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脾脏外科临床研究进展与展望(完整版)
脾脏外科的最新进展
知数, 有待我们继续研究。 二、脾脏相关疾病的研究现状 随着对脾脏功能的深入研究, 人们逐渐认识到, 作
为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脾脏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 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脾脏的 抗肿瘤免疫不 仅与 T、B 淋巴细胞, K 细胞、NK 细胞、LAK 细胞 及巨噬细胞等 细胞免疫有关, 而且与 T uftsin、抗体、补体等体液免疫 有关。脾脏抗肿瘤作用表现为双向性和时相性。但对 整个机体而言, 脾脏在肿瘤免疫中到底发挥多大的作 用, 还需进一步研究。新近的研究证实脾脏与急性胰 腺炎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联系。目前趋向于脾脏可能 对急性胰腺炎炎症反应有促进作用。然而, 其具体机 制还需要深入研究。脾脏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发生 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但目前对于脾脏在肝硬化发生发 展中的作用存在争议, 脾脏是否应 当保留尚无定 论。 通过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脏及其功能的更深入研 究, 将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治疗中对巨脾的正确 处理提供科学依据。此外, 脾脏还与某些造血系统疾 病、遗传代谢疾病、感染性疾病等有着密切联系。新近 研究显示, 在多脏器移植中附带脾脏移植物不会显著 增加移植物抗宿主病 ( GVHD ) 的风险 [ 3 ] 。移植的脾脏 可以对小肠的排斥反应提供保护作用。而脾脏移植组 与未移植组之间在感染并发症方面没有差异。为明确 脾脏移植物的免疫和血液学效应尚需进一步地长期随 访。
析, 确定治疗原则。对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多着眼 于解决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和脾功能亢 进。正确处理好切脾与保脾的关系, 也就是要处理好 两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临床工作中要避免无
辜性脾切除, 主要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是严格掌握脾 切除适应证, 二是避免医源性的脾损伤 [ 9] 。
肝胆胰脾外科的进展
➢
常华,李学群.双腔负压引流管在直肠癌Miles手术病人中的应用[J].外科理论与实
践,2003;8(5):404-405.
➢ 常华,李学群.自制双套管在化脓性腹膜炎术后的应用体会[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 志,2004;11(4):290.
➢
常华,王平瑜,严际慎,等.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急性胰腺炎胰腺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 常华,赵志军, 周秀怀,等.早期应用维生素E对肝移植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华器
第 一 部 分
个 人 简 介
个人简介
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 创伤性胰腺炎基础与临床救治研究,常华,白雪峰,王平愈等. 军队科技成果 三等奖(证书编号:2006-3-132-2)、
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5; 12(2):150-152.
➢
常华,郑兰东,李江琳,等. 带蒂大网膜填充直肠癌Miles手术病人骶前间隙的临床观察[J].
中国综合临床,2007
➢
常华,傅宏,傅志仁,等.肝移植术后早期膀胱出血的诊治体会[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7
➢
常华,傅宏,丁国善,等.终末期肝硬化肝移植围手术期血小板平均容积变化及其临床意
第 一 部 分
个 人 简 介
个人简介
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常华,王平瑜,李学群.糖皮纸激素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意义[J]. 胰腺病学,2003;12(3):223-225.
➢
常华,李学群,李康吾.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病因与防治分析[J].临床军医杂
志,2003;31(6):59-61.
肝胆胰脾外科的进展
九江学院附属医院 常华
脾脏与肿瘤免疫
第14 卷第3 期1999 年9 月实用癌症杂志Vo l . 14 ,No . 3Sep t e m b er 1999 239 T H E P R A C T ICAL J O U RN A L O F CA N C E R脾脏与肿瘤免疫综述邹志森Ξ审校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赣州市341000)易坚脾脏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在机体免疫防御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脾脏除含有大量的B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K 细胞、N K 细胞等免疫细胞外, 还能合成抗体、分泌促吞噬素(t u f t si n) 、淋巴因子、调理素、备解素等免疫活性物质参与肿瘤免疫。
脾脏切除后,将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
脾脏是T 淋巴细胞繁殖、分化的重要场所。
脾脏对T 淋巴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是肿瘤免疫的1 个重要环节。
脾脏切除后,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发生改变,抑制性T 淋巴细胞的( T s) 数量相对增高,而导致肿瘤免疫的抑制。
造成T 淋巴细胞亚群改变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胸腺和骨髓的调节有关。
1 . 4 巨噬细胞脾脏中有大量的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抗原颗粒的作用, 并可加工处理和提呈抗原, 除自身能释放T N F 、I FN 、IL21 等活性物质直接参于抗肿瘤作用外,还能调节细胞素T 淋巴细胞( C T L ) 、L A K 细胞(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的抗肿瘤作用。
脾切除后巨噬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均发生显1 脾脏的抗肿瘤作用脾脏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
实验证实,脾脏切除对大鼠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扩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 。
其主要机制是脾脏切除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紊乱。
1 . 1 促吞噬素促吞噬素是美国T u f t 大学教授Najja ra (2) 于1970 年首次发现的一种四肽物质,其氨基酸排列顺序为苏2赖2脯2精。
促吞噬素是Ig G 与脾脏内羧基肽酶和白细胞膜酶共同作用下,从重链Fc 段的C H2 区裂解下来的片段。
微创技术在脾脏外科的应用与发展
主堡莲夕 卜
学杂志( 电子版) 00 8月 第 4 第 3 C i Jo 口P cG ns瑗 ( l tncEio ) A gs21, o 4 № 3 21 年 卷 期 hn p m e u Ee m i dtn , uut00 Vl , e i
在 一起 , 不仅 具有开 腹手 术操作 灵活 、 触觉反 馈 的 有 特点, 而且保 留了许 多微创 外科 的优 点。
用 “ ” “ ” 动作 , 拔 、抬 等 以减 少脾 脏 损伤 出血 的几 率。
手 助腹 腔镜 脾切 除是 腹 腔镜 手术 与开腹 手 术 的 结合 , 主要 用于 巨脾 的切 除。 术 者 经 手助 装 置 将 非 优 势 手伸入 腹腔 协 助 手 术 , 使 术 者用 手感 知 腹 内 可 脏器 , 协助 显 露 , 于控 制 出血 和 巨大脾 脏 的取 出, 便
协委 员, 国家级有 突出贡献 中青年 专 家, 国务院学位委 员会 学科评议 组委 员, 育部 高等 学校 临床 医 教
学教 学指 导委 员会 委 员 , 家科 学技 术 奖评 审 专 家 , 国 中华 医学 会 外 科 学 分 会 常委 及 脾 脏 功 能 与 脾 脏
外科 学组组 长 , 中国医师协会 外科 学分会常委 , 黑龙 江省省委 保健委 员会 干部 保健 专家组副组 长, 黑 龙江省 普外科 学会主任委 员, 黑龙 江省教 学名 师。 中国医学科 学院协和 医科 大 学兼职教授 、 博士生
、
术 , 后该 项技 术逐 渐成 熟并 得 到 国 内外 学 者 的广 此 泛认 可。 国 内 学者 也 积 极 开 展 了此 项 技 术 。 目 前腹腔 镜 脾切 除 已被 认 为是 血 液 病 脾 切 除 的“ 标 金 准” 。此 外 , 腔 镜 在 脾 脏 外 科 的应 用 还 包 括 部 J 腹
脾脏外科:近20年的进展与展望
临床验 证, 小脾块 [2 ) m×( ~ 3 c ( ~4 c 1 )m×05 . c ] 移植脾总量达原脾 1 3置入大网膜囊 内, m 、 /, 去除 脾被 膜 , 能最大 限度 和较 早 ( 后 2 术 ~3个 月) 地发 挥
脾 功能 , 有并发 症发 生。尤其 是 击除脾被膜 , 于 未 利 血 液循环 的建 立 , 利于 T fs uti n的释 放
I级 : 被膜 下破裂或 被膜及 实质 轻度损 伤 , 脾 手 术 所见脾损 伤长度≤ 50c 深度≤ l0c . m, _ m。
Ⅱ级 : 脾裂伤 总长度 ≥ 5 0c 深 度≥ 1 0 c . m, . m,
造影、 尸体解剖、 在体观察等 多种方法发现:1胆血 () 管进 入脾 门 多呈 l —4型分布 }2脾 叶或段 问有 一2 ()
牯合止 血 , 物理凝 固止 血 , 部分 切 除 ( 则 性或 不 脾 规
维普资讯
20 0 2年 1月第 8卷 第 1 期
c n
规则性)牌动脉 结扎, , 牌动脉桂塞, 脾破裂捆扎, 网 罩止血 等 。 由 于生 物胶 和 各 种 止 血 材 料 的 开 发 应
一
但 脾 门未 累及 , 或脾 段血 营 受损 。 Ⅲ级 : 脾破 裂伤及脾 门或 脾脏部 分 离断 , 脾叶 或 血 管受损 。 N踱; 脾广 泛破裂 , 脾蒂 、 |静脉 主 千受损 。 或 脾琦 三 、 保 留性手术 脾
个 相对 的无血 管平面 ;3 一部 分脾上 下极血 管来 ()
、
大 学有大 宗 回顾 性 资料 报道 , 切脾 后 OP I的患 病 s 率为 l5 左右 , _ 这是 国内 自己的材 料, 有极 强 的 具
说 服力 , 切脾 后何 以致机体 免疫 力 下 降或 对感 染 易
脾脏肿瘤的病理研究进展
现代医学Modern Medical Journal2020,Dec;48(12):1651-1654[收稿日期]2019-08-11[修回日期]2020-10-22[作者简介]周凯(1994),男,四川井研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E-mail:1041196731@qq.com [通信作者]张培先E-mail:px29@163.com[引文格式]周凯,张培先.脾脏肿瘤的病理研究进展[J].现代医学,2020,48(12):1651-1654.·综述·脾脏肿瘤的病理研究进展周凯1,2,张培先2,3(1.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云南昆明650051;2.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肿瘤科,云南昆明650051;3.云南省肿瘤免疫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051)[摘要]脾脏肿瘤临床较少见,可能与其免疫功能和特殊解剖结构有关。
随着病理诊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分子病理诊断技术的应用,学者对脾脏肿瘤的病理类型及特征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脾脏肿瘤的检出率也随之提高。
作者就脾脏肿瘤的病理诊断技术及病理特征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脾脏;肿瘤;病理;综述[中图分类号]R7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62(2020)12-1651-04doi:10.3969/j.issn.1671-7562.2020.12.034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不仅具有造血、滤血、毁血等功能,还具有非常强大的免疫功能[1]。
脾脏可分泌多种非特异性抗肿瘤物质促进抗肿瘤免疫,且搏动明显的脾脏动脉导致肿瘤细胞难以停留,故脾脏原发性肿瘤临床少见[2]。
Bostick[3]在约8万例手术标本及尸检中仅发现5例脾脏原发性肿瘤。
2009年1月至2015年3月间,孙程明等[2]接诊约19.64万例肿瘤患者,其中有61例诊断为脾脏肿瘤,占总病例的0.31ɢ,与国外研究[4]一致。
尽早明确脾脏肿瘤的病理诊断、实施合适的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我国现代脾脏外科发展的回顾与现状
新思路载入脾脏外科 发展的史册 。20 0 3年第七届脾脏功能 与脾脏外科会议 ( 门) 厦 ,我 国脾手术方式出现一个新亮点 , 腹腔镜脾切除术 已有大宗病例报道 , 并总结 出娴熟 的手术技
巧与 成 功 的手 术 经 验 。从 学 术 论 文 上 看 , 国脾 脏 外 科 发 展 我
半信半疑态度 。 国是否存在 O S?讨论争议给外科学者 我 PI
功能与脾脏外科研究发展到颠峰时期举行的一 次盛会。 脾脏 的解剖学 、 病理学 、 生理学研究均行突破性进展 。 u s T fi l n放免
分 析方 法 学 的 建立 与临 床 应 用 , 补 了我 国脾 脏 功 能 基 础研 填 究 的空 白 从 某种 意 义 上 讲 , 分 子 水 平 上 确 立 了保 脾 术 的 在 重 要性 , 其是 门脉 高 压症 巨脾 和血 液 病 性 病 脾 同 种 异 体 尤
1 c Ⅱ级 : 裂 伤 总 长度 > .ci深 度> . m, 未 累 及 脾 . m; 0 脾 05 n, 1c 但 0
我 国现代脾脏外科 的发展在夏穗生教授等老一 代外科 专家的指导 和关 怀下 . 理论和实践不断积 累, 确立 了现 代脾 脏外科发展的观念 . 形成 了具有初 步框 架的理论结构和 良好 的发展态势。 笔者亲身经历和 目睹了我 国现代脾脏外科发展
术上的新 老交接 。20 0 0年第六届脾脏功能与脾脏外科会议 ( 天津 ) ,巾西 医结合非手 术} 厶疗外伤性脾破 裂成为热 门话
题 . 我 国现 代 脾 脏 外 科 发 展 再 添 新 彩 , 有 巾 国 特 色 的创 为 具
脾门时若有 不慎会带来大 出血 的风险 。18 95年我 国第一届 脾脏功能与脾脏外科会议 ( 武汉 )众多外科学者对保分体现了百家争
血管外科临床研究进展及展望(2020完整版)
血管外科临床研究进展及展望(2020完整版)血管外科是一门年轻而有活力的学科。
1952年,Voorhees 首次成功制造了维纶人造血管,这是血管外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现代血管外科发展的开端。
我国血管外科真正独立成为专业科室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各相关领域的技术革命,血管外科理念不断更新,新技术不断涌现,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本文谨对国内外血管外科事业近20年来在几个主要病种治疗方面取得的成果做一总结,并就未来发展做一展望。
1 主动脉疾病1.1 主动脉弓部疾病主动脉弓部疾病主要包括Stanford A型和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等,如病变累及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甚至冠状动脉时,治疗难度明显增大。
20年前此类疾病主要是以开放性手术治疗为主,创伤大、出血多、风险高。
微创(血管腔内)治疗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传入我国以来,因其创伤小、出血少、风险低的特点迅速为国人所接受并广泛得以普及。
但是由于国内临床主要使用的弓部微创治疗耗材为直筒型覆膜支架(stent-graft,SG),兼有少部分今年上市的单分支覆膜支架,这些产品只适用于大多数不累及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的疾病,治疗目的是降低动脉瘤的破裂率、修复夹层近心端破口、促进夹层假腔血栓化、降低远期扩张和破裂率。
而对于更多累及主动脉弓部重要分支(无名动脉、颈动脉)的病人,上述技术则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求,由此衍生出包括烟囱技术、开窗技术、多分支支架技术等一系列新型治疗技术及理念。
1.1.1 烟囱技术烟囱技术是在主动脉弓的分支动脉中植入与主动脉主体支架并行的另一枚相应直径的支架,重建单个或多个分支动脉。
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操作相对简单、可以应用现有的腔内器械,将不同支架组合,在隔绝病变的同时保留分支动脉。
无须长时间等待支架定制,尤其适用于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破裂等急诊情况。
有Meta分析总结纳入373例病人,共有387个烟囱支架,结果显示早期Ⅰa型内漏9.4%,烟囱通畅率92.9%。
新世纪脾功能与脾外科研究的瞻望
泌肿 瘤 、 腺 囊腺 瘤 、 性胰 腺 炎 、 生儿 胰 岛细胞 胰 慢 新 增 殖症 ,此外胰 体尾 早 期癌未 浸 润到脾 脏 ,粘连 较 轻 , 可 尝试保 脾 。注 意 的是 为 防止脾 扭 转 , 围要 也 周
来借助脾脏功 能的深入研究会得以进一步地发展 , 脾脏 外科 简单 地说 是保 留与切 除脾 脏 ,确切地 讲 是 研 究为什 么保 与切 ,如 何保 与切 。本 文做 一简要 瞻
望。
一
、
外伤脾 的保 留性手 术
1 .外伤 脾应在 保 证 生命 的前提 下保 留脾脏 , 保 留的 脾 脏 应 有 完整 的血 供 ,体 积 至 少 保 留原 体 积 13或 以上 方能 发挥 功 能。 /
予 以固定 。
三、 胃癌 的保 脾 手术 目前研 究结论并不一致,多数资料源于 日 本和
欧美 国家 , 些结果得不到重复 , 有 可能与种族 、 肿瘤
作者单位 :5 0 1哈尔滨 , 10 0 哈尔滨 医科 大学第一 临床 医学 院普外科
种理想的实现是基于循证医学的结论,建议有条件 的单位 , 有 丰 富 胃癌 外 科经验 的 医师, 行严 格地 具 进 对 照比较 , 遵循随机 、 双盲、 分层 、 大宗病例荟萃分 析 , 望得 出有价 值 的结论 。 有 四、 门静 脉 高压症 的脾脏 问题 中 国是 乙型肝炎 大 国 ,最终 发展 为肝 炎后 肝硬 化 门静脉 高压 症 的病例 较 多,这 是 我 国研 究门静脉 高压症的优势和特色。 脾脏 与肝脏左右对称, 借助于 门静 脉 相互依 存 ,脾脏 切 除后肝 脏 纤维化 程度 是否 有逆 转 可 能? 是加 重还 是减 轻纤 维化 ? 肝癌 的发 生是 肝硬化的结果 , 还是切脾后增加 了发病概率? 以往 曾 有过不少 的实验研究, 但在临床实践 中却不能套用, 有 些病例 脾脏 充血 肿大 , 些纤 维化 明显 , 有 如何 能够 以量化指标评估脾脏在 门静脉高压症的 “ 作用”, 同 样 需要循证医学, 在未来中予以证实。 困难是关注 门 静脉高压症 出血的多,往往忽略 了脾脏在其 中的作 用, 应予 以宣教 。 五 、 切 除 的技 术 问题 脾 脾保 留固然重要, 但脾切除在某些疾病中的地位 和 作 用 不容 撼 动 , 如血 液 病 、 脏 肿瘤 、 脾 门静 脉 高 压 症 巨脾 切 除和脾 纤维 化 导致 的压迫 症状 ,此 外对 原 因不 明发 热 患者脾 大 脾切 除有 8 %能 够 予 以确 诊 。 0 相 当脾 切 除病例 开腹 时摒 弃 了传 统 的 三钳法 ,而是 在 耐心解剖 下分 束 离断脾 蒂分支 , 以减少 术后血栓及 发 热 的概 率 ; 有 原位 脾切 除 , 还 减少 了术 中 “ 肉模 血 糊 ”的情 景 , 体现 了外科 科 学 与艺术 的结 合 ; 而腹 腔 镜脾切除, 也是大有发展前景的。 免疫 系统本 身就 是人体 最 复杂 、最 奥妙 的系统 之 一 , 脏被 认 为是最 大 的淋 巴器 官 , 消化器 官 割 脾 与 据, 占据腹 腔 一 隅, 享腹 腔 干血 供 最 充分 的分 支 , 独 每 1 0 g脾 组 织 的血 流 量 约 为 2 0 3 0 m/ i , 。 0 N 0 l n 每 m 天 流经 脾 脏 的血 液 总量 达 30L足 以体 现其 地 位 。 5 , 它 不提供 血 液循环 的动力 , 不做 氧气 出入 的通道 , 更 不 能摄 取 食 物 的营养或 排泄 代谢 废物 。那 么 它的存
2020年小儿外科领域诊疗和研究进展(全文)
2020年小儿外科领域诊疗和研究进展(全文)回顾2020年,小儿外科学在临床诊疗技术、基础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新年伊始,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组织各个亚专业学组共同回顾、总结了2020年度的重要学科进展,希望能为广大同道带来思考和启发。
小儿普外科胆道闭锁在新生儿期发病,其免疫反应异常可引起肝外和/或肝内胆管阻塞,导致黄疸、胆汁淤积,进而引起肝硬化和肝衰竭,严重危害婴幼儿生命。
该病预后差、病死率高,长期以来是小儿普外科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随着葛西手术和肝移植的广泛开展及其成功率的提高,明显改善了胆道闭锁患儿的总体预后。
但临床对于胆道闭锁的诊治缺少特异性药物,治疗措施仍存在明显不足。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科研团队联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在胆道闭锁的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该研究不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导致胆道闭锁患儿肝脏快速衰竭的免疫致病机制,同时还首次发现新生儿肝脏存在完整的B细胞再生功能,从而提出B细胞修饰疗法可以改善胆道闭锁患儿的肝脏病理变化,该新发现对如何促进胆道闭锁婴儿术前或术后肝免疫稳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价值。
相关研究成果以研究长文“Liver immune profiling reveals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s for biliary atresia”(肝脏免疫表型分析揭示胆道闭锁的致病机制以及潜在的治疗靶点)为题在Cell杂志在线发表。
小儿泌尿外科儿童肾积水目前的诊疗方案以保守观察为主,出现明确手术指征的肾积水患儿才进行手术治疗。
然而,该诊疗方案历经几十年仍存在争议,各项检查对梗阻和肾功能受损的诊断能力、手术干预的指征和时机等问题尚未达成共识。
目前肾积水的主要检查手段包括超声、同位素肾图、MRI等。
基于对患者数据的观察分析得出的临界值、比值、分级和积分系统有助于判断哪些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情况需要手术,而哪些可以继续观察随访,目前没有哪一项指标在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上占据绝对优势。
脾移植手术的研究现状
脾移植手术的研究现状摘要】脾是一个有着许多重要功能的器官,拥有强大的抗感染、抗肿瘤、免疫功能,同时参与并调节血液、内分泌的功能。
全脾切除术后因为免疫功能缺陷易引起暴发性感染(Overwhelming Pososoplencctomy Infection,OPSI),术后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尤以青少年多见。
早在1952年,King等首先报道脾切除术后并发暴发性感染(OPSI)的病例。
近年来,外科学界对脾脏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已经有了完整和准确的理解,专家们都为保脾功能达成了共识,并由此奠定了脾脏外科学的发展基础。
作者从1988年—2011年经过20多年来对保脾手术治疗的研究,开展自体脾移植术126例,认为开展保脾手术必须掌握解剖以及脾的重要功能和脾修补,脾移植手术的操作技巧,才能获得成功,现将脾移植术作一综合概述,以供同道参考。
【关键词】脾移植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R6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6-0174-021 脾脏的解剖1.1 脾脏的分叶、分段、分区根据脾动静脉的分支类型、形式和节段性分布规律性。
1.1.1脾脏常分为二叶,即脾上叶和脾下叶,分别由脾上、下动静脉供应和引流。
若有脾中叶动、静脉,则此范围称为中叶。
1.1.2脾脏常有三段到五段,甚至尚有六到十段,其中脾上叶包括最上段、上段、中上段;下叶包括中下、下段。
中叶则由中段构成。
此外尚有上、下极段等名称。
1.1.3分区:按脾实质内血管系统分布规律将脾脏从脏面到膈面划分为三个区,即脾门区、中间区、周围区。
脾门区为脾叶段血管和多数亚段血管经过之处;中间为脾的小梁血管、中央动脉和小静脉分布处;周围区为笔毛动脉、髓静脉、血窦等分布处。
2 脾脏的功能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脾脏切除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紊乱,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并可能发生凶险感染综合征(OPSI)。
脾脏的基础研究进展与展望
脾脏的基础研究进展与展望【摘要】最近几年来,随着对脾脏组织结构、细胞功能、分泌功能和神经支配的深切研究,关于脾脏的功能有了更深层次的熟悉。
脾脏是机体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调剂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不仅具有滤血、免疫、造血和储血等功能,而且其免疫功能具有“双向性”和“时相性”的特点。
但是,要确切评判脾脏的功能尤其是病理状态下的脾脏功能,明确论述脾功能亢进的机制、脾脏与其他脏器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待于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切研究。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脾脏的基础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脾脏;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脾脏肿瘤;脾脏移植ABSTRAC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ction of spleen has been gained recently, owing to the in depth studies on the structure, cellular function, secretion and innervation of spleen.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the spleen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gulation network between immune, nerve and endocrine system. The spleen has much more functions besides blood filtering and storing, haematogenesis, and immunization, and its immune function has characteristics of two way and phase. But further study is still needed for the precise evaluation of function of the spleen, especially thespleen on the pathologic state, clarification of the pathogenesis of hypersplenis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leen and other organs. Here we introduced the progress of fundamental research of the spleen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KEY WORDS: spleen; portal hypertension; hypersplenism; tumor of spleen; transplantation of spleen初期由于受到“脾脏无用”观点的阻碍,脾脏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直到1952年King和Schumacker报导了脾切除后暴发性感染(overwhelming post splenectomy infection, OPSI),人们才慢慢熟悉到脾脏对机体的重要性。
脾脏外科进展
脾脏外科进展许守平;姜洪池【摘要】@@ 脾脏外科的发展依赖于脾脏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脾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能够产生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因子,是机体储血、造血、滤血、毁血的主要器官,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抗感染、抗肿瘤、内分泌及产生备解素及促吞噬肽等作用.【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年(卷),期】2010(016)002【总页数】4页(P134-137)【关键词】脾脏;手术方法;功能【作者】许守平;姜洪池【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腺科,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腺科,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6脾脏外科的发展依赖于脾脏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
脾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能够产生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因子,是机体储血、造血、滤血、毁血的主要器官,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抗感染、抗肿瘤、内分泌及产生备解素及促吞噬肽等作用。
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将脾脏外科近几年来的若干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近年来,脾脏的免疫功能研究较多,其中备解素和促吞噬肽颇具代表性。
备解素能够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介导脾脏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衰老细胞等)。
脾脏切除后补体旁路激活途径存在缺陷,易导致机体感染或肿瘤发生。
促吞噬肽能够增强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功能。
脾脏切除的病人外周循环血中促吞噬肽的浓度降低,因脾脏是裂解IgG重链产生促吞噬肽的主要场所,进而导致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功能低下。
此外,脾脏内部分B-1a细胞不经过分裂立即分化成浆细胞分泌IgM,而脾脏之外的B-1a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后分化成浆细胞迁移到脾脏,说明脾脏发挥体液免疫作用效率较高[1]。
最近研究还发现,脾脏白髓边缘带中富含CD205+树突细胞[2]。
关于脾脏抗肿瘤作用研究也颇多。
脾脏含有大量巨噬细胞、NK细胞,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产生干扰素、促NK细胞及巨噬细胞增强溶解肿瘤细胞的作用,而且与备解素、抗体、补体等联合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2020胰腺癌临床研究回顾与展望(完整版)
2020胰腺癌临床研究回顾与展望(完整版)2020胰腺癌临床研究回顾与展望(完整版)摘要?胰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诊治极具挑战性。
近20年来,我国胰腺外科发展迅速,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步,学术水平和地位不断提升。
胰腺癌治疗模式已从传统“surgeryfirst”过渡至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腹腔镜及机器人胰腺手术日益普及,但仍须开展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进行肿瘤学评价;手术切除范围、切缘标准日趋规范;新辅助治疗有助于改善交界可切除胰腺癌的预后。
从经验性治疗到个体化施治、从极限性手术到极致性手术、从解剖学切除到生物学治愈,是胰腺癌外科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
胰腺癌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其肿瘤致死率目前列第四位,预测10年后其肿瘤致死率在美国将升至第二位,在欧盟国家升至第三位,主要原因是目前位居前列的肺癌、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均有了显著提高,而胰腺癌仍进展缓慢[1]。
近20年来,外科治疗胰腺癌从技术层面进步巨大,手术切除率及手术安全性有了极大提高,围手术期病死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下降,腹腔镜技术发展迅速,几乎所有的开腹手术术式均可通过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微创理念与技术日益普及。
然而,上述技术的进步并未带来病人预后的显著改善。
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Sloan-KetteringCancerCenter)回顾30年间手术切除的1147例胰腺导管腺癌病人的预后资料,以每10年为1个时间段统计,发现30年来胰腺癌病人的预后无显著改善[2];美国威斯康星(Wisconsin)大学医院回顾过去20年间216例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病人的临床资料,仍以每10年为1个时间段进行预后比较,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3]。
国内虽然缺乏来自大中心、大样本量的预后资料,但实际情况应与国外近似。
胰腺癌的诊治仍极具挑战性,改善胰腺癌病人的远期预后任重道远。
【VIP专享】脾脏外科的进展
综述脾脏外科的进展余化标脾脏,这个深局在横膈之下,左上腹腔内的脏器,经过二十余年有关脾脏功能基础及临床研究,彻底改变了它的地位。
近代研究成果将历来把脾、阑尾和扁桃体并立为人身上三个“无用之物”,可以随便加以切除的看法,完全推翻。
目前,对脾脏功能有了统一的认识:一是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有许多重要免疫活性细胞和免疫细胞因子,又是唯一循环血液必须的过滤器,这也是引起脾脏免疫应答的主要保障,由于脾脏有着重要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因此不能随意切除脾脏。
在某些情况下,如:外伤、肿瘤时应尽量设法保留脾脏。
儿童脾切除后凶险感染(OPSI)的发生率在5%左右,且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
而成人切脾后,OPSI的发生率在1%左右[1]。
这是由于小儿的网状内皮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因此年龄越小,越应严格掌握脾切除术的手术指征,尽可能选择保脾手术。
二是尽管脾脏有许多功能,但没有心、肝、肾、肺器官那样,是一个须臾不能停止工作的重要器官。
因此,数届脾脏外科会议重点强调,不要在任何场合或条件下均去保留脾脏,一切均需在“抢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脏第二”的原则下进行。
所以从整个脾脏发展历史来看,脾脏外科目前已进入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认为脾脏是“无用之物”可以随便切除,从而造成了临床上许多无辜性切除脾脏。
第二阶段是发现脾脏有许多功能,导致了保留脾脏手术的兴起。
目前第三阶段的任务是深入了解各种脾脏功能有多大,全面权衡保脾的得失,加以选择,即是选择性保脾阶段,其核心是探讨保脾的幅度和范围[2]。
近年来随着医学,特别是医学影像学,如B超CT的发展,使我们能够对脾包膜、脾实质以及脾区包块和液性暗区进行连续观察,不仅使我们对损伤的脏器作出定位诊断,还能对伤清作出精确的估计[3]。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
1保脾手术在脾脏外伤中的应用1.1 规则性部分脾切除的解剖基础最新研究再次证实脾动脉分支也有树支状分布的规律特点。
有人在1995年对脾脏新鲜标本850例进行观察,发现脾动脉分脾叶动脉,单干型占0.8%,双干型占86%,属绝大多数,分为脾上叶动脉和脾下叶动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脾脏外科临床研究进展与展望(完整版)摘要随着脾脏功能探索的不断深入以及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脾脏外科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保证脾脏功能和兼顾微创观念的前提下,科学理性保脾,各种保脾术式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成熟;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及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指征的选择尚未统一;在微创时代背景下,新的脾肿大分级应运而生。
20年来,随着对脾脏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脾脏外科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选择性保脾到微创观念下的脾脏外科,外科医生不断地探索未知,推陈出新。
本文就20年来脾脏外科临床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做简要回顾。
1 脾脏的功能探索与基本理念促进脾脏外科技术的更新1.1 脾脏是主要的免疫器官改变了以往轻易切除的做法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其按结构和功能可分为红髓、白髓和介于二者之间的边缘区。
红髓内含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DC),γ-δ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它们彼此相互联系、分工合作,在炎性反应早期,这些细胞群体通过位置和数量上的动态变化快速启动免疫应答反应,此外红髓还兼具滤血、储血、髓外造血和铁的回收等功能。
白髓含有T细胞区和B细胞区,不仅可以产生IgM、IgA抗体从而进行抗原特异度免疫应答,还可产生补体,调理素,备解素和tuftsin等多种免疫介质。
存在于边缘区内的巨噬细胞、DC和边缘区B细胞(MZB)对抗原起到识别、吞噬、呈递作用[1]。
既往由于对脾脏功能研究有限,脾脏曾一度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器官而导致许多“无辜性脾切除”的发生[2],随着脾脏切除后各种感染风险的增加甚至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OPSI)的发现及报道,研究者们对脾脏功能探索不断深入,从随意切脾、非选择性保脾到现在的的选择性保脾阶段,脾脏外科的某些手术选择逐渐由盲目愚昧走向科学理性。
人类可以无脾生存,却无法摆脱脾脏切除后免疫功能骤减带来的种种困扰与危险,因此,在“能保则保,该切则切”原则指导下,提高技术,理性保脾应是当代脾脏外科发展方向所在[3]。
1.2 微创观念向常规开放手术提出了挑战1991年Delaitre等首次开展了腹腔镜下脾切除术[4],此后,手助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单孔腹腔镜下脾切除术、腹腔镜下脾部分切除术、机器人脾切除手术等相继开展,甚至一度被认为是禁忌证的腹腔镜下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也出现了许多成功开展的案例。
毫无疑问,微创外科将是现代外科的必然走向。
将微创观念贯彻落实要求术者时刻遵循“3W”原则,即在临床实践活动中,无论做何种手术(whatever)、无论外科发展到何时(whenever)、无论是外科哪个领域(wherever),都要始终贯彻微创观念和使用微创操作技术。
但腹腔镜手术并不等同于微创,微创也并不意味着完全取缔开放手术,盲目追求小切口和高速度而不注重整体效果反而与微创观念背道而驰。
合理应用微创器械,理性选择手术方式,将损伤控制与治疗效果有机的结合,追求相似或更佳疗效下的整体微创才是微创观念的根本[5]。
1.3 个体化的治疗原则使脾脏外科实践更加理性化涉及脾脏的病损种类多、范围广,加之目前脾脏外科各种指南共识仍在不断的发表与完善中,如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医者的技术水平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是很多外科医生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对于脾损伤病人,脾脏损伤程度可能不如分级那样典型,且病人很可能有多处脾损伤,甚至合并其他器官的损伤,不能机械地套用各种保脾术式,而应在掌握每种术式的适应证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病人血流动力学情况、应用超声行创伤重点评估(focused assessment with sonography for trauma,FAST)、增强CT等检查结果客观评价病人的病情[6],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用多种术式。
脾损伤分级标准应成为外科医生开展工作的指导原则,而不应变为束缚的羁绊,实事求是、灵活掌握、应时而用应为根本[7]。
此外,在门静脉高压症的保脾问题中,尽管现已研究出多种可用于评价脾脏功能的血液学、免疫学以及影像学指标[8],但这些检验方法尚未普及于临床,不同参数对应的脾脏功能的分级也尚无定论,且脾纤维化呈现“双向性”和“时相性”的特点。
故而,在临床工作中,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脾脏保留与否及保留量的多少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即根据病人的年龄、肝功能分级、门静脉压力、脾脏大小、脾功亢进程度、凝血功能、既往手术史和全身情况出发,尽可能减少对机体的打击和肝功能损害,以求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7]。
1.4 脾脏功能的神秘面纱尚未完全揭开由于曾经“脾脏无用论”、盲目切脾的历史羁绊,相较于其他实质性器官,脾脏功能的研究还相对落后,现有的理论远远无法企及其强大而神秘的功能。
脾脏就像一个枢纽,借着与血液的神秘互动而与其他器官、系统息息相关。
比如关于肝-脾轴(liver-spleen axis)的研究发现,脾脏可通过增加内脏血流量加剧门静脉高压症的形成[9],脾脏还可通过促进肝脏纤维化、影响肝脏免疫微环境和抑制肝细胞再生等机制加重肝硬化进程[10],且肝-脾轴通过影响慢性低度全身性炎症(chronic low-grade systemic inflammation)进而与一系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息息相关,如动脉粥样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2型糖尿病等[11];此外,脾切除术后脾脏B-1aB细胞分泌的sIgA减少直接影响了肠道的菌群调节和免疫防御功能[12],IgM记忆B细胞的减少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也存在一定的联系[9];最近有学者提出了脑-脾轴(brain-spleen axis)这一说法,揭示了脾脏在神经免疫途径介导的高血压形成过程中的新角色[13];关于脾脏基质细胞的研究还发现其不仅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且在脾脏受损时有助于维持脾脏基质网络的完整性,并能产生多种趋化因子从而调节免疫反应[14]。
关于脾脏功能的探索或许只触碰到了冰山一角,其神秘面纱还有待进一步揭开。
2 脾保留性手术的兴起、完善、成熟与广泛开展2.1 缝合修补术脾脏缝合修补术是脾外伤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保脾技术。
面对脾脏损伤,首先要准确判断伤情,修补前先要认真观察脾裂口的位置、大小、深度以及是否伤及脾叶段血管。
脾实质较脆,血供丰富,修补时要注意打结力度以及缝合深度与宽度,可以明胶海绵或大网膜做缝垫,并用弯止血钳或手指辅助压结防止缝合时打结滑松或组织切割;要熟悉掌握脾脏解剖血管走行情况,注意缝合方向,切不可对血管造成新的切割伤。
如果缝合修补失败或手术造成新的撕裂而酿成出血难止,不可一味坚持缝合,应该及时果断地改换成其他术式[15]。
2.2 脾部分切除术脾部分切除术的适应证非常广泛,包括:(1)脾损伤,即无法修补或修补失败的脾损伤。
(2)血液系统疾病,尤其是涉及儿童的血液系统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要在切除足量脾脏防止复发的同时尽可能的保留足以维持免疫功能的脾脏组织。
(3)脾脏占位性病变,包括良性占位性病变如寄生虫或非寄生虫性囊肿、脾脓肿、脾血管瘤以及各种原发性及继发性肿瘤等。
(4)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等。
脾部分切除术的要点在于:(1)血管的分离与结扎。
根据病变部位和预计切除范围,血管处理方式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扎并切断脾动静脉,由胃短血管、膈侧支血管或胃左上血管提供保留脾脏的血供,主要应用于门静脉高压症及血液系统疾病脾肿大需要切除大部分脾脏的病人;另一类是保留脾动静脉,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性地结扎脾门内需要切除部分的脾段血管[16]。
在处理血管时要做到精细耐心,贴近脾脏,分束结扎,每一束尽量小,并注意处理脾脏上极下极动脉,边处理边观察脾脏血运情况。
(2)脾实质的切除与创面止血技术。
在切除脾脏时根据医院条件以及医者习惯,可选择多种器械,笔者推荐自脾脏相对的无血管平面,向血运良好的健侧退缩0.5 cm做交锁U形缝合,然后以钳夹法切除病损脾脏的同时用滴水双极电凝镊进行跟进式创面止血,必要时辅以其他止血方法。
对于脾断面,笔者习惯以切下脾之被膜覆盖并缝合固定,优点诸多并且行之有效[15]。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关于腹腔镜下脾部分切除术、手助腹腔镜下脾部分切除术,甚至单孔腹腔镜下脾部分切除术以及机器人脾部分切除术的报道逐年增长[17-19],虽然众多研究表明腹腔镜下脾部分切除术安全可行,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且中转开腹率低、出血少,但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相关的对比性研究还有待开展。
2.3 脾囊肿的去顶毁底术脾囊肿是一种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不典型的脾脏占位性病变,根据病因可分为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后者又可进一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脾囊肿。
较小的、无症状的非寄生虫性非肿瘤性脾囊肿通常定期复查或非手术治疗即可,对于直径>5 cm有感染、破裂及出血风险或有临床症状的脾囊肿应予以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穿刺引流术、脾囊肿剔除术、脾部分切除术、脾囊肿“开窗术”等[20]。
综合既要切除病变又要保留脾脏、减少复发及减少损伤等多方面考虑,对于有手术指征的、囊肿壁大部分位于脾脏表面的、不累及脾门的囊肿,笔者建议行“脾囊肿去顶毁底术”,即先切除大于或相当于囊肿壁一半的囊肿顶部,切除范围一定要足够,即使顺带切除小部分脾组织也无妨,然后用氩气刀、滴水双极或电刀等器械损毁其基底部,使囊腔充分开放,可有效防止术后囊肿复发以及假性囊肿的形成[3]。
2.4 脾中断切除的技术及意义当病灶位于脾脏中部时,若采用全脾切除术或近全脾切除术,大部分无辜的脾组织被切除,虽然确实解决了脾脏病变的困扰,却也不得不面对过多脾脏组织被切除后带来的一系列感染风险,近年来,笔者单位在微创和精准理念的指导下,顺利开展了脾中段切除术,即切除脾脏中段,而保留其上下极[21],此术式可谓去除病变,力保脾脏,一举两得。
脾中段切除术的关键在于脾门血管的精准解剖,靠近脾门,精细分离并结扎病灶所在脾段的供应血管,再沿脾脏表面缺血线外侧0.5~1.0 cm处离断脾脏[3]。
对于脾脏中段病变,脾中段切除术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优点显著之法。
2.5 保留脾脏胰腺远端切除术对于累及胰尾的良性或低恶度性肿瘤、慢性胰腺炎、胰尾部囊肿、胰尾部外伤等,行保留脾脏胰腺远端切除术(splenic-preserving distal pancreatectomy,SPDP)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式。
该术式又可进一步分为保留脾血管的胰腺远端切除术(splenic vessel preservation,SVP或Kimura法)和不保留脾血管的胰腺远端切除术(splenic vessel resection,SVR或Warshaw法)。
相较于SVP,SVR虽然手术难度相对较低、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失血较少,但术后脾梗死、须行二次切脾手术发生率高[22]。