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七七事变发生之时宋哲元依然滞留老家

合集下载

卢沟桥事变中最顽固的一个反日军官是谁?

卢沟桥事变中最顽固的一个反日军官是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卢沟桥事变中最顽固的一个反日军官是谁?
导语:卢沟桥事变:关于卢沟桥事变已有较多论述,但当时直接指挥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到底是谁?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说是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的,也
卢沟桥事变:关于卢沟桥事变已有较多论述,但当时直接指挥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到底是谁?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说是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的,也有说是副军长佟麟阁的,还有讲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加强营营长金振中的等,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为了真正搞清楚这一问题,本文作者通过资料的查找与甄别考证,认为时任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师长的冯治安在卢沟桥事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一观点过去较少谈及,现将其理由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很多论述都谈到,卢沟桥事变时,坚守卢沟桥的是二十九军官兵,但究竟是二十九军哪一部,并没有交代清楚。

实际的情况是:卢沟桥事变前,二十九军辖4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卫队旅,约10万人。

为了加强对日军的防范,作了严密部署: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兼任天津市长)在天津廊坊至塘沽一线布防,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兼任河北省代主席、北平警备司令),在北平南苑至保定布防,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在河间至大名布防,一四三师(师长刘汝明,兼任察哈尔省主席)在察省全境布防。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当时作为二十九军副军长的佟麟阁,主要负责南苑军训团。

由此可知,冀察两省、平津两市均属二十九军势力范围,而冯治安的三十七师则驻北平地区,拱卫古都安全。

因此说卢沟桥事变时,坚守卢沟桥的是二十九军官兵,从大的方面讲也没有错,但不够确切。

从中国军队兵力的部署情况看,冯治安的三十七师驻守北平。

真正生活常识分享。

宋哲元的选择让29军有力无处使

宋哲元的选择让29军有力无处使

宋哲元的选择让29军有力无处使1937年7月15日,何应钦电宋哲元,告知:"日军计划先消灭南苑我军,望切注意。

"而与此同时,天津的宋哲元,却在忙着接待新上任的日本华北住屯军司令香月清司中将。

7月16日,日本陆军省拟订了新的《事变解决方案》,经日本内阁会议通过后下达给"中国驻屯军"司令部,其内容为:一、以7月19日为限,履行协定,最低限度做到:(1)宋哲元正式道歉。

(2)作为处罚负责人,免除冯治安师长职务。

(3)中国军队撤出八宝山附近。

(4)在11日的解决条件上要求改由宋哲元签字。

二、中国方面如不在上述期限内履行日方要求则停止当地谈判,并对29军实行武力讨伐。

为此,欺满后将调动国内部队,派往华北。

v当夜11时,蒋介石密电宋哲元、秦德纯,称:"综观现在情势,日方决以全力威胁地方签订此约为第一目的。

但日方所欲者,若仅止于所传数点,则其大动干戈可为毫无意识。

推其用意,签定协定为第一步,俟大军到集后,再提政治条件,其严酷恐将甚于去年所谓'四原则'、'八要领'。

观于日外次崛内告我杨代办'已签地方协定为局部解决之基础'一语,并足证明,此基础之外另有文章也。

务希兄等特别注意于此,今事决非如此已了。

只要吾兄等能坚持到底,则成败利钝,中正愿独负其责也。

"蒋介石句句言中,可宋哲元等却深信"和谈"就能解决问题,张自忠代表宋哲元答复桥本群:18日由宋出面道歉;二三日内处分责任者营长;对将来的保证,待宋回到北平后实行;北平市内由宋哲元的直属卫队驻扎。

以上各项除罢免排日要人外都写入文件。

何应钦7月17日电告宋哲元等:"日本大举出兵,准备攻占北平,望勿为政治谈判所误,应作军事准备,于北平、南苑、宛平集结兵力,构筑工事,作持久抵抗之计。

"同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著名的讲话,"至于战争既开之后,则因为我们是弱国,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候便只有拚民族的生命,求我们最后的胜利。

北平失陷内幕:宋哲元与日军妥协后主动撤防

北平失陷内幕:宋哲元与日军妥协后主动撤防

北平失陷内幕:宋哲元与日军妥协后主动撤防1940年,宋哲元因病去世,得年55岁,可谓英年早逝。

在他身后,国共双方的很多军政要员都撰写挽联,其中不乏褒扬之词,特别是对于长城抗战宋的爱国举动加以赞颂。

不过,对于宋哲元的功过朱德和彭德怀共同撰写的挽联似乎更加精确和真实:“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能大白于天下;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勿忧乎九泉。

”一战,当指长城喜峰口大捷,关于这场宋哲元的成名之战我们在之前的节目中已经讲过,此处就不再赘述。

我们在这里讲一讲所谓的“一和”。

喜峰口大捷之后,宋哲元特意写了“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有进无退,死而后已”两幅条幅,立即被多家报纸制版刊载,成为传送全国的状语,更是激励了全国的抗日热情。

1933年5月31号,中日签订《塘沽协定》。

长城抗战结束,二十九军撤出了长城阵地。

宋哲元在下达撤退令的同时,特地撰文昭告全军,称“我以三十万之大军,不能抗拒五万之敌人,真是奇耻大辱。

现状到此地步,我们对于时局尚有何言?所可告者,仍本一往之精神,拼命到底而已!”然而,随着蒋中正的嫡系部队撤出华北,二十九军控制了北平、天津、河北、察哈尔等地,宋哲元对于日本人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二十九军进驻平津,是得到了日本的华北驻屯军的默许。

日本人认为,宋哲元、张自忠长期受南京政府的排挤,早就和蒋中正离心离德,最有可能培养成为亲日势力。

对于日本人的拉拢,宋哲元虽然是坚拒,不过他同样不希望蒋中正的势力进入华北,希望保住这块来之不易的独立王国,也正是这种模棱两可的犹豫态度给了日军夺取华北的可乘之机。

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

面对日军,宋哲元仍心存幻想,他谈话称“能平即能和”,并执行了撤兵。

卢沟桥驻军撤至长辛店及衡门口,蒋中正电令宋哲元“不屈服、不扩大”方针,就地抵抗。

13号,蒋中正再电宋哲元决心全力抗战,“盼与中央一致,勿受敌欺”。

然而,宋哲元与日方在北平成立了第二次协议,并报请中央批准,主动撤除了北平的城防。

抗战名将张自忠

抗战名将张自忠

抗战名将张自忠11937年7月,对张自忠来说,是个超级难熬的夏天。

当时,“七七事变”已经爆发,尽管战火已开,但作为守卫北平、天津地区的大部队,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对于与日本人的和解仍然抱着希望。

在宋哲元看来,屯兵北平城下的日本人狼子野心;但另一方面,作为西北军余部的宋哲元也非常担心,蒋介石会趁机吞并他的部队,所以宋哲元对于是否死命抗日,心里始终抱着犹豫。

7月29日,宋哲元决定将驻守北平的二十九军主力全部南撤到保定,“以保存实力”,临走前,他让老部下、在1933年长城抗战中扬名全国的张自忠,接替秦德纯代理北平市长,与日本人进行“谈判周旋”。

临危受命的张自忠泪流满面,他对秦德纯说:“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汉奸了!”此前一天的1937年7月28日,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已经在阻击日寇的作战中壮烈殉国,北平人民同仇敌忾,正期待着二十九军的将士们捍卫国土的时候,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却将军队主力悄悄撤出了北平,留下张自忠作为替罪羊看守北平。

第二天,1937年7月30日,北平市民们一觉醒来,才发现二十九军主力已经抛弃他们悄悄离开,街上到处是署名为代理北平市长的张自忠贴的安民告示,舆论大哗,人们纷纷将愤怒的矛头指向张自忠,认为张自忠已经叛国做了汉奸,一时间,“张逆自忠”成了全国人民愤怒声讨的对象,学生们更是组队,声称要捉拿“汉奸”张自忠。

时局危难,老部下们也心存疑惑,他们私底下问张自忠:“现在舆论对你抨击,国人对你唾骂,连我们都不知道你葫芦里装的什么药。

”看到部下们也疑虑重重后,张自忠沉默了很久,然后才严肃地说:“成功成仁,将来一定有好机会的···把我张自忠的骨头轧成碎粉,用化学分析分析,看有一点汉奸气味没有?”21937年的中国,到处萌动着愤怒的气息。

在爱国的人们看来,只有不顾一切的铁血出击,才是一位真正的爱国主义者,所以,当忍辱折冲的张自忠奋力维持着北平危局时,无数的辱骂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由于二十九军主力已经撤出北平,所以日本军队得以轻松进占这座古都,大家都觉得,北平沦陷,就是“大汉奸”张自忠搞的鬼。

宋哲元中了日本人的

宋哲元中了日本人的

宋哲元中了日本人的“缓兵之计”山东乐陵县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从军,北洋陆军随营武备学堂毕业,后服役于冯玉祥部。

1930年中原大战后,西北军瓦解被张学良整编,宋哲元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

1935年6月二十九军移防平津,宋哲元被推上了中日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这以后的两年间,他同时还出任平津卫戍司令兼北平市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掌握华北的军政大权,可以说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

但是经历“七七事变”的转折,他在事业和个人健康上经受了双重打击,郁郁寡欢,不久就得上了肝病,病情日渐恶化,于1940年3月回到其夫人的故乡四川绵阳疗养,4月5日,因医治无效溘然长逝,终年54岁。

相对于佟麟阁与赵登禹两位以身殉国的将军,对“抗日雄师”29军军长宋哲元的归结则要稍微复杂一些,争议之一是:对于卢沟桥事变,他幻想和平解决,因此缺乏作战准备,导致平津很快陷落。

但后人为宋哲元盖棺定论,考虑他一生大节,仍然尊称他为抗日名将。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惠兰是宋哲元的外甥女,也是宋氏一脉在国内仅有的几个至亲之一。

李惠兰教授毕业于津沽大学,一直都在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与当年一些抗战名将及其后人相熟,因此说起发生在70年前的那段历史,在她看来,“轻车熟路”。

“七七事变”的时候,我只有七岁,当时住在天津,跟姥姥一起生活。

我的舅舅宋哲元最孝顺了,他经常到姥姥那里去,即使是去北京,他也会到姥姥那里去辞行。

我看遍了关于“七七事变”几乎所有的书,我认为宋哲元是坚决抗日的,因为在1933年喜峰口战役之后,他还给29军题词“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936年,他又在报纸上发表谈话说:军人的本色是保卫国家,保卫民族,坚决不打内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当时蒋介石调了很多人去红区打共产党,他坚决不去打仗。

29军驻京后,常与日军发生冲突,然后就是无休止的调停。

按照舅舅的脾气,立马就会跟日本人打仗,而蒋介石给他的对策则是与日本人拖延,以为国防争取准备时间。

宋哲元将军的遗嘱(附宋将军年谱)

宋哲元将军的遗嘱(附宋将军年谱)

宋哲元将军的遗嘱(附宋将军年谱)宋哲元将军遗言简略,哲元自长城战役,待罪平津,忍辱负重,委曲因应,以不丧权不辱国自矢,以不说硬话,不作软事自信,处特殊形势之下,受各方责难之中,七七变起,奋然应战,师长赵登禹,副军长佟凌阁,均在南苑殉国,是月二十八日,奉电令赴保定指挥。

旋命移师津浦,扼守沧州,保定陷落,回师平汉,转战冀豫,亘时将年,二十七年,夏奉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之命,注防郑州,感受重病,莅汉人请优给假期,易地疗治,复拜军事委员会委员之命,荏苒至今,时冀病体康复,得偿报国素志,乃医药罔效,势将不起,伏念抗战为我民族生存,不受侵略之坚决主义,则军事第一,胜利第一,应以练兵筹饷,决策定谋为要着,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应以推行善政,培养民生为要着,人才集中,力量集中,应以精诚团结,意致一途为要着,合我全民之智力,人力,物力,与暴敌争生命,则一切军事无关之事,应线应急,可并,可省,尤应奖励廉耻,激扬忠孝,推任贤能,显拔幽微,亲平等待我之友开,灭武力横暴之寇仇,现抗战已将三年,敌方势穷力绌,我则愈战愈强,最后胜利,已操左券,旧部诸将,追随有年,集各地方之智力,经数十战之实习,皆诚朴忠实,尽心报国,当能在领袖领导之下,努力破敌,哲元分属军人,生受名教,事不求易,遇竟违心,当兹国难,适值数穷,吾知勉夫,从此别矣,家有老母,年已古稀,未获侍养,恐致丧明,此心耿耿,他无念虑,但愿还我山河之时,有人酹酒相告,则哲元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伏村告言,不知择词,宋哲元二十九年四月四日。

附:追悼宋故上将明轩专辑(作者:菊笠)悼宋上将假使不是我们健忘的话,一想到八年来的艰苦抗战,便会联想到:喜峰口卢沟桥上的国防前哨“二十九军”,同时这数万勇士的统率者,“宋哲元上将”的威名,马上会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脑海里浮起。

宋上将为了人类正义,为了世界和科,对国家对民族“底确尽了最大的努力和供献”他在战功上,以及主持陕西、察哈尔,和冀察政务委员会,政务时期的丰功伟绩,在全国,在北方,各个角落里,都可以听到,有人啧啧赞扬。

1937年,宋哲元的12万大军,为什么没有守住千年古都北平城

1937年,宋哲元的12万大军,为什么没有守住千年古都北平城

1937年,宋哲元的12万大军,为什么没有守住千年古都北平城1937年7月底,日军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平,并且在紫禁城中举行了阅兵式。

这个情况如果放在一个月之前,是谁也不会想到的。

七七事变爆发时,华北地区的日军只有5000多人,而这一地区的29路军总兵力超过了12万。

其实在20多天的时间里,日军在不断的增兵,而29军并没有什么动作。

以至于丧失了最佳战机,到了7月底,日军已经掌握了绝对的优势。

北平和天津先后被日军占领,中国军队退守河北地区。

一、29军的首领宋哲元也是一个标准的军阀29军的前身是西北军冯玉祥的部队,在中原大战中,冯玉祥全军覆没。

宋哲元带着自己的残部投靠了山西土皇帝阎锡山,但是阎锡山对宋哲元并不信任,29军倍受晋绥军的排挤。

九一八事变之后,抗战局面已经十分明朗。

张学良这个废物将军,在丢掉了东北之后,又丢掉了热河。

此时察哈尔的形势变得十分紧张,宋哲元的部队奉命进入察哈尔,这是宋哲元崛起的第一步。

在长城抗战中,29军打得很长英勇,这又为宋哲元赢得了说话的资本。

在张学良实在靠不住的情况下,宋哲元逐步接受了华北地区的防御工作。

而张学良先是被调往中原,后来又进入了陕西。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哲元的29军在华北地区站稳了脚跟,察哈尔、河北、北平、天津等地都在宋哲元的控制之下。

截止1937年年初,宋哲元的29军已经达到了12万兵力。

从实力上说,宋哲元已经可以和山西的阎锡山、山东的韩复渠分庭抗礼。

出于军阀特有的思维,宋哲元在对待中央军入境的问题上是和阎锡山、韩复渠完全一致的。

为了防止鸠占鹊巢,他们都坚决抵制中央军进入自己的地盘。

阎锡山在抗战之前一直抵制中央军进入山西,在面临日本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他才不得不同意中央军入境。

宋哲元的态度也是一样的,他也坚决抗击日本侵略,但不允许中央军进入华北地区。

在卢沟桥事件爆发的初期,宋哲元还强令已经北上的中央军停止前进。

其实不单单北方的军阀是这样,南方的军阀也是如此。

刘湘为了抗战派出了10多万川军,但是在蒋介石想直接控制四川时,他立刻跳起来反对。

老照片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北京城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

老照片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北京城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

老照片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北京城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袭击,中国守军奋起还击,七七事变爆发,从此进入了全民抗战阶段。

图为当年的卢沟桥,Haldore Hanson 摄
战事爆发以后,驻守北京的宋哲元部队在北京主要街道上挖掘防
坦克陷阱,以阻止日军进攻。

在7月27日至28日夜间,日本陆军和空军袭击了北京以南10公里处的南苑机场。

图为遭受日军袭击后倒毙在路旁的中国战马。

南苑军营外毁于日军炮火的中国大炮,这些军营后来被日军占领。

7月27日,日本人向宋哲元将军发出了最后通通牒,要求其投降。

为了防止抢掠,北京店主关上了店门,只通过大门上的窥孔卖货。

7月28日,南苑村道路两旁的商店挂上了日本国旗。

宋哲元将军率部撤出北京,日本人占领了北京城,直到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

日本人来了,北京老百姓成了亡国奴,倒是一群狗汉奸粉墨登场,这真是一段屈辱的历史。

宋哲元盗墓的野史趣闻

宋哲元盗墓的野史趣闻

宋哲元盗墓的野史趣闻:事件主角:宋哲元生平简历:山东乐陵县人,民国时曾先后任第二集团军北路军总司令、陆军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军长、第三军团总指挥、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等。

盗墓事迹:民国年间,属部盗掘了北平周边一带清朝的王爷坟。

与孙连仲一样,宋哲元也是当年深受冯玉祥赏识和重用的西北军高级将领,也曾在抗日的正面战场上让日军畏惧。

而他们在挖宝这件事上,竟然也有共同的爱好,宋哲元甚至比孙连仲兴趣更浓。

早在1928年(民国十七年),宋哲元便尝到挖宝的甜头,不过这次盗墓不是他亲自动手,而是党玉崐代劳,他占了便宜。

当年9月,党玉崐盗斗鸡台不久,好多宝物还未来得及出手,便遇到了生命的终结者宋哲元。

宋哲元收缴了党玉琨从斗鸡台挖来的大量宝物,这批宝物到底有多少,至今尚是个谜。

宋哲元是抗日名将,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月1日,侵华日军进攻榆关,热河危急。

2月18日,宋哲元通电全国,决心抗击日军,奉命开赴北平附近参加长城抗战,任第三军团总指挥,防守冀东。

名震天下的喜峰口大捷,就是宋哲元部打出来的。

当时,宋哲元部人马多驻在平西(今北京西郊)一带。

就在这期间,宋哲元部盗了乾隆孙子、定安亲王永璜第二子绵恩的墓葬。

绵恩在历史上很有名,曾任大清火器营总统领达53年之久,不过有点平庸无能,平时也没有王爷的样儿,甚至不谙风流。

《清朝野史大观》(卷十二)记载了关于他的一个不识妓院的笑话:有一次京城的正阳门失火,蔓延到了民房,好多妓院的妓女都跑到巷子口。

前来救火的绵恩竟然不知道这些女人是青楼女,惊讶地问属下:这是哪家啊怎么这么多女人绵恩活了76岁,死后葬在今北京密云境内羊山家族茔地。

据王爷坟研究专家冯其利先生的调查,这块地有100多亩,风水好,背靠北山,南临潮河,东对塔山,西挨大沟。

茔地建有碑楼、享殿、圣德寺,颇有王家气派。

平时有董、齐、吴、刘等10家看坟户照应。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冬,驻防在这一带的宋哲元部将绵恩墓盗掘了。

掘开后发现,此墓采用帝王死后常用的金井玉葬,石床上放置了3口棺材。

卢沟桥事变日记

卢沟桥事变日记

卢沟桥事变日记1937年7月29日,清晨。

北平城里的老百姓度过了难熬的一夜。

从28日一早便响起的枪炮声整整一天都没有中断。

头天晚上,巡警挨门挨户地通知,叫把窗户缝儿、门缝儿都塞好了,防着日本人的飞机夜里放毒气……一大清早,一些胆子比较大的老百姓赶到北平城城墙下,想看看战况究竟如何。

奇怪的是,往日紧闭的城门此刻洞开,四周一片静悄悄,不见了中国守军的一兵一卒。

这时候,住在西单牌楼左近胡同里的朱自清接到了朋友打来的电话:“宋哲元、秦德纯昨儿夜里都走了!北平的局面变了!就算归了敌人了!”一夜之间,北平城里的老百姓就仿佛从天上摔到了地下。

从这一天起,北平城八年的沦陷生涯正式开始。

而这一天,距离“七七事变”刚好三个星期。

21个昼夜之间,北平,无可奈何花落去。

“七七”之后蒋介石有个坚持写日记的习惯。

在卢沟桥事变发生的当天,他在日记里写道:倭寇在卢沟桥挑衅矣。

彼将准备乘我准备未完之时,使我屈服乎?或故与宋哲元为难,使华北独立乎?……倭寇已挑战,决心应战,此其时乎?这一天,华北大地烽烟四起。

1937年7月7日午夜时分,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给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会打电话,诡称有日军陆军一中队夜间在卢沟桥演习,仿佛听见由驻宛平城内之军队发枪数响,致演习部队一时呈现混乱,丢失士兵一名,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索。

29军军部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并答复说,卢沟桥是中国领土,日本军队未经我方事先同意而在此演习,已经违背了国际公法,妨害我国主权,走失士兵我方不能负责。

中日双方军队的交涉一直持续到7月8日凌晨5时许,日军随后下令向卢沟桥一带的中国军队发起攻击,并炮轰宛平县城。

当日晚上,中国守军第29军第110旅奋起抵抗,吉星文团连续击退日军的三次进攻。

日军第3大队直扑龙王庙和附近的铁路桥。

守卫桥头的29军只有两个排,终因寡不敌众,60多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随后,吉星文团的青年战士用绳梯爬出宛平城,出其不意地将日军的一个中队全歼在铁路桥上,重新把龙王庙和铁路桥夺了回来。

历史趣谈张自忠之女:七七事变父亲留守北平与日军激战

历史趣谈张自忠之女:七七事变父亲留守北平与日军激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自忠之女:七七事变父亲留守北平与日军激战导语:1940年5月16日16时,“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终换得马革裹尸还,以集团军总司令之位殉国”的张自忠将军一生的1940年5月16日16时,“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终换得马革裹尸还,以集团军总司令之位殉国”的张自忠将军一生的传奇戛然而止。

当时国内有张将军是以死表清白的说法,因1937年发生了两件事:4月,张自忠率冀察国外旅行团访问日本;7月28日,张自忠奉命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及北平市长等职留守北平,这两件事当时曾经使舆论对张自忠产生了很大的误解,甚至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曾致电国民政府,要求将张自忠明正典刑。

七七事变爆发时,父亲正因病在北平家中休养,当时宋哲元军长尚在山东老家,父亲就抱病与日军进行交涉。

7月11日宋哲元到了天津,14日父亲赶到天津去见他,然后奉命在天津继续与日军交涉。

7月19日宋哲元返回北平。

23日父亲在津对记者发表谈话,表示“自信爱国尤向不后人”。

7月25日父亲奉宋哲元召,于下午五时乘平榆(北平-榆关,榆关即山海关)四次列车离开天津,当晚七时半抵北平,秦德纯(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和石友三(冀北保安司令)等到车站迎接。

下车后,父亲即赶赴西城武衣库(现政协礼堂南面)的宋宅见宋哲元,然后到东城铁狮子胡同的进德社出席冀察要员会议。

26日发生了广安门事件,日军向二十九军发出最后通牒。

7月27日宋哲元严词拒绝日军的最后通牒,并通电全国,表明了“自卫守土”的决心。

7月28日凌晨,日军从北平南北两个方向向二十九军发动了全面进攻。

二十九军在南苑作战失利,赵登禹、佟麟阁两将军殉国。

下午,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宋哲元说宁死不做亡国奴:却向日本避战求和?

历史趣谈宋哲元说宁死不做亡国奴:却向日本避战求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宋哲元说宁死不做亡国奴:却向日本避战求和?
导语: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四天后的7月11日,时任第二十九军军长一职的宋哲元从乐陵跑到了天津,从第二天开始,蒋介石几乎一天一封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四天后的7月11日,时任第二十九军军长一职的宋哲元从乐陵跑到了天津,从第二天开始,蒋介石几乎一天一封电报,说明中央不屈服、不扩大的方针,命令他就地抵抗。

在这之后,每一次电报中,蒋介石都在要求宋哲元、秦德纯要冷静、严谨的面对现实,要时刻保持警觉,坚守北平!直到1937年7月28日,北平即将沦陷之前,蒋介石要求大军在沧州等待后援部队一到,向前推进,出奇制胜,并强调了先求稳定、次求变化的方针。

在北平沦陷之后,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述了这样一句话:“历代古都,竟沦犬豕矣。

悲痛何如!然此为预料所及,故昨日已预备失陷后之处置,此不足警异也。


1937年北平沦陷之后,这位曾说过“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的军长宋哲元,却突然从原先驻守在北平附近的基地逃到了保定,并在7月30日的时候,连续发了三封电报给蒋介石,这三封电报中的第一封电报内容是最为丰富的,里面既有对蒋介石态度的试探,同时,还表达了自己向中央请罪的意思,请求将二十九军军长职务交由冯师长代理,自己患上了头痛,需要休养;之后的两次电报都是向蒋介石报告天津、通州和保定的战况内容。

蒋介石在回电中,不仅对请求处分的内容避而不谈,同时批准了宋哲元的一切请求,还表达了希望他早日销假的愿望。

在7月31日,国民党将领秦德纯分别向何应钦和蒋介石发了电报,生活常识分享。

南苑保卫战的轶事有哪些

南苑保卫战的轶事有哪些

南苑保卫战的轶事有哪些九一八事变后,为进一步充实部队的骨干力量,1936年年底,宋哲元聘张寿龄为教育长,成立了以培训大、中院校学生的军事训练团。

宋哲元自兼团长,军训团分西苑、南苑两分部,于1937年1月正式开学。

父亲孙麟(字伯坚,晚年用名寿仁,黑龙江呼兰人。

此时任二十九军军官教导团教官,少将军衔)于1936年春从南京到北平参加二十九军。

当时,二十九军在南苑成立了军官教导团积极培训干部,副军长佟麟阁为军官教导团团长,父亲任军官教导团战术教官。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了。

后来据父亲回忆,那天清晨,他执教的军官教导团和学生军训团都正在大操场出操,突然听到西边传来枪炮声,日军的飞机不停地在空中侦察。

南苑的二十九军部队当即投入备战状态。

7月16日,宋哲元公布战字第一号命令,部署军官教导团为右地区队,由徐以智出任该团团长。

17日开始,父亲率军官教导团所有成员和原特务旅的两个连,在大红门一带构筑防御工事,但19日又接到命令将防御工事撤除。

佟麟阁副军长带军官教导团进行军事演习时曾埋下了大批地雷,因为局势变化太快,地雷没有来得及撤除,仅仅在地图上标出了雷区,却不料日后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此时南苑的守军,包括三十七师一部、佟麟阁副军长率领的军部机关人员和军官教导团、特务旅孙玉田部两个团、骑九师郑大章部的一个骑兵团,还有一二九运动后,由入伍参军的热血学生组成、还没有发枪的一个学兵团。

由于日军在华北平津一带频繁地调兵遣将,7月20日,佟麟阁副军长遂令在南苑军营外挖掘战壕,清理营园外400米以内的高粱、玉米青纱帐,令父亲率军官教导团和特务旅担任南苑的正面防务,阻止由黄村向南苑进犯的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伪军。

27日,日军准备进攻南苑。

当时宋哲元已经认识到南苑的防御缺乏,命令预备队赵登禹一三二师迅速进驻南苑。

急于赴战的赵登禹到达南苑时,他身边只带了一个团,一三二师的另两个团刚到团河即与日军遭遇。

日军就是选择此刻开始攻击的。

老虎尾巴书房从民国旧刊中看宋哲元与北平城的存亡

老虎尾巴书房从民国旧刊中看宋哲元与北平城的存亡

老虎尾巴书房从民国旧刊中看宋哲元与北平城的存亡宋存城存,宋亡城亡1937年7月29日的北平城文 | 谢其章在北京城住了60多年,一切都是那么亲熟,一切又好像一知半解。

自从看了张北海的《侠隐》、保罗·法兰奇的《午夜北平》和姜文的电影《邪不压正》之后,我对北京的街巷地理再次下了点儿功夫。

所谓“再次”,指的是前几年我曾对“刘景桂手刃滕爽案”“慈寿寺永安塔”及“石驸马大街熊希龄故宅”写过几篇考据小文章。

我的“考据”跟乾嘉学派比不了,可是跟某些同行比较,胜算手拿把攥。

七七事变后不久,北平沦陷。

具体北平是哪一天沦陷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8月8日,一种认为是7月29日。

几个月来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我倾向于“7月29日”而不是“8月8日”。

前者是事实沦陷,后者是正式沦陷。

持“8月8日”说者的理由只有一个,即日军是这天正式进入北平并举行了入城仪式。

报纸记载和民间记忆很是一致。

“本是‘遵约’不入城的日军,在四日通过了联络员之后,终于在八月八日入城了,满街上贴满了‘大日本军入城司令’的布告,这是我军退出北平后的第十日。

”(《大公报》载鲁悦明《笼城落日记》)我半问半考地问过一位主集红色书刊的藏书家:日军是从哪个城门入城的?他答道:阜成门吧。

实际情形,《笼城落日记》中说得很清楚:“这次中国官方告诉中国人说是‘小住即去’的日本兵,但在布告上宣称为‘维持治安’而来,并没有‘小住即去’的意思。

日军系河边旅团,约三千人及机械化战队,分在彰仪门、永定门及朝阳门三路入城,分住在天坛、铁狮子胡同及旃檀寺等处。

十二点正开始入城,在天安门前集合,一共戒严约四小时,使得全市人民观看,及全市警察的出动。

”时任北平市警察局局长潘毓桂在《卢沟桥事变后北京治安纪要》中的“八月八日”记云:“照料日军入城休息。

”“八月九日”记云:“短期休息之日军分三路来平,第一路入永定门,第二路入永定门,第三路入广安门。

午前十一时全体集合于东长安街,再分赴预定驻扎所。

“七七事变”前后的宋哲元

“七七事变”前后的宋哲元

作者: 吴家林
出版物刊名: 新视野
页码: 29-32页
主题词: 宋哲元;二十九军;蒋介石;冯玉祥;国民党政府;南京政府;华北;武汉国民政府;地方实力派;日军
摘要: <正> 宋哲元,字明轩,山东乐陵人,生于1885年10月30日。

他长期在冯玉祥部下供职,曾任旅长、师长及热河都统。

1927年春,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他为第二集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年底又任命他为陕西省政府主席。

在1930年4月爆发的中原大战中,宋哲元率部队与蒋军战于郑州、许昌等地。

9月冯阎通电下野,冯玉祥此部西北军改编为陆军第廿九军,以宋哲元为军长。

宋哲元在政治上是属于国民党中的地方实力派,有爱国的热忱,在民族危亡的关。

能否维持现状:蒋介石,宋哲元如何处理七七事变之争

能否维持现状:蒋介石,宋哲元如何处理七七事变之争

能否维持现状:蒋介石,宋哲元如何处理七七事变之争
张皓
【期刊名称】《安徽史学》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1937年7月8日至28日,蒋介石、宋哲元围绕如何处理七七事变产生争议。

蒋介石认为七七事变不可能得到和平解决,多次要求宋哲元坐镇保定,准备应战。

宋哲元则拒绝,幻想对日妥协以维持第29军继续坐镇华北的地位。

蒋介石也曾通过各种渠道和平解决,一方面表示中央与地方的立场一致,一方面设法由中央政府管控对日交涉。

这场争议以宋哲元是否到保定坐镇为始终,以能否维持现状为焦点。

在日本使华北“明朗化”的既定侵略步伐下,宋哲元不可能维持现状,只能到保定坐镇,蒋宋二人的争议告一段落。

【总页数】15页(P26-40)
【作者】张皓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4
【相关文献】
1.七七事变前蒋介石对日求和性质辨析 [J], 徐振岐
2.七七事变前蒋介石对抗战前途的矛盾态度评析 [J], 张智丹
3.战略与策略的平衡抉择:再论“七七事变”后蒋介石的应对 [J], 侯中军
4.“七七事变”前后的宋哲元 [J], 吴家林
5.“七七事变”后宋哲元态度游移的原因 [J], 方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卢沟桥事变解读

卢沟桥事变解读

卢沟桥事变解读主持人:最近发现了很多新的史料,可能对于卢沟桥事变等等一系列抗日战争的战役都有了新的解读。

我们知道赵登禹将军之墓就在卢沟桥旁边,那么这些新发现的史料对于赵登禹将军之死是否有新的解读?萨苏:在平津之战,就是在日军进攻卢沟桥之后打的北方第一个战役里面,中国损失了两名将军,一个是29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个是132师师长赵登禹,赵登禹将军牺牲以后,他的遗体确实藏在卢沟桥旁边,因为他家有一个愿望,让赵登禹将军为北京城守着大门。

很多人都认为赵登禹将军是牺牲在卢沟桥事变,但实际上他牺牲的时间离卢沟桥事变已经过了20天,他没有牺牲在卢沟桥事变,而是牺牲在北京南面的南苑。

赵登禹将军究竟怎么牺牲的?我们对这段历史重新进行了解和解析的时候,发现很多事跟我们原来讲的不太一样。

比如说赵登禹将军之死,很多文学性的描述讲,他发现敌人进攻,从卢沟桥杀出去,赵登禹将军最初成名是带领大刀队夜袭喜峰口,这次描述他手提大刀手刃日军带着部队冲向敌军,冲破敌人的防线冲向下一道防线负伤,负伤的时候对部下讲了话后壮烈牺牲。

这些可能是当时的一些传说,而我们现在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重新看当时的情况可能都是不太一样的。

主持人:那么史实究竟是怎样的?萨苏:我们找到了赵登禹将军当时牺牲时所在汽车的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在现在找到的照片里面找到了两张,一张在日本叫做北之画报上的一张照片,汽车挡风玻璃被打碎,还有弹痕,日军说当时赵登禹将军牺牲在这辆车里面。

真的是这样吗?不敢确认。

很快找到第二张照片,战争结束第二天当时外方记者来到发生激战的地方,拍出同样的一辆汽车,跟日方描述一致。

主持人:很明显看到汽车这儿有尸体的。

萨苏:这个汽车跟我们现在的汽车不一样,现在开车开门的时候门朝后开,那个时代的汽车朝前开的,这个汽车哪里来的?后来找了赵登禹将军的女儿赵学芬女士,经过了解,这个汽车不是赵登禹将军自己的专车,也不是部队使用的车,是作战开始之前向北京的汽车行租的汽车,相当于常包的出租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何七七事变发生之时宋哲元依然滞留老家本文摘自凤凰卫视7月15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在战斗机的护卫下,香月清司到达天津,走马上任接替病重的驻屯军司令田代皖一郎。

与此同时,关东军副参谋长今村均中将带着两名参谋也来到了天津,一见到香月,今村均便提出建议,要采取强硬的解决方针,日本加紧备战,中国方面却在幻想着和平,香月到达了战斗前线,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此时却依然滞留在山东老家,早在这一年二月,宋哲元便提出了要请一段时间的假,回山东乐陵原籍为父亲修墓,其实修墓不过是个托词,他对秦德纯明言,“日本种无理要求,节关系我国主权领土之完整,当然不能接受。

而日方复无理取闹,滋扰不休,确使我痛苦万分”。

宋提出日本人总是以他为交涉对象,因此想暂离平津,请秦德纯负责与日本人周旋,还有伸缩的余地。

听罢此言,秦德纯当即表示不同意,虽然宋哲元当时没有坚持,但是还是在二月底回到了山东,卢沟桥战事一起,宋哲元在第一时间便得到了消息,而蒋中正要求他“必死决战”的电报也接踵而至,蒋还要求宋哲元立即回保定指挥军事,与此同时身在平津前线的秦德纯、张自忠、冯治安也派专使前往山东请宋哲元回北平主持大局。

7月19日,宋哲元从山东回到北平,不过在前一天他先去了一趟天津,拜访了天津驻屯军司令部,对外的名义是参加前任司令田代皖一郎的葬礼,并向新任司令官香月清司祝贺,而实际情况是双方举行了一番会谈,谈的还是罢战言和。

此一段,便引出了“香月细目”这一段历史公案。

所谓“香月细目”共有七条,核心内容是北平不驻军,以保安队维持治安,其余还有一些陪衬的条款,例如宋哲元向日方道歉,罢免冯治安等等,据日方资料记载,7月16日晚上,香月清司接获东京陆军省的指示,要他
采取强硬路线,限期要宋哲元答应日方的要求。

第二天,香月便通知宋哲元,限宋19日以前承诺,因此便有了宋哲元天津之行。

7月19日宋哲元回到北平,下令撤出北平市内一切防御设施,撤回增调市内的部分军队,并在20日向市民发出了和平解决方针的布告,称“事属局部地区问题望同胞安心,勿轻信谣言”。

与此同时,对于南京政府准备调集五个师北上的提议,宋哲元予以婉拒,实话实说,对于日本人宋哲元没有一点好感,曾几何时,长城抗战中,他属下的大刀队也削了不少日本人的脑袋,但此时他企望的是和平,之所以婉拒南京调兵北上,实在是不希望中央介入扩大事端。

可惜,这一次宋哲元是低估了日本人的狼子野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