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描写在《项脊轩志》中的抒情妙用
《项脊轩志》细节的情感张力
《项脊轩志》细节的情感张力作者:沈娜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5年第10期情感是文章的魂魄。
狄德罗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
人们将内心涌动的情感波澜投射在文字上,就形成了一篇篇生动可感的文章。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是这样一篇以情动人的文章。
《项脊轩志》以一阁为线索,睹物思人,串联起对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的回忆。
悼亡追念之情,世事沧桑之感,皆诉诸笔端,可谓情深意切,哀婉动人。
《项脊轩志》之所以能产生如此感人肺腑的情感张力,得力于文章对细节的精当处理。
归有光特别擅长将生活细节诗化,在看似平淡的娓娓叙述中,再现活生生的物象细节、景象细节和人物细节,并挖掘其动人之处,于是作者的情感就在事无巨细的琐碎中得到了彰显。
可以说,抓住了文章的细节,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走向。
一、体物传情,物象细节滋养作者的书香情怀心灵是博大而纷繁的世界,归有光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的一份子,自然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心灵世界。
他将自己的心灵诉求,投注在项脊轩这方书屋之上。
一间普通的小屋子,在作者笔下,却呈现出属于自己的圣洁之光。
我们不妨从归有光对老屋这个物象细节的处理入手,来寻找归有光精神情感的蛛丝马迹。
项脊轩本是一间百年老屋,“仅方丈”足见其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足见其破旧;“日过午已昏”足见其光线暗淡。
几处简笔将一个又小又破又暗的旧南阁子,勾勒于纸端。
如此一间破败的老屋,归有光却饶有兴趣地加以整修,修顶辟窗,砌起垣墙,逐一解决项脊轩的内部缺点,让老屋焕然一新。
作者还不忘进一步美化外部环境,种兰桂,植竹木,将项脊轩逐步修整成自己小小的书香家园。
作者于其中熟读静思,精进学问,这一方书屋俨然成了归有光个人修德习性的精舍。
项脊轩承载着有关读书的一切美好记忆,项脊轩成了作者对最悠闲、最适意生活的一种表达。
这些也成为作者若干年后,苦苦追忆的一段有关“可喜”的记忆。
在作者对项脊轩浅淡而琐碎的描绘中,我们总能似有似无地体会到归有光对这一方书屋的钟爱,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惬意和满足。
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抒情散文,借对项脊轩变迁兴毁的描绘,写出了对轩的深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三代亲人的深沉怀念。
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似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形散而神聚。
或喜或悲,作者极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传写人物神情、仪态,抒发至真至诚至朴的情感。
作者起笔就抓住项脊轩的独特细节来勾绘其特点。
“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体现其"小”;“百年老屋”表现其“旧”;“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的地步。
突出其“破”;“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写出其“暗”。
这“渗漉““下注”“顾视无可置者”等细节极形象地写出轩的惨境,你一定会问:既然项脊轩如此可怜、可悲、可叹,为什么作者对它有着如此深挚的眷恋之情,并且专门为它写一篇志来歌咏它,纪念它呢?这就是作者设下的一个悬念,也是为下文写轩的幽静美景作铺垫,用的是欲扬先抑手法。
他不象一般的作者那样急于解除读者的悬念。
而是很从容地描述他是怎样地对小小项脊轩大加修葺的:“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
”娓娓道来,如拉家常。
语言描绘之细致入微,叙事状物之精美周到,仿佛是归有光亲自在对我们讲解他修房的经过一样。
他的口气是那样亲切自然,哪里补,哪里修,哪里开窗,哪里植树,说得是那样委婉动听,毫不罗嗦,在浅淡清新的笔墨中饱含了深深的爱美怜惜之情。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作者还“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锦上添花,美中溢彩,集香花翠竹、佳卉美木于一室,安能不使“旧时栏?,亦遂增胜”呢,令小小的项脊轩增添了无限使人伶爱的风雅之情。
在用词造句方面,精练准确,上下文词词相扣,句句相联。
文中的“上”、“前”、“垣”、“周”、“南日”、“反照”、“洞然”等词与上文的漏、暗、旧老、小窄相对照。
于细微处显波澜——浅谈《项脊轩志》中的细节艺术
先是 归 有 光 在 项脊 轩 的读 书 生 活 。开 篇 的 细 节描 写 中处 处渗透着作者 “ 于此 , 居 多可 喜 ” 感 情 。 “ 年 老 屋 . 泥 渗 的 百 尘 漉 , 泽 下 注 ; 移 案 , 视 无 可 置 者 。 ” 象 地 写 出 了 作者 对 雨 每 顾 形 项 脊 轩 旧 时的 印 象 , 下 文 描 写 修葺 后 的项 脊 轩 形 成 对 比 . 与 写 出 了作 者 为之 所 付 出过 的劳 动 、 寄 托 的情 思 。 脊 轩 见证 了 所 项 作 者 的付 出 , 就更 值得 怀 念 , 刘 亮 程 的 话 说 , 脊 轩 是 归 也 用 项 有 光 “ 生 今 世 的证 据 ” 小 鸟 时来 啄 食 至 不 去 ” 儿啄 今 。“ 人 鸟 食 , 不 因 人 的 到来 而 离 去 , 是 因为 “ 阶寂 寂 , 并 这 庭 树影 斑 驳 ” , 更 是 因 为人 与 小 鸟 在 长 期 的相 处 中达 成 了 惬 意 。 屈 原 以 兰桂 譬 喻 美德 ,后 人 又 以竹 子 象 征 志 节 ,杂 植 兰 桂 竹 木 于 庭 ”让 “ . 我 们 看 到 了作 者 的 志 趣 高 远 , 到 了作 者 自十 五 岁 (余 自束 想 “ 发 读 书轩 中” 时起 对人 生 的满 怀 希 望 与 憧 憬 就 寄 寓在 这 月夜 ) 摇 曳 的斑 驳 桂 影 中 了 。
作 者 写 可 喜 本 意 并 不 是 为 了 写 “ 喜 ” 而 是 为 了下 文 写 可 . “ 悲 ” 铺 垫 . 更 好 地写 “ 悲 ” 可 作 为 可 。 作者 写 “ 可悲 ” 总 写 了 四次 。 . 1忆 大 家 庭 的 衰 败 。从 整 个 大 家庭 的分 崩 离 析写 起 。作 . 者 用 “ 犬 西 吠 ” 客逾 庖 而 宴 ”鸡 栖 于厅 ” 个 细节 写 出 了一 东 “ “ 三 个 大 家庭 逐 渐 把一 座堂 皇富 丽 的 宅 第 搞 成 了 大杂 院 。作 者 作 室 , 听 见 几个 球迷 慷慨 陈 词 地 说 , 们 中 国 队 不 行 , 几 个 就 我 有 球迷 说 , 中国 队 只是暂 时不 行 , 以后 会 在 足球 上 领 先 的 , 于是 两
《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之美
《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之美作者:张文颖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3年第4期《项脊轩志》是一篇凄美、动人的抒情散文。
它美在细节,正如清人黄宗羲所说,“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
它的细节描写具有精练美、情韵美和诗意美。
一.先讲细节描写的精练美《项脊轩志》没有复杂的情节,有的只是貌似琐碎、实则经过精心提炼和严密构思的细节。
它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精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细节描写的精练美。
叙事细节精练。
如对于大家庭的“三世变迁”,作者并未做过多的叙述,只是一句“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待诸父异爨,……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这是多么高度浓缩的家庭版《战争与和平》,原来是一个“庭中通南北为一”的和谐兴旺的偌大家族;“待诸父异爨”后,先是竖起了隔阂的“篱笆”阻断往来;继而干脆筑起一堵堵战争的“墙”,而且“往往而是”,一派四分五裂之状!几句话,将三世变迁浓缩其中。
又如,在回顾往昔夫妻生活情景时,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勾画出小夫妻之间的和睦、情深。
叙事细节何等精练!写人细节精练。
在短短千字文里,归有光分别描写了母亲、祖母、妻子三代亲人。
写母亲只抓住一个扣人心弦的小动作,即“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写祖母也不过是抓住三句刻骨铭心的话语。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一句比一句急切。
由于细节选取的精练,三代亲人都写得栩栩如生,母爱的细腻、祖母的期盼、妻子的温柔情态各别。
三个细节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三种不同的亲情,“琐琐细细,却令人百读不厌”,细节的选取和提炼已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场面细节精练。
对归家这个大家族零乱离析、衰败,归有光选取三个极为经典的场面细节来“摹状”:“东犬西吠”——兄弟不睦,连各家的狗也“交恶”了,一副闹哄哄的样子;“客逾庖而宴”——“君子远庖厨”,归家是读书人家,客人却要穿过乱糟糟的厨房才能去吃饭,可见诗书礼仪的架子也难以讲究,名门望族早已是“过去时”;更令人唏嘘感叹的是“鸡栖于厅”——厅堂是一个大家族的门面,重要客人都是在厅堂会面,但现在厅堂是鸡的栖息之处,鸡屎也拉得到处都是,归家连最起码的门面也装不出来了,的的确确是在走向衰败!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细节描写在《项脊轩志》中的抒情妙用-2019年文档
细节描写在《项脊轩志》中的抒情妙用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语言,以及景物片断等加以具体、生动、细腻的描写。
所谓的细节,是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在文学作品中,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
细节描写是所有作家都青睐的一种写作技巧,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
它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但都集中在最富有表现力的细微一点。
通过一点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塑经典的人物形象,譬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形象。
提起孔乙己,我们都会想起他“排出九文大钱”,用手“扣住”小碟,绘声绘色向讨要茴香豆的孩子讲解“回”字写法的样子。
在“排”和“扣”的背后,我们能深刻体会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以及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本文就结合《项脊轩志》,重点谈谈细节描写在记叙文中表情达意作用。
一、环境细节渲染感情每个人在记忆的深处都有一所老屋,特别是像作者这样有着坎坷经历的人。
作者从哪个角度突破,三两笔能勾勒出它的特点?老屋由盛而衰,破败不堪之后再经修葺。
作者对它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
归有光选择了两点:一是静,一是雅。
给予人最突出的印象还是幽静。
但又不是死一般的沉寂,依然富有生机,常常从动态中显示静境。
所以开篇作者就说,“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这句话表面看起来矛盾,“有声”怎么能说“寂静”,细细琢磨,意境深远。
连远处自然界的一切音响都清晰可闻,可见小屋的庭阶多么的寂静。
抓其一点,以动衬静。
这一段另一处精彩的细节是“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一般情况人来鸟飞尽,院落显得异常安静,但本文却不这样写。
小鸟啄食,人来不走,写出了人和自然的和谐静谧,则从动态中显示了静境,寓意深远。
老屋的雅,作者则借助陈设植物。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借书满架”,整日“偃仰啸歌”。
屋中所陈之物是作者志趣所在。
兰桂譬喻美德,修竹象征志节,种植兰桂竹木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志趣高远。
_项脊轩志细味古典文学的细节描写魅力_项脊轩志_为例_舒志华
三 五之 夜 , 明
远 村近烟 , 狗 吠鸡鸣 , 田园景色 是 那样 的清新 淳朴 , 村 居 生
小 鸟时 常来 到 庭
活是 如此静 穆 安 闲
院里啄食 ,作 者来 了也 不离 去 , 人 以 鸟为 伴 , 鸟 以 人为邻 , 项
脊 轩的环 境 多么宁 静 和谐 , 多 么富 有生 活情 趣 ! 尤 其是 十 五 的夜 晚 , 明月 高 悬 , 月 亮 照 到 半截 墙 壁 , 桂 树 的影 子 交 杂
树 啊 , 睹物 思人 , 情何 以堪
三 表情 细节有 层次
场 , 勾心斗 角 尔虞 我诈 ,到 头 来 , 竹 篮 打水 一场 空
衰 ,人 世沧 桑 , 悲伤 之情 ,可 以想见
家道中
听老岖 对 母 亲 的 回忆 , 语 未毕 余 泣卜 对 老 祖母 的 回 忆 , 瞻顾遗迹 , 如在 昨 日, 令人 长 号不 自禁 ;妻 子死 后 , 余
和 的笑容 , 像母 亲一样 对待 身边 的每 一个 小 天使 , 我相 信有
们 长大 有 了帮助 他 人 的能 力 , 他 们 也 一定 能 发 现 需要 帮助
的人 , 然后 去 温 暖 这 个 世 界 慢慢地 ,这样 长大的孩子多 了 , 这 个世 界难道 不会 变得 更 美好 吗 ? 看 , 这 就 是教 育者 和 母 亲的力 量 , 培 养一个 有一 个从 从 容容 长 大 的孩子 , 慢慢 我
用王 国维的话 来说就是 不知何 者为 我 , 何 者 为物 ,达 到 了 物我合 一 的 化境 归 震川 的生 活 中 , 有 小 鸟 , 有 明月 , 有 桂 影 ,人 景交融 ,浑 然一 体 , 项 脊 轩 志 的环 境 描 写 亦 有 陶 诗 妙处
又想 到 了 方 宅 十余 亩 , 草 屋 八 九 间 榆柳荫后檐,桃
细节中见真情至性 ——《项脊轩志》细节发微
○百艺学问细节中见真情至性——《项脊轩志》细节发微□邱君颖福建省福州市闽清高级中学摘要:《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借助人的最不经意之处、事的最不宏大之处、情的最不热烈之处、景的最不起眼之处,见微知著,不事雕琢,用平淡之语表达深情。
关键词:归有光;细节描写;平淡;真情至性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文章写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生活琐事。
作者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勾勒小轩的一草一木、演绎亲人爱人的一举一动,文笔细腻,感情真挚。
细节的动人之处往往在于,它是人的最不经意之处、事的最不宏大之处、情的最不热烈之处、景的最不起眼之处。
文章先是叙述作者将原本狭小破旧昏暗的项脊轩稍为修葺,并对庭院做了一番美化。
院里“杂植兰桂竹木”,兰竹雅致,桂香四溢,可见作者情操高尚、品行高雅。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以半墙月光为底,描上婆娑摇曳的斑驳桂影,犹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作者对人生的满怀希望与憧憬,也寄寓在这片月光桂影之中。
对庭院景物的“最不起眼之处”的细节描写,烘托出了作者早年读书生活的情怀。
接着,作者叙述了一个大家族的“三世变迁”。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先是竖起了隔断的篱笆,划清界限,阻止来往;继而筑起一道道墙,“往往而是”,一派四分五裂之状!“东犬西吠”,兄弟分家不和睦,连各家的狗也“交恶”,一幅闹哄哄的场面!“客逾庖而宴”,人言“君子远庖厨”,归家也是读书人家,客人却要穿过乱糟糟的厨房去吃饭,可见诗书礼仪的架子也难以讲究了,书香门第早已是“过去时”。
更让人唏嘘感叹的是“鸡栖于厅”,厅堂是一个大家族的门面,重要客人都是在厅堂里接待。
但此时厅堂成为鸡的栖息之所,可以借此想象厅堂多么脏乱!归家连最起码的门面也装不出来了。
对家族分崩离析的“最不宏大之处”的细节描写,透出作者对分家后家族的衰败没落、族人间的隔阂疏离,感到的无奈与悲凉。
作者对祖母、母亲的描写最为细致入微,大多通过不经意间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浅析《项脊轩志》的细节美
浅析《项脊轩志》的细节美《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一篇叙事抒情散文。
作者“借一阁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文笔细膩,情感真挚,耐人品味。
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年时代读书的书屋,正是这间小小的书屋,记录作者成长中的一些人和事,也见证了归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苍凉悲切和作者的凄凉身世以及怀才不遇的沉重感叹。
文章读来感人至深,不仅是由于文章的结构布局美和语言质朴美,还表现在作者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演绎亲情,含蓄表达自己沉痛的心情,《项脊轩志》一文写了三代人与项脊轩有关的生活细节,亲人的一举一动,小轩的一草一木都情深似海。
先是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这一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年时代读书生活过的书斋的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
作者采取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先极力叙述项脊轩原来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作者笔下的项脊轩修葺后明亮、幽雅、安静,充满了诗情画意,迷人可爱,如:“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楣,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屈原以兰桂譬喻美德,后人以竹子象征志节,种植兰桂竹木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志趣高远。
作者此时内心的喜悦来自对现实的超然,但这种超然是暂时的,它恰恰反映了作者所负的责任的沉重。
想想作者自十五岁(“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时起对人生的满怀希望与憧憬也就寄寓在这月夜摇曳的班驳桂影中了。
接着写家庭的分崩离析,作者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五分裂之状。
归家庭院原本南北为一,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予厅”,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产生的颓废、衰落、混乱不堪的情况表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写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的事来叙述,笔墨不多,事情不大。
《项脊轩志》的情感表达艺术
《项脊轩志》的情感表达艺术作者:张金凤来源:《语文天地》2021年第12期散文《项脊轩志》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归有光所写,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写和对庭院、屋宇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内心对家道衰落的惋惜之情。
而人物的刻画,又抒发出作者对死去的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文中的悲情犹然可见,可是作者的“可喜”之情,也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表达了对家族没落、失去亲人之悲,对兴旺家族满怀憧憬而喜。
一、借景抒情归有光初写这篇《项脊轩志》时才16岁,一个少年以一间百年的旧屋作为抒发情感的衬布,对“南阁子”的每一句描述,都饱含了深沉的思考,思考的背后是隐藏于心底的复杂情感。
对破败的旧屋并无嫌弃,而是无奈受之,借景感慨衰落的家族就如此间旧屋一般,旧景萧条、蔽日无光,悲情昭然可见。
然而作者并没有因为旧景的破败而放弃、堕落,而是通过自己的作为,去修葺旧屋,也是对家族兴旺的一种期望和暗喻。
中国明代亦有很多文人,不得志时会借物壮志,或豪迈、或志存高远,表达满腔的抱负。
而归有光的情感表达却截然不同,他用质朴的描写手法,娓娓道来,把项脊轩作为情感宣泄的载体,一物一事看似平淡无奇,可是每一句都蕴含着饱满的情感。
文中第一段:“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这简单的一句话看似描写了项脊轩泥土外露,雨水下流,移动桌案,回头看却没有放置的地方,实则表达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
作者的内心独白亦可是:家族百年,凋零落败,置身于族中,安身亦有所愧,表达了对衰落家族的惋惜,又抒发了自己未能得志的困苦。
不使用惊词险句,轻描淡写地就把充沛的情感灌注于文章之中。
而作者并没有完全沉浸在失落的悲情里,通过对项脊轩的修葺,让房子不再漏土漏雨。
又向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阳光通过矮墙折射进屋,让项脊轩充满了暖意。
在庭院中种植了草木等,让项脊轩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色。
这时的作者坐拥满屋书籍,仰头高声吟诵诗歌,已经是由“悲”转“喜”的体现,喜从自身而来,喜从书籍中来,喜从希望中来。
解读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 溢于言语之外。(明 王锡爵)
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之事(现 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
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 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 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他 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 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 “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 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众人看严监生 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 气。 。《儒林外史》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小鸟啄食,人至不去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衰败凌乱的家道衰落图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真挚深沉的至亲关爱图
先妣: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 欲食乎?”
大母:以手阖门,自语曰:“……”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
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
------解读《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 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 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 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 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 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这都很好,可是千万不要惹出什么事端!”
———《装在套子里的人》
(凤姐)说着便扬手一掌打在脸上,打的那
小丫头一栽;这边脸上又一下,登时小丫头子两
腮紫胀起来。
——《红楼梦》
外婆慈祥的笑了,她轻轻地 抚去了我领子上的一个线头,又 把一缕垂下来的头发挽到我的耳 朵后面,说道:“这么喜欢吃啊! 那我以后就经常烧喽!”“嗯” 我用舌头舔了舔嘴边残余的酱汁, 意犹未尽地盼望着晚餐的到来。
归有光《项脊轩志》抒情特色分析
人物 事 件 的 描 写 来 抒 发 情 感 与 展开讨论 进 而 感染 读 者
,
明 了 外 界 人 将 这 个 古 色古 香 的 建
的 记 述 反 映 了 家庭 的 衰败 客 观
。
作者
筑 称作
“
阁子
。
”
,
给人
一
种隔 膜而
地揭 示 了 悲 的 表象
,
。
对 祖母 与 母
、
选取 生 活 中 的
’
整篇
一
t 只 鸡 还 会有 鸭 鹅 等 各种 杂 物
’
。
文章以叙 事为主 中 间 穿插 着
些景 物 描写 与 议 论
,
本来 应 该 整 洁 庄 严 的
’
厅
”
’
竟变
‘ ‘
。
没 有 过 分.
’
成 了 鸡架 鸭 窝 环 境 脏 乱 差
。
东 墙
,
张 也没 有 运 用 华 丽 的 辞 藻 只 是
,
为 了 实 现 自 己 的 自 由 意社 会 所 以 她最 终 还 是 转 身 投 入 逆 女 性形 象
一
。
他采 用 女 性主 义视
志 为 了 获 得与 男 性
地位
,
样 的 平 等 到 了 传统 女性 的 阵 营 之 中 角 对 于 这 些 女 性 的 精 神 痛 苦 和
。
边环境
。
丨
得 的心境
。
这 里 抒 情 叙事
,
“
、
、
虽
一
草
一
木 亦 莫 不 有性 情
,
”
与
寻常事最感人细微处见真情--品读《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L语文寻常事最感人细微处见真情----品读《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福建三明市沙县金沙高级中学(365050)张天伟[摘要]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讲述了三代人的若干生活琐事,没有细致地描摹与刻画,寥寥几笔,却能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这种独到而精准的细节描写值得细细品读。
文章从《项脊行志》中的“以指叩门”“以手阖门”"凭几学书”等细节描写和简洁却富有深情的人物语言入手进行分析,试图再现当时的情景,以感受寻常之事的动人心弦和细微之处所流露出的真情。
[关键词]《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真情[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9)21-0006-02一线穿珠汇聚南阁子,三代真情尽在项脊轩。
归有光的散文长于叙事抒情,以简洁的语言叙述家常生活琐事,寄托真挚的感情,被称为“明文第一”。
在那个复古成风的时期,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标举“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而归有光却推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为当时缺少生气的文风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就连独掌文坛二十年的王世贞也不得不折服,赞其文“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
这一“风味”在《项脊轩志》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项脊轩志》这篇散文所写的均为寻常生活场景,寥寥数笔,人物的音容笑貌、悲情愁苦便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此文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不仅在于其情真意切的表达,更在于其成功的细节描写。
然而,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疏通文义,然后让学生找出文中“可喜”与“可悲”之事,感慨一番,而对于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则是三言两语带过,点到为止。
笔者认为,可将《项脊轩志》当作细节描写的典范之作,专门用一课时,领着学生细细品读文中的细节描写。
这样定能使学生有所收获。
清朝的梅曾亮评价《项脊轩志》时说,此文“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
“一阁”即归有光的书斋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三代”则是祖母、母亲、妻子这三个在归有光生命中特别重要的女性人物。
接下来,笔者将从作者回忆此三人的寻常之事中寻找细微之处,一探此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项脊轩志利用细节 语言 动作 心理描写等手法写一个片段 谈谈
项脊轩志利用细节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写一个片段谈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项脊轩志》一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文章结尾有一句话“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现有资料大多将其译为“院中有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
这句话的译文中不能明确是谁亲手种植的枇杷树。
查阅资料,有“归有光种的”或“妻子种的”两种解释。
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探寻后认为,亲手种植枇杷树的是归有光的妻子,而非归有光。
一、从断句上翔断“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似乎省略了主语。
如果我们断句为“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那么这句话的主语是很明确的,显然枇杷树是其妻子种植的。
或许有人说断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不是也能说得通吗?纵观全文,我们会发现作者在记述“我”的言行时,都是用“余”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不应该单单在此改用“吾”。
否则叙述就与全文不一致,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句子的主语就是“吾妻”。
二、从文章内容上判断家道中落。
八岁丧母,肩负重任,读书轩中,这些对于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来说可谓身世悲苦,生活沉重。
妻子魏氏时常来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这些“捣乱”的行为对于归有光来说,无疑是一种轻松与甜蜜。
虽然后来归有光的第二位妻子去世后,他也写了一篇文章《世美堂后记》,以怀念王氏的勤谨、孝敬、贤惠。
但是魏氏栽种枇杷树时的美丽身姿、音容笑貌以及那个年龄特有的美好情感已经定格,无可替代。
当再看见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作者怎能不无限思念、无限感伤?正所谓睹物思人,这“物”一定与人有关才能触及作者情感,此树正因为是妻子亲手种植的,这“移情与物”说来才更为合理。
三、从文章运用的创作手法上判断归有光善于用细节描写的手段来刻画人物,这一点是读者公认的。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这句话处在补记部分,作者以此作结来表达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之情。
怀念母亲“扣扉问食”时的温婉与慈爱:怀念祖母“执笏勉励”时的关切与怜爱;怀念妻子“手植枇杷”时的甜蜜与恩爱。
高中语文一丝一毫总关情-《项脊轩志》细节发微精品素材
高中语文一丝一毫总关情—《项脊轩志》细节发微精品素材高中语文一丝一毫总关情-《项脊轩志》细节发微精品素材《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作家归有光的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文笔细腻,情感真挚,耐人品味。
正如明人王锡爵所说:“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屋,正是这间小小的书屋,记录了作者成长中的一些人和事,也见证了归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苍凉悲切和作者凄凉身世的沉重慨叹。
文章之所以感人至深更在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演绎亲情,读来使人倍觉真实亲切。
作家李准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
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正如李准所言,《项脊轩志》一文写了三代人与项脊轩有关的生活细节,亲人的一举一动、小轩的一草一木都情深似海.先是归有光在项脊轩的读书生活。
归有光将原本破旧狭小昏暗的项脊轩稍为修葺,并“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然后“借书满架〞,整日“偃仰啸歌〞。
屈原以兰桂譬喻美德,后人又以竹子象征志节,种植兰桂竹木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志趣高远,想想作者自十五岁〔“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时起对人生的满怀希望与憧憬也就寄寓在这月夜摇曳的班驳桂影中了。
归有光八岁丧母,至束发读书轩中已过七年.对于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来说,哪怕是母亲一个因爱而呵斥的眼神都是极可贵的,然而归有光却无法拥有,他只能在老乳母的追忆中睹物思母,聊以填补这片感情的空缺.老乳母回忆说:“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无须赘述,只这一句,一个慈母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虽只是对姐姐的爱,但足以想见对自己的爱了,然而人已逝,爱已空,归有光对母亲的思念就只能在对这句话的千百遍地回味中寄托了。
祖母对这个过早失去母爱的孙子似乎更加疼爱,常专门去轩中看望孙子。
这次来,对闭门苦读的孙子更为怜惜,然而这怜惜疼爱中饱含了希望与期待。
她希望归家能在中道而衰的时候出来一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以振兴归家,而这希望便落在了这“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的孙子身上。
《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的秘妙
师道二○二○年第十二期义呢?他输了一场,就够了,后面即便是赢也仍旧是输,这是帝王之位、之势、之心态所决定的。
高高在上的帝王是‘只能有赢没有输’的。
因此从齐威王的角度看,他不会要求再赛一次,那场输是无法弥补的。
对事(赛马)他是输了,但他能拥有这样的臣,以事观人,他是欣慰的,他仍是赢家。
因而,从这点看,他有足够的胸怀来容纳自己的输,这也体现他王者的风范。
因此没有必要再赛一场。
”学生这样的思考和理解不正是给老师一种多元的启迪吗?老师是能够从学生这样的发言中获得成长的,这就是师生在课堂上的共生。
如果教师不让出“C位”,只当学生是来听讲的,来接受提问的,那么,教师永远也遇不到这样的成长机会。
以上的教学事件,绝非个别现象,当课堂上教师让出“C位”,让学生也有机会站上讲台,学生“小老师”的角色会扮演得很好,甚至给教师极大的惊喜。
长期让出“C位”的教学,让我的课堂收获累累硕果,学生的潜能被发挥出来,师生之间实现了相对平等的交流,相互启迪共同成长,课堂学习真的达到了深度语文的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责任编辑黄佳锐《项脊轩志》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读者往往被文中的细节描写所传达的艺术效果所感染,诚如林纾所言:“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
”分析《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的文章不少,但很多文章只是分析某一细节具体的艺术效果,鲜有对细节何以能产生这些效果的秘妙作揭示。
孙绍振教授指出:“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受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笔者借助孙绍振《文学创作论》中关于“细节”的论述,揭示《项脊轩志》中细节描写的秘妙。
一、描写家庭分裂细节的秘妙:以局部特点细节更好地表现整体孙绍振指出:“好的细节以局部的特点出现时就强调了整体,它以物象的实体出现,同时包含着作者的个性,它主体的形式出现同时也表现着环境。
”也就是说细节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它能超越细节的有限性,它能表现出整体、环境,交融着生活和作者的感情。
琐事见真情,细节动人心--浅论《项脊轩志》的艺术魅力
缺 少母 爱的 作者 心 中 ,是多 么令 人神 往 。难怪 “ 语未 毕 ”就 “ 余个地方 ,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儿。有诗句说: “ 昔 人 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母亲早已不在人世,这里只留 着母亲曾经的足迹。睹物则思人 ,触景则生情 ,看着母亲曾经站过 的地 方 , 怎能 不勾 起对母 亲 的怀 念呢 ?更何 况 , 这 位母 亲如 此慈 祥 , 对 子女 关怀 备 至 ,作者 用一 个 “ 以 指叩 门扉 ” 的细微 的动 作和 一句 “ 儿寒 乎 ?欲 食乎 ”的 朴素 的 问话 ,展 现出一 位 慈母对 孩 子细 腻 的
二 、殷殷期盼犹在耳——祖 母
借 老 妪 之 口回忆 了母 亲之 后 ,归有 光 又 回忆 了 自 己的祖 母 。 作 者从 记忆 里 撷取 了祖 母说 过 的三 句话 : “ 吾儿 ,久 不见 若 影 ,何
竟 日默 默在 此 ,大 类女 郎也 … 吾 家读 书久 不效 ,儿 之成 ,则 可 待 乎” “ 此吾 祖 太常 公宣 德 间执 此 以朝 ,他 日汝 当用之 ” 。其 中 ,第 句话 表 现 了祖母 对 “ 我 ” 的关心 , “ 久不 见若 影 ” ,很是 牵挂 , 也 可看 出祖母 的慈 爱 、亲切 ,带着 调侃 的 口吻说 “ 我”像 个 女孩 子 似 的 。后两 句 话则 着重 表现 祖母 对 “ 我 ”成 长成 才 的殷切 期 望 。这 份 期望 ,以 “ 吾家 读书 久不效 ”为 背景 ,以 “ 他 日汝 当用 … 吾祖 ” 执 以上 朝 的象笏 为方 向 ,以 “ 儿 之成 ,则可 待乎 ”的直 白喷薄 而 出。 何 其诚 挚 ,何 其厚 重 !归有 光 对祖 母形 象 的刻 画除 了语 言还 有一 个 “ 比去 ,以手 阖 门” 的动 作 ,这个 动作 体现 出 祖母对 孙 子的 细心 体 贴 ,用 手 把 门阖上 ,怕 影 响孙 子 的学 习。祖 母对 作者 亲 切和 蔼 、满 怀 期待 而 又细 心体 贴 , 可惜 归有 光一 生 不顺 ,连续八 次 考进 士不 第 , 六 十岁 才 终于 成功 ,所 以 “ 瞻 顾遗 迹” ,深 觉 自己辜负 了祖母 殷 切 的期望 ,不 由得 “ 长号 不 自禁” 。 三 、深深情意隔天人——妻子 这篇 《 项脊轩 志》 不是 写于 同一 时 期 ,在 补记 部分 作者 回忆 了 自己的妻 子 ,字里 行 间 ,处处 可见 伉俪 情 深 。生前 ,妻 子 “ 时 至轩 中 ,从 余 问古 事 ,或凭 几学 书 ” ,归有 光是 杰 出的 古文 家 , 自幼苦 读 的 文人 ,妻 子 问古事 、学 写 字 ,可见 妻子 也 是一个 文 雅的 人 ,夫
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合集五篇)
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合集五篇)第一篇: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抒情散文,借对项脊轩变迁兴毁的描绘,写出了对轩的深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三代亲人的深沉怀念。
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似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形散而神聚。
或喜或悲,作者极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传写人物神情、仪态,抒发至真至诚至朴的情感。
作者起笔就抓住项脊轩的独特细节来勾绘其特点。
“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体现其"小”;“百年老屋”表现其“旧”;“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的地步。
突出其“破”;“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写出其“暗”。
这“渗漉““下注” “顾视无可置者”等细节极形象地写出轩的惨境,你一定会问:既然项脊轩如此可怜、可悲、可叹,为什么作者对它有着如此深挚的眷恋之情,并且专门为它写一篇志来歌咏它,纪念它呢?这就是作者设下的一个悬念,也是为下文写轩的幽静美景作铺垫,用的是欲扬先抑手法。
他不象一般的作者那样急于解除读者的悬念。
而是很从容地描述他是怎样地对小小项脊轩大加修葺的:“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
”娓娓道来,如拉家常。
语言描绘之细致入微,叙事状物之精美周到,仿佛是归有光亲自在对我们讲解他修房的经过一样。
他的口气是那样亲切自然,哪里补,哪里修,哪里开窗,哪里植树,说得是那样委婉动听,毫不罗嗦,在浅淡清新的笔墨中饱含了深深的爱美怜惜之情。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作者还“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锦上添花,美中溢彩,集香花翠竹、佳卉美木于一室,安能不使“旧时栏?,亦遂增胜”呢,令小小的项脊轩增添了无限使人伶爱的风雅之情。
在用词造句方面,精练准确,上下文词词相扣,句句相联。
文中的“上”、“前”、“垣”、“周”、“南日”、“反照”、“洞然”等词与上文的漏、暗、旧老、小窄相对照。
细微之处见真情——《项脊轩志》之细节描写案例
细微之处见真情——《项脊轩志》之细节描写案例一、学习目标1、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2、掌握细节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3、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写出人物的特征二、学习重点及难点重点:细节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难点: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写出人物的特征三、学习方法:研讨、互助、练笔四、学习手段:多媒体五:学习课时:一课时六|、学习过程(一)直接导入何谓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在作文创作中,把对表现人物和情节有特殊作用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心理、物件、场景等环节进行准确、细致、生动的描写,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之所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原因是当中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项脊轩,感受细节描写的魅力。
(二)探究鉴赏课文的细节描写1、教师引导学生赏析第一自然段首先要求学生找出细节描写的文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其次齐声朗读,初步品味。
再次分析。
设置以下两个题目:①、这些细节描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用简练的文字取个题目。
②这些细节描写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后明确:这段文字扣住作者读书的神态“偃仰”“冥然兀坐”动作“啸歌”和所处的环境“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来描写,突出了环境的幽静及作者的怡然自乐。
可取名为“偃仰啸歌图”。
2、以小组互助的形式,学生鉴赏作者在轩中读书祖母来探望和作者的妻子来轩中问他古事两处文段。
①祖母励孙图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爱怜欢喜,笑谑嬉戏)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无限关切,殷切期望)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嘱咐庄重,语气谆谆,情意真诚,无限期望)比较“阖门”与“关门” 的区别?前者动作轻微,显示了祖母生怕惊动用心读书的孙儿,充满了爱怜与关切。
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浅析《项脊轩志》的抒情艺术
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浅析《项脊轩志》的抒情艺术作者:刘洁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2期摘要:《项脊轩志》是明文第一的归有光的代表作,作者以自己的书斋项脊轩为背景,记叙了以项脊轩为中心的家族人事变迁,抒发了对故去的祖母、母亲和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
简单平淡的笔触,道尽了归有光心中的苍凉和悲伤。
本文通过分析《项脊轩志》中的艺术手法来看归有光如何用平淡极简的笔触表达细腻浓郁的深情。
关键词:归有光《项脊轩志》抒情手法抒情特点散文是为了抒情,而这个“情”是作者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所产生的,最终凝结为文章。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能更好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诉诸笔端,引起读者的共鸣,依赖于作者的抒情手法和技巧。
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抒发感情时细节描写、情景交融、典型叙事手法的运用可谓是炉火纯青,不仅将自己心中的真情宣泄得淋漓极致,而且让读者也感同身受。
一、《项脊轩志》的抒情手法(一)细微之处露真情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很多日常生活的琐事,以琐碎之笔抒内心真情,这源于归有光对生活观察得非常细致。
当他把这种细致运用到散文中时,就给了我们栩栩如生的人物和他对于人物深深的思念之情。
作者在《项脊轩志》中非常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的形象,抒发自己的感情。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在描写人物、表现情感、叙述事实时对日常生活中细微的、典型的情况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就像给生活中最为细微的地方加一个特写镜头展现在人们面前。
细节描写最能够表现人物细微的复杂感情,生动形象地向读者展现作者心目中的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以此达到潜移默化的抒情效果。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抓住人物生活的细微之处,采用了行为细节、语言细节和心理细节等多种细节描写,于细微之处现真情。
归有光写到家中的老乳母回忆其在项脊轩读书时母亲前来看望,“娘以指叩门扉”,母亲用手指轻轻“叩门”而非敲门,想来是母亲怕惊扰儿子学习,所以行动更加小心翼翼。
归有光用这样的动作细节凸显母亲对于自己的关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节描写在《项脊轩志》中的抒情妙用
作者:刘晓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3年第23期
摘要:本文以《项脊轩志》为例,分析了环境、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关键词:细节描写;记叙文;例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45-1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语言,以及景物片断等加以具体、生动、细腻的描写。
所谓的细节,是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在文学作品中,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
细节描写是所有作家都青睐的一种写作技巧,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
它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但都集中在最富有表现力的细微一点。
通过一点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塑经典的人物形象,譬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形象。
提起孔乙己,我们都会想起他“排出九文大钱”,用手“扣住”小碟,绘声绘色向讨要茴香豆的孩子讲解“回”字写法的样子。
在“排”和“扣”的背后,我们能深刻体会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以及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本文就结合《项脊轩志》,重点谈谈细节描写在记叙文中表情达意作用。
一、环境细节渲染感情
每个人在记忆的深处都有一所老屋,特别是像作者这样有着坎坷经历的人。
作者从哪个角度突破,三两笔能勾勒出它的特点?老屋由盛而衰,破败不堪之后再经修葺。
作者对它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
归有光选择了两点:一是静,一是雅。
给予人最突出的印象还是幽静。
但又不是死一般的沉寂,依然富有生机,常常从动态中显示静境。
所以开篇作者就说,“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这句话表面看起来矛盾,“有声”怎么能说“寂静”,细细琢磨,意境深远。
连远处自然界的一切音响都清晰可闻,可见小屋的庭阶多么的寂静。
抓其一点,以动衬静。
这一段另一处精彩的细节是“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一般情况人来鸟飞尽,院落显得异常安静,但本文却不这样写。
小鸟啄食,人来不走,写出了人和自然的和谐静谧,则从动态中显示了静境,寓意深远。
老屋的雅,作者则借助陈设植物。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借书满架”,整日“偃仰啸歌”。
屋中所陈之物是作者志趣所在。
兰桂譬喻美德,修竹象征志节,种植兰桂竹木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志趣高远。
作者对妻子的感情极为深厚,如何在文中表达这种感情的深厚,作者独辟蹊径选择一个生活细节。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作者睹物思人,看见为妻子亲手所植的枇
杷树,就想起了妻子。
树依然长得亭亭如盖,可见妻子死的时间依然很长。
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的繁茂,正如作者对妻子的思念,树愈大、愈繁茂,作者对妻子的思念就愈来愈强,面对现实就愈悲伤。
文章这样写的巧妙之处就在,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溢于言外,但文章只字不提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
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
二、情节细节烘托感情
一家三代挥之不去的伤感是家世的中衰,这也是作者为什么如此刻苦的原因之一。
生于旺世,长于中衰,作者情感困于其中,而老屋项脊轩恰恰是这一切的见证。
但是如此复杂的情形如何来写呢?作者并没有长篇累牍去渲染这种情怀,只是抓住生活中的一个细节来烘托。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小门多,隔墙到处都是,客人得越过邻居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
几处细节的点染,把一个庞大的封建宗族家庭的四分五裂的情形描摹得毕现。
家世衰败,家族之人各自为政,一片混乱,作者的无限伤感由此可见一斑。
三、语言细节突出感情
人物形象的刻画离不开语言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细节描绘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关母亲的语言描写就一句“儿寒乎?欲食乎”,而且是老妪的转述。
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老仆人——老妪思忖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关心,恐怕能想到的也就是问寒问暖,但正是这人性中最基础的情感,却在文中催人泪下。
作者因为早年丧母也没有体会到,所以老妪愈是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描摹得很逼真,作者内心的思念、悲伤之情愈是不能自已。
文中另一个刻画得非常逼真的人物是老祖母。
“大类女郎也”的嗔怪反映了祖母内心极其复杂的感情:长时间呆在居室之内,人是会闷出毛病的;男孩天性就应该是活泼好动,怎么能像女孩子一样整天呆在居室之内;家道中衰,家里很长时间没能出一个重振家业的男人,这孩子刻苦,真是令人高兴。
在重振家道方面,祖孙二人,心意相通,何须点破。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
”祖母焦急的心里终于按耐不住,以作者祖父的遗物激励作者,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
四、动作细节彰显感情
文章最为精彩是动作描写,细节处往往人物神情毕现。
作者少年丧母,对母爱的体会一直存在于别人的转述之中,对母亲有着比一般人更深的感情,对母爱有着比一般人更强烈的愿望。
“妪每谓余”这一动作细节,“每”说明老妪常在我耳边提及母亲,老妪提及母亲,而我乐于听,所以才“每谓余”。
“娘以指扣门扉曰”,这一动作更是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再看老祖母,看见孙子刻苦读书极为高兴,急着去拿“象笏”鼓励孙子,但离去时却不忘“以手阖
门”,这一动作细节,可见老祖母对孙子读书情境的呵护,简单四个字,把一个殷切希望家道中兴的老妇人形象刻画出来,十分逼真,十分感人。
五、心理细节巧妙传达感情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一细节值得反复玩味,诸小妹为什么会问及南阁子,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
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离作者而去,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
文章中每一细节描写都蕴含新意,发人深思,耐人寻味,我们阅读时一定要认真揣摩其绝妙之处。
在写作的过程中,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在表情达意方面往往会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