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的节奏形态与演唱.
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山东民歌是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承载了山东人民的情感与生活。
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是多样而丰富的,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点。
本文将从旋律、节奏、曲式、音乐表情等方面对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山东民歌的美妙之处。
山东民歌的旋律特点是富有活力、朴实自然。
山东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形多样,民族文化丰富,这种丰富多彩的地域特点也影响了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山东民歌的旋律富有活力,朴实自然,表现出山东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富有生活气息。
在旋律运用上,山东民歌大多采用五声音阶,音域广泛,曲调多变,富有韵律感。
山东民歌还注重对歌词的音乐体现,旋律与歌词的融合紧密,通过旋律来传达歌词所描述的情感和景象。
山东民歌的节奏特点是明快而富有变化。
山东民歌的节奏明快轻快,节奏感强烈,歌曲的节奏变化丰富多样,富有弹性和变化,不拘一格。
这与山东地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密不可分,山东地处黄河入海口,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省,人们在辛勤耕耘的同时也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这些都融入了山东民歌的音乐节奏中,使得山东民歌的节奏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山东民歌的曲式特点是多样而富有变化。
山东民歌的曲式多样,既有对唱曲,也有独唱曲,还有合唱曲,各种形式的曲式丰富多彩。
最具代表性的是山东的《琵琶记》,它曲式优美,词牌精妙,音乐旋律朗朗上口,深受山东人民的喜爱。
山东民歌的曲式变化丰富,不拘一格,体现了山东人民喜欢各种不同形式的歌唱表达,这也为山东民歌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山东民歌的音乐表情特点是富有情感、真挚动人。
山东民歌的音乐表情真实感人,歌曲中的情感真挚动人,富有生活情趣。
歌唱者在演唱时往往能够深刻表达出山东人民对生活、对家乡、对亲情和友情的热爱与祝福,表现了民歌的深厚内涵。
山东民歌的音乐表情丰富多彩,有的激昂豪放,有的安详柔和,有的幽怨婉转,有的清新活泼,每一种音乐表情都让人感受到山东民歌的情感魅力与艺术魅力。
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山东民歌是指传统的山东地区民间歌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音乐特征。
从
音乐特征方面,山东民歌与其他地区的民歌有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调高亢
山东民歌的音乐特点之一是音调高亢,表现出地方特有的豪迈、豁达和震撼力。
在歌
曲演唱过程中,歌手会用高亢的声音表达情感,以引起听众的共鸣,增强歌曲的情感感染力。
此外,山东民歌的音乐中还常常出现高音段的起伏和变化,使整个歌曲音乐情感更加
丰富。
二、节奏鲜明
山东民歌的节奏鲜明,常常以快速的节奏为主,表现出地方特有的生动和活力。
在演
唱过程中,歌手会配合节奏,使歌曲更加动感和活泼。
此外,山东民歌的节奏变化多样,
常常有加快、减缓等情况出现,使整个音乐更加有变化和趣味性。
三、音乐结构明晰
山东民歌的音乐结构明晰,常常以句子和段落为单位,使整个歌曲结构清晰、流畅。
此外,山东民歌的旋律曲调多样,有节奏快的、节奏慢的,还有像《水调歌头》、《二泉
映月》一样的慢板情歌等,从而使整个歌曲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四、歌词生动形象
山东民歌的歌词生动形象,富有地方特色和民间色彩。
歌词常常表达人们的生活、情
感和思想,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文化内涵。
此外,山东民歌的歌词还表达了人们对自然、
历史、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热爱,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传承。
综上所述,山东民歌具有音调高亢、节奏鲜明、音乐结构明晰和歌词生动形象等特点。
这些音乐特点不仅彰显了山东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民间文化,也传承了山东地区的历史
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中国民歌旋律形态(十七)
粗糙得多 ,而且后人记谱有时 比较马虎 ,所 以在曲谱 中表现 出的摇声 形态较少 ,还需演 唱者根据旋律轮廓细腻处理 。常见 的摇声形态有两 种 :一种是具有高低变化的润腔形态 ,另一种是具有 唱法变化 的润色
形态。
一
、
润腔 形 态
润腔就是使歌腕更 圆润。常用的手法是在旋律本音上附加一些小 音符或添加一些演唱符号 ,增加旋律的曲折程度 ,使曲调更优美 。润 腔 的形态很多 ,最常见 的有倚音 、波音 、滑音三种 。 1 . 倚音形态 :倚音 ,顾名思义就是倚靠在本音上 的小音符 。有 时使 字调更准确 ,有时使情调更缠绵 ,有时使韵味更浓郁 。倚音的装饰方 法是 由其他音滑向本音 ,或 由本音滑向其他音 ,这就是前倚音和后倚 音 ;这些倚靠 的小音符可 由一个音或二至三个音构成 ,这就是单倚音 和复倚音 ;这些倚音的滑动形态可 以是级进式的进行 ,也可跳进式的 进 行 ;可 以是 上行 进 入本 音 ,也 可 以是下 行 进 入本 音 。所 以 ,倚 音 的 装饰形态十分丰富。倚音 的演唱特点是前短倚音的时值 占用在前一音 中 ,重音落在本音上 。其他倚音 的时值计算在本音 内。不过 ,时值不 宜过 长 ,应 突 出本 音 ,不 应 喧宾 夺 主 。如 :
例2 0 1
阿里 山的姑娘 ( 片 段)
台湾 高山族 民歌
啊
欧 啊 啊
那 里 努多海多那呀 舞 咿 呀嚅 亚鲁 娃
海多伊 鲁哪呀
一
荷海 呀
荷
鄢鲁 娃
伊都 哎 多部 呀
荷
海 呀。
这两段间插性衬腔 ,前者抒情 ,后者热烈 ,既承上启下 ,又对 比 转折 ,成为这首 民歌 中重要 的动力性发展部分 。 要使唱腔产生美感 ,只依字行腔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努力使旋律 跌宕、起伏 ,并夸张、修饰 ,加衬、扩充。
仫佬族二声部民歌音乐形态特征分析
仫佬族二声部民歌音乐形态特征分析
仫佬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贵州、云南、广西和湖南等省份。
仫
佬族的民歌属于声部音乐,主要特征是通过几个声部同时演唱产生和声效果,并在唱法、
音域和曲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
一、唱法特点
仫佬族民歌的一大特点是声部交错、呼应和对答。
在演唱时,高低音交错,声绕成环,或曲折盘旋,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其次,在演唱中常常有主唱和和声的对答,讲述生命的
过程,并从中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音域特点
仫佬族民歌的音域宽广,既有男低音,也有女高音,有的歌曲采用第三声部来增强和
声效果,使得音乐具有更高的音乐价值。
此外,仫佬族民歌中还有独唱和合唱,其中独唱
的音乐表现力更加突出,能够更好地体现歌曲的意境。
三、曲式特点
仫佬族民歌的曲式主要分为题材歌和情感歌两种,其中题材歌是指以传统习俗、神话
故事和宗教信仰为题材的歌曲,它的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而情感歌则是
以个人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生活感悟为主题,其旋律和曲式相对简单朴素,但歌词深刻、真实,能够更好地抒发出人们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总之,仫佬族二声部民歌音乐形态具有独特的特征,包括唱法、音域和曲式等方面。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了仫佬族民歌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也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
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民歌是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它是人民群众自发创作的音乐作品,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民歌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的探究对于深入了解传统音乐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民歌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民歌的旋律通俗易懂,直接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
民歌的旋律简单朴素,容易让人记住,并且歌词流传民间,使得民歌成为一种口头传统的艺术形式。
其二,民歌的歌词充满了对生活、爱情、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民歌的歌词往往富有诗意,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和感慨。
其三,民歌的节奏明快,音乐性强,使人产生快乐的情绪。
民歌的节奏多变,有的悠扬激昂,有的欢快轻快,能够让人产生兴奋和愉悦的感觉。
其四,民歌的演唱方式真实自然,不加修饰,表现出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
民歌的演唱方式通常没有太多的技巧和修饰,而是通过真情实感和纯真的表演方式来打动人心。
民歌的演唱风格也特别值得探究。
民歌的演唱风格多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风格各具特色。
北方的民歌多为原声唱法,以高亢豪放的口头传唱形式流传;而南方的民歌多以吟唱、呤唱的方式表达;西部的藏族民歌则以倍音唱法和特有的颤音技巧为特色。
民歌的演唱方式也受到演唱者自身的影响,有些演唱者会加入个人情感和表现力,让民歌更富有感染力和观赏性。
要探究民歌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不能忽视对民歌产生影响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了解。
民歌的创作和演唱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这些环境对于民歌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都有深远的影响。
农村社会的民歌通常表现农民生活和劳作的主题,而城市中的民歌则更多地表达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和情感。
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也会对民歌的艺术特征产生影响,使得不同民族的民歌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民歌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它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声音和情感,通过朴实的旋律和真实的演唱方式,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灵,是我们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民歌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歌曲形式,其音乐特征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本文将从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探讨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民歌形式的独特魅力。
一、旋律特征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旋律特征鲜明而丰富多彩,旋律线条清晰,音域宽广,节奏变化多端。
在旋律结构上,一般由领唱部、和声部和对唱部组成,各部分旋律相互交错,编织成一幅生动而富有张力的音乐画面。
领唱部的旋律通常较为高亢激昂,富有激情和豪放的气息;和声部则起到了丰富旋律的作用,常常以跳音、扬音等形式增强音乐的张力;对唱部的旋律则多表达柔和、抒情的情感。
整个旋律结构既有着古老的民歌传统,又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兼具了古朴和时尚的特点。
二、节奏特征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节奏特征鲜明而多变,常常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起伏跌宕的节奏形态。
在节奏形态上,一般采用自由节奏,灵活变化,奔放有力。
整首歌曲的节奏通常由缓慢到急促,由简单到复杂,再到回归简单的变化过程,展现出一种如波浪般的音乐节奏。
在演唱时,歌者常常会随着节奏的变化而有所动作,诠释出歌曲的情感和内涵,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音色特征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色特征独特而饱满,富有着浓厚的民族气息。
一方面,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色具有饱满的共鸣,通常采用深沉浑厚的嗓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由于广西马山壮族地处广西北部山区,其民歌受到了汉、壮、侗、瑶等多个民族的影响,音色的表现方式也较为多样,如柔和的、抒情的、豪放的等多种音色表现方式。
这种音色的多样性既反映了广西马山壮族地域文化的多元融合,也丰富了民歌的音乐表现力和魅力。
四、情感表达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特征中富含着浓厚的民族情感。
这种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歌词和旋律上。
在歌词表达方面,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常常围绕着土地、家园、爱情、生活等主题,歌词情感真挚,表达了壮族人对家乡、亲人的热爱之情,对生活、爱情的感悟之情。
民歌的基本体裁
民歌的基本体裁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等特点。
以下是民歌的几种基本体裁:
1. 劳动号子:它是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的歌曲。
号子一般具有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消除疲劳的作用。
多种多样的劳动方式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
2. 山歌:它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间、牧场劳动时即兴演唱的歌曲,是劳动人民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抒情小曲,又是劳动人民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艺术形式。
3. 小调:它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它的流传最为广泛、普遍,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较多样,具有曲折、细腻的特点。
这些体裁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是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国民歌中是否有标志性的音乐风格?
中国民歌中是否有标志性的音乐风格?一、概览中国民歌的种类与历史背景中国民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广大中华儿女的智慧和感情。
根据地域和习俗的不同,中国民歌可以分为北方民歌、南方民歌、少数民族民歌等多个类别。
历史上,民歌是以口传为主要特点的,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独特的旋律与节奏中国民歌的音乐风格独特,它以纯朴自然的旋律和节奏为特色。
民歌旋律通常简单明快,贴近生活,表达着人们对自然、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的真挚追求。
同时,中国民歌的节奏感强烈,往往与劳动、舞蹈和生活活动相结合,给人一种自由欢快的感受。
三、多样的歌词与意义表达中国民歌的歌词内容十分丰富多样,既有抒发情感的民谣,又有叙述故事的民歌。
民歌的歌词往往直接体现人民大众的情感和生活,表达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民歌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歌曲内容传递着相应时代的记忆和精神。
四、不同地区的音乐元素融合中国民歌的音乐风格也受到地域和民族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北方民歌通常以刚健豪放的气势为主,南方民歌则更为细腻婉约。
少数民族民歌则以其独特的音调和节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同地区的音乐元素在民歌中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貌。
五、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创新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歌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
民歌的传唱不仅通过口述的方式,还得到了现代科技的推动,以录音和网络媒体的形式广为传播。
同时,现代的音乐创作也让中国民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吸收外来音乐元素,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
总结:中国民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拥有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
它以纯朴自然的旋律和节奏,表达了人们对自然、亲情、爱情等情感的真挚追求。
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承载了历史文化的内涵。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音乐元素在民歌中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貌。
中国民歌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今后的音乐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中国民歌的传承与保护,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音乐形态探析
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音乐形态探析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是中国彝族民歌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来源于中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当地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中,歌词和音乐都非常独特,是民族艺术的珍贵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音乐形态的角度对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进行探析。
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彝族族群音乐形态。
这种音乐形态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其音乐要素主要包括旋律、节拍、唱腔、咏叹和乐器伴奏。
其音乐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旋律特色。
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有着独特的旋律特点。
这种音乐旋律与其他彝族音乐有所不同,具有神秘和古朴的特征。
其中,含有非常典型的彝族五声音阶,如降、平、上、玄和,这些音调演绎出来的乐曲旋律和谐、优美,富有强烈的彝族风格。
此外,在旋律上,民歌句型单调重复的风格表现出来是与现代音乐形态有所不同的。
2、节拍特色。
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节奏独特,韵律明显,以二拍节奏为主,通常以缓慢的节奏打破寂静。
在唱腔上,它的节奏与韵律融为一体,使歌曲旋律更加自然流畅,表达力更加丰富。
3、唱腔特色。
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唱腔独特,通过彝族特有的发音方式,表达出歌曲中蕴含的情感。
在唱法上,它采用开喉唱法,并在音乐表达上加以强调、转调和递进,使得唱腔起伏,婉转动人。
4、乐器伴奏特色。
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演唱时,除了采用特有的唱腔和音乐形态,还会使用一些乐器进行伴奏。
其中,较常用的乐器有管弦乐器、木吉他和敲乐器等。
这些乐器在演奏时,通过不同的音色和音调,使歌曲拥有更加独特的韵味,给人留下重要而深刻的印象。
在一些场合中,还会使用口哨和吉他进行演奏,更让这种音乐形态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通过对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的音乐形态探析,我们可以看出,彝族音乐是与彝族人民文化传承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形态深刻地反映了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重要的文化特征。
此外,这种民族音乐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包括对楚雄地区和云南省的旅游业发展、文化交流、民族团结、以及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
211056801_哈萨克族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演唱方法
哈萨克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由古代乌苏、突厥、契丹的一部分和后来蒙古人的一部分长期结合发展而成。
我国境内的哈萨克族生活在毗邻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的西北地区,处于东连中原、西接欧亚腹地的中西文化交汇地带,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和塔城三个地区以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等地区,在甘肃南部也有少部分居住。
哈萨克族多从事畜牧业生产,千百年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他们的聚居区有美丽富饶的盆地绿洲、绿草如茵的草原平川、风景如画的湖泊河流。
天山北麓的伊犁河谷土地肥沃、水草丰盛,具有“塞外江南”之称。
哈萨克族是一个能歌善咏的民族,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族人一对翅膀”形象地说明了民歌是哈萨克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亲密伴侣”。
哈萨克族的文学和艺术非常发达,拥有丰富的品种和形式,其中民歌包括牧歌、颂歌、情歌、婚礼歌、挽歌、宗教歌等,演唱形式可分为弹唱、独唱、对唱等。
哈萨克族民歌的旋律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这与他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和语言特点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勤劳智慧的哈萨克族人民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民歌,伴随着民族和历史的发展源源流淌。
旋律形态特点哈萨克族作为游牧民族,随四季转场,长年居住在草原、森林。
毡房与毡房、户与户之间的交流以及人与人的对话常常以呼唤开始,因此带有呼唤性的音调在哈萨克族民歌中最具特色。
呼唤性音调通常用四度或五度的音程关系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在曲首,还可以发展为六度或八度的音程关系,以不同的曲调变体出现在作品内部。
比如《燕子》的第一小节就是呼唤性音调,主音到属音的上五度进行出现在句首;副歌部分“啊”同样是属音到主音的进行,延续了歌曲的核心音调。
《夜莺与百灵》则与之不同,其第三小节也是呼唤性音调,采用属音到主音的进行,在句首出现;副歌部分是主音到六级音的进行,随后以属音到主音收尾。
在哈萨克族民歌中还存在这样一种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歌曲开头第一句的句尾经常在调式主音的高八度上扬起,而结束终止却在调式主音的低八度上落下,形成一种对答、呼哈萨克族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演唱方法文字_孟锦慧Mu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inging Methods of Folk Songs of Ethnic Kazakh’s Folk Songs2023.04样。
塔吉克族民歌的音乐风格与演唱特点 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帕米尔姑娘》为例
60 MUSIC LOVER艺术课堂Music education塔吉克族民歌的历史文化背景塔吉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其先民可追溯到公元前帕米尔高原东部伊朗语支部落。
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及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地。
语言属印欧语系,多信伊斯兰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
塔什库尔干地处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之间。
诸山谷地大多在海拔三千米左右。
高山上终年积雪,冰川高悬,晶莹夺目,景色壮丽。
勤劳智慧的塔吉克族人民在高山放牧,于低谷种田,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
塔吉克族人重要的节日有古尔邦节(宰牲节)、诺鲁孜节、肉孜节等。
其中诺鲁孜节因正值春分时节,亦称“春节”。
它歌颂春天,祝福人们幸福安康。
届时,家家户户做恰普索孜和玛依力斯。
从内容上看,塔吉克族民歌包括爱情歌、故事歌、历史歌、劳动歌、宗教歌和新民歌六类。
这些丰富多样的民歌为我们描绘出塔吉克族人民绚丽多彩的生活画卷,其中爱情歌占了很大比例,这些歌曲或表现纯朴真挚爱情的甜蜜,或表现情人间无尽的思念之苦。
音乐风格与演唱形式 塔吉克族民歌的形态特点如下:一、篇幅偏于短小,结构对称且方整。
塔吉克族民歌多为方整和对称性的单乐段结构,大多数民歌都是全曲多次反复。
比如《古丽碧塔》就为两句体单乐段,音域为一个八度,三段歌词,旋律做三段反复。
二、多种乐律、调式并存。
乐曲结音以la 、re 、mi 、sol一种用小米、麦子、奶疙瘩和肉混合而成的“诺鲁孜饭”招待来客。
饭后,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唱歌、跳舞、互相拜节,祝愿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六畜兴旺。
塔吉克族民歌的形态特征及音乐特征 题材与内容的多元性塔吉克族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其民歌数量众多,题材广泛,保持着古朴、独特的风格,主要包括叙诵性民歌、习俗性民歌、歌舞性民歌三大类。
叙诵性民歌包括节奏节拍自由、气息悠长的艾尔凯提陆(自由体歌谣)、法拉克(悲歌)和节奏较规整的鲁巴依(双行诗)。
习俗性民歌包括挽歌、送葬歌(塔尔肯)、宗教歌(卡苏依特)、摇篮曲等。
民谣是什么
民谣是什么
民谣的意思是民间流行的、赋予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或民歌。
民谣的历史悠远,故其作者多不知名。
民谣的内容丰富,有爱情的、工作的,也有饮酒、舞蹈作乐等等。
民谣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因此各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
如XX民谣得蓬勃、XX民谣的热情、XX民谣的淳朴、XX民谣的狂放不羁、XX民谣的缠绵悱恻,都表现了强烈的气质与色彩。
民谣的特点:
民谣基本格式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一般是上句起兴,下句点意,言简意赅,短小精炼。
歌词大多是即兴编唱,采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是其突出的特点。
歌词以七言为主,多用叠字、重字、重词。
如“兰格英英”、“白格生生”、“红格彤彤”、“巧格伶伶的手”等等,因此常见一些不规则的八字、九字及十多个字的唱句夹杂其中。
曲调基本上是单乐段,但其调式色彩与节奏安排却十分多样,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情调和意境。
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大,高亢奔放,用高音腔演唱。
一种则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旋律较平稳,细致柔和,多用平腔演唱。
民歌的节奏形态与演唱
民歌的节奏形态与演唱民歌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艺形式,其节奏形态与演唱方式呈现出区别于其他音乐类型的独特魅力。
下面将以我国民歌为例,从节奏形态和演唱两个维度来探讨民歌的特点。
一、节奏形态1、节拍感强民歌的节奏感非常明显,其节拍感强,一般采用四拍或八拍的节奏形式,例如《茉莉花》、《千里之外》等传唱广泛的民歌。
节拍感强的节奏让人容易跟随节奏起舞或按照节奏鼓掌等。
同时,一般情况下,民歌的节奏会在歌曲的开头部分就显现出来,便于歌曲听众在旋律出现前就抓住歌曲的基本节奏。
2、复调性弱民歌通常是一种单音唱法,其音乐本质上较简单,复调性较弱。
这也是民歌节奏性上较为简单、规整的重要原因。
因为民歌唱法的特殊性质,声音的调性也较为稳定,有利于民歌唱法的传承和发展。
3、曲调多样尽管民歌的唱法相对单一,但是民歌的曲调却是多种多样的。
有比较明显的民族特色的,如藏族的《雪山飞狐》、蒙古族的《草原之夜》等,也有的歌曲节奏简单,曲调平稳的,如《茉莉花》、《敖包相会》等。
旋律曲调丰富的同时,在节奏上也具有多种变化,这也是民歌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
二、演唱方式1、自由性强民歌的演唱方式比较自由,演唱者一般以自己对于民歌的理解进行演唱。
由于民歌在传统社会中是口传心授的形式,所以每个演唱者对民歌的理解和演绎方式都存在差异。
这种自由性的演唱方式也让民歌在不同的演唱风格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情感饱满民歌常常表达着人们对于自然、爱情、乡土情怀等感性话题的情感表达。
在演唱时,演唱者会通过唱法和表情传递出自己对于歌曲的理解和情感。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歌曲深度融合,将歌曲所描述的情感通过歌声传达给听众。
3、随意性强民歌的传唱过程一般都是自由的。
由于民歌通常没有标准的歌词和唱法,在演唱时演唱者会依据自己的理解和传唱的过程中的传承者对歌曲进行创作和再创造。
这种随意性的演唱方式也增加了民歌的传承和发展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民歌的节奏形态和演唱方式是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
中国民歌的特点
中国民歌的特点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
中国民歌以其独特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并在世代流传下来。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中国民歌的特点,并进一步了解它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首先,中国民歌的特点之一是地域性。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民歌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例如,在西南地区,藏族、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歌以其悠扬的旋律和独特的音域特点著称。
而在东北地区,民歌多以豪放、朴实的风格表达农民的生活情感。
其次,中国民歌也具有鲜明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民歌的节奏多以稳定为主,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常常伴有简单的节拍。
而旋律方面,中国民歌华丽而多变,以其抒情的旋律特色为人所喜爱。
传统的民歌常常用五声音阶,而且一些地方还受到汉唐时期音律的影响。
因此,中国民歌的旋律常常给人一种亲切、朴素的感觉。
除了地域性和旋律特点外,中国民歌的歌词也是其特点之一。
民歌的歌词多以日常生活、爱情、友情、家园等内容为主题,抒发着人们深沉真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向往。
这些歌词常常朴素而真实,使人们能够感同身受,并引发共鸣。
中国民歌通过诗意的歌词,传达了自然、人情与爱国情怀,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共同记忆和情感纽带。
此外,中国民歌还常常表现出多声部合唱的特点。
在一些地区的传统音乐中,合唱是常见的演唱形式。
合唱使得民歌的音乐效果更加丰富,增加了层次感和神秘感。
不同歌手的声音和谐交错,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让人们沉浸在美妙的声音韵律中。
最后,中国民歌的传统色彩也是其独特的特点之一。
中国民歌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民歌在不同时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曲调和演唱风格。
这种传统的风格和特色使得中国民歌具有独特的魅力,并成为国内外音乐爱好者争相学习和欣赏的对象。
总之,中国民歌以其独特的特点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它的地域性、节奏和旋律特点、歌词内容、合唱形式以及传统色彩都使得中国民歌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音乐艺术形式。
蒙古族民歌体裁分类
蒙古族民歌体裁分类
蒙古族民歌按照音乐特点主要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两大类。
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
此外,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
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
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
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
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
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
此外,按照风格表现形式又分为礼仪歌和牧歌两大类。
其中,牧歌、赞歌、思乡曲及一部分礼俗歌都属于长调民歌体裁;狩猎歌、短歌、叙事歌及一部分礼俗歌都属于短调民歌体裁。
如需更多蒙古族民歌体裁分类的相关信息,可以查阅中国民歌数据库等权威音乐网站获取。
《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民歌旋律形态分析》范文
《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民歌旋律形态分析》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西部地区,作为我国北方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区域,其民歌旋律在民族音乐学领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篇论文将重点分析这一地区汉族民歌的旋律形态,通过对其特征、结构、技巧等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民歌概述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汉族民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形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该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歌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唱和传承,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风格。
这些歌曲在表现手法上既有北方粗犷豪放的风格,又不乏细腻婉转的旋律,是这一地区人民情感和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汉族民歌的旋律形态特征(一)音阶与音调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民歌的音阶多以五声音阶为主,同时也会运用一些变体音阶。
在音调上,歌曲往往呈现出起伏跌宕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这种旋律形态既符合北方地区的地理气候特征,也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表达。
(二)旋律线条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民歌的旋律线条多呈曲线型,音乐进行中常有大的跳跃和曲折,这种特点使得歌曲在听觉上更具张力。
同时,歌曲中常常出现连续的上下行旋律线条,使音乐呈现出流动感和连贯性。
(三)节奏与拍子在节奏和拍子方面,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民歌多采用较为自由的节奏形式,但同时也保持着一定的规律性。
这种节奏感使得歌曲在演唱时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歌曲中常会出现切分音、附点等节奏技巧,进一步丰富了音乐的层次感和动态感。
四、汉族民歌的旋律形态结构与技巧(一)曲式结构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民歌的曲式结构多样,常见的有起承转合、上下句结构等。
这些结构形式使得歌曲在演唱时更具层次感和逻辑性。
同时,歌曲中还会运用一些特殊的技巧,如重复、模进等手法,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变。
(二)演唱技巧在演唱方面,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汉族民歌注重声音的韵味和情感的表达。
演唱者需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如气息控制、音色运用等。
在歌声中传递乡情——_陕北民歌《新编赶牲灵》的文本分析与演唱要点
—— 陕北民歌《新编赶牲灵》的文本分析与演唱要点 / 左 婕〔摘 要〕本文以胡廷江改编的陕北民歌《新编赶牲灵》为例,对此曲的文本以及演唱要点进行分析。
文章首先对歌曲的改编背景进行了论述,对原版本的特点进行了说明。
在对此曲文本的分析上,分别从歌词和音乐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歌词上,此曲主要体现在对陕北方言的运用上,具有浓郁的地域乡土气息。
在内容上,则体现出具有浓郁的叙事性情节特点,并在其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
就音乐而言,本文着重分析了此曲的旋律和节奏,对其中所运用的纯四度音程支架、级进下行三音列、大跳音程、弱起节奏、跨小节切分等进行了论述。
最后则是对该曲的演唱要点进行了概括,认为应当从润腔技术、人物角色的塑造两个方面进行把握。
〔关键词〕陕北民歌;《新编赶牲灵》;文本分析;演唱要点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尤其是存在并发展于各地域、民族间的传统民歌、戏曲、歌舞、曲艺等,为当代民族声乐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当代民族声乐的创作与表演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范本。
《赶牲灵》是一首流传于陕北地区的信天游山歌,具有浓郁的情感特征和乡土气息,特别是质朴的歌词语言和具有风格意味的旋律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是陕北民歌审美特征的集中体现。
《新编赶牲灵》是当代作曲家胡廷江在原民歌的基础上改编的作品,此曲在改编的过程中,保留了原民歌的风格特征,运用了展衍的手法在原民歌旋律的基础上得以扩充,使此曲更加凸显出了陕北民歌的创编和演唱特点。
本文将从文本分析和演唱要点两个方面谈谈笔者的感受。
一、《新编赶牲灵》的改编背景(一)《赶牲灵》的原版本特点“赶牲灵”又称为“赶脚”,是旧社会一种传统的货物运输方式。
在陕北地区,人们为了谋生,逐渐形成了“走西口”这一社会经济和移民文化现象,“赶牲灵”一般由男人担任,往来长途运输货物,在路上短则数十天,长则半年以上,而留守家中的妇女则盼望丈夫早日归来。
《赶牲灵》就是在这一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首民歌。
山西民歌《圪梁梁》艺术特色及演唱技巧
10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5当时的周培梧已在文化馆工作多年,精通曲谱,在音乐工作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
他为了更好地完成创作任务,找来了那时在音乐方面已小有名气的杨仲青、杨仲阔二人。
由此创作小组由周培梧、杨仲青与杨仲阔三人共同组成。
春日里的一个下午,三个人聚在县文化馆的窑洞内认真创作。
从下午四点到深夜,其间不断地打磨哼唱,无比投入的创作引得创作组长高晋汾前来观看。
杨仲青给高晋汾哼唱后,高晋汾称赞不已,又问歌名叫什么?三个人表示创作才刚刚结束,紧接着请高组长取名。
他看了两遍歌词,略一沉吟,说就叫《那是个谁》吧。
三个人表示同意,于是歌名就正式定为《那是个谁》。
二、《圪梁梁》艺术特色《圪梁梁》在创作者们的精细打磨之后,成为晋北地区十分杰出的民歌作品。
该首作品以羽调式为主,曲调回旋婉转,优美动听,本部分将从歌词、结构与旋律三部分对作品进行详细分析。
(一)歌词分析山西民歌的歌词以山西地区的方言为根基,且歌词内容大多由地区人民在劳动中亦或是根据自己浓烈的思想情感即兴创编的,直观地展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用语,因此情感真挚深刻,同时又极具地域性特色。
《圪梁梁》一曲为男女对唱,通过两种不同的视角,即哥哥与妹妹的角度,借由一问一答的形式,表达了两个不得见面的相爱男女的思念之情。
从整体来看,歌词可总结为以下几点特征:1、用词口语化。
此特点可从语气词与叠词的使用中看出。
山西方言擅用语气词与叠词,在演唱时语气词主要表现在称谓的衬词上。
而叠词使用范围包括形容词、动词、名词、量词等,当叠词运用加入歌词之中,整体便被赋予了生活的气息与灵动。
例如歌词中的“想起我的那个那个亲亲呀,想起我的那个亲亲泪慢流,东山上的那个点灯呀,西山上的那个明,一马马那个平川呀了不见个人,二妹妹你在圪梁梁上,哥哥我在那个沟,看见了那个妹子儿,哥哥你就摆一摆手,妹妹站在圪梁梁上。
”2、主题生活化。
音乐艺术创作的主题来源于生活,而由于晋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特点,因此,山歌是晋北地区的主要特征,在演唱方面则多以独唱和重唱为主,演唱的时间空间也十分自由。
宜宾民歌《绣荷包》的音乐及演唱特色
宜宾民歌《绣荷包》的音乐及演唱特色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魅力独特,其中民歌在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祖先留给子子孙孙的一笔巨大财富,它的历史悠久、旋律优美、风格多样,折射出56个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
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川南、川北、川西、川东的音乐风格也各有各的味道,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四川人,从小在川南地区长大,记得外公每每劳作时,都会惬意的哼唱一首首小曲儿,如:《槐花几时开》、《绣荷包》都是耳熟能详的四川民歌,他们都出自四川宜宾,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觉得一方水土同时也孕育了一方文化,从这些宜宾民歌中,你能深深地感受到宜宾人民热情、开朗、直率、火辣的性格。
接下来,我们深入了解一首宜宾民歌《绣荷包》。
关键词:宜宾民歌、绣荷包、音乐一、创作背景、地域文化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东靠万里长江,西接大小凉山,南近滇、黔,北连川中腹地,素为川南形胜,又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
这里有秀丽温婉的旅游圣地“蜀南竹海”,也有醇厚浓郁的美酒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宜宾还形成了诸多古老的民族文化特色。
《绣荷包》是一首宜宾小调,“绣荷包”几乎是每个省份都会有的民歌题材,但又因各地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的差异,形成了曲调、韵味完全不一样的《绣荷包》,但《绣荷包》从题材上来讲,都是关于爱情的,“荷包”在古代被看作重要的定情信物之一,是传递爱情的重要媒介,所以大多采用小调的形式,这样的表现会更加的细腻,甜蜜。
川南民歌的《绣荷包》通过它旋律节奏、歌词语气,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宜宾姑娘火辣、热情、率真的性格。
二、方言的独特魅力本人经过长时间的演唱实践,查阅许多四川籍著名歌唱家演唱此歌的音响资料,以及去宜宾采风时记录下来的宜宾话,发现歌词中有几处非常重要的方言处理。
宜宾方言中“正”读“zen,“荷包”在当地习惯加上儿话音“荷包儿”,读“ho ber”,“绣起头”的意思是刚开始绣,当地人也习惯说“才起头”,“拿”字读“la”,“妹”字也要加上儿话音,连起来读“mer”,“仇”字读“cou”,“水”字读“sui”,“瞒到”就是普通话里“瞒着”的意思,“绣”读“siu”。
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
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陕北民歌是流行于陕境北山(位于凤翔、耀县、韩城一线)以北广大地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
它按体裁主要分号子、小调、山歌和儿歌四大类。
陕北民歌中最常见、最典型、最富有特色的典型音调,是在五声(或七声) 徵、商、羽调式基础上,由调式主音及其上、下方五度音构成的双四度叠置音调,即是 sol、do、re、sol、re、sol、la、re。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1.平腔唱法指用真嗓演唱,或用以真嗓为主的真假嗓结合的方法演唱,声调高亢、嘹亮。
陕北民歌以平腔演唱为主,根据歌曲音区的变化,真假声的比例也可适当调整。
①完全用真嗓演唱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中用这种唱法的有两种类型的歌,一类是速度不快,旋律起伏不大,比较婉转、柔美、忧伤的歌曲,如《揽工歌》等。
另一类是速度较快,音域不宽,铿锵有力,旋律线条较直的歌曲,如《天心顺》等。
②用真假嗓结合方法演唱的陕北民歌因陕北民歌旋法中四、五度音程及七、八度大跳音程较多,音域宽广,音乐中刚性因素较重的风格特点,完全用真嗓演唱往往不能胜任。
又因陕北地势山大沟深,要使声音唱得高、传得远,就必须借助假声。
优秀的陕北民歌演唱者在演唱信天游和山曲时,往往同时采用低腔、平腔和高腔演唱,但几乎听不出衔接的痕迹,发出的声音却高亢、悠扬,即使相隔两道山梁也能听得见。
特别是信天游的长音较多,而且长音一般都在高音区,借助假声使长音听起来更加结实而明亮。
例如大家熟悉的信天游《赶牲灵》这首歌,不仅在长音处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唱,而且在“上” 字和“ 哇” 字的第二个音“sol” 上也用这种方法来演唱。
有些音域偏高的歌曲,一开始就要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唱。
在《船夫曲》这首号子曲中,由于起音就在 e2、a2 而且全曲高度基本保持在 e2 与 b2 之间,近似呼喊。
只有用这种方法演唱,才能更准确地表现其音乐的内容。
创作和演唱这首民歌的老船工李思敏在演唱这首民歌时,不仅让人领略到了黄河船工坚毅、粗犷、奋力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歌声中也透出一股宣泻、悲凉、凄苦的滋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歌的节奏形态与演唱
内容摘要:文章将汉族民歌演唱的主要节奏形态归类为上板唱、散板唱、垛唱和急唱,并通过对具体演唱实例的分析提出了演唱要领。
关键词:民歌节奏演唱民歌节奏的形成,有两个途径:一是从语音节律的基础上逐步提炼而来,语音本身的律动美是民歌旋律形成的基础;二是由于受人们长期的劳动生活的影响而形成的,劳动、舞蹈、行进等活动本身的节奏特点形成部分民歌的基本节奏。
不同类型的民歌的旋律节奏形态有不同的特点。
如号子的节奏与所从事的劳动有关,节奏规整,节奏型的顿逗,适合劳动的气息运用,节奏重音突出;山歌的节奏大多自由、灵活,以散腔居多,即使板眼较规整,也常运用延长音记号,使歌手自由发挥,乐句的节奏型大多前短后长,句末有充分的长音是山歌节奏的显著特点;小调的节奏、节拍既规整又灵活多变。
民歌旋律总是在不同速度、不同力度的节奏驱动下,体现丰富的表现力。
论文百事通演唱者了解民歌节奏的特点,有利于更准确地表现旋律节奏的长短、疏密、连断等变化,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内容。
1.上板唱
上板唱的作品的节拍形态是规整的,演唱速度基本一致。
号子、小调、舞歌大多属于此类节拍。
其中多数为偶数拍,如2/4、4/4等,节奏的律动特点稳定,强弱对比性较大。
上板唱中,小调和号子的节奏处理方式有很大区别。
由于号子与生产劳动直接相关,音乐中总带有有关劳动方式的节奏特点,音乐节奏与劳动节奏密切吻合,节拍规则整齐,律动感强,出现有规律的、效果突出的强音。
其演唱应着重体现音乐紧凑、曲调方整、有较强的推动力的特点,还常根据不同的劳动形式加入了气息声和叹息声。
上海码头工人的《杠棒快步号子》是一首歌腔化的劳动呼号,其演唱与自然劳动呼号很相近,起腔和落腔都用很强的气息和大滑音,演唱者要按劳动的节奏调整呼吸,同时在用腔时把气息顶上去,借此来调动全身的力量。
作品中每小节的第一拍是甲、乙二人唱腔交接的地方,起腔者大幅度上滑,落腔者大幅度下滑,演唱上都用很强的气流,造成音乐的推动力和强烈的气氛。
四川成都的《板车平路哨子》是用以切分音为特点的节奏型贯穿全曲,这与调整呼吸和精力的实用性功用要求有密切的联系。
演唱时,第一拍的后半拍加重音,与脚步节奏错开,第二拍休止处换气。
小调也有上板唱,但不像号子那样有明显的律动性,节拍感也没有那么强烈。
所以小调的演唱虽然也受规整节奏的制约,但演唱上更着重体现音乐的流畅性,多使用圆滑的连音唱法,节奏重音则不宜过分强调。
如江苏扬州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歌词的节奏很规整,歌曲中4/4拍的节拍重音与歌词的词拍重音相一致,前三句都是两小节为一个乐句,第四句由于最后一个字的拖腔的运用扩展了一小节。
演唱时节奏很平稳,着重体现乐句整体的流畅感,并不刻意强调节奏重音。
云南的《扬调》是一首云南花灯中舞霸王用鞭时常用的曲牌,旋律在平行、级进的基础上多用跳进,由于受舞蹈表演因素的作用,音乐的速度较快,节奏十分活跃,2/4拍的强弱布局突出,演唱时要注意随舞蹈的律动感来突出小节重音。
上板唱中,有时也有多种节拍混合的形式。
浙江民歌《青丝鸟》是2/4、3/4两种节拍的混合,歌曲中倾诉了传统妇女生活中的悲苦,音乐与口语很接近,装饰较少,但地方特点鲜明,很好地表现了一个天真幼稚、初涉人世的农村姑娘的性格。
由于歌词词拍不很规整,所以音乐采用了两种节拍的混合与之相适应。
虽有一定的节拍规律,但总体上有一种不稳定感,演唱时要着重体现这种疏密相间、不同节拍重音交错的特
点。
2.散板唱散板唱没有规整节奏的制约,演唱中旋律的长短可以自由处理,收放自如,对旋律的松紧快慢的处理可依附于歌词的节奏和韵律。
散板唱在山歌中使用广泛,而且音乐性很强,旋律的表现力有充分的发挥。
这与山歌表现的直畅性、自由性相一致。
湖南的《长沙山歌》是完全自由化的散腔,旋律进行中多用延长音,没有规整、固定的节拍重音,完全根据唱词的词拍重音和演唱者的情感需要来处理重音和长音的时值,和自然语音状态比较接近。
这类散唱长于自由抒发感情,有其他节拍类型所没有的表现能力。
这种散板式的音乐结构形态在西北地区的“信天游”“花儿”“爬山调”等山歌中常见,如陕北《跑旱船》《赶牲灵》、山西的《卖菜》等,旋律进行中都有延长音的出现,延长音的演唱虽有自由伸缩的可能,但大多数要受到节拍规律的限制。
号子中也有一些散板唱,如在一些劳动比较平稳,节奏不太紧促,或间歇时间较长的劳动中,如平水、下滩时的号子,以及打大锤、重硪等劳动中的号子。
四川《大锤哨子》是石工在高山上开石时唱的,歌者手持四十多斤重的大锤,挥锤开石,曲调高亢,节奏宽长自由,先在高声区上延长,具有山歌的特点,尽情地抒发豪迈感情,第二句陈述唱词,有朗诵性的表情方式,而后音调高起低落,运唱出劳动呼号式的衬腔,具有号子的特点,是准备用力的地方,在举起大锤向下猛砸时,演唱气息加强,发出喉音,音色沉浊、雄浑,表现了坚定、猛烈、粗犷有力的性格。
由于这首号子带有某些山歌的因素,其表现性功用明显加强。
诗词吟诵调是文人在念诵诗词、古文时用的歌调,唱词的旋律音调与歌词的语调走势一致,旋律节律与唱词语音节律一致,旋律本身没有形成固定、明显的节拍,这类吟唱调也属于散板唱。
四川成都吟诵调《天净沙?秋思》中,每一乐句的末尾都带有长而自由的拖腔。
演唱时,需注意体现诗词、古文中的语调、气势、性格风貌和韵味,句尾拖腔常常渐弱延长,以表现吟诵的风味。
有一些民歌中,既有规整或基本规整的节拍,同时由于表情的需要,也有一些较自由的部分。
山西河曲《一颗星星朝南落》是一首思恋情人的歌曲,情绪忧郁,音乐悠缓、柔和。
虽然以2/4拍的基本节奏进行,但乐句中多处出现自由的延长音。
演唱时,该类延长音也不能无限延长,要根据语气的自然节奏来作处理,可以运用渐强渐弱的方式,同时还需注意作品的整体节奏感。
四川山歌《槐花几时开》也是一个有大致规整的节拍,同时演唱处理又较自由的例子。
该曲由于语句结构的不规范,突破了规律的旋律结构和节奏形态,出现了长短乐句,加上多次运用延长音使乐句的律动更为自由,突破了节奏的约束,使音乐完全根据语言的情感需要进行。
3.垛唱
垛唱指民歌中加垛句的演唱。
加垛是民歌中一种常见的扩充词句和扩充旋律结构的手法,其做法是将某一旋律片段进行有规则的重复。
由一个短句的多次反复称“单垛”,由两个短句的多次反复称“双垛”。
垛唱要强调节奏的顿挫有力,速度较快。
内蒙古民歌《想亲亲》中,加垛句的旋律节奏连续反复四次,加上歌词内容的变化,把歌曲层层推向“想他”的高潮。
演唱时要注意强调每小节中带符点的节奏重音,朗诵性的演唱方法突出,给人以唱腔更加紧凑的感觉。
4.急唱急唱是一种急速念唱唱词的演唱形式。
作品中,唱词常作大段炫技式的即兴加垛,排列紧密,越唱越快,演唱时速度和节拍的变化较突出,常用渐快到抢拍的方式,以显示唱者的伶俐才智,博得听者好感。
歌中长音的演唱要根据作品的语气来处理,不宜过长,目的只是为了与急唱曲调形成对比、反衬和补充。
音乐旋律往往在几个音之间作回返式进行,常为一
字一音,十分接近自然语调,这类作品有较强的娱乐性。
急唱与垛唱相比:要
求速度更快,也不像垛唱那样强调节奏的顿挫,而更强调联珠箭式的急促、一
气呵成的效果。
湖南的《长沙山歌》采用了散板的抒咏和急唱相结合的形式。
歌曲的开始部分:“郎在那外间打山歌,姐在那房中织绫罗”,就以散板的方
式起唱。
散板的演唱可根据语言的词拍重音来处理强弱关系,节奏可根据语气
的要求作一些故意加宽,以加强抒咏性。
“我不晓得”一句虽然仍延续了散板
的节奏特点,但这是转入急唱前的准备,音乐已有紧缩的趋势了。
“是哪处上屋、下屋,岭前、坎背,巧娘、巧爷生出这样聪明伶俐的崽……”进入急唱段落,演唱要尽量表现演唱者的伶牙俐齿,在咬清字音的情况下作渐快到急促的
处理。
这首作品的魅力正是在于散板的抒咏和急唱的相互对比上。
参考文献:[1]乔建中著《中国经典民歌》,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2]江明著《汉族民歌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 [3]杨瑞庆著《中国民歌旋律形态》,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路应昆著《高腔与川剧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