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郑樵《通志
第十章 郑憔的《通志》与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2020/7/5
11
三、郑樵的史学思想
(1)反对断代为史,力主编写通史 《上宰相书》云:“天下之理,不可以不会; 古今之道,不可以不通。会通之义大矣哉!” 所谓“会”,是指把各种史料加以综合;“通 ”,是把史书的记载按照时代的顺序加以整理 ,(纵向)。 “会通”,就是尽可能地汇总各种史料,按照 年代先后顺序叙述或探究各种事物古今之变的 思想。
❖ 六书、七音则本于小学,是文字学的内容。
2020/7/5
8
❖ 礼、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诸略,本于 杜佑《通典》,其它则大都是前史所有。
❖ 《宋史·郑樵传》言:“初为经旨,礼乐、文字 、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书之学,皆有 论辨,绍兴十六年上之。”并评论道:“樵好 为考证伦类之学,成书虽多,大抵博学而寡要 ”。
第十章 郑樵的《通志》与马端临的《文 献通考》
2020/7/5
1
郑樵与《通志》
2020/7/5
2
一、郑樵其人
❖ 郑樵(1103——1162),字渔仲,学者称 夹漈先生。南宋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 16岁时,其父病逝。从此谢绝人事,不应科举 ,到夹漈山造草屋三间,专心读书。“困穷之
极,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夹漈遗稿 》下)
❖ 他的“会通”思想在《通志》中得到很好的贯 彻。
2020/7/5
13
(2)崇尚实学
郑樵反对北宋以来理学家空谈义理,不务实学 的风气。主张务实学。所谓“实学”,就是注 意考证前人之说,不轻信盲从。同时注重从实 践中求得真知。 他在写“昆虫草木略”时,常“与田夫野老往 来,与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 其情性”,“已得鸟兽草木之真,然后传《诗 》,已得诗人之兴,然后释《尔雅》”。(《 通志·昆虫草木略序》) 他曾作《诗辨妄》,认为“诗序”的作者是子 夏的说法是靠不住的。“诗序”是作序者望文 生义,穿凿诗题而作。
郑樵和《通志》
二十略的价值
(一)
在历史编撰学上,《通志》“二十 略”继《隋书 经籍志》和杜佑《通 典》之后,大大拓宽了关于典章制 度史的研究和撰述范围,对古代学 术文化做出了总结性的贡献。
二十略的价值
• 其一,《礼》、《职官》、《选举》、《刑法》、 《食货》五略,基本上是沿袭历代正史《志》和杜佑 《通典》的名称和史文,所以郑樵认为这部分内容 “本前人之典”,“汉、唐诸儒所得而闻”,沿袭和 继承的成分居于主导方面。
二十略的价值
• 学者操穷理尽性之说,以虚无为宗,实学 置而不同......大抵儒生家多不识田野之物, 农圃人又不识《诗》、《书》之旨,二者 无由参合,遂使鸟兽草木之学不传......臣少 好读书,无涉世意,又好泉石,有慕弘景 心。结茅夹漈山中,与田夫野老往来,与 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其性 情......今作《昆虫草木略》,为之会同,庶 几衰晚少备遗忘,岂敢论实学也!
《通志》版本
• 《通志》版本较多。有元至治二年 (1322)刊本、明刊本、清武英殿刊 本、咸丰间崇仁谢氏仿武英殿版本、广 州重刻本、杭州局本、浙江书局刊本、 中华书局本、浙江书局本、《四库全书》 抄本及商务印刷馆影印《十通》本,因 史家一般较看重“二十略”,因此, 《通志》“二十略”单独成书的版本则 有明刻本、金坛于氏重刻本。
郑樵的史学思想
“同天下之文”
郑樵 史学 思想
从空间上强调历史内容 的横向会通。
会通
“及古今之变”
从时间上强调历史内容 的纵向会通。
• 因此,郑樵继承和发扬孔子、司马迁 撰修通史的传统。
• 一方面,重视阐明古今社会的“相因 之义”,强调贯通历史的前后联系; • 另一方面,重视揭示社会历史的“古 今之变”,强调弄清历代典章制度的 损益。
【宋】郑樵《通志·总序》
【宋】郑樵《通志·总序》通志总序【宋】郑樵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洲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自书契以来,立言者虽多,惟仲尼以天纵之圣,故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贯二帝三王而通为一家,然后能极古今之变。
是以其道光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不能及。
仲尼既没,百家诸子兴焉,各效《论语》以空言著书(《论语》门徒集仲尼语),至于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迨汉建元、元封之后,司马氏父子出焉。
司马氏世司典籍,工于制作,故能上稽仲尼之意,会《诗》、《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之言,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之世,勒为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故谓周公五百岁有孔子,孔子五百岁在斯!是其所以自待者不浅。
然大著述者,必深于博雅,而尽见天下之书,然后无遗恨。
当迁之时,挟书之律初除,得书之路未广,亘三千年之史籍,而局蹐于七、八种书,所可为迁恨者,博不足也。
凡著书者,虽采前人之书,必自成一家言。
左氏,楚人也,所见多矣,而其书尽楚人之辞;公羊,齐人也,所见闻多矣,而其书皆齐人之语。
今迁书全用旧文,间以俚语,良由采摭未备,笔削不遑,故曰:“予不敢坠先人之言,乃述故事,整齐其传,非所谓作也”。
刘知已亦讥其多聚旧记,时插杂言。
所可为迁恨者,雅不足也。
大抵开基之人不免草创,全属继志之士为之弥缝。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其实一也。
《乘》、《梼杌》无善后之人,故其书不行。
《春秋》得仲尼推挽于前,左氏推之于后,故其书与日月并传。
不然,则一卷书目,安能行于世!自《春秋》之后,惟《史记》擅制作之规模。
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会通之旨,司马氏之门户自此衰矣。
班固者,浮华之土也,全无学术,专事剽窃。
(宋)郑樵【通志·六书略·论子母】
(宋)郑樵【通志·六书略·论子母】(宋)鄭樵【通志·六書略·論子母】立類爲母,從類爲子。
母主形,子主聲。
《説文》,眼學。
眼見之,則成類;耳聼之,則不成類。
《廣韻》,耳學。
耳聼之,則成類;眼見之,則不成類。
故《説文》主母而役子,《廣韻》主子而率母。
《説文》,形也,禮也;《廣韻》,聲也,樂也。
《説文》,以母統子;《廣韻》以子該母。
臣舊作《象類書》,總三百三十母爲形之主,八百七十子爲聲之主,合千二百文而成無窮之字。
許氏作《説文》,定五百四十類爲字之母。
然母能生而子不能生。
今《説文》誤以子爲母者二百十類。
……立类爲母,从类爲子。
母主形,子主声。
《説文》,眼学。
眼见之,则成类;耳聼之,则不成类。
《广韵》,耳学。
耳聼之,则成类;眼见之,则不成类。
故《説文》主母而役子,《广韵》主子而率母。
《説文》,形也,礼也;《广韵》,声也,乐也。
《説文》,以母统子;《广韵》以子该母。
臣旧作《象类书》,总三百三十母爲形之主,八百七十子爲声之主,合千二百文而成无穷之字。
许氏作《説文》,定五百四十类爲字之母。
然母能生而子不能生。
今《説文》误以子爲母者二百十类。
……【相關閱覽】◆袁晓园先生:在《汉字文化》创刊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安子介先生:我们靠汉字统一中国◆毕可生先生:让文字回归伟大与光明◆張朋朋先生:要用“中國文字學”指導“漢字和漢文教學”◆張朋朋先生:论文字的本质◆张朋朋先生:文字是以“形”示“意”的视觉符号◆张朋朋先生:反思西方“普通语言学”的文字观◆张朋朋先生:反思西方“普通语音学”◆张朋朋先生:反思索绪尔使用“音响形象”的提法◆張朋朋先生:如何確保國家的文化安全?◆張朋朋先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一)【联合声明】坚决支持韩方明委员的《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漕溪堂2020年推文举要【創辦宗旨】堅定文化自信弘揚文字自信承傳中華文明【投稿郵箱】****************. 若無文字 .. 則無文化 .. 更無文明 .. 文字自信 .。
4《通志·总序》
往往(处处,全部)出固胸中者,《古今人表》
耳,他人无此谬也。后世众手修书,道旁筑 室(“筑室道旁,三年不成‛,讥讽众手修书 意见不一);掠人之文,窃钟掩耳(讥讽班固 蹈袭),此固始作佣者(制造陪葬用的偶像。 喻恶事的开始。《孟子· 梁惠王上》: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 也。‛ )
4、《通志》的编纂思想 就书论书,《通志》未免令人失望: 它虽卷帙浩繁,除‚二十略‛外,在编纂形 式上无所创新。 《通志》反映的历史内容,空间广阔,时间 长远,因此为刘知几所批评的纪传体通史 ‚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叙君臣一时, 而参商是隔‛的缺点,也就显得越发突出。 加以急欲呈请皇帝批准传布,仓促写定,在 史料上没下功夫考核发掘,遂使它的价值远 低于郑樵自己的估计。
【按】叔孙通,薛县人(今山东省滕州市),被
秦二世封为博士。 刘邦在定陶为皇帝,下令废除秦仪法,代以 简易的规范。叔孙通自荐为汉王制定朝仪, 采用古礼并参照秦仪法而制礼,召儒生与其 共订朝仪。 汉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王大臣都依朝 仪行礼,次序井然。叔孙通因功拜奉常。 高祖九年,为太子太傅。十二年,刘邦欲废 太子刘盈,通以不合礼仪劝阻。刘盈即位后, 用他制定了宗庙仪法及其他多种仪法。司马 迁尊其为汉家儒宗。
《通志· 总序》
一、【解题】《通志》:
《总序》和《二十略》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受到后 人特别的重视。 1、作者及卷数 《通志》,宋郑樵撰。共二百卷。 2、体例及起讫年代 典章制度和纪传体通史。 全书由‚本纪‛十八卷,‚世家‛三卷,‚列传‛ 一○八卷,‚载记‛八卷,‚四夷传‛七卷,‚世 谱‛、‚年谱‛(‚表‛)四卷,‚二十略‛五 十二卷组成。 所叙时间断限,各部分稍有参差,大抵本纪从三皇 到隋,列传从周到隋,二十略从远古到唐。
郑樵《通志》读书笔记
郑樵《通志》读书笔记摘要:一、引言1.介绍郑樵与《通志》2.阐述读书笔记的目的和意义二、郑樵与《通志》的背景1.郑樵的生平简介2.《通志》的创作背景及特点三、读书笔记的内容概括1.历史沿革2.地理变迁3.官职制度4.人物传记5.学术思想四、读书笔记的感悟与启示1.对历史的认识2.对地理的了解3.对制度的思考4.对人物的评价5.对学术的探讨五、结论1.总结《通志》读书笔记的收获2.强调读书笔记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其中,《通志》是南宋学者郑樵所著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
该书内容丰富,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本次读书笔记旨在通过梳理《通志》的主要内容,加深对这部著作的理解,并从中汲取智慧。
二、郑樵与《通志》的背景1.郑樵的生平简介郑樵(1104 年-1162 年),字渔仲,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政治家。
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常博士等职务,对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2.《通志》的创作背景及特点《通志》是郑樵用30 年时间完成的史学巨著,共计200 卷。
该书以“会通”为特点,对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
它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读书笔记的内容概括1.历史沿革《通志》对我国从上古时代到南宋的历史进行了详细梳理,包括朝代更替、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
2.地理变迁《通志》对我国各地的地理环境、行政区划、交通路线等进行了全面描述,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地理风貌。
3.官职制度《通志》详细介绍了古代的官职制度,包括官职的设立、演变、职能等,为后世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
4.人物传记《通志》收录了大量古代人物的传记,包括帝王、将相、学者、文人等,为后世了解古代人物提供了丰富资料。
5.学术思想《通志》反映了郑樵的学术思想,包括唯物史观、历史进化论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志 氏族略》郑樵著(四)
《通志氏族略》郑樵著(四)《通志氏族略》郑樵著(四)五、通志卷二十六氏族略第二以国为氏周异姓国。
周不得姓之国。
夏、商以前国、怡狄之国。
以郡国字为氏,汉都国。
齐氏:姜姓,四岳之苗裔也,与申、吕、许皆姜姓。
四岳佐禹有功,或封於申,或封子吕,故太公谓之吕望。
文王得子渭滨,以为太师,股肱周室,相武王克商,封子营邱,即今临淄县是也。
或云,营邱故城在潍州昌乐,其地本颛帝之墟。
晏子曰:昔爽鸠氏始居於此,季蓟因之,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
又管仲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无棣。
俗公九年,鲁隐公之元年也。
简公四年,获麟之岁也。
凡二十九世,为强臣田氏所篡。
子孙以国为氏。
又卫大夫齐子,以字为氏。
战国时有齐明,周人也。
汉有光禄大夫齐晋。
功臣表,平恭侯齐受,传封四代。
晋有齐恭,注汉书。
前凉将军齐肃。
后凉仆射齐难。
楚氏:芈姓,始居於丹阳,今江陵枝江是也。
后迁干郢,今江陵县北有旧郢城,本国号荆,迁郢始改楚。
又迁子鄀,今襄阳宜城西南有鄀亭山。
后迁於寿春,今之寿春府也。
楚之先出颛帝高阳氏,曰重黎,为帝喾火正,使伐共工氏,不克事,帝诛之,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季连。
季连之苗裔曰:鬻熊,为文王师。
及成王举文王之劳臣,封其曾孙熊绎居丹阳,国号荆,今江陵枝江是其故地。
熊绎与周公之子伯禽,康叔之子牟,晋侯之子燮,太公之子吕伋,俱事成王。
然世以名称,皆无爵号。
至熊达始盛疆,十九年则鲁隐公之元年也。
三十五年,伐随,使随人为请於周,以尊爵号,王室不听。
三十七年,熊达怒曰:吾先君鬻熊,文王师也,不幸早世。
成王举我先君,锡以子男之田,令居楚,蛮夷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乃自立为武王,始开濮地而有之。
武王卒,子成王立,始都郢,改号楚,今江陵县北旧郢城是也。
文王卒,子成王立,结旧好於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锡之胙曰:镇尔南服,使夷越之乱,无侵中国。
郑樵《通志》读书笔记
郑樵《通志》读书笔记【实用版】目录1.郑樵《通志》概述2.《通志》的学术价值3.《通志》的读书笔记内容4.对《通志》的思考与启示正文一、郑樵《通志》概述《通志》是我国南宋著名学者郑樵所著的一部知识性、资料性、学术性兼具的著作。
全书共二十卷,分为天文、地理、人事、礼制、制度、兵法、食货、刑法、选举、文章、学术、工艺、农业、医学、四大发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二十个门类,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记载和阐述,堪称一部“宋代百科全书”。
二、《通志》的学术价值《通志》在学术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的知识体系:《通志》将当时的各个领域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后世学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详实的史料记载:《通志》对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制度沿革等进行了详实的记载,为后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3.深入的学术探讨:《通志》对各个领域的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后世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通志》的读书笔记内容在阅读《通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1.对各个领域的知识体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对各门类的发展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2.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人物传记、制度沿革等有了更加全面的掌握。
3.对《通志》中的学术观点、论述进行了思考和探讨,对相关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四、对《通志》的思考与启示阅读《通志》,我们不仅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还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启示:1.学术研究应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对于各个领域的知识应该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
2.学术研究应具有时代性、历史感,要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历史发展脉络。
3.学术研究应具有创新性、独立性,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勇于突破前人的束缚。
试论郑樵《通志·艺文略》
试论郑樵《通志·艺文略
《通志·艺文略》是郑樵的代表作之一,这部著作以清末民初的文艺活动为主要内容,收录了当时文艺发展的历史情况、文艺家与文艺团体的概况以及著名文艺作品的简介等内容。
这部著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将当时的文艺活动纳入了历史的视野,以史料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的文艺生活,并以此为基础,对当时文艺的发展和变迁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郑樵在书中对当时的文艺活动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文艺发展的深刻理解和极高的文艺修养。
此外,郑樵在书中还介绍了当时著名的文艺家和文艺团体,以及他们的作品和文艺活动,使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文艺情况。
总之,郑樵的《通志·艺文略》是一部经典的文艺史著作,其中对当时文艺活动的发展历程以及著名文艺家和文艺团体的介绍,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文艺情况。
郑樵《通志》读书笔记
郑樵《通志》读书笔记摘要:一、引言1.介绍郑樵《通志》的背景及重要性2.阐述读书笔记的目的和意义二、郑樵与《通志》1.介绍郑樵的生平和学术成就2.简述《通志》的内容和结构三、读书笔记的要点分析1.对《通志》的历史、地理、政治等领域的见解2.关注《通志》中的名人事迹和事件描述3.分析《通志》的史学研究方法和价值四、读书笔记的启示与思考1.从《通志》中汲取的历史经验教训2.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3.对个人成长的启示五、总结1.强调读书笔记对个人素养的提升2.表达对《通志》的敬意和对郑樵的感激之情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历史悠久的学术传统中,史学著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些著作不仅记录了过去的辉煌和曲折,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在众多史学名著中,郑樵的《通志》堪称一部璀璨的瑰宝。
我在此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更多人对这部伟大史著的关注和探讨。
二、郑樵与《通志》郑樵(1104 年-1162 年),字渔仲,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和目录学家。
他生活在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动荡时代,身处乱世,他痛感历史的重要,立志撰写一部贯通古今、详尽实录的通史。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他完成了《通志》这部史学巨著。
《通志》共有一百零八卷,分为本纪、年表、世家、列传、志、表、略等部分,内容涵盖了从上古到南宋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
它既是一部详实的史书,又是一部科学的百科全书。
三、读书笔记的要点分析1.对《通志》的历史、地理、政治等领域的见解在历史方面,《通志》详尽地记载了历代王朝的更迭、重要政治事件、战争、灾异等。
地理方面,《通志》对我国各地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行政区划、道路交通等进行了全面描述,具有很高的地理学价值。
政治方面,《通志》对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政策、人事变动等进行了客观分析,展现了我国政治发展的脉络。
2.关注《通志》中的名人事迹和事件描述《通志》中收录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人事迹,如大禹治水、孔子删诗等。
试论郑樵《通志》的史学思想及历史作用
试论郑樵《通志》的史学思想及历史作用郑樵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他的《通志》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探讨郑樵《通志》的史学思想及其历史作用。
首先,郑樵在《通志》中展现了严谨求实的史学思想。
他在著作中致力于整理收集古代历史资料和地理信息,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述非常详尽,力求事实准确。
郑樵强调考证的重要性,他反对只凭个人主观臆测或传闻来撰写史书,主张依靠实地考察和史料搜集来确立史实。
他的独特之处在于注重搜集地方志,对于地理、民俗及经济状况都进行详细的调查,使得《通志》不仅仅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地理志。
这种严谨的史学思想以及详尽准确的著作方法,为后来史学家的研究提供了范本。
此外,郑樵在《通志》中展现了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他深知历史记录的重要性,认为历史是“研究治乱法则的唯一途径”,并呼吁后人应当继承前人的智慧与经验,以总结历史规律,指导治国理政。
他的这种思想对于后来历史研究的发展以及国家治理的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郑樵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也体现在著作中,在对外介绍中国历史和地理的同时,他也强调中国文化的卓越和独特之处,为中国的荣辱兴衰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理论依据。
郑樵的《通志》在史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一方面,他的著作填补了南宋时期史学水平的空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郑樵精于整理古籍文献,他收集了大量的古代方志以及其他历史文献,其中许多是后来失传的,为后来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另一方面,郑樵的思想为后来的史学研究和地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志》中关于地理和民俗的详细记载,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素材。
他的史学思想对于后来史学发展,特别是考证方法的确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郑樵的《通志》以其严谨求实的史学思想和详尽准确的记述手法,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一座丰碑。
他的意识形态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自信,为后来的历史研究和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通志》的涉及面广泛,收录了大量宝贵的历史资料,填补了当时史学的空白,并为后世史学研究和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志氏族略》郑樵著(一)
《通志氏族略》郑樵著(一)《通志氏族略》郑樵著(一)一、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第一郑樵(北宋公元1104—1162)得年五十九,字渔仲,号夹祭。
福建省兴化县广业里溪西(今莆田县白沙镇广山村林边)人,南宋伟大的史学家、天文学家和科学思想家。
郑樵,著作甚多,其中通志共200卷,共包括帝王本纪、后妃传、年谱、略(二十略中有氏族略)、世家、宗室、列传、载记。
郑樵的通志,贯通古今的通史,唐杜佑的通典,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后人合称为三通,是史学研究的必备之书。
郑樵,其先祖郑庄之第十二代裔孙。
据儒林传载:「郑庄,字端叟,其先出自荥阳,过江入闽,远祖昭尝过泉之蒲田,爱其风土,因迁坟于南山葬焉。
至陈时,庄乃与兄露、弟淑自永太徒莆,庐护墓侧,据南山之胜。
构书堂以修儒业,作篇章以训子弟。
后乃卜宅于游洋之浔阳。
」郑樵撰//校对/编辑/詹招琳/95/11/7/二、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第一氏族序通志氏族略总目录氏族略第一氏族序..........()氏族目录.........()以国为氏.........()以郡国为以邑为氏.........()以封为氏.........()以亭为氏.........()以地为氏(所居附)....()以姓为氏.........()以字为氏.........()以名为氏.........()以次为氏(亲附).....()以族为氏.........()夷狄大姓.........()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凶德为氏........()以吉德为氏........()以技为氏.........()以事为氏.........()以諡为氏.........()以爵系为氏........()以国系为氏........()以族系为以名氏为氏(国邑封附)..()以国爵为氏(邑爵附)...()以邑系为氏(邑官附)...()以官名为氏(官氏附)...()以邑諡为氏........()以諡氏为氏........()以爵諡为氏........()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代北三字姓........()代北四字姓........()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复姓(以兹复姓不知其本,故附四声之后).........()总论十二篇.......................()氏族略第二.......................()以国为氏........................()古帝王氏.........()周同姓国.........()周异姓国.........()周不得姓之国.......()夏商以前国........()夷狄之国.........()氏族略第三.......................()以邑为氏........................()周邑...........()鲁邑...........()晋邑...........()卫邑...........()郑邑...........()齐楚邑...........()宋邑...........()韩邑...........()魏邑...........()赵邑...........()秦邑...........()诸国邑..........()汉魏邑..........()以封为氏.........()以亭为氏.........()以地为氏.........()以姓为氏(氏附).....()以字为氏.........()周人字..........()鲁人字..........()晋人字..........()卫人字..........()郑人字..........()宋人事..........()齐人邾人字..........()诸国人字.........()陈人字..........()楚人字..........()氏族略第四.......................()以名为氏........................()古天子名.........()帝王名..........()古人名..........()周人名..........()鲁人名..........()晋人名..........()郑人名..........()吴人名..........()卫人名..........()齐人名..........()楚人名..........()夏人宋人名..........()诸国人名.........()名字末辨........................()以次为氏(亲附).....()以族为氏.........()夷狄大姓.........()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凶德为氏........()以吉德为氏........()以技为氏.........()以事为氏.........()以諡为氏.........()氏族略第五.......................()以爵系为氏.......................()以国系为氏........()以族系为氏........()以名氏为氏(国邑封附)..()以国爵为氏(邑爵附)...()以邑系为氏(邑官附)...()以官名为氏(官氏附)...()以邑諡为氏........()以諡氏为氏........()以爵諡为氏........()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代北三字姓........()代北四字姓........()平声...........()上声...........()去声...........()人声...........()复姓...........()氏族略第六.......................()同名异实第一.......()改氏第二.........()改恶氏第三........()汉魏受氏第四.......()变夷第五.........()变於夷第六........()别族第七.........()避讳第八.........()音讹第九.........()省文第十.........()省言第十一........()避仇第十二........()生而有文第十三.....................()氏族略第一臣谨按,司马迁曰书,班固曰志,东观曰记,华嶕曰典,张勃曰录,何法盛曰諡,诸史通谓之志。
郑樵和《通志》
郑樵和《通志》本文由leeguofei贡献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主通明变《通志》,南宋郑樵撰. 南宋郑樵撰. 通志》南宋郑樵撰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 的纪传体通史.是自史记》之后,现存的《史记》之后现存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性著作.自三皇五帝到著作. 隋.因为在典章制度方面的突出,与方面的突出与《通文献通考》典》,《文献通考》并称"三通" 并称"三通".L/O/G/O主通明变——郑樵和《通志》郑樵和《郑樵和通志》主讲: 主讲:李果霏组员: 组员: 杨虎德吉左有萍杨倩兰卓嘎主通明变主通明变——郑樵和《通志》郑樵和《通志》主通明变郑樵和郑樵其人纪传体通史的发展郑樵的史学思想《通志》二十略的价值通志》《通志》版本通志》课件参考文献郑樵其人郑樵( 郑樵(1103, , 1161),字渔仲, ),字渔仲 ),字渔仲, 号夹漈,, ,,别号号夹漈,,别号溪西遗民, 溪西遗民,福建兴化军莆田人. 兴化军莆田人.郑樵其人臣本山林之人,入山之初,结茅之日,其心臣本山林之人,入山之初,结茅之日,苦矣,其志远矣.欲读古今之书, 苦矣,其志远矣.欲读古今之书,欲同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 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如此一生则无遗恨. ——《——《夹漈遗稿献皇帝书》献皇帝书》无遗恨樵性豁荡而慷慨有节尚,慕祖逖之为人.今沧海横樵性豁荡而慷慨有节尚,慕祖逖之为人.流处不安,故终夜振衣,达旦不寐,跋涉山川, 流处不安,故终夜振衣,达旦不寐,跋涉山川,蒙犯风雨,仗天下安危大计,以求见一时通人, 犯风雨,仗天下安危大计,以求见一时通人,为人望所归而论之. 望所归而论之. ——《夹漈遗稿又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又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一曰即类以求,二曰旁类以求,三曰因地一曰即类以求,二曰旁类以求,以求,四曰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 以求,四曰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六曰求之私,七曰因人以求,八曰因代以求. 求之私,七曰因人以求,八曰因代以求. ——《通志校雠略求书之道有八论》求书之道有八论》《方册者,古人之言语;款识者.古人之面方册者,古人之言语;款识者. 方册所载,经数千万传;款识所勒, 貌.方册所载,经数千万传;款识所勒, 犹存其旧.盖金石之功,寒暑不变,以兹犹存其旧.盖金石之功,寒暑不变, 稽古,庶不失真. 稽古,庶不失真. ——《通志总序》总序》《郑樵其人念臣困穷之极,而寸阴未尝虚度.风晨雪念臣困穷之极,而寸阴未尝虚度. 执笔不休,而诵记不绝.积日积月, 夜,执笔不休,而诵记不绝.积日积月, 一篑不亏. 一篑不亏. ——《夹漈遗稿》《夹漈遗稿》樵暮龄余齿,形单影只,铅椠之业甫就, 樵暮龄余齿,形单影只,铅椠之业甫就,汗简之功已成,既无子弟可传,又无名山石室可藏. 已成,既无子弟可传,又无名山石室可藏.每诵白乐天"恐君白岁后,灭泯人不闻.赖中藏秘术, 乐天"恐君白岁后,灭泯人不闻.赖中藏秘术,百代无湮沦"之句,未尝不呜咽流涕. 代无湮沦"之句,未尝不呜咽流涕.会兹天理不负夙心,仰荷钧慈果得就秘书省投纳.蓬山高迥, 夙心,仰荷钧慈果得就秘书省投纳.蓬山高迥,自隔尘埃,芸草芳香,永离蠹巧,百代之下复何忧焉. 隔尘埃,芸草芳香,永离蠹巧,百代之下复何忧焉.——《夹漈遗稿》《夹漈遗稿》郑樵其人郑樵一生"力学著郑樵一生" 不为文章" 书,不为文章", 先后成书80余种余种, 先后成书余种, 不下千余卷. 不下千余卷.因家境清寒, 境清寒,生前少有刊印. 刊印.后来逐渐散今仅存《通志》失,今仅存《通志》夹漈遗稿》和《夹漈遗稿》等数种. 数种.纪传体通史的发展郑樵所撰《通志》,与唐代杜佑的《通郑樵所撰《通志》,与唐代杜佑的《》,与唐代杜佑的典》,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齐名, 》,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齐名, 元代马端临的被后世誉为"三通三通". 被后世誉为三通 . 实际上, 通志》实际上,《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二百卷, 纪传体通史,全书二百卷五百多万字,全书分为: 五百多万字,全书分为: 帝纪18卷年谱4卷帝纪卷,年谱卷,略52 世家3卷列传115卷, 卷,世家卷,列传卷载记8卷载记卷.记上古至隋唐的制度(二十略记上古至唐, 制度(二十略记上古至唐, 纪传记三皇至隋). 纪传记三皇至隋).纪传体通史的发展郑樵认为"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故名郑樵认为"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 通志》;又以" 》;又以其《通志》;又以"古者纪年别系之书谓之谱" 故把历代正史之中的"表改之谱",故把历代正史之中的表"改为" 谱".书名既然称志",于是把历代纪传 .书名既然称"志 , 体史书之中的"志为略 , 体史书之中的志"为"略",其余世家继承史记》,载记源于《晋书》. 》,载记源于《史记》,载记源于《晋书》.《通志》是综合历代纪传体史书体例通志》而来,成为继司马迁《史记》而来,成为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纪传体通史著作发展的新成果. 传体通史著作发展的新成果.SO纪传体通史的发展《通志》的问世,是郑樵自觉通志》的问世, (一) 继承司马迁史学传统的结晶. 继承司马迁史学传统的结晶.(二)《通志》的问世,也是郑樵撰通志》的问世, 述纪传体通史方法论的体现. 述纪传体通史方法论的体现.因此,《通志》中记载典章制度的因此,《通志》 ,《通志二十略" 基本上都是自得之学. "二十略",基本上都是自得之学. 郑樵说: 臣之二十略, 郑樵说:"臣之二十略,皆臣自有所不用旧史之文. 得,不用旧史之文."这是郑樵对纪传体通史撰述作出的贡献, 传体通史撰述作出的贡献,体现了高度的方法论成就. 度的方法论成就.郑樵的史学思想"自书契以来, "自书契以来, 立言者虽多, 立言者虽多,惟仲尼以天纵之圣, 仲尼以天纵之圣, 百川异趋, "百川异趋,必故纵《故纵《诗》, 会于海, 会于海,然后郑樵撰《通志》, 郑樵撰《通志》, 》,《礼《书》,《礼》, 九州无浸淫之在于阐明其史学思《乐》而会于一万国殊途, 患;万国殊途, 手,然后能同天想.他在书中多次必通诸夏, 必通诸夏,然下之文;贯二帝, 下之文;贯二帝, 强调"会通之意" 强调"会通之意", 后八荒无壅滞三王而同为一家, 三王而同为一家, 之忧. 之忧.会通之会通之旨" "会通之旨", 然后能极古今之大矣哉! 义,大矣哉!" 会通之道" "会通之道",集变.是以其道光中反映出作者以——《通志总序》明百世之上 ,百总序》《会通" "会通"为主旨的世之下不能及. 世之下不能及." 撰述思想. 撰述思想. —《通志总序》总序》《郑樵的史学思想"同天下之文" 同天下之文" 郑樵史学思想从空间上强调历史内容的横向会通. 的横向会通.会通"及古今之变" 及古今之变"从时间上强调历史内容的纵向会通. 的纵向会通.因此,郑樵继承和发扬孔子,司马迁因此,郑樵继承和发扬孔子, 撰修通史的传统. 撰修通史的传统. 一方面,重视阐明古今社会的"相因一方面,重视阐明古今社会的" 之义" 强调贯通历史的前后联系; 之义",强调贯通历史的前后联系; 另一方面,重视揭示社会历史的"古另一方面,重视揭示社会历史的" 今之变" 今之变",强调弄清历代典章制度的损益. 损益.二十略的价值《通志》一书共有"二十略",分别为《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 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 》,《六书略》,《七音略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 》,《地理略》,《都邑略《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 礼略》,《谥略》,《器服略》, 》,《谥略》,《器服略《礼略》,《谥略》,《器服略》, 《乐略》,《职官略》,《选举略》,, 乐略》,《职官略》,《选举略》,, 》,《职官略》,《选举略刑法略》,《食货略》,《艺文略》, 》,《食货略》,《艺文略《刑法略》,《食货略》,《艺文略》, 校雠略》,《图谱略》,《金石略》, 》,《图谱略》,《金石略《校雠略》,《图谱略》,《金石略》, 灾祥略》,《昆虫草木略》. 》,《昆虫草木略《灾祥略》,《昆虫草木略》."总天下之大学术,而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总天下之大学术,而其纲目,名之曰略. 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 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 ——《通志总序》总序》《二十略的价值(一)在历史编撰学上,《通志》"二十在历史编撰学上,《通志》 ,《通志经籍志》和杜佑《略"继《隋书经籍志》和杜佑《通之后, 典》之后,大大拓宽了关于典章制度史的研究和撰述范围, 度史的研究和撰述范围,对古代学术文化做出了总结性的贡献. 术文化做出了总结性的贡献.二十略的价值其一,《礼》,《职官》,《选举》,《刑法》, 其一,《礼》,《职官》,《选举》,《刑法》, ,《职官》,《选举》,《刑法食货》五略,基本上是沿袭历代正史《《食货》五略,基本上是沿袭历代正史《志》和杜佑通典》的名称和史文, 《通典》的名称和史文,所以郑樵认为这部分内容 "本前人之典","汉,唐诸儒所得而闻",沿袭和本前人之典" 唐诸儒所得而闻" 继承的成分居于主导方面. 继承的成分居于主导方面. 其二,《天文》,《地理》,《器服》,《乐》, 其二,《天文》,《地理》,《器服》,《乐 ,《天文》,《地理》,《器服》,《艺文》,《灾祥》六略,是参照前史目标, 》,《灾祥《艺文》,《灾祥》六略,是参照前史目标,而在内容上所有发展. 容上所有发展. 其三,《氏族》,《六书》,《七音》,《昆虫草其三,《氏族》,《六书》,《七音》,《昆虫草 ,《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谥》,《校雠》,《图谱都邑》,《校雠》,《图谱》, 木》,《都邑》,《谥》,《校雠》,《图谱》, 金石》九略,目标和内容均为郑樵首创. 《金石》九略,目标和内容均为郑樵首创.二十略的价值(二)在历史理论中, 在历史理论中,关于地理条件与政治兴废成败的关系, 治兴废成败的关系,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历代学者对于" 的方面就是历代学者对于"建邦设的认识和论述. 都"的认识和论述.因为都城不仅是历代朝廷政治统治的中心, 是历代朝廷政治统治的中心,而且关系到每个朝代政治统治的时间长短和利害得失, 短和利害得失,所以历来受到世人的重视. 的重视.二十略的价值第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过去一向受人们重第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视的长安,洛阳,建业三大古都, 视的长安,洛阳,建业三大古都,已经失去了作为都城所具有具备的优势, 作为都城所具有具备的优势,并非理想的建都之地. 之地. 第二,北宋建都于汴京,南宋建都于临安, 第二,北宋建都于汴京,南宋建都于临安, 都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 都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无山河之险可以凭借,最终导致亡国偏安. 凭借,最终导致亡国偏安. 第三,郑樵从总的地理环境和历代"建邦设都" 第三,郑樵从总的地理环境和历代"建邦设都" 的经验教训中, 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理论认识. 理论认识.《通志》版本通志》《通志》版本较多.有元至治二年通志》版本较多. (1322)刊本,明刊本,清武英殿刊 )刊本,明刊本, 咸丰间崇仁谢氏仿武英殿版本, 本,咸丰间崇仁谢氏仿武英殿版本,广州重刻本,杭州局本,浙江书局刊本, 州重刻本,杭州局本,浙江书局刊本, 中华书局本,浙江书局本, 四库全书》中华书局本,浙江书局本,《四库全书》抄本及商务印刷馆影印《十通》抄本及商务印刷馆影印《十通》本,因史家一般较看重"二十略" 因此, 史家一般较看重"二十略",因此, 通志》二十略二十略" 《通志》"二十略"单独成书的版本则有明刻本,金坛于氏重刻本. 有明刻本,金坛于氏重刻本.课件主要参考文献罗炳良《南宋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罗炳良《南宋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B.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北京:中华书局,1997 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北京:中华书局, C.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仓修良《史家史籍史学》济南: 史籍史学仓修良《史家史籍史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D.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L/O/G/O主通明变谢谢! 谢谢!二十略的价值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 所以《禹贡》分州,必以山川经界. 易.所以《禹贡》分州,必以山川经界. 使兖州可移,而济河之兖不能移; 使兖州可移,而济河之兖不能移;使梁州可迁,而华阳黑水之梁不能迁.是故《可迁,而华阳黑水之梁不能迁.是故《禹为万世不易之书.后之史家, 贡》为万世不易之书.后之史家,主于州州县移易,其书随废.今之地理, 县,州县移易,其书随废.今之地理,以水为主.水者,地之脉络也,郡县碁布, 水为主.水者,地之脉络也,郡县碁布, 州道瓜分,皆由水以别焉.中国之水, 州道瓜分,皆由水以别焉.中国之水,则济为四渎,诸水所归. 江,河,淮,济为四渎,诸水所归.苟明乎此,则天下可运于掌. 乎此,则天下可运于掌.二十略的价值仲尼既没,先儒驾以妖妄之说,而欺后世.后世相承, 仲尼既没,先儒驾以妖妄之说,而欺后世.后世相承, 罔敢先坠者,有两种学:一种妄学,务以欺人; 罔敢先坠者,有两种学:一种妄学,务以欺人;一种妖学,务以欺天.凡说《春秋》妖学,务以欺天.凡说《春秋》者,皆谓孔子寓褒贬于一字之间,以阴中时人,使人不可晓解.三传唱之于一字之间,以阴中时人,使人不可晓解. 于前,诸儒从之于后,尽推己意,而诬以圣人之意, 于前,诸儒从之于后,尽推己意,而诬以圣人之意, 此人谓欺人之学. 洪范》皆谓箕子本河图, 此人谓欺人之学.说《洪范》者,皆谓箕子本河图, 洛书,以明五行之旨.刘向创释其传于前, 洛书,以明五行之旨.刘向创释其传于前,诸史因之而为《于后,析天下灾祥之变,而推之于金, 而为《志》于后,析天下灾祥之变,而推之于金,木, 土之域,乃时事之吉凶,而曲为之配, 水,火,土之域,乃时事之吉凶,而曲为之配,此之谓欺人之学. 春秋》成周之典也;《洪范》 ;《洪范谓欺人之学.夫《春秋》者,成周之典也;《洪范》皇极之书也.臣旧作《春秋传》,专以明王道, 》,专以明王道者,皇极之书也.臣旧作《春秋传》,专以明王道, 削去三家褒贬之说,所以杜其妄.今作《灾祥略》, 削去三家褒贬之说,所以杜其妄.今作《灾祥略》, 专以记实迹,削去五行相应之说,所以绝其妖. 专以记实迹,削去五行相应之说,所以绝其妖.二十略的价值学者操穷理尽性之说,以虚无为宗,实学学者操穷理尽性之说,以虚无为宗, 置而不同……大抵儒生家多不识田野之物, 大抵儒生家多不识田野之物, 置而不同大抵儒生家多不识田野之物农圃人又不识《》,《书之旨, 农圃人又不识《诗》,《书》之旨,二者无由参合,遂使鸟兽草木之学不传……臣少无由参合,遂使鸟兽草木之学不传臣少好读书,无涉世意,又好泉石, 好读书,无涉世意,又好泉石,有慕弘景结茅夹漈山中,与田夫野老往来, 心.结茅夹漈山中,与田夫野老往来,与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 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其性今作《》,为之会同情……今作《昆虫草木略》,为之会同,庶今作昆虫草木略》,为之会同, 几衰晚少备遗忘,岂敢论实学也! 几衰晚少备遗忘,岂敢论实学也!二十略的价值自开辟以来,皆河南建都.虽黄帝之都, 自开辟以来,皆河南建都.虽黄帝之都, 禹之都,于今皆为河北, 尧,舜,禹之都,于今皆为河北,在昔皆为河大河故道,自碣石入海.碣石,今平州也. 南.大河故道,自碣石入海.碣石,今平州也. 所以幽,蓟之邦,冀都之壤,皆为河南地. 所以幽,蓟之邦,冀都之壤,皆为河南地.周定王五年以后,河道堙塞,渐移南流. 定王五年以后,河道堙塞,渐移南流.至汉元光三年,徙从顿邱入渤海,今滨,沧间也. 光三年,徙从顿邱入渤海,今滨,沧间也.自成周以来,河南之都为长安与洛阳, 成周以来,河南之都为长安与洛阳,或逾河而居邺者,非长久之计. 居邺者,非长久之计.二十略的价值是故定都之君,惟此三都是定;议都之臣, 是故定都之君,惟此三都是定;议都之臣, 亦惟此三都是议.此三都者, 亦惟此三都是议.此三都者,虽曰金汤之屡为车毂之场,或历数百载, 业,屡为车毂之场,或历数百载,或禅数十君,高城深池,壍山堙谷,斤土既多, 十君,高城深池,壍山堙谷,斤土既多, 地绝其脉,积污复久, 地绝其脉,积污复久,水化其味此惰人所谓不甚宜人者也.而况冲车所攻, 谓不甚宜人者也.而况冲车所攻,矢石所积骸洒血,莽为荆榛,断垣坏壁, 集,积骸洒血,莽为荆榛,断垣坏壁,鬼燐灭没,由兹鸠集,能必其蕃育乎! 燐灭没,由兹鸠集,能必其蕃育乎!二十略的价值臣窃观自昔帝王之都,未有建宸极于汴者. 臣窃观自昔帝王之都,未有建宸极于汴者. 虽晋之十六国遍处中州,亦未闻有据夷门着. 虽晋之十六国遍处中州,亦未闻有据夷门着. 何哉?盖其地当四战之冲,无设险之山,则何哉?盖其地当四战之冲,无设险之山, 国失依凭;无流恶之水,则民多疾疠. 国失依凭;无流恶之水,则民多疾疠.七国之魏,本都安邑,为秦侵蚀, 之魏,本都安邑,为秦侵蚀,不得已东徙大梁,秦人卒决河流以灌其城,王假就掳,一秦人卒决河流以灌其城,王假就掳, 国为鱼焉.自是旷千三四年,无由居者. 国为鱼焉.自是旷千三四年,无由居者.朱全忠藉宣武资力以篡唐,因而居汴, 全忠藉宣武资力以篡唐,因而居汴,未为都不及五六年,枭獍殒命;昏庸继位, 也,不及五六年,枭獍殒命;昏庸继位,或献迁都之谋,君臣皆谓夷门国家根本, 献迁都之谋,君臣皆谓夷门国家根本,不可遽易,遂为京室.唐兵之来,梁室之祸, 遽易,遂为京室.唐兵之来,梁室之祸,甚至王假.晋遵覆辙,邪律长驱, 至王假.晋遵覆辙,邪律长驱,取少帝如拾视朱氏又酷烈焉. 芥,视朱氏又酷烈焉.晋遵覆辙,邪律长驱,取少帝如拾芥,视晋遵覆辙,邪律长驱,取少帝如拾芥, 朱氏又酷烈焉.宋祖开基, 朱氏又酷烈焉.宋祖开基,大臣无周公宅络谋,小臣无娄敬入关之请,因循前人, 络谋,小臣无娄敬入关之请,因循前人, 不易其故,逮至九朝,遂有靖康之难. 不易其故,逮至九朝,遂有靖康之难.岂其德之不建哉?由地势然尔.六飞南巡, 其德之不建哉?由地势然尔.六飞南巡, 驻跸吴越,朝日行阙,陵曰缵寝,此岂绝驻跸吴越,朝日行阙,陵曰缵寝, 念于卜宅哉?咸阳郏鄏,我陵我阿, 念于卜宅哉?咸阳郏鄏,我陵我阿,汤汤秦淮,一苇可至. 秦淮,一苇可至.而臣邻未闻以定鼎之谋启陈者,毋亦以残都废邑,土脉绝水, 启陈者,毋亦以残都废邑,土脉绝水,泉卤不足复兴,而夷门之痛,况未定也. 卤不足复兴,而夷门之痛,况未定也.呜江沱不足宴安也,毋已则采唐人之议, 呼,江沱不足宴安也,毋已则采唐人之议, 取南阳为中原新宅,且以系人望云. 取南阳为中原新宅,且以系人望云.本TXT由“文库宝”下载:。
三通学·郑樵与《通志》
三通学·郑樵与《通志》三通学·郑樵与《通志》《通志》二百卷,是我国古代继《史记》之后,又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者郑樵字渔仲,号溪西遗民,因其在夹漈山结庐读书、讲学30余年,故时人又称他为夹漈先生,他是福建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据近人考证,他生于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59岁。
他一生不事科举,专门读书。
16岁丧父之后,更加远离人事,与堂兄郑厚筑室夹漈山,“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
并认为,“如此一生则无遗恨”。
(《夹漈遗稿》中《献皇帝书》)虽然,其堂兄郑厚中途弃学就仕,但这丝毫没有动摇郑樵读书的初衷,他一直在这里潜心用功了30来年。
在这30来年中,他边读书边著述,名气越来越大。
这时,他有感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恐君百岁后,泯灭人不闻。
赖藏中秘书,百代无湮沦。
”他把自己的著作抄写了一份,并写了一通《献皇帝书》,一齐上奏朝廷。
他在《献皇帝书》中,详叙了他的治学和著述情况:臣困穷之极,而寸阴未尝虚度,风晨雪夜,执笔不休……十年为经旨之学。
以其所得者,作《书考》,作《书辨讹》,作《诗传》,作《诗辨妄》,作《春秋传》,作《春秋考》,作《诸经略》,作《刊谬正俗跋》。
(按即唐颜师古《匡谬正俗》,宋避“匡” 字而改。
)三年为礼乐之学。
以其所得者,作《谥法》,作《运祀仪》,作《乡饮礼》,作《乡饮驳议》,作《系声乐府》。
三年为文字之学。
以其所得者,作《象类书》,作《字始连环》,作《续汗简》,作《石鼓文考》,作《梵书编》,作《分音》之类。
五、六年为天文、地理之学,为虫鱼草木之学。
以天文、地理之所得者,作《春秋地名》,作《百川源委图》,作《春秋列国图》,作《分野记》,作《大象略》; 以虫鱼草木之所得者,作《尔雅注》,作《诗名物志》,作《本草成书》,作《本草外类》;以方书之所得者,作《鹤顶方》,作《食鉴》,作《采冶录》,作《畏恶录》。
通志·总序
今天看来,郑樵是个治学严谨的学 者。他认为历史是“实学”,应当讲究 “覈(同“核”)实之法”,绝不可空 谈义理,或者玩弄辞藻。应该说,郑樵 以一人之力,撰写卷帙如此浩繁的著作, 确非易事。在“二十略”中,他注意到 了以往被忽略的文化史。总体而言, 《通志》尽管存在诸多不足,仍不失为 一部史学巨著。
又《后汉书》卷48《杨终传》:“显宗
(明帝)时,征诣兰台,拜校书 郎。„„乃得与于白虎观焉。后受诏删 《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
班固自己所写的部分微乎其微(“希”, 古字;“稀”,今字。稀少)!全部(往 往,处处)出自于班固心血的,只有《古 今人表》,别人绝不会做出这样荒谬的事 情。班固之后的学者们合作编写史书,因 意见杂陈,年久而无功(有谚语:“作舍 道旁,三年不成。”);抄袭别人的成果, 自欺欺人(窃钟掩耳,意义同于“掩耳盗 铃”);都是因为班固首开恶例。
所以说“周公逝世五百年后有孔子出生,
孔子逝世五百年后将有冠绝古今的史学巨 著产生!”这样看来,司马迁自我评价的 内容已经很高了(自待,自我评价)。
段落大意:总结司马迁 “会通”史学的特点及其巨大 影响,同时指出司马迁具有很 高的自我期待。
然而,鸿篇巨制必须要在内容广博和 语言典雅方面下功夫,要读尽所有的书籍, 才不会有遗憾和悔恨。
则系首创,为“汉、唐诸儒所不得而 闻”。但就十五略来讲,也不完全是创 作,因为叙述前代史实和典章制度必有 所本,自不能不以前人著述为依据。二 十略中较为可取者如下:“氏族略”区 分姓氏的32类由来;“艺文略”区分图 书为12类,著录了所知之书;“校雠略” 论整理和著录图书的方法,指出不仅著 录有者,更应著录无者,以便明其流变;
他的代表作是《通志》,在《通志》中他 提出“广博”和“会通”的重要理论,尊 崇通史而贬抑断代史。郑樵终身未任高官 显职,但著述极多,自称“山林三十年, 著书千卷”。
通志、资治通鉴
一、《宋史》介绍
1、作者及成书经过 《宋史》是元朝末年的一部官修史书,元脱脱等撰。元初因对正统问题的看 法不一致,故未成书。元顺帝时,脱脱为相,主持修史,决定三国各为正统, 各系年号,设局修三史。脱脱任都总裁。另有史官二十三人,专门负责纂修 《宋史》,其中出力最多的是欧阳玄。 2、体例与内容 《宋史》记事起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赵匡胤称帝,终于南宋赵昺(bing) 祥兴二年(1279),共计320年历史。 全书共496卷,其中本纪47卷; 志162卷,共十五种,卷数之多,为中国史书所仅见。其中地理、河渠、职官、 兵、刑法、艺文等志尤为重要。 表32卷,有两种,一为《宰辅表》,二为《宗室世袭表》。 有列传255卷,记载了两千八百余人的事迹。《道学传》为《宋史》所独创, 为前史所无。 3、成就 体例完备,纪、传、表、志俱全。总结了元以前各种纪传体史书编纂的经验, 对各种体例上的问题都处理比较好。 材料可靠而丰富。宋代史料最为详备。 缺点:繁芜杂乱。
五、《通志》介绍 2、体例与内容 《通志》200卷,分帝纪18卷,后妃传2卷,年谱4卷,略52卷,世家3卷, 宗室传8卷,列传98卷,载记8卷,四夷传7卷,其中后妃、宗室、四夷, 均属列传。实际分六体,即纪、传、年谱、略、世家、载记。 二十略是通志的精华,即《氏族略》5卷、《六书略》5卷、《七音略》2 卷、《天文略》2卷、《地理略》1卷、《都邑略》1卷、《礼略》4卷、 《谥略》1卷、《器服略》2卷、《乐略》2卷、《职官略》7卷、《选举 略》2卷、《刑法略》1卷、《食货略》2卷、《艺文略》8卷、《校雠略》 1卷、《图谱略》1 卷、《金石略》1卷、《灾祥略》1卷、《昆虫草木略》 2 卷。二十略起自上古,下引至唐,有的至北宋。《氏族》、《六书》、 《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是以前正史中所没有的。但真 正属于郑樵独创的是《六书》、《七音》、《校雠》、《图谱》、《金 石》等五略,属于学术文化史领域。 《通志》纪传部分,包括世家、载记在内,是自上古至隋的人物传记。 《通志》的年谱起于三皇,迄唐高祖武德元年。 郑樵还特别强调图表的作用。(包括图谱和年谱)
郑樵编著《通志》
他尽览典籍,却不迷信前人成说,他研究《书经》是从校对今古文《尚书》入手;研究《诗经》,则认真辨别鲁、齐、韩三家诗的差别;研究《春秋》也是从三家所传的异同入手,从文字歧异发现问题,经过考订,择善而从。
他把整个身心全投入到著述中。就是这样,他终于著成了长达二百卷的《通志》。《通志》是继司马迁《史记》以后又一部贯通古今的纪传体通史。在体例上,除纪、传和以前纪传体史书相同外,“谱”即相当于各史的“表”,“略”相当于各史的“志”,“世家”仿《史记》,“载记”仿《晋书》,文字大多袭用旧史。
其中的“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向为史家看重。这二十略包括:氏族、六族、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和昆虫草木,以此把历代典章制度、学术文化分门别类地加以记载,逐一阐述其源流演变,且提出了一些新见解。真可谓“网罗宏富,体大思情”。若是没有广博的知识和独到的学识,何以至此?
他还主张写“通史”,因为只有通古今变化,才能资鉴现今。郑樵除了关注书本外,还注重实地考察。他在夹漈山研读时,便时常“与田夫野老往来,同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性情。”正是他有如此严谨的治学方法,正因他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强毅力,才造就了他的博大学识,在历史学和文献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对宦途并不热心,父亲亡故后,便和弟弟到城北郊的夹漈山,因陋就简,修筑三间草堂,一起切磋学问,过着怡然自得的山林生活。常常是“寒月一窗,残灯一席”。
他白天整理简册,晚来观察星象,爱惜每一寸光阴,不敢虚度岁月。他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读书,随着知识的积累,他发现前人的著述有许多错舛和疏漏。
通志名词解释
通志名词解释
通志释义:表达意趣志向。
犹通史。
通志- 拼音:[tōng zhì]
《通志》,书名,共二百卷,郑樵撰。
郑樵是北宋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生于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终身不仕,以读书著书终其一生。
《通志》是郑樵一生学问的集大成之作。
这部书共包括帝王本纪十八卷,后妃传二卷,年谱四卷,略五十二卷,世家三卷,宗室八卷,列传一百三十卷,载记八卷。
其相当于正史诸志的二十略五十二卷,是其书的精华所在。
后人将此书与唐杜佑的《通典》和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也主要着眼于该书的二十略。
在这二十略中,其中都邑、氏族、六书、七音、校雠、金石、图谱、草木昆虫八略,是以前的史书和典制书所没有的,而尤其是金石、图谱、校雠三略,前人甚至连提都没有提过,纯属郑樵的独创。
金石之学创建于宋,郑樵极重视这门学问,故特设金石略,著录了有宋以来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具有很高的价值。
中国自古以来向有「图经书纬」之说。
说明图与书是相辅相成的,但后来人们则多忽略了图,而专注于书。
郑樵在〈图谱略〉中,用〈索象〉、〈原学〉、〈明用〉三个标题,阐明了图谱与书的关系。
他在〈记有〉的标题下,著录了当时尚存的图谱。
他又在〈记无〉的标题下,著录了当时已亡佚的图谱,功力极深。
至于〈校雠略〉,则是他一生访书、求书、著录书的经验总结,是把文献学引向理论探索的开山之作。
《通志》其实并非仅如《通典》式的「政书」,可以说是《史记》之后的一部贯通古今的通史。
其书规模宏大,内容浩博,至今仍是史学研究的必备之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丘氏及涉丘复姓
点校编辑:邱冠瑛★资料搜索:邱传林
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卷二十七第四以地为氏
丘氏,姜姓太公封于齐而都营丘,其支庶居于营邱者,遂以丘为氏。
其地在今齐州临淄,或云滩州昌乐有营丘故城。
《左传》有邾大夫丘弱。
丘氏世居扶风。
又有丘林氏、丘敦氏并改为丘氏,虏姓也。
狐丘氏,晋大夫狐丘林之后。
见《世本·英贤传》曰:出自狐丘封人之裔。
壶丘氏,《列子》师壶丘子林,郑人;
桑丘氏,《汉书》桑丘公著书《五篇》,《姓纂》云今下邳有此姓。
龙丘氏,见《风俗通》汉有高士龙丘苌,吴郡人。
蛇丘氏,见《英贤传》后汉河内太守蛇丘彧生,重济北太守女适羊绩,重济北人。
陶丘氏,帝尧子丹朱居陶丘,因氏焉。
齐大夫陶丘德、汉侍御陶丘仁。
于丘氏,其先家于丘因氏焉。
汉有宛朐令于丘略。
苞丘氏,楚苞丘先生,荀卿弟子。
水丘氏,汉司隶校尉水丘崇。
曹丘氏,《汉书》楚有曹丘生。
见《李布传》。
楚丘氏,《新序》楚丘先生。
孟尝君时人。
廪丘氏,齐大夫廪丘子之后。
见《世本·英贤传》有廪丘充,齐隐者。
曼丘氏,齐士曼丘不泽,汉韩信将曼丘臣。
咸丘氏,齐有隐士咸丘蒙。
浮丘氏,《列仙传》周太子晋时道士浮丘伯控鹤上嵩山。
《汉书》楚元王与申公学诗浮丘伯,荀卿门人。
安丘氏,汉有长陵三老安丘望之。
注:《老子》行于世,京兆人。
淄丘氏,《英贤传》齐勇士淄丘许。
稷丘氏,汉稷丘子得仙道。
雍丘氏,晋郭默将军雍丘洛。
何丘氏,楚有何丘子,后魏殿中将军何丘勍、列威将军何丘寄。
麦丘氏,《英贤传》齐桓公时贤人麦丘老。
北丘氏,献丘氏,﨑丘氏,姜丘氏,逢丘氏,厚丘氏并见《姓苑》
渠丘氏,亦作著丘氏,嬴姓,莒国之后居于渠丘,故谓之。
渠丘公。
今密州莒县有渠丘城,《英贤传》彭城有渠丘氏。
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卷二十七以邑为氏鲁邑
瑕丘氏,姬姓。
《风俗通》:鲁桓公庶子食采瑕丘。
汉有瑕丘申阳。
附图见下页:
(以下,见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四库全书续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卷二十八
左氏,姜姓,齐公族有左右公子,因以为氏。
楚有左史倚相,左史老者以为左史官,故亦为左氏。
望出济阳。
〖钦定四库全书〗臣等谨按:所著《春秋传》者,即倚相之后,世为楚左史官,非左邱明。
明居左邱为左邱氏,非左氏也。
附图:
钦定四库全书续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卷八十八
左邱《姓氏辨证》曰:临川李瑞卿言,蜀人有卖卜者,左邱氏,自云左邱明之后,又尝见御史,姓左者问其先出邱明乎?御史曰:“左与左邱本自两氏。
”因知蜀卜者果不妄。
〖钦定四库全书〗臣等谨案:孔子所称者,古之闻人姓左邱,名明,郑樵所谓居左邱者也;著《春秋传》者,姓左,名邱明。
郑樵所谓楚史倚相之后,与左史同族者也。
然今樵“以地为氏”内并未列入左邱氏,殊失之疏漏,今补入。
附:
原图见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