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步教育网——文学常识之华夏的由来
“华“与“夏”的真正由来
“华“与“夏”的真正由来华夏图腾——龙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
“中华”又称“中夏”。
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恭天成命,肆予东征,绥厥士女。
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周王。
”其后是《左传·定公十年》中孔子说的一句话:“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
君必不然。
”这里华与夏互文同义,皆指有夏(或诸夏)之居。
关于“夏”的来历,自然是夏朝或夏后氏,这里没有疑问。
至于“华”,则有“华山夏水”之说,华胥氏之说,以及“章服之美谓之华”的说法。
1、华山夏水之说:中华之“华”,源于华山。
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
华山至于夏水,则是汉水或汉水的一条支流。
《史记·苏秦列传》:“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
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
”此处“夏水”可解释为夏天的河流或某一河流的名称。
据《水经注》言,故道从湖北沙市市东南分江水东出,流经今监利县北,折东北至沔阳县治附近入汉水。
自此以下的汉水,也兼称夏水。
亦有旧说夏水即今长夏河,按长夏河源出江陵县西北,东南流至沔阳县南入长江,与古代夏水经流大不相同。
然而这里也有疑问,此处夏水之“夏”与华夏之“夏”所代表的的地域概念难以联系的起来。
华山夏水之说,华与夏二者等同不起来,此说难以令人信服。
2、华胥氏之说:华胥氏,伏羲和女娲共同的母亲,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夏之根、民族之母,中华民族之华字的来历。
华胥履大迹华胥氏最早的记载,见于《列子》:“(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
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一)一、朝代传说类①三代夏、商、周。
②三王伏羲、燧人、神农。
③五帝有三种说法:其一,太昊、神农、黄帝、少昊、颛臾。
其二,皇帝、颛臾、帝喾、尧、舜。
其三,少昊、颛臾、帝喾、尧、舜。
二、地理类①三山相传是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②三辅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辖京都及附近地区。
③四海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泛指海内之地,也泛指全国各地。
④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国语》及《史记》中专指太湖及附近的湖。
⑤五方东、南、西、北、中,各处。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⑥六合天、地、四方,泛指宇宙或天下。
⑦八荒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面荒远之地,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
⑧九州古代天下分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也泛指中国。
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中国:九州、华夏、四海、神州(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成都:锦官城三、官职类①三公周: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东汉:太尉、司徒、司空。
明清:太师、太傅、太保。
②三老古代掌管教化的官。
③三军中军、上军、下军,或者中军、左军、右军。
中军是三军统帅。
④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四、天文历法类①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②三春春季的三个月:孟春、仲春、季春。
③五行金、木、水、火、土。
④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文学常识之华夏的由来
文学常识之华夏的由来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
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
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国民,也是有汉朝以前对汉族先民的称谓。
也可代指汉族,如:明朝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
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於华夏矣。
郁达夫《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词: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华夏也指华夏族所居住的我国中原地区,后复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我国的古称。
《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华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黄帝族和炎帝族,后来这两部落的联盟在战胜蚩尤后进入中原。
华夏族在中原建立了统治。
随后有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
简称夏。
关于华夏与华夏族的形成,考古学家马世之在《试析炎黄文化的发祥地》一文中有不同的解释:炎黄文化即早期华夏文化。
中国古代华夏集群的主体系由炎帝族与黄帝族构成,华夏一词的由来同炎黄文化直接攸关。
关于华,不少学者认为,《周礼》和《国语》中提到的华即华山,古代华山就在河南境内,很可能即今嵩山。
或谓源自华阳。
《史记秦本纪》载:[昭襄王]三十三年,客卿胡伤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
击芒卯华阳,破之。
《集解》谓: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
《正义》谓:《括地志》云:故华城在郑州管城县南三十里。
《国语》云史伯对桓公,虢、郐十邑,华其一也。
华阳即此城也。
华阳城位于新郑县城北约20公里的华阳寨马先生还以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编年记》载有:三十四年,攻华阳作为印证,说华阳就是今新郑的华阳故城。
2023年初一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概述
2023年初一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概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民族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概述2023年初一历史课程中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知识点。
一、古代华夏族群和文明的形成在远古时期,古人类在黄河流域等地开始繁衍生息,形成了华夏族群。
这些古人类从狩猎、采集渐渐过渡到农耕生活,建立了寨堡和村落。
同时,他们也开始研究和运用火、陶器、石器等工具,初步展示出了文明的雏形。
二、夏、商、周时期的兴衰夏、商、周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传说中的尧、舜便是夏朝的君主,夏朝人民通过礼仪制度和文化传承,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文化传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周人通过封建制度和宗族制度,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一步繁荣。
三、中华文明中的科技与艺术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还表现在科技和艺术领域。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包括农业生产工具、铁器制造技术的发展,还有渡口、建筑工程等方面的进步。
在艺术领域,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如陶瓷、丝织品、青铜器等,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四、中华文明的思想与哲学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方面,还体现在思想和哲学的丰富与发展。
古代中国的先哲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学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和哲学指导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五、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传承至今。
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和文化精英都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通过制定文化政策、修建宫殿和建筑、保护文物等手段,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和传承。
六、中华文明的影响与世界交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对世界文化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亚洲、欧洲、非洲等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融合与发展。
华夏民族的历史起源是怎样的-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华夏民族的历史起源是怎样的?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本文导读: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起源并逐渐发展,进入新石器时期以后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公元前2700年,传说陕西中部地区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
其东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
他们都源于原始农耕氏族少典氏,但双方经常发生摩擦。
两大部落在中原地区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
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阶段。
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
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的方式成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
黄河中游的炎帝与黄河中上游的黄帝发生阪泉论战,炎帝小宗归入黄帝大宗,黄帝从此成为人文道统的始祖。
炎黄重新合并成为华夏族,少典氏族又重归一统了。
夏商周是也是大一统,为天下制度,官方有标准的文字和官话。
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中国至此进入中央集权制,帝国模式。
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余年。
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在黄河、淮河流域。
从西晋末年起,五胡乱华,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
而从西晋到隋代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又进入中亚和云南。
到大明、满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
后满人禁止汉人出关进入东北,清后期为充实边疆,又准许汉族进入东北。
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北方汉族。
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和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而非大家所认为的其他民族汉化所致。
华夏[中国的古称、汉民族的别称]
华夏[中国的古称、汉民族的别称]华夏华夏本词条是多义词,共15个义项中国的古称、汉民族的别称华夏(Huá xià)是中国的古称,同时也是汉民族的别称。
[12]最初是代指周王朝及属于周“王母弟甥舅”的诸侯国,后来扩大至将九州地区全部包括在内,遂成为神州(即汉地,汉族的民族共同地域)及汉族的别称,又称为“汉地九州”。
又有“东夏”、“南夏”、“西夏”的词称呼华夏(汉地)的局部地区。
基本信息中文名华夏外文名Hua Xia、An ancient name for China历史5000年词语释义先秦的华夏仅仅用来代指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再加上行周礼与臣服于周朝的宋、陈等异姓诸侯。
到了战国时期,楚、赵、魏、韩、齐、燕六国及秦国都被视为“诸夏”及九州(华夏)的组成部分。
[1]汉代在先秦诸国的基础上萌芽出後世汉族九州的概念。
自汉代以后,“华夏”成为汉民族的别称,同时也是汉地的别称,而“华人”一词在狭义上是指汉族。
作为名山大川的四渎五岳五镇也是在九州(华夏)的范围之内。
四渎∶黄河、济水、淮河、长江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华夏的地理范围萌芽于先秦,其地理范围自汉武帝以后稳定不变。
华夏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华夏族是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现代分子人类学也有证明),华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大地湾文化和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一带)。
又于五千多年前在黄河中下游建立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
华夏先民分为大大小小许多个部落,活跃于黄河中下游。
其中比较著名的首领有太昊(伏羲)、少昊(白帝)、颛顼(黑帝)、黄帝、炎帝(赤帝)、帝喾(高辛氏)、祝融、伯益、舜帝、尧帝。
其中炎帝和黄帝为共主。
[9]据先秦文献记载的资料与夏、商、周的立都范围,华夏先民大体活动于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华夏”名称的由来新探和6000年前的华胥古国
四.几个问题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华胥古国已经是一个宫殿巍峨、等级森严的王国。伏羲“神灵首出,开物成务”,“德协上下”,“有圣德,象日月之明”[4],可能更类似非洲近代的某些聪明睿智、德高望重的酋长。或者至多只是一个太平洋诸岛上的国王。但是半坡、姜寨、马家窑等地已经出土的就有上百座房屋,中心广场,上千人的墓葬,有烧陶、纺织、制革业,甚至有铜器、商业和殉葬人[3]。这些都需要有组织人、召集人、高贵者。并且宽6-8米,深5-6米的大壕沟围成的遗址应该是一个草创的古城镇了。而且各城镇之间一定会产生交易、竞争等关系,由此就会形成一个或者多个古城构成的国家。
二.华夏二字探源
中国号称华夏。华夏二字源于何处?现代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各无华夏条。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华夏(Hua Xia)条目为:“中国和汉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的夏人、商人、周人和其它部落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华夏族。”《辞海》华夏条为:“中国古称华夏。《左传.定公十年》(孔子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疏:‘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疏:‘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由此可知华夏之称早于春秋,先于中国。然而由左传引文可见,华为荣,夏为大等解释均为不妥。这似乎只是中华成为泱泱大国以后的望文生义。我认为,华夏应类似炎黄,源于实体,并非形容词。夏应源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名字。正如阴历又名夏历,据说因为夏朝就已经采用此历。华先于夏,与夏并称,故来源应相似。遍阅辞源、古典,华应该源于中华始祖伏羲的故土,华胥国之名。
华夏族的来历
华夏族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
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
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
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
“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华,是为“章服之美”也,夏,是为“礼仪之大”也。
华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和炎帝,后由于合并融合,蛮,夷,戎,狄等民族相继融入华夏族,构成后来汉族的主体,汉族由汉王朝而得名,此前称华夏族,所以汉族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主体是华夏族,这就是中国之所以称为华夏的原由。
中华的由来“中华”始出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若使游步于中华。
”这中华主要指曹魏统治下的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
华字古同花字,美丽而有光彩,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原人们,自认为是“冕服章采”的文明地区,自称中华,以后逐渐扩大为全中国的别名。
另一个说法是:宝鸡天台山有一座巍入云霄、气势雄伟壮观的奇峰,人称天柱峰。
天柱峰上有座“莲花顶”。
每当日落日出之时,这里霞光辉映,雾海翻腾,石莲游浮,蔚为壮观。
人们称誉此峰此景为“三味生奇花”。
相传,中国国名“中华”即由此而来。
转贴于学生大读书站传说,炎帝神农成王之前,在天台山练出了一身好武艺。
一次,他约请天下部落首领,汇聚天台山比武论艺,还邀请了天帝仲裁。
由于炎帝神农武艺超群,天帝感到欣慰,想提携炎帝为人间帝王,便有意发下一道口谕:“谁能一夜建造一座登天梯,使茫茫大海之中长出石莲,我便封谁为人间帝王,统管天下大事。
”炎帝神农果然在一夜间造成了三座排空的天柱峰,怀中抱着一座石莲。
天帝一见,万分惊喜,当即封炎帝神农为“赤帝”。
随后,天帝沿着天柱峰登上了莲花顶,腾云驾雾,升天而去。
炎帝神农作为一代帝王,分管南方天下,南方属火,所以号称“炎帝”。
祖国为什么称为华夏
祖国为什么称为华夏祖国为什么称为华夏秦汉时期所说的中国人,在古代实际上****于华夏、东夷、南蛮三大民族集团。
而三大集团中的华夏集团的代表,一个叫炎帝,一个叫黄帝。
炎帝神农氏没落时期,黄帝轩辕氏“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经过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后,黄帝排除了异己,兼并、融合、统一了中原区的诸多民族,形成了华夏族主体。
华夏、东夷、南蛮,三大集团是构成华夏族的核心部分。
华夏集团发祥于今陕西省的黄土高原上,在有史以前已经渐渐地顺着黄河两岸散布于中国的北方及中部的一些地方。
东夷氏族的代表人物是太昊氏。
传说中的黄帝与诸侯中最粗暴的蚩尤战于涿鹿,并且擒杀了蚩尤,这蚩尤就属于东夷集团。
东夷集团所居住的地域,北至山东北部,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的极南部,南至安徽的中部,东至海。
南蛮集团的代表人物是伏羲与女娲。
这一集团的地域以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为中心。
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就是华夏、东夷、南蛮三个部落集团长期斗争、相互融合的过程。
经过战争,使得胜利者越来越强大。
《史记》说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荤粥(xunyu),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就是说黄帝臣服了炎帝以及其它一些部落,势力东达勃海,西至甘肃,南到长江,北到幽陵,并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建了“帝都”,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相对稳定的早期“国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黄帝及其后裔的华夏集团与其它部落不断融合。
有虞氏虞舜与陶唐氏帝尧的两个女儿的通婚,意味着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的进一步融合。
舜帝征服三苗,就意味着一个亲善大于仇视,友好大于争夺,联合大于离乱,世世代代通婚,不断繁衍生息的民族大融合的共同体———华夏族基本形成了。
据前所说,华夏族早在尧舜时期已经形成。
但是史学界也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华夏族是在夏朝时才形成的。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一个民族的形成是以破坏氏族部落为目的,淡化血源概念为条件的。
这个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夏代国家的建立是一个同步的历史进程。
“炎黄”和“华夏”你分的清楚吗?
“炎黄”和“华夏”你分的清楚吗?炎黄”二字系指古代传说中的人物炎帝和黄帝,炎帝又称神农氏,黄帝又称轩辕氏。
他们是我国古代两个最著名的部落首领,古人把衣、食、住、行各方面的许多创造发明,都归功于他们,因而他们成为中国人祖先的代表人物。
据古代文献记载,黄帝族和炎帝族最先都居住在陕西,后来向东迁徙,分别到了山西、河北和河南、山东。
在迁徒的过程中,它们有联合有斗争,最后结为一体。
例如史书中记载,炎帝和黄帝曾联合一起,与九黎族的首领蚩尤大战,这就是著名的“巨鹿之哉”。
在共同击败蚩尤之后,炎黄两族之间又有“坂泉之战”(今河北怀来县),炎帝族被打败。
因为黄帝族的力量比较强大,文化比较高,所以流传下来的美于黄帝的记载和传说比较多。
后来黄帝族成了中原交化代表,黄帝族也就成为汉族神话性的祖先,后人更多地把黄轩辕氏当作我们祖国的象征。
但是古代的中原文化,并不是属于黄帝一族的,在炎帝黄、蛋龙又联合又斗争的过程中,事实上是结合在一起了远古定居中原地区的人民,是由黄帝族。
炎帝族和部分九黎族他们被打败后,一部分加入了炎黄两族,一部分就南下荆楚和苗蛮集团住在一起了)共同组成的。
后来,这些原有不同祖先的居民,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后代自称黄帝子孙,或炎黄后代开始是中原地区的居民称为“炎黄尧舜之苗裔”,因而黄帝似乎是汉族的祖先,实际上,自古以来,各族人民都把炎帝和黄帝当作自己的祖先。
例如,汉代的记载说,匈奴族的祖先是夏后氏的后代蛮夷的祖先高莘氏是黄帝的曾孙。
以后的少数民族更是如此,南北朝时期的魏,说自己的祖先是昌意(黄帝之子)的少子;辽的祖先,一说出自炎帝,一说“系轩辕之裔”。
总之,中国各族人民都觉得自己是“炎黄子孙”,这一点,是长期历史形成的。
远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居民,在自认为是黄帝后代的同时,又自称“诸夏”或“华夏”,有时也单称“华”或“夏”。
这样,华夏族成了汉族的前身,“华夏”也成为中国代名。
“华夏”是什么意思呢?古代一种较普遍的解释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族的形成与发展探微
沈治仁摘要:从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挖掘出华夏族形成与发展的脉络:诸族杂居加速华夏族的形成;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推动华夏族的发展。
在华夏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浮现了以下特点:民族结构多元,祖先认同同源;民族冲突为支流,民族交融为主流;各民族呈现一体趋势,但保留民族特点。
关键词:华夏族民族交融多元一体民族认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明确要求:“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初中历史教材并没有专门介绍,只是在介绍部落联盟这一知识点时提到,炎黄“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扩散于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从夏朝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中。
然而,作为中华民族前身的华夏族,其形成与发展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考考查内容之一。
因此,可以依据史料,挖掘脉络,探微华夏族的形成与发展。
一、诸族杂居加速华夏族的形成民族的形成离不开民族主体与共同地域两大前提。
夏商周时期,诸族的杂居促进了民族主体的凝结与共同地域的扩大,从而加速了华夏族的形成。
(一)“复合制国家”凝结民族主体“复合制国家”是指,“在王朝内包含有王国和从属于王国的诸侯邦国两大部分”。
从政治角度看,夏、商、周作为“复合制国家”,首先存在一种具有共主地位、维系政治制度的政治力量,即夏、商、周统治者直接管辖的王畿;从民族角度看,“复合制国家”存在一个占领主导地位、富有凝结力的主体,即统治者所在的夏、商、周族。
我们可以借助反映夏、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部份文献史料(如图1 所示),分析各部族对夏、商、周统治者的态度,理解华夏族的民族主体地位。
分析上述材料不难发现,夏、商、周族与周边民族共同生活,周边民族尊重、服从夏、商、周的统治者,且夏、商、周族居于主导与核心地位。
这体现出华夏族的民族主体——夏、商、周族的地位。
华夏文明的种族和民族形成
华夏文明的种族和民族形成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但是,华夏文明的种族和民族形成并非简单,需要我们深入探讨。
一、种族形成关于华夏人的种族起源,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
其中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华夏人起源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形成与夏朝建立密切相关。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王朝,夏王族的始祖是启,人称大禹之父。
夏朝时期,夏商周三代之前的各祖先部落,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种种“前代”。
除了上述比较流行的观点,也有学者认为,华夏文明的种族起源是多源性的。
在维多利亚时代,欧洲人称中国为“the middle kingdom”,意为中国是地球之中心,其他国家都是外围。
但在现代人类学领域,人类起源研究表明,我国石家庄周口店遗址发现的“北京人”,其年代距今已有70万年。
也就是说,在华夏文明形成之前,我国的土地上已经有了最早的人类。
二、民族形成民族是文化和“种族”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体。
民族的形成受到历史、地理、语言、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华夏民族的形成也是如此。
在华夏文明形成早期,人们生活在以家族部落为单位的社会里。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家族部落逐渐融合成了部族联盟,再经过几个朝代的发展,我国的部落联盟逐渐向国家制度转变。
这个转变的过程,也就是华夏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与此同时,华夏文明的各个朝代也是受到外族文化影响的。
例如在商朝时期,商人与奄货之间进行了频繁的文化交流,这便是华夏文化与西亚文化的交汇。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则与南方百越、北方胡、东方燕、西方且獠发生过深刻的文化互动,这加深了华夏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总结可以看出,华夏文明的种族和民族形成是一长期而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背景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
然而,作为我们的文化遗产,华夏文明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
我们要有足够的自信,更好的弘扬我国的文化,从而为文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学常识选择题
文学常识选择题1、下列说法有误的是()A.《童年的朋友》作者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他的自传体三部曲。
B.《一面》的作者是鲁迅先生关心过的作家阿累,在文中生动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的关爱之情。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优美的回忆性散文,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童年时乐园的怀念之情和对封建教育及老师的不满。
D.《我的老师》是一篇叙事散文,文中记叙了和老师相关的七件事,生动地表现了我对老师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2、下列关于课文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叙写,反映了儿童生活的情趣,含蓄地表达了对旧式教育的否定态度。
B.《三颗枸杞豆》这篇散文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启示人们要珍惜时光,认准目标,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地追求,否则将会一事无成,悔恨终生。
C.《我们家的男子汉》是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作品,本文生动而细腻地描写一个男孩子成长的过程,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形象。
D.《柳叶儿》是宋学孟回忆饥荒岁月往事的文章,以柳叶儿为线索,语言流畅,感情真挚。
3、下列说法中不准确的一项是()A.《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重点介绍了十幅大浮雕,突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精神,描述画面时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B.《巍巍中山陵》一文从中山陵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等方面,准确地说明其建筑特征。
采用的说明顺序既有逻辑顺序又有空间顺序。
C.《凡尔赛宫》一文插叙了一段凡尔赛宫修建的历史轶事,主要是为了说明凡尔赛宫与富盖府第的建筑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能够增强说明文的趣味性,提升说明文的可读性。
D.《黄鹤楼》是一篇碑记,作者是宋代的阎伯理,文章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4、下列说法准确的一项是()A.《西游记》是同学们最喜爱的一部小说,讲述了孙悟空等保护唐朝和尚玄奘去西天拜佛求经的故事。
B.《松鼠》是法国博物学家、作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说明文。
华夏文明的起源简说
■ 文 落墨原始社会的终结,也是文明社会的开端,但文明不是一触即发的,而是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
华夏文明的起源简说一、华夏与华夏民族我们知道,“华夏”不是指哪个民族部落,哪个宗族国家,也不是中国历史上的某一个朝代,它指的是一个民族,即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要了解华夏族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民族,首先需要了解民族。
这个问题是比较难的,因为实际上追溯华夏文化的历史有两条线索,在我国尚未有考古学的时候,历史主要以神话传说和文献记载的方式流传,但因为大多来自道听途说,缺乏科学依据,难免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
自考古学建立后,我们开始通过一些考古的依据,逐步印证现存的神话传说和文献史料,在很多方面得出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结论,但流传了上千年的传说早已在人们的内心形成了一种文化认同,加之对于史前史的许多考证的解释也存在假说的成分,不可能完全客观科学,因此,神话和文献的说法依然被保留着,这两条线索都是值得参考的依据。
作为我们来说,必须分清神话、历史故事、考古材料与真实历史的区别和联系。
1.民族的形成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氏族作为主要的社会共同体,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往往用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氏族的图腾标记。
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
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会议决定。
氏族施行族外婚制,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甚至禁止与母方最远的旁系亲属婚配。
这样的婚姻制度,必然导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59基础。
商文化也是华夏文化的一部分,从分布地域上看,甚至比夏文化还要广阔。
商朝后期出现的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周朝则建立了一系列礼乐文明,奠定了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的美誉,使华夏文化跨上了崭新的台阶。
对于华夏文明的追溯,史前史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但就目前考古学的发展来说,我们很难找到神话传说与考古证据的确切对应。
华夏和中华的来源及其含义
“华夏”和“中华”的来源及其含义——这两个概念体现了古人的民族优越感石毓智/文“华夏”原来的意思类似于“大不列颠(Great Britain)”,这里的“华”是一个形容词,大意为“光荣、文明进步”,代表先民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后来用“华”简称“华夏”,再受早已存在的“中国”一词的类推影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了“中华”的用法。
弄清这些重要的历史文化概念,有助于理解中华民族的来龙去脉,也有益于提高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我遍查了各种权威性工具书,发现它们对“华夏”和“中华”如此重要的历史文化概念的解释都是一笔糊涂账。
然而这两个概念不同于一般的词语,搞清楚它们的来源和含义不仅有助于提高民族认同感,而且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一个民族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才能明白自己能到哪里去。
《辞源》对“中华”的解释为:我国古代华夏族兴起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发达,历史悠久,因称其地带为中华,亦称中原、中国。
这就搞混了三个概念之间的时间关系,其实“中国”一词比“中华”早出现1000多年,而且这三个词在表达上也有明确分工:“中国”是政权概念,指统治的疆域;“中华”是民族概念,指的是族群;“中原”则是个地理概念,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其他工具书的解释大同小异,它们给读者徒增混乱。
下面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历史渊源。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服从),恭天成命。
”蠻,指南方民族;貊,指北方民族。
有人把“华”和“夏”也看做两个位居中原的民族,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其实这里的“华”是一个形容词作定语,用来修饰“夏”的。
要明白这一点,请看下面分析。
如同“汉人”来自汉朝一样,上古汉语的“夏”则是用中国第一个朝代来称呼相关的族群。
夏朝约建于公元前2200年,标志着中华文明史的开端。
最早的三个朝代夏、商、周之间具有文化上的传承关系,这一点孔子说得很明白:“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华夏民族的起源始祖,“三皇五帝”你知道吗?
华夏民族的起源始祖,“三皇五帝”你知道吗?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
⽬前普遍认为三皇时期早于五帝时期,三皇分别为燧⼈⽒、伏羲⽒、神农⽒;五帝分别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皇燧⼈⽒: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领,尊称“燧皇”。
据传,为华胥⽒之夫、伏羲与⼥娲的⽗亲。
他是华夏⼈⼯取⽕的发明者,结束了远古⼈类茹⽑饮⾎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明燧⼈⽒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然⽕,进化到⼈⼯取⽕的情况。
伏羲⽒:伏羲是古代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祖之⼀。
相传伏羲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卦,创造⽂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他⼜结绳为⽹,⽤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们渔猎的⽅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
神农⽒:华夏太古三皇之⼀,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以及⼈类茶叶的发明者,他尝遍百草,教⼈医疗与农耕。
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被世⼈尊称为“药王”“五⾕王”“五⾕先帝”“神农⼤帝”等,为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不但能保佑农业收成、⼈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视为守护神。
五帝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
五帝之⾸。
被尊为中华“⼈⽂初祖”。
黄帝以统⼀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统⼀中华的伟绩载⼊史册。
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草⽊,⼤⼒发展⽣产,始制⾐冠、建⾈车、制⾳律、创医学等。
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领,“五帝”之⼀。
在天神传说中是主管北⽅的天帝。
《国语·楚语》说颛顼是继少昊之后主政。
后来的舜、夏、秦、楚都为他的⼦孙,成为黄帝系下与帝喾并列两系中的⼀系,成为中华民族⼈⽂共祖之⼀。
帝喾:五帝之⼀,中国上古时期⼀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领。
15岁受封为⾟侯,30岁受禅即位。
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始祖。
被商族认为是其第⼀位先祖。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华民族的起源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中华帝国和其它古文明帝国一样,从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区,不断的和其它的部落联合,融化和扩张,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帝国。
当研究其它的古文明时,现代人一直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文字,以致难以了解自己的文明之始末,而现代的中国人却能读通几千年前的文字,了解中华祖先的文化。
因为我们中华文明是世上唯一的统一和连续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当然有受到外族的侵入,中国也曾经被外族统治过,但是,不是我们要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文明,相反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不具侵略性,而博大精深的文明,所以,入侵者自己总是迅速的完全的被我们所同化,融合,使我中华文明更趋先进,更具活力。
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的祖先吧。
自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有三皇五帝之说。
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
传说伏羲氏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致嫁娶,以丽皮为礼,创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而已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约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确实应该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
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传说她练石以补天,聚芦灰以止滔水。
神农氏(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了五弦琴,开始蜡祭和市场。
看来,至他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农耕社会。
『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姓姬(或云公孙),号轩辕氏、有熊氏,原居于西北,后迁徙至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一带。
炎帝传为神农氏,姜姓,号烈山氏或厉山氏。
时南方强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领蚩尤率领之下,和炎帝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串,向黄帝求救,并结为联盟。
黄帝统帅炎、黄二部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下,大败蚩尤,结果蚩尤被杀。
涿鹿之战后,炎黄两部落发生战争,黄帝击败了炎帝。
从此,中原各部落咸尊黄帝为共主,炎、黄等部落在黄帝的领导下融合成华夏民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同步教育网——文学常识之华夏的由来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
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
“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国民,也是有汉朝以前对汉族先民的称谓。
也可代指汉族,如:明朝·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
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於华夏矣。
”郁达夫《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词:“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华夏”也指华夏族所居住的我国中原地区,后复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我国的古称。
《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华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黄帝族和炎帝族,后来这两部落的联盟在战胜蚩尤后进入中原。
华夏族在中原建立了统治。
随后有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
简称“夏”。
关于“华夏”与“华夏族”的形成,考古学家马世之在《试析炎黄文化的发祥地》一文中有不同的解释:“炎黄文化即早期华夏文化。
中国古代华夏集群的主体系由炎帝族与黄帝族构成,‘华夏’一词的由来同炎黄文化直接攸关。
关于‘华’,不少学者认为,《周礼》和《国语》中提到的华即华山,古代华山就在河南境内,很可能即今嵩山。
或谓源自‘华阳’。
《史记·秦本纪》载:“[昭襄王]三十三年,客卿胡伤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
击芒卯华阳,破之”。
‘《集解》谓:“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
”。
《正义》谓:“《括地志》云:故华城在郑州管城县南三十里。
《国语》云史伯对桓公,虢、郐十邑,华其一也。
华阳即此城也。
‘华阳城位于新郑县城北约20公里的华阳寨……”马先生还以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编年记》载有:“三十四年,攻华阳”作为印证,说“华阳”就是今新郑的华阳故城。
还引用著名考古学家唐兰《西周青铜铭文分代史微》释命簋铭说“华,地名,……在今河南密县,西为嵩山,是夏族旧居,所以华即是夏,中华民族起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