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的疏狂心态
概括苏轼谪居儋耳时的生活态度
概括苏轼谪居儋耳时的生活态度
苏轼在遭遇宗室驱逐后,主动选择了谪居儋耳。
他以此表达了自己行政不在,尊重宗室,但又不忍宰割自己,且凭自己的本事安身立命的决心和信念。
他从未想过把这段谪居时期当成一种受苦折磨,而是将它视作拥有新生活,活出自我特质的机会。
他依托于帝王无奈,在淳朴谦卑之中,打破自身的束缚,把谪居的空间放大,拒绝受到任何责任的束缚,施展他多样的才能,尝试不同的思想,并在此之中登达智慧的巅峰。
他在谪居中并不消极悲观,而是极力追求自己的新生活,让自己在不受外物束缚的情况下,活出自己的无拘无束,一以贯之的生活态度。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一、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多样化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二、苏轼的人生态度1. 酷爱自由奔放在苏轼的写作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自由和奔放的追求。
他不拘一格,善于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并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境遇的批评与反思。
2. 忧国忧民之心苏轼具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感与忧患意识。
他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并通过文字表达对社会不公和国家弊端的忧虑。
他关注时事政治,努力为国家和民众谋福利。
3. 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尽管苏轼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境,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在他的诗歌中,经常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向上的力量,鼓舞人心。
三、苏轼诗歌创作风格1. 借古讽今苏轼善于借用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将儒家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他通过对历史悲剧和英雄人物的描写,暗示出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共通性。
2. 深入民间与许多其他文人不同,苏轼喜欢深入民间,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
他用朴实而真实的语言表达农民、渔夫等底层人民的苦难和辛酸,并通过此展现了自己深厚的人文关怀。
3. 自然与感情苏轼以天地万物为题材,在诗歌中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美好景色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抱有感激之情。
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家园乡土情怀以及更广阔世界之向往。
四、结语苏轼是宋代文坛璀璨星辰之一,他的人生态度和诗歌创作风格深受后世影响。
他倡导自由奔放、忧国忧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通过诗歌表达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释放,成为宋代文化瑰宝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上是关于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的内容编写,希望能够满足您的要求。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全文鉴赏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全文鉴赏及赏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全文鉴赏及赏析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全文鉴赏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江城子·密州出猎》注释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老夫: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黄:黄犬。
苍:苍鹰。
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
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千骑: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
形容随观者之众。
太守:指作者自己。
看孙郎:孙郎,孙权。
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尚:更。
微霜:稍白。
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的疏狂心态
差胜四明狂监在,更将老眼犯尘红。
──P1684《次韵林子中、王彦组唱酬》
狂客思归便归去,更求敕赐枉天真。
──P1774《四明狂客》
千古风流贺季真,最怜嗜酒谪仙人。狂吟醉舞知无益,粟饭藜羹问养神。
——P1554《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其六
谁怜寂寞高常侍,老去狂歌忆孟诸。
又《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P1994):
天人几何同一游,谪仙非谪乃其游,麾斥八极隘九州,化为两鸟鸣相酬,一鸣一止三千秋,开元有道为少留,縻之不可矧肯求。西望太白横峨岷,眼高四海空无人,大儿汾阳中令君,小儿天士与越守穆文饮酒,送二壶》(P1745):
一纸鹅经逸少醉,他年《鹏赋》谪仙狂。
又《再次韵答完夫穆父》(P1431):
免使谪仙明月下,狂歌对影只三人。
又《念奴娇》词: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苏轼所赞美的李白之狂,主要是“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介”的清高,“游方之外”的洒脱,自比大鹏的狂傲,醉酒狂歌的放纵。这正是接舆式的疏狂。
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作)
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
──《十拍子》(黄州作)
野人疏狂逐渔钓,刺史宽大容歌呼。──P321《再和》(,杭州作)
嗟余老狂不知愧,更吟丑妇恶嘲谤。
——P693《送碧香酒与赵明叔教授》(密州作)
宋洪迈注意到了苏轼对白居易的羡慕,《容斋随笔·三笔》卷五〈东坡慕乐天〉条云:
苏公责黄州,始自称东坡居士。详考其意,盖专慕白乐天而然。白公有《东坡种花》二诗云:“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又云:“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又有《步东坡》诗云:“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又有《别东坡花树》诗云:“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皆为忠州刺史时所作也。苏公在黄,正与白公忠州相似,因忆苏诗,如《赠写真李道士》云:“他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赠善相程杰》云:“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送程懿叔》云:“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入侍迩英》云:“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而跋曰:“乐天自江州司马除忠州刺史,旋以主客郎中知制诰,遂拜中书舍人。某虽不敢自比,然谪居黄州,起知文登,召为仪曹,遂忝侍从。出处老少,大略相似,庶几复享晚节闲适之乐”。《去杭州》云:“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序曰:“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则公之所以景仰者,不止一再言之,非东坡之名偶尔暗合也。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苏轼,这位宋代的大文豪,才华横溢,一生曲折,然而却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态度,可以用“豪放通达,不屈不挠”来概括。
他一生多次遭贬,漂泊不定,但他始终以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的困难。
在面对逆境时,他总能保持冷静,泰然处之。
正如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写:“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仅令他在当时饱受磨难的环境中得以坚韧不拔,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体味,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他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被贬到黄州时,他发现了猪肉的美味,从而创作了著名的“东坡肉”。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我与子之所共适。
”这段话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欣赏。
苏轼的人生体味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面对挫折时,我们可以借鉴苏轼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中汲取力量。
同时,苏轼的人生体味也启示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在压力面前,我们可以尝试苏轼的“豪放通达”的人生态度,不屈不挠地向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苏轼的思想。
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和挑战,我们可以学习苏轼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在逆境中找到出路。
我们也可以从苏轼的人生体味中汲取智慧,学会欣赏生活,热爱世界。
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和精神力量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热爱生活,欣赏世界。
让我们从苏轼的人生智慧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李白和苏轼,两位极具特色的诗人,各自以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展现了他们的才华。
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从而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苏轼的思想状态
苏轼的思想状态黄州五年,苏轼思想转变很大。
一方面他没有放弃儒家经世济民思想,继续关心国家政局;另一方面他又因壮志难酬而苦闷,经常闭门思过,消极彷徨,时时向佛道思想去求解脱。
但这几年却又是苏轼创作上的丰收时期,雄伟的江山,淳厚的民风,温暖的友情,不能忘怀现实的壮心,促使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诗文,或雄健豪放,或清旷淡远,成就了他一生创作的高峰。
比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词前有一段序言:“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从序中的介绍来看,这首词写的不过是途中遇雨时所持的态度和所得的感受,然而,词人是在借此表露自己的人生态度,展示自己的宽阔胸襟。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由于“雨具先去”,同行者皆不堪,可以想见他们通身湿透、急匆匆寻找避雨处所的“狼狈”相。
而苏轼却是另一番气度:他在风雨之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另得一番乐趣。
骤雨泼身,可以置之度外;“穿林打叶”之声,可以充耳不闻。
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遇上了只需坦然对待。
仕途与人生旅途一样也免不了经历坎坷,只要有了这种坦然的态度就能安之若素。
但谪居于黄州,这毕竟是苏轼生平所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击,因此他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尽管苏轼能够豁然地对待荣辱得失,但是对现实仍存在强烈的不满情绪,他渴望摆脱尘世烦扰、去过潇洒隐逸的生活。
于是就有了洋洋洒洒的《临江仙》一文:“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可以说,苏轼的词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其实,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算作是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而这里所说的“内心世界”,则主要是指苏轼的词,得到了彻底的升华。
江城子密州出猎译文及注释
江城子·密州出猎译文及注释江城子·密州出猎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注释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老夫: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黄:黄犬。
苍:苍鹰。
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
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
形容随观者之众。
太守:指作者自己。
看孙郎:孙郎,孙权。
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尚:更。
微霜:稍白。
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会:定将。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满月:圆月。
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
《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
”《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
”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作者:佚名1.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
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
”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一代文豪苏轼,一生处于贬谪之中,浅析其仕途不顺原因
一代文豪苏轼,一生处于贬谪之中,浅析其仕途不顺原因前言:在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很多诗人文学家虽然满腹才华、见识不凡,但是往往都是怀才不遇,在政治上颇少建树,即使一些人执意从政,但是效果也都不是很理想,或被排挤,或被贬谪。
宋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苏轼的时代。
对于苏轼,相信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他是为数不多可以被称为大文豪的人,由此可见其才华。
在北宋曾经有过苏家的一个佳话,“苏门三学士”,苏轼是唐朝大臣苏味道的后代,家学渊源厚重,苏轼的父亲苏洵曾经是一个纨绔子弟,中年时顿悟发奋进学,然后父子三人一同科考全都考中,在当时也是非常轰动的事情,在父子三人中苏轼才学名望最高,后来苏轼还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加之北宋重文轻武的风气,苏轼应当混的风生水起才是,但是事实恰恰想法,苏轼的仕途之路非常不顺,可以这么说,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谪,就是被贬谪的路上。
这不禁令人好奇,苏轼如此有才华,能力出众,却唯独不受重视是何原因?苏轼画像党争不断,未能立稳脚跟北宋开国皇帝通过兵权夺得天下,因此十分忌惮拥兵自重的武将,于是一直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这样一来很多文人都受到重用,文人多了弊病也多了起来,朝堂上酸腐之气、勾心斗角也多了起来,然后慢慢就演变成党争。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党争是险恶的,也是慢慢腐烂国家的根基,北宋时期的党争十分严重,苏轼处于其中不可避免的受到牵连。
苏轼第一次来到京城的时候,北宋的党争还没有摆到明面上,苏轼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无所顾忌,但是此时苏轼母亲去世,按照惯例苏轼要守孝三年,于是错过了在朝堂上站稳脚跟的时机,等他再回来,新旧党争开始,苏轼没有选择阵营,新党当政苏轼因为反对上书被新党排挤构陷,最后被贬;旧党当政苏轼上书陈述新党政策好处,被旧党排挤构陷,最后被贬,这一切不仅是苏轼性格问题,也和朝堂有很大关系,当时的朝堂不允许一个仗义执言的人出现,所以苏轼仕途才会如此坎坷。
就是这样的党争,埋没了很多人才,也牺牲了很多人才,苏轼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注定是没有立锥之地的。
浅谈苏轼的心理调适之道
浅谈苏轼的心理调适之道苏轼在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极深造诣。
可惜他虽才高八斗,却仕途坎坷不得重用。
在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
苏轼身居逆境却能自强不息,被林语堂誉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就心理学而言,苏东坡之所以能从容面对人生坎坷,皆因他能积极主动调适心理,这种心理调适之道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心理亚健康人群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究竟哪些心理调适之道使他达到这样的豁达从容的人生境界的呢?一、寄情山水自然治愈苏轼生于四川眉山,成长在素以山水文化著称的“岷峨之曲”。
考察苏轼青少年时代在蜀中的游履及读书、交友等活动所滋发之情怀、器识、文章,便不难发现蜀中山水文化的陶铸之功。
他的山水词中,更可见出天性旷逸之情怀与山水景物之自然真趣和哲理感悟的相为映发。
山水景物不仅不生愁,反倒成为化解愁情的不可缺少的依托。
他把遭贬当作是漫游,赏誉山川,感悟人生,荣辱得失不挂虑于心,故能随遇而安。
黄州山水词,便见其山水审美情感毫无主客之间隔,《南乡子·春情》:晚景落琼杯。
照眼云山翠作堆。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
万顷蒲萄涨渌醅。
暮雨暗阳台。
乱洒高楼湿粉腮。
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
落照江天一半开。
现代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抑郁、压力大、焦虑等多数现代心理问题与远离自然有关,解决办法就是重归大自然怀抱。
东坡漫步山林间徜徉月色下,实质上是自然对心灵创伤的治愈过程。
二、清净无为心灵涤荡在宗教中净化灵魂,在现世中自强不息。
这是苏轼贬谪心态又一对立统一的特征。
苏轼接触佛、道两家思想的时间比较早。
这对他一生的思想言行和处世心态,有着非常隐蔽而深刻的影响。
在贬谪黄州岁月的初期,他经常去城南的安国寺念佛静坐,一修炼就是七七四十九天,企望达到“物我两忘,身心皆空”的佛境。
在他的诗文中,还融入了大量的禅言道语。
如这首《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可谓是悟道之言。
苏轼流放黄州后,许多官场上的亲朋好友都与他断绝了音信往来,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他处境艰难的时候,过去结识的一些释、老方面的朋友,却不远千里寄信来问候,情谊之厚胜于平时。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希望大家喜欢!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
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
”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
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
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
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
狂夫老更狂。
”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浅论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1) (1)1
浅论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1272摘要苏轼是宋代文坛集诗、词、散文之大成者,然而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贬官,饱尝宦海沉浮之苦。
贬谪黄州,是他人生第一祸事,也是他经历的第一次大挫折。
从此,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轼在黄州,内心处于矛盾之中,但他仍持乐观的心态,把儒佛道思想融合一起,透彻地观察社会与人生,内心的进与退,入与出的矛盾也迎刃而解。
黄州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使苏轼的文学创作进入了高峰。
从他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面对仕途不顺,政治失意,他的内心变化是复杂的,虽有过失意苦闷,寂寞孤独,但他仍然保持淡泊旷达的心境,超凡脱俗的气质和豪放的风格。
关键词苏轼黄州心灵历程淡泊旷达豪放雄心壮志的苏轼,因为“乌台诗案”的政治灾难而被贬黄州,经此一难,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他的思想不再是单纯的儒家经世济民、积极用世,佛家的空幻和道家的清净无为也进入了他的心灵,这三种思想融合在一起丰富了他的视野。
他的心态发生了转变,并且用文字来寄托贬谪黄州时期的思想感情,从而迎来了他创作的辉煌时期。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心灵历程。
一、初到黄州,失意苦闷“乌台诗案”后,苏轼这位忠君爱国、济世为民的文人被贬到了黄州这荒野蛮夷的地方。
在这个“此间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的蛮荒之地,他的官职是: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
这个职位非常低微,并没有实权,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对于有“致君尧舜”之志向,有“此事何难”之信心,有“上殿云霄生羽翼”之政治热情的苏轼来说,是多么大的精神打击啊!政治上的失意,仕途的不顺,使得他的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可以想像那时的他是多么的无助和痛苦!此时的苏轼经此灾难之后,已然心灰意冷,心情非常郁闷,这种孤寂和痛苦触动了这位诗人的心灵。
于是,他以诙谐自嘲的口气写下了《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超然其外的淡泊高出其上的洒脱_论苏轼生命...
三、灵活融通各哲学思想
现代学者大都认为, 苏轼能把一切磨难等闲视之, 是得益于佛老。 然而观其浮沉一生, 可以发现苏轼正是有着对儒、 道、 佛思想的通脱理 解和灵活接受, 才能时刻保持个人的心性自由。 《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辙在 中说: ( 苏轼) 初好贾谊、 《庄子》 , 陆贽书, 论古今战乱, 不为空言。既而读 : “吾昔有见于中, 《庄子 》 , …… 后 喟然叹曰 口未能言; 今见 得吾心矣! ” 读释氏书( 佛书) , 深悟实相, 参之孔老, 博辨无碍, 浩然不见其涯也。 这段话充分说明苏轼思想的复杂性及其前后变化的过程。 宋代, 是个儒道佛在理论上相互融洽的时代。 苏轼年轻时, 儒家思想占据了 “致君尧 他的头脑, 早年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甚至把伟大诗人杜甫的 舜上, 再使风俗淳” 作为自己崇高的理想。 即使在屡遭贬谪的困境中, 仍关心国家, 心系百姓, 保持着对人生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可见其 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 同时, 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也很深。 庄子的相 对主义理论, 使苏轼用相对的和变化的角度看问题, 以一种超然的态度 发现事物的美, 故而获得一份精神的愉悦。 他善于以理性精神调节情 感, 理智地对待人生的一切, 而非自陷其中, 建立了人生退守和超越自 “心游于物外” , 由的精神根基。主张 以求得对事物完整全面的把握, 而 不是拘泥于一点一面上; 超脱于主观情欲, 正确处理物我关系, 不累于 情欲, 顺其自然, 无往不乐。 如果说儒道互补的思想, 一直是苏轼早期用世行为的准则, 那么从 被贬黄州以后, 佛老思想则在他屡遭贬谪的仕宦生涯中占据上风 。 受 佛教随缘自适、 乐天知命思想的濡染, 苏轼获得了自我精神的慰藉 。 他 将苦难的世俗人生进行审美化的处理, 于苦境中寻出乐趣, 在逆境中求 “平生 得解脱, 将凄苦化为愉悦, 把抵牾融为和谐。 于是, 在杭州, 他有 ” ( 《喜刘景文至 》 ) ; 在黄州, “长江绕郭 所乐在吴会, 老死欲葬杭与苏 有 ” ( 《初到黄州 》 ) ; 在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 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有 ” ( 《食荔枝二首》 “九死南荒吾不 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二) ; 在儋州, 有 ” (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 ), “尘心消尽道心平, 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只要 ” ( 《临江仙》 )。 江南与塞北, 何处不堪行 苏轼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 对社会人生进行了深入思考, 并通过 “佛理悟境 ” 对儒家的积极入世、 道家的超脱物外、 佛家的 等传统哲学的 吸收融合, 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人生哲学, 用一种超然的审美态度对 待人生, 从而获得精神的安慰, 心灵的净化, 灵魂的皈依。( 下转 337 页) 327
旷达的苏轼,潇洒的疏狂情节
旷达的苏轼,潇洒的疏狂情节宋代文人有强烈的结盟思想,几乎每个时期都出现了领导风气的文坛盟主。
不同时期的盟主之间还存在着类似禅门宗祖衣钵相传的继承关系。
早在欧阳修主盟文坛时,他就明确表示把将来领导文坛的责任交付给年青的苏轼,并预言苏轼的成就将超过自己。
苏轼对此当仁不让,他后来对门人宣称:“方今太平之盛,文士辈出,要使一时之文有所宗主。
昔欧阳文忠常以是任付与某,故不敢不勉。
异时文章盟主,责在诸君,亦如文忠之付授也。
”(见李廌《师友谈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宋文学出现了一浪高于一浪的发展态势。
苏轼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望,宋文、宋诗和宋词都在他手中达到了高峰。
所以当后人说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时,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
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
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
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
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
他曾说“庄子盖助孔子者”,庄子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而阴助之”(《庄子祠堂记》)。
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
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
从贬谪黄州后的创作看苏轼思想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转变
2019年第09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5)重庆市首届小学全科教师(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例)对于担任多学科教学的压力属于中等水平。
很多受调查采访的老师认为小学全科教师面临的瓶颈表现在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职后发展平台拓宽、人事招聘需更加明细、社会认可度有待提升。
3建议与措施3.1继续加大对小学全科教师师资培养的重视力度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明确提出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实践证明,小学全科教师的出现给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给当地的教育带来积极影响。
通过调研也可以看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对于缓解农村师资问题有极大的帮助,重庆市首届小学全科教师对职业价值有着极高的认同。
因此,重庆市应该根据相关国家政策继续加大对小学全科教师师资培养的重视力度,强化与高校和当地小学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培养策略,各区县教委也更应该依据当地小学的实际现状反映教师需求情况,与高校招生形成有效的对接,例如当今乡村小学中男女教师比例悬殊,高校在招生环节即可采取适当措施调整人数比例;高校在培养教师时,与地方小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师范生可获得实践的机会;当地小学管理者根据小学全科教师具备的多学科教学优势安排恰当的教学任务,从而能够向教委进行及时的教学反馈,从而实现三者结合,促进全科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3.2强化小学全科教师一专多能、博闻通达的优势培养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一专多能、博闻通达”是重庆市首届小学全科教师最认可的自身品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强调小学课程应当以综合课程为主,因此小学全科教师需充分发挥“一专多能”的优势。
应强化各高校积极构建综合性全科教师课程体系,加强全科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继续强化对于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全面掌握,同时,还要侧重培养学生广阔的通识知识和个性发展。
通过工作室、项目参与、社团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博闻通达的优势培养。
江城子密州出猎炼字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炼字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注释: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老夫: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黄:黄犬。
苍:苍鹰。
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
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
形容随观者之众。
太守:指作者自己。
看孙郎:孙郎,孙权。
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尚:更。
微霜:稍白。
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会:定将。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另解释为:天弓)满月:圆月。
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
《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
”《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
”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苏轼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的心态是怎样的,他又有着怎样的情怀
苏轼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的心态是怎样的,他又有着怎样的情怀提到苏轼,最先映入脑海的是: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是写出《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词人;他是写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人;他是画出《古木怪石图》的画家;他是写出《新岁展庆帖》、《黄州寒食帖》的书法家。
苏轼多才多艺,才华横溢,可以说是一个“全能”的文学艺术大师,他的诗、词、赋、散文、书法、绘画都很有名,他取得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成就,苏轼的文学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苏轼的仕途之路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县城内纱穀行苏家老宅。
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很有文学天赋,他们父子三人因为取得的极高的文学成就而入选了“唐宋八大家”。
苏轼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时年苏轼21岁。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4年),支持变法的新党再次主导政坛,苏轼在新党的打击报复下,横遭贬谪。
此年四月,苏轼从定州知州(今河北省定县)任上贬谪到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县)。
中途又加贬为宁元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市)安置,这是苏轼在仕途上的第二次贬谪。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又被贬为琼州(今海南省海口市)别驾,昌化(今海南省儋(dān)州市)安置,其实就相当于流放,时年苏轼已经62岁,这是苏轼在仕途上的第三次贬谪。
1100年,苏轼仍以琼州别驾的身份移知廉州(今广西合浦县)。
宋徽宗即位后,大赦天下,苏轼在北归途中,于7月28日在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去世,享年66岁,这一年是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苏轼的第一次仕途贬谪在什么时候呢?苏轼的第一次仕途贬谪在什么时候呢?还得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说起,此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实行变法。
王安石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的革新主张。
苏轼本来的主张是变法要平缓地进行,由于苏轼的思想和变法主流不相一致,所以他就站到了旧党的一边,对变法持反对态度。
苏轼贬谪心态面面观
苏轼贬谪心态面面观摘要: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生涯是苏轼人生政治之低谷,却为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学成就之颠峰。
考察苏轼贬谪经历,可以将其心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幽独孤高又坦然超旷;(二)皈依释道却执着现世;(三)历尽磨难而了悟人生。
苏轼的影响是深远的,后代士人从苏轼精神世界中汲取营养,滋润着苦涩的人生。
关键词:苏轼;贬谪:心态苏轼万里投荒,九死一生,归至金山,作《自题金山画像》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卷四十八P2641他将一生贬谪生涯视为功业,其中不乏自嘲意味,却道准了贬谪生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
漂泊万里而眼界开阔,历尽忧患却境界升华,对尘世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感悟。
黄州、惠州、儋州为其人生政治之低谷,却为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学成就之颠峰。
因此,研究苏轼的贬谪心态,无疑是把握住了他生命律动之脉的。
一、幽独孤高又坦然超旷中国古代有贬谪经历的士人不计其数,但心态各有不同,苏轼是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一位。
从“胸中万卷,致君尧舜”(卷一P581,《沁园春·古馆青灯》)的朝廷命官沦为带罪之人,精神之孤独,生计之困窘,身体之衰病,都困扰折磨着东坡。
他的心态首先表现为幽独孤高,困顿牢落:但另一方面又善于排解,坦然超脱。
两方面合而观之,才是一个完整真实的苏东坡。
苏轼贬谪时期,“幽”、“孤”字眼频频出现于其诗词中,传达出他幽独孤高的心态。
他常常自称“幽人”,如“幽人无事不出门”(卷二十P1032,《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幽人掩关卧”(卷二十三P202,《和陶读(山海经)其一》)、“幽人方独夜”(卷三十九2140,《江月五首》)、“孤山之好在,孤客自悲凉。
”(卷一P576,《临江仙·送王缄》)、“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愠”(卷一P590,《渔家傲·送吉守江郎中》)、“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二P603,《永遇乐·长忆别时》)、“幽”、“孤”二字最能反映其幽独孤高的心态。
前赤壁赋表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
前赤壁赋表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前赤壁赋表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政治上的失意,萧声哀怨,人生无常,生命的短暂,从苏轼的《前赤壁赋》可看出他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前赤壁赋》本文在语言风格方面,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
《前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写出人在浩渺宇宙间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而“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又以极精炼的文笔,写出冬日秋江上枯寒荒疏的印象。
《前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1082年壬戌,苏轼作《前赤壁赋》。
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
“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①。
《前赤壁赋》正是作于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困苦,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
在他的赤壁词中,即有过明显表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而现实中的我却只能“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地慨叹“人生如梦”。
在这种沉重的精神压力之下,东坡内心有着深刻的感发,他开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感慨世事的纷忧与虚无,但如果仅是“入乎其内”地感叹人类的沧桑,这就不能产生我们今天对他的文采及人品的钦佩。
东坡之所以成为“白首忘机”的“东坡老”②,更有他善于“出乎其外”的“自我解脱”的另一面(这一面至关重要)。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打击,问题是面对打击的态度。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苏东坡既想超脱又不能超脱。
他在《书<前赤壁赋>后中说:“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
率性而为,旷达洒脱,苏轼的一生总是在被流放
率性而为,旷达洒脱,苏轼的一生总是在被流放我们总是被苏轼的性格所折服,他一生狂放不羁,率性而为,虽然有时候他看起来有点傻,也为此吃了不少苦头,但是他一身的才气却没有办法被掩埋。
(图为苏东坡画像)进京赶考苏轼是苏洵的儿子,这一点我们都知道。
有这样的一位父亲,想必对他的文学发展提供了不小的帮助吧!他的父亲给他取得名字就是希望他可像他的名字一样,虽然无闻却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他的一生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为世人做出了很多贡献,留下了很多诗赋。
苏轼人生之中第一次走出家乡到达经常就是要参加科举考试。
虽然说这对古代的读书人来说很重要,但是我们在看一些电视剧的时候,里面的读书人都是自己去赶考。
苏轼是幸运的,他的父亲带着他和他的弟弟一起从偏远的家乡到达京城。
这一年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而副考官则是宋代诗歌的鼻祖梅尧臣。
生活总是给予有才之人以机会。
在结束考试阅卷的过程中,梅尧臣拿着一张考卷,手舞足蹈的要给欧阳修看,还一边感叹道,真是一篇好文章啊!欧阳修一看果然如此,但是他以为这个是他的弟子写的文章,为了躲避作弊的嫌疑,他给了这篇文章第二名。
谁知道试卷拆开之后,这篇文章的作者竟然是苏轼,他立刻就非常看好苏轼。
不得不说欧阳修真的有眼光,在很多年以后,苏轼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这一次的科举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虽然他们都很有才华和能力,但是谁也不会想到,这几个人,占据了北宋文坛的半壁江山。
(图为苏东坡作品)大放异彩欧阳修非常看好他们兄弟两个,对他们根本就是没有保留的教导,还到处夸赞他们的能力,将他们二人引荐介绍给各个官员。
就在苏轼摩拳擦掌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家乡传来了母亲去世的消息,父子三个人只能回家守孝。
守孝三年之后,在回京城的途中,他们兄弟二人又遇到了一次制科考试。
这个考试很难,怎么形容呢,就像是现在的司法考试吧!从北宋建国以来就只有一个人考中了第三等也就是最好的成绩。
这样一个难遇到的机会苏轼肯定不会放弃,他非常重视这次考试,做好了各种准备,这一次,他又是幸运的,他考中了第三等,他弟弟是第四等。
《江城子·密州出猎》对照翻译及原文(最新4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对照翻译及原文〔最新4篇〕《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及翻译赏析篇一原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彫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彫通:雕〕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注释: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老夫: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黄:黄犬。
苍:苍鹰。
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
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
形容随观者之众。
太守:指作者自己。
看孙郎:孙郎,孙权。
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尚:更。
微霜:稍白。
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局部地区。
会:定将。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另解释为:天弓〕满月:圆月。
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
《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
〞《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
〞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的疏狂心态阅读苏轼,发现他常常自称疏狂或疏、狂。
如全部苏词中,疏字24见,其中自况者次[1];狂字14见,自况10次[2];疏狂合用次,均为夫子自道:《满庭芳》“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满庭芳》“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苏轼诗、文中疏、狂或疏狂大约百余见,如《和子由初到陈州见寄》“懒惰便樗散,疏狂托圣明”。
我又注意到苏轼以疏狂自况,多是在疏离朝政中心而外任或谪居岁月中。
这就更加引起我的思考:何谓疏狂?苏轼为何喜欢以此自况?其中蕴含着何种生命意蕴、文化意趣和历史内涵?一、疏狂宋人所谓疏狂[3],是一种与独立人格意识、自由人生观念、审美生活情趣密切相关的精神形态,是个人化、自由化的生活意向。
其哲学基础近于道家,其行为特征是疏离社会主流和中庸,放纵生命之本真。
具体而言,主要是疏远仕途,超越名教,贴近自然和自我,张扬个性和才具,放纵个人兴趣、欲望。
从使用习惯看,疏狂通常是自况性的审美范畴。
宋人说的疏狂与孔子的“狷者有所不为”,在疏于仕事这一点上近似;与庄子鄙弃功名富贵、追求精神自由略同;与楚狂接舆之凤歌傲俗、屈原之露才扬己、宋玉司马相如之文采风流、竹林名士之漠视名教、陶渊明之委运任真等历史文化原型有着内在的联系。
宋人之疏狂并不像魏晋名士那样自毁形骸、佯狂避世,也不像屈原那样固执于一端。
他们心仪于唐代才子风流倜傥、潇洒任性、率真自得的审美生存精神,尽可能在仕途以外的人生中寻求、创造和享受生活的诗意与自由,用审美的追求与获得来冲淡仕途功名的得失。
他们比前人还多了几分旷达。
苏轼之疏狂就堪称典型。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乃融道、释诸家哲学以自救,故对传统文化中的疏狂精神深有会心。
他常常称许前人或同时人的狂或疏狂,从中可见他对疏狂的理解和认同。
楚狂接舆是后世文人疏狂之祖。
苏轼《和刘道原咏史》(《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第一版P333。
以下凡引苏诗均依此本,只注P次)诗云:“仲尼忧世接舆狂,臧谷虽殊竟两亡”。
此诗乃通判杭州时和刘道原诗三首之一,后为“乌台诗案”之证据。
据施注、王注,刘道原乃博学强识而淡漠仕宦之士,为官有直气,与王介甫异论,遂弃官归养。
苏轼曾有《送刘道原归觐南康》(P259)诗,把他比作孔融、汲黯,称赞其“高节万仞”。
此又以三诗盛赞之,前首《和刘道原见寄》云:“敢向清时怨不容?直嗟吾道与君东。
坐谈足使淮南惧,归去方知北群空”。
第三首《和刘道原寄张师民》称刘为“高鸿”,并用杜诗“无处告诉只颠狂”典,说刘“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
细审三诗,可知苏轼以接舆喻刘道原,乃取二人狂傲疏仕之意。
苏轼晚年作《真一酒歌》(P2361)亦言及楚狂:“湛然寂照非楚狂,终身不入无功乡”,仍取其疏仕狂歌之事。
对于自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李白,苏轼也深表敬仰。
《李太白碑阴记》[4]云:李太白,狂士也。
……士以气为主,方高力士用事,公卿大夫争事之,而太白使脱靴殿上,固已气盖天下矣。
使之得志,必不肯附权幸以取容,其肯从君于昏乎?夏侯湛赞东方生云:“开济明豁,包含宏大,陵轹卿相,嘲哂豪杰,……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介。
雄节迈伦,高气盖世,可谓拔乎其萃,游方之外者也”。
吾于太白亦云。
又《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P1994):天人几何同一游,谪仙非谪乃其游,麾斥八极隘九州,化为两鸟鸣相酬,一鸣一止三千秋,开元有道为少留,縻之不可矧肯求。
西望太白横峨岷,眼高四海空无人,大儿汾阳中令君,小儿天台坐忘身,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嗔,作诗一笑君应闻。
又《闻钱道士与越守穆文饮酒,送二壶》(P1745):一纸鹅经逸少醉,他年《鹏赋》谪仙狂。
又《再次韵答完夫穆父》(P1431):免使谪仙明月下,狂歌对影只三人。
又《念奴娇》词: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苏轼所赞美的李白之狂,主要是“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介”的清高,“游方之外”的洒脱,自比大鹏的狂傲,醉酒狂歌的放纵。
这正是接舆式的疏狂。
苏轼认为庄子也是狂人。
《次韵答邦直子由五首》其二(P740):城南短李好交游,箕踞狂歌不自由。
又《詹守携酒见过,用前韵作诗聊复和之》(P2083):箕踞狂歌老瓦盆,燎毛燔肉似羌浑。
《庄子·至乐》篇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方箕踞鼓盆而歌”。
这则故事的哲学含义是超越生命之局限性,以实现精神的自由和快乐。
苏轼显然深知其中的要义是自由,但他又特别强调庄子与众不同的“狂”,强调狂的行为与自由精神的内在关联。
魏晋名士之疏狂也受到苏轼的赞美。
《阮籍啸台》(P83):阮生古狂达,遁世默无言。
犹余胸中气,长啸独轩轩。
高情遗万物,不与世俗论。
登临偶自写,激越荡乾坤。
醒为啸所发,饮为醉所昏。
谁能与之较,乱世足自存。
此诗乃嘉祐五年(1060)苏轼居母丧后自蜀返京路过尉氏县凭吊阮籍啸台时所作[5],用阮籍的一生来注释“狂达”的含义,正合本文所论疏狂之义。
除阮籍之外,魏晋名士中被苏轼目为狂士者还有孟嘉、徐邈、谢奕、山简、谢灵运等:孟嘉嗜酒桓温笑,徐邈狂言孟德疑。
──P1088《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楚狂醉乱,陨帽莫觉。
──P2658《龙山补亡》可怜吹帽狂司马,空对呆舂老孟光。
──P505《明日重九,亦以病不赴述古会,再用前韵》高会日陪山简醉,狂言屡发次公醒。
──P593《平山堂次王居乡祠部韵》犹胜江左狂灵运,空斗东昏百草须。
──P1712《次韵景文山堂听筝三首》其一此皆一时名士而有放情山水、流连诗酒之风流佳话者,苏轼心仪之,乃以“狂”相许。
唐代除李白外,还有一些被苏轼赞许的狂人,如贺知章、高适、杜牧:差胜四明狂监在,更将老眼犯尘红。
──P1684《次韵林子中、王彦组唱酬》狂客思归便归去,更求敕赐枉天真。
──P1774《四明狂客》千古风流贺季真,最怜嗜酒谪仙人。
狂吟醉舞知无益,粟饭藜羹问养神。
——P1554《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其六谁怜寂寞高常侍,老去狂歌忆孟诸。
──P1646《去杭州十五年,复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杜牧端来觅紫云,狂言惊倒石榴裙。
──P2609《会饮有美堂,答周开祖湖上见寄》闻道分司狂御使,紫云无路追寻──《临江仙》(自古相从休务日)以上三人,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李白《对酒忆贺监》称其“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高适作封丘尉时亦曾以狂野自况:“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施注引)”。
杜牧是晚唐名士,有风流狂放之名,孟棨《本事诗·高逸》载杜牧事:杜为御史,分务洛阳。
时李司徒罢镇闲居,声伎豪华,为当时第一,洛中名士咸谒见之。
李乃大开筵席,当时朝客高流,无不臻赴。
以杜为持宪,不敢邀置。
杜遣座客达意,愿与斯会。
李不得已,驰书。
方对花独酌,亦已酣畅,闻命遽来。
时会中已饮酒,女奴百余人,皆绝艺殊色。
杜独坐南行,瞪目注视,引满三卮,问李云:“闻有紫云者,孰是?”李指示之。
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虚传,宜以见惠。
”李俯而笑,诸妓亦皆迴首破颜。
杜又自饮三爵,朗吟而起,曰:“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
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迴。
”意气闲雅,傍若无人。
杜登科后,狎游饮酒,为诗曰:“落拓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杜牧这些风流韵事,宋人常常提起。
贺知章、高适、杜牧自称“狂”,无疑是自负文采风流,自诩不拘绳检之意。
苏轼深许之,亦取此意。
唐诗人中以狂自许而对苏轼影响最大者是杜甫和白居易。
苏轼对杜甫很崇敬,称他是“集大成”的诗人[6]尤其感慨他“在困穷之中,一饮一食,未尝忘君,诗人以来,一人而已”[7]。
杜诗渊博丰富,而苏轼特拈君臣之义,反复申说,这或许有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之意。
《王定国诗集序》作于谪居黄州期间,正是苏轼“流落饥寒”之际,而“一饭未尝忘君”,恰恰也是苏轼忠义之气的真实写照。
苏轼《次韵张安道读杜诗》(P266)有“谁知杜陵杰,名与谪仙高。
……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之叹,也包含着自己的人生体验。
同是穷苦奔逃的诗人,苏轼注意到了杜甫较少被人关注的一面——疏狂。
杜甫《狂夫》诗云: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这是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的诗。
这里的疏与狂,既是自嘲,也含有自傲、自愉、自赏之意。
疏远了功名富贵甚至“厚禄故人”,自不免清贫孤独,然而也乐得享受一份清静、清闲、清高。
苏轼对杜甫疏仕闲居时期的疏狂情态心存偏爱,《书子美黄四娘诗》[8]云:子美诗云:“黄四娘家花满溪……”。
东坡云:此诗虽不佳,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故仆喜书之。
“清狂野逸”通常是古代文人自许或相互欣赏时常用的词汇,与杜甫自己说的疏和狂近义。
谪居的苏轼从闲居的杜甫那里找到了审美共鸣:既疏于仕宦,则不妨狂放些。
自由的获得是以疏仕为代价的,因而弥足珍贵,当充分享受才是。
苏轼多次在作品中以疏狂或老夫狂或老狂自况,可见其对杜甫疏狂的受容。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
──《江城子》(密州作)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
──《十拍子》(黄州作)野人疏狂逐渔钓,刺史宽大容歌呼。
──P321《再和》(,杭州作)嗟余老狂不知愧,更吟丑妇恶嘲谤。
——P693《送碧香酒与赵明叔教授》(密州作)春色岂关吾辈事,老狂聊作坐中先。
醉吟不耐欹纱帽,起舞从教落酒船。
──P806《坐上赋戴花得天字》(密州作)观前人之注疏,多未注意到苏轼与杜甫的精神联系,然细参苏轼写作这些诗句时的处境,当可理解其有意无意地以杜甫自况的心态。
白居易“中隐”于洛阳时期,在很多诗篇中称自己是“闲居”的“狂夫”、“狂翁”、“狂宾客”、“狂客”、“狂叟”“狂歌老”,他常用“老狂”、“酒狂”、“诗狂”、“狂歌”、“老狂词”、“狂吟”、“狂言”、“狂取乐”等一系列“狂”字形容自己的生活和精神状态[9]。
苏轼不太喜欢白诗(另文论述),但对白居易的“中隐”和“狂取乐”却深有同好,诗词中常用白诗此类典故[10],如《西斋》诗并诸家注释(P630):西斋深且明,中有六尺床。
施注:白乐天《小院酒醒》诗:好是幽眠处,松阴六尽床。
病夫朝睡足,施注:白乐天《重题》(今《白居易集》978页《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五首》其四)诗:日高睡足犹慵起。
危坐觉日长。
白居易《奉和裴令公新成午桥庄绿野堂即事》诗(白集3235)远处尘埃少,闲中日月长。
昏昏既非醉,踽踽亦非狂。
施注:白乐天《效陶潜体》诗:且效醉昏昏。
……杖藜观物化,亦以观我生。
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
施、王(十朋)注:陶潜《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西斋是苏轼知密州时所居官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