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含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复习过程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
0.9%NaCI溶液
和 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其生理意义如何 ? 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
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3、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速度很慢,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约为
0.1s ,称为 房- 室延搁 。
4、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正常心脏兴奋的发源地,心的节律性活动是受自律性
最高的窦房结所控制,故把 窦房结称作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
5、有效不应期:由动作电位 0 期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 3 期膜内电位为 -60mV这
段不能再次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简答题:
1、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形成机制。
答: ①特点:心室肌细胞兴奋时,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 -90mV 迅速去极
到 +30mV左右,即膜两侧原有的极化状态消失并出现反极化,构成动作电位的上
升支。历时 1-2ms,此期电位变化幅度约 120mV。
②机制: 0 期的形成原理:在外来刺激作用下,心室肌细胞膜部分
Na+
通道开放引起少量 Na+内流,造成膜轻度去极化。 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 (-70mV)
时,膜上 Na+通道开放速率和数量明显增加, 出现再生性 Na+内流, 导致细胞进一
步去极化,使膜内电位急剧升高。 1 期( 快速复极初期 ) :主要由 K" 快速外流形成。 2 期(平台期):Ca2+内流和 K+外流同时存在, 缓慢持久的 Ca2+内流抵消了 K+外流,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与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第1章绪名词解释: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名词解释: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是偶联因子。
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第3章血液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
例如,0.9%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
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
(增加的题)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
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
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
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生理学:研究活体类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急性在体实验:将动物处于麻醉或破坏大脑的状态,解剖暴露某种器官后给予适当的刺激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又称为活体解剖实验。
急性离体实验:从动物体内取出某种器官、组织、细胞在模拟生理条件下进行的实验。
慢性实验:动物经过外科手术,以暴露、摘除某一器官、组织或在其中安置瘘管或埋置电极,待手术结束后进行长期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体液调节: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到达远隔或近邻的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影响并改变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上镶嵌的能够运载离子通过的膜蛋白。
受体:细胞膜上存在的能专一性结合激素、神经递质以及其他化学活性物质并引起特定反应的特殊结构。
第二信使:作为第一信使的激素和其他调节物质,与特定的膜受体结合后,通过存在于膜结构中的信息传递系统,诱发产生膜内的载体或携带者。
兴奋性:在内外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具有产生膜电位变化的能力或特性。
阈强度: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引起细胞产生反应的最低刺激强度。
基强度:在任意延长时间的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为受刺激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原来的极化状态消失,并在膜的内外两侧发生一系列的电位变化。
阈电位:细胞接受阈上刺激后使细胞膜上的Na+通道全部打开,能够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膜电位。
极化: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外正内负的状态。
去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
反极化:去极化状态之后发展为极化状态倒转,即外负内正。
复极化:细胞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超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
血浆:血液经过抗凝处理,离心沉淀后上层淡黄色的液体。
血清:血液不经过抗凝处理,凝血后析出的淡黄色的清亮液体。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血清去除了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凝血的血浆蛋白,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生理学第一章1、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P5)《2、homeostasis:是指动态平衡,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P4)《3、internal environment :是内环境,生理学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4、生物节律:生物体内各种功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各种变化能按一定时间规律周而复始的出现叫做节律,性变化,而变化的节律叫做生物节律。
《5、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周期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P7)《6、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百度百科)第二章1、易化扩散:又协助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物质,如氨基酸、糖、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着浓度梯度或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 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2、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成为细胞的兴奋性。
(P34)《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前负荷决定了肌肉收缩前的长度。
(P41)《4、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生物体内在载体介导下消耗能量,将某些物质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一种运输方式称为主动转运。
(13)《5、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必须是使膜发生去极化的刺激,而且还要有足够的强度是膜去极化到膜电位的一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P33)《6、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P22)《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可兴奋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名词解释
生理学(Physiology):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及其各组织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体液调节: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他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单纯扩散:是一种简单的穿越质膜的物理扩散,没有生物学转运机制参与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静息电位(RP):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动作电位(AP):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成为动作电位阈电位:指足够的强度使膜去极化到膜电位的一个临界值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绝对不应期:在兴奋发生的当时以及兴奋后最初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施加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这段时间就称为绝对不应期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果刺激频率相对较低,总和过程发生于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将出现不完全性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如果提高刺激频率,使总和过程发生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就会出现完全性强直收缩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称为外源性凝血途径消化: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吸收:食物的成分或其消化后的产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的前部肌肉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胃排空: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能量,称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下,即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C;这种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肾小球的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的滤过率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兴奋性(excitability):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并产生反应的能力。
2、阈值(threshold):在实际测量中,常把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把刚刚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3、外环境(external environment):人体所处的不断变化着的外界环境成为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机体内部细胞直接生存的周围环境是细胞外液,生理学中将细胞外液成为机体的内环境。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和血浆。
5、稳态(homeostasis):正常功能条件下,机体内环境的各项理化因素(如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各种离子和营养成分浓度等)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我们把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成为稳态。
6、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有多种不同的方式,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行为调节和免疫调节。
7、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是体内最重要、最普遍的一种调节方式,它是通过神经系统各种活动实现的。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调节方式是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成为反射(reflex)。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8、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通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对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过程称为体液调节。
9、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细胞和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一种调节方式。
它是由于细胞和组织器官自身特性而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例如心肌的自身调节和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等。
10、行为调节(behavioral regulation):是指人们通过行为活动或行为方式的变化,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活动规律,从而对个体健康或疾病产生重要影响的调节方式。
生理学名词解释(含答案)
1.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在一个闭环系统中,控制部分活动受受控部分反馈信号〔Sf〕的影响而变化,假设Sf为负,则为负反馈。
其作用是输出变量受到扰动时系统能及时反应,调整偏差信息〔Se〕,以使输出稳定在参考点〔Si〕。
2. homeostasis〔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之中到达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稳态。
3. Autoregulation: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4. Paracrine:旁分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扩散而作用于临近靶细胞的作用方式。
5. 局部电位: 由阈下刺激引起局部膜去极化〔局部反应〕,引起邻近一小片膜产生类似去极化。
主要包括感受器电位,突触后电位及电刺激产生的电紧张电位。
特点:分级;不传导;可以相加或相减;随时间和距离而衰减。
6. 内向电流:指细胞膜激活时发生的跨膜正离子内向流动或负离子外向流动。
7. fluid mosaic model:液态镶嵌模型,是有关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内容是膜的共同特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有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8. 跳跃式传导:有髓纤维受外加刺激时,动作电位只能发生在相邻的朗飞结之间,跨髓鞘传递。
9. 膜片钳:用来测量单通道跨膜的离子电流和电导的装置。
10. 后负荷:指肌肉开始收缩时遇到的阻力。
11. 横桥:肌凝蛋白的膨大的球状部突出在粗肌丝的外表,它与细肌丝接触共同组成横桥结构。
它对肌丝的滑动有重要意义。
12. 后电位:在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前,膜两侧电位还要经历一些微小而较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
13. Chemical-dependent channel:化学门控通道能特异性结合外来化学刺激的信号分子,引起通道蛋白质的变构作用而使通道开放,然后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完成跨膜信号传递的膜通道蛋白。
生理名词解释、简答题
1.电压门控通道:由膜两侧电位差变化一起闸门开关的离子通道,如神经纤维上的Na、K离子通道。
2.跨膜信号传导:各种刺激信号通过改变靶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构型,从而引起靶细胞功能改变的过程。
3.去极化:使电极极化降低的现象。
4.内向电流: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细胞内流动,负离子由细胞膜内向细胞外流动,增加细胞内正电荷,促使膜电位去极化。
5.电化学驱动力:一般自然界会向电化学低的方向发展,两者间的电化差,称电化学驱动力6.K 离子平衡电位:K由膜内向膜外易化扩散产生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与K跨膜浓度势能相等时,膜内外的电位差称k 离子平衡电位7.阈电位:能触发动作单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8.量子释放:一个突触小泡中所含的ACh,被称为一个量子。
突触前膜释放ACh是以突触小泡为单位的释放,也称为量子释放。
9.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10. 心指数:心输出量与体表面积的比值,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心指数。
11.等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自身收缩力的强度和速度而影响每搏输出量的调节12.异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初细胞长度调节心脏泵血,心肌细胞初长度改变。
13.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的情况下,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称为心肌的收缩能力。
14..心室功能曲线:以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充盈压为横坐标,博出量(或博出功)为纵坐标,将两者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心室功能曲线。
钙触发钙释放:在心肌,肌膜的去极化则引起L型钙通道激活而出现少量Ca+内流,进入胞质的Ca+与JSR膜中的钙释放通道开放,即钙触发钙释放16.慢反应细胞:心脏去极化慢,传导速度慢的细胞,如窦房结、房室交界区细胞属于慢反应细胞。
17.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压的平均值。
18.外周阻力:外周血管对血流的阻力。
19.微循环:指微动脉经毛细血管网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20.压力感受性反射: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二、名词解释1. 阈电位: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骨骼肌细胞的阈电位约为-70mV .P332. 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称为阈电位。
课本p332. 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称为~。
P423. 继发性主动运输:是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
P144. 终板电压: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对Na离子的内向驱动力远大于K离子外流,从而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
这一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
P365.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
P236. 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
它决定了肌肉在收缩前的长度。
P417. 第二信使: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因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细胞内信号分子。
P188.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
P25三、问答题1. 神经干动作电位与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形成原理和特点有何不同?参阅课本P23-25参考答案: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全或无”特性,即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刺激需要有一定强度,刺激达不到阈强度,动作电位就不出现;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就引发动作电位,而且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就达到最大值,再继续加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随刺激的加强而增加;(二)可传播性,即动作电位产生后并不局限于受刺激部位,而是迅速向周围传播,直至整个细胞膜都依次产生动作电位。
因形成的动作电位幅值比静息电位到达阈电位值要大数倍,所以,其扩布非常安全,且呈非衰减性扩布,即动作电位的幅度、传播速度和波形不随传导距离远近而改变。
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原因主要是其幅度大小接近于K+平衡电位与Na+平衡电位之和,以及同一细胞各部位膜内外Na+、K+浓差都相同的原故。
生理学名词解释
绪论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部分所实现的调节。
体液调节:一般主要指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所进行的调节作用。
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反馈调节:由受控部分发生信息而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人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使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这种调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正反馈:指受控部分发生信息反过来加强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负反馈:指受控部分发生信息反过来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于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的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为种族共有的,是一种初级的神经活动。
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2细胞的基本功能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细胞膜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耗能过程。
胞吐: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被细胞排除的过程。
兴奋性:活的组织细胞在接受外界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的能力。
刺激:能被细胞、组织或机体所感受到而引起反应的环境变化。
反应:刺激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以及外表活动的改变称为反应。
兴奋:指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反应时,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有弱活动变为强活动,这种反应称兴奋。
抑制:指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反应时,由活动变为安静,或由活动较强变为活动较弱的反应。
阈强度: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绪论1.【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2.【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3.【神经调节】:有神经元直接参与的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4.【体液调节】:当机体环境发生改变时,引起某些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释放激素并通过组织液或血液循环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及某些器官的功能活动5.【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或器官不依赖神经、体液调节,而自身对环境的改变也可作出一些适应性的反应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了控制部分的活动8.【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9.【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10.【刺激】:能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感受的生存环境条件的改变11.【反应】:由刺激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及外部活动的改变12.【内环境】:细胞外液13.【稳态】: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稳定状态第一章1、【流体镶嵌模型】:细胞膜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2、【单纯扩散】:在生物体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的脂质性溶质分子顺浓度差跨膜转运。
3、【易化扩散】:体内有些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运输,但在细胞膜中的某些特殊蛋白的协助下,也能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4、【被动转运】:顺浓度差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5、【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的转运过程。
6、【协同转运】:(继发性转运)在主动转运中,由于钠泵的作用形式的势能贮备也为某些非离子物质进行跨膜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7、【胞吐】:物质由细胞排除的过程。
8、【胞纳】: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某些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
9、【膜电位】:生物细胞以膜为界,膜内外的电位差10、【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11、【动作电位】: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细胞兴奋时发生的这种短暂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诸论1.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刺激:能使细胞或机体发生反应的一些环境因素的变化称为刺激。
3.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4.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5.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6.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7.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8.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9.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0.正反馈:反馈信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1.负反馈:反馈信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1.液态镶嵌模型:膜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镶嵌不同分子结构与功能的蛋白质。
2.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的过程。
3.异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顺浓度差转运的过程。
4.主动转运:耗能,膜蛋白质协助,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转运的过程。
5.入胞作用:依靠细胞膜的特殊功能,使大分子物质及异物进入细胞内,6.出胞作用:依靠细胞膜的特殊功能,大分子物质排出细胞外7.钠钾泵:钠钾转运体,为蛋白质分子,进行钠离子和钾离子之间的交换。
8.化学通道:靠化学信号作用而开放的通道9.电压通道:当跨膜电位发生变化时,造成闸门的开启或关闭。
10.机械通道:11.反应:12.绝对不应期:组织兴奋后的一段时期,不论再受到多大的刺激,都不能再引起兴奋13.相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之后,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14.超常期:不应期后出现的一过性的兴奋性超过正常值的时期称为超常期15.低常期;以单一刺激使兴奋后出现的一次兴奋性低于正常值的时期称为低常期。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第1章绪名词解释: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名词解释: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
例如,%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
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
(增加的题)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
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
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
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第1章绪名词解释: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得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得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得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得规律性反应。
第2章细胞得基本功能名词解释:1、静息电位:就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得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就是细胞接受适当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得基础上产生得快速而可逆得电位倒转或波动、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得电变化与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得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就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得容积百分比、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得称为等渗溶液。
例如,0.9%NaCI溶液与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得吸水能力。
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得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得分布以及红细胞得正常形态与功能起重要作用、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得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得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得水平衡与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与纤溶系统得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得纤维蛋白不断得溶解从而维持血液得流体状态、5、ABO血型分类得依据就是什么?答:ABO血型得分型,就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就是否存在A抗原与B抗原分为A 型、B型、AB型与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方法。
(增加得题)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得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
对于在生育年龄得妇女与需要反复输血得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得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得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第4章生命活动得调控神经部分:名词解释:1、突触: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得部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 28道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2.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
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3.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即细胞外液。
4.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感受体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的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的活动的过程。
反射弧是它的结构基础。
5.正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再增强。
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破坏原先的平衡。
这种反馈的机制叫做正反馈。
6.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反馈调节。
7.稳态: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8.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的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9.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属被动转运)10.主动转运: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的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行主两类。
11.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而利用膜内、外Na+势能差进行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12.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
阈强度低,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兴奋性高;反之,则反。
生理学名词解释
1.体液:人体内的液体总称为体液,在成人,体液约占体重的60%,由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组成。
2.内环境:机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或依赖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3.稳态: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称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4.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5.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6.自身调节: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
7.反馈:来自受控部分的信息返回作用于控制部分的过程。
8.正反馈: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9. 负反馈: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反馈信号作用的结果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称为负反馈。
10. 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称单纯扩散。
11.经载体易化扩散: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在载体蛋白介导下顺浓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属于载体介导的被动转运。
12.经通道易化扩散:各种带电离子在通道蛋白的介导下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13.原发主动转运:原发主动转运是由细胞膜或内膜上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泵蛋白,直接水解ATP提供能量而将一种或多种物质逆着各自浓度梯度或者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它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方式。
14. 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性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形成的浓度差或电位差将物质逆电位梯度或浓度梯度进行跨膜主动转运的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15. 出胞: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除细胞的过程。
16.入胞:是指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组织团快如细菌,死亡细胞和细胞碎片等被细胞膜包裹后以囊泡的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也称内化。
17.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生理名词解释(附答案)
生理学(physiology):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围绕在多细胞机体中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
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现已扩展到泛指体内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在神经和体液等因素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多细胞生物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内分泌激素、生物活性物质或某些代谢产物等)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物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体内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在体内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也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阈电位(shreshold potential):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
前馈(feed-forward):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
出胞(exocytosis):出胞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一分泌囊泡的形式排除细胞的过程。
入胞(endocytosis):入胞是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细胞碎片等)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兴奋性(excitability):生理学中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生理学名词解释
1.基强度:在刺激作用时间足够长的条件下,能引起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2.利用时:用基强度作刺激引起细胞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
3.时值:在保持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条件下,两倍基强度的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刺激持续时间。
4.肌小节:肌原纤维上相邻的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
5.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6.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7.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排除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钟输出量,称为心输出量。
8.心指数:一般是指在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9.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0.心力储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11.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引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搏动的正常部位。
12.潜在起搏点:其本身的自律性并不表现,只起传导兴奋的作用。
13.期间收缩: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收缩,称为期间收缩。
14.代偿性间歇:在一次期间收缩之后,伴有一次比较大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15.房室延搁:房室连接处兴奋传导的速度缓慢,其中结区的传导速度最慢。
导致兴奋在房室连接处延搁一段时间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16.房室延搁的意义:房室延搁使心室兴奋落后于心房,使心室收缩发生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
17.收缩压: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快速上升,达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18.舒张压:心室舒张,动脉血压降低,于心舒末期降至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19.平均动脉压:整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20.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21.肺换气:肺泡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22.组织换气:细胞通过组织液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3.顺应性: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容易扩张者,顺应性大,弹性阻力小;不易扩张者,顺应性小,弹性阻力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在一个闭环系统中,控制部分活动受受控部分反馈信号(Sf)的影响而变化,若Sf为负,则为负反馈。
其作用是输出变量受到扰动时系统能及时反应,调整偏差信息(Se),以使输出稳定在参考点(Si)。
2. homeostasis(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之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稳态。
3. Autoregulation: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4. Paracrine:旁分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扩散而作用于临近靶细胞的作用方式。
5. 局部电位: 由阈下刺激引起局部膜去极化(局部反应),引起邻近一小片膜产生类似去极化。
主要包括感受器电位,突触后电位及电刺激产生的电紧张电位。
特点:分级;不传导;可以相加或相减;随时间和距离而衰减。
6. 内向电流:指细胞膜激活时发生的跨膜正离子内向流动或负离子外向流动。
7. fluid mosaic model:液态镶嵌模型,是有关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内容是膜的共同特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有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8. 跳跃式传导:有髓纤维受外加刺激时,动作电位只能发生在相邻的朗飞结之间,跨髓鞘传递。
9. 膜片钳:用来测量单通道跨膜的离子电流和电导的装置。
10. 后负荷:指肌肉开始收缩时遇到的阻力。
11. 横桥:肌凝蛋白的膨大的球状部突出在粗肌丝的表面,它与细肌丝接触共同组成横桥结构。
它对肌丝的滑动有重要意义。
12. 后电位:在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前,膜两侧电位还要经历一些微小而较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
13. Chemical-dependent channel:化学门控通道能特异性结合外来化学刺激的信号分子,引起通道蛋白质的变构作用而使通道开放,然后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完成跨膜信号传递的膜通道蛋白。
14. 兴奋—收缩耦联:连接肌膜电兴奋和肌丝滑行收缩的过程。
肌细胞动作电位-电兴奋通过横管传入肌细胞深处-三联管处信息传递胞外钙离子进入细胞触发肌浆网释放更多的钙离子-细肌丝上肌钙蛋白结合钙离子后使原肌凝蛋白变构并解除它对肌纤蛋白与粗肌丝肌凝蛋白横桥结合的阻碍作用-结合后产生ATP酶活性并利用分解A TP获取的能量使横桥摆动导致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肌小节、肌原纤维、肌细胞乃至整条肌肉长度缩短(肌肉收缩)-肌浆网上钙泵回收钙离子-肌肉舒张。
15. 动作电位“全或无”现象:指动作电位的产生,不会因为刺激因素的不同或强度的差异而使动作电位的形状发生改变,即动作电位只要发生,它的波形就不发生变化。
16. 钙调蛋白:位于细胞内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它能结合4个钙离子,结合后能激活一些蛋白激酶,引起相应的生物学效应。
17. 内环境:体内细胞生存的环境为内环境,人体的内环境为细胞外液。
18. Channel mediated facilitated diffusion:电位门控通道:主要有钠、钾、钙等离子通道,通常由同一亚基的四个跨膜区段围成孔道,孔道中有一些带电基团(电位敏感器)控制闸门,当跨膜电位发生变化时,电敏感器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产生位移,响应膜电位的变化,造成闸门的开启或关闭。
19. 正反馈及例子: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控制系统影响中枢,最终加强自身的活动或使活动停止,这种反馈调节方式为正反馈。
例:分娩过程时的子宫收缩,排尿反射等。
20. 电紧张性扩布:指发生在膜的某一点的局部兴奋可以使邻近的膜也产生类似的去极化,但随距离加大而迅速减小以至消失。
21. 钠泵(Na+—K+泵):钠离子出膜,钾离子进膜,保持膜内高钾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
作用: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防止细胞水肿;势能贮备。
22. 阈电位: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或能使膜出现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负反馈的膜电位值)。
23. Chemically gated channel:能特异性结合外来化学刺激的信号分子,引起通道蛋白质的变构作用而使通道开放,然后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完成跨膜信号传递的膜通道蛋白。
24. 绝对不应期:在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最初时期内无论在接受多大的刺激,细胞都不能再产生兴奋,称这一段时期为绝对不应期。
25. 电压门控通道: 主要有钠、钾、钙等离子通道,通常由同一亚基的四个跨膜区段围成孔道,孔道中有一些带电基团(电位敏感器)控制闸门,当跨膜电位发生变化时,电敏感器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产生位移,响应膜电位的变化,造成闸门的开启或关闭。
孔道口的孔径和电荷分布形成离子选择器,但并非对其它离子绝对不通透。
26.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的转运所消耗的能量不是由ATP直接提供,而是由钠泵耗能形成的某种物质的势能优势提供能量,这种形式的转运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27. 主动运转: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逆浓差移动物质分子或离子的过程。
28. 兴奋: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情况。
29. 易化扩散:不溶或少溶于脂质的物质在一些特殊蛋白分子的协助下完成跨膜转运。
载体介导(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和通道介导由高浓度到低浓度。
30. 等张收缩:肌肉产生的与负荷相同的张力使负荷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收缩类型为等张收缩。
31. 超极化:当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作膜的超极化。
32. (骨骼肌)张力—速度曲线:改变骨骼肌的后负荷,得到的肌肉产生的张力和其缩短速度变化曲线。
33. 时间性总和:局部兴奋的叠加可以发生在连续解接受多个阈下刺激的膜的某一点,即当前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尚未消失时,与后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刺激发生叠加。
34. cotransport:同向转运,指两种物质与细胞膜上的同向转运体特殊蛋白质结合,以相同方向通过细胞膜的转运。
35. Single switch:单收缩,整块骨骼肌或单个肌细胞受到一次短促的刺激时,出现的一次机械收缩。
36. 胞饮:液体物质通过入胞作用进入细胞体的过程。
37. 最适前负荷:由长度—张力曲线可知当前负荷逐渐增加时,肌肉每次收缩所产生的张力也随之增大,但在前负荷超过一定限度时,在增加前负荷反而使主动张力越来越小,以致为零,故称使肌肉产生最大张力的前负荷称为最适前负荷。
38. excitability兴奋性: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39. 阈电位和阈强度: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或能使膜出现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负反馈的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在一定的刺激持续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40. 血流线速度:血液中的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
41. Rh阴性:人的红细胞不被抗红河猴红细胞的抗体所凝集,称为Rh阴性,通常我们指红细胞膜上不含D抗原。
42. 纤维蛋白溶解:血栓的血纤维溶解的过程。
43.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正常的抗凝血液中,红细胞能够悬浮其中,表现出一定的沉降率,即具有悬浮稳定性。
一般用沉降速率表示,沉降率越小,表明悬浮稳定性越大。
44. 血型:由血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决定的血细胞的抗原性质,称为血型。
常用的有ABO血型和Rh 血型。
45. 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的凝集原A与凝集原B的情况而将血液分成四型的血型系统。
凡红细胞膜只含A凝集原的为A型,如存在B凝集原的,为B型,若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就称为AB型,这两种凝集原都没有则称为O型。
46. 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内的呈胶冻状的,不能自由流动的物质,它是由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的,是机体的内环境。
47.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也称为泵功能储备。
包括心率储备和搏出量储备。
48. 异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化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变化。
49. Cardiac index: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3.0~3.5L/(min.m2)。
50. 等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肌收缩能力的改变而影响心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使心脏搏出量和搏功发生改变而言。
横桥连接数、肌凝蛋白的A TP酶活性是控制收缩能力的主要因素。
51. 直捷通路:指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和通血毛细血管进入微静脉的通路。
52. Isovolumetric contraction phase:等容舒张期:心室肌开始舒张时,室内压迅速下降,半月瓣关闭心室容积不变,直到室内压下降到低于心房压,房室瓣开启时为止,这段时期为等容舒张期。
53. Central venous presseure and normal value:中心静脉压及正常值,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其正常变动范围为0.4-1.2kPa(4-12cmH2O)。
54. 心肌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恢复到-60mV这一段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
55. Compensatory pause: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后伴有的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
56. 血—脑脊液屏障:一些大分子物质较难从血液进入脑脊液,仿佛在血液和脑脊之间存在着某种屏障,称血—脑脊液屏障。
57. 内皮舒张因子(EDRF):指由血管内皮生成和释放的舒血管物质,其化学结构可能是一氧化氮,它可以使血管平滑肌的鸟苷酸环化酶激活,cGMP浓度升高,游离钙离子浓度减低,故血管舒张。
58. electrocardiogram:心电图,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动周期电变化曲线。
59.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减压反射,动脉血压升高时,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血压下降。
60. 血压:指血管内液体对管壁单位面积产生的压强的大小。
61. Basal electric thythm:基本电节律:组织、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的发生节律性兴奋变化,这种控制其变化的电节律称为基本电节律。
62. 快反应细胞:从电生理特性上,把0期除极的速率快的细胞称快反应细胞。
63.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及其正常值:是机体心脏暂时停止射血,血流也暂停,此时在循环系统各处所测得的压力都是相同的,这一压力数值为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正常值为0.93kPa(7mmHg)。
64. isometric contraction:等长收缩,当后负荷达到一定程度足以抵抗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张力,肌肉不再表现缩短的收缩。
65. Ejection fraction and normal value:射血分数及其正常值: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