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高中化学必修2 化学平衡的移动1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 NH 3 Q
(1)当增大N2的浓度时,N2的反应速率增 大,而NH3的速率不变,正反应速率增 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结论: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 应移动;反之,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图像:
(2)当增大压强时,容器的体积减小,N2、H2、 NH3的浓度同时增大,但是,H2和N2的反 应速率增大比NH3的大,正反应速率增大快,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3molC+1molD D、1molA+0.5molB+1.5molC+0.5molD (2)恒温、恒压下的等效平衡 判断方法:将生成物按方程式完全归于反应物 ,其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相同时,即能达 到同一平衡状态;否则为不同的平衡状态。
结论: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目减小的 方向移动。 图像: V正
v
V正 V逆
V逆
t
(3)当升高温度时,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但 向吸热方向速率增大较快,总体向正反应 方向移动。 结论: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 向吸热方向移动。
图像:
V正
v
V正
V逆V逆t来自(4)催化剂:使正逆反应速率同时增大相同 的倍数。
化学平衡的移动
复习回顾:
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 1、化学平衡: 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 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的浓度 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2、条件: 3、标志: 一定条件(温度、压强) 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不再 改变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
N 2 3H 2
结论: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但不能改 变化学平衡。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篇:《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 7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化学反应平衡状态
化学反应平衡状态
化学反应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导致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的化学反应称为化学平衡。
在化学平衡状态下,虽然正逆反应仍在进行,但是宏观上观察到的化学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包括:
1.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在化学平衡状态下,正反应(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的速率与逆反应(从生成物到反应物)的速率相等。
2.浓度不变:在化学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恒定,不再随时间变化。
3.可逆反应:化学平衡通常发生在可逆反应中,即反应可以在正向和逆向两个方向上同时进行。
4.条件恒定: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和浓度条件下维持的。
如果这些条件发生变化,平衡可能会被破坏,导致新的平衡状态的形成。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通常基于以下几种方法:
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是否保持不变。
通过实验测量正逆反应的速率是否相等。
检查反应体系的热量变化,如果反应放出的热量与吸收
的热量相等,则可能达到平衡状态。
对于气体反应体系,可以通过检查气体的分压、总压或体积是否保持不变来判断。
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和应用对于化学工业、药物制备、环境保护等领域至关重要,它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预测和控制化学反应的结果。
高中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 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 判断原则: 前变后定
3. 常考化学平衡的判断方法:
(1)直接判断:v(正) = v(逆) ≠ 0;
①同种物质,方向相反,速率相等。
②不同物质,方向相反,速率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
例1:下列各关系式中能说明反应N2+3H2
态的是 B
2NH3已达平衡状
A. 3v正(N2)=v正(H2) C. v正(N2)=v逆(NH3)
确的是___C____。
A. Q1+Q2>Q3 B. Q1+Q2>2Q3 C.2Q1+Q2<4Q3 D.2Q1+Q2 <2Q3
衡状态的是 BC
A. 混合气体的压强
B. 混合气体的密度
C. B的物质的量浓度
D. 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4. 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A(g)+B(g) 2C(g),已知 反应过程某一时刻A、B、C浓度分别为0.2 mol·L-1、0.1 mol·L-1、
0.2 mol·L-1,达到平衡时浓度可能正确的是 B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2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第5课时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学习目标】(1min) 1. 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 2. 巩固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问题导学】(5min) 1. 化学平衡状态具有什么特征? 2. 判断化学平衡的标志是什么?
【点拨精讲】(24min)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1. 判断依据:(1) v(正) = v(逆) ≠ 0;
E. 生成0.5molN2的同时,有1.5molH2生成
F. 2V正(H2) = 3V逆(NH3)
(2)间接判断:
高中化学必修课---化学反应的限度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中化学必修课---化学反应的限度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题(含答案解析)【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2、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3、掌握常用的控制反应条件的方法。
【要点梳理】要点一、化学反应的限度1.可逆反应:【高清课堂:挑战有极限—化学反应限度ID:370203#可逆反应】(1)可逆反应:一定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要点诠释:不管反应方程式如何书写,向右方向进行的反应叫正反应,向左方向进行的反应叫逆反应。
一个可逆反应是2个反应组成的体系,含有2个反应速率:v(正)和v(逆)来表示各相应反应的快慢程度,v(正)与v(逆)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
(2)可逆反应在写化学方程式时不用“”而用“”。
如工业制硫酸时,SO2与O2的反应是可逆反(3)可逆反应的特点:①由正反应和逆反应2个反应组成,分别用v(正)和v(逆)来衡量各自反应进行的快慢。
②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共存。
③若条件保持一定,最终都会建立一个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状态(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
(2)特点:①逆:化学平衡适用的是可逆反应。
②等:化学平衡引起的原因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即v(正)=v(逆)),即同一时间内对某一物质来说,生成的量和消耗的量相等。
③定: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引起的结果是各物质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为化学平衡状态。
④动:平衡后,正、逆反应仍在进行,即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零,平衡为动态平衡。
⑤变:由于速率受条件的影响,当改变外界条件时,速率发生变化,正、逆反应速率可能不再相等(即v(正)≠v(逆)),平衡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平衡移动。
综上所述,可知平衡建立的实质是速率相等,可用图像表示为:要点二、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的速率(即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同一物质,速率相等,不同物质,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整理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平衡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基础的概念。
平衡反应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反应物转变为生成物的速率相等时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平衡反应又可以细分为物理平衡和化学平衡。
下面对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进行整理。
1. 平衡反应的特点在平衡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但它们仍在转化,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平衡反应的速率恒定且相等,这也是动态平衡的一种表现。
2. 平衡常数平衡常数是用来描述一个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比例。
平衡常数通常用Kc、Kp来表示,取决于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或分压。
3.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平衡位置的位置取决于平衡常数以及反应温度、压力等因素。
当平衡常数Kc大于1时,表示生成物浓度较高;当Kc小于1时,表示生成物浓度较低。
4. 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常数的计算需要通过反应方程式来确定各物质浓度或分压,从而得出平衡常数的数值。
平衡常数的大小可以告诉我们反应的进行方向。
5. 平衡位置的变化通过调节温度、压力或者浓度等因素,可以改变平衡位置。
Le Chatelier原理指出,在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时,系统会通过调整以恢复平衡,以维持平衡动态状态。
6. 平衡常数与反应热力学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会发生变化,这与热力学原理有关。
反应的焓变和熵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平衡常数变化的原因。
以上就是对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的整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平衡反应的相关概念。
学习化学需要多加练习和实验,加深对平衡反应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愿大家取得更好的成绩!。
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6.2.3化学平衡状态(共33张ppt)
任 务 02
2.1 化学平衡的建立
高温高压
N2 + 3H2 催化剂 2NH3
反应刚开始时:
速
率 v
v正
v逆
0
反应过程中:
v正 = v逆
化学平衡状态
t1
时间t
反应物浓度—最—大——,正反应速率—最—大—— , 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
生成物浓度为—0——,逆反应速率为—0—。 生成物浓度—逐—渐—增——大—,逆反应速率—逐—渐—增— 大
2.建立个性与共性、对立与统一的科学辩证观。
教学引入:高炉炼铁尾气之谜
教学引入:高炉炼铁尾气之谜
增加炼铁高炉的高度,不能改变高
炉尾气中CO的比例,原因是:
C+CO2
2CO是一个可逆反应,不
能完全进行,存在一定的反应限度。在
高炉中Fe2O3与CO的反应也不能全部转 化为Fe和CO2。
任 务 01
×100%
课堂检测
2.合成氨工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密闭容器中的反应:
高温高压
N2 + 3H2 催化剂 2NH3
673 K、30 MPa下,n(NH3)和n(H2)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c点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a点的正反应速率比b点的大 C.d点(t1时刻)和e点(t2时刻)处n(N2)不同 D.在t2时刻,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课堂检测
3.一定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
N2 + 3H2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3
,表示正、逆
反应速率可以用N2或H2或NH3来表示:下列能表示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如何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如何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在化学反应中,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是一项重要任务。
平衡状态是指正反两个反应的速率相等,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要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观察反应速率:平衡状态下,正反反应的速率相等。
可以通过观察反应物消耗速率或生成物生成速率来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如果反应速率不变,说明反应可能已经达到平衡。
2.观察浓度变化:在平衡状态下,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可以通过监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来判断平衡状态。
如果浓度变化趋于稳定,说明反应可能已经达到平衡。
3.观察温度变化:平衡状态下,正反反应的活化能相等。
可以通过观察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来判断平衡状态。
如果温度变化趋于稳定,说明反应可能已经达到平衡。
4.观察压力变化:对于气体反应,平衡状态下,正反反应的气体分子数相等。
可以通过观察反应过程中压力的变化来判断平衡状态。
如果压力变化趋于稳定,说明反应可能已经达到平衡。
5.观察物质的转化率: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转化率不再发生变化。
可以通过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转化率来判断平衡状态。
如果转化率趋于稳定,说明反应可能已经达到平衡。
6.利用平衡常数:对于可逆反应,平衡常数K可以用来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平衡常数K是反应物浓度幂次方乘积与生成物浓度幂次方乘积的比值。
当K值大于1时,反应偏向生成物;当K值小于1时,反应偏向反应物;当K值等于1时,反应达到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判断方法。
同时,了解反应的特性和平衡常数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
2HI
M若不变,不能做为平衡标志,因始终不变。
(三)从气体密度r考虑
若各物质均为气体
r
=
m v
恒容:ρ总为恒值,不能做平衡标志。
2021/10/10
7
【练习】
1. 在一定温度下,向 a L 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X气 体和2 mol Y气体,发生如下反应:AB X(g)+2Y(g) 2Z(g),此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是否平衡
平衡
平衡
不一定 平衡
不一定 平衡
13
5、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方法⑶
项目 mA(g) + nB(g)
是否 pC(g) +qD(g) 平衡
压强
当 m + n≠ p + q 时,总压强一定 (其它条件一定)
平衡
当 m + n = p + q 时,总压强一定(其 不一定
它条件一定)
平衡
混合气 体的平 均相对 分子质 量(M)
平衡 12
5、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方法⑵
项目 mA(g)+nB(g)
pC(g)+qD(g)
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molA 的同时生成了mmolA
正逆 反应 速率 关系
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molB 的同时消耗了pmolC
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了nmolB的 同时消耗了qmolD
2021/10/10
ひ(A) ׃ひ(B) ׃ひ(C) ׃ひ(D) ==m ׃n ׃p ׃q
的标志的是
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B、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C、混合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D、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第10讲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高一化学精讲精练(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考点精讲一、化学反应的限度1.可逆反应(1)概念:在同一条件下正反应方向和逆反应方向均能进行的化学反应。
(2)特点:①反应不能进行到底;①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同时存在;①正、逆反应方向同时进行。
2.化学平衡(1)化学平衡的建立① 浓度对速率的影响的角度:在一定条件下,向反应容器中加入N2和H2,发生反应:N2+3H22NH3。
浓度速率变化v、v关系(2)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 浓度 都不再改变,达到一种表面静止的状态,称之为 化学平衡 状态。
(3)化学反应的限度是指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或完成的 最大 程度,即该反应进行的限度。
化学反应的限度决定了反应物在该条件下转化为生成物的最大 转化率 。
(4)转化率=n (已被转化的反应物)n (初始反应物)×100%。
(5)影响因素:改变反应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该反应的化学 平衡 状态。
3.化学反应的限度(1)化学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达到的一种特殊状态,是在给定条件下化学反应所能达到的或完成的最大程度,任何可逆反应在给定条件下的进程都有一定的限度。
(2)不同条件下,同一可逆反应的化学反应限度不同;相同条件下,不同反应的化学反应限度也不同。
(3)化学反应的限度决定了反应物在该条件下转化为生成物的最大转化率。
二、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1.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1)目的:促进 有利 的化学反应,抑制 有害 的化学反应。
(2)基本措施①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改变反应体系的 温度 、物质的 浓度 、气体的 压强 、固体的 表面积 以及催化剂的合理使用等。
①改变可逆反应进行的限度:改变 可逆反应 体系的温度、物质的浓度、气体的压强等。
(3)考虑因素:控制反应条件的成本和实际可能性。
2.提高煤的燃烧效率(1)煤燃烧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目的是增大与空气中O 2的 接触面积 ,煤粉燃烧 更充分 ,反应速率快;通入适当过量的空气可以使煤粉充分燃烧,生成CO 2,放出更多的热量;若空气不足,会造成煤燃烧不完全,生成CO ,产生热量减少,且会造成污染。
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二、元素周期律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2、化学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3、化学能与热能一、化学能与热能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 COg +H2g.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4、化学能与电能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电能电力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缺点:环境污染、低效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优点:清洁、高效二、原电池原理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闭合回路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7原电池的应用: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③设计原电池.④金属的防腐.5、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一、化学反应的速率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计算公式:vB==①单位:mol/Ls或mol/Lmin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 逆≠0.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①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zC,x+y≠z6、有机物一、有机物的概念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2、特性:①种类多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③易分解,易燃烧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⑤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二、甲烷CH4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3、化学性质:①氧化反应:CH4+2O2→点燃CO2+2H2O产物气体如何检验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②取代反应:CH4+ Cl2→光照→ CH3Clg+ HClCH3Cl+ Cl2→光照→ CH2Cl2l+ HClCH2Cl+ Cl2→光照→ CHCl3l + HClCHCl3+ Cl2→光照→ CCl4l + HCl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同分异构体书写:会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三、乙烯C2H41、乙烯的制法: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为120°4、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C2H4+3O2= 2CO2+2H2O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乙烯能被KMnO4氧化,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2加成反应:乙烯可以使溴水褪色,利用此反应除乙烯CH2=CH2+Br2→CH2BrCH2Br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CH2=CH2+ H2→CH3CH3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CH2=CH2+H2O→CH3CH2OH乙醇四、苯C6H6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键键能大于碳碳单键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双键键长之间键角120°.3、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冒浓烟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2取代反应①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②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3加成反应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五、乙醇CH3CH2OH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加无水硫酸铜;如何得到无水乙醇:加生石灰,蒸馏2、结构: CH3CH2OH含有官能团:羟基3、化学性质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取代反应2乙醇的氧化反应★①乙醇的燃烧:CH3CH2OH +3O2=2CO2+3H2O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2CH3CH2OH +O2=2CH3CHO+2H2O③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反应5CH3CH2OH+4KMnO4+6H2SO4= 2K2SO4+4MnSO4+5CH3COOH+11H2O六、乙酸俗名:醋酸CH3COOH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与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2、结构:CH3COOH含羧基,可以看作由羰基和羟基组成3、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1乙酸的酸性: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强,具有酸的通性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2CH3COOH+Na2CO3= 2CH3COONa+H2O+CO2↑上述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2乙酸的酯化反应CH3COOH+ HOC2H5=CH3COOC2H5+H2O加热,浓硫酸,可逆酸脱羟基,醇脱氢,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主要产物乙酸乙酯是一种无色、有香味、密度比水的小、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在实验时用饱和碳酸钠吸收,目的是为了吸收挥发出的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反应时要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浓硫酸做催化剂和吸水剂7、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1、常见金属的冶炼:①加热分解法:②加热还原法:铝热反应③电解法:电解氧化铝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来还原.离子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2、海水资源的利用:1海水淡化:①蒸馏法;②电渗析法;③离子交换法;④反渗透法等.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三、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绿色化学理念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从环境观点看: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一开始就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从经济观点看:它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提高原子利用率热点:原子经济性——反应物原子全部转化为最终的期望产物,原子利用率为100%。
高一必修二化学知识点归纳笔记
高一必修二化学知识点归纳笔记(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必修二化学知识点归纳笔记本店铺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必修二化学知识点归纳笔记》,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一必修二化学知识点归纳笔记篇一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1、电解的原理(1)电解的概念:在直流电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上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
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特征
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特征
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会表现出以下特征:
1. 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在平衡状态下,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意味着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随时间变化。
2. 各物质浓度保持不变: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它们之间的比例也保持不变。
3. 平衡常数不变:平衡常数是一个数值,它表示反应在平衡状态下各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保持不变。
4.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压或浓度比例不变: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压或浓度比例保持不变。
这意味着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平衡已经建立。
5. 颜色、温度、压力等物理性质保持不变:在平衡状态下,化学反应体系的颜色、温度、压力等物理性质也保持不变。
这些特征表明,化学反应在平衡状态下已经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即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种物理性质也保持稳定。
这种平衡状态是化学反应的一种重要特征,对于研究化学反应的性质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化学必修二 6-1-3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第3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6.1.3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可逆反应及特点。
2.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标志,会判断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标志难点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的判断三、教学方法问题解决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工具PPT五、教学过程【导入】思考:氯水的成分有哪些?【投影】氯水图片,氯水呈浅黄绿色【生】三分四离三分子:H2O、Cl2、HClO四离子:H+、Cl-、ClO-、OH-【问】还有氯气,说明什么?【生】说明Cl2没有完全反应完。
【讲述】说明溶解的Cl2只有一部分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只能进行到一定的限度。
所以氯气与水的反应方程式用“⇌”,而不是“=”。
Cl2+H2O ⇌ HCl+HClO二、化学反应限度【讲述】化学反应限度是在给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所能达到或完成的最大程度,即该反应的限度。
要点1:给定的条件——条件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是可能被可改变的;同一可逆反应在不同条件(如温度、浓度、压强等)下,其反应的限度不同。
【投影】播放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的转化在冰水和热水中的反应视频要点2:化学反应所能达到或完成的最大程度——决定了反应物在该条件下的最大转化率。
【讲述】可逆反应(1)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还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书写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不用“=”,用“⇌”。
(2)特征⇌双向性:反应物正向反应逆向反应生成物。
⇌双同性:正、逆反应是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的。
⇌共存性: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存在。
即: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
一、实验探究:FeCl3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1、操作:实验现象: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褐色。
实验结论:有I2生成。
2、操作:实验现象:溶液分层,下层为浅绿色,上层油状液体呈紫色。
实验结论:有Fe2+和I2生成。
3、操作:实验现象:溶液变为血红色实验结论:下层清液中含有未反应的Fe3+【讲述】说明即使碘化钾过量,反应后的溶液中仍存在铁离子,只有一部分铁离子与碘化钾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只能进行到一定的限度。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讲义及习题
者恒相等,故不能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 项叙述前者表示正反应速率,后
者表示逆反应速率,当二者相等时,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该反应为气体体积
增大的反应,在反应过程中体系压强增大,当压强不再改变时,则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 A
4.已知可逆反应:C(s)+H2O(g) CO(g)+H2(g)。 (1)若反应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条件
论达到平衡与否,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④有色气体的颜色不变能够说明达到了化学平衡;因容器体积固定,密度是一个
常数,所以⑤不能说明;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等的反应,容器的体
积又固定,所以⑥⑦均能说明达到平衡。
答案 A
【学以致用 2】 一定温度下,在某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建立化学平衡:C(s)+H2O(g)
①容器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②v 正(H2O)=v 逆(H2) ③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④容器内气体总质量
不随时间而变化 ⑤消耗 n mol H2 的同时消耗 n mol CO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
D.①④⑤
解析 (1)A 项,增加 CO 的物质的量,由于体积不变,会使 c(CO)增大,则速率加
度不变静―等标―价志→ 态标志
反应 ②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
时间变化适用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 数不等且无固、液物质参与或生成的
反应 ③混合气体的密度适用于恒温恒压 体系
特别提醒 在分析和解答时要注意审题,看清楚题目中给出的反应条件是恒温 恒容还是恒温恒压,化学方程式中气体的前后化学计量数是否相等,是否有非气
时,反应从开始至达到平衡,压强一直保持不变,故压强不变不能说明反应是否
化学平衡判定高中教案
化学平衡判定高中教案教案名称:化学平衡判定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中的平衡状态及化学平衡定律;2. 掌握判定化学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方法;3. 能够运用化学平衡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如何判定化学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教学难点:应用化学平衡定律解决相关问题教学内容: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2. 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的判定方法3. 化学平衡定律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化学反应图像或实验现象引出化学平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思考。
二、讲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15分钟)1. 解释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点;2. 介绍化学平衡常数Kc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关系;3. 根据化学平衡的条件讨论反应达到平衡的特点。
三、判定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20分钟)1. 判定达到平衡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趋于稳定;2. 探讨如何通过实验现象判断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3. 给出几个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或观察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四、化学平衡定律的应用(25分钟)1. 讲解化学平衡定律;2. 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化学平衡定律进行计算。
五、课堂练习(15分钟)教师出示几道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计算和解答,并及时纠正错误。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并要求学生在家完成。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了解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判定方法,并能够应用化学平衡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标必修课程化学平衡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解析
课标必修课程化学平衡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解析《化学》是我国课程标准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平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本文将对课标必修课程《化学》平衡部分的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进行解析。
一、内容要求1.理解平衡的概念根据课标中的要求,学生应该通过学习,理解平衡的概念。
平衡是指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动态平衡状态,即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摩尔浓度或气体压强基本保持不变。
学生应该明确平衡的动态性质,并能够将平衡与几何相等进行区分。
2.描述平衡的条件学生需要了解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浓度和催化剂等。
学生应能够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以及给定的条件,判断平衡位置的移动方向。
3.研究平衡的表征方法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平衡常数来描述反应的倾向性。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并运用酸碱中的离子积和溶解度积的概念,来描述溶解和酸碱反应的平衡。
4.研究酸碱中的平衡学生应能够理解酸碱反应的概念以及酸碱性质的分类。
通过学习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能够分析酸碱中的离子的生成和消失,掌握酸碱反应的平衡条件和平衡常数。
二、学业要求根据学业要求,学生应在中学化学学习过程中,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平衡的概念与性质学生应理解平衡的概念与性质,并能够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给定条件,判断平衡位置及移动方向。
2.熟悉平衡条件和平衡常数的计算学生需熟悉影响平衡位置的条件,并能够根据条件的变化判断平衡位置的移动方向。
此外,学生应能够计算平衡常数,并利用平衡常数描述反应的倾向性。
3.熟练掌握酸碱中的平衡学生应熟悉酸碱反应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利用化学方程式描述酸碱反应的过程,并掌握酸碱反应中的平衡条件和平衡常数的计算。
4.能够分析酸碱反应与溶解的平衡学生应能够分析酸碱反应中离子的生成和消失,理解溶解和酸碱反应的平衡过程,并能够运用离子积和溶解度积的概念,描述溶解和酸碱反应的平衡状态。
总结起来,课标必修课程《化学》平衡部分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主要涵盖了理解平衡的概念、描述平衡的条件、研究平衡的表征方法以及研究酸碱中的平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突破11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NH3已达到平衡
A.3v正(N2)=v正(H2) B.v正(N2)=v逆(NH3) C.2v正(H2)=3v逆(NH3) D.v正(N2)=3v逆(H2)
①同一物质, V消=V生(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 ②不同物质,方向相反,速率之比=系数之比
【例3】可以证明反应N2+3H2
说法是(
)
AC
2NH3 已达平衡状态的
C 各组分浓度 D 混合气体颜色
E 容器内总物质的量
F 容器内的温度
(2)特殊标志:
①对于有色物质参加反应,如果体系颜色不变,反应达到平衡
②对于吸热或放热反应,如果体系温度不变,反应达到平衡
注意:在等系数的气体反应中(只有气体)不能作为 平衡判据的是:
气体的总压强、气体的总的物质的量、混合气体的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混合气体的密度
考点精讲
以xA(g)+yB(g)
zC(g)为例,分析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⑴直接判定依据:
(1)v(正)=v(逆)——反应体系中同一物质的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
(2)平衡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 度、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体积分数(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 反应物的转化率等保持不变。
A.c1∶c2=3∶1
D
B.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2∶3
C.X、Y的转化率不相等
D.c1的取值范围为0 mol·L-1<c1<0.14 mol·L-1
【变式2】(2014·郑州调研)一定温变度式下训,练在一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
可逆反应A(s)+3B(g)
2C(g)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相等,不同物质则要正逆反应速率和计量系数成比例;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选修)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2.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判断依据3.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其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4.掌握等效平衡的判断与计算二、命题落点本部分的高考命题落点:化学平衡状态是否建立的考查;借助于阿伏加德罗定律考查可逆反应中物质转化率等有关计算;等效平衡的判断及相应的计算。
等效平衡是化学平衡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典例精析】例1:X、Y、Z为三种气体,把a mol X 和b mol Y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 + 2Y 2Z,达到平衡时,若它们的物质的量满足:n (X ) + n (Y ) = n (Z ),则Y 的转化率为( )A .%1005b a ⨯+B .%100b 5)b a (2⨯+C .%1005)b a (2⨯+ D .%100a 5b a ⨯+ 解析:设达到平衡时,X 气体所消耗的物质的量为xX + 2Y 2Z起始量(mol ) a b 0变化量(mol ) x 2x 2x平衡量(mol ) a-x b-2x 2x由题意可得:(a-x )+(b-2x )=2x ,解得mol 5b a x +=,则气体Y 的转化率为%100b 5)b a (2%100b x 2⨯+=⨯。
答案:B例2: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X (g )+3Y (g )2Z (g ),若X 、Y 、Z 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0),当达平衡时X 、Y 、Z 的浓度分别为0.1mol /L ,0.3mol/ L ,0.08mol/L ,则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c1∶c2=1∶3 B.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3∶2C.X、Y的转化率不相等D.c1的取值范围为0< c1<0.14 mo /L、解析:设X在建立平衡过程中的变化浓度为aX(g)+3Y(g) 2Z(g)起始量(mol/L)c1 c2 c3变化量(mol/L) a 3a 2a平衡量(mol/L)c1-a c2-3ac3+2a0.1 0.3 0.08达到平衡时c(X)∶c(Y)=1∶3,而转化的c(X)∶c(Y)=1∶3,则c1∶c2 =1∶3,A合理C不合理;平衡时Y、Z生成速率之比为其化学计量数之比,B合理;若起始时c3 = 0,则c1有极大值:c1=0.1mol·L-1 +2Lmol08.01-⋅=0.14mol·L-1,0< c1<0.14 mo /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N2的同时,有2molNH3分解
D.各物质浓度保持不变
E.对同一物质来说,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F.反应混合物中N2的百分含量不再发生变化
学习活动三:探究化学平衡的移动
阅读课本4445页完成下面内容
【思考】1化学平衡的移动定义
A.单位时间内生成2n mol A,同时生成2n mol B
B.反应混合物中A的百分含量不再发生改变
C.单位时间内生成2n mol B,同时有3n mol C分解
D.各物质的浓度相等
6.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2(g) + 3Y2(g) 2Z(g),X2、Y2、Z起始浓度分别为0.2mol.L—1、0.6mol.L—1、0.4mol.L—1,当平衡时,下列数据肯定不对的是()
4.在一定条件下,使NO和O2在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为零
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最后不变
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不变
C组
5.在一定条件下,反应2A(g)+2B(g) 3C(g)+D(g)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③ひ(C)= 0.4mol/(L·S)④ひ(D)= 0.45mol/(L·S)
该反应在四种情况下的由快到慢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
4.化学反应H2(g)+I2(g) 2HI(g)是一个可逆反应,在持续加热的条件下,向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H2和3 mol I2蒸气,充分反应后,该密闭容器内()
A. 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同时生成3n mol B
C. 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 A、B、C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3.可逆反应N2(g)+3H2(g) 2NH3(g)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下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实验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2NO2(g) N2O4(g)(放热反应)现象
实验结论
将装有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的混合气体的烧瓶放入冷水中
降低温度,平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即向方向移动
将装有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的混合气体的烧瓶放入热水中
升高温度,平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即向方向移动
A. M、N、Q三种物质的浓度一定相等B. M、N全部变成了Q
C.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保持不变D.反应已经停止
B组
3.对于已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逆反应不再继续进行
B.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相等
C.反应物质量的总和与生成物质量的总和相等
D.单位时间内消耗和生成某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同
NO.13化学平衡的判断和移动
【学习目标】
学会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法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重点、难点】判断化学平衡的方法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旧知回顾
1.什么是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3.反应A+3B==2C+2D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
①ひ(A)=0.15mol/(L·S)②ひ(B)= 0.6mol/(L·S)
(6)v(A)∶v(B)∶v(C)∶v(D)=m∶n∶p∶q,()
(7)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了nmol B,同时消耗了qmol D()
(8)m+n≠p+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9)若m+n=p+q,总物质的量一定()
(10)恒温恒容,密度一定()
(11)体系颜色不再变化()
总结:
①各组成成分的质量、物质的量、分子数、体积(气体)、物质的量浓度保持不变。
①增大水蒸气浓度②加入更多的碳③增加H2浓度
本节知识建构:
应用学习:
1.已知:C(s)+CO2(g) 2CO(g);(正反应是吸热反应)。该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条件有利于反应向正方向进行的是( )
A.升高温度和减小压强B.降低温度和减小压强
C.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强D.升高温度和增大压强
2.在一定温度下,可表示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2 mol H2已耗尽B.3 mol I2已耗尽
C.HI的物质的量等于4 mol D.HI的物质的量少于4 mol
学习活动二:探究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
1直接判定:V正=V逆
例1.一定温度下,反应:A2(g)+B2(g) 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2同时生成nmolAB.
A.3v正(N2)=v正(H2)B.v正(N2)=v逆(NH3)
C.2v正(H2)=3v逆(NH3)D.v正(N2)=3v逆(H2)
【当堂检测】A组
1.反应2A(g)+ B(g) 2C(g);△H > 0,下列反应有利于生成C的是()
A.低温、低压B.低温、高压C.高温、高压D.高温、低压
2.对于可逆反应M+N Q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2为0.4mol.L—1,Y2为1.2mol.L—1B.Y2为1.0mol.L—1
C. X2为0.3mol.L—1,Z为0.2mol.L—1D.Z为1.0mol.L—1
【思考】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
条件
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
温度
气体压强
催化剂
勒夏特列原理: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影响平衡的某个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平衡总是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例3.可逆反应H2O(g) + C(s) CO(g) + H2(g)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改变下列条件,能否引起平衡移动?CO的浓度有何变化?
B.容器内的气体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单位时间内生成2nmolAB同时生成nmolB2
D.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2同时生成nmolB2
总结:①同一物质:该物质的生成速率它的消耗速率。
②不同的物质:速率之比等于,但必须是方向的速率。
即:必须是一个V正,一个是V逆之比等于系数比才能判断是平衡状态。
②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气体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③若反应前后的物质都是气体,且系数不等,总物质的量、总压强(恒温、恒容)保持不变。
变式1:下列事实能说明可逆反应N2+3H2 2NH3,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
A.单位时间内,消耗掉1molN2的同时,生成1molN2
2间接判定:
例2.以mA(g)+nB(g) pC(g)+qD(g)为例,判断下列情况是否达到平衡:
(1)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分数一定()
(2)各物质的质量或质量分数一定()
(3)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
(4)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mol A同时生成mmol A,即v正=v逆()
(5)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mol B同时消耗了pmol C,则v正=v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