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学说名解

合集下载

诸子百家的名词解释

诸子百家的名词解释

诸子百家的名词解释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诸子百家是一个涵盖了不同思想家及其学派的综合概念。

这个概念所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了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之前的各种思想流派,以及战国时期的各类学派。

这些思想家和学派的主要代表有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等。

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是儒家。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仁义礼智信五常思想。

儒家强调人的教育和道德修养,提倡人文主义,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孔子的弟子们发扬儒家思想,将其广泛传播,并以其为基础发展了儒家学说。

另一重要学派是墨家。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的思想主张包括了兼爱非攻、尚实守约、尊守传统等。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反对战争和杀伤,主张和平与公正。

他们还对社会政治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如实行均田制、取消分封制度等。

墨家学派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

道家学派, 则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认为,在自然界的运行中,隐约可见道的精神,而人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进而达到身心的完美状态。

庄子讲述了许多关于达到这种境界的寓言故事,并指导人们如何通过放弃私欲、追求心灵解脱的道路,达到自由平静的境地。

除了这几个学派外,还有其他重要的学派,如法家、兵家、纵横家、名家等等。

这些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法家强调治国安邦的重要性,提出严苛的法律制度,强调强权政治。

兵家注重军事战略,强调武力的重要性。

纵横家则以韩非为主要代表,强调权谋之道,讲究策略和智慧。

名家其实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学派,是指那些在辩论和辩才艺术上具有卓越造诣的学者,包括当时的智者如孟尝君、墨子和韩非等人。

诸子百家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们的思想观念广泛影响了中国及东亚地区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这些思想家和学派以其独特的观点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繁荣与进步。

通过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学习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并在当今社会中加深对人性、道德和社会发展的思考和理解。

诸子百家的名词解释

诸子百家的名词解释

诸子百家的名词解释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流派,是指战国时期经学、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名家、纵横家等众多流派和学派的总称。

以下是对诸子百家的名词解释:1. 经学:古代修订和研究经典文献的学术流派,以注释和解释经典为主要任务,提倡尊崇传统、礼仪秩序和道德规范。

2.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思想流派,主张追求自然至真的道,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无为而治的境界。

3. 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思想流派,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仁义道德、礼制教化、人伦关系和君臣父子之道。

4. 法家:以韩非、李斯为代表的思想流派,主张法治为国家统治的基础,强调严明的法律制度和权威的国家机构,以实现君主权力的集中和国家的稳定、统一。

5.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的思想流派,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的以和平为宗旨的社会伦理学,反对战争和杂乱无章的现实社会。

6. 名家:以名家荀子为代表的思想流派,主张追求大成的个人修养与政治治理,强调学术和才智的重要性,实现君主的理想统治。

7. 纵横家:以商鞅、鬼谷子等人为代表的思想流派,主张权谋和实用主义,强调权力斗争、策略和变通,追求权力和地位的达成。

8. 兵家:以孙子、吴起等人为代表的思想流派,研究战争和军事策略,强调战争胜利的方法和手段,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9. 管子学说:以管仲为代表的思想流派,主张以严明的法律和有力的国家机构来管理国家和社会,强调稳定和发展。

10. 公羊学派:以公羊高为代表的思想流派,注重政治和制度的能力和手段,强调政治活动中的智慧和智力。

11. 柳下学派:以柳下惠为代表的思想流派,主张追求实际生活和现实利益,关注利益分配和社会关系的调整,以实现和谐与稳定。

12. 钟子学派:以钟子期为代表的思想流派,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内外兼修、实行实践和英明的政治决策。

完整版各家学说

完整版各家学说

医家一:孙思邈1、生平:初唐。

2、著作:①《千金要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②《千金翼方》3、学术理论:大医精诚论。

强调医德。

“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4、学术理论之养生论述:养性和养老,即养生之道和老年保健。

养生之道:①抑情节欲②“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③依时摄养④内视和调气:专意存思,吐纳气息⑤食宜、食养、食疗:为了避免酸咸过度,有伤于人,他还主张“学淡食”,朱丹溪“茹淡”。

反对暴饮暴食,提倡少食多餐。

“善养性者线饥而食,先渴而饮。

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多则难消也。

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⑥服食、服水⑦养老:老年人的养性及老年人的防治。

5、学术理论之脏腑虚实寒热辨证:每一脏、每一腑都有“实热”和“虚寒”证,而相为表里的脏腑又有“俱实”“俱虚”“俱实热”“俱虚寒”肝湿热-目痛胸满,气急塞,用泻肝前胡汤;肝虚寒-胁下痛,胀满气急,目昏浊,视物不明,用槟榔汤。

胆腑实热-精神不守,泻热半夏千里流水汤。

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温胆汤。

6、伤寒温病方论:①研究仲景学说,搜集诸家方论。

研究方法: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

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

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

”②主用除热解毒,善于养阴生津。

处方用药重在化裁,汗吐下三法为祛邪大法,开表里双解之法。

为后世医家开启了扶正攻下和滋阴润下的法门。

③重视瘟疫,详论防治。

首先他把瘟疫与其他热病区别开来,重视“辟温”,屠苏酒、太乙流金散、雄黄散、辟温病粉身散、治瘴气方。

详载了四时五脏阴阳毒的病名病机及证治:春三月“青筋牵病”,属肝腑藏温病阴阳毒,以发热、项直、背强为特点;夏三月“赤脉奋病”心腑藏温病阴阳毒,发热、战掉惊动、口开舌破;秋三月“白气狸病”肺腑,体热生斑,或暴嗽呕逆、气喘引饮。

冬三月“黑骨温病”肾腑,里热外寒,恶寒引饮,胸胁腰部疼痛。

四季“黄肉随病”,脾腑,隐隐发热、不相断离、头重颈直、皮肉强痹。

精心归纳诸子百家的核心学说,几分钟读完,通俗易懂,推荐阅读

精心归纳诸子百家的核心学说,几分钟读完,通俗易懂,推荐阅读

精心归纳诸子百家的核心学说,几分钟读完,通俗易懂,推荐阅读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主张“德治”和“仁政”,主张以礼治国,呼吁恢复“周礼”。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性善论”,而荀子则是对立的“性恶论”思想,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流派,所倡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并以之积极办学。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儒家学派在秦始皇时期因“焚书坑儒”遭受重创,而后汉武帝时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复兴,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立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学说,为维护皇权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南宋时期奉行程朱理学为主流的儒家学说,明代王阳明则发展为心学。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道家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最初也叫道德家。

从广义上来说,道家主要分为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三派。

其中老庄派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本,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政治理想是小邦寡民、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

黄老道家追求大一统,主张因俗简礼、宽刑简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国。

两者都主张无为而治。

在唐朝统治时期,道家地位大幅上升,与儒家、佛教一道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杨朱派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属于道家的别支,春秋战国后,因不容于世,后湮灭不存。

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盘继承。

三、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商鞅、申不害、韩非子、李斯、桑弘羊、王叔文、王安石、张璁、张居正、严复、梁启超等。

诸子百家名词解释

诸子百家名词解释

诸子百家名词解释诸子百家是古代中国智慧经典中最具有价值的一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在中国汉字古文化影响下,诸子百家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的思想精神的重要内容。

诸子百家共计三百多部,分布在“诗经”“尚书”“春秋”“礼记”“易经”“孟子”《楚辞》“史记”“汉书”“韩非子”《新书》“阴阳传”“孙子兵法”《尔雅》“黄帝内经”“周礼”“禹贡大典”“孔子学说”“孟子”《毛诗》以及许多其他著作。

诸子百家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儒家、道家和法家。

其中,儒家以孔子为首,以“中庸”“孟子”“论语”为代表,主张“恭敬”“仁义”“孝悌”“礼节”,增进国家和个人的社会义务,追求人生精神和自身文化境界;道家以老子为首,以《道德经》为代表,强调“朴素”“简朴”的生活方式,追求“尊道而行”“德智兼备”,并努力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法家以韩非子《韩语》《条文》为主,主张“君子以法”,注重法制和法律意识,追求“君子立法”“仁义之政”,坚持以法律依法行事。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仁、义、礼、智、信、忠、和、孝八个方面,主张“仁义礼智”,即从“仁”、“义”、“礼”出发,发展“智”,以全面发展“智”来推进“仁义礼智”的实践。

仁义礼智的思想核心在于“仁”,仁是指仁爱之心,对他人的一种思想和行为。

义是指道义,尊重他人,实现社会正义。

礼是指遵循仪式、规范,从表面上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谦虚客气。

智指理解力,即使用推理经验来把握未来。

另外,还有信、忠、和、孝等八个方面,它们既要崇尚忠,又要有爱心,信任人,和睦相处,更要孝顺父母,这一切都是古人赋予人生的精神。

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深远而不可估量,它的思想提供了理想人生的方向,是中国文化进步的基石,也是中国人文化自觉追求的梦想源泉。

此外,诸子百家的思想在君子励志和人生智慧方面也有重大作用,对维护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秩序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诸子百家的思想启发着人们坚持道德标准,追求自我超越,最终成就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

成中医大各家学说重点整理

成中医大各家学说重点整理

成中医大各家学说重点整理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多个学派学说。

这些学说各有特点,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成中医大各家学说的重点进行整理。

一、黄帝内经学派黄帝内经学派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于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和阐述。

该学派主张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核心,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

其中重要的学说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二、张仲景医学派张仲景医学派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其学说注重疾病的辨证施治。

该学派强调病因病机的辨析,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派核心学说包括: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寒热虚实辨证等。

三、孙思邈医学派孙思邈医学派以《千金方》为代表,该学派注重治疗药物的运用和方剂的研究。

孙思邈强调养生和预防,提出“上工下农,下工上草”的治疗原则,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重要学说包括:方剂学说、药物运用学说、养生学说等。

四、杨氏医学派杨氏医学派以杨继洲为代表,强调“形训”即形态诊断。

该学派注重观察患者的体态特征、脉象、舌象等,通过形态诊断来判断疾病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核心学说包括:形态诊断学说、形态辨证学说等。

五、四气学派四气学派是由叶天士、吴鞠通等人创立,其学说结合自然气候与人体生命活动之间的联系,通过观察四季气象的变化来辨证施治。

核心学说包括:四时辨证、四气运用等。

六、昆仑派昆仑派是中国中医学史上的一支代表派别,以金匮派为代表,强调运用养生学说,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核心学说包括:养生学说、四时调摄等。

七、扁鹊学派扁鹊学派以扁鹊为代表,强调整体观察,重视运用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来治疗疾病。

其学说主张以针灸为主,配合其他疗法,综合治疗疾病。

综上所述,成中医大各家学说在中医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同的学说在理论与实践中互相渗透、相互补充,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与治疗手段。

各家学说名解

各家学说名解

1.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2、伤寒学派:汉代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临床的诊治基础,后世许多医家专门研究《伤寒论》,形成伤寒学派。

3、河间学派:阐发火热病机及其辨证论治规律,临床善用寒凉,形成河间学派。

4、易水学派:金代刘完素以脏腑的虚实寒热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创立脏腑病机学说,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李杲继承发展元素学说,创立脾胃内伤学说,成为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

5、攻邪学派:金代张从正主张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的观点,治病以攻邪为首要任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6、丹溪学派:元代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及“相火论”,认为治阴虚火亢证,不仅是泻火,还要重于养阴。

在7、温病学派: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课题的医学流派。

8..温补学派:以薛己、赵献可、张介宾等为代表、以研究脾肾命门的生理特性和病理变化为中心治疗以温养补虚为主的一个医学流派。

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之通道,人体所有组织的腠理,为气液运行的通道。

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2.气液宣通: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在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成做气液宣通3.亢害承制:五运消长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有余时所表现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4.六气皆从火化: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

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5.甘温除大热:用甘温之剂来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即甘温除热法6.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7.内感阴证:指饮食生冷、误服凉药或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肝脾肾阳虚衰征候8.内已伏阴: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人之本气先有虚损9.三邪理论:张从正所称三邪,即指天地人三邪10.情志疗法:情志的异常变化,既可引起本脏的神气病变,又可导致相应脏器的神气病变,所以可用响应的治疗措施,即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11.六郁:是指气、湿、血、痰、热、食等六种郁证的总称12.伤寒时地议:指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近时南方多热病,医者当师《伤寒论》意而变痛,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1、重商主义学派: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7世纪下半叶,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的世界观,他们把流通领域看成是发财致富的源泉,奉行以邻为壑的商业政策,突出了资本增殖的目的,强调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对货币的起源和性质缺乏深刻认识,也片面夸大了货币的作用。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30年代初,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说体系的出现和数学方法的兴起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出现,反映英国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经济思想。

3、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完成于19世纪30年代初。

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

它对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的创立和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

4、重农主义学派: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

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重农主义是第一个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分析,并把资本所得以生产的那些条件、当作生产的永恒自然规律来表述的体系。

5、古典经济学派:17世纪中叶产生,19世纪初完成,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

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6、历史学派: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在德国占主流的经济学流派。

它强调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和国民经济的整体性,反对古典经济学派的抽象法和对经济的孤立研究,代表当时德国产业资本的利益。

7、新历史学派: 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基本观点:继续宣扬经济发展阶段论、强调心理因素和伦理道德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法律对经济有重大的制约作用,鼓吹国家的超阶级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决定作用。

其主要观点和旧历史学派基本一致,不过在运用历史归纳法上更趋于极端,同时更加强调论理道德和法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更加鼓吹阶级调和与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

中医各家学说辅导资料

中医各家学说辅导资料

中医各家学说辅导资料总论一、名词解释1、《中医各家学说》:是阐明和研究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主要医学流派和历代著名医家的的学术思想和血书成就。

2、三世医学:《黄帝针经》、《素女脉诀》和《神农本草经》,是针刺、脉学及药物学方面的三种著作。

3、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4、伤寒学派:伤寒诸家以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发挥,形成了阵容强大的伤寒学派。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1宋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袛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2明清伤寒三派: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3清初三大家:喻昌、张璐、吴谦5、河间学派:以宋金时期的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其学术思想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阐述火热病机,倡“六气皆能化火”说,治病善用寒凉药物,故亦称之寒凉派。

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和《三消论》。

代表人物:刘完素、穆大黄、穆子朝昭、董系、马宗素、金山浮屠等6、易水学派:以金代著名医家张元素为代表,探索脏腑辨证,在总结前人的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较为系统的脏腑寒热虚实辩证学说的一个流派。

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代表人物:李杲、王好古、罗天益7、攻邪学派:以金代著名医家张从正为代表人物,强调治病应以攻击病邪为首要任务,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之理,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的一个医学流派。

著作有《儒门事亲》。

8、丹溪学派:以元代注明医学家朱震亨为学派之倡导者,侧重阐述阴虚火旺之证,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的一个流派,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9、温补学派:以明代医家薛己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的脾胃学说的基础上,从阴阳水火不足的角度探讨脏腑虚损的病机与辨证治疗,强调脾胃与肾命阳气对生命的主宰作用,善用甘温之味以温阳补虚,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众多的学术派别和学说构成了中医的多元性,其中包括六经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派、经络派等等。

本文将介绍中医各家学说的特点和主要观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复杂性。

一、六经学说六经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也是临床实践的指导原则之一。

它以《内经》和《难经》为代表,将人体生理活动分为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并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个方面作为分析和诊断依据。

太阳经代表着人体表面的阳气活动,阳明经代表着人体内脏的阳气活动。

阳明与太阳相对应,是六经学说中的表里对应原则。

而太阴、少阴、厥阴则是对应于人体阴气活动的三个经络。

在六经学说中,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前提。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架构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为基础,将人体生理活动以及自然界的现象归纳为五行之中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构成了五行学说中的生克关系。

在中医临床中,五行学说被广泛运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中医师可以识别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调理方案。

三、气血派气血派是中医理论中关于气和血的重要学说。

它强调气和血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认为气血的充盈和运行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

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来源,它主要通过呼吸和脾胃的消化吸收来得到补充。

血则是人体营养和氧气的主要载体,它通过心脏的泵动和经络的输送来维持全身组织的正常功能。

气血派关注气血的调和平衡,注重调理气血不畅的疾病。

例如,在治疗贫血和气虚的疾病时,中医师常常会采取调理脾胃和补充营养的方法,从而改善气血的运行和充盈情况。

四、经络派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起着连接脏腑和四肢百体的作用。

经络学说以《灵枢·经脉》为代表,系统地介绍了经络的分布、功能和调理方法。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中医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学说和派别。

这些各家学说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特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的主要学说和其特点。

一、黄帝内经学说黄帝内经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也是最早并最为广泛应用的学说之一。

该学说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主要强调阴阳五行理论、藏象论及脏腑经络等方面的医学知识。

黄帝内经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认为疾病是因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导致的。

因此,该学说注重调节身体内部的功能,使人保持健康。

二、四气调神学说四气调神学说是张仲景创立的学说,主要阐述了病因和病理的理论。

该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受到外部天气的影响有关,即风、寒、暑、湿等四种气候会影响人体的正常功能。

四气调神学说通过调节人体气血的运行来治疗疾病,例如通过温热药物治疗寒气引起的疾病。

这一学说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急性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三、五运六气学说五运六气学说是华佗创建的学说,该学说主要阐述了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疾病的治疗。

五运六气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气候,通过观察环境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脉象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在治疗上,五运六气学说强调因时制宜,即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来调整药物的使用。

该学说注重平衡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四、辨证论治学说辨证论治学说是中医最为重要的学说之一,它包含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强调疾病的整体观,即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综合判断病情,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该学说注重个体差异,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学说强调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全面而细致地了解病情,使治疗更为准确和有效。

以上介绍的只是中医的一部分学说,每个学说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特点。

中医的多样学说使其具有更加灵活和全面的治疗方法,也更加适应不同的疾病和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医学的实践过程中,不同学说并不是相互隔绝的,而是有着交叉和互补的关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各种学说。

九流十家名词解释

九流十家名词解释

九流十家名词解释一、九流十家(jiǔ liú shí jiā)是古代人们对于同一学术领域内各种不同流派(家)、不同学派的统称。

它最初出现在《晋书·嵇康传》中,形容了嵇康等九位琴家的不同特色和风格。

二、“九流就是指汉末以来士大夫文化思潮的不同流派,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内容不同的文化思想流派;二是形式不同的文化杂谈。

”九流包括了儒家、法家、道家、农家、兵家、名家、纵横家、墨家和兼济家。

三、儒家(rú jiā)是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一派,强调的是道德伦理和仁爱之道,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

四、道家(dào jiā)是以“道”为中心的流派,讲究与自然、天地相合,强调修炼和悟道,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五、法家(fǎ jiā)注重立法、修辞和考究国家治理法制的学派,代表人物有韩非、商鞅等。

六、农家(nóng jiā)是注重农业生产和国家经济的学派,代表人物有黄帝、伯益等。

七、兵家(bīng jiā)是注重军事战争和战略策略的学派,代表人物有孙子、吴起等。

八、名家(míng jiā)是注重文章风骨和修辞技巧的学派,代表人物有刘勰、阮籍等。

九、纵横家(zòng héng jiā)是注重实用政治和外交谋略的学派,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等。

十、墨家(mò jiā)注重道德伦理和公平正义,主张兼爱和非攻,代表人物有墨子、荀子等。

十一、兼济家(jiān jì jiā)是运用各家思想来处理实际问题的学派,代表人物有赵胜、杨周等。

总结起来,九流十家是古代学术思潮中的主要学派,它们各自强调不同的价值观、道德伦理和治理理念,对于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分类和命名方法也为后世人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一种便利的方式。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

医家与学派(一)伤寒学派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二)河间学派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的医学流派。

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阐述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

倡“六气皆能化火”说,治病善用寒凉,世人亦称之为寒凉派。

刘河间,金著名医家,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三消论》等。

其主要内容为“六气皆能化火”。

(三)易水学派张元素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易水学派又为温补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攻邪学派攻邪学派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张从正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五)丹溪学派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朱震亨为学派之倡导者。

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并擅长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

(六)温补学派以薛己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方法,或侧重脾胃,或侧重肾命,而善用甘温之味,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

代表医家有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等。

(七)温病学派温病学派是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明清两代而逐渐发展成熟,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分为二个派系,一为温疫学派,一为温热学派,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以探讨温疫病见长。

温热学派以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四大家为代表,研究普通温热病(包括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证治规律各论晋唐时期孙思邈一、生平和著作孙思邈,初唐著名医学家。

公元581~682年(隋开皇元年~唐永淳元年),一说为公元541~682年。

他认为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不能以“至粗至浅之思”而草率从事,必须“精勤不倦”,方克有成。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

河间学派【刘完素】亢害承制论:《素问·六微旨大论》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兼化: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合并出现,相兼为病。

反兼化:又名胜己化,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向着相反的方向,能战胜自己的方向转化。

“亢害承制”是运气学说的内容,指五运消长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不及时所表现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

由于五运之气的偏亢过度,往往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因此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本质与象不一致的情况。

即“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本。

”反兼胜己之化:湿极反兼风化制之一一土极似木;风极反兼金化制之一一木极似金;火极反兼水化制之一一火极似水;燥极反兼火化制之一一金极似火;寒极反兼土化制之一一水极似土。

火热论:(1)火热为病的广泛性:刘完素通过临床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素问》病机十九条,在阐述火热疾病广泛存在的同时,还从理论上进一步揭示了火热致病的病变机理,为火热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2)六气皆能化火说:①风与火热:刘完素认为风属木,而木能生火,风与火热不仅可以相互转化,即风能助火,热极生风。

②湿与火热:刘完素认为湿邪瘀滞,不得宣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化生火热,即所谓“积湿成热”。

③燥与火热:燥邪易伤津液而化热化火,反之热盛津伤宜可成燥。

④寒与火热:刘完素认为寒主凝滞收敛,若外感寒邪,或内伤生冷,进入体内出现“冷热相并”,皆能使“阳气怫郁,不能宣散,怫热内作,以成热证者,不可亦言为冷,当以成证辨之”。

上述可见,风、湿、燥、寒为病,在病理过程中,大多能化热或与火热相兼同化。

因此,后人把这一论点概括为“六气皆能化火”。

(3)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刘完素对内伤火热病机十分重视情志致病,并提出“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观点。

(4)火热病的治疗:①表证:刘完素认为表证宜汗解。

由于外感初起,多是怫热郁结,唯有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

表证兼有内热之证,通常采用表里双解之法,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

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其各家学说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下面将介绍中医学的各家学说。

1.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学说之一。

阴阳二气是存在于整个自然界中的两种相反的力量,它们彼此互补、相互作用,产生各种现象。

在中医中,通过分析疾病的阴阳失衡现象,来确定治疗方案。

2.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克相生,与身体的五脏和六腑相应,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各种疾病的发生和治疗。

3.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学说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的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外联系的桥梁,贯穿全身并与脏腑组织相连。

通过影响经络系统的流通和调整经气的流量,来治疗各种疾病。

4.元气学说元气学说是中医中的一种基本理论,元意为根本、本质,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

元气来源于父母遗传和天地精华的滋养,它是人体功能正常运转的基础。

逆气犯元是指任何影响到元气的因素,它可能是内部、外部或精神因素,病因可通过恢复元气来治疗。

5.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说,它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根本基础。

五脏六腑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互相合作,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机能。

通过分析五脏六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6.虚实学说虚实学说是中医中的一种基本学说,虚实是中医中常用来描述疾病和诊断的术语。

虚指体内功能失调或欠缺,实指体内功能过盛或物质过多。

通过判断病人是否为虚或实,来确定治疗方案。

7.病因学说病因学说是中医中关键的学说之一,主要研究疾病产生的原因。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内因与外因相诱发的,并以外感、情志、饮食、劳逸等因素为主,针对不同的病因,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

气血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学说,它认为气和血是人体机能正常运作的两个最基本的物质。

气的运动和血的循环,保证了整个身体的营养和代谢。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

医家与学派(一)伤寒学派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二)河间学派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的医学流派。

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阐述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

倡“六气皆能化火”说,治病善用寒凉,世人亦称之为寒凉派。

刘河间,金著名医家,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三消论》等。

其主要内容为“六气皆能化火”。

(三)易水学派张元素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易水学派又为温补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攻邪学派攻邪学派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张从正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五)丹溪学派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朱震亨为学派之倡导者。

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并擅长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

(六)温补学派以薛己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方法,或侧重脾胃,或侧重肾命,而善用甘温之味,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

代表医家有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等。

(七)温病学派温病学派是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明清两代而逐渐发展成熟,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分为二个派系,一为温疫学派,一为温热学派,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以探讨温疫病见长。

温热学派以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四大家为代表,研究普通温热病(包括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证治规律各论晋唐时期孙思邈一、生平和著作孙思邈,初唐著名医学家。

公元581~682年(隋开皇元年~唐永淳元年),一说为公元541~682年。

他认为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不能以“至粗至浅之思”而草率从事,必须“精勤不倦”,方克有成。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或简答题(一般5题,共20分):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之通道,人体所有组织的腠理,为气液运行的通道。

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气液宣通: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在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成做气液宣通。

3.亢害承制:五运消长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有余时所表现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

4.六气皆从火化: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

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

5.甘温除大热:用甘温之剂来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即甘温除热法。

6.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

7.内感阴证:指饮食生冷、误服凉药或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肝脾肾阳虚衰征候。

8.内已伏阴: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人之本气先有虚损。

9.三邪理论:张从正所称三邪,即指天地人三邪。

10.情志疗法:情志的异常变化,既可引起本脏的神气病变,又可导致相应脏器的神气病变,所以可用响应的治疗措施,即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

11.六郁:是指气、湿、血、痰、热、食等六种郁证的总称。

12.伤寒时地议:指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近时南方多热病,医者当师《伤寒论》意而变痛,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13.内虚暗风:大江以南天地之风气和居民的禀质,有异于西北地区,临床所见中风病人的发病机理往往是“真阴既亏,内热弥甚至,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极生风,而致猝然僵仆”。

因此,他将类中风称为“内虚暗风”。

14.治吐血三要法:即血虚宜补之、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

15.治形论:指张介宾提出的“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理论和方法与西医学有所不同。

中医学家历经千百年的临床实践与理论探索,形成了各家学说。

下面是对中医各家学说的总结:1.《内经学派》:以《黄帝内经》为代表,是中医学最早且最经典的理论体系。

内经学派强调气血阴阳的平衡,主张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来治疗疾病。

它提出了诸多重要的理论,如五脏六腑、经络学说、阴阳学说等。

2.《丹溪学派》:以丹溪为代表。

丹溪学派注重观察疾病的特征,提出“观疾论”,并提出了以各种症状的表现为基础的辩证论治方法,为中医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3.《四气学派》:以赵康虚的《医得失论》为代表,强调治疗要与天地四时的气候变化相适应,提出了相应的疾病的防治措施。

该学派主张将医学纳入自然生态系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4.《养生学派》:强调养生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该学派主张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注重调整饮食、作息和心理等方面,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5.《中药学派》:研究中药药物的性味、功效及应用。

该学派注重发现药物的治疗效果,并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为临床中药的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6.《针灸学派》:以针灸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

针灸学派主张通过穴位刺激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一学派推崇辨证施治、以病治病的方法,注重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

7.《脉学派》:以脉诊为特色,通过观察与诊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及病因。

该学派认为脉搏是内脏功能的外在反映,通过诊脉可以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临床表现。

8.《眼象学派》:注重观察人体各部位的变化,尤其是眼睛的变化,以作出疾病诊断。

该学派认为眼睛是身体内部疾病的“窗口”,通过观察眼睛可以获得一系列对疾病的信息。

9.《方剂学派》: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药物配伍、煎煮方法和临床应用。

该学派主张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配伍出对应的中药方剂,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学各家学说在中国医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的体系,并对中医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医各家学说一

中医各家学说一

中医各家学说一
22
重视经络作用: “治伤寒须先识经 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 气之所在”。
提出三阴三阳本质:三阴三阳即足 六经,并用足六经的循行部位、生 理特点解释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
科学认识病证关系:“因名识病, 因病识证”,首倡辨病辨证相结合。
强调脉证和参:脉证和参辨阴阳表 里,以方汇证,颇切实用。
庞 安 时 著 《 伤 寒 总 病 论 》
脉 证 分 辨 , 以 脉 为 先
韩 祗 和 著 《 伤 寒 微 旨 论 》
宋 金 深 入 研 究 阶 段

中医各家学说一
18
韩祗和 北宋医家 《伤寒微旨论》 1086年著
强调脉证和参,多自拟方。 伤寒:脉为先,证为后
杂病:证为先,脉为后
因时制宜:依时令用药 立春——清明、清明——芒种 芒种——立秋
因虚受邪,留而成实 伤寒应以真气为主 对脾肾理论的研究及应用 治疗经验
中医各家学说一
28
一.论伤寒重视表里虚实——辨证纲领 “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 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 也”。 表实——麻黄汤;表虚——桂枝汤 里实——承气类;里虚——四逆、理中类
二.因虚受邪,留而成实 1. 发病为正虚,但邪气属实——主张先 去邪后议补 2.年老体弱,正虚中邪医各盛家学说—一 —去邪为先 29
40
▪ 正治法:太阳病:麻黄汤、桂枝汤 阳明病:白虎汤、承气汤 少阳病:小柴胡汤
▪ 权变法:麻桂之证因体质、禀赋因素不 同而出现的证候,如大小青龙汤、桂二 麻一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等方证。
▪ 斡旋法:太阳变证如真武汤、蓄血证。 ▪ 救逆法:坏病的治法,多由误治而成。
如大小陷胸汤、五泻心汤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家学说名解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1.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2、伤寒学派:汉代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临床的诊治基础,后世许多医家专门研究《伤寒论》,形成伤寒学派。

3、河间学派:阐发火热病机及其辨证论治规律,临床善用寒凉,形成河间学派。

4、易水学派:金代刘完素以脏腑的虚实寒热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创立脏腑病机学说,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李杲继承发展元素学说,创立脾胃内伤学说,成为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

5、攻邪学派:金代张从正主张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的观点,治病以攻邪为首要任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6、丹溪学派:元代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及“相火论”,认为治阴虚火亢证,不仅是泻火,还要重于养阴。


7、温病学派: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课题的医学流派。

8..温补学派:以薛己、赵献可、张介宾等为代表、以研究脾肾命门的生理特性和病理变化为中心治疗以温养补虚为主的
一个医学流派。

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之通道,人体所有组织的腠理,为气液运行的通道。

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气液宣通: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在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成做气液宣通
3.亢害承制:五运消长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有余时所表现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
4.六气皆从火化: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

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
5.甘温除大热:用甘温之剂来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即甘温除热法
6.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
7.内感阴证:指饮食生冷、误服凉药或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损及太阴、少阴、厥阴
所出现的一系列肝脾肾阳虚衰征候8.内已伏阴: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人之本气先有虚损9.三邪理论:张从正所称三邪,即指天地人三邪10.情志疗法:情志的异常变化,既可引起本脏的神气病变,又可导致相应脏器的神气病变,所以可用响应的治疗措施,即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11.六郁:是指气、湿、血、痰、热、食等六种郁证的总称12.伤寒时地议:指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近时南方多热病,医者当师《伤寒论》意而变痛,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13.内虚暗风:大江以南天地之风气和居民的禀质,有异于西北地区,临床所见中风病人的发病机理往往是“真阴既亏,内热弥甚至,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极生风,而致猝然僵仆”。

因此,他将类中风称为“内虚暗风”14.治吐血三要法:即血虚宜补之、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15.治形论:指张介宾提出的“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此实医家之大门路
也”16.戾气:指时行疫病的病原,称为“戾气”,为杂气之一17.募原:又称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解,是为半表半里18.主客交:主。

正气;客。

邪气。

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

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19.伤寒三纲鼎立说:指“明以冬月伤寒为大纲矣,至伤寒六经中,又以太阳一经为大纲,而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谓为‘三纲鼎立’20.急流挽舟:喻昌首创,主张“下痢必从汗先解其外,后调其内”。

且有失于表者,外邪入里,病虽日久,也往往仍可印其邪气出之于外21.畜鱼置介:喻昌重视同气相求之原理,认为人体“阳欲上脱,阴下吸之;阴欲下脱,阳上吸之”
22.甘药培中:指以甘平或甘凉
濡润为主的濡养胃阴之法23.阳化内风:指“身中阳气之变动”导致“内风动越”24.虫蚁搜剔法:指叶天士治疗久病入络,应用虫蚁之理是“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
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

用药如蜣螂、蜂房、山甲、地龙、全虫等,以此来搜剔络脉,松透病根,临床上每多
应用,称为虫蚁搜剔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