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期间的老艺人大义演
军旅歌唱家耿莲凤,一生为祖国歌唱
r
梦 鸽 、 穗 等 中 青 员 杨 亦 然 配 成 二 重 唱 组 合 , 麦 演
旅歌唱家耿莲凤 一 生为 祖 国歌唱
热 血沸 腾 , 情难 彰 。 激
抑。
年 军 旅 歌 唱 家 合 唱第 四 曲 《 义 会 议 放 光 辉 》 遵 。 唱 的 《 国 一 片 新 耿 莲 凤 声 音 高 亢 ,杨 亦 然 声 音 祖 面貌》 ,更 是 让 人 浑 厚 ,两 人 配 合 默 契 ,相 得 益 当 时 的 排 练 在 夏 天 , 条 件 十 分 艰 苦 ,演 员 们 身 穿 厚 厚 的
16 9 5年 “ 一 ” 建 军 节 , 八 人 家 庭 , 亲 曾 参 《 征 组 歌 》 进 行 首 次 公 演 , 父 长 获 加 过 解 放 战 争 和 得 很 大 成 功 。 《 征 组 歌 》 歌 长 讴 抗 美 援 朝 战 争 。 因 为 自小 喜 欢 了 中 华 民 族 优 秀 儿 女 历 尽 艰 音 乐 ,有 着 一 副 好 嗓 子 , 9 1 险 、 屈 不 挠 、 私 无 畏 的 长 征 1 6 不 无
年, 满 1 未 7岁 的 耿 莲 ) 顷利 考 精 神 ,在 艺 术 上 以深 刻 凝 炼 的 x - V ̄ 入 北 京 军 区 战 友 歌 舞 团 ,成 为 词 汇 , 新 动 人 的 曲 调 , 郁 的 清 浓
一
省 阜 平 县 一 个 军
名歌 唱演员 。
民族 风 格 和 为 群 众 喜 闻 乐 见 的 在 歌 舞 团 ,耿 莲 凤 勤 奋 好 表 演 形 式 , 誉 为 2 被 0世 纪 华 人
《 征组歌》 长 红军服 装排 练 , 个挥 汗如雨 , 个 影 响 了她 一 生
但 却没 有人 叫一声 苦 。 练 时 , 排
最新课标 语S版 五年级语文 下册第二学期 备课素材 第三单元 第13课《香玉剧社号》香玉剧社号介绍
简介编辑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开展捐献飞机、大炮、坦克的号召,一场波及全国的捐献武器运动高潮由此展开。
豫剧著名女演员常香玉和她领导的“香玉剧社”决心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义演,用演出的收入为志愿军购买一架战斗机。
为此,常香玉变卖了孩子的金锁和首饰,变卖了汽车,首先捐款4千万元(旧币),并用余下的钱作为剧社巡回义演的基金,购买义演时所需的东西。
为了安心义演,常香玉把3个孩子托付给西安市保育院。
在她的带动下,剧社全体演职员爱国热情高涨,不辞辛苦,从1951年8月起,在河南、陕西、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等6省巡回义演170多场,观众达30多万人。
经过半年的巡回义演,香玉剧社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得一架飞机的愿望,飞机被命名为“常香玉号”。
常香玉因此被誉为爱国艺人,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抗美援朝战争馆》里,陈列着一份已经褪色的《香玉剧社半年来捐献演出的工作总结》。
这份《总结》真实地记录了1951年8月至1952年2月率领香玉剧社到6省市巡回演出的情况。
历史背景1950年8月,美帝国主义为了巩固亚洲资本主义阵营,把扩张魔爪伸向朝鲜半岛,并于次年5月轰炸中朝边界鸭绿江畔,把战火逼近中国国门。
为抵制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的嚣张气焰,毛主席于1950年10月向全国人民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在全国上下掀起了支援抗美援朝正义战争的捐献热潮。
抗美援朝战争处于决战决胜的最关键时刻,朝鲜战场传来消息,百余架敌机的丧心病狂的狂轰乱炸,全连战士壮烈牺牲,阵地失守,举国震惊,中国人民沉浸在极度悲愤之中。
时任西安戏剧表演艺术团“香玉剧社”副团长的常香玉,听到广播后,悲愤难眠。
次日,她早早把丈夫陈宪章拉起来说:“宪章,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打的很艰难,咱能不能为他们做点事?”担任香玉剧社副社长的陈宪章理解她的心情,“咱俩用义演的办法为志愿军捐一架飞机吧!”“我们武器装备落后,美国凭着先进武器太猖狂了。
揭秘敢向志愿军要演出费的京剧艺术家马连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敢向志愿军要演出费的京剧艺术家马连良导语:马连良(1901年2月28日-1966年12月16日),回族,北京人,字温如,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老生演员,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
拿手戏目有《马连良(1901年2月28日-1966年12月16日),回族,北京人,字温如,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老生演员,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
拿手戏目有《借东风》,《甘露寺》,《青风亭》等。
马连良9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23岁自行组班,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马派”表演风格,1920年代至1960年代盛行不衰。
20世纪他与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并称前“四大须生”,后又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并称后“四大须生”。
话说1953年,马连良主动要求赴朝鲜慰问演出。
马连良向志愿军要求每场报酬1070万元(旧币)。
有人提醒说:“这是慰问最可爱的志愿军。
于是,马连良答应每场减少70万元。
又有人提醒:“别的剧团只收演出费。
”于是他又同意每场再减50万元。
不久,有人指责马连良:“你给可爱的演出还要钱?”文化部后来为此事做了反革命行为的结论。
文革之前,马连良在舞台上塑造的海瑞形象特别成功。
他热爱海瑞,是用赤诚的心来拥抱角色,人们看到的是个活海瑞。
《海瑞罢官》是马连良在晚年推出的极具光彩的巅峰之作。
众所周知,吴晗、周信芳、马连良、许思言以及一批领导干部、著名艺术家被牵扯到黑帮、反革命、牛鬼蛇神等阵营去了。
随后,曾经走到哪儿都是八面威风、前呼后拥的“马三爷”,摇身一变犹如一手拄拐杖、蓬头垢面、目光黯淡的老乞丐。
马连良家里有件翡翠饰物,据说价值连城,是他心爱的宝物。
一天,生活常识分享。
《木兰辞》之口头作文课堂教学案例
《木兰辞》之口头作文课堂教学案例【摘要】口头作文教学是当前新课改下,语文教师为快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而普遍开辟的语文新课堂。
本文我结合《木兰辞》一课对口头作文教学法如何有效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教学进行了探讨。
选取学生3个话题片段,充分展示“以说促写”的口头作文课堂在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实效性。
【关键词】口头作文;话题;实地课堂【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口头作文教学是当前新课改下,语文教师为快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而普遍开辟的语文口头写作新课堂。
口头作文的话题选择,一般在中学语文教材和课外读物目录里选取现当代作品的名篇或者当今最新的时事热点新闻话题较多。
这次,我选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南北朝乐府诗歌《木兰辞》一课,设计这次口头作文课堂。
课前老师需要进行精细备课,根据课程、学情自由结合兼老师建议将全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各小组进行课外话题材料收集准备工作。
课堂由语文课代表汪铭琳主持,分小组进行口头作文展示。
精彩话题一:爱国主义【实地课堂】第一小组口头作文展示内容概括:生1: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始终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源泉,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
这个单元作品安排从光未然的《黄河颂》,到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再到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以及日本作家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和这篇乐府名篇《木兰辞》。
教材编写的目的就表现一个主题:“热爱我们的祖国”,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生2:《木兰辞》中花木兰是我们大家很熟悉的人物形象,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人们所景仰的爱国巾帼英雄。
从小时候的最爱——迪斯尼经典动画片《花木兰》,到常香玉豫剧大师的豫剧《花木兰》。
课外,我们组还收集到在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这位爱国艺人常香玉先生带她的豫剧团在全国各地募捐义演,并将义演所得款项购买一架飞机捐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事迹。
她的爱国事迹堪称近代的“花木兰”。
常香玉的
部捐献给家乡巩义。至于她平生资助过多少遇到困难的父老乡亲,更是无法计数。
对自己、对家人,抠了再抠,省了又省;对国家、对人民,慷慨解囊,捐献一切,这 就是我们的豫剧大师,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常老视奉献社会为人生乐事,她的 儿女回忆说,我们只记得妈妈每次捐钱的时候都特别开心。事后,她总是像孩子一样幸福 地对我们说:“你们知道吗,一个人在做完好事之后,心里会特别踏实,不发慌,晚上睡 觉特别香!”这就是大师的境界,大师的胸怀。
1937年在洛阳市募捐游艺会举行义演,救济遭水灾难胞. 1946年为兰州四所大专院校进行募捐义演。 1950年为慰劳志愿军和救济朝鲜难民进行义演。 1982年为郑州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筹集基金进行义演。
常香玉的“小气”与大方
豫剧大师常香玉是个很“小气”的人,有时“小气”得很不近“情理”,恨不得一分钱 掰两半花,但那是对自己、对家人。 她住了17年的房子,刷的是白灰墙,铺的是水泥地,用的是单位几十年前发的旧家具。 她一辈子很少穿新衣服,衣服总是补了又补,枕头还是用旧衣服裹的。在她病重时,女儿 曾说:走时给你穿一件新秋裤吧?她说,旧秋裤洗洗,干净就中,不准乱花钱。就这样, 她去世时仍穿的是一套旧衣服。她日常生活习惯更是“抠门”,不许孩子在外面馆子里吃 饭乱花钱,连买菜都要求保姆:“下午买,因为便宜。”小女儿出国了,每当她打来越洋 电话,常老总是简单地说几句就要挂电话。小女儿不理解:“妈,您就这么不愿意和我讲 话?”常老说:“把钱花在电话费上不值,还不如把钱省下来,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常香玉又是个很慷慨大方的人,慷慨大方得让人感动落泪,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那 是对国家、对人民。 解放初,为了替国家分忧,她在文艺界第一个带头要求降低自己的工资;抗美援朝时, 她为给志愿军捐献飞机,卖掉了汽车、首饰,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并带领剧社在半年时 间里义演180多场;“文化大革命”后,她把补发的1万多元工资全部交了党费;1995年, 她携带弟子义演,票房收入全部捐献给下岗职工; 2003年,她又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 出1万元,捐献给非典防治工作;2004年,她在遗嘱中要求把积攒的最后几万元也全
中国最知名的十二位特型演员
中国最知名的十二位特型演员古月著名特型演员古月在许多影视剧中扮演过毛泽东,塑造出众多形神兼备的毛泽东形象,表现出一代伟人的精神风采和人格魅力。
古月当特型演员已有20多年,他在《开国大典》、《毛泽东的故事》里扮演的毛泽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月原名胡诗学,1939年出生于湖北汉口。
1949年参军,1978年被叶剑英元帅亲自圈定为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
从影27年间,古月已在84部影视作品中出演了毛泽东。
作为中国最形似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古月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演主席是我终身的任务,我会一直演下去。
现在我最想演一些鲜为人知的老年毛主席的形象,包括文革那段时间。
因为这段历史不能空白,我们要对后代负责。
”古月主要代表作品:《开国大典》、《毛泽东的故事》、《重庆谈判》、《大决战?辽沈战役》上下、《大决战?平津战役》上下、《大决战?淮海战役》上下、《西安事变》、《四渡赤水》。
唐国强1996年在电影《长征》中首演毛泽东,获得该年度电影华表奖最佳男主角。
代表作包括《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延安颂》等。
尽管唐国强成功诠释过其他多个角色,而且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但毛泽东是给他带来最多荣誉和最广知名度的角色。
唐国强自己认为所扮演的毛泽东“神似”胜“形似”。
王铁成在扮演周恩来的演员中,王铁成的表演深入人心。
1978年他在《大河奔流》中扮演了中国银幕上第一个周总理的形象,在电影《周恩来》《周恩来万隆之行》中,王铁成塑造的总理形象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
虽然王铁成在6年前就已经淡出演艺圈,但25年来塑造周总理这一角色,将成为他的永恒记忆。
周总理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的内心世界对王铁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扮演周总理让我领略到众多真谛。
悟出精髓,触类旁通,才能达到真实自然的效果;否则只是一味地‘装’,人家也能看出你还是你——王铁成。
”刘劲刘劲在1994年出演《周恩来在上海》时首次扮演周恩来一炮而红,代表作包括电视剧《长征》、《延安颂》、《周恩来在上海》等,曾获得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受观众喜爱的男演员”奖、第5届中国电视金鹰艺术节“最具人气的男演员”奖。
论文
豫剧的溯源、变革及明天发展豫剧又名河南梆子,出生时间大体就在清乾时期。
河南讴,靠山吼,土梆戏,属于梆子声腔系统,其个性特点,粗犷豪放,大气磅礴,质朴通俗,节奏明快,热闹红火,北方观众大都能接受并喜爱它。
河南梆子很像一个黄河汉子,身强体壮,胃口极好。
既能吃苦,在穷乡僻壤,广场高台演出,又善于吸收其他相邻艺术的艺术语汇,这一特点使得它成长迅速,很快发展为引人嘱目的大剧种,占据了全省,流布到全国过半的省份,成为喜受戏曲的人们注意的目标。
对于它的出生地,以往有不少说法,有的说,它原本是东路秦腔,跑到开封落了户,有的说它就出生在河南、山西、陕西交界的三角地带,辗转到了河南。
可是近些年来,随着它越来越受人关注,越来越多的人都说它的原籍就是河南开封,很难找到它具体出生时间的确切记载,最早透漏出它的蛛丝马迹的是乾隆十年(1745)编修的《杞县志》,其中的《风土风俗》说,愚夫愚妇,多好鬼尚巫,烧香候佛,又好约会演戏,如逻逻、梆弦等类,尤鄙恶败俗,直到民国时期,河南的一些地方还存在着“梆锣卷”戏班,就是河南梆子戏,直到民国时期,河南的一些地方也还存在着“梆锣卷”戏班,就是河南梆子戏与锣戏、卷戏同台演出的戏曲班社,老百姓把这不同剧种的同台演出称为“三下汤”,意思是说这乐中演出把梆子戏、锣戏、卷戏一锅煮。
豫剧得天独厚,它不仅融合多种艺术形成锻铸了它那茁壮的身躯,而且在中原文化的渗沃土中生存繁衍,因而形成了它特有的艺术特性,和不同一般的影响力、辐射力。
河南的平原面积占全省面55.7%,而且开发较早。
大平原一望无际,浩浩荡荡,让人舒展,旷达,在这样的环境长期生活的人们,其性格像大平原一样豪华坦荡。
所以在河南能够流行全省的艺术往往是这两种特征的综合:粗犷豪华,大气磅礴。
汴梁即今日之开封,简称汴,有汴州,汴京,东京等称调,战国的卫五代的梁、晋、汉、周、北宋、金都建于此,又有“七朝都会”之称,在这时,物质生活的丰富,使人们的娱乐需求增强“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九家夜宴”(《东京梦华录·序》)。
豫剧简介
辕门外那三声炮如同雷震 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 头戴金冠,压双鬓 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 帅字旗,飘入云,斗大的穆字震乾坤 上那上写着,浑呀浑天候,穆氏桂英 谁料想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那
豫剧五大名旦
崔兰田
生平简介:1926年生于山东曹县,5岁随父母逃荒至郑州,11岁入太 乙班学艺。1942年出科后,应邀入洛阳楚公民班为头牌主演,与 “狗尾巴”、“地牤牛”、“狗头”、“崔照”等豫西名艺人同 台演出,后拜豫西名旦张庆官为师,进一步深造。1944年赴西安, 先后在高成玉和沈子安班领衔主演,活动于西安、宝鸡、灵宝、 陕州等地。在樊粹庭先生帮助下,得与常香玉及名小生常景获、 名须生曹子道等联袂演出《桃花庵》、《贩马记》、《蝴蝶杯》、 《卖苗朗》等剧。在西北剧坛享有盛誉,成为与陈素真、常香玉 齐名的豫剧明星。2003年4月因病去世。 经典剧目:《秦香莲》、《桃花庵》、《卖苗朗》、《三上轿》 ——“崔派”四大悲 剧 艺术特色:唱腔以下五音为体,兼用上五音,同时融会秦腔、曲剧、 河北梆子、京昆等姊妹剧种的音调,唱腔旋律丰富多彩,发音长 于鼻腔共鸣,音域宽广,行家总结为“气不暴,声不抢,字不逼, 音不撞,形不露”;行腔朴实,较少使用花腔,表演形“静”而 实动。多演端庄贤淑善良坚贞而又命运悲惨的妇女形象。
过去的一年,《梨园春》在全国的平均收视率为23%, 每期综合收视超过2亿人次;另据央视索福瑞调查公司 结果显示,《梨园春》的固定收视群已涵盖各行各业。 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GSM)统计: 1、河南省平均收视率为25.9%,河南省农村平均收视 率为40%,地区市县平均收视率为35%,郑州市平均收 视率为18%; 2、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新疆、内蒙及甘 肃等省市平均收视率不低于15%; 3、天津、江苏、黑龙江、四川、湖南、湖北、贵州等 省市平均收视率不低于13%; 4、北京、吉林、辽宁等省市平均收视率不低于12%。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演员表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演员表志愿军雄兵出击演员表辛柏青饰李默尹朱一龙饰李想张子枫饰李晓陈飞宇饰孙醒張宥浩饰杨三弟欧豪饰张孝恒魏晨饰戴如义尹昉饰杨少成魏大勋饰毛岸英朱亚文饰吴本正肖央饰赵安南黄晓明饰江潮志愿军雄兵出击什么时候上映《志愿军:雄兵出击》是由陈凯歌执导,辛柏青、朱一龙、张子枫、陈飞宇领衔主演,张宥浩、欧豪、魏晨、尹昉、魏大勋等主演的抗美援朝电影。
电影讲述了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帷幕。
在战场上,虽然军备实力差距很大,但是我军凭借英勇顽强、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精神,取得了节节胜利;在国际上,新中国在联合国赢得了尊重和外交的胜利;在国内,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支援前线,为“抗美援朝”战争最终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于2023年国庆上映。
志愿军雄兵出击剧情简介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陈凯歌将打造中国首部战争史诗大片《志愿军:雄兵出击》,全景式、多维度立体展现这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1949年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局面。
朝鲜内战爆发以来,美军屡在中朝边境挑衅,平民惨遭轰炸。
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为了世代长久的安稳,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帷幕。
这是一场“举国之战”——政治博弈场,毛泽东和斯大林谈判,运筹帷幄力争国家利益;朝鲜战场,即使军备实力对比悬殊,我军却用壮烈牺牲换回节节胜利;外交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度亮相联合国,中国新声赢得国际敬畏;国内民间,全国人民一心支援前线,热火朝天捐款捐物......新中国,寸土不让扬国威;新青年,意气风发保家国。
志愿军雄兵出击幕后制作创作背景影片剧本打磨三年,筹备一年半,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三年始末,全面还原抗美援朝各大关键战役。
戏内戏外,皆堪称中国电影工业化里程碑之作。
影片涉及出场人物逾百位,如此鸿篇巨制,演员阵容一直备受各界关注。
拍摄过程2023年,该片正式开机。
常香玉
常香玉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1923年9月15日出[1]生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董沟,2004年6月1日去世。
原名张妙玲。
2004年6月1日逝世于郑州。
2004年7月7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追授常香玉同志“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的决定》,追授常香玉大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2009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简历9岁随父亲张福仙学戏,后拜翟彦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
其义父姓常,为人爽性豪放,最喜戏剧而最爱项羽之类。
故易妙玲为常项羽,又觉此名不宜于女,故更名为香玉。
玉者,高雅纯洁、坚固之意,姓、名意义相联系,表现了她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要艺术之花常香不败;为人处事,要有坚定的原则性,心灵纯洁,坚贞如玉。
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演旦角。
10岁登台,总汇于旦角。
得王镇南先生帮助,13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
她原习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豫东、祥符各调于一炉,并广征博采,收各家各派及一些姊妹剧种之长,大胆创新,开豫剧唱腔改革之先河。
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乃更加潜心钻研青衣、花旦之表演艺术。
日寇侵华,她首演抗日时装戏《打土地》,显示了她作为一位爱国艺人的民族气节。
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别创新。
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
1941年赴陕甘演出。
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
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华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誉。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同年出国演出。
1994年6月荣获“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
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她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分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是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相声前辈王本林:抗美援朝时曾捐“鲁迅号”飞机
相声前辈王本林:抗美援朝时曾捐“鲁迅号”飞机作者: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2015年第27期1957年,天津市第一届曲艺杂技会演举行,当时天津曲艺界的名家张寿臣、马三立、韩德全、刘文友、侯月秋、小彩舞(骆玉笙)等都参加了会演。
会后,全体相声演员合影,留下了天津相声界珍贵的一瞬间。
当时参加会演的年龄最小的演员是只有12岁的王双福。
半个多世纪后,当年的小演员如今已是古稀之年,那个在曲艺杂技会演上获特等奖,并受到张寿臣、马三立、刘宝瑞等前辈悉心指导的小男孩,后来在相声、快板、太平歌词、竹板书、山东快书上都有颇深的艺术造诣。
1974年,在红桥区曲艺团工作的王双福参军,先后在总后政治部文工团、国防科委文工团、武警总部文工团任演员、曲艺指导、艺术顾问等职,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歌词的代表性传承人。
虽然大半生在外地工作和演出,但对王双福而言,天津永远是他牵挂并时刻想回去的家,因为天津不只对他个人的曲艺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他的父亲——相声前辈王本林曾在天津的曲艺界留下过浓重的一笔,这件关于王本林先生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就是抗美援朝时期他积极组织义演,并捐献了一架“鲁迅号”飞机。
为支援抗美援朝,作为红星相声社社长的王本林积极筹办募捐义演,并用演出收入捐献了“鲁迅号”飞机。
1953年,王本林到朝鲜前线给志愿军演出,获得了线志愿军战士的欢迎。
在相声门里出生的王双福,自幼跟随父亲学艺,也跟随父亲到各地演出。
1950年王本林带着王双福和一些同行到达西安,在那里组建了红星相声社,王本林是该社的社长。
那年冬天,抗美援朝开始,和全国人民一样,王本林开始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
在旧资料里,记者看到一份西北文联致红星相声社的信函,其中有份“西北文艺界捐献‘鲁迅号’飞机捐款统计表”,其中记载,红星相声社共捐款4次,捐款总额为521400元。
1951年,“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发出通告,号召全国人民捐献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
23688246_常香玉与“香玉剧社号”战斗机
>>>>>>>>>74听报告、看伤员,常香玉决定义演捐献战斗机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全国上下掀起了大规模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
当时身在西安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也以极大的爱国之情投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各项义演活动中。
为声援抗美援朝,常香玉决定把“面向工农群众,常香玉与“香玉剧社号”战斗机李海民2003年常香玉在北京参观当年为抗美援朝义演捐献的 “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志在保家卫国”定为自己开办的民间戏剧演出团体—香玉剧社的努力方向。
1951年,常香玉在西安听了志愿军归国代表团的报告,在到陆军医院慰问伤员演出时,她看到伤员大多数是被飞机炸伤的,受到强烈触动。
常香玉后来曾经回顾说:“当我曾亲自去慰问那些回国休养的志愿军伤员们时,更使我感动,他们和敌人进行战斗,不怕流血牺牲是为了谁呢?还不是为了保卫我们自己的祖国吗?为了使志愿军战士在前方少流血,我们应该在后方多流一些汗,拿出自己的力量来捐献飞机大炮。
”当时,全国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发出了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
为了让志愿军战士在前方少流血,常香玉和丈夫陈宪章商量,决定组织香玉剧社为志愿军义演捐献一架战斗机,“我和我们剧社就这样决定了捐献‘香玉剧社号’飞机一架。
”常香玉表示:“不管有多少困难,我是捐献义演定了。
”她说:“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要和平的。
毛泽东主席说过,我们要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如今豺狼来,且已打到鸭绿江畔,朝鲜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能坐视不管吗?我们刚建国,财力还不充裕,为响应党的号召,我们全社演职人员情愿节衣缩食,到全国巡回义演,也要捐献飞机大炮,狠狠打击美帝侵略者,这是我们的决心。
”他们连夜起草报告,第二天就召开了社务会议,大家一致赞成、支持这一爱国行动,演员们说:“爱国,谁不乐意?”7月13日,他们以香玉豫剧改进社的名义,给西北文联负责同志写信,信中说:“为了热烈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及西北文艺界关于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我社由常香玉带头决定,在半年之内赴河南及京沪等地作旅行捐献义演,完成‘香玉剧社号’飞机一架。
夏美玉模范事迹简述
夏美玉模范事迹简述夏美玉出生于一九四八年,在未央区夏家堡村从小长大,现已年近七旬的老人,其父亲夏梨华老艺人从小酷爱秦腔,加之好学,成为一位名角,西北五省享有声誉,夏美玉从小深受父亲精神上的熏陶加之本人的天赋有一定的文艺细胞,加之高尚的情操及良好的思想素质,团结群众,邻里和睦,尊老爱幼,教子有方,曾被评为“五好家庭”,并被推荐为老年协会负责人,“夕阳红”艺术团团长,并和大家一起义务修路,曾被电视台主持人陈爱美多次采访录音,通过电视宣传她的模范事迹,只讲奉献,不讲报酬。
为了更好的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夏美玉亲自组建了“夕阳红”艺术团,她们以戏剧、歌舞、快板、相声、三句半、小品等各种文艺形式,自编自演、紧跟形势达二十余部,在排练期间,她老伴张骆驼也是一名戏曲爱好者,擅长吹唢呐,经常出没于城乡之中,更是全力以赴的支持,买菜买肉给大家把饭做好,她家就是这样一个为人感动,热情而温暖的文艺世家,在农村她们走村串巷为群众义演,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深受大家的好评和喜爱,除此之外,还积极参加省文化厅,市区文化局,任超夜话等各种参赛表演,且为多家敬老院的老人义演,曾获得:2010年省厅颁发“省秦腔演唱大赛优秀组织工作者奖”,“老年秦腔演唱大赛业余参与奖”,2008年省厅颁发“全省农村自乐班暨业务剧团团长证书”,2006年被镇政府评为“优秀组织奖”,2007年未央区精神文明十大道德模范奖,同年10月29日西安晚报刊登“村民心中的文化人”,夏美玉的模范事迹并有和村民演出的剧照,2008年被未央区人民政府评选为“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由于她的孙子2006年曾捡到一个装有几十万元的皮包,在奶奶夏美玉的经常教导下主动交给了老师)”,同年又被评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道德模范奖,同时被夏家堡小学评为优秀校外辅导员,对下一代进行忆苦思甜等多方教育,2009年省电台《任超夜话》综艺大赛评为“周冠军”颁发“夜话百星奖杯”。
2017年8月西安市“福彩杯”优秀奖,同年9月份未央区第二届市民大舞台戏剧二等奖、等等,家里悬挂奖状、置放着奖杯,并悬挂多面锦旗,其中有一面锦旗上写着“艺术美名传省地,秦声玉音在民间”。
论豫剧大师常香玉的爱国情结
论豫剧大师常香玉的爱国情结1923 年9 月15 日,在河南省巩县境内一个叫董沟的小山村里,诞生了一个乳名叫做妙玲的女婴,她就是后来驰名海内外的豫剧大师常香玉。
常香玉,在中国大地响彻半个多世纪的名字,她不仅是一位德艺双馨、妇孺皆知的戏剧艺术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艺人。
特别是在50 年代初期,常香玉与她领导的香玉剧社为朝鲜战场义演募捐“香玉剧社”号飞机的爱国义举,震撼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引起了中国大地一场波澜壮阔的爱国洪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志士。
1 常香玉简介常香玉生于1923 年9 月15 日,于2004 年6 月1 日与世长辞,她是“戏比天大、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豫剧大师,原名张妙玲,河南巩义人,中共党员。
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河南省文化厅顾问等职务。
常香玉9 岁随父学戏,10 岁登台,13 岁成名。
她原学豫西调,后在演出中广泛吸收豫东调等各种豫剧唱腔以及京剧、评剧、秦腔等剧种的唱腔和表演艺术,独创了“常派” 真假混合声演唱体系,形成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
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作为为艺术奉献毕生心血的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大师得到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她一生获得许多至高无上的荣誉。
如1951 为支援抗美援朝,常香玉以演出收入捐献“常香玉号”战斗机,被誉为“爱国艺人”。
1956 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
1987 年获中国艺术节(中南)荣誉奖。
1989 年获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
1994 年获纽约华美协会颁发的“亚洲最佳艺人终生成就奖”。
抗美援朝时期,有两位艺术家向国家捐献了飞机,他们分别是谁?
抗美援朝时期,有两位艺术家向国家捐献了飞机,他们分别是谁?在2021年新高考的八省联考语文科目中,作文题提到了一个内容,那就是在抗美援朝时期,为了支援前线,我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捐献武器运动,募得的捐款可购买3700多架战斗机。
而在当时,除了普通群众的捐款捐物外,一些爱国商人和艺术家,甚至凭借个人之力捐了一架飞机。
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德艺双馨的艺人。
抗美援朝捐物资常香玉捐献飞机喜欢看戏曲的朋友,应该对常香玉这个名字不陌生。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在1932年开始跟着父亲搭班拜师学艺。
1936年,常香玉的《泗州城》连演3场,轰动开封,她也因此成为主演。
随着经验的积累,常香玉成为家喻户晓的豫剧明星。
为了宣传抗日,她所在的戏曲研究社还排演了王振南编剧的新戏《打土地》。
常香玉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从朝鲜战场传来消息,中国志愿军某高地遭到百余架敌机的狂轰滥炸,全连战士壮烈牺牲。
而志愿军之所以惨败就是因为缺乏飞机、坦克和大炮等先进武器,只有拥有先进的战斗机,我们才能取得制空权,战胜不可一世的美军。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全国各界民众纷纷站了出来,捐钱捐物,加入到抗美援朝的队伍中。
抗美援朝战争当28岁的常香玉听到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阵亡的消息后,辗转反侧,再也睡不着了。
她叫醒丈夫陈宪章,对他说:“我们必须要为国家做点什么。
”随后,通过与丈夫商议,常香玉决定通过义演募捐,为志愿军捐一架飞机。
一架飞机多少钱?别说在当时,即使到了今天,也没几个人买得起。
但常香玉夫妇却下了这样的决心。
儿童捐飞机常香玉卖掉了自己的一部卡车,并拿出多年的积蓄,作为“香玉剧社”全国巡回义演的资金。
为了不影响去外地的演出,常香玉将三个年幼的孩子全部送进了托儿所。
之后,常香玉带着她的剧团先后前往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六个城市进行义演,演出170多场,观众30多万人,募得捐款15.2亿余元(旧币)。
为志愿军成功购买了一架米格15战机。
常香玉号飞机在朝鲜战场上,米格15战机立下赫赫战功。
常香玉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
常香玉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常香玉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1“谁说女子不如男!”听到这句著名的豫剧唱词,人们大多会想起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
她集豫剧之大成,开创了深受广大群众喜欢的常派艺术;她德艺双馨,靠义演给抗美援朝志愿军捐飞机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1923年9月15日出生于河南省巩义县南河渡镇董沟村一个贫寒家庭。
为了不当童养媳,她9岁起随父亲学习豫西曲调,练就了“吐字重而不死,轻而不飘”的绝功。
凭着刻苦练就的一副“金嗓子”,常香玉10岁就登台演出,13岁时得到“文武全才之伶童”的美誉,开始在梨园崭露头角。
然而在各种旧势力的压迫和欺侮下,常香玉的生活并不安定,戏场多次被地痞恶霸捣乱,戏台也多次被军阀用手榴弹炸毁。
为了活下去,她不得不四处漂泊演出。
1948年,常香玉在陕西西安创办香玉剧校(后改为香玉剧社),培养豫剧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次剧社在甘肃酒泉演出,常香玉看到解放军战士看戏不光自觉买票,纪律严整,散场后还主动帮剧社搬道具、提戏箱。
这给从旧社会走来的常香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打响保家卫国之战。
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常香玉决定进行巡回义演,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
当时,一架飞机需要十几亿元(旧币),对常香玉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她卖掉剧社的运输卡车,取下金戒指,拿出多年积蓄,作为捐献义演的基金,还把3个孩子送进了托儿所。
1951年,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的演职人员辗转华中、华南、西北等地演出180余场次,半年时间里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行程逾万里。
观众被常香玉的爱国热情所感动,掀起了爱国捐献的热潮。
最终,义演筹集到15.2亿余元。
常香玉把钱交给当时的“抗美援朝总会”,并委托他们代买一架战斗机,献给浴血奋战的志愿军将士们。
1953年春天,经上级批准,常香玉率领香玉剧社奔赴朝鲜战场,开始了长达半年的战地慰问演出。
她后来回忆说:“当时的条件特别艰苦,我跟志愿军将士们吃住在一块,朝夕相处,一起出生入死,耳闻目睹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常香玉捐飞机阅读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常香玉义演捐飞机常香玉是一代豫剧大家,她高超的唱功、坚定的爱国热忱远近闻名。
早在20世纪50年代,她刚20岁,就获得了“爱国艺人”的荣誉。
1951年,常香玉和她的民营剧社,决定利用半年时间进行全国义演,并用义演的收入捐献一架战斗机。
消息一经传出,群情振奋。
其中有不少人将信将疑,他们认为靠一个仅有59人的民营剧社(其中还有从9岁到17岁的小学员)根本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大的捐款。
但常香玉拿定了主意,开始筹划义演。
常香玉为抗美援朝义演捐款,得到了各级政府广泛的支持。
常香玉在出发前的欢送会上,代表剧社全体同志表白了决心,她说:“这次捐献飞机义演,宛似战士出征,不打胜仗绝不回还。
”常香玉全力投入义演,她将三个孩子送到幼儿园,还卖掉卡车,拿积蓄作为义演的基金。
她的为国奉献的精神,激励了剧社的每一个同志。
1951年8月下旬,常香玉的剧社转战郑州,演出期间,感人场面层出不穷。
曾有一位老大娘,提着一篮新鲜鸡蛋,步行几十里,来“看看常香玉”。
香玉要给大娘钱,大娘说:“闺女,我不是来这儿卖鸡蛋哩!要卖鸡蛋,俺不用跑这么远。
这是我老婆儿的心意,你得收下。
你爱国,就不兴大娘爱爱你?”香玉剧社在南方名城广州演出时,语言交流产生障碍,但没多久,两地人的情谊就很快得以沟通。
演出期间,为了给剧社提供一切便利条件,有的剧场降低场租,有的则不要场租。
还有一次换台时,十位搬运工人用大板车为剧社搬运东西,从午夜干到黎明,给他们工钱,工人们谢绝了。
他们说,要是收捐献义演的钱,那就太没觉悟了。
并且表示,下次换台,还由他们承担搬运任务。
经过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六个城市长达半年的义演,在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香玉剧社捐款金额达15.2万元,超额完成了捐款一架战斗机的任务。
1952年2月,常香玉率剧社演职员胜利返回西安,受到众多奖励及表彰。
与此同时,新诞生的“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已在朝鲜上空搏击侵略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美援朝期间的老艺人大义演
原中央人民政府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于1951年4月划归中国戏曲研究院领导,王瑶卿接替田汉任校长。
当时,全国人民热烈响应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各行各业纷纷捐款筹集资金购买飞机大炮支援前线。
戏校教师梁连柱、李紫贵、江新蓉、汪荣汉、赵雅枫等及学生谢锐青、袁国林、张春孝、梁九荣等30余人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赴朝鲜前线向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慰问演出,为期一个月,这是中国戏校第一次赴朝鲜前线慰问最可爱的人。
纷纷请缨粉墨登场
1952年,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带着全国人民的深切关怀到达朝鲜,慰问战斗在抗美援朝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慰问团有一批来自戏曲实验学校的师生,他们返校后及时作了汇报,激励了戏校师生本来就很高涨的爱国热情,老教授们纷纷请缨要求粉墨登场,为捐献飞机举行义演。
年近八旬的尚和玉表示要演出自己的拿手好戏,再次登台扮演李元霸。
74岁的萧长华、72岁的马德成、
66岁的郝寿臣等老艺术家,不惜剃掉了留蓄多年的美髯,他们说:“区区几根胡须算得了什么,比起最可爱的人流血牺牲强多了,若连这一点都舍不得,那还叫什么人民艺人?等抗美援朝胜利了,我们再把胡子留起来。
”
70岁的谭小培、69岁的鲍吉祥、67岁的李桂春、6 4岁的张德俊、62岁的姜妙香、60岁的侯喜瑞,以及脱离舞台多年的已年近花甲的女艺人刘喜奎,都坚决表示若不参加此次爱国义演,是终身的遗憾。
后来79岁的京韵大鼓名家白云鹏,亦闻讯赶来请求参加义演,哪怕是仅唱一段也行。
原计划演一场,但戏校这么多教授、老师和学生,实在安排不了,再加一场还是不行。
考虑到老先生们都年事已高,又不能连续演出,最后从6月到10月,每月一场共演出5场。
萧长华、张德俊、郝寿臣三位,一场没落场场有戏。
嗓子早已塌中的“通天教主”王瑶卿,已年逾七旬,亲自担任舞台监督。
地点为前门外鲜鱼口内原华乐戏院新改建的大众剧场。
五场义演不同凡响
此五场不同凡响的捐献大义演,是名副其实的名家联袂演出,这难得的演出广告见报后,戏迷们奔走相告。
当时观众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大众剧场的,
舞台上田汉写的一副对联赫然醒目:
学来粉墨春秋谈唐说宋
鼓舞风云儿女抗美援朝
6月17日:谢锐青、刘秀荣《樊江关》,张德俊、方连元《武松打店》,马德成、宋富亭《百凉楼》,尚和玉、田中玉《晋阳官》,萧长华、郝寿臣、鲍吉祥、华慧麟、谭小培、刘喜奎、林秋雯、常少亭《法门寺》。
(原定贯大元、李春恒《当锏卖马》因故未演)7月29日:赵雅枫《金雁桥》,刘秀荣、张启洪《下山》,张德俊、方连元、宋富亭、奎富光《武松打店》,雷喜福、张永禄、罗玉苹《审头刺汤》,郝寿臣、萧长华、谭小培、贯大元、田淞、江新蓉、萧盛萱《乐毅伐齐》。
8月31日:许湘生、许德福、贺春泰、袁国林、郭世华、王荣增《杨排风》,雷喜福、张永禄、毕鑫如、朱秉谦《失印救火》,张德俊、方连元、赵雅枫、李连甲、赵荣欣、汪荣汉《狮子楼》,贯大元、谭小培、萧长华《清风亭》,郝寿臣、鲍吉祥、李甫春、田淞《打龙棚》。
9月29日:许湘生《红桃山》,雷喜福、华慧麟、王福山《打渔杀家》,萧长华、宋富亭《普球山》,姜妙香、谭小培、马德成、张德俊、侯喜瑞、贯大元《黄
鹤楼》,李桂春、郝寿臣、李甫春、赵荣欣、于玉蘅、罗玉苹、王荣增《逍遥津》。
10月26日:宋富亭、李甫春《青风寨》,贯大元、雷喜福、梁连柱、于玉蘅《搜孤救孤》,姜妙香、苏明宝《罗成叫关》,谭富英(原定谭小培因感冒由子替演)、萧长华《当锏卖马》,白云鹏《木兰从军》(京韵大鼓),李桂春、郝寿臣、张德俊、华慧麟、方连元、梁连柱、宋富亭、奎富光、范富喜、赵荣欣《巴骆和》。
义演融汇爱国激情
此五场义演,台上台下,前台后台,都融汇着一种同仇敌忾的爱国激情。
前辈艺术家那炉火纯青的表演,使观众们如醉如痴。
尤其首场演出时逢初夏气温偏高,那时没有冷气,仅靠几个电扇降温。
耄耋之年的尚和玉扮上戏勾上脸,从头上到脚下,里里外外又沉又厚,台上还要舞动双锤,这和台下完全是两码事,何况又是这么高的年龄,多年不登台,一时不慎来了个趔趄,前后台无一不为之一惊,观众都情不自禁地站起表示关心,老将毕竟是老将,戏接着往下演,随之台下响起了暴风骤雨般的掌声。
马德成是黄派武生,而黄派武生创始人黄月山,早在50多年前即已故去,没见过黄月山,能看马德成,观众也心满意足了。
每场演出散戏时都已近午夜,可
观众们久久不肯离去,众多戏迷聚集在剧场门外,等老艺术家们出来道一声“辛苦”方觉心安。
五场义演全部收入,上交抗美援朝总会。
当时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各地纷纷效仿举行义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