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表格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教案学科语文备课教师李晓晓一导入背诵默写诗词二、1、知识梳理1、诵读并背诵默写这首词。
2、了解这首词的大意,体会词人的感情。
3、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词。
2、自主学习一6分钟1、诵读这首词。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自主学习二5分钟1、翻译词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几时:什么时候把酒:端起酒杯问:询问乘:驾不胜:经不住,承担不了弄:玩弄,欣赏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真想驾乘着长风回到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让人禁受不了。
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阴晴:阴藏晴出月亮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4、自主学习三7分钟1、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词人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体现其积极乐观的情怀。
5、这首词通过写作者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水调歌头 苏轼教案
水调歌头苏轼教案教案标题:《水调歌头》苏轼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苏轼及其代表作《水调歌头》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水调歌头》的词句、意境和艺术特点。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苏轼及其代表作《水调歌头》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水调歌头》的词句、意境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1. 分析《水调歌头》的词句、意境和艺术特点。
2.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1. 《水调歌头》的原文及翻译。
2. 苏轼的相关资料和背景知识。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苏轼及其代表作《水调歌头》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该诗的兴趣。
Step 2:朗读与理解(15分钟)1. 教师朗读《水调歌头》的原文,让学生跟读。
2. 解释生词和短语,确保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3.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Step 3:分析词句与意境(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水调歌头》中的词句,解释其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和哲理。
3.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通过《水调歌头》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
Step 4:艺术特点与鉴赏(15分钟)1. 分析《水调歌头》的艺术特点,如韵律、押韵、节奏等。
2.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分享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影响,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Step 5: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水调歌头》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的诗歌对现代社会和个人有何启示和影响。
3.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拓展文学视野。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并撰写读后感。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苏轼的其他作品的朗读比赛。
2.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创作一首类似于《水调歌头》的诗歌,体验苏轼的创作过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初中语文课教案
课程名称:古诗词欣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年级:初中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主题和情感。
学习古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和技巧。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抒情意境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深层次鉴赏。
教材准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古诗原文。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步: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明月的图片或介绍明月的诗意意象,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阅读与理解(15分钟)让学生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古诗原文。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即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美好瞬间的珍视。
分析诗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
第三步:讨论与解释(15分钟)与学生一起讨论古诗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解释其中的生词和句子结构。
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第四步:鉴赏与表达(10分钟)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抒情意境,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情感。
提供一些与古诗相关的创作题目,鼓励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运用古诗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课时第一步:写作练习(20分钟)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创作题目,进行古诗词创作。
提供写作模板或指导建议,帮助学生运用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来写作。
第二步:互评与反馈(15分钟)学生互相交换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提供建议和改进意见。
第三步:总结与展示(10分钟)选取一些学生的古诗词进行展示和讨论,强调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性和技巧。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阅读其他苏轼的词作,如《青玉案·元夕》,并进行类似的古诗词创作练习,以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主题和情感,学习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古诗《水调歌头》教案
古诗《水调歌头》教案教案标题:古诗《水调歌头》教案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水调歌头》的主题和意境。
2. 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3. 学会欣赏和朗读古诗。
教学准备:1. 课文:古诗《水调歌头》。
2. 教学资料:包括诗歌解析、注释和相关背景知识。
3. 录音设备。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美丽的江南水乡风光,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古代诗歌有什么了解?你们最喜欢的古代诗人是谁?为什么?正文(30分钟):1. 介绍古诗《水调歌头》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
2. 分段解读诗歌内容,注重对诗句的理解和诗意的解析。
3. 分析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比喻等。
4. 播放录音,让学生欣赏诗歌的音乐之美,同时引导学生朗读诗歌。
拓展(15分钟):1.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3.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代诗歌,如杜甫、白居易等,扩展学生的诗歌视野。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意义。
3.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和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诗歌进行解读和朗读,展示给全班同学。
2. 学生可以参与校内或社区的诗歌朗诵比赛,提高自己的表达和演讲能力。
3. 学生可以进行创作,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现代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朗读。
2.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课后反馈,了解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 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建议,鼓励他们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资源:1. 诗歌解析和注释。
2. 相关背景知识和介绍材料。
3. 录音设备和古诗朗读音频。
第14课《水调歌头》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引导不够明确。为此,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讨论方向的把控,确保讨论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在总结回顾环节,虽然学生们对《水调歌头》的基本概念和情感表达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我感觉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加入更多诗词鉴赏的环节,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14课《水调歌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对月夜的美好体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苏轼如何通过对月夜的描绘来表达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中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词牌结构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等句子的理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水调歌头》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中如何通过对月夜的描绘表达情感?”
3.《水调歌头》主题思想分析:探讨诗中所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4.诗歌艺术特色解析:分析《水调歌头》的意境、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
(2)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及作者苏轼的相关知识。
(3)分析《水调歌头》的词牌特点、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水调歌头》。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水调歌头》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 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词牌特点和韵律美的把握。
2. 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作者简介、词牌特点等。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水调歌头》,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词牌特点。
(2)深入分析诗中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进行情感引导,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6. 课堂小结(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鼓励课后自主学习。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课后熟读并背诵《水调歌头》。
(2)选择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阅读,了解其创作风格。
8. 板书设计《水调歌头》苏轼词牌特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意象:明月、青天、酒、亲人意境:思乡之情、团圆之意情感: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了《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对人生意义的反观与顿悟
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
己——人
“旷达”: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
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
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
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
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
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
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
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
———林语堂《苏东坡传》
唐宋八大家:苏洵苏轼 苏辙 欧阳修 曾巩 王安石 韩愈 柳宗元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明月”(抓住上阙中的动词)
“问”、“欲”——神往
“恐” ——担忧
“何似” ——自得
出示写作背景:这年,苏轼在密州任职已两年有余,其弟苏辙身处齐州,兄弟俩已有七年未曾谋面。当年,苏轼自请调任密州,是为了躲避汴京政争漩涡。看似出于自愿,实则却是处于被冷遇流放的境地。他一方面反对王安石变法,另一方面却在渴望重返朝堂、再展宏图。
矛盾:为朝廷效力和政治抱负在朝廷无用武之地
“恨”:个体生命希望追求永恒的迷茫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意象背后的象征义和情感
2.感受苏轼的乐观旷达。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抓住意象品读诗文。
2.理解作者情感变迁的层次。
教学难点:
1.结合背景理解诗文中的意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和作者苏轼。
1.1.2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
1.1.3 分析并欣赏《水调歌头》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水调歌头》的意境和情感。
1.2.2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1.3.2 理解亲情和友情的珍贵,学会珍惜身边的人。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水调歌头》的字词和句式。
2.1.2 理解《水调歌头》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2.2.1 分析《水调歌头》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2.2 运用《水调歌头》的表达方式创作自己的诗歌。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3.1.1 熟悉《水调歌头》的内容和背景。
3.1.2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3.2 学生准备3.2.1 预习《水调歌头》。
3.2.2 准备自己的思考和问题。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4.1.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诗歌学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1.2 引出《水调歌头》的背景和作者苏轼。
4.2 朗读与背诵4.2.1 引导学生朗读《水调歌头》,感受其音韵美。
4.2.2 鼓励学生背诵《水调歌头》,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4.3 分析与讨论4.3.1 引导学生分析《水调歌头》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3.2 分组讨论,分享对《水调歌头》的理解和感受。
4.4 创作与展示4.4.1 引导学生以《水调歌头》为模板,创作自己的诗歌。
4.4.2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分享对亲情和友情的思考。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5.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5.2 诗歌理解与分析5.2.1 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水调歌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初中水调歌头教案
初中水调歌头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词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合作探究,学会欣赏诗词,提高自己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词意境。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情感,学会欣赏诗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简介苏轼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 学生谈对诗词的理解,教师点拨。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1. 朗读课文,思考:诗词描绘了哪些画面?2.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四、合作探究,感悟情感1. 朗读课文,思考: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五、巩固拓展,提升认知1.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词意境。
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月”为主题。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 教师总结,强调本课重点。
2. 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
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段关于“月”的描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合作探究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感受到了诗词的意境,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在课堂拓展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水调歌头苏轼教案
水调歌头苏轼教案教案标题:水调歌头苏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及其代表作品《水调歌头》的背景和特点。
- 掌握《水调歌头》的基本内容和诗歌形式。
- 理解《水调歌头》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表达。
-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 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和特点。
2. 掌握《水调歌头》的基本内容和诗歌形式。
3. 理解《水调歌头》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水调歌头》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设备。
3. 课堂活动所需的教学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苏轼的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兴趣。
- 提问:你们是否听说过苏轼?他的作品有哪些?2. 介绍《水调歌头》(10分钟)- 通过简要讲解,介绍《水调歌头》的背景和特点,包括苏轼的生平背景、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等。
3. 分析诗歌内容(15分钟)- 学生阅读《水调歌头》,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4. 诗歌创作(15分钟)-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以《水调歌头》为题材进行创作。
- 提供一些创作的思路和指导,例如可以写自己的情感、对生活的思考等。
5. 学生分享和展示(10分钟)- 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创作,展示他们对《水调歌头》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 教师和同学们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鼓励。
6. 总结和拓展(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 提供一些拓展阅读和学习的推荐,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的其他作品。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并进行分析和比较。
2. 组织学生参观苏轼相关的文化展览或进行实地考察。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句意理解。
2. 诗词的艺术特色分析。
3.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难点字词解释。
2. 诗词意境的体会。
3. 诗词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字词句意,体会诗词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交流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难点字词,分析诗词的结构、意境、情感等。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诗词的魅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能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生能够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修辞等。
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鉴赏其他古典诗词。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水调歌头》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有关《水调歌头》的背景资料、赏析文章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
八、教学进度1. 第1周:介绍《水调歌头》的背景,让学生自主学习诗词。
2. 第2周: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进行合作探讨。
3. 第3周:讲解诗词的难点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第4周:情感体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 第5周: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中的常用词语和表达方式;2.学会解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3.能够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4.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言文古诗词的解读和欣赏;2.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本: 教材中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原文;2.PPT: 展示古诗词的相关图片和解读内容;3.板书:关键词语、诗句、解读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对古诗词的了解和感受;2.出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诗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询问学生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步骤二:解读古诗词(20分钟)1.展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全文,并解读关键词语、诗句的意思;2.分析古诗词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3.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如明月的美丽和寓意;4.分组讨论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步骤三: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技巧(30分钟)1.分析古诗词的韵律和格律,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写作方式;2.分组讨论学生已学过的古诗词中的写作技巧,让学生互相分享和学习;3.引导学生尝试从古诗词中汲取灵感,自己尝试写一首古诗词。
步骤四:欣赏古诗词翻译和改编作品(20分钟)1.展示有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翻译版本,并解读其中不同的解读;2.欣赏改编的古诗词作品,了解古诗词在现代的应用和传承。
步骤五:个人创作展示和分享(15分钟)1.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写的古诗词,提供互相欣赏和点评的机会;2.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肯定其优点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文言文古诗词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欣赏,提高了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课堂中的互动和讨论也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并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写作和改编古诗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不熟悉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学生,可能需要额外的解释和引导,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的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设计讨论主题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心得。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调歌头》的词牌特点、苏轼的情感表达及诗词创作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典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表现手法:分析苏轼如何运用想象、对比等手法表达情感,这是学生学会欣赏诗词的关键。
-文化背景: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内涵。
举例:《水调歌头》中的“把酒问青天”,不仅揭示了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探寻,也展现了其豪放的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
-韵律美感: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韵律美感较难把握,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对比分析等方式去体会。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水调歌头》的表现手法应用到现代诗词创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创作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词牌的结构、重点词语和表现手法。对于难点部分,如意象的把握,我会通过对比、举例等方式帮助大家理解。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知识,如作者苏轼、创作年代等。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
理解《水调歌头》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能力。
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讲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水调歌头》的诗歌结构,包括韵律、节奏等。
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诗歌内容解读逐句解读《水调歌头》,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音乐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简介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3.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水调歌头》。
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加强记忆和理解。
3.3 诗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第四章:教学活动4.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和交流。
4.2 创意表达邀请学生以绘画、表演或写作等方式表达对诗歌的感受。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意作品,互相欣赏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如发言、讨论等。
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5.2 诗歌理解和表达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如词语解释、句子理解等。
评价学生的诗歌表达和创意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诗歌推荐推荐与《水调歌头》主题相关的其他诗歌,如《静夜思》、《望月怀远》等。
鼓励学生阅读和欣赏这些诗歌,加深对月亮主题的理解。
6.2 文化背景探索介绍中秋节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
讨论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诗歌中的表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及词的相关文学常识;(3)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2)理解作品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2)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作者情感的把握和作品价值的感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和理解;(2)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和作者情感的揣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苏轼及其词作风格;(2)介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意;(2)深入剖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明月几时有”这一问题的思考;(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分享自己的亲情体验;(3)启发学生从作品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生僻字词的释义;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情感体验等方面,以便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和改进。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诗词的丰富语言,了解词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反复诵读,领会“明月”的象征意义及景、理、情之间的有机交融。
3. 通过对联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习和欣赏词中的“水月”“遗世独立”等词语,以及了解词中的意境。
2. 难点:了解词的意境及其表现手法,包括象征和拟人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以简洁的语言介绍本词的创作背景和词人的生平,并引导学生感受词中所表现的景象。
2. 初步阅读:让学生朗读一遍全词,并纠正学生的读音。
然后请学生回答这首词让他们想到的景物和情境,启发他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的意境。
3. 精读:让学生自由选读全词中的“月景”,并以“明月几时有”的问题引入词的写作时间及背景,让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意境。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遗世独立”等词语的含义,以及“水月”在词中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词中景、理、情的有机交融。
5. 总结:让学生再次完整地阅读全词,并对这首词的创作技巧、情感表现等作出总结。
6. 对联创作:引导学生以词中的内容为基础创作对联,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这种方式深化对这首词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朗读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词的意境。
2. 采用讲解法,对词中的难点进行解释。
3. 采用讨论法,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投影仪、PPT等,提供更为丰富的视听体验。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要求学生根据对这首词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中的意境。
2. 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这首词,并尝试自己创作一首与这首词主题相关的诗词。
3. 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朗读时的情感表达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图片:可以展示与词中内容相关的自然风光或者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以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2. 视频:节选一些与词中主题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意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水调歌头》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以中秋明月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本章将通过分析这首词的背景和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感情。
1.2 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时代背景和词的创作背景。
2. 分析《水调歌头》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3. 领悟苏轼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第二章:作者简介2.1 苏轼生平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被誉为“文坛领袖”。
苏轼的词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以豪放、奔放、真情流露著称。
2.2 苏轼的词作风格苏轼的词作风格豪放,善于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
他的词作多以抒情为主,以自然景物、生活琐事为题材,语言通俗易懂,意境清新优美。
第三章:词作解析3.1 词牌特点《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采用了水调歌头的词牌。
水调歌头是一种古老的双调词牌,音节优美,节奏感强。
这首词共分为两阕,每阕四句,句式为七言和十言。
3.2 词作内容解析第一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翻译:明月何时才能出现?我拿起酒杯向蓝天询问。
不知道天上的宫阙,今天是哪一年。
第二阕: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翻译:我想乘着风回到过去,但又担心那琼楼玉宇,高处会承受不住寒冷。
我翩翩起舞,玩弄着清晰的影子,不知道这在人间是否美好。
第四章:词作欣赏4.1 词作朗读让学生朗读《水调歌头》,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苏轼的情感表达。
4.2 词作品析引导学生分析《水调歌头》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探讨苏轼的思想感情。
第五章:扩展活动5.1 诗词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明月为题材的词,模仿苏轼的《水调歌头》风格,体会词的创作乐趣。
5.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苏轼词作,探讨其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水调歌头教案【教案】《水调歌头》【教学目标】1.了解《水调歌头》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分析《水调歌头》的词曲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3.通过学习《水调歌头》,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和意义;2.分析《水调歌头》的结构和艺术特点;3.领会《水调歌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理解并分析《水调歌头》的艺术形式和语言表达;2.把握《水调歌头》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想并简要介绍《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二、分析课文(15分钟)1.基本信息让学生了解《水调歌头》的词曲作者和创作背景。
2.词曲特点介绍《水调歌头》的词曲特点,如格式、韵律、意境等。
3.艺术表现手法分析《水调歌头》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如比喻、对仗、夸张、描写等。
三、诗歌鉴赏(30分钟)1.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水调歌头》的结构,如开头四句、韵味浓郁的第一部分、孤寂、思念的第二部分、动情的第三部分、结尾等。
2.语言鉴赏让学生领会和分析《水调歌头》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比如对亲情的思念、对故乡的眷恋、对生活的感慨等。
四、文学素养提升(20分钟)1.对比其他词曲作品请学生对比《水调歌头》和其他词曲作品,了解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创作练习分为小组讨论,给学生一定的创作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与《水调歌头》有共鸣的词曲作品。
五、课堂总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水调歌头》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延伸】1.请学生在诵读、背诵《水调歌头》中,用声音表达出词曲所蕴含的情感;2.组织学生分组创作属于自己的《水调歌头》。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水调歌头》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分析其词曲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理解其结构和主题思想。
通过创作练习,学生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进一步培养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明确: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教教师明确:“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
十四中教学支持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水调歌头》(第一二课时)
授课
时间
设计者
王 喆
教授者
王 喆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九(1、4)
授课时数
两课时
课型
新课
三
维
目
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师总结:上片叙述了作者的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3、自学,小组研读讨论,体会下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学生讲解自己的体会的基础上教师补充:
赏月人一直到什么时候?为什么无眠?“何事常向别时圆?”是什么语气?有什么感情?(怀念弟弟)作者最后想开没有?哪句话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哪句话包含了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福?
2、以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
二、了解作者,熟悉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谏官劾其作诗“诽谤朝廷”,下狱。哲宗时为翰林学士,官礼部尚书,后复行新法,贬惠州,又被贬琼州。徽宗时遇赦召还,卒于常州。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著有《东坡乐府》。
若是人能健康长久的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因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这千古名句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祝愿!)
六、深入理解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总结:上片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五、品读:
配乐朗诵,体会意境,品位妙句。
请同学读读自己喜欢的好句,加以阐释。
教师示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的律。这里饱含着人生哲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娟婵。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
重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2、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
难点
把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
学生联想听讲积累相关知识
听录音
学生听讲批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谪到任山东诸城知州,已经历时五载,和弟弟苏辙(字子由)也已有七年不得相见。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在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怀念弟弟写下这首词!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的词句既表现了他的旷达情怀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祝愿,因此流传千古。
教师明确: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方法
1.诵读法2.品味法3.合作探讨。
教学
资源
录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一、情景导入
1、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11)婵娟:月里的嫦娥,代指月亮。
2、听录音,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说说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抒情)
3、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四、研读课文:
结合资料及同学间的讨论,纠正理解上的偏差达到正确理解。
1、读小序,弄懂意思,思考在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
归纳明确:时间作词的情形主旨之一
2、读上阕: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教师明确
词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间就有了?天上的宫阙今晚是何年何月?要体会苏轼当时的情况:政治上失意,与弟弟七年不得相见,下去郁闷惆怅,所以在“出世”“入世”之间徘徊。想飞到月宫中去,又怕难以承受寒冷。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呢!最后达到释怀超脱,表现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自由朗读诗歌,借助页下注释扫清文字障碍,读懂词的字面意思。有疑问的地方请求同学和老师:宫殿。(3)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4)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5)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6)不胜(shēng):忍受不住。(7)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彷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8)朱阁:朱红色的楼阁。(9)绮户:刻有纹饰门窗。(10)照无眠:照着有心事睡不着的人。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已41岁在密州任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