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1题给我们的启示
历史新课标卷第41题
历史新课标卷第41题(开放性试题)题型探究(一)、地图类(疆域、城市布局、交通路线等)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或示意图等)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一:北约和华约对峙图图二:欧洲联盟成员国示意图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国家、地区和世界格局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提示语中心语提示语限定语答项语提示语答项语解题方法:(1)、审清题意(分析见上面)。
注意答项语的变迁,应该是由什么到什么的表述。
(2)解答题目。
①观察地图中直观信息(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加以表述。
有关国家:德国由分裂走向统一;有关地区:欧洲由分裂对峙到走向一体化;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到多极化;②解析地图中的深层信息,主要是分析图中直观信息的成因和影响等。
A、二战中德国战败,雅尔塔体系造成德国分裂;苏东剧变,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统一。
B、二战后两大阵营冷战,使欧洲处于分裂对峙;西欧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和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苏东剧变,扫除欧洲一体化进程障碍。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C、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全面对抗,形成两极格局;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西欧、日本、中国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都城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形成的都城文明堪称中华文明的缩影。
图8唐朝长安平面图图9北宋东京平面图比较唐朝长安平面图与北宋东京平面图,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提示语中心语提示语限定语答项语提示语答项语解题方法:(1)、审清题意(分析见上面)。
(2)解答题目。
①观察图中直观信息(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加以表述。
A、唐长安城市格局规范整齐(或城市布局整齐划一;讲究垂直对称等),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则不十分规范整齐(或不讲究方正规划);B、唐朝坊与市分开,商业区固定在特定区域,而北宋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或北宋的坊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C、唐长安城市呈现棋盘状封闭式格局,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呈现开放式格局;D、唐朝长安城市布局以政治、军事因素为主(或突出政治、军事的功能),商业功能并不突出,而北宋东京的商业、文化功能更突出。
2011 年高考新课程卷第41 题的立意及对教学的启示[J]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2011年高考新课程卷第41题的立意及对教学的启示任世江(《历史教学》编辑部,天津 300051)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程卷第41题是一道高难度的历史试题。
此题要求论证的观点学生较难理解,但在必修课程内容中有依据。
认识这道试题的考查目标,有利于扭转教学重知识的传统,有利于教师宏观认识课程内容,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目前,很多高考历史复习资料编制了大量的水平低劣的填空题和选择题,使学生仍陷于“题海”而无暇思考。
如果过去可以说:“高考怎么考,我们就怎么教”,那么现在可能是:高考这样考,很多教师还不知道怎么教。
尽管很多省市已经自主命题,但全国卷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不可忽视。
重视高考就应该研究高考试题,从中分析教学的差距,改进教学。
即便以应试为目的,能跟上高考全国卷的水平,实际也必然要进行素质教育。
第41题的导向性非常明显,研究此题,窥测命题思路,可以使教学变被动为主动。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2013年高考新课标历史试卷41题解析
2013年高考新课标历史试卷41题解析侯立庆《中学生政史地》2013.10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4530002013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卷最大特点就是41题考察方式的变化,由开放性材料试题转变为历史地图题。
41题开放材料试题自2011年高考推出后,深受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好评,这一命题契合了多角度看待历史的新理念,既能考察学生基本历史素养,也彰显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如2012年试题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具体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凸显了开放性的能力立意。
但是,通过两年的实践,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广大师生在备考中普遍将这一问题模式化,学生回答问题基本上采取“观点——史实——总结”的“三段论”式答案,失去了命题的本来用意和生命力,使命题走入死胡同,进行改进势在必然。
今年41题采用了历史地图命题颇有新意,值得推崇。
【高考真题】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课标1卷)。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九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十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解析:历史地图也像文字一样,包含多方面的信息,需要根据地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提取总结,只要方法得当、思路正确,题目并不是很难。
1、我们对两幅地图州、道的分布比较发现,东汉时的州多分布在黄河中下游,而唐朝的道南北分布相对均衡,主要是因为唐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自然就可以形成如下答案:要点一:信息:汉代的州多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基本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唐朝时,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2、通过地图的对比我们还会发现,东汉的州和唐朝的道地理划分的依据不大相同,我们可以总结为如下答案:要点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划分规则有很大不同。
高考全国卷历史第41题小论文类题型解析
高考全国卷历史第41题小论文类题型解析(虎门外语学校储涛)小论文是近几年全国卷历史高考第41题的主流题型,从2011年出现小论文以来,6年来总共考了4次,这类题型特点有三,一是突出考察了考生的价值观,具体来看就是史观的理解运用,如15年全国卷1第41题主要要从唯物史观来分析这个公式,而16年全国卷1的第41题主要是从文明史观来解析运用,都不是简单记一记概念就能行的,而是要真正理解,并且能与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行。
二是突出考察学科思维能力,主要是史论结合以及建立这个思维基础上的逻辑推理能力。
从近几年全国卷来看,所选取的材料主要来自经典,考生必须根据题目要求准确解读材料,合理推理,然后才能做到解析观点,加以论证。
其中史论结合是最重要的考察点,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再好,但不能有效的根据要求解读材料也是不行。
三是突出考察表述能力。
这类题型既然是历史小论文,那么就要求术语运用要准确,使用本学科的论证方式,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由于时间很紧,强度又大,所以在短时间能写出高质量的历史小论文实在不容易,若非平时高强度训练,具有了相当的能力,想征服这座高地着实不容易。
这也是这道题平均分一直在低位徘徊的原因,也使得这道题成为历史科的压轴题。
有老师对此类题型做了如下归纳,首先明确解题要领,概括为四句话: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然后解题步骤,分为三步,写观点,要提炼观点,该表态的表态,该阐释的阐释;接下来就是论证,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最后一步就是总结,对以上论证升华、补充、拓展、评判。
总体来说,很精辟很到位,本文主要是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梳理,力求更实用,更有效的提高备考针对性。
从这几年的高考题来看这一题型又可细分为三类:观点评述类、观点论证类以及半命题小论文。
观点评述类与观点论证类的不同在于前者要求考生对特定观点表态,后者就不需要,只要对特定观点进行论证即可,与半命题小论文的不同在于后者要求围绕特定主题自行拟题然后加以论证。
02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图表信息类(二)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二、图表信息提取类图表信息提取类的考查方式经常以表格、地图、统计图、柱型图、曲线图等形式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一节就此专题进行讲解。
一、表格式表格式的解题技巧三点很关键,一是划分层次,二是合并同类项,三是结合时间分析原因。
1.(2015·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2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考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节假日变化【解析】观察表2,找出我国节假日变化的趋势,例如从1950年与1995年—2008年,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从2008年开始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等,选取任一趋势,结合史实对变化趋势的原因进行说明。
【答案】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4分)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8分)(“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2016·黑龙江大庆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2 1949—2022年我国举办或即将举办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一览表赛会\年份1949—19891990 2008 2010 2011 2015 2019 2022亚运会-北京广州杭州夏季奥运会-北京世界游泳锦标赛-上海世界田径锦标赛-北京男篮世界杯-北京南京等冬季奥运会-北京张家口表2能够反映我国举办或即将举办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2013年全国新课标全国文综 试卷历史41题》说题
比较普遍地出现在选择题中,但2013 年直接把纯图片用于主观题命题还属首 次。这种题型对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 历史知识的储备有很强的要求,考查方 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对学生的综合能力 考查比较明显,该题的变化可能是命题 者的求变设计,不失为2013试题的一 个亮点。
一、原题重现: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3年全国文综1卷》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3、 阅读图片不能独立的看,而是把所有图 片相互联系,比较、分析,找出规律性并进 行全面解读;一般来讲,命题者会围绕一个中 心去选材,因此,几个图片之间有其必然联 系。如卷Ⅰ中,不能独立地去解读东汉或唐 。朝的行政区域的设置,而应该是围绕汉唐历 史的变迁这个中心,再联系政治、经济、文 化等相关知识去进行解读,找准变化并说明 。卷Ⅱ中,也不是单独地去分析中国或英国 的建筑,而是从建筑与政治关系角度对中英 去进行对比,这就要找准比较项,找出规律 并说明。
结合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 新课标卷Ⅰ第41题:信息一:汉代的州集中于黄 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大体平衡。说明唐 代行政管辖区扩大,南方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 信息二:由州到道的名称变化的信息,说明唐代 加强了对地方监察,中央集权对到加强。信息三 :汉代的州名与唐代的州名(如江南东道等)有 很大不同。说明唐代的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 形势。信息四:由东汉北方紧密南方稀疏的行政 区划到唐代相对均衡的分布,说明唐代民族凝聚 力,文化认同感加强。
4、全国1卷的41题提供的汉唐历史变迁的材料, 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政治、经济、 文化的掌握,但实际考核的却是考生多元史观的 积累。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 培养、史学思维养成和史学方法运用的要求。全 国2卷41题中太和殿和白金汉宫都来源于现实生 活,较好的体现了高考命题来源于生活、高于生 活和关注社会热点的命题趋势,也扩大了历史资料 的来源和命题范围. 这种题型突破了传统试题的 设问方式,将学生已掌握的认知结构运用于新的 历史情境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现实问 题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 距离,使历史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体现了新课改 的理念和历史学科特点。
新课标卷文综卷第41题(开放性试题)题型探究及方法解读
新课标卷文综卷第41题(开放性试题)题型探究及方法解读一、地图类(疆域、城市布局、交通路线等)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或示意图等)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一:北约和华约对峙图图二:欧洲联盟成员国示意图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国家、地区和世界格局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提示语中心语提示语限定语答项语提示语答项语解题方法:(1)、审清题意(分析见上面)。
注意答项语的变迁,应该是由什么到什么的表述。
(2)解答题目。
①观察地图中直观信息(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加以表述。
有关国家:德国由分裂走向统一;有关地区:欧洲由分裂对峙到走向一体化;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到多极化;②解析地图中的深层信息,主要是分析图中直观信息的成因和影响等。
A、二战中德国战败,雅尔塔体系造成德国分裂;苏东剧变,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统一。
B、二战后两大阵营冷战,使欧洲处于分裂对峙;西欧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和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苏东剧变,扫除欧洲一体化进程障碍。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C、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全面对抗,形成两极格局;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西欧、日本、中国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
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都城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形成的都城文明堪称中华文明的缩影。
图8唐朝长安平面图图9北宋东京平面图比较唐朝长安平面图与北宋东京平面图,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提示语中心语提示语限定语答项语提示语答项语解题方法:(1)、审清题意(分析见上面)。
(2)解答题目。
①观察图中直观信息(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加以表述。
A、唐长安城市格局规范整齐(或城市布局整齐划一;讲究垂直对称等),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则不十分规范整齐(或不讲究方正规划);B、唐朝坊与市分开,商业区固定在特定区域,而北宋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或北宋的坊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C、唐长安城市呈现棋盘状封闭式格局,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呈现开放式格局;D、唐朝长安城市布局以政治、军事因素为主(或突出政治、军事的功能),商业功能并不突出,而北宋东京的商业、文化功能更突出。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完全解析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语文(完全解析版)(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4省使用)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②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③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
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④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完美答案
高考全国卷41题最完备答案2011年题组1.(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限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受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折服才起先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相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究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很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绽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吉林省评卷组高度认可的一份试卷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首先归功于自身的创建,但同时在确定程度上受惠于其他文明的成果。
故此,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缘由的表述不完全精确。
论据及说明如下:评论:①西方的政治文明传统和思想文化成果为其后来的崛起产生了主动影响,西方不是“突然崛起”的。
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完备的罗马法体系,为后世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供应了借鉴来源。
再如中古基督教文化传统奠定了后世西方思想文化的基调。
②近代西方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崛起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全球霸权的建立。
通过大航海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
2013年新课标高考历史卷第41题评析
2013年新课标高考历史卷第41题评析①余柏青(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3年考试大纲规定,历史学科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主观题41题为读图比较分析题,该题重点考查了考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品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反映了考试大纲的规定,充分体现了新课程高考历史试卷命题的指导思想。
但一线教师和考生普遍认为该题超考纲、难度大、区分度小,不利于高考选拔人才。
为什么会出现专家称好,教师愤懑,考生憋屈的现象呢?拙文试从试题质量、考生答题及教学建议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希望为“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做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
一、试题质量分析试题的编制过程,是立意、情境、设问等要素的构筑和呈现过程。
③立意是命题的核心,它的主要依据是《考试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规定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对学生作出了具体要求。
它要求学生“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
”为了考核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命题者根据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选择历史地图作为立意的材料,要求考生比较《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和《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情境是实现立意的材料和介质,它关系到立意的表达程度。
《考试大纲》要求“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通过材料构建全①本论文为湖南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历史学科教育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科研成果。
②教育部考试中心:《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37页。
3-2-1精品系列政治2013版 专题41 寻觅社会的真谛(解析版)
一、考点解读1、高考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 2013版最新教材修改变动本部分新版教材无变动。
3 考生记忆手册(可单独打印)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原创精品高考系列专题41寻觅社会的真谛(记忆手册)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①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同时要确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来源:学.科.网]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略【方法论】①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社会规律办事;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3、历史发展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不同社会基本矛盾解决方式一样)4、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体现在:人民尊重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013全国新课标卷历史第41题解题思路[学案]
41题解题思路:A.提取材料中的观点B.自己对材料观点的认识C.用史实证明自己的观点D.总结高考41题评论(评述)题占12分分值,评分标准就一种:SOLO分类评价法。
了解什么是SOLO分类评价法,对试题讲评及学生答题指导很有帮助。
一、SOLO分类评价法的基本观点SOLO分类评价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由澳大利亚学者约翰·比格斯(Biggs)教授创建。
比格斯教授是一位教育心理学家,曾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香港从事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生的学习模式研究。
SOLO分类评价法的基本理念源于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指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认知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阶段之间的认知水平有质的区别。
比格斯和他的同事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认知不仅在总体上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在对具体知识的认知过程中,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
人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阶段是可以观察到的,因此称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OLO 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他们认为,学习结果的复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量的方面,即学习要点的数量;二是质的方面,即如何建构学习要点。
也就是说,学生在具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发生一次跃变,学生在对于这一种知识的认知就进入更高一级的阶段,可以根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表现来判断他所处的思维发展阶段,进而给予合理的评分。
这个理论与皮亚杰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根据学生总体上的思维水平对学生进行分类,而是对学生的每个反应进行分类。
根据这两方面的要求,比格斯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分为五个层次,各个层次及其表现如下表所示:二、SOLO分类评价法的各个层次及其具体表现:前结构层次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被材料中的无关内容误导,回答问题逻辑混乱,或同义反复。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政治试题评析与思考
值 体 系 引领 社会 思 潮 、 凝 聚社 会共 识 、 在社 会 主 义文 化 强 国的建 设 过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 ,
必须 坚持 中 国共 产党 的领导 等 。
【 试 题精析 】
1 2 . 2 0 1 2年 , 某 县农 民种植 的土 豆 产量 大 增 , 但 市 场 没有 相应 扩 大 , 农民 不得 不低价 销 售 , 收入 不增 反 降。 图5的①② ③( 中, 能够 反映这 种 “ 丰产 不
元, 一年 后 交货 。 H公 司 生产 一件服 装 的成本 是 1 4 4 人 民币元 。 签订 合 同时 汇
率为 1 美元= 6 _ 3 2人 民 币元 , 交 货 时为 1 美元= 6 . 2 7人 民 币元。 在 不考 虑其 他条
2013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第41题评析
2013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第41题评析石嘴山市第一中学李智勇2013年高考新课标文综第41题属于评论类史料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比较问题的能力,是对中国故宫里的太和殿和英国的白金汉宫、唐宁街10号在建筑和政治两方面的比较。
一、相关信息解读1、太和殿是“东方三大殿”之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俗称“金銮殿。
现在很多人认为太和殿平时是用于上朝的,其实不是。
太和殿其实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门、乾清门(为御门听政)、乾清宫(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召见大臣所在地)、还有养心殿(清朝后期垂帘听政)的,并不是平时所说的太和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
它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长64米,宽37米,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
2、白金汉宫是英国的王宫。
建造在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城内,位于伦敦詹姆士公园的西边。
宫内有六百多个厅室。
宫外建有宽阔的广场及御花园。
白金汉宫是英国国家庆典和王室欢迎礼举行场地之一,也是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历史上每逢英国欢庆或是危机时刻,这里也是不列颠人民一处重要的集会场所。
3、唐宁街10号10号除了是首相的官邸和首相的办公室外,首相的秘书、助理和顾问都在首相官邸内工作。
首相每天都会在唐宁街10号与阁僚和智囊制定政策,而一般的机要部门,如国会、财政部和外务部距唐宁街10号也只有数分钟的路程,所以首相很容易便能够取得情报和联系。
另外,君主所居住的白金汉宫就在附近,好让首相定期前往白金汉宫,向君主汇报政事。
首相官邸内有不同的会议室和晚宴厅,首相会常常在那里接见社会各界和各国领导人。
因此,唐宁街10象征英国政府的中枢、也是英国政治的权力核心之一。
二、本题命题特点1、本题命题方式很新颖。
利用图片进行高考历史命题,这种方式虽然早就已经产生,但是,作为文综第41题评论类史料题,利用图片进行命题确实是近几年来的首次,还是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感悟试题变化 完善教学策略—由2013年新课程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引发的思考
感悟试题变化完善教学策略——由2013年新课程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引发的思考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李树全源于2010年的“历史前提”,成于2011年的“欧洲崛起”,结于2012年的“冲击—反应”,可以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第41题以其多元的视角、宽广的视野、开放的形式,给高考历史试题增添了一抹靓丽。
很多老师都非常关注第41题,研究第41题,同时也对41题寄予了很多期待。
从一定程度上讲,已悄然形成了“第41题现象”。
第41题之所以令人关注,不外乎三个方面原因:第一,实现了命题形式的突破长期以来,高考试题的开放性问题一直备受纠结——太开放,往往被指责为超纲,不开放又被指责为传统。
以2010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为界,历史试题的开放性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2010年第40题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要求学生思考“资本主义萌芽”这一历史现象在东西方发展的不同结局,学生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回答。
接着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以一种独立题型的方式,继承和发展2010年第40题第(3)问的风格。
试题立足于新材料,要求学生评材料中“欧洲崛起”的观点。
2012年继续坚持这一命题风格。
近三年第41题(含2010年第40题第三问,下同),都没有提供唯一答案,甚至连参考答案都没有提供,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对材料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试题以其较大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大的思维空间,符合新课程历史学习的要求,对中学历史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第二,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方向近三年的第41题,取材广泛,不受教材和各种条条框框限制,能较好的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方向。
从近三年的试题情况看,第41题选用的材料大多取材于教科书之外,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争论。
如2010年第40题第(3)问,指向学术界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没有成长起来;2011年第41题,以“欧洲崛起”为话题,思考“欧洲中心论”;2012年第41题,则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化发展模式。
如何提高高中学生自拟历史小论文标题的历史解释能力
如何提高高中学生自拟历史小论文标题的历史解释能力自2011年高考首次小论文题以来,小论文题至今一直是全国各地高考必考题型。
高考历史小论文题型是材料解析题的演变、发展与创新。
该题型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史论题(或称材料观点论证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以唯物史观等为指导,论证试题提供的某种观点或对某个角度的关系进行论述。
前者则是举出相应的史实进行的论证,而后者是顺着题目所提供的角度表达准确的观点。
比如,2012年上海卷第38题论证某学者的“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第41题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上述两个高考题型是属于对已有观点进行证明的案例。
而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1题的“冲击——反映”模式、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Ⅱ卷第41题“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都属于后者。
另一类是史料题,要求学生从试题给出的史料提炼出其一主题,然后自拟标题,撰写成文。
2017年全国Ⅰ卷的第42题、2017年全国Ⅱ卷第42题、2017年全国Ⅲ卷第41题、2020年全国Ⅰ卷第42题、2020年全国Ⅲ卷第42题等等都是要求从材料中提炼信息自拟题目进行论述并论证的。
而多年的广东省开放性试题主要以自拟性历史小论文为的考察为主。
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发现学生对于这种自拟性的小论文题怕就怕在历史小论文的撰写上。
学生既不知道在句式、题目内容方面如何思考,如何讲究,更不知道如何利用情景材料中的信息等等。
笔者首先明确地要求学生在拟题目上必须先做到以下几点原则:一、充分挖掘并利用小论文中的“主题”,围绕“主题”在前面或后面进行增删文字或修改即可。
如2022年广东高考第19题要求考生围绕历史上的地中海世界,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