。在调查的每一个实例中,都要弄清楚 被观察的物体是什么,它离凸透镜多远,产生的 像有什么特点。
轻轻吹蜡烛的火焰,使它向左侧或右侧倾斜,观 察火焰的像是向左侧还是向右侧倾斜。
进行实验:
点击 图片 播放 视频
1.物体位于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u>2f ),成倒立的、缩小的、 实像。像位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f<v<2f ), 物体与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2.物体位于凸透镜2倍焦距的地方 (u=2f ),成倒立的、等大 的、实像。实像位于凸透镜另一侧的二倍焦距处(v=2f ),物 体与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不可能。
问题一:如何保证蜡烛的像始终能成在光屏中央? 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处于同一水平高度。
问题二:怎样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先把物体放在①u>2f处,②u=2f处,然后放在③ f<u<2f处,④u=f处,最后放在⑤u<f处; 这样,由远到近,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问题三:如何探究像与物体的左右关系?
北师大物理八年级下册6.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像的原理。
五、近视镜是一个()
镜,花镜是一个(
)镜。
四、照相机是利用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在
()之二外倍,焦在距胶片上成()、()
的实像的缩原小理。
五、近视镜是一个()
镜,花镜是一个(
)镜。
四、照相机是利用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在
()之二外倍,焦在距胶片上成()、()
的实像的缩原小理。
倒立
五、近视镜是一个()
其主要应用在:照像机、 人的眼睛
F
F
①跟主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通过焦点; ②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跟主轴平行; ③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透镜后方向不变。
物距等于2f成像规律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 与物异侧,物距等于像距。
其主要应用在:其很少应 用
F
F
①跟主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通过焦点; ②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跟主轴平行; ③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透镜后方向不变。
凸透镜
透镜分为了二类:
一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一类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主光轴:透镜中连接两侧面 球心的直线叫透镜的主光轴
主光轴
光心:在透镜的主光轴上有个特 殊的点经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 发生改变
凸透镜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 光线行有会聚作用
焦点、焦距 焦 点
焦距
凹透镜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 光线行有发散的作用
凹透镜成像
A
A`
F B`
F
B
①跟主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通过焦点; ②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跟主轴平行; ③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透镜后方向不变。
一、已知f=10cm,如果把物体放在25cm的地方, 则在光屏上会得到一个(),()的( )像。
二、人们使用的放大镜是利用物体到透镜的距 离在()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工作。
北师大八年级物理下册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常见的光学仪器教学课件
像距(v)
新课教学
4、物体位于凸透镜焦距处(u=f ),不成像。(用三条特
殊光线解释)
u=f
·
物距(u)
新课教学
4、物体位于凸透镜焦距内(u<f ),在同侧得到正立、放
大的虚像。(用三条特殊光线解释)
u<f
·
像距(v) 物距(u)
新课教学
5、归纳小结图
凸
像的性质
透 镜 焦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
离(u)
典题剖析
典题剖析
例1 如图所示,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 c、d、e各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则:
1.把烛焰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把烛焰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___________________点,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 屏距凸透镜最远。
D、实像:能用光屏接到的像 E、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到,不能用光屏接到的像 <三>、实验步骤 1、选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 2、巧安装:调节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使三者的中
心在同一高度上(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 的中央)。
新课教学
蜡烛
凸透镜
3、从远到近逐渐改变点燃的蜡烛到透镜的距离,观察 像的倒正、大小、虚实怎样变化,测出每一种情况下 的物距和像距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当物距大于焦距时,成倒立实像。当物距小于焦距 时,成正立虚像,并且虚像比物体的尺寸大。
2、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在f<v<2f得到了倒立、缩小
的实像。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像距等于2倍焦距,得 到了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 间时,在大于2倍焦距得到了倒立、放大的实像。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 课件
A.像变小,像距变小 B.像变小,像距变大 C.像变大,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像距:v
物体位于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 U>2f ),成 倒立的、缩小的、
实 像。
像位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 f<v<2f )
物体与 实 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2f>u>f
·· ·
· ··
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 2f>u>f )
成 倒立的、 放大的、 实 像
物体与实像大小比较 实像大于物体 (像大) 物距与像距大小比较 像距大于物距 (像距大)
同侧
正立.放大
2、凹透镜成像规律 同侧、正立、缩小、虚像。
像的性质 实像 实像 实像
虚像
思考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 像
的
情
况
离
倒立/正立 放大/缩小 实像/虚像
大于2倍焦距 倒 立 缩 小 实 像
倒 立 在2倍焦距和焦距 之间
放大
实像
小于焦距 正 立 放 大 虚 像
应用
照相机
幻灯机 投影仪 放大镜
在凸透镜成像中,物体移动时,实 像和虚像的转折点在哪里?放大和 缩小实像的转换点在哪里?
当所成的像是实像时 物、像异侧
当所成的像是虚像时 物、像同侧
课堂练习:
1.某同学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把光屏移到离凸透镜16CM处,使在光屏上出现
烛焰的倒立.放大.清楚的像,则该同学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 )
A.6cm B.8cm C12cm D.18cm 2.一凸透镜的焦距为f,当物体从离凸透镜1.5f处移到3f处的过程中,像
北师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学习、上课课件)
感悟新知
知1-讲
(4)当u<10 cm 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承接到像; 在光屏一侧,通过透镜看去,能看见蜡烛一侧有一正立、 放大的像;取下光屏,放到蜡烛一侧像的位置,不能承 接到像。
感悟新知
知1-讲
4. 分析实验表格、 实验 焦距 物距 像距
成像特点
次数 f/cm u/cm v/cm 大、小 倒、正 虚、实
(3)通过“测量”确定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在光具座上通过 刻度尺直接读数即可。
(4)安装调整器材:取一焦距(f)为10 cm的凸透镜固定在 50 cm 刻度线处;点燃蜡烛后,调整烛焰中心、凸透镜 中心和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以便使像呈现在光屏 的中央。
感悟新知
知1-讲
(5)设计实验表格 实验 焦距 物距 像距
知1-讲
深度理解 物体在焦点位置不成像的原因:由焦点位置发出的
光经过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平行光线不能相交,故 不能成像。
感悟新知
知1-练
例 1 [中考·淮安节选]如图2所示,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 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感悟新知
知1-练
(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 凸透镜的主__光__轴___上。 解析: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为了使烛焰的像 成在光屏的中央,要调节烛焰、光屏的中心都位于凸透 镜的主光轴上。
知1-练
(2)小明将蜡烛移至光具座20 cm 刻度线处,将凸透镜移至 50 cm 刻度线处,如图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 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_缩__小__的实像。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距离物体 凸透镜成像特点与
比较近;用照相机拍摄景物,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6.2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案2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问题的提出
1.凸透镜可以成像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进行猜想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透镜及其对光线的作用,知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那么如果将一个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会有什么现象呢?”
引导学生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和讲台上的大屏幕后,接着问:“凸透镜为什么会成不同特点的像?成不同特点的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
分析部分学生的数据中出现的错误,和学生一块探讨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
学生讨论得到的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的共同特点:倒立,光屏可接到,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是实像.
提问;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多远处在光屏上得不到像了?
如果把光屏取下,从光屏这一侧观看: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结论:看到一个放大、正立的像.这个像与在光屏上得到的像有什么区别?
虚像、实像
u>2f
2f >v>f倒立来自缩小实像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f=
2f >u>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u<f
/
正立
放大
虚像
U=f
不成像
进一步总结得到:一倍焦距是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I实像与物体在透镜两侧且倒立;虚像与物体在透镜同侧且正立.
当成虚像时,物、像的左右一致,上下一致I当成实像时,物、像的左右相反,上下相反.
(1)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
(2)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
(3)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
(4)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
(5)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
八年级物理§6-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6-3生活中的透镜北师大版知识精讲
初二物理§6-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6-3生活中的透镜北师大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6-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6-3生活中的透镜知识结构及知识要点:1.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探究实验的过程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2.生活中的透镜照像机幻灯机和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一)知道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过程:(1)探究步骤:①熟知探究实验的仪器材料,知道什么是共轴调节(共轴调节的方法,目的)②会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其方法有:太阳光聚焦法,远物成像法③观察凸透镜成像情况:(2)探究记录:①从表中可以找到凸透镜成像的关键:(1)焦点是成实像还是成虚像的分界点。
(2)两倍焦距处是像比物大还是像比物小的分界点。
(3)实像总是倒立的且像和物分居透镜两侧;虚像总是正立的且像和物位于透镜的同侧。
如果我们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凸透镜成像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还可以建立成像的动态情景,当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移动过程中,像逐渐变大,像距v也逐渐变大。
但是,只要物体未到达二倍焦距点时,像的大小总比物体要小;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
当物体到达二倍焦距之内逐渐向一倍焦距点移动过程中,像变大,像距v 也变大,像的大小总比物体要大,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二倍焦距以外。
可见,二倍焦距点是凸透镜成缩小实像与放大实像的分界点。
②区别实像和虚像1)从观察角度去区分:实像可以用眼睛看到,也可以用光屏接收,而虚像只能用眼睛观看不能用光屏接收。
2)从成像实质去区分:实像是光线的实际交点所成的像,而虚像是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所成的像。
除了实验,还可以利用作图的方法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物体通过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完全也可以用成像光路图很简单、很直观地表示出来。
掌握这种方法对理解和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是有很大帮助的。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6.2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案3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其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探究式学习,鼓励奖信息技术渗透与物理教学之中。
本节课的教学从设计上力图将信息技术与实验有机结合,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探究式为主,其它教学方式为辅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探究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增强探究过程的实效。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入新课、提出问题,通过教师的诱导,深化实际问题,形成物理问题。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猜想,涉设计探究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初步认识凸透镜的秤想规律。
在利用凸透镜秤像的课件模拟实验,获取凸透镜成像的动态信息,归纳结论。
整个教学以“设计—探究—发现”为基本过程,策动、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教学后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对探究方案的制定,实验数据的处理,还是最终知识的形成,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在课堂上,学习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发现权、思考权、发言权,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中“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这一知识,教师不是用传授定论的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
这样,学生在获得某一知识结论的同时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切合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一时代要求。
与单向且被动参与接受知识的教学过程相比,这种知识获取过程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它决不是一知半解的,更无需死记硬背,因而是一种“优质”的知识;学习者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由此形成并拥有的知识具有极高的迁移价值,因而是一种“活化”的知识;另外,学习者在获取“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而这些方式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从事探究工作所必需的,因而还是一种极具可持续发展意义的“长效”的知识。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6.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共24张PPT)
照相机、 眼睛
测凸透镜焦距
投影仪、 幻灯片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2、在实验中,你能发现实像和虚像的分界 点在什么位置吗?
3、在实验中,你能发现放大的像和缩小的 像的分界点在什么位置吗?
2021/9/5
规律精炼
2021/9/5
观察光通过玻璃砖的折射情况
· ·· F OF · ·· F OF
· ·· F OF · ·· F OF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④
2021/9/5
F F
f u=f 不成像
⑤
2021/9/5
F F
f u<f 倒立放大虚像
实验器材
光具座
点燃的蜡烛
凸透镜
光屏
如何保证蜡烛的像始终能成在光屏上?
测得凸透镜的焦距f=10 cm
2021/9/5
镜头(凸透镜)
屏幕 像
投影仪
投影片 (物)
应 用
设
()
像
照相机能成倒立
计 课
的、缩小的实像。
题
预
备
实
镜
验
(
头
投影片上的图案
1 0
凸 透
通过凸透镜形成一个
5
)
镜 放大的、倒立的实像.
论 证
口
诀
练 习
拓
放大镜就是凸
展 挑
透镜,能成放大的、正 战
返
立的虚像。
F F
f u=2f v=2f 倒立等大实像
6,2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八年级物理下册件(北师大版)
作图
3.如图所示,OO’为凸透镜的主光轴,S’ 为点光源S经凸透镜成的像,SA为光源S发出 的一条光线,请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凸透 镜,并完成光线SA通过凸透镜的光路图。
1.在实验中用白纸将透镜遮住一部分会怎么样?
像的亮度会变暗,光屏上不 会出现白纸的像
综合
2.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透镜镜头上有一 只很小的飞虫在爬动,我们从光屏上将观察到 ()
像距
像的 焦距
次数
u/cm
v/cm
性质 f/cm
1
2
倒立
3
放大 5
4
实像
5
6
二:如果物距小于一倍 焦距,那么成像情况会 怎样?
问题:
1、在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成虚像?
2、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实像?在什么情 况下成放大的实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 3、成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燃烧的蜡烛不断变短,光屏上的 像向上移动,为使像呈在光屏中 央,应该将光屏向上移动或蜡烛 向际光线会聚而成,不能在光屏成像。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成像在光屏上。
实验前应注意:
1、实验过程中,蜡烛烛焰、凸透 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应位于在同一高 度。
2、凸透镜的焦距为5㎝。
成像规律
当物距u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物距u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物距u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物距u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笔记
物距u U>2f U=2f f<U<2f
U=f U<f
成像性质 倒立缩小实像 倒立等大实像 倒立放大实像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 律
首先我们讲解下物距和像距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案)
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学马山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其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探究式学习,鼓励奖信息技术渗透与物理教学之中。
本节课的教学从设计上力图将信息技术与实验有机结合,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探究式为主,其它教学方式为辅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探究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增强探究过程的实效。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入新课、提出问题,通过教师的诱导,深化实际问题,形成物理问题。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猜想,涉设计探究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初步认识凸透镜的秤想规律。
在利用凸透镜秤像的课件模拟实验,获取凸透镜成像的动态信息,归纳结论。
整个教学以“设计—探究—发现”为基本过程,策动、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教学后记: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对探究方案的制定,实验数据的处理,还是最终知识的形成,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在课堂上,学习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发现权、思考权、发言权,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中“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这一知识,教师不是用传授定论的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
这样,学生在获得某一知识结论的同时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切合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一时代要求。
与单向且被动参与接受知识的教学过程相比,这种知识获取过程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它决不是一知半解的,更无需死记硬背,因而是一种“优质”的知识;学习者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由此形成并拥有的知识具有极高的迁移价值,因而是一种“活化”的知识;另外,学习者在获取“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而这些方式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从事探究工作所必需的,因而还是一种极具可持续发展意义的“长效”的知识。
本节课中基本实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效整合。
为探索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提出了很有前景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